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印度他们有没有粮食储备库或者说他们的粮食保管制度
有的
印度粮食储备安全制度
印度粮食储备安全制度主要包括定向公共分配制度(Targeted Public Distribution System,TPDS)、《国家粮食安全法案》下的粮食安全计划和最低价格支持制度等。
定向公共分配制度
早在20世纪50年代,印度政府就建立了粮食公共分配体制(Public Distribution System,PDS)以实现对贫穷居民进行粮食价格补贴。具体地,中央政府按照统一定价(低于收购价格)将粮食分配给PDS的平价粮店(印度平价粮店是依照1955年的《必需品法》建立的,被授权向持有配给证的居民分配必需品。),平价粮店再以政府规定的价格卖给消费者尤其是贫困居民。但是,这一制度非常低效,备受诟病,表现为:第一,存在城市居民偏向的缺陷,对贫困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帮助不够,诱使大量农村居民涌向城市。第二,大多数粮食补贴进入了非穷人口袋。在印度诸邦中未曾存在过最贫穷的20%的家庭获得多于22%的粮食补贴。第三,在PDS分配过程中,由于缺乏计量标准和透明度而滋生腐败。为提高PDS的运行效率,印度政府于1997年将PDS改革为TPDS,它要求各邦鉴定居民的收入等级,并给贫困居民发放配给证,保证贫困线下的每一家庭每月免费分配到10kg粮食,还可按中央定价的半价再购买10kg粮食,而贫困线以上的家庭只能按中央定价购买,还建立了监督机构和报告制度。
粮食安全计划
TPDS下印度政府只对最贫困的3.18亿人口提供粮食价格补贴,大约覆盖了贫困人口的63%(以12亿印度人口中42%为贫困人口计算而得。)为扩大粮食救济范围,2013年9月印度政府通过了《国家粮食安全法案》(National Food Security Act,NFSA),旨在保障全国67%人口(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的比例分别为75%和60%)的粮食供给,承诺通过TPDS系统向符合补贴条件的家庭提供为期3年的低价粮食,大米、小麦和杂粮的补贴价格分别为每千克3卢比(100印度卢比约合9.78元人民币,2015)、2卢比和1卢比。3年后,中央政府视情况调整补贴价格并统一定价,但不超过小麦和粗粮的最低支持价格和大米的派生最低支持价格。按照《国家粮食安全法案》,中央政府每年满足TPDS的粮食需求大约为6100万t。
印度《国家粮食安全法案》主要包括粮食安全供给、粮食补贴家庭的认定、TPDS改革、内部申诉调整机制的设立(包括区申诉调整官员的任命、邦粮食委员会机构的建立和合并)、各级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职责,以及TPDS的透明性和问责制(包括TPDS信息披露、独立审计和设立监管委员会)。从各级政府的职责看,中央政府确保对符合补贴条件居民供应粮食,将中央控制的粮食源(简称中央池)按照各邦的需求分配给邦政府。中央政府还负责通过其代理机构及邦政府代理机构为中央池采购粮食,并将粮食运输到指定的邦政府仓储点,负责粮食在邦政府内的转移、装卸,以及对平价粮店商贩保证金的支付等方面提供支持。若中央池粮食短缺,中央政府应按照短缺量为邦政府提供粮食基金。邦政府负责执行并监督粮食安全计划的实施,并负责将粮食运输到平价店,确保将粮食分配给有补贴资格的居民。地方政府则承担本区域内的粮食安全责任。各邦政府有义务建立并维护现代仓储设施,并适当扩大粮食公司等代理处的仓容,确保TPDS和其他粮食福利计划所需求粮食的充足供给。
最低价格支持制度和中央统一定价制度
为了稳定粮食价格,保障低收入群体的粮食供给,凡印度政府控制的粮源,都从收购和销售两个环节控制价格。收购环节的控制价格称为最低支持价格(Minimum Support Price,MSP),销售环节的控制价格称为中央统一定价(Central Issue Prices,CIPs)。
MSP由农业部下属的农产品成本和价格委员会(CACP)根据农民生产成本、国内外市场上的粮食价格走势、收获季节间的价差、供需情况、MSP对消费者的可能影响、国际粮食市场情况、农业贸易周期、农产品与非农产品的贸易条款、农民及其耕畜的费用、种粮应获利润等因素研究确定,每年制定一次。具体地,CACP首先咨询、调查相关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种粮农民,撰写研究报告并提出推荐价格,然后交给经济事务内阁委员会(CCEA),由CCEA修正后发布MSP的政府定价。国家负责粮食收购的部门在每个播种季节前都要发布重要品种的收购保护价格,指导农民种植粮食。
中央控制的粮源(简称中央池)分配销售给各邦的价格由印度中央政府制定,具体由印度中央政府,以及消费者事务、食品和公共分配部共同确定,这个价格就是中央统一定价。
2. 印度的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印度的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光热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恒河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恒河水提供灌溉水源。
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不稳定,容易发生水旱灾害。
印度的自然条件影响农业生产的分布:
水稻对水分的要求高,水稻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为1,200 毫米以上的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岸的沿海地区;黄
麻集中分布在恒河下游,这里的湿热气候利于黄麻生长,而充足的河水又便
于浸泡麻秆,加以稠密的河网为黄麻纤维的运输提供了方便条件,历史上这
里就是黄麻集中产区;茶园大多分布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气候湿润、排水
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则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小麦比较耐旱,小麦主要种植在国土的北部地区,那里冬季气温较低,且有少量冬雨,适于小麦生长; 高粱、谷子、玉米等杂粮作物则种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里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产区。
3. 印度经济史
近代印度经济史
50年代
印度在50年代初步构造了全面工业化的布局,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在国家建设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印度在经济建设里也摸索出印度独特的混合经济的雏形,并且在总结”一五”计划的时候明确提出了自己的经济蓝图.并在”二五”计划中对”一五”期间所倡导的混合经济模式有所发展,以提高农业生产为起始加速国家工业化领域的投资尤其是重工化的投资.在复杂与困难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印度在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的前提下的全面提升社会与国力作出巨大努力.在避免国家分裂的同时,试图快速改变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并提高经济效益.可以这样说,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对于印度的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早在1938年,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就在国大党党团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以经济计划为手段实现印度工业化消灭失业与贫困.为这个构想,印度在50年代在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高超的政治与外交手腕下,不仅仅在国内取得了斐然的成绩而且充分利用国际形势纵横俾阖,在美国和苏联之间左右逢源.来自美国和苏联的技术与经济援助,大大加快了印度工业化尤其是重工业化的步伐.因此尼赫的个人声望在国内外都获得交口赞誉不但是尼赫鲁本人的荣誉,也是那时候印度在世界50时代的写照,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1947年豪迈的那句:印度要成为世界的一极,似乎已经触手可及了.
60年代:
60年代越战是这个时代的缩影,一方面美苏争霸到了新高潮,一方面随着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50年代恢复经济活力后加紧对传统势力范围恢复影响与控制。如果说英国试图把新独立国家尽可能约束在英国联邦体制里,法国在北非构建法郎区这个桥头堡是一个标志的话。那么在中东在越南在非洲甚至在南美,燃遍世界的战火,此起彼伏的军事政变与各种颠覆活动的后面由始致终都有美国与苏联直接或间接的参与,都显示着中国、印度势必在自己的道路上即将面临的艰难抉择。尤其是越南战争,这场从1961年爆发到1975年结束的战争,终究成为了历史的一个转折。印度在自己国家建设与经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终究需要迫使各自的国家再次问自己:何去何从!
印度国歌中吟颂道:。。。水源丰富,果实累累,庄稼茂盛,郁郁葱葱。。。土地承载的不仅仅是印度的大国梦,还有印度的全部希望。
在“一五”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印度在1952-1954年的风调雨顺,但是随着印度土地改革进展的缓慢加上政治与经济改革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让原本就问题重重的印度的国内变的更加复杂了。问题首先是来自大垄断财团的资本高度集中化趋势,印度在2个5年计划中经济实际增长了66%,但是垄断工业资本与垄断金融资本仅仅在注册资本上就膨胀了三倍。当时在印度国民生产环节里有举足轻重地位的钢铁与水泥生产上,排名印度大财团第一塔塔财团控制了印度水泥生产的50%,而排名第二的比哈尔财团控制了印度水泥生产的25%,直到1968年印度控制的国营钢铁产量只达到了印度当时钢铁总产量的33%。第二问题来自社会贫富悬殊急剧扩大,早在印度“二五”经济计划结束后,尼赫鲁就问:2个5年计划国民人均收入提高了42%而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了10%而农民却处于破产边缘,这些增长的财富哪里去了。第三就是国内国际局势动荡,加之各种利益集团利用党团政治反复争端利益并利用各种政治军事手段转嫁社会矛盾。其中在1962年爆发中印边界军事冲突,印度军费开支在政府开支中的比例从冲突爆发前的40%提高到了60%。到1963年3月的时候,印度外债实际达到当年政府开支的300%是1951年时候的51倍。当时在尼赫鲁执政时代末期的印度政府,利用军事冒险失败后的国内局势动荡实行全国紧急状态才顺利度过垮台危机。但是军事的失败同与之而来经济危机的爆发,印度当时是一座等待爆发的火山。
由于军事开支急剧增加,印度政府的“三五”经济计划实际已经破产。当时的印度粮食在50年代半心半意的土地改革失败后一直不能实现自给,印度被国际社会讥笑为讨饭篮子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印度作为农业大国却一直需要支付原本已经少的可怜的有限外汇来购买粮食。到印度1964年1965年由于自然灾害而造成粮食急剧减产,当时印度的粮食饥荒已经到了来一船吃一船的地步,如果没有美国以及苏联的粮食援助,印度面对的将不仅仅是人道主义灾难。但是世界上没有白吃的午餐,美国在中印冲突后2年里给予印度的援助尽管急剧增加到与印度建交后美国援助综合的200%。但是美国人的附加条件是:今后印度的5年计划必须由美国政府认可.面对独立与生存的选择,印度终于在1966年接受了赫鲁晓夫的橄榄枝。
1966年1月19日,印度国大党两院中526名议院举行秘密投票。成千上万的印度人在议会大厦外等待选举结果。四小时后国大党议员领袖辛哈出现在走廊。人们纷纷上前询问:“是男的获胜还是女的获胜了?”辛哈宣布:“女的赢了”。继承了父亲巨大声望与与治国策略的英迪拉.甘地以355票对169票(2张废票)的绝对优势击败了对手当选为国大党议会党团领袖,英迪拉的时代开始了。
英迪拉·甘地在执政早期是依靠由当时国大党第一大派系的辛迪加集团支持下上台的。但是让代表垄断财团的辛迪加集团大跌眼睛的是,英迪拉·甘地不是他们眼中的洋娃娃和线控木偶:首先英迪拉·甘地在1966年5月宣布卢布贬值35%,为此印度得到了急需的300万吨粮食和9亿美圆的援助,沉重打击了国内垄断财团的势力。而且利用和美国的短暂亲密关系,从墨西哥进口了粮食种子,从实际需要出发而不是尼赫鲁时代的土地改革出发的开始了绿色革命。终于到1978年印度实现了粮食自给。随后,印度政府在越南问题上的表态代表了印度在国家独立自主上坚定的政治立场,同苏联的握手不仅获得了大量政治经济与军事援助,而且在苏联的帮助下,印度政府在国有企业的经营与改造上获得了强有力的支持。印度政府以国家中央集权为手段,以国家经济国有化为方向推进经济计划。终于在1967年5月宣布了为期10年的“经济计划10点建议”,同年7月19日英迪拉·甘地宣布控制全国54%存款的14家印度银行收归国有,此举受到印度人民的热烈欢迎.受此鼓舞,在1969年12月,英迪拉·甘地颁布“垄断和限制性贸易行为法”成立了“垄断和限制性贸易行为委员会”。此后1970年2月颁布的加强工业许可证制度的法令与1971年把全国64家普遍保险公司受归国有。就此印度混合制经济体系框架完成。尼赫鲁建国时的构想在他女儿手里实现了。这些措施不仅有效打击了印度国内垄断财团的影响力与控制力,而且为印度国内局势的稳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快速的工业化进程所需要的庞大人力物力与技术支持与印度本身家底使印度必须要在可以做长期经济规划的情况有步骤有计划的一步步去实现。印度为了国家经济主权既选择了苏联的橄榄枝并与美国保持有限的合作关系。印度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位置要比同时期的中国要有利的多。但是,印度恰恰不能作到的就是对经济长期计划作出有保证的规划.印度政府与国内各种各样的垄断集团的利益斗争,印度政府在长期经济计划与短期经济效益的选择中不断的在选民的利益趋势下左右摇摆,印度政府在遇到国内国际危机的时候往往通过国外军事冒险来转嫁选民的视线与国内即将爆发的危机来赢得大选。但是自身实力的孱弱,往往在军事冒险与干预后印度政府又陷入财政危机并进一步导致经济危机。印度在60年代后形成的改革——危机——冒险——更深的危机——再改革的循环行为模式,终于让80年代的印度总理感慨:印度已经失去了工业时代。
70年代 :
从美国1965年开始全面卷进越南泥潭后,世界各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快速发展,美国独霸的地位越来越被削弱,终于在持续8年畸形的繁荣后,美国终于开始吃不消了。 1971年,由于越南战争,美国面临巨额贸易赤字,美元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相反,日本与联邦德国经济快速发展,竞争力增强,经常账户大量盈余。1971年8月5日,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压力,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被迫宣布中止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兑换比率,并加征10%进口税率。这被称为“尼克松冲击”,从此世界各个国家开始进入“牙买加”货币体系,汇率象脱缰野马一样竞相贬值。终于1972年,美国终于低下了骄傲的头,不再谋求绝对战略优势和苏联签署的《反导条约》。尽管在80年代美国人面对狂欢的日饵曼洲和叫嚣买要下美国的日本武士是那么的无可奈何。美国就要衰落了么?我无从而知,但是奠定美国今天新霸权的一系列大举措悄悄拉开了帷幕。一直以来作为战后国际贸易 金融 与投资监管三大支柱关贸总协定(GATT)、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与国际货币基金(IMF),在这个时候都开始发生了大转变。1973年关贸总协定第七轮谈判:东京回合在正式来开了锣,也正式在这一回合终究成就了1995年的WTO。IMF在尼克松召开的20国会议上开始了世界货币改革计划,其目的就是要国际金融关系脱离国家与中央银行的控制,它有一个漂亮的名字:自由化。而从尼克松的时代开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的职能悄悄的向更自由的市场倾斜,也许就是这个时候全球化的帷幕正式拉开了。但是,这些在今天看来雄心勃勃的远征都不能掩饰此时美国跌跌撞撞的脚步。随尼克松冲击起舞的是石油危机,是苏联遍布全球的出击,70年代来了。
1970年12月27日,英迪拉·甘地抓住自己国内声望不断上升的机会,宣布解散人民院,提前于1971年2月举行印度第五届大选。1971年3月大选结果揭晓,英迪拉.甘地获得了压倒胜利,终于英迪拉.甘地建立了自己所能完全控制的政府。就在此时,印度的邻国巴基斯坦在1970年底的大选中主张充分自治与全面独立的人民联盟在东巴大获全胜,随即人民联盟领导人在1971年的3月宣布东巴独立。当时的巴基斯坦总统下令军事镇压,军事镇压的结果导致大批东巴难民逃往印度。1971年11月21,英迪拉.甘地在一系列穿梭外交努力下获得了苏联的军事援助并在当时西方大国保证不军事干预的前提下,宣布印度军队越过边界“自卫”。12.17日第三次印巴战争停火,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至此英迪拉.甘地在印度的声誉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舆论盛赞英迪拉.甘地的胆识与魄力已经超过了尼赫鲁,而民意调查中93%的公众站在了英迪拉的一边。当1972年1月26日印度国庆日那天英迪在印度公众的形象就是杜尔加,就是美丽的10臂女战神。
但是历史老人总在不经意中,给得意的忘乎所以的人开上一点点玩笑:饥荒又不期而至。
1972年印度遭遇了严重的灾荒,1.8亿人口面对饥荒的威胁,而由印度一手导演的战争让滞留在印度的难民每个月就消耗掉印度2亿美元,这更使印度政府的财政雪上加霜.由于需要进口大宗粮食与原油,加上石油危机的爆发与国际金融因尼克松危机冲击而剧烈动荡.由此导致的外汇短缺终于使才平稳不久物价飞速上升.而由此引起的投资不足又使工业增长下降了近50%,经济实质遭遇了衰退.同年孟买就爆发了1.2万罢工,民众的不满情绪终于在反对党的鼓动下爆发了.仅仅在反对党领袖所在的古吉拉特帮的骚乱中遭遇警察射杀的人数就达到233人,与之同步的印度铁路大罢工让当时的印度经济实际陷入了瘫痪.最后在当警察也开始暴动并与前来镇压的军队交火的时候,骚乱与不安到达了顶点.而甘地夫人此时借助一位律师从宪法中发现的漏洞,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来挽救即将倒台的政府.
虽然随后地年不仅风调雨顺而且经济维持在比较高的增长水平,过高估计自己的甘地政府解除了紧急状态,但是随后的大选国大党一败涂地,代表印度教原教旨主义的人民党上台了.高喊自由与面包口号上台的人民党政府代表的其实是垄断资本与地主阶层的利益,人民党政府一上台就提早一年结束了当时执行顺利的”五五”计划,匆匆提交了”六五”计划.人民党政府不仅缺乏执政能力,更缺少对自己所指定计划的控制里,在把甘地夫人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1500万吨粮食消耗怠尽.在把仅有的30亿美圆储备挥霍一空,在执政不到3年的时间,人民党政府倒塌了.
而此时虽然两次石油危机给发达国家带来的巨大冲击,但是新技术革命的翩然而来,而且以美国为首的资本注意国家迅速转变自己的经济结构与能源结构,不断的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生产工序实现国际再分工.使各自的经济逐年提升,并最终形成了以四小龙与东南新兴工业化地带的崛起.而印度,则在迷茫中痛苦的失去了工业化的机遇.
50年代-70年代人均GDP增长比较:
50-60年 60-70年 70-80年
印度 21.6% 15.2% 8.06%
50年代-70年代GDP增长比较:
50-60年 60-70年 70-80年
印度 47.10% 51.88% 35.69%
4. 印度粮食生产是一年几熟
我经常往返中印,说下体会啊
按照印度的地理气候条件,的确,像楼上的兄弟所说一年三熟比较合理。
但印度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印度农业技术极其落后,其耕地面积是中国的两倍,但是粮食产量却不及中国,很多农作物都是未经改良过的,我们在印度吃的一些菜啊,水果啊,模样尺寸都要比国内的小,作物成熟期比中国的长,加上印度人还是比较懒,印度绝大部分地区的作物均为一年一耕,自然也就是一年一熟。
5. 区域地理知识,印度粮食生产实现了————。
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粮食对于印度来说是一件国家重大的工程,
第一:实现了自给自足的粮食供应,但实际上还是不够,还是需要进口。
第二:实现了农业、工业和轻工业的互补。
第三:实现了印度能够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大国的经济政治外交基础。
6. 印度到底是靠什么养活13多亿人口的
很多人都好奇,印度只拥有我国不到三分之一的土地,怎么能够养活十三亿多的人口的?
然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印度将高科技与农业结合到一起。政府非常重视在农业方面的技术发展,希望通过农业技术来使得印度农业更加高产,并且通过高科技手段可以提高农业种植方面的效率和回报率。原本印度在科技方面已经实行大力发展,政府也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可以说现代科技对于印度农业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
还有一个原因也是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独立以后,钢铁、机械、电力、化学等工业都有所发展,工业已形成完整体系。印度的纺织、食品、精密仪器、汽车、软件制造、航空和空间等工业发展迅速。旅游业也是印度政府重点发展产业,也是重要就业部门,提供两千多万个岗位。
7. 目前印度有粮食供出口吗
绝对选 D 因为C 不可能 今天上课老师还告诉我们目前印度人口自二战以来就以持续增长的势头发展! 并且有可能在2050年 人口将超越中国,所以啦,就选D!
8.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印度粮食不能自给原因是哪些
上世纪60年代,印度粮食不能自给自足的主要原因是灾害,水灾是比较严重的
9. 印度粮食能自给自足吗
印度粮食自给自足现局势不稳定。
印度有非常广阔肥沃的土地,降水充沛,气候条件非常优越,印度每年最低的降雨量都比中国高,可以一年种三季水稻,是完全可以养活印度所有人。
印度调整了农业生产方式,采取了“绿色农业”这一战略模式。辛格政府及时吸纳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方式,使得印度得以短时期内改变了粮食不能自给的状况。
1990年,印度的粮食才基本实现自给自足。可好景不长,随着印度城镇化深入,农民对耕种热情下降,以及印度农业的落后,印度的粮食产量又开始下滑,印度又再次面临粮食危机。
直到现在印度农业技术依旧不发达。印度不像其他农业大国一样,拥有先进的农耕设备。印度的农业发展,全靠“人海战术”。印度落后的农耕方式,即便如今在我国的农村,都很少见到了。
10. 日本,印度粮食自供不足的社会原因
印度:粮食大国、饥饿大国
“印度用占世界2.4%的国土面积养活全球1/6的人口。”这是国际媒体提到印度粮食生产状况时常用的数据。在粮食安全上有过惨痛教训的印度,严格来说应是“人多地不少”。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中国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有人计算18亿亩合120万平方公里。印度国土面积约为中国的1/3,却拥有180万平方公里的可耕地。印度河与恒河两大河流冲积平原,给人口超过13.5亿的印度带来肥沃的土地。印度历史上就是农业大国,但从沦为英国殖民地到1947年独立,印度发生过5次大饥荒。从独立到20世纪70年代,印度又发生3次较大饥荒,官方统计饿死300余万人。
粮食安全问题是历届印度政府的心腹大患,并通过“绿色革命”等举措提高粮食产量。到1980年,印度政府宣布本国实现粮食自给。现在,印度日常农产品价格保持低水平,粮食略有盈余出口,这与独立前后粮食长期短缺、依靠进口形成强烈对比。为保证农民的权益,刺激生产积极性,印度政府还长期实行粮食收购价保护。在维护社会公平和选举因素推动下,印度对农产品价格实行干预政策,出台《国家粮食安全法案》。
在有粮食出口的印度,国民饥饿状况却在加剧。据《印度教徒报》报道,去年7月联合国发布的《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显示,印度仍是拥有最多“粮食不安全人口”的国家。报告估算,2014年至2019年,即莫迪政府的第一个任期,印度的粮食不安全状况增长3.8个百分点。印度在“2020年全球饥饿指数”107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94位,属于“重度”饥饿类。英国《对话》杂志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粮食生产大国印度还是世界上饥饿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的情况敲响警钟,提醒各经济体必须重新配置自己的粮食体系”。
日韩紧盯粮食出口国风吹草动
在日本,关于粮食自给率的问题经常被提起。日本粮食自给率1965年为73%,之后就直线下降,现在在发达国家中处于最低水平,且前景严峻。为改变现状,日本也有乡村振兴的蓝图。去年3月,日本政府制定农业政策指导方针——“粮食·农业·农村基本计划”,其核心是到2030年将粮食自给率从2018年的37%提升至45%。日本《高知新闻》2019年曾刊发题为“日本食品安全保障处于十分危险状况”的社论,提到日本小麦自给率只有12%,政府必须要有危机感,要推进智能农业,以弥补无法集中农业用地大规模生产,以及农户减少和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劳动力不足。
受疫情影响,俄罗斯、阿根廷等粮食出口国去年一度限制本国的粮食出口或准备针对谷物出口商征收特别税,这让地少人多的日本更为不安。日本农协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就像疫情初期口罩短缺一样,如果粮食出口国都‘国产国消’,对日本来说会意味着什么?与生产工业产品不同,日本的农畜产品不可能马上扩大生产。”来自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的佐藤康博不无担忧地说:“我有过这样的危机感——食品安全保障是关系到国民生命的问题,所以有必要做好准备。”
日本京都大学教授藤井聪今年1月在《农业协同组合(农协)新闻》上撰文说,农业用地只占日本国土的13.5%,从“食品安全保障”的观点出发,必须将提高“粮食自给率”定位为重要的国家目标。此前,《日本产经新闻》曾援引农协一位负责人的话说:“提高食品自给率只是中央政府在摇旗呐喊,在地方政府、农业生产者、消费者那里还没有产生广泛共鸣。”
据报道,今年6月前,日本政府将汇总有关“在后疫情时代强化食品安全保障”的各种信息,应对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东京大学铃木宣弘研究室给出的一组数据是:“把种子因素考虑其中,2018年日本蔬菜自给率为8%,把饲料因素考虑其中,牛肉自给率为11%、猪肉6%、鸡肉12%,而这些数字2035年将降至3%、2%、1%、2%。如果这样持续下去,日本将无法应对粮食出口国限制粮食出口的禁令。”不过,据《读卖新闻》报道,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一直在向日本出口小麦,且日本还有国家储备、大米自给自足。但日本主流媒体还是呼吁,政府必须与商社等民间企业合作,努力稳定粮食供应。据了解,日本很多综合贸易公司在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投资农业生产,专门生产面向日本出口的农作物。
水稻是日本唯一可以通过国产实现大米自给自足的作物,不过,据《环球时报》驻日记者观察,一些种植水稻的日本农民却面临收入难以保障的现实情况。秋田县汤泽市是日本着名的大米品种“秋田小町”的产区,在当地劳作近40年的稻农石成寿告诉记者,他同时还种植饲料用稻谷和樱桃,因为“只靠种植水稻无法生存下去,要从事复合农业”。
韩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同样突出
上世纪60年代,韩国谷物综合自给率曾高达90%,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如韩国人肉类消费增加,以及产业化、都市化提高让耕地越来越少,韩国粮食自给率也出现持续下滑现象。目前,韩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34公顷,在经合组织国家中处于最低水平。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虽然2009年至2019年韩国政府在粮食领域投入13.52万亿韩元进行扶持,如补贴农民种植水稻以外的农作物、通过援助培训和农资方式培育粮食作物共同经营制度、支持水田旱作等,但效果并不理想。韩国2019年的粮食自给率仅为45.8%,与2009年的56.2%相比大为降低。受天灾和国际粮食价格影响,韩国2020年出现粮食产量过去52年来最低和价格史上最高的现象。
韩国粮食的不足部分主要依靠国际市场购买,因此,粮食出口国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加剧韩国的危机意识。据《韩民族新闻》报道,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去年5月曾进行过“应对粮食危机特别演练”,核心内容就是向在海外的韩国农场主下达“进口粮食命令”。目前,共有69个韩国法人在俄罗斯、柬埔寨、中国、越南、印尼等地经营农场,“进口粮食命令”实际上就是让他们想方设法将粮食运往韩国。但一些韩国专家还是认为,韩国的粮食安全已亮起红灯,为此必须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本国粮食生产率。以新加坡为例,虽然其粮食消费量的90%需要进口,但新政府仍投入巨资发展都市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