㈠ 求答我70侯儿时看的科幻片,只记好像得类似印度片又有飞毯,有个小孩坐飞毯在空中飞被坏人追逐…
感觉像阿拉丁~
㈡ 什么叫波斯飞毯
印度神话里的一种重要的交通工具,无动力装置,无转向制动装置,无防护装置...能摆脱地球引力而飞行与天空,全靠人的意愿飞行.因形状酷似毛毯而得名.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驾御,必须是通晓巫术之人.
㈢ 飞毯的背景资料
在人们幻想世界中,飞毯通常是一个厚厚的毯子,一般是中东地区制造的。它相对于飞天扫帚,优势在于它可以乘坐多人,而且舒适程度显然比骑扫帚高。不过,飞毯已经从幻想世界里飞出来,降落在了现实世界。在哈佛大学的应用数学实验室中,印度裔的教授拉克斯铭亚南·马哈德温(Lakshminarayanan Mahadevan)利用流体力学、伸缩算法等科学原理,让飞毯上演了其在现实世界中的“处女秀”。
当飞毯被真正应用到生活当中时,那时的人们便可在周末坐在客厅的沙发上,双脚踩着一条绛紫色漩涡花纹编织地毯在客厅看电视剧;广告的空挡,蹬上地毯去厨房拿瓶啤酒;电视剧结束,蹬上地毯出门透口气。你只需要站在地毯上,弯曲双膝,靠身体的倾斜控制飞行的方向。而飞行的距离、高度、乘客的体重、飞毯前进时振动的幅度都事前计算好了,不用担心司机是刚拿到本儿的新手,不用担心耗油,不用担心超速和堵车,也不用担心没有停车位,唯一要担心的就是自己的衣服和地毯的颜色是否搭配。
㈣ 飞毯的传说故事
关于飞毯的最早的传说:
所罗门王是大卫和拔示巴的儿子,所罗门王被认为是传统以色列最为伟大的国王。根据《旧约》国王篇,他既是一位富有经验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残暴凶猛的武士。
他打退了埃及的敌人并一直从那里打到了伊拉克的幼发拉底河。作为一个非常少见的聪明、正直的国王,他很喜欢美丽的东西,他写下了动人的诗篇,还建造了叹为观止的宫殿与寺庙。
所罗门王的功勋是如此辉煌以至于在他死后,很多犹太作家和伊斯兰作家都相信他是一个非常杰出的魔法师。在伊利兰教的《古兰经》中,宣称所罗门可以“说鸟的语言”,能够指挥天使和魔鬼,而且他“拥有所有的好品质”。
后来,阿拉伯作家更进一步给予了这名以色列国王“魔力之王”的称号。说他可以控制风,骑在一条神奇的飞毯上可以到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4)印度飞毯什么原理扩展阅读:
据阿根廷《21世纪趋势》周刊网站报道,参与此项研究的有美国哈佛大学的拉克斯铭亚南·马哈德温教授、纽约洛克菲勒大学的简·斯科特海姆以及法国尼斯非线性研究所的梅代里克·阿亨蒂纳。他们提出可以利用空气动力学制造一种基于物理学原理的飞毯。
一张柔韧灵活的薄片能在水面等流体中移动,这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灵感。报道说,飞毯悬于空中的关键在于通过推压水平面,比如地面附近的空气,让空气波动,从而产生升力。起伏运动会在毯子与地面间的缝隙中产生高压,从而平衡毯子的重量。
科学家指出,在抬升毯子的同时,空气波动使其向前运动。为产生更为强劲的“推力”,加快飞毯的前移速度,需要把飞毯置于一个相对其面积来说更加强大的空气波动环境中。
㈤ 飞毯的原理研究
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的研究发现,一张薄片可以在水中浮动,并且向前漂移,他们的思绪立即转移到流体力学的另一个研究对象上——空气。这些科学家们认定了飞毯是可行的:“空气动力应该有可能让毯子保持在高处”。
不过,有关飞毯的大部分研究是在水中进行的。第一个用作实验的模型居然是人体。马哈德温教授计算了游泳的人在挥臂划水时,度、粘稠度和肌肉的运动等因素,得出一套“水中飞毯”振幅与振动次数的公式。公式进一步证实了飞毯的可行性。
马哈德温教授也一直在自然界中寻找飞毯的佐证。别忘了,飞机、直升机、地效飞行器这些“飞毯”的近亲都是“仿生大户”。仿生对象在鸟类、绰号“西班牙舞者”的海蛞蝓和鳐鱼之间角逐。而飞毯选择了鳐鱼,这种长得像扁平的烙饼,游动时将2700米的深海横向“剖开”的软骨鱼类。鳐鱼没有鱼鳔,必须利用波动身体,同时产生上升和前进的动力,扁平的身体通过改变波形、波频、波长和波的传播方向等来控制前进的速度和方向,飞毯的原理也和它差不多。
㈥ 飞毯是哪个国家的
飞毯是美国的。
美国哈佛大学的科学家已经造出了真正的飞毯。届时,乘坐地毯飞行不需要面对一大堆仪表、离合器和刹车,也不用依靠螺旋桨、涡轮机等引擎。
它的引擎就是空气,控制方向的是自身重心的位移,这更像是玩一次“体感游戏”,另外,地毯可以在空中鸟瞰,这还省下了安装GPS认路的钱——不过要给人类乘坐,还得有一段时间。
原理:
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的研究发现,一张薄片可以在水中浮动,并且向前漂移,他们的思绪立即转移到流体力学的另一个研究对象上——空气。这些科学家们认定了飞毯是可行的:“空气动力应该有可能让毯子保持在高处”。
不过,有关飞毯的大部分研究是在水中进行的。第一个用作实验的模型居然是人体。马哈德温教授计算了游泳的人在挥臂划水时,度、粘稠度和肌肉的运动等因素,得出一套“水中飞毯”振幅与振动次数的公式。公式进一步证实了飞毯的可行性。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飞毯
㈦ 直升飞机为什么能往前飞 原理是什么
直升机是飞机的一种,其最大特点是以一个或多个大型水平旋转的旋翼提供向上升力。直升机可以垂直升降,也可以停留在半空不动(悬停),或向后飞行,这一突出特点使得直升机在很多场合大显身手。直升机突出的反坦克能力更是是它成为现代战争不可缺少的一环。直升机的缺点是旋翼阻力大,速度低,耗油量高,航程短,在战争中雷达反射面积大,易遭受地面单兵作战武器的袭击。
飞行原理
普通固定翼飞机飞行浮力源自固定在机身上的机翼。当定翼飞机向前飞,机翼与空气的相对运动产生向上升的浮力。直升机的浮力也来自相同的原理;但是直升机上的机翼并不是固定在飞机上,随着飞机向前运动;而是在机顶上旋转。所以直升机上的“螺旋桨”其实是旋转中的机翼,正确名称为“旋翼”。当旋翼提供浮力的同时,也会令飞机与旋翼作相反方向旋转,必须以相反的力平衡。多数做法是以小型的螺旋桨或风扇在机尾作相反方向的推动,也有新型直升机是靠在尾部吹出空气,用附壁效应产生的推力平衡,好处是大幅减少噪音,而且也可以避免尾部螺旋桨碰损的可能性,提高飞机安全性。部分大型直升机则使用向不同方向旋转的旋翼,互相抵消对机体产生的旋转力。
历史
人类有史以来就向往着能够自由飞行。古老的神话故事诉说着人类早年的飞行梦,而梦想的飞行方式都是原地腾空而起,像现代直升机那样既能自由飞翔又,能悬停于空中,并且随意实现定点着陆。例如哪阿拉伯人的飞毯,希腊神的战车,都是垂直起落飞行器。然而它们毕竞只存在于神话故事中,那个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太低,不可能创造出载人的飞行器,可以说,那是人类飞行的幻想时期。即使在幻想时期,仍然产生了直升机的基本思想, 昭示了现代直升机的原理。最有价值、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古代的玩具“竹蜻蜒”和意大利人达
㈧ 求一则人类探月的故事!!!
美国国家航空和宇航博物馆展出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鹰”号登月舱。它于1969年7月16日发射,7月24日从月球返回地球。
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美苏在激烈的太空角逐中你追我赶、各自领跑,探月活动如火如荼、成果斐然。尽管此后因耗资巨大等原因,各国月球探测活动曾经一度沉寂,但近年来,世界航天大国再度掀起了新一轮探月热潮。
在以往声势浩大的探月活动中,人类的“使者”一次次和月球“亲密接触”,一次次创下历史,人类对月球的洞悉和认识也一次次再上层楼,探月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1608年到1610年间,着名科学家伽利略借助望远镜,发现月球表面的地形坑坑洼洼、苍古斑斓,阴影部分是广泛分布的月海,而反射阳光较强的部分则是月面的高地,月球表面布满了环形山。1610年,伽利略将望远镜观察到的月球景象绘制成了第一张月球正面图。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标志着人类太空时代的到来。
·1959年1月,苏联成功发射的月球探测器“月球1号”掠过月球并发回数据。
·1959年9月12日,苏联发射“月球2号”探测器,并于两天后击中月球,撞击月球表面“静海”的东面,这是人类第一次实现人造物体在月球硬着陆,标志着人类对月球近距离直接科学探测的开始。“月球2号”探测器还首次为人类送回了月球表面的珍贵照片,证实了月球没有全球性的磁场。
·1959年10月,苏联发射的“月球3号”探测器绕过月球背面,科学家第一次获得了月球背面的照片。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驾驶“东方1号”飞船完成有史以来的首次太空飞行,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太空观察地球,第一次在外太空看到了月球的模样。加加林代表人类首次进入太空是苏联探索宇宙的重要里程碑,尽管他没有进行过绕月飞行,更没有实现在月球登陆,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为航天事业所作出的贡献,还是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加加林山”。
·1966年2月3日,苏联发射的“月球9号”探测器在人类探月史上第一次实现了月球表面软着陆,从月球发回一批月球全景照片。
·1966年3月31日,苏联发射“月球10号”探测器,该探测器第一次实现了环绕月球飞行,拍摄了大量月球照片。
·1968年10月11日,美国成功发射“阿波罗7号”宇宙飞船,该飞船进行了首次载人绕月飞行试验。
·1968年12月21日,美国成功发射“阿波罗8号”宇宙飞船,第一次实现载人绕月飞行。
·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第一次成功实现载人登月,开创了人类认识月球的新纪元。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土地,成为人类登月第一人,他当时所说的“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成为后来在无数场合被引用的名言。同年7月24日,这艘飞船载着宇航员顺利返回地球。
·1970年9月12日,苏联发射“月球16号”探测器,此后该探测器第一次实现无人驾驶飞船登月,并首次取回月球样品返回地球。
·1970年11月10日,苏联发射“月球17号”探测器,该探测器携带的第一辆无人驾驶月球车“月球车1号”第一次在月球表面行驶并进行科学探测,最终在月球上工作了11个月。
·1969年到1972年期间,美国实施了6次技术更复杂的探月活动,其中除“阿波罗13号”飞船未能按计划登月外,其余几次均获成功。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并给地面带回440公斤的月岩样品,获得了大量月球照片、月球表面的科学数据和环月球轨道试验数据等,使研究人员对月球的认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为美国日后的月球探测奠定了基础。
·1989年10月18日,美国发射“伽利略”号探测器,该探测器1992年11月对月球进行了多波段成像,获取的数据被广泛用于月球影像成图和月球物质成分研究。
·1990年1月24日,日本发射“飞天”号月球探测器,该探测器没有从月球轨道上发回数据,但这是第一次由美苏之外的国家发射的月球探测器。
·1994年1月25日,美国发射了“克莱门汀”号无人驾驶飞船,对月球进行了新的地貌测绘。
·1997 年11月23日,美国发射“月球勘探者”探测器,该探测器以绘制月球表面地形图、分析月球地质结构和寻找月球存在冰或水证据等为目的,于1999年7月完成使命。它携带的仪器发现在月球两极的盆地底部可能存在水。
·2003年9月27日,欧洲航天局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能1号”被发射送入太空。经过14个月的飞行,它于2004年11月15日抵达月球上空的近月轨道。经过精确的位置调整和运作后,“智能1号”进入到距离月球表面470公里到2900公里的大椭圆形最终轨道。
在绕最终轨道运转过程中,“智能1号”进行了大量科学试验,详细绘制了月球表面地形地貌图和矿物分布图,采集了其表面岩石的化学成分等重要信息。按原计划,“智能1号”本应在2005年8月结束探月旅程,但由于“表现出色”,欧航局的专家一致决定将它的服役时间延长一年。2006年9月3日,“智能1号”以7000公里的时速完成了撞击月球的最后任务,科学家希望从它激起的尘埃中寻找月球起源之谜的答案。
·2007年9月14日,日本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月亮女神”号顺利发射升空,同年10月5日,“月亮女神”进入绕月轨道,成为日本第一个月球轨道探测器。这标志着日本的太空探索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正式开启了自美国“阿波罗计划”以来世界上技术最复杂、规模最大、共耗资4.78亿美元的探月计划。“月亮女神”将在一年的绕月飞行中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对月球进行全面观测,并为日本下一步的载人登月行动铺路。
·2007年10月,中国计划发射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
链接:人类探月简史
·17世纪之前,裸眼观察月球;
·17世纪开始,利用望远镜观测月球;
·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两国共发射83个无人月球探测器;
·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探月相对沉寂后有所复苏;
·21世纪以来,美国、俄罗斯、欧洲、中国、日本、印度等纷纷采取行动,再掀探月高潮。(
㈨ 请问,有个印度片,一个人站在飞毯上会飞。是什么电影谢谢
永恒7.3
看点: 人性 心理
类型:剧情
语言:泰语
地区:泰国
时长:130分钟
导演: M·L·Pundhevanop Dhewakul
演员: Ananda Everingham Chermarn
㈩ 印度电影《飞毯》
达巴瓦拉(Dabbawala)是一群活跃在印度城市里的送饭人。达巴(Dabba)就是饭盒的意思;瓦拉(Wala)是快递者的意思。在印度,特别是在孟买这样的大城市,人们习惯于在公司里吃家里做的饭。如此一来,如何将每天家里做的饭在午饭时间以前准时送到每个白领手里,促成了达巴瓦拉这个行业的诞生。 一百多年来,达巴瓦拉与孟买共同成长、发展,已经成为孟买的标志之一,与“宝莱坞”、“孟买证交所”、“舞吧”齐名。跟印度人提到达巴瓦拉,他们会马上想到孟买。达巴瓦拉辛勤而有创造性的耕耘,使孟买的午餐配送成为一桩大生意,每年的收益达1.8亿卢比(5卢比约合1元人民币)。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文化程度很低的达巴瓦拉在高速运转中把差错率保持在八百万分之一,即送餐的准确性为99.999999%。而这一切的取得没有依靠任何先进技术,只是凭着一套简单符号和达巴瓦拉的细致及相互间的密切合作。 据说,1890年“达巴瓦拉”刚出现时,为区分不同客户的地址,人们曾在饭盒上缠满了各种颜色的丝带。后来,丝带开始被各种彩色标志和横条所替代,一直沿用至今。 根据这套独特的编码系统,每种颜色代表孟买不同的区域、街区,而横杆、打叉、圆点则代表街道、建筑物甚至楼层;单一颜色的代码,则表明是优先派送的业务。不过,这些看似天书的编码,只有“达巴瓦拉”自己能懂。 “达巴瓦拉”的概念始于英属印度时期。许多来到殖民地的英国人不喜欢本地食物,因此一项将午餐从他们的家中直接送至工作地点的服务应运而生。 运作流程 午餐从客户家到办公室要经过五道达巴瓦拉的转手。 1、妻子在10点钟之前准备好午餐并把它放进餐盒。 2、10点,达巴瓦拉A准时赶到。取餐盒,前往下一个顾客家。达巴瓦拉A负责30~35名顾客,取餐顺序经过详细考虑,交通工具以自行车为主。 3、10点半,达巴瓦拉A赶到距离最近的一个城郊火车站,将收集来的餐盒交给在那里等候的达巴瓦拉B。有人按照目的地将餐盒进行分拣、归类,由达巴瓦拉C带上火车。 4、火车在一个站的停留时间是两分钟,10:40至11:30,餐盒乘火车旅行。 5、同时,在城区各个火车站站台上,达巴瓦拉D在等候。火车到站后,他从同伴手中接过餐盒,再次按区域分拣,落实到达巴瓦拉E头上。达巴瓦拉E把餐盒送到顾客指定的地点。 6、达巴瓦拉E把餐盒放到客户单位,吃过饭,客户将餐盒放回原处,达巴瓦拉就会按照来时的方法将它运抵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