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吠陀是否出于古印度人之手或者说有没有提到了古印度人的内容
呵呵。
吠陀,是雅利安人的学术,与上古印度人无关。不但吠陀,包括奥义书,五部书,都是雅利安人的文明。这些书的内容相当广泛,传播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哲学。
事实上,上古印度人,是一种矮黑人,他们在遥远的年代---一万二千年以前,建立过文明。在四千年前,被雅利安人所征服。这是从物证上反推的,事实上关于一万年前的印度文明,并无史料记载。血统纯正的雅利安人,金发,蓝眼、身材高大而白。但是与现在的白人不同的是,他们的金发是直的,并无弯曲。可以看看西特勒的将领们,无一卷发。
雅利安人征服古印度之后,实行种性质度,象吠陀这些书,只有雅利安人才能学习。这些书用的语言,都是梵语。而梵语是雅利安人的古老语言,也是一种雅语,相当于中国的文言文,普通印度人是无法看懂的。
雅利安人在远古曾经在中国定居。后来被中国古代当权者逐出中原,他们只好背井离乡,翻越喜玛拉雅山,征服了印度,其残留之余部,曾经一次次梦想回到中原,比如后的来的凶奴人,突厥人。当然他们跟古印度人是这样说的:“我们世代居住在喜玛拉雅山”。借此来恐吓古印度矮黑人,掩盖他们的战败史。
雅利安人早在七千年前,就广泛使用铁器,而中国的说法是:中国人直到三千年前,才会使用铁。我们先祖 ,用什么方法,把雅利安人赶到荒凉炎热的印度,这个目前很难考证了。因为记载这段历史的上古书《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些书都被秦始皇烧掉了。
但是这些,并非无法考证。只要形成一种务实的考据之风,考证上古史,也不是很难。
⑵ 谁给我介绍一下印度的历史
折叠原始社会
印度新德里
印度新德里
在讷尔默达河谷地区发现的一些零散的早期人类化石(后定名为讷尔默达人)表明至少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印度已有人类居住。讷尔默达人的系属分类未定(直立人或智人);对于其生存年代从距今20万年到50万年不等。旧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开始于4万年前,结束于1.5万年前。
中石器时代对应地质学上的全新世。中石器文化广泛分布于次大陆各地及斯里兰卡;在斯里兰卡发现了最早的中石器时代遗址,而最北的遗址发现于兴都库什山脉,那里的文化看起来是同一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直接发展。
大约自公元前6000年以后起印度各地进入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文化的分布范围更加广泛。印度新石器文化总体来说晚于两河流域文化。[1]
印度的金石并用时代,或称为红铜时代,但金属也已经进入人类生活。金石并用时代的文化主要发现于恒河与亚穆纳河河间地,以及拉贾斯坦、旁遮普和古吉拉特。[2]
折叠早期文化
已知的最古老的印度文明是公元前第三千纪的印度河流域文明,通常以其代表遗址所在地哈拉帕(在西旁遮普)命名,称为哈拉帕文化。哈拉帕文化在达到相当发达和成熟的情况下,由于至今不明的原因而衰落以至最终彻底消失。
取代哈拉帕文化的是由西北方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带来的新文化体系,这一文化(有时以其圣典的名字称为吠陀文化)是古典印度文化的起源。种姓制度在这时大概已经出现。这一历史时期是所谓的列国时期,因为佛教产生于这一时期,也常称为佛陀时期。列国时代的印度精神生活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哲学或宗教流派,其中影响最为久远的即是佛教和耆那教。
折叠十六雄国
十六雄国是16个强盛的王国或共和国,其范围涵盖肥沃的印度河-恒河平原,其实也有其他较小的国家,散布在这个范围上。通常所指的十六雄国是:迦尸、憍萨罗、鸯伽、摩揭陀、弗栗恃(跋耆)、末罗、支提、跋蹉、俱卢、般遮罗、摩差耶、修罗色那、阿湿波、阿槃底、犍陀罗和甘菩遮(剑洴沙)。在许多印度邦国之中,位于今比哈尔邦的摩揭陀国逐渐居于优势地位。[3]
折叠孔雀王朝
公元前6世纪末期,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国王大流士一世征服了印度河平原一带。
在大流士一世之后侵入印度的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他对孔雀王朝的兴起起了助推作用。
亚历山大撤出印度之后不久,被称为月护王的旃陀罗笈多推翻了摩揭陀的难陀王室。旃陀罗笈多建立起印度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式政权孔雀王朝。他赶走了希腊人在旁遮普的残余力量,逐渐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月护王在位后期击退了塞琉古一世的入侵,并获得对阿富汗的统治权。孔雀王朝终于在阿育王时期到达颠峰。
从前2世纪初开始,大夏希腊人、塞人和安息人先后侵入印度;塞人的侵略尤其广泛。大月氏人成为最成功的侵入者,他们在北印度建立了强大的贵霜帝国。[3]
折叠笈多时代
贵霜帝国在强盛了若干世纪之后分裂为一些小的政治力量。取代他们在北印度的优势地位的是旃陀罗笈多一世建立的笈多王朝。笈多王朝是孔雀王朝之后印度的第一个强大王朝,也是由印度人建立的最后一个帝国政权,常常被认为是印度古典文化的黄金时期。与孔雀王朝一样,笈多王朝的发源地是在摩揭陀;这个王朝的头几位君主都是征服者,他们确实统一了北印度,但在南方则并没有扩张得太远。在文学上,出现了古代印度最伟大的诗人迦梨陀娑。
从中亚侵入印度的嚈哒人严重地损害了笈多王朝。嚈哒人后来被印度社会所同化,但他们在5~6世纪的活动促成了帝国的解体。许多地方王公和民族反对笈多王朝的中央权力,于是这个帝国迅速瓦解了。所谓后笈多王朝(实际上与真正的笈多王室没有关系)的统治权力再次退回摩揭陀。[3]
折叠拉其普特人
大约在7世纪北印度兴起了一种新的力量,即拉其普特人。他们在7~8世纪之后的印度历史中起了突出作用。从7世纪中叶直到12世纪末穆斯林征服北印度之间的历史时期常常被称为拉其普特时期。
阿拉伯人在8世纪初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信德,揭开了穆斯林远征印度的序幕。9~11世纪在南印度出现了几个强大的王国,如朱罗国(注辇)和潘地亚。其中朱罗国曾经侵入印度尼西亚诸岛屿。[3]
折叠德里苏丹国
伊斯兰对印度的真正征服开始于11世纪,是由中亚的突厥人进行的。伽色尼王朝的苏丹马赫穆德远征印度12次以上,在北印度造成严重破坏。伽色尼王朝在中亚的领土于1173年被其位于阿富汗的原附庸廓尔王朝吞并。廓尔王朝的统治者穆伊兹丁·穆罕默德(廓尔的穆罕默德)在1192年的第二次德赖战役中决定性地击败了兆汗人;他留在印度的总督(出身奴隶)顾特卜-丁·艾伯克于1206年采用苏丹头衔统治被穆斯林征服的北印度地区,定都德里。此后直到莫卧儿帝国建立,北印度的历史即为德里苏丹国的历史。[3]
折叠莫卧儿帝国
德里苏丹国瓦解造成的权力真空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新的穆斯林征服者很快在西北方出现。1526年,突厥人帖木儿的直系后代巴卑尔从中亚进入印度,在第一次帕尼帕特战役中击溃了罗第王朝的最后一个苏丹易卜拉欣·罗第。巴卑尔占领了德里并被尊为“印度斯坦的皇帝”。他继而在1527年击败拉其普特人,1529年又消灭了阿富汗人的残存力量。由巴卑尔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莫卧儿帝国。
奥朗则布去世后的莫卧儿帝国称为“后期莫卧儿”。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皇帝大都昏庸无能,马拉塔人愈战愈强,大有取莫卧儿而代之的趋势。但是,决定印度命运的因素是欧洲列强。[3]
折叠殖民时期
最早在印度建立据点的欧洲国家是葡萄牙,他们的殖民地位于莫卧儿帝国版图之外。此后荷兰人也积极介入,并打败了葡萄牙人。奥朗则布在帝国极盛时期忽视欧洲殖民者的危险,而他的子孙们在被迫面对欧洲人时已经由于帝国衰落而软弱无力。到了18世纪,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欧洲强国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经过一番斗争,英国人取得了优势,把法国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几个小殖民点。
经营英国在印度事务的主要实体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1818年马拉塔人势力最后覆灭后,大多数印度王公都承认了东印度公司的宗主权。最晚被英国兼并的印度领土有信德(1843年)、锡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贝拉尔(1853年)和奥德(1856年)。由于殖民者的种种不利政策,1857年爆发了着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1858年通过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务大臣接管其全部职权;并成立以印度总督为首的印度政府。英国人也正式结束了已无存在意义的莫卧儿王朝,将巴哈杜尔沙阿二世流放到缅甸。此后印度进入由英政府直接统治的时代。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40%(有些省里也有土邦)。以印度为根据地,在亚洲遏制俄国扩张的思想使一些英国官员致力于西北方向扩展英属印度的疆域,结果引发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战争。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1906年组建全印穆斯林联盟。英国人有意识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
在1885年以后,印度几乎每年都有民族主义者的集会,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官僚显然漠视印度人的诉求。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目标仅仅是避免出现饥荒。1909年英国通过莫莱-明托改革法案,规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机构改选中实行分别选举,此后教派政治成为制度,印度民族运动分裂。[3]
折叠印巴分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印度民族主义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1919年4月13日发生英军屠杀印度群众的阿姆利则惨案。这些事实使已经成为国大党主要人物的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转变了对英政府的态度,并于1920年改组国大党。国大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多次领导反英斗争,其指导方针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印度民族运动继续发展。1944年甘地与真纳的会晤以失败告终,而印度穆斯林已经广泛支持建立独立的伊斯兰教国家。
二战结束后,英国实力急剧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经不可能维持。1946年发生印度皇家海军起义。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根据该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于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宣告结束。[3]
折叠共和国
独立后的印度共和国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带来的后遗症。独立后第一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尔争端而爆发军事冲突。尼赫鲁执政时代,印度倾向于社会主义,并仿照苏联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印度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大获全胜,但也付出了倒向苏联的政治代价。印度于1975年吞并锡金王国,将原锡金王国设为所谓的锡金邦。21世纪初的印度,已成为世界新兴经济体之一。[3]
⑶ 越读越糊涂的印度史,为何连印度人自己都一问三不知
古德里安曾经说:“最终,新观念的建立者还是战胜了马匹,大炮还是战胜了长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于个人而言,沉溺于过去便会停滞不前;于国家而言,纠结于历史便会落后于世界发展大势。以史为鉴,以史为镜,心怀过去,面向未来。
在人们的固有印象中,一个国家的历史见证了沧海桑田,人们品读一二,豁然开朗。了解历史的过程也是明智的过程,然而于印度而言,历史也许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
了解印度的历史,人们似乎走进了一个死胡同,眼前的一切越来越模糊……
所谓历史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的历史也曾经悠久而繁荣。世界人民对印度历史的印象普遍停留在他们的文化上,印度人对佛教十分虔诚,将其作为他们的最高信仰。
永远专注于当下,全国上下戮力同心,描绘一个属于现代国家的美好蓝图,如此历史才真正发挥其作用。
⑷ 《谢公始有东山之志》翻译
谢安起初有隐居山林的意愿,后来官府征召的命令多次下达,势不得已,这才就任桓温属下的司马。在这时,有人送给桓温草药,其中有远志。桓温拿来问谢安:“这种药又叫小草,怎么一种东西却有两样名称呢?”
谢安没有立即回答,当时郝隆在座,随声回答说:“这很容易解释,不出就是远志,出来就是小草。”谢安深感惭愧。桓温看着谢安笑着说:“郝参军这个失言却不算坏,话也说得极有意趣。”
原文:
谢公始有东山之志,后严命屡臻,势不获已,始就桓公司马。于时人有饷桓公药草,中有远志。公取以问谢:“此药又名小草,何一物而有二称?”谢未即答。时郝隆在坐,应声答曰:“此甚易解,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谢甚有愧色。桓公目谢而笑曰:“郝参军此过乃不恶,亦极有会。”
(4)印度人的古籍有哪些扩展阅读:
《谢公始有东山之志》出自《世说新语·排调》,编撰者为南朝的刘义庆。排调,指戏弄嘲笑。本门记载了许多有关排调的小故事,其中包括嘲笑、戏弄,讽刺,反击、劝告,也有亲友间的开玩笑。
从里面可以看出当时人士在交往中讲究机智和善于应付,要求做到语言简练有味,机变有锋,大方得体,击中要害等,这也是魏晋风度的重要内容。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因为汉代刘向曾经着《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着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⑸ 古印度文明具体都有哪些
古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兴起,它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那么该文明的具体体现都有哪些哪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古印度文明,希望大家喜欢!
古印度文明:畜耕施肥灌溉
古印度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为了养活众多的人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都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印度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而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也正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国唐代着名僧人玄奘,在公元7世纪西游印度,并居住多年。他返回唐朝以后写成的《大唐西域记》中就记载了古印度繁荣的农业经济。其实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居民就已经开始了 种植 业。在哈拉巴 文化 时期,农牧业生产都很发达。考古发掘出的那个时期的城镇遗址中,发现了规模不小的谷仓。那时人们已经发明畜耕,人们 饲养 了水牛、耕牛、山羊、绵羊、猪、狗和象等 动物 。而且已经开始使用青铜制造的锄头和镰刀。农作 物品 种也非常丰富,有小麦、大麦、水稻、豌豆、甜瓜、枣椰、棉花和胡麻等。在吠陀时代,他们懂得了畜耕、人工灌溉和施肥。到了吠陀时代后期,铁器的使用使农业生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相对统一的孔雀王朝,政府设有高级官吏管理全国的水利事业,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到封建社会以后,即曷利沙帝国时期,古印度农业生产的水平更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封建社会过于漫长,古印度虽然造了成熟的 自然 农业经济,最终也没有从内部产生出 资本主义 经济,到后来,印度农业发展越来越缓慢,变得越来越落后了。但是,古印度的农业仍然构成了国家的经济基础,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古印度文明:千年铁柱
在哈拉巴文化时期,人们已经广泛地使用铜或青铜制造的斧、锯、凿、锄、鱼钩、剑、矛头、匕首、箭镞等工具和兵器。大量出土的兵器和生产工具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锻打、铸造和焊接等技术,而且可能已经应用了熔模铸法(一种精密铸造工艺)。到了吠陀时代,古印度人已经能炼钢了,大约在公元前四世纪,印度还向亚历山大出口过约3吨的钢材。直到今天,在印度德里仍矗立着一根公元5世纪初芨多王朝时期制造的铁柱,它高7.25米、重约6.5吨,至今屹立不倒,几乎完全没有锈蚀。还有许多铸造精美的铜制佛象也反映出古印度人高超的冶金技术。
古印度文明:棉花的诞生地
根据目前的材料,世界上最早种植棉花的是古印度人,他们在很早的时候就掌握了棉花种植技术,并用棉花纺线织布。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一些棉布残片,虽然做工还很粗糙,但从棉布上的各种颜色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织染技术已经有所发展。古印度的棉纺织技术到孔雀王朝时已非常发达,大量的 手工 纺织者和纺织商人遍布各大城市,其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成为古印度最重要的出口货物之一。后来,古印度人从中 国学 到了养蚕和丝织技术,到芨多王朝时他们已经可以织出薄如蝉翼的丝织品了,并配有各种色彩和图案。
古印度文明:最早的远洋 航海
由于印度三面环海,海岸线非常长,因此古印度的造船业也十分发达。从发现于哈拉巴文化遗址中的一座造船台来看,那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高超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到芨多王朝时,人们已经可以建造可容纳数百人的大海船,向东航行通过马六甲海峡直达我国,向西则经阿拉伯海直到红海沿岸。
古印度文明:摩亨约·达罗城
烧砖是古印度人发明的一项伟大的建筑材料制作技术。他们用烧制的砖建造房屋,使之牢固耐久。现在发掘出来的哈拉巴文化时期的建筑遗迹大多是砖木结构。哈拉巴和摩亨约·达罗是已知的那时最大的两座城市,尤其是达罗城,几乎可以和巴比伦城相媲美。
摩亨约·达罗城的建筑分卫城和下城。卫城城墙高大厚实,全部用大块的烧砖砌成。城墙上筑有塔楼,用于 军事 了望和召集居民。卫城里还建有一些大型公共设施。1800平方米的大浴室可供多人同时洗浴,1200平方米的容仓可存储相当数量的谷物,政府的会议室达600平方米,最大的会议厅可容纳近千人。
该城的下城是居民区,居民住宅星罗棋布,风格各异,既有平房,也有高楼,城内的道路既平且直,这些道路把城市分割成不同的区域。特别是城内排水系统的设计独巨匠心,可以有效地防止内涝。可见,摩亨约·达罗城在当时是一座功能完备的大都市。
但是,自从哈拉巴文化中断以后,随着佛教的盛行。建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多转向了宗教色彩极浓的寺庙、佛塔等,及开山凿石而成的石窟。例如佛塔的“塔”字在印度文里的原义即“坟墓”的意思,原是人死后埋藏骨灰处所,后来又成为储藏“舍利”(僧人死后的遗骨火化出的结晶体)的地方。到了德苏丹国时,信奉伊斯兰教为国教,因此又出现了许多伊斯兰式建筑。古印度最具伊斯兰风格的华丽建筑物是建于公元17世纪莫卧尔帝国,埋藏的泰吉·玛哈尔陵墓。当时有土耳其和波斯等许多国家及当地的建筑师和工匠共同设计建造了这座着名的陵墓,它位于今印度北方邦亚格拉附近,全部为白色大理石砌成,典雅肃穆,又镶嵌以各种宝石,以显示主人的尊贵,成为穆斯林建筑的代表之作。
古印度文明:宇宙观与天文历法
神话产生于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古代神话有许多是关于宇宙结构的。古印度人的宇宙观同样带有浓重的神话色彩。吠陀时代,人们认为天地的中央是一座名为须弥山的大山,它支撑着像大锅一样的天空,日月均绕须弥山转动,日绕行一周即为一昼夜。大地由四只大象驮着,四只大象站在一只浮在水上的龟背上。由于古印度人不太重视实际的天文观测,因此观测仪器一直比较简陋,对宇宙的认识也多属于猜测。公元前6世纪出现的天文学着作《太阳悉檀多》把大地视为球形,其北极称作墨路山的山顶,那里是神的住所,日月和五星的运行是一股宇宙风所驱使,一股更大的宇宙风则使所有天体一起旋转。虽然古印度人对宇宙的有些看法比较落后,但他们的天文历法却已经比较成熟。古印度有许多天文历法着作,他们采用阴阳合历,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吠陀时代,人们把一年定为360日,12个月,还有置闰的方法。为了观察日月的运动,他们把黄道附近的恒星划分为27宿。“宿”在梵文里是“月站”的意思,是为了区分月亮在天空中所处的位置。《太阳悉檀多》里讲述了时间的测量、日月食、行星的运动和测量仪器等许多问题。芨多王朝时期天文学家圣使所着的《圣使集》里讲述了日月和行星的运动以及推算日月食的方法。他认为天球的日运动其实是地球每天绕地轴旋转所致,这一猜测为后来的天文观测所证实。公元505年,天文学家彘日汇集了古印度五种最重要的天文历法着作,编成了《五大历数全书》。在我国唐代时,一位移居我国的古印度天文学家的后裔昙悉达所着的《开元占经》一书里介绍了印度的“扫执历”,规定一恒星年为365.2726日(今测值为365.25637日),一朔望月为29.530583日(今测值为29.530589日),并采用19年7闰的置闰方法,是典型的阴阳合历,表明印度的天文历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古印度的天文历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由于它受到宗教的影响,因此长期以来发展比较缓慢,到后期已逐渐衰落。
古印度文明:阿拉伯记数法
现今世界上通用的,每个人都知道的“阿拉伯记数法”,即1、2、3、4…0,最初并不是由阿拉伯人所发明,而是起源于印度。
大约在哈拉巴文化时期,印度人采用了10进制记数法,到公元前3世纪左右,出现了数的记号,但还没有零,也没有进位记法。到公元7世纪以后才有位值记法,但还没有零的符号,用空一格来表示。在公元876年的一个古老碑文中,考古学家发现了“零”的符号,写作“0”,说明那时古印度的10进制位计法记数已完备起来。后来这种记数法为中亚地区许多民族所采用,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成为着名的“阿拉伯记数法”。
圆周率在3.1416~3.1429之间
成书于公元前5至4世纪的 数学 着作《准绳经》是一部讲述祭坛修筑的书,其中有许多几何学知识。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时他们已经知道了勾股定理,使用的圆周率为π=3.09。《太阳悉檀多》一书列出了最早的三角 函数 表。《圣使集》中有关数学的内容有66条,包括算术运算,乘方、开方以及一些代数学、几何学和三角学的规则。圣使还研究了两个无理数相加的问题,得到了正确的公式,而且研究了简单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和简单代数恒等式的证明问题,算出了3.1416的圆周率。
公元6世纪至13世纪,古印度的数学成就到了顶峰。出现了梵藏、大雄、室利驮罗和作明等着名的学者,他们已经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和多种方程组。梵藏写的《梵明满悉檀多》中引进了负数的概念,并提出了负数的运算方法。他已经认识到零在计算中的重要性,能够求解一些二次方程和不定方式程。他还会正确地计算等差数列的通项(一般项)和数列之和。在几何学上,他证明了以四边形之边长求面积的正确公式,证明了圆周率零除一个数仍然等于这个数,他发现了一个分数除另一个分数,等于把除数?=X的方程。室利驮罗的数学着作是《算法概要》,专门讨论了二次方程的解法。作明的《因数算法章》反映了古印度数学的最高成就。他指出以零除一切数为无限大。他知道一个数的平方根有两个数,一正一负,应该根据实际问题选取一元二次方程适当的根。而且指出负数的平方根没有意义。他还用许多巧妙的方法解决了许多不定方程求整数解的问题。他计算出了两个圆周体积的正确公式。
古印度人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同时也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古印度文明:炼丹术与医药学
古印度的 医学 相当发达。因为古印度素有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仁爱思想,看重救死扶伤的医学。在古印度 历史 上出现了许多着名的医学家和医学着作。
出现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的《阿柔吠陀》,是目前已知的古印度最早的医学着作,记载有 内科 、 外科 、 儿科 等许多 疾病 的 治疗方法 。该书认为人体有躯干、体液、胆汁、气和体腔等五大要素,与自然界中的地、水、火、风和空五大要素相对应。躯干和体腔比较稳定,其余三者比较活泼,如果五者失调,人就会生病,这种看法成为古印度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妙闻是古印度最有名望的医生之一。在古印度宗教的教义中,禁止用刀子解剖人体,人们只能把尸体浸泡于水中然后用手撕裂进行观察,因此妙闻只好暗地里进行解剖学研究,在经后人整理的《妙闻集》里记载了许多解剖学知识。《妙闻集》里还论述了生理学和病理学的许多问题,研究了内科、外科、 妇 产科 和儿科等各类病症达1120种。还记载了摘 白内障 ,除疝气,治疗膀胱 结石 、 剖腹产 等多种手术,以及120种外科手术器材和760种药物。
罗迦是古印度另一位着名的医生,他的《罗迦本集》是古印度的医学 网络 全书。书中进一步阐发了古印度的医学理论,它提出的摄生原则包括合理的 营养 、充足的睡眠和有节制的饮食,至今仍有参考价值。该书对病因、病理作了进一步研究,记叙了一系列相应的诊断和治疗的方法,阐述了500余种药物的用法。另外,公元7世纪编成的《八科提要》和8世纪的《八科精华录》也是古印度医学的重要典籍。
与成熟的药物学相联系,为了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并使普通金属转变为金、银等贵重金属。古印度的炼丹术也十分发达。古印度人重视水银和硫黄,而且掌握了升华、焙烧、汽化等技术。虽然炼丹术有种种神秘色彩,但其中包含了某些科学的因素,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 化学 的发展。
古印度的医学影响深远。妙闻和罗迦的着作在公元五世纪被译成波斯文和阿拉伯文。公元8至9世纪时阿拉伯人曾经邀请印度医师主持医院工作和担任教学工作。我国西藏、中原等地也曾经受到古印度医学的影响。
古印度文明:佛教与哲学
宗教往往同自然哲学、人生哲学联系在一起,在吠陀时代,就有人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风”;也有人认为是“水”,或者是水、地、火、风四元素,或是水、地、火、风、空五大元素。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自然观和人生观。
印度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的发源地。佛教在世界上有非常广泛的影响。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抛弃王室的荣华富贵,离家出走,远行求道。他游历了印度各个地方,各个寺庙,求教了许多学者和高僧,积累了大量的宗教知识和实践经历。经过多年苦苦修行,相传有一天他在恒河边的菩提树下静坐时终于大彻大悟,从此创立了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他被信徒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着有《金刚经》作为后世传教凭证。佛教最基本的教义是四谛说。四谛即四种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认为人生一切皆苦,产生苦的原因在于人有各种欲望,因而便有行动(即造了“业”),也就是造了以后的“因”,于是因果不断,苦在生死轮回中不断反复。佛教认为灭苦的关键在于消灭欲望,消灭主观意识,通过修行使人解脱,进入佛教理想的最高境界即涅槃。佛教把自我和物质世界分别比喻为水流和“自生自灭的火焰”,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永无休止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生生灭灭。这里面蕴含了一种对立 面相 互依赖、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佛教在反对印度婆罗门教中起了重大作用,在客观上促进了印度的新兴奴隶主阶级和市民阶级为代表的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佛教向印度境外传播,逐步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另外,古印度还有许多哲学派别,对世界的构造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印度后来宗教极为盛行,到处笼罩着神秘的宗教气氛,神庙、佛塔等宗教场所鳞次栉比。而且绝大多数印度人都信奉某种宗教,同一宗教内部也有许多教派。印度人生活在宗教中,因此他们创造的许多科学技术也都打上了宗教的烙印,为宗教服务。而且垄断了科学文化的祭司和僧侣阶层饱食终日,热衷于纯粹的哲理思辩,对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却没有 兴趣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印度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后来又由于各种原因,到12至14世纪以后,其科学技术几乎已经停滞不前了。尽管如此,古印度仍然以其卓越的科学技术成就在世界 科技 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的科学技术向东经过中亚,远播到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地;向西经过西亚、小亚细亚传入希腊和欧洲,对这些地区的科技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猜你喜欢:
1. 印度神话故事大全
2. 印度的习俗礼仪
3. 古印度文明有哪些
4. 古印度文明的起源大全
5. 古印度的文明成就
⑹ 印度的古代发明有哪些
印度的古代发明有:
1、棉花种植
有明确的考古证据可以证明,公元前3000年左右,南美地区和印度地区的人类已经开始种植棉花。印度的经典典籍Rig-Veda(吠陀本集,完成于公元前600年)中曾有过记载说,当时棉花已经在印度生长超过3000年。
二百年后,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在其文章中写到:“印度有这么一些树,它们的果实像羊毛一样,甚至比羊毛更漂亮更柔软,印度人用这些树褪下的毛来做衣服。”
公元前800年左右,印度的亚洲棉经东南亚传入我国,直到宋代才开始大面积种植、加工纺织。
⑺ 巴利语佛典的各种文字的巴利三藏典籍
上座部佛教各种文字的巴利三藏原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贝叶和仿贝叶的漆写本或墨写本,另一类是排印本。 ⒈贝叶写本──锡兰的僧伽罗文,柬埔寨文、缅文、泰文和孟文字母等都有贝叶写本的巴利文原典,其中保存得最完整的,根据现有的资料,恐怕要算泰国皇家图书馆所藏的拉玛一世(1782~1809)和拉玛三世(1824~1851)所修订的皇室本贝叶三藏了。拉玛一世时修编的泰文字母三藏典籍,开始于1788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完成,前后共历时五月,参加这一工作的共有二百三十名硕学长老和三十名皇家学者,全部三藏共有贝叶三千五百六十八䇲,包括律藏四十卷,经藏一百五十七卷,论藏五十六卷和巴利语词遍三十五卷。这次编定的全藏还抄出了两套副本作为僧侣考试和各寺院抄录之用。后来在拉玛三世执政时,又由当时的皇族高僧瓦吉罗纳那亲王(即拉玛四世)先后两次由锡兰借来了巴利圣典七十卷作参考,修订了拉玛一世本后,又抄录出七部保存,其中的一部,据说装帧得非常精致。
⒉贝叶刻本──用针形笔把文字刺写在贝叶上的佛经。这种刺写本除了僧伽罗文外,还有中国傣族地区的西双版纳傣文,老挝和泰国北部的傣允及缅甸掸邦的景东一带的贝叶佛具,也是属于这一类型的。
⒊仿贝叶的漆写本或墨写本──缅甸的古巴利体字母佛典,大多是用墨漆写在较贝叶略为宽大的纸质或铜质的红漆描金的薄片上。中国德宏傣族地区因为不产贝叶,佛教徒所供诵的佛典都是构皮棉纸装订的墨写本,西双版纳、临沧和孟连等地,还有一些折叠式的裱本;这些大小形式不同的写本基本上和汉族地区的这一类型差不多。中国傣族地区的巴利语系佛典,从总目上看来,是包括了全部三藏的音译及意译各经在内的,而且还有着不少的其他藏外典籍。 现在已经编印出版的上座部三藏,共有以下的几种︰
(一)巴利原典
⒈僧伽罗字母本,从十九世纪末叶以来,在锡兰出版的佛典有长部、中部、相应部及增支部各经。佛涅盘二千五百年纪念时,锡兰决定把全部巴利三藏译为僧伽罗语并与巴利三藏同时出版,现正在印刷中。
⒉泰文字母的排印本。属于全藏的有两种︰一为拉玛五世时1893年的曼谷版全藏,系根据拉玛三世时写本修订后付印的,共三十九卷,印刷了一千部,尚缺《小部经》中的〈本生〉、〈譬喻〉、〈天宫事〉、〈饿鬼事〉、〈长老偈〉、〈长老尼偈〉、〈诸佛谱系〉和〈所行藏〉各经。后来拉玛七世于1928年又印行了四十五卷的全藏一千五百部,并补排了拉玛五世曼谷版所缺的各经。此外,泰国还有把全部二万四千页的贝叶三藏缩编为一百零八䇲,印刷在一千六百二十张贝叶上的简本全藏及专为雨安居时念诵而编印的各经,共九十䇲,以便在三个月的雨安居中每天诵完一䇲。
⒊缅甸字母本。曾先后出版过包括律藏、经藏中的《长部》各经和论藏的二十卷、二十一卷、三十八卷和三十九卷等四种版本。从1956年至1960年间又校勘了全部三藏,其后又印出了巴利和缅甸语译文的两种版本的全藏,五十一卷本的注疏和十一卷本的解疏。
⒋印度的天城体梵文字母本。虽然,这部藏经远在六十年前即已计划编印,但最近几年来才开始出书,现已印出包括经律部分的二十卷,还在陆续地编印中。
⒌英国巴利圣典协会版的拉丁字母本全部三藏六十五卷和注疏。
(二)译文
除了缅甸语译本已在上面提到外,还有以下的几种文字︰
⒈日本出版的《南传大藏经》共六十五卷,系根据巴利圣典协会本译出,未包括全部注疏在内,藏外部分只有︰《弥兰王问经》、《岛史》、《小史》、《清净道论》、《一切善见律注序》、《摄阿毗达磨义论》及《阿育王石刻》等。
⒉中国的《普慧大藏经》中有从日译《南传大藏经》转译的部份,计有︰
⑴《本生经》只有译出〈因缘总序〉和一
至一五0个本生故事两卷。
⑵《长部》经典一至三十四各经共两卷。
⑶《中部》经典的根本五十经一卷。
⑷《发趣论》一卷。
⒊英译本。自十九世纪末叶以来,先后出版的英译上座部佛典,几乎概括了全部三藏,收编在《东方圣书》和《佛教圣书》之内,此外还有各种不同的选译本或节译本等。如《律藏》大小品即有三种不同的译文。
⒋其它的欧洲文字,如德国、法国等的三藏零散译文大约共在二十种左右。
⒌柬埔寨王国于佛历2472年(西元1928)起即组成三藏委员会,从事南传佛典的柬语翻译工作,经过僧俗学者十一年来的不懈努力,已在佛历2482年(1938)完成了这项艰钜的工作,共译为一一0卷,现已出版六十七卷。
⒍中国的两种傣文佛典译文。都是贝叶或纸写本,基本上包括了全部三藏各经在内。
⒎寮文字母的南传三藏,不论是巴利原典或译文可能还没出版过。
◎附二︰Charles Eliot着·李荣熙译《巴利系佛教史纲》第六章(摘录)
巴利文经典最突出的特点,同时也是缺乏同情心的读者最感厌倦的特点,就是单字、语句和整段文节的重复。这一部分是文法或至少是文体所产生的结果。巴利文造句法的简单性以及很少使用从属子句,导致了相同的片语有规则地并排平列,好像地板上的木板条一样。用几个主词,例如五蕴,来叙述某一件事时,很少发现有一个单独句子包含一个复合的说明。一般说来,首先叙述第一蕴的事,然后再照样重述其它各蕴。但是这种文句冗长的特性,另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长时期中三藏经典只以口授相传。三藏经典以口授的形式传入锡兰一百五十多年以后,于西元前二十年伐多伽摩尼王在位时,才第一次在锡兰写成文字。这一情况使我们无须怀疑经文的真实性。因为全部印度古代文学,不论是散文或者诗歌,都是以口授流传下来的。甚至在今日,如果全部文稿和书籍都遗失了,大部分古代文学都能够复原。佛教徒没有像婆罗门那样制订详细规则来保存和记忆他们的圣典,而且在佛教初期他们具有这样的观点,认为佛教教义不是需要背诵的符咒,而是应该理解和付诸实践的原则。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努力背诵佛陀的言教,而且也许获得成功,把这些言教变成最广泛使用的方言。背诵整部吠陀经典以及附属论文,即有关仪式、韵律、文法和世系的附属论文,这是当时常见的事(在印度现在仍能见到这一现象)。有这样的记忆力,那是不难记住一系列说教中的要点的。佛陀逐日说法,大约有四十五年。他虽然有时谈论特殊事情,但他无疑有一套讲词,经常重覆讲用。由于他不断地迁移地方,向新听众说法,所以不致有人反对这样的重覆。在他的弟子中间有受过训练的婆罗门信徒,在他逝世时必然有许多人,也许有几百人,已经背熟了他的主要言论的概要。
但是一段说教不如一首诗或以某种记忆法编写的材料那样容易记忆。一个明显的帮助记忆的方法,就是把说教分为若干标题,冠以数目,每一标题附带某种显着的短语,如果这些短语能够重覆,那就更好。因为一个预定的公式在许多适当的地方出现,就能保证正确无误。
巴利文经典令人生厌的机械性的重覆叙述,也可能一部分是由于僧伽罗人不愿遗失外国传教师传授给他们的圣语,因为达到这种程度的重覆并不是印度文体的特点。这种情形在梵文佛经中不是像巴利文佛经那样显着,但是在耆那教文献中却非常明显。适当的使用复述文体是《奥义书》的特色,我们在《奥义书》中发现有反复叙述的公式,还有按照一个方式构成的连续片语,只有少数几个字不同。
但是我仍然觉得重覆叙述不仅是说教记录的特点,而且也是说教本身的特点。我们持有的版本,无疑地是把一段自由说教压缩成为编有号码的段落和重覆叙述的产品。佛陀所说的话一定比这些生硬的表格更为活泼柔软得多。(中略)
三藏经典的可靠性必须用印度口授相传的标准来予以判断。它的最大缺点就是缺乏历史感,这一点我们一再注意到了。印度史传家忽视重要事件,他们记载的事情都是模糊不清,事情的规模和连贯性以及年代都不可查考。他们常常在很小的事实基础上,或者根本没有基础,就建立起一个故事的结构。但是故事一般是很明显的,所以过去历史学家的困难不是在于被这些故事引入歧途,而是在于忽视故事中可能包含的真实因素。因为印度人具有良好的语言记忆力,所以他们的世系、帝王世系和地名一般说都是正确的,而且他们特别喜欢记忆人名表。他们在叙述学理方面也有真正兴趣。如果佛陀被人曲解了,那倒不是因为缺乏传达深奥思想的智慧和能力,而是因为对神学感兴趣的人往往根据自己所爱好的见解来解释教主的教义。
三藏经典说明了印度传统的长处和弱点。历史感的微弱性可以从《小品》关于提婆达多的行为的记述中看出来。《小品》的编者似乎不能对他所认为的重大事件作出清晰的记载。就是这部着作讨论寺院规则时,则很丰富而明确,而且其中记载的言论具有真实可靠的风格。在佛教经典中,印度人记忆力的优点发挥了作用。历史的连贯性是没有问题的。在经典中我们只有一段导言,说明某些人物和地点的名称,然后就是一段说教。我们从律藏中知道,僧人们应当牢记这些事情,而这些事情正是他们能够背诵的东西。我认为没有理由怀疑在波罗奈所说的教法,以及《长阿含》第一篇中的重覆章节,是佛陀逝世以后不久公认为他的言论的巴利文版本。方言的变化没有重大意义。阿育王的巴布鲁敕文中记载说︰‘善法因此将久住于世。’据信这句话是引用语,而且很明确地十分接近《增一阿含》中的一段话。阿育王的原话是︰Saddhamma cilat hitikehasti,而巴利文则是︰Saddhammo ciratthi-tiko hoti。佛陀的语言和我们持有的典籍之间的差异,大致与此类似。在巴利文、梵文和同类的印度语言中,概念集中表现在单字上,而不是漫衍在全句中。这一事实就减低了语言变化的重要性,增加了表达概念的便利。因此波罗奈说教中的主要字眼,即使作为一个没有文法联系的字汇表,也是十分明确地表达了要旨。我可以同样地设想,《长阿含》的早期经典中所记载的关于宗教生活的进程的那些重覆段节,都是佛陀本人言论的回声。因为这些段节不仅具有古风而且还有雄辩与高尚的特征。
⑻ 《山海经》是谁写的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历来被大多数人认为“荒诞不经”。连敢于打破《尚书》束缚,将中国上古史推至炎、黄二帝的史学家司马迁都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似乎与《山海经》由图到文字的成书过程有关。例如《海外东经》记载“工虫在其北,各有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根据《山海经》先有图后有书的成书过程推测,《山海经图》上在君子国的北方画有一个彩虹的“虹”字,表示该地经常见到彩虹。当时的图像文字应该类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图像,两端有首(见熊国英着《图示古汉字》)。而后来古人根据《山海经图》着《山海经》时,时间已经过了几百年,而着者并不见得一定是文字学家,这时彩虹的虹字已经成为“工虫”的样子,因此将彩虹描述为工虫,并望文生义将其描述为“各有两首”,使后人无法知道到底叙述的是天边的彩虹呢,还是描写一只有两个头的怪物。所以就连司马迁也说“余不敢言之也”。
第三,《山海经》与东夷有关。
金荣权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谜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迹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只见于《山海经》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内”两经之中。究其神系渊源与脉略,显不属于炎帝世系,也不隶属于黄帝世系,是与炎、黄两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关于帝俊在中国古代诸神中的地位,今天众说纷纭,然一般认为帝俊当是上古时代东方民族的祖先神,这种看法是一致的,因为《山海经》记载的帝俊活动地及其子孙之国大多在东方”。
徐旭生(5)说:“帝俊这个人物,在《山海经》里面,可以说是第一显赫的了。里面载他的事,多至十六(在《经》里面只有帝颛顼多至十七事,可是他与九嫔葬处一事三见,那只剩下十五事。此外黄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喾三事,帝尧二事,帝舜九见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鸿一事。其余的人没有帝称)”。通过这十六项的帝俊故事可以看出,第一,他东西南北,无所不至;第二,古代重要的大发明,差不多全出于他的子孙;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内许多氏族都是由他分出;第四,太阳是他的儿子,月亮是他的女儿,在他之下有“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she)比尸”的神人和“五采之鸟”的“下友”。
第四,《山海经》有两部分组成。
顾颉刚(8)认为:“《山海经》则至今流传,其中《山经》和《海经》各成一体;《海经》又可分为两组,一组为《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一组为《大荒四经》与《海内经》。这两组的记载是大略相同的,它们共就一种图画作为说明书。所以可以说是一件东西的两种记载”。现代研究同意这一观点,王宁在“《山海经》的分篇问题”中说“《大荒四经》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海外四经》”。因此,在考证《山海经》地望时,《大荒东经》和《海外东经》可以相互印证。
第五,《山海经》地理描写的顺序与现实的顺序不同。
《山海经》的顺序是南、西、北、东,这可能与古人“天南地北”的习俗有关。也就是说,古《山海经图》与现在的地理图在方位上不同。以《海外东经》的汤谷地望为例:“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云:“黑下当脱齿字。王逸注楚词招魂云:‘黑齿,齿牙尽黑。’高诱注淮南坠形训云:‘其人黑齿,食稻啖蛇,在汤谷上。’是古本有齿字之证。“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上述记录明确说明《山海经图》中,黑齿国在图的上方(南方),而汤谷在黑齿国的下方(北方)。这为《山海经》地望考证提供了方向上的坐标。
编辑本段地域范围
《山海经》的地域范围:
《南山经》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包括今浙、赣、闽、粤、湘5省
《西山经》东起山、陕间黄河,南起陕、甘秦岭山脉,北抵宁夏盐池西北,西北达新疆阿尔金山
《北山经》西起今内蒙、宁夏腾格里沙漠贺兰山,东抵河北太行山东麓,北至内蒙阴山以北
《东山经》包括今山东及苏皖北境。
《中山经》为中原豫州河南西南巴蜀一带。《山海经》把巴蜀和中原同列为《中山经》体现了《周易》的西南得朋的华夏民族观念。也有一说山海经中所述之处很多不在今天的中国境内。
编辑本段历史考究
简介
根据以上背景和原则,我们通过研究鲁东南地区龙山时期(伯益为龙山文化后期东夷部落首领)考古资料和历史地理文献,考察鲁东南地区沿海一带人文风物山川地理形势,发现《海外东经》描述的地域与《尚书》中嵎夷的地望以及海岱地区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的分布极为一致,现报告如下:
海岱地区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及其地域分布
王守功(10)在《山东龙山文化》一书中指出:“尧王城类型主要分布于沂山之南、蒙山以东的鲁东南地区。这一区域的《尚书。禹贡》又载:“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沂其乂,蒙羽其艺;大野既猪……浮于淮泗,达于河(荷)”。历史上有人认为日照属于徐州。根
(一)《海外东经》描写的地理走向与鲁东南沿海一带的地理走向一致
《海外东经》:“海外自东南陬至东北陬者”。叙述了从东南方到东北方沿海一带的方国。
《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吴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由于《大荒东经》也是按东南到东北方向进行描述,其中的少昊之国(行政版图)可理解为整个《大荒东经》描述的地域的总称。
鲁东南一带龙山时期的尧王城类型考古文化南起江苏灌云县北至青岛市区一带,是《尚书。禹贡》中的嵎夷所在地,在地形上也恰恰是东南至东北走向(图2 夏代地图),所以《海外东经》所描述的恰恰就是尧王城类型考古文化在东部沿海一带方国的分布。
(二)在《海外东经》和《大荒东经》记载的方国中,有四个方国可找到比较清楚的史料佐证。
《大荒东经》中“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帝俊的后裔叫黑齿,黑齿建立的国家叫黑齿国。黑齿国地望应在赣榆枳汪镇到岚山安东卫、虎山镇一带。证据如下:
(1)黑齿国为帝俊后裔姜姓之国。
(2)夏商时姜姓纪国故地在日照安东卫到江苏赣榆之间。
《左传·隐公元年》(15)孔安国疏引《世族谱》说:“纪,姜姓,侯爵”。《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二“海州”条下云:“纪障城,在县(海州怀仁县,今赣榆)东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余。按《春秋·昭公十九年》:“齐师伐莒”《传》曰:“莒子奔纪障”即此地也””。赣榆到安东卫的距离恰好是75里,所以今安东卫城正是古代纪障城。也有人认为纪障在赣榆县界。《故城春秋——古城遗址考察》(16)一文说:“《左传》记载:“鲁定公十九年(公元前五二三年)秋,齐高发帅师伐莒(莒不事齐故),莒子奔纪鄣”;杜注:“纪鄣莒邑也,东海赣榆东北有纪城”;《路史禅通记》:“有纪氏,有鄣氏”;《通志》载:“纪,都纪,迁于剧,注,纪本在东海故赣榆县纪城是”。“光绪《县志》载:界墙城,即纪鄣城。“界墙城,县北六十里,东际海,西连山”,以东际海西连山的方位来测定,岚山头东南方向的海中古城遗址即纪鄣城无疑”。“《水经注》载:“游水又东北径赣榆北,又东北径纪鄣城东北入海”;杜预《左传》注:“纪、鄣地二名,东海赣榆县东北,有故纪鄣城,即此城也”。这些记载,都说明纪鄣城址在今县城东北境内”。
但赣榆北60-75里的地望大约就在赣榆枳汪和岚山安东卫一带,二者相去并不甚远。纪国大约在商末周初由纪障迁都到今寿光南部纪台村,鄣邑(旧都)仍属纪,春秋时归属莒国。
(3)古纪障之纪国的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着之姜。
纪国姜姓为炎帝后裔的记载出现较晚,最早见于唐代《元和姓纂》(17)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18)所载,相传西周初年炎帝的后代受封于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县纪台县). 春秋时, 纪国被齐国所灭, 其后以国名"纪"为氏。
但有史料证明纪障(古纪国)之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着之姜。证据如下:
第一,《山海经》数次提到炎帝及其后裔包括在海岱地区的后裔,但在《海外东经》或《大荒东经》的地域内从未提到炎帝之姜姓。
例如:《北山经》”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大荒西经》“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于天”。《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海内经》“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叙述齐地沿革时说:“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左传》杜注称:“逄伯陵,殷诸侯,姜姓”。山东济阳县刘台子西周墓出土了属于逢国的青铜器,逢公为伯陵之后,姜姓。尽管齐地与商周时寿光纪国接壤,历史上从未有纪国之姜为逢伯陵之姜的记载或传说。
第二,根据唐代《元和姓纂》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西周初年炎帝后代受封于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县纪台县) 的记载,即使有个炎帝的后裔受封的纪国,也只能是寿光的纪国,而不是纪障的纪国(假设有两个纪国的话)。关于纪国之纪障古城,《故城春秋——古城遗址考察》一文写道:“另据国名记载:“炎帝后,姜姓国”,但从史料考证,炎帝之后,周封国不在此地”。
第三,宣兆琦(19)在《从姜炎文化看齐文化的渊源》中写到:“纪国。殷商时期,有一个纪国,在今山东寿光境内。《左传·隐公元年》孔安国疏引《世族谱》说:“纪,姜姓,侯爵。”纪国为姜姓所建,并见于《史记》索隐及《路史》诸书。金文将“纪”写作“己”。在寿光县城南20里处,有旧城遗址,纪侯台遗址等。己侯钟便出土于纪侯台下。近年来,在寿光境内出土了一批纪器。据寿光博物馆的专家介绍,均为商代末期的器物。由此可知,西周前就有一个姜姓纪国存在,都城和疆域都在今寿光境内”。这说明纪障之纪国更是早于殷商时期。如果纪障之姜为炎帝之姜,就像逢伯陵之姜一样,《山海经》中应该提及。也有另一种可能,寿光纪国为炎帝之姜,纪障纪国为帝俊之姜,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二者混为一谈。但不论那种可能,纪障之姜肯定不是炎帝之姜。那么,纪障之姜只能是帝俊之姜。
第四,春秋时代,莱国与莒国尚夷风,用夷礼,因而为齐鲁等周王室或其诸侯国所不齿。而纪国与莱国世代为通婚国,说明纪国与莒国一样,是周王朝所封的土着东夷方国。
第五,宋代《路史》(20)记载少昊后代有:“偃姓国22个,赢姓国57个,李姓国4个,纪姓国6个,蔑姓国2个,还有不知何姓的国9个。总共6姓100个国”。说明少昊之后有纪姓(姜姓,因国而姓)。
第六,从考古学的角度讲,炎帝文化属于仰韶时期的文化,与仰韶时期相当的海岱地区文化是大汶口文化。如果炎帝后裔从黄河中上游迁移到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势必将仰韶文化带到海岱地区。考古学证明,由一个族群和部落因迁移而形成的方国,必然留下该族群的文化痕迹。因为除了迁移时携带的生活用品之外,即使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之中,本族群的文化在他们制造的生活用品上也一定会得到反应。在整个海岱地区,特别是在日照一带已发现了大量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出土各种器物,但迄今为止并未发现有任何仰韶文化的痕迹。也就是说,海岱地区在龙山文化之前无炎帝之姜。海岱地区即使有炎帝之姜姓古国,也只能是在夏商期间迁移而来。例如《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的逢伯陵。
第七,许倬云(21)在《西周史》中列举了包括纪国在内的众多西周封国的迁徒,然后写道:“这些封国均曾远迁数百里甚至上千里之外,则随封君迁移的族群,一定是分封的主体。以姬姓与姜姓封国迁移的路线来看,都由河南移往更东方或南方的新领土,为周室建立新的藩屏。在新的地方,这些族群叠居在原居民的上面,构成封建的统治阶层。《礼记》“王制”:“天子诸侯祭因国之在其地而无主后者。”所谓“因国”,也就是这些分封族群所君临的土地。统治的族群在“因国”集中居在都邑之中,是即“国人”,而“因国”的原居民,散居在各处的聚落中,是即“野人””。这样,唐代《元和姓纂》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的相传西周初年炎帝的后代受封于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县纪台县)的记载就有了合理的解释。也就是说,古纪障之纪国的前身为黑齿国,帝俊之后姜姓。在殷商时期姜姓纪国扩展到了寿光一带。后来周王朝将炎帝后裔作为统治者分封到了纪国,炎帝后裔成了“国人”,帝俊后裔则成了“野人”。因此才有了纪国姜姓,炎帝之后的说法。
《淮南子·修务训》(22)提到黑齿国:“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东至黑齿”。也明确说明黑齿国在华夏的东部。
4.十日国
《海外东经》“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摇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叶如芥。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
《大荒东经》: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就像帝俊生黑齿一样,羲和生十日表示羲和的后代建立了十日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
在古人的眼中,太阳的变化是清晨日出时凉爽,尔后温度逐渐升高变得炎热直至落山,循环往复。古人对太阳在一天之内的温度变化不理解,因此产生了太阳女神羲和在甘渊中浴日,使其降温的传说。这表现在《山海经图》中就是有一女子在甘渊中给太阳洗浴的场景。到了文字《山海经》,就成了“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
根据黑齿国在“汤谷上(南)”,汤谷地望应在黑齿国之北,其地下考古所对应的是日照市的尧王城遗址,这就是所谓的“十日国”,羲和之国。而汤谷就是东夷人祭祀太阳神的圣地。
尧王城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个相当大的“原始城市”,也是尧王城龙山古国的“都城”。中美联合考古队调查后认为,该遗址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当与两城镇遗址面积相仿。在这里首次发现了土坯房建筑,特别是奠基石的发现揭开了中国在建筑领域举行奠基仪式的先河。墓葬的葬俗独具特色,在墓主人周围镶陶片构成方形墓框的现象是非常少见的。该遗址出土的铜渣,表明该地最先迈进了铜石并用的文明时代。
根据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研究中心与芝加哥自然历史博物馆组成的联合考古队普查结果,尧王城周边地区为三级聚落分布。从地理位置上来讲,尧王城遗址面(东)向大海,背(西)靠老牛头顶,双山,白云寺等山系,右(南)是竹子河和大寨山和磴山,左(北)为傅湍河和奎山。十足的帝王之气和风水宝地。
(四) 其它方国地望的推测。
在奢比尸国(今江苏连云港连云区到赣榆一带)之南,有嗟丘和大人国。
《海外东经》“<长差>丘,爰有遗玉、青马、视肉、杨柳、甘华。甘果所生,在东海。两山夹丘,上有树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尧葬东”。
《大荒东经》:“东北(疑为“南”)海中,又有三青马、三骓、甘华。爱有遗玉、三青鸟、三骓、视肉、甘华、甘柤。百谷所在”。
《大荒东经》:“大荒东南隅有,名皮母地丘”。该“嗟丘”似为“皮母之丘”。
《海外东经》:“大人国在其北,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长差>丘北”。
《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耳”。
嗟丘和大人国的地望大约在江苏灌云县大伊山一带。该区域的考古文化为大伊山新石器时代石棺葬遗址,该遗址在连云港市灌云县城北一公里处的大伊山东南角山麓台地的青风岭上。遗址揭露面积700平方米,清理出新石器时代“石棺墓葬”64座,随葬文物150余件。大伊山遗址反映出典型的大汶口等北方文化的类型特征,又含有苏南文化的某些因素,是东夷文化的前沿。
在赣榆之尸国之北,黑齿国(赣榆枳汪镇到岚山安东卫虎山镇)之南,除了青丘国之外,尚有君子国和困民国。
《海外东经》“君子国在其北,衣冠带剑,食兽,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让不争。有薰华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尸北”。
《大荒东经》:有东口之山。有君子之国,其人衣冠带剑。
珂案:说文四云:“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而博物志外国云:“君子国人,衣冠带剑,使两虎,民衣野丝,好礼让不争。土千里,多薰华之草。民多疾风气,故人不蕃息。”
君子国的地望似乎应在连云区和赣榆青口镇之间(二者距离60公里)。
该区域的考古文化有如下代表:北青墩庙遗址(含苏青墩遗址),系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位于城头镇青墩庙村北,为一大河湾沙滩,面积约15万平方米。盐仓遗址(含庙台子遗址),该遗址位于海头镇盐仓城村,史载为春秋莒国盐官驻地,汉代在此驻城,为一东西走向的台地,长120米,宽115米,高3米。
《海外东经》“在其北,各有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山海经图》上有彩虹的虹字,图像文字应该类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图像,两端有首(图示古汉字,熊国英着)。古人根据《山海经图》着《山海经》时,把彩虹描述为虹虹“各有两首”,使后人无法知道到底是彩虹呢,还是有两首的怪物。就连司马迁也说“余不敢言之也”。
《海外东经》“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在工虫北两水间。其为兽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黄”。
朝阳之谷位于君子国和黑齿国之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又“逮于海隅,遂登之果,昭临朝阳”,此朝阳或许彼朝阳也。
《大荒东经》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吴。
《海外东经》“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竖亥。一曰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大荒东经》有困民国,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名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
据此,王亥的困民国应该是竖亥的方国。远古时期人们的地理顺序是南、西、北、东,也就是说,《山海经图》与今天的地图恰恰相反,即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根据“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推测,困民国当在青丘国之西,正是临沂地区。临沂是龙山时期尧王城类型的另一个中心区,也是殷人先祖聚居的地方。
在十日国(尧王城古国)之北,有雨师妾国、玄股国、毛民国和劳民国。
《海外东经》“雨师妾在其北。其为人黑,两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龟”。郭璞云:“雨师谓屏翳也。”郝懿行云:“楚词天问云:‘蓱号起雨。’王逸注云:‘蓱,蓱翳,雨师名也;号,呼也。’初学记(卷二)云:‘雨师曰屏翳,亦曰屏号。
《山海经·大荒北经》蚩尤作兵,伐黄帝,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
“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
本句指的是嵎夷之地(龙山尧王城类型)先民的图腾与崇拜。句芒(或名句龙)是少昊的后代,名重,为伏羲臣。死后成为木神(春神),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太阳每天早上从扶桑上升起,神树扶桑归句芒管,太阳升起的那片地方也归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他的本来面目是鸟——鸟身人面,乘两龙。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鲧禹治水、共工怒触不周山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经》中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
历史
说起《山海经》,国人大都知道这是一本风格独特的奇书、怪书。此书分《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虽仅有三万一千余字,但就其叙述的内容而言,从天文、地理、神话、宗教,到民族、动物、植物、矿产等,天南海北,包罗万象,堪称我国古籍中蕴珍藏英之最者,实为研究上古时代绝好的宝贵资料。然而,由于它所述多奇诡怪异,常被人斥为荒诞无经,所以,《山海经》的书名虽最早见之于《史记》,但司马迁观之却叹曰:"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因此,直到约百年后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奉命校勘整理经传诸子诗赋,才将此书公之于众。《山海经》涉猎之广,内容之奇杂,从古至今使人对其该归于何类多有分歧。《汉书·艺文志》将它列入形法家之首,《隋书·经籍志》以下则多将它归入地理书,但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却谓其为"小说之最古者尔",鲁迅先生则将它视为"古之巫书"。因此,《山海经》问世之后,围绕其内容、成书时间的争论,对它的作者是谁一直众说纷纭是个谜,乃至酿成学术界中千年未解的悬案。
按照刘向、刘歆父子和东汉王充的"正统"说法,《山海经》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人们在《山海经》中却找到了发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后的史实,因此"禹、益作说"受到了质疑。此后,隋朝的颜之推虽坚持旧说,但面对难以掩盖的漏洞,他只好用"后人羼入,非本文也"来作掩饰。所以,《山海经》的作者便成了众多学者考证的对象,种种假说纷纷而出,如"夷坚作说";"邹衍作说";后人综合炎黄两族的传说而成说;南方楚人作说;巴蜀人作说;早期方士作说,等等。当代学者袁珂认为,《山海经》实际上是无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一时期一人所作。
编辑本段《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
《山海经之南山经》考证,马红光着,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是在网贴的基础上,对《南山经》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总结,以独特的角度对《南山经》中容易引起歧义的名词进行了进行了分类解释,从而证明了《山海经》的真实性,是对《山海经》的“去神话考证”。
作者从汉字的字形、语音、语义入手,通过对经文逐字逐句的研究,共考证了12种疾病、13种地形地貌、9种矿物、13种植物、43种动物、71处山川河流,创造性的对《山海经》进行了全新解读。其中植物、动物的考证配有真实的图片和经文进行一一对比,特别是麒麟、九尾羊、九尾狐、旋龟、凤凰等传说中动物的考证,让人豁然开朗。山川河流的考证上,作者也从山脉走向、河流流向、矿藏分布、动植物分布等方面,把经文和现实中的山河一一进行了匹配.
⑼ 问:印度人种以哪个为主
印度在历史上有<人种博物馆>之称
从身体外表特征看,印度人肤色表现黝黑。从这一表象看,很多人认为印度人是黑种人。
然而划分人种的外表特征除肤色、头发形状、面部等特征外,还有其他许多主要依据,如骨骼。
骨骼不同,人种不同。以头颅骨为例,头颅骨周边近椭圆形的是白种人;头颅骨周边呈三角形的是黄种人;头颅骨周边近似方形的为黑种人。
而印度人的头颅骨周边近似椭圆形。从这一主要区分依据看,印度人肤色虽然表现黝黑,但不是黑种人,而是白种人。
其次,从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里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约在距今4000多年前迁往今日的印度半岛。
印度半岛大部分在北纬10°-30°之间,地处热带,热带强烈的太阳辐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肤变得黝黑。可见印度白种人的皮肤黝黑,是通过人类迁移后,在新的环境影响下表现出来的。
所以说今日印度人大部分是白种人,只有印度南部分布着少量黑种人。
可见,认识人种,既要看外表特征,更要看内在特征及原居地。不然我们将会简单地从外表肤色说印度人是黑种人。[编辑本段]分类多数学者认为,印度有以下五类人种:
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达罗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印度的雅利安人,蒙古人种.
(一)尼格利陀人:
其基本特征是身材矮小,皮肤为深褐色,头发乌黑,鼻宽唇厚,肩窄腿短,胡须和体毛不多,臂长.据有关学者认为,这部分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今天的安达曼人,印度沿海地区的卡达尔人和巴拉因人等以及比哈尔邦山区的一些土着人均为他们的后代.
(二)原始澳大利亚人:
由于身体特征和澳大利亚的土着人非常相似由此而得名.他们大都长头型,身材矮小,头发乌黑而卷曲,鼻宽唇厚,肤色为褐色,中印度大多数土着部落民属于这类,南印度也有分布.比如比尔人,杰纠人,蒙达人,奥朗人,堆德人,孔德人等等.印度之外,斯里兰卡的维达人为典型代表,所以又称维达类型人.有学者认为,这种人早于达罗毗荼人,所以也称他们为"前达罗毗荼人".
(三)达罗毗荼人:
又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种,这一种人从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布.据有关人类学家研究,它分几支,早于雅利安人,从不同时期进入印度.这种人的特征是:长脸型,中等身材,卷发呈浅褐色,唇薄,皮肤为浅褐色.操达罗毗荼系语言,使用象形文字,是这一种人创造了印度河流域文明.
(四)印度雅利安人:
他们原与欧洲的雅利安人属同种,为与欧洲的雅利安人相区别,所以叫印度雅利安人.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一度趁世界人种移动的风潮,分东西两个方向移动,一支由中亚进入欧洲,成为今天的欧洲人的祖先,另一支则由中亚向南,越过兴都库什和喀喇昆仑两高原,居留在伊朗高原和印度,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雅利安人开始占据印度西北部印度河上游的旁遮普一带,后来,渐次向东发展,直至恒河上游地区.他们发现此处土地肥沃,资源丰富,因此迁入者日益增多,构成了印度的雅利安人种.雅利安人原为白人,其长相明显具有欧洲人特征:身材高大,长头型,胡须多,鼻梁细高,头额宽及皮肤白皙等.今天不少印度人属于他们的后裔,或成为他们的混血种,血统较纯正的人现在亦可见到,例如拉其普物夫,查特人等,主要分布在旁遮普和拉贾斯坦等地.也有人说,现在印度教中的僧侣可能是血统较纯的雅利安人.印度古籍<吠陀>和<史诗>中都提到过一种信奉火神的雅利安人.
(五)蒙古人种:
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亚洲内陆相连,因地理和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亚洲的蒙古人在不同时期,从北部和东北部进入南亚次大陆,蒙古人其肤色为黄色或褐色,脸扁平,突鄂骨,鼻小,唇厚,肩宽,胡须和体毛少.蒙古人分长头型和宽头型两种.长头型的分布在阿萨姆和边疆地区的土着民中,宽头型分布在杰德岗等地.
⑽ 古籍关于隋唐时期中印金丹术交流的记载是怎样的
隋唐时期是中印金丹术交流的高峰时期。据《隋书·经籍志》卷三十四所录印度医方有:《龙树菩萨药方》四卷,《西域诸仙所说药方》二十三卷,《西域婆罗门仙人方》三卷,《西域名医所集要方》四卷,《婆罗门诸仙药方》二十卷,《婆罗门药方》五卷,《龙树菩萨养性方》一卷。由于这些方书的翻译,印度金丹术的某些知识也同时介绍到我国。如《千金翼方》记载有耆婆大士治人五脏六腑内万病及补养长生不老丸和耆婆汤等都是源于印度,王焘《外台秘要》天竺经中介绍了印度早已应用于眼科的矿物药如硫酸铜、硼砂、明矾等。印度八分医方中,列为第七的是长命药科论。唐代帝王酷好长生药,除请教道家的金丹术士外,也多方向印度寻求灵药。《酉阳杂俎》卷七记载,在六四八年,“王玄策俘中天竺王阿罗那顺以诣阙。兼得术士那罗迩娑婆,言寿二百岁。太宗奇之,馆于金飙门内,造延年药。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之。言:‘婆罗门国,有药名畔茶亻去水,出大山中石臼内。有七种色,或热或冷,能消草木金铁,人手入则消烂。若欲取水,以骆驼髑髅沉于石臼,取水转注瓠芦中”。唐太宗还派人到全国各地采怪药异石,甚至派使者到印度去采访名药。但那罗延娑婆寐造的药并无奇效,太宗只好听任去留,但他因年老体衰无法返国,死在长安。高宗即位,又从东天竺迎来卢迦逸多,任怀化大将军,派往印度,寻求长生不老之药。可见,印度金丹家那罗延娑婆寐和卢迦逸多在长安和中国宫廷名医、金丹家有过一定来往,曾共同研制一种新药,以求返老还童,但没有成功。公元716年,因为印度人要求唐玄宗派使者前去采购珠翠奇宝,宣称狮子国有灵药和养医之妪,玄宗便叫监察御史汤范臣和印度商人出使斯里兰卡。之后,屡宾、克什米尔、吐火罗等国多次进献精制药物,这些药物无非是所谓的长生不老灵药,其主要来源地是阿富汗和印度次大陆。隋唐时期中国金丹术在印度也很有吸引力,受到印度金丹家的普遍赞扬。公元647年唐太宗下令由玄奘法师合同道士蔡晃、成英组成一个三十多人的译经班子,将老子《道德经》逐字逐句译成梵文。这部梵文《道德经》在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时就送到了东天竺迦摩缕波国童子王的手中。阿萨密的许多习俗和礼仪从此染上了道教的风气,几乎与道教仪式并无两样。随着道教在印度的流行,作为道教组成部分的中国金丹术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义净在《南海寄归内法传》里说:“神州药石,根茎之类,……香气茅郁,可以蠲疾……长年之药,惟东夏焉……四海之中,孰不钦奉。”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中国的金石药物和草药就可以免除疾病,至于长生不老的丹药,更是只有中国的最灵,因而备受印度人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