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国印度所面临的人口问题的分别是什么 政治题
无论德国还是印度,在人口发展问题上都将面对相似的问题。未来它们都必须面对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联合国人口问题专家托马斯·比特纳指出:"目前德国百分之二十的人是年龄超过65岁的老人。印度是百分之八。然而到了2100年,德国和印度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将难分上下。 届时这两个国家65岁以上老人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都将达到大约28%。"
‘贰’ 德国计划10年内提供100亿欧元支持印度气候保护,对两国有何影响
会促进两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两国的合作关系,会让两个国家得到更好的发展,能够帮助整个国家的关系更加和谐,能够让两个国家得到更好的政治发展。
‘叁’ 印度超越英国成为第五大经济体,如何评价印度经济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我觉得需要关注印度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别人对于质量来说,印度需要有效提升自己的经济发展质量。
对于印度这样的国家来讲,因为印度本身就有着一定的经济发展潜力,同时也具备独立发展经济的能力,对印度的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特别是在印度进一步大力发展基础工业和制造业的情况下,印度的GDP基本上每年都可以达到12%以上,这个速度也排在全球第一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之下,印度的经济发展情况会变得越来越好,有人甚至预测印度的经济规模会全面超越日本或德国。
彼此同时,我们更需要关注印度经济发展的质量问题,因为印度的经济发展中的绝大多数比重是廉价劳动力所覆盖的低端制造业,如果印度不能进一步实现产业升级的话,低端制造业的发展可能会影响到印度当地的环境问题。
‘肆’ 二战的德国如何看待同为雅利安血统的印度人
想多了,他们看印度人,和人类看黑猩猩一样的,
‘伍’ 西方人眼中的印度和中国 谁更具发展潜力
何亮亮:印度和中国,亚洲的两个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但是长期以来,印度人、中国人互相瞧不起对方,实际上也互相不了解对方。所以第三者,就是印度、中国以外的第三者如何看这两个国家,以及这两个国家对未来世界的影响,我觉得会是一个很有趣的题目。《开卷八分钟》,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一本《印度中国如何改变世界》。上面两个字,一个龙,一个象,一般就认为龙是中国的象征,象就是印度的象征。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德国的亚洲问题学者。其实这一类的书我已经看过好几本了,这本算是比较新的。但是所谓新,原着是在2005年出版的,中文版是去年在北京出版的,不算太新了,就是说资料不够新。特别是我们知道去年从秋季,金融海啸席卷了全世界之后,它对中国和印度也是有冲击的,但是这个冲击实际上对于以后印度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其实有更大的影响。我们先就说这本书本身,因为我很有兴趣的就是,一个是中国人怎么看印度人,一个是印度人怎么看中国人,然后就是这样的,西方人如何看中国和印度。总的来说我有一个这样的感觉,在我已经看过的几本,包括英国人、美国人,也包括法国人、瑞士人写的有关中印对比的书,总的感觉西方人他们还是偏爱印度的,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印度英语是全国通用的,印度被很多西方人看成是一个神奇的东方。印度人的那种信仰,印度人的那种精神世界,是很多西方人。因为西方人普遍的好像有一种精神的困惑,他们把印度看成是一种精神的故乡,所以他们喜欢印度。而在他们看中国,看到更多只是物资的那一面,看到的是高楼大厦、超级市场、高速公路,还有就是全世界无处不在的中国产品。这本书相对来说,是比较公允的,比较公正的。他不特别讲印度怎么好,也不特别讲中国,中国、印度你各有什么优缺点,他都来给你讲。这本书分了几章,第一章是讲印度的,叫做“印度—世界的呼叫中心”。因为印度所谓外判、服务,呼叫在近几年已经是印度的一个特色了。他从这一点切入,印度在全球化过程当中的地位。第二章“中国—世界的工厂”,你凭这一节的章目你就知道,他主要是讲中国的哪些方面。然后我想比较重要的就是第三章,就是“多极世界中的中国和印度的觉醒”。因为多极世界,中国就是一极,印度也可以说是一极。其中分别从历史与文化、经济、外交与安全、政策几个方面,考察了中国和印度的相关的这些内容。最后一章就是“邻国伙伴和竞争者”。分别讲到了印度和中国都有自己的邻国,互为邻国,也有自己的伙伴,特别像东南亚、日本、美国、欧盟、俄罗斯和中亚这几大块,他们跟中国的关系,他们跟印度的关系。这本书本身没有什么图片,我想也不需要图片。因为它基本上它也不是一本学术性的着作,它是一本普及性的,是给一般的读者看。但是其中我觉得最有趣还是在这个地方。中印之间,在文化和政治方面的不同,而这两点,其实对中印两国的影响都非常大。因为比方说为什么西方人偏爱印度呢?
‘陆’ 印度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印度的经济发展为何如此迅速
首先是该国家对经济发展实行全面、严格的监管。为了监管经济,印度政府设计了一套非常复杂的许可证制度,几乎可以涵盖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也就是说,如果你想生产一双袜子,就必须申请一系列的许可证。众所周知,与其他国家一样,计划经济也难逃失败的命运。在繁杂牌照的打压下,印度经济发展缓慢,失去了应有的市场活力。
要知道的是从世界历史看,在经济发展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奇迹。短短40年,我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迄今为止无人能超越的超级大国,是世界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国家。现在全世界都在关注的是,印度现在的增长速度非常快,比我国还快。
‘柒’ 国外怎么看待印度军事实力的
参与过科索沃战争前德国军队人士罗兰巴特茨科认为,评估一国军事力量究竟几何一个简单办法是,看其本国军工系统能否自造具有竞争力主战坦克。目前只有中美俄等十个国家具备这项技能,印度也在这个十国俱乐部中。至于印度国产自造阿琼主战坦克实战潜力如何则另当别论。
印度航母
美国军迷Kim认为,我们应该不忘印度军队在和巴基斯坦军队几场常规战斗中所积攒战斗经验,而且他们还派遣很多士兵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不断刷新着将士实战经验。另外,印度军队曾因历史原因而受到英国军队训练和影响,想必继承口碑极佳英国军队军人职业素养的印度军队不会太差,肯定有一身‘绝技’傍身。
‘捌’ 德国人眼中的印度和中国,差异有多大
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而且每个国家都有自己不同的习俗和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很多国家的人民都喜欢出国游玩,去领略不同国家的风采,接触不同的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当人们走出自己的国家都会发现,原来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差异会这么大。
不少网友也表示,中国和印度各方面的差异不是一般地大,同时这位德国游客也表示他只是说出自己的看法,希望两个国家的人不要生气。对此你的看法又是怎样的呢?欢迎留言评论!
‘玖’ 西方人眼中的印度和中国 谁更具发展潜力
何亮亮:印度和中国,亚洲的两个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但是长期以来,印度人、中国人互相瞧不起对方,实际上也互相不了解对方。所以第三者,就是印度、中国以外的第三者如何看这两个国家,以及这两个国家对未来世界的影响,我觉得会是一个很有趣的题目。《开卷八分钟》,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一本《印度中国如何改变世界》。上面两个字,一个龙,一个象,一般就认为龙是中国的象征,象就是印度的象征。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德国的亚洲问题学者。其实这一类的书我已经看过好几本了,这本算是比较新的。但是所谓新,原着是在2005年出版的,中文版是去年在北京出版的,不算太新了,就是说资料不够新。特别是我们知道去年从秋季,金融海啸席卷了全世界之后,它对中国和印度也是有冲击的,但是这个冲击实际上对于以后印度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其实有更大的影响。我们先就说这本书本身,因为我很有兴趣的就是,一个是中国人怎么看印度人,一个是印度人怎么看中国人,然后就是这样的,西方人如何看中国和印度。总的来说我有一个这样的感觉,在我已经看过的几本,包括英国人、美国人,也包括法国人、瑞士人写的有关中印对比的书,总的感觉西方人他们还是偏爱印度的,这也不难理解。因为印度英语是全国通用的,印度被很多西方人看成是一个神奇的东方。印度人的那种信仰,印度人的那种精神世界,是很多西方人。因为西方人普遍的好像有一种精神的困惑,他们把印度看成是一种精神的故乡,所以他们喜欢印度。而在他们看中国,看到更多只是物资的那一面,看到的是高楼大厦、超级市场、高速公路,还有就是全世界无处不在的中国产品。这本书相对来说,是比较公允的,比较公正的。他不特别讲印度怎么好,也不特别讲中国,中国、印度你各有什么优缺点,他都来给你讲。这本书分了几章,第一章是讲印度的,叫做“印度—世界的呼叫中心”。因为印度所谓外判、服务,呼叫在近几年已经是印度的一个特色了。他从这一点切入,印度在全球化过程当中的地位。第二章“中国—世界的工厂”,你凭这一节的章目你就知道,他主要是讲中国的哪些方面。然后我想比较重要的就是第三章,就是“多极世界中的中国和印度的觉醒”。因为多极世界,中国就是一极,印度也可以说是一极。其中分别从历史与文化、经济、外交与安全、政策几个方面,考察了中国和印度的相关的这些内容。最后一章就是“邻国伙伴和竞争者”。分别讲到了印度和中国都有自己的邻国,互为邻国,也有自己的伙伴,特别像东南亚、日本、美国、欧盟、俄罗斯和中亚这几大块,他们跟中国的关系,他们跟印度的关系。这本书本身没有什么图片,我想也不需要图片。因为它基本上它也不是一本学术性的着作,它是一本普及性的,是给一般的读者看。但是其中我觉得最有趣还是在这个地方。中印之间,在文化和政治方面的不同,而这两点,其实对中印两国的影响都非常大。因为比方说为什么西方人偏爱印度呢?
‘拾’ 有谁知道中国和德国,印度的产业结构构成情况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除了在市场机制尚在形成中的改革开放初期,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调整农、轻、重结构的政策)效果比较显着外,在以后的全部时期里产业结构政策推动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作用十分有限。产业结构政策推行20多年来,长期困扰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加强“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的政策目标没有能实现,政府重点和着力扶持的主导产业仍然没有摆脱“幼稚”状态,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技术升级慢等问题依然大量存在。相反,没有能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强力保护、较早和较彻底地摆脱了行政计划干预、引入市场机制的产业,却往往能够快速发展,稳步地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家电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事实上,产业结构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不仅在国内存在争议,在国际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在以产业政策创造经济“奇迹”着称的日本,对产业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仍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日本一些着名的经济学家曾经在完成一项有关日本产业政策研究课题后郑重声明:“参加本项目的全体人员都认为,除了战后初期有限的短时期外,高速增长基本上是通过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价格机制和旺盛的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取得的。……,甚至也许可以说战后主要时期产业政策的历史,是民间企业的首创精神和活力,不断地否定政府控制性直接干预意图的过程。”(注:小宫隆太郎等编:《日本的产业政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版,第535页。)显而易见,日本经济学家这种结论与我国产业结构政策实践的结果也是基本吻合的。
有专家对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失效的原因作了具有开创性的分析,认为政府不具备推动结构调整、升级的动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和执行政策)和能力(政府不能判断所选择的产业结构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地实施产业结构政策是造成产业结构政策失效的深层原因。因此,在市场机制已经形成并比较完善的条件下,由市场机制取代政府产业结构政策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有效调整的基本途径。
德国: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德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产业布局日趋合理,产业结构明显优化,重化工业、支柱产业、高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在德国工业中的作用增强,内源性经济日渐增大,活跃了德国工业发展。
德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情况
2000-2004年间,德国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明显,以资产结构为例,按以下公式测算,轻重工业年结构变化率为2.50,经济类型结构变化率为8.56,行业结构变化率为5.66,大中小型企业结构变化率为5.43。
印度的产业结构:
印度产业结构演进的轨迹和特点
主要运用克拉克和库兹涅茨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首先用两类指标:一是各产业的就业人数及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二是各产业的产值及在GDP中所占比重,以此对印度独立50多年来的产业结构变动轨迹进行实证分析,然后对就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变动和产值在三次产业中的变动做出比较,观察其发展的特点。其特点是:
1.从第一产业看,其实现的产值在整个GDP的比重下降过程中,劳动力的就业比重也在下降,但绝对值还在上升。第一产业产值的相对比重下降幅度超过劳动力相对比重下降幅度,说明农业劳动力数量仍很大,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同时,也说明农业在印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还比较大。
2.第二产业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其实现的产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在上升,但上升的幅度没有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幅度大。劳动力的上升幅度从时间序列分析来看,有升有降;从横断面分析来看,略有上升。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第二产业不能大量吸纳劳动力,第二产业的扩张性发展没有出现,或是受制于资本,或是受制于市场;另—一方面,第二产业所实现的GDP比重的上升十分缓慢,说明第二产业对GDP尤其是人均 GDP增长的贡献不大。
3.第三产业的情况尤其独特。第三产业无论从时间序列分析还是横截面分析,其产值所占比重和就业所占比重都是上升的。这就说明,不仅第三产业具有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而且对印度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最大的。4.从印度的农业、工业和服务部门劳动力比重和产值比重的比较来看,二者变动的情况与库兹涅茨分析的情况完全不同。按照库兹涅茨分析的结论,劳动力的部门份额的变动幅度要大于产值的部门份额的变动幅度;而印度的劳动力的部门份额的变动幅度却大大低于产值的部门份额变动幅度。这说明印度劳动力流动的刚性特征十分突出。这是印度产业结构演变中的一大特点。这也是印度工业化进程中的一大问题,这个问题对其后的发展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印度产业结构的演进来看,基本不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即它不是按照一、二、三产业顺序发展的轨迹进行结构的转换和升级,而是按照一、三、二的发展轨迹,最终形成了三、一、二的产业结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