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对印度反击战经验教训
对印自卫反击战的经验
1时机选择恰当,选择在大雪封山之前的短促时机开打,在封山前果断回撤
2后勤保障得力,事前急造公路,囤积物资,确保了作战所需
3战术得法,比如419部队首战就提出消灭7旅。130师在瓦弄的一点两面,11师的迂回穿插(破了二战缅甸战场,日军56师团的轻步兵复杂地形穿插记录)
4装备优势
教训,通讯和救护问题
没有借机发展带路党和第五纵队
⑵ 印度当年被中国教训 中国当年为什么打印度
这个仗是一定要打的!
当年印度搞了一个前进政策,它的部队要持续推进,没有制定目标。也就是说,只要中国不阻止,他们可能要推进到太平洋或者中苏边境,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忍让显然是没有用的,这一仗是免不了的,早晚都要打。
印度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国家,思维和人家不一样,在中印问题上,它认为:一边境是事实存在的,不可以通过谈判解决(可是它没有说事实是什么样的);二是它认为中国肯定是不会反击印度的,因为当时中国人都没有饭吃,中国自己都快要垮掉了,那还有力量管这个鸟不拉屎的青藏高原;三,它认为有苏联和美国的支持,中国更不敢打印度(它全然不记得当年中国是如何和联合国军较量的)。
中国打印度确实是硬着头皮上的,当时没有铁路,军用物资要运到西藏非常困难,所以中国当时在取得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主动撤军,避免了战争的长期化。
⑶ 印度国大党是怎么带领印度人民走向独立的
印度国大党是印度的一支政党。简称国大党。1885年12月在孟买正式成立。创始人是英籍印度退休的官员休谟。国大党成立后的前20年内,政治主张仅限于实行代议制。
1906年,为了扩大本党的影响,国大党在年会上通过了以提拉克为首的极端派提出的四点施政纲领:自治、提倡国货、抵制英货和民族教育。1907年,国大党内部发生了分裂,温和派与英国当局合谋,将极端派排挤出党。1916年,温和派和极端派重新联合。1918年两派又发生分裂,结果温和派脱离该党,建立了印度全国自由联盟。1920年,圣雄甘地在特别会议提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议案,从此确立了甘地在国大党内的领导地位。并且,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就成为国大党在民族解放斗争中的指导思想。1927年12月,国大党通过了尼赫鲁提出的要求英国给印度“完全的民族独立”的决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大党反对英国强迫印度参战。1942年8月,国大党发起群众性非暴力运动,要求英国退出印度,被英当局宣布为非法,全部领导人被捕。
1947年8月印度独立,国大党成为执政党,尼赫鲁出任政府总理。1969~1979年,国大党发生过多次大的分裂,先后出现过以尼贾林加帕为首的国大党(组织派),以英迪拉·甘地为首的国大党(甘地派,又译国大党英迪拉派),以雷迪为首的国大党(正统派,后改称为社会主义派)。1981年10月,印度选举委员会承认甘地派国大党为真正的国大党。国大党的目标是:以和平手段建立一个以议会民主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内实现机会均等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权利的平等;对外奉行不结盟政策,并谋求世界和平与友谊。
其实国大党创建的最初目标是为受良好教育的印度人争取分享政府权利,因而没有遭到当局的反对,随后由于激进的主张遭到英国殖民当局的强烈反对,国大党开始转向以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独立为目标。印度独立后,国大党长期执政。国大党(英)主张坚持“民族主义、世俗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四项原则,强调团结、统一、教派和睦;在坚持“混合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前提下,突出改革和发展;以互不干涉、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其对外关系的指导原则。
⑷ 印度当年被中国教训的有多惨 国内都看不到!
“中印亲如兄弟”
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边界纠纷,错综复杂,实际上早在中印开战之前,中印就从中印亲如兄弟变成了 时有摩擦,例如说空喀山口事件,郎久事件的死伤就导致两国不断的争执。本质上说,新中国和独立后的印度都是新生的,独立的政权,两国处理外交事务远没有其后的那么老练和成熟,而尼赫鲁本人的问题又加剧了这一问题。
⑸ 印度国大党丢失政权的教训有哪些
印度国大党失去政权,是因为他们党内腐败脱离群众
⑹ 印度当年被中国教训的有多惨:国内都看不到
中国边防部队 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缴获: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437辆、88mm加农炮13门、88mm榴弹炮36门、75mm山炮12门、106.7mm迫击炮27门、106mm无后座力炮6门、81mm迫击炮142门、51mm迫击炮144门、轻重机枪631挺、长短枪5,772支、火箭筒112具、枪榴弹发射器(掷弹筒)32具、枪弹4,120,591发、炮弹79,720发、手榴弹16,921枚、地雷14,848枚电台(报话机)520部,炮兵观测仪等其他器材735部(具)。
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1,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1,524名)消耗:炮弹22,976发、枪弹701,342发、手榴弹7,080枚、爆破筒64节、炸药2,050k9,喷火油料677L,损坏122mm榴弹炮1门、机枪18挺、长短枪81支、40mm火箭筒2具、电台(步话机)5部、汽车12台。
⑺ 印度民族起义给我们什么教训
失败原因:1英高压统治;大军镇压。 印度民族大起义引起了英国殖民当局的恐慌,他们要尽快把起义平定下去。英国在印度有24万军队,其中有20万是雇佣印度的土兵,而土兵已经成为印度人民起义中的先锋和军事骨干力量,4万英军分散在印度各地。英国殖民当局被迫紧急从其他国家和地区抽调大量的军队来到印度,加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军事力量,以镇压印度人民起义
2分化政策 英国政府平定起义的另一个手段是对参加起义的印度人采取了分化政策
启迪
印度民族大起义是由封建王公领导的、以印度士兵为主要力量和广大人民踊跃参加的民族大起义。这次起义充分表现了印度人民的一种民族精神,这就是:不甘屈辱和受压迫,不畏强暴,争取民族尊严和民族独立。受到沉重打击的英国殖民者不得不改变一下他对印度的统治政策:加强殖民力量,对封建王公进行笼络。印度人民的起义打击了英国殖民者,使英国在亚洲其他地区的侵略活动受到了遏制。因此这次民族起义也支援了亚洲其他地区人民反抗侵略的民族斗争。英军占领德里后,就集中兵力进攻奥德的首府勒克瑙。勒克瑙保卫战,表现得更加英勇顽强。从1857年9月起,战斗持续了将近六个月,直到1858年3月21日,英军集中装备精良的军队将近4万,配备180门大炮才攻下勒克瑙。英军入城后,洗劫了两个星期,勒克瑙所受损失达600万英镑。
1858年3月末,英国殖民军开始向中印度起义中心詹西进攻。詹西军民在女王拉克什米�6�1巴伊领导下英勇抗敌。4月3日,敌军突入城市,詹西军民逐屋地和敌人展开争夺战。500名坚守高地的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女王率领一部分起义军突出重围,詹西陷落。
德里、勒克瑙、詹西等起义中心相继陷落后,各地分散的起义军转入游击战。当时,活跃在各地的起义军不少于12万人,唐提亚�6�1托比所率领的起义军是其中突出的一支队伍。詹西女王突围后,和唐提亚�6�1托比的队伍汇合,转战中印度,并在瓜寥尔成立了临时政府。6月17日,女王拉克什米巴伊在瓜寥尔城郊的一次战斗中牺牲,唐提亚托比继续坚持战斗。
英国殖民者在进行武装镇压的同时又进一步施展政治分化手段。1858年11月1日,坎宁总督在印度公布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诏书,以不再侵犯印度大小封建主的利益和特权为钓饵,收买封建主。此后,有更多的封建主纷纷叛变投敌,并帮助殖民者搜寻起义领袖。1859年4月,由于封建主曼;辛格的出卖,唐提亚;托比被捕牺牲。但游击队的反英斗争一直延续到1859年底
轰轰烈烈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在英国殖民者的残酷镇压下
虽然失败了,没有达到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目的,但它却给
英国殖民者以沉重打击,使英国消耗战费4000多万英镑,大
批英国军官和士兵毙命,打破了英国殖民者不可战胜的神话,
增强了人民斗争的信心。继这次起义后不久,爆发的1860年
孟加拉农民起义就是与这次民族大起义有密切联系的。这次
民族大起义是印度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起义以前的100年
是英国征服印度和建立殖民统治的时期,起义以后,迫使英
国为了加强殖民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撤销东印
度公司,由英国女王直接统治印度;下诏书尊重当地王公的
权利,调整了与封建主阶级的关系;彻底改组军队,增加英
籍士兵人数;加强铁路、通信建设等。这些措施不但加速了
印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促进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
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彻底瓦
解创造了物质基础。这次民族大起义又是印度民族斗争史上
的里程碑。在此之前是以爱国的封建主为领导的旧式起义和
斗争,在此之后则是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新式起义和斗争。印
度民族大起义打乱了英国的侵略部署,间接地支援了其他亚
洲国家的反英斗争,在亚洲近代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这次民族大起义被英国殖民者残酷地镇压下去了。起义
的失败,除了统治印度的英国资产阶级实力强大,英军武器
精良,装备先进,起义军装备和纪律都不如英军外,其主要
原因是:第一,掌握起义领导权的封建主在英国威胁利诱下,
纷纷投降叛变,使起义遭受极大的损失。起义爆发后,一些
封建主因其特权被剥夺,与殖民者发生矛盾而参加了起义,但
在英国殖民者的收买政策下,除少数土邦王公外,多数都叛
变投敌了。第二,起义军组织分散,行动上各自为政,缺乏
得力的领导人和统一的领导,不能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德
里起义军声势很大,也建立了政权机构,但并未成为领导全
国的中心,使德里保卫战成了孤军作战。以后在各地开展的
游击战也是互不配合,结果被英军各个击破。第三,起义军
在军事上采取单纯防御战略,使敌人掌握了主动。北印度各
地的印籍士兵发动起义后,几乎同时向德里集结;德里失陷
又一起向勒克瑙转移,而且均取守势。当时德里并不是英军
要地,如北印度起义军不向德里集中,而向旁遮普的白沙瓦、
孟加拉的加尔各答、西印度的孟买、南印度的马德拉斯等战
略要地发起进攻,就可大量牵制敌人,使战局完全改观,由
于起义军采取了单纯防御战略,使英军能调集兵力,进攻起
义的中心地区,接连攻克德里、勒克瑙、詹西,使起义失败
终成定局。
⑻ 印度国大党是什么性质的政。党
本质上还是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
社会主义一词在大部分西方国家(美国除外)是个褒义词,它早于马克思主义出现,西方的社会主义政党吸收了马克思理论的一些观点,主张社会平等,共和民主,权利共享,并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工人运动的力量,在欧洲有许多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党,其全称是社会主义党或社会主义民主党,就连德国纳粹党的全名还叫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但这些政党与主张工人阶级专政的共产党有本质区别,他们实质上与共产党有本质的区别,一方面他们吸收工人运动的力量,表现出一种工人阶级和广大民众代言人的姿态,另一方面他们吸收资产阶级加入其中,按照资产阶级政党的运作方式,依靠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扩充实力,实质上是一种各阶级共同参与的政党形式。因此不要只根据名称和纲领而判断政治势力的性质。 他们的性质与我们共产党人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而印度的国大党其产生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一方面他是民族独立运动中成立的,为了实现民族独立而组成的政治组织,其成分复杂,既有普通民众包括农民、工人,又有民族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从印度国大党的历史来看,在独立后一方面宣扬社会平等,并从土地制度上作出一定程度上均分地权的姿态,另一方面却普遍延续传统的家族势力和资产阶级统治,并从实质上没有改变印度的政治面貌,所以国大党还是一个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
⑼ 印度当年被中国教训的有多惨 国内都看不到,
我是教历史的,对于62年印度战争,中印双方都轻描淡写,但在印度心里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在我国的历史教科书上,甚至没有提及,原因下面我给你解说一下,你就明白了。
战争爆发原因:印度方面认为我国在朝鲜战争之后已经将家底拼的差不多了,扬言要越过麦克马洪线,再次打到北京(因为派出的军队是曾经跟随他们的老主子英国在八国联军侵华是的部队,我方迎战的军队是由林彪元帅统领的四野的人马)
战况:初期林彪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一路佯装败退,印军“势如破竹”志得意满,忽略了战略纵深会拉长补给线,此时林彪对这一策略是保密的,连毛主席他老人家都不知道,中央得知我军如此“颓败”百座皆惊,甚至有人提出要杀林彪祭军,毛主席也亲自下令不准再退,立即还击,但林彪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名挡了回去,就这样印军在藏南无人区长驱直入,已成骄兵,而骄兵必败,这是林彪下令对印军进行围剿,切断其补给线,印军成了被围在藏南的一群待宰的羔羊,解放军各部一退再退从上到下都迫不及待的还击,最后每个士兵都杀红了眼,一路杀到印度,逼近新德里,而我军此时权衡各方面的原因,被迫采取不留战俘的政策,这就使得这场战争成了中国的一个心结,成为印度全民族心里挥之不去的噩梦,此时西欧有人曾称此战是人肉收割机,侵华印军几乎被全歼,林彪当即断言从此一战可保印度三十年不敢窥视中国。
总局:以印度完败告终。应该说这一战士印度肆意挑衅造成的,印度要负全责,当然也得到了严厉的惩罚。
⑽ 印度共和国简称印度,印度国大党是怎样成立的
19世纪中叶,英国在镇压印度民族起义后,为了加强殖民统治,扩大市场,掠夺原料和矿产,加紧对印度的铁路、农产品加工、港口航运、煤矿、种植园、纺织等资本输出。这不仅促进了印度近代资本主义的畸形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印度民族资本主义的形成。
印度资产阶级大部分是从买办商人、高利贷者、地主和封建王公转化而来的。它们在经济上依赖于英国,受英国资本的控制和限制;又同英国殖民者和本国封建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既依附于英国,又同英国殖民者有矛盾,力图独立发展,具有很大的两面性。
国大党成立不久就分为两派。以巴纳吉为首的地主和上层资产阶级,坚持和英国妥协合作主张,被称为温和派;以提拉克为首的小资产阶级、富农、小地主和自由职业者,反对温和派的崇英媚英行为,主张暴力革命,实现民族独立,被称为激进派。但两派都害怕农民革命力量,没有也不敢提出农民土地的问题,因而不能把反帝斗争同反封建斗争相结合。当然,在一战以后,国大党多次领导、组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对实现印度独立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