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印公路的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合作修建的、自印度利多至中国昆明的国际军用战略公路。曾命名为“史迪威公路”(J.W.史迪威是当时同盟国中缅印战区美军中将司令)。这条公路,由印度利多经缅甸密支那至中国云南边境畹町的路段,称“利多公路”。
日军袭击珍珠港以后,加紧入侵东南亚。至1942年5月,已占领缅甸大部分地区和云南西部,切断了中国与同盟国之间最后的陆上交通线滇缅公路。同盟国运往中国的作战物资,只能经喜马拉雅山空运,受到极大限制。因此决定尽快修建中印公路,粉碎日军对中国陆路的战略封锁。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中印公路工程的重要性仅次于北非战局。
这条公路全长1730千米。其中利多至畹町段长770千米,路线经过印度东北部和缅甸北部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区,由美军工程兵部队配属中国国民党军队两个独立工兵团,并在当地民工协助下构筑。昆明至畹町段长960千米,路线基本上循沿原来的滇缅公路,由中国战时运输管理局滇缅公路工务局组织改建和抢修,美军派出工程兵筑路机械部队配合。整个中印公路工程先后分别从两端开始。从1942年11月于利多动工算起,至1945年1月全线通车,历时2年零3个月。美方投入费用1.5亿美元;中方亦投入工程款2亿元(中华民国法币)。筑路工程浩大,作业条件恶劣,要不断克服崇山峻岭、江河峡谷、高草丛林、沼泽泥泞、暴雨山洪、酷暑病害等困难。在有些路段(如修复惠通桥),筑路人员不得不在日军航空兵、炮兵轰击的条件下作业。为了及早使公路通车,他们还抢修了自中国保山至缅甸密支那的急造军路作为支线。中印公路建成以后,同盟国与中国之间恢复了陆上交通联系,作战物资得以通过公路运往中国内地。后来随着太平洋战争战局的发展,日军被逐出缅甸,中印公路逐渐失去了战略价值。
中印公路 ,即着名的史迪威公路,西起印度东北铁路终点站雷多镇,中经缅北和滇西,东至云南省会昆明。公路于1945年初通车,打破了日军对中国抗日战场的陆上国际封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举世闻名的军事运输线。
为抗击日军对中国的入侵与封锁,中国战区总参谋长、美国人史迪威将军领导兴建了从云南保山经腾冲入缅甸密支那而去印度的“史迪威公路”。当时,它是中国联系外界的为数不多的“输血管”之一,大批战略物资由此运入中国,它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被称为“抗日生命线”。“二战”后,虽然“史迪威公路”一些路段和桥梁损毁,但中缅印之间沿此路进行的民间贸易从未间断。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沿路三国正在对史迪威公路进行重建,但目的不再与硝烟有关,而是沿路国家的经济发展。
2004年,中印贸易额达1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0%,中国已成为印度第二大贸易伙伴。同年,云南与印度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一倍。来自云南省商务厅的统计显示,滇印贸易商品多为初级产品,云南出口印度的主要是磷矿石、黄磷、铅锭、锌锭,其中黄磷及磷酸制品占出口额的50%以上;从印度进口商品主要是铁砂矿、氧化铝、铬铁砂等。虽然滇印贸易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技术贸易和服务贸易尚未发展起来,但双方资源、商品和技术结构互补性强,贸易发展前景广阔已成为双方经贸界的共识。
在此背景下,修建一条连接中印两国间跨国通道成为发展贸易合作的迫切需要。史迪威公路一经修复开通,将可成为中国走向南亚国家最便捷、最有经济吸引力的陆路大通道:从云南保山的边境出发,到达印度东北部铁路网相连接的重镇--雷多,仅有500多公里的路程,从雷多-密支那-保山至昆明的全长路程仅为1220公里。
② 印度公路建设比中国还多出100万公里,是怎么做到的
根据2019年印度官方给出的数据,印度公路总里程高达590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二,而同期我国公路的里程数只有480万公里,被印度甩在身后,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继续发展下去,过不了几年,印度就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公路里程数最高的国家。
厕所就不说了,无法理解的国度
虽然印度一直以中国看作是追赶目标,但在印度人眼中他们早就是世界第一强国了。自视甚高的印度人甚至把上海称为东方小孟买,在很多社交媒体上印度网友也时常会吐槽中国"落后"的制度和同情中国"贫苦"的人民。
③ 印度公路天下第一为何印度在公路建设上有如此“高”成就
不得不说印度这个第一是有些水分的,虽然他们也有一些公路,而且公路里程也不少,但要说第一只能说不靠谱。了解印度的人都清楚,但大家心知肚明,没有必要拆穿,随它去吧。
中国才是高速公路世界第一,2017年中国高速公路里程为13.6万公里。印度所谓的高速公路是不封闭的,你不仅可以看到散布的行人,还有骑摩托车的人,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看到一两只悠闲的大象在高速公路上散步。这在中国的高速公路上是绝对不可能看得到的。
印度人比较喜欢夸张手法,天天说已经超越我国,所以他们说公路世界第一不足为奇,那是他们自己的看法。
④ 印度风土人情
自然地理
印度共和国位于亚洲南部,南亚次大陆中心。西北与巴基斯坦接壤,东北与中国、尼泊尔、锡金和不丹为邻,东与缅甸和孟加拉国毗连,南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东南濒临孟加拉湾,西南面阿拉伯海,南连印度洋,北倚喜马拉雅山。为亚、非、欧和大洋州海上交通枢纽。
印度南北长3119公里(伸入印度洋部分约长1600公里),东西宽2977公里,海岸线长6083公里。按其地形特征,全国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南部德干高原区、中部恒河平原区、西部塔尔沙漠区和东西海域岛屿区。
印度河流众多,按水源和地势可分成三大水系喜马拉雅山水系;半岛高原区水系;沿海岸地区水系。主要河流有:恒河,次大陆最大河流,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冈戈冰川,全长2700公里,有支流10余条,流域总面积达106万平方公里,注入孟加拉湾。布拉马普特拉河,全长1130公里,总流域面积为58万平方公里,在印度境内段落为720公里。亚穆纳河,恒河最大支流,全长1380公里。纳巴达河,全长1310公里,流域面积9.8万平方公里。哥达瓦利河,全长1400公里,流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克里希纳河,全长1400公里,流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马哈纳迪河,全长858公里,流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8)塔普提河,全长约720公里,总面积为6.5万平方公里。
印度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国天气可分为冷季(也称冬季或凉季,1~2月),热季(也称夏季,3~6月),雨季(6月中旬~9月中旬),季风退缩季。冷季,北方气温最低为15℃,山区最低气温为-2.5℃,南部气温可高达27℃。热季各地气温可高达40℃,德干高原可高达49~50℃,沿海则在29~30℃左右。雨季最低降水量为400毫米,最高可达3000~4000毫米。
印度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主要矿产资源:煤蕴藏量1213.6亿吨,其中褐煤20亿吨,居世界第8位;铁蕴藏量224亿吨,居世界第4位;石油蕴藏量5.108亿吨;天然气蕴藏量590亿立方米;铜蕴藏量5.78亿吨,铁矾土蕴藏量26.53亿吨;铬蕴藏量1.35亿吨;锰蕴藏量1.279亿吨;镍蕴藏量26.53亿吨:铝土蕴藏量20亿吨;石灰蕴藏量510亿吨,等等。云母产量则居世界产量的第一位。
植物资源约有3万种,动物资源7万多种,狮子、老虎为'国兽';象、牛和猴等为印度'圣兽';孔雀是印度'国鸟'。
森林面积占全国领土总面积的22%,约7400万公顷,原始林约占森林总面积的70~80%。
社会〔人口与民族〕
印度人口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与独立初相比(3.6亿),人口翻了1.3倍,是世界上年人口增长率最大的国家。据印度政府1991年人口普查结果,近10年印度的人口增长率为23.5‰,199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80%的人口居住于农村,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227人,恒河与亚穆纳河河间地区,每平方公里达400~600人,孟加拉湾三角洲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高达1000人以上。但在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拉贾斯坦西北部沙漠地带、喜马拉雅山北部高山地区,以及德干高原中部,人口少到每平方公里只有4人,西部刻赤地区每平方公里也只有16人左右。独立以来,印度人口由农村大量向加尔各答、德里、马德拉和孟买等大城市移动。
印度全民有大小民族几十个,'部落民'300多。各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4~96%,'部落民'占人口总数的4~6%。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占全国人口的46.3%;主要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拉贾斯坦邦和比哈尔部分地区。泰卢固族,占8.6%,主要分布在泰来尔纳都邦、安得拉邦和喀拉拉邦。孟加拉族,占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奥里萨邦和比哈尔邦。马拉特族,占7.6%,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拉特邦和中央邦。(5)泰米尔族,占7.4%,主要分布在泰米尔纳都邦,安得拉邦和喀拉拉邦。古吉拉特族,占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坎纳达族,占3.9%,主要分布在卡纳塔克邦及邻近各邦。马拉雅拉姆族,占3.9%,主要分布在喀拉拉邦及相邻诸邦。奥里雅族,占3.8%,主要分布在奥里萨邦。旁遮普族,占2.3%,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
印度土着部落民人数,约为3800多万,占人口总数的6.94%。百万以上的土着部落有9个,最少者,如安达曼部落只有几百人。他们主要聚居在东北地区、喜马拉雅山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南部地区和岛屿地区。
全国约有180种语言,700多种方言 。分属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印度主要宗教有:印度教(占82.7%)、伊斯兰教(占11.2%)、基督教(占2.6%)、锡克教(占2%)。此外还有佛教、耆那教、袄教和犹太教,信徒各占1%左右。山区一些部落民族信仰原始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是传统宗教,源于本国,其余为外界传入的。〔民风民俗〕 婚姻与嫁妆 按着印度教习俗,提但早婚,实行种姓内婚,主张寡妇殉夫('萨提'制度)和禁止寡妇再嫁。大多数婚姻是父母作主,媒约之言。通常,婚姻不仅是男女双方的结合,而是家族、集团和财富的结合。在农村,理发师是传统的媒人。
昂贵的嫁妆是印度人婚姻中的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负担累累,以至导致社会悲剧。1961年颁布了《禁止嫁妆法》,但传统和习惯势力使法律无法执行。
礼仪与习俗 印度人与友人见面很讲礼节,通常是双手合掌,表示致意。合掌时,对长辈宜高,对平辈宜平,对幼辈则低,以分别示以尊敬、对等和关怀。迎候佳宾则敬献花环,
表示由衷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人在赞同或同意对方意见时,往往是摇头而不是点头。 印度殡葬火葬:通常选择圣河河畔举行;水葬,把尸体推入水中,任其随波逐流漂走;天葬或野葬,把尸体丢在野外或林中,让秃鹰啄食或野兽饱餐,穆斯林则实行土葬。
社会重男轻女,穆斯林女子一般很少抛头露面,更不与陌生人随便交往,也不可同异性握手。妇女多在前额中央点上吉祥痣,喜欢佩带项链、胸饰、耳环、鼻圈、戒指、脚镯等饰物。
印度教节日 (1)杜尔迦节,孟加拉人最大的节日,每年约9~10月间举行。(2)酒红节,音译'霍利节',每年2月底,3月初举行。(3)灯节,音译'迪瓦利节',印度教最隆重的节日,每年10~11月间举行,通常全国庆祝5天至半个月。(5)娑婆室伐底节,一译'萨拉斯瓦蒂节',意为'知识女神节'、每年1~2月间举行。(6)扎格纳乘车节,每年6~7月间,在沐浴后的第15天举行。(以上均为公历)
伊斯兰教节日 (1)开斋节,是伊斯兰教两大重要节日之一。希吉拉历9月(公历2月左右)。(2)古尔邦节,伊斯兰教两大节日之一,意译'宰牲节'。希吉拉历12月10日(公历4月左右)。
锡克教节日 那纳克诞辰节,公历11月的第一个满月。
耆那教节日 摩诃毗罗节,纪念耆那教创始人筏驮摩那(即大雄)的节日,每逢15年(3月)一度的耆那教重大祭典。
此外,印度基督教徒与世界基督教徒一样,每当复活节、圣诞节以及少数佛教徒、袄教徒和犹太教的各自节日,也都要纪念或庆祝一番。
印度1947年独立之际,生产力停滞落后,农业劳动人口占80%。独立前夕,印度的人均收入为198卢比,居于当时世界上最低水平的国家之列。
为了尽快摆脱困境,政府把加速工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多元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为此而制定和开始实行以公私混合经济和计划经济(1951~1990,已实行了7个五年计划)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国民生产总值,已从1950~1951年度的1746.9亿卢比增长到1988~1989年度的32704.9亿卢比,38年来,约增长了18倍。1989年的人均国民收入达320美元左右,已大大超过独立初约150美元的水平(1950)。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5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4.5%,1991年11月份的外汇储备增至27亿美元,而6月份只有10亿美元。1992年9月初,印度外汇储备总额达63亿美元。
独立以来,印度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经济恢复时期(1947~1956),制定工业化战略和形成工业体系时期(1957~1966),调整经济结构,重点发展农业时期(1967~1984);确立实现技术现代化,加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时期(1985~1990)。1991年6月拉奥执政后,经济上采取了卢比贬值、降低赤字和调整工业政策等措施,使经济有了起色。
自50年代推行工业化政策,印度工业有了迅速发展。1950~1951年度全国工业产值仅为175亿卢比,1985~1986年度已达1028卢比,增长了5倍多。1986~1987年度全国工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6%,工业平均年增长率约6%左右。1990年工业生产增长7.5~8%,略低于1989年的8.3%的增幅。1991年印度工业生产增长率为0.1%,是最近10年来的首次。1992年工业生产增长率则为4.5%。
钢铁工业,在独立初,印度仅有塔塔等3家钢铁公司,炼钢能力为150万吨。到1988年底,印度已建成炼钢能力在100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厂比莱、杜加普尔、鲁尔卡拉、波卡罗、印度和塔塔等6家钢铁公司。
能源方面,印度是一个贫油国家,石油主要靠进口,每年需花费外汇收入的70%左右去进口石油。1989年印度进口石油1990万吨,年产石油3400万吨。1991年年产石油3100万吨。目前,以开采海上油田为主,海上油田产量占印度原油产量的1/2以上。电力能源有水力、火力与原子能发电。独立后,电力工业发展较快。核电力已有相当规模,目前已建成4座原子能发电站,设备能力为170万千瓦。
化学工业始建于30~40年代,'一五'计划后发展迅速,化学工业(包括石化产品)产品年平均增长率为8.7%,其增长速度,为全国各工业部门之冠,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2%。
独立后机械工业已成为印度工业中最大的生产部门,其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0%。属于机械工业系统的大小厂家约占全国登记厂家总数的1/3。印度在通用机械设备、电机电器、汽车、摩托车、火车头、拖拉机、船舶和飞机制造等方面,已能自给,某些产品已成为出口创汇最多的工业部门之一。
轻纺工业主要有棉纺、黄麻、食品、造纸等,这些都是印度传统的工业部门。尤其棉纺工业,孟买和阿默达巴德两地区就集中了全国1/3以上的棉纺厂、2/5的沙锭和2/3的织造机。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有耕地面积1.73亿公顷,粮食作物面积1.27亿公顷,其中灌溉面积约6200万公顷,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约为5亿人。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1990年农业生产增长3.5~4%,这一年的粮食产量为1%78亿吨,比1989年增长8.8%,创了历史记录。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豆类、玉米次之。水稻占农作物面积的30%,约占世界水稻播种面积的27%,居世界首位。小麦播种面积约占1991年农业增长率的1%,占耕地总面积的11%,居世界小麦生产国前10名之列。
印度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约占全部播种面积的1/5。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茶叶、烟草、橡胶、咖啡,油料作物有花生、芝麻以及香蕉、芒果等。其中,棉花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0%,黄麻产量居世界第2位。花生种植面积多达700~750万公顷,年产量在500~7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0%。目前是世界最大花生生产国之一。茶叶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0%,居世界首位。此外,烟草、甘蔗、芒果、腰果、椰子、香蕉、核桃、柑橘、咖啡、大麻、蚕丝和橡胶等经济作物的产量也十分可观,均可居世界产量前10名之内。
印度的畜牧业产值在农业净产值中约占15%,牛的存栏数居世界第一。
国家财政预算来源主要是直接税和间接税。独立以来,国家预算增长很快。1950~1951年度为40.6亿卢比,1988~1989年度为3668.8亿卢比。
国家资本预算来源主要是源于内债和外援,用于五年计划和国防建设开支。40多年来,资本预算增长幅度1987/1988年度比1950~1951年度,增长了196.8倍。1990年印度外债总额670亿美元。1991年外债总额则增为698亿美元。1991~1992年度国际收支逆差为60.4亿美元。比上一年度下降39%。
印度最大的财团是:塔口财团、比尔拉财团、马法特拉尔财团、辛哈尼亚财团和塔帕尔财团。他们的总资产均在40亿~130亿卢比以上。1991年印度通货膨胀率已达12.5%。
独立40多年来,印度对外贸易有了很大发展。特别从70年代开始,出口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例由1985~1986年度的4.7%增加到1988~1989年度的6.1%。但外贸长期存在逆差,1991年出口额193亿美元,负额达89亿美元。在进口商品方面,出口产品自70年代以来,过去名列前茅的纺织、茶叶和铁矿石等传统产品已退居其次,取而代之的是工艺品、成衣和机械产品。在进口产品,过去居前列的粮食等消费品也退居第2位,取而代之的是石油、化工原料及其产品、食用油、化肥、纸张等。
1853年印度就建成了第一条铁路--孟买至塔纳线,全长32公里。现在,铁路全长为61850公里,主要干线有20多条,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等大城市是全国的铁路枢纽。1991年铁路客运里程为26340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
印度公路总长193.2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可通航的河道(包括运河)总长度约1.4万公里,大小港口180多个,最大的港口有10个。十大港口全年吞吐量约为1.25亿吨。全国约有66家海运公司,最大的海运公司是印度航运
公司和莫卧儿海运公司。
印度拥有两大国营航空公司:1953年8月成立的印度航空公司,主要经营国内与南亚领国(孟加拉国、尼泊尔、巴基斯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和阿富汗)的地区性航线。1972年成立的印度国际航空公司,主要经营国际航线,航线遍及世界五大洲。
城市
印度都市产生较早。独立后发展迅速。据统计,印度30万人口以上的都市有57个,100万以上的大都市有10个。其中新德里(古都德里)、加尔各答、孟买和马德拉斯是印度最重要的城市。此外还有亚格拉、阿拉哈巴德、班加罗尔、科钦、果阿、海德拉巴、斋普尔、勒克、马杜赖、西姆拉和瓦腊纳西等。
新德里 印度共和国首都,位于亚穆纳河畔西岸,面积1485平方公里,人口573万(连同德里),新建于1911年。全市以儿童公园广场为中心,街道成辐射状,伸向四面八方。在现代化的宏伟建筑群中,耸立在市中心的西侧,中亚风格建筑的国会大厦 ,半球状穹顶的总统府。
坐落在国会大街琴伦盘陀公园内由4座造型奇特的建筑物组成的古天文台(1710),为这座古老而现代化的城市增添了诱人的光彩。西端的康诺特广场,呈半圆盘形,分内外三层,是新德里最繁华的商业区。
德里也是文化教育中心。这里有许多着名的博物馆、纪念馆、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着名的尼赫鲁大学就位于市郊。
德里 享有印度'七朝之都'之称誉。地处次大陆的中心,位于亚穆纳河北岸。
德里有孔雀王朝时代兴建的旧堡遗址和着名的阿育王石柱。近郊的顾特卜高塔,建于13世纪初的顾特卜高塔,高72米,分5层,宏伟壮观。始建于1638年的古宫红堡,是着名的伊斯兰建筑之一。与红堡遥相呼应的是贾玛-马斯扎特大清真寺(也称'贾玛寺'),全用红砂石建成,长75.5米,宽24米,占地面积117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5000名穆斯林祈祷。
市郊还有胡马雍陵等宏伟建筑。
旧德里的月光街或银子街,历史上曾是世界最富庶的大街之一,今仍为德里商业中心,露天市场。
加尔各答 印度最大的城市。西孟加拉邦首府。濒临孟加拉湾,位于恒河三角洲的胡格利河左岸。
市区以大贺胥广场为中心,邦政府办公大楼,邦议会大厦和高等法院等均设于此。市中心的'乔灵奇广场'集中了全市的大旅馆、大饭店、大商店以及大的娱乐场所、十分繁华。
加尔各答工业发达,主要有纺织、钢铁、机械、化学、造纸、皮革、印刷、服装、陶瓷等,工业,又是黄麻工业中心。全国的1/3货物由这里的港口吞吐。作为印度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咖尔各答有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和原子能研究所等,印度教徒的活动的中心,迦梨女神庙也在这里。
孟买 印度第二大工商业城市、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全国最大的港口之一。位于印度西部,濒临阿拉伯海,为一天然良港。1991年建造的拱门形的印度门,荟萃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派建筑风格。孟买也是西印度文化教育中心。孟买大学设在这里,许多着名的电影制片厂也在这里。作为工业中心之一,全市纺织厂约占全国纺织厂数的40%,全国纱锭和织机的30%。棉纱远销国内外。机械、汽车、石化、造纸、电子、造船、化肥、医药、食品等工业也较发达。孟买还是印度西海岸的陆、海、空交通枢纽,全国最大的机场--桑塔克尔斯国际机场就设在这里。
马德拉斯 南印度交通枢纽,泰米尔纳德邦首府、印度第四商业城市和最大的人工港。地处库姆河河口,濒孟加拉湾。面积128平方公里。城市以圣乔治堡为中心,向南、北、西3个方向伸展。旧城(圣乔治堡)以北是商业区,临海一面为港口;旧城以南是住宅区,内多历史建筑。仅寺庙即有120座。其中位于城南60公里的海滨有被称为'七塔城'的马哈巴利普兰,以巨大岩石神庙而闻名。马德拉斯设有全印最早成立的大学马德拉斯大学历史最悠久的教堂圣托马斯教堂。马德拉斯港年吞吐量达700多万吨,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之一。纺织、皮革、化工、机械、橡胶以及电影工业都很发达。
旅游
古堡陵园 主要包括红堡、胡马雍陵、泰姬陵和甘地陵。红堡是印度最大的古宫。位于德里城东北部亚穆纳河畔。建于1638~1648年,为莫卧儿帝国沙·贾汗皇帝的王宫,全部用红砂石砌成。故称红堡。胡马雍陵,莫卧儿帝国第二代皇帝胡马雍的陵墓。亦位于德里东郊亚穆纳河畔。1565年建成。泰姬陵,始建于1631年。屹立在亚格拉近郊亚穆纳河畔南岸,其华丽和磅礴之势,堪称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陵长583米,宽304米,红砂石墙。整座陵墓占地17万平方米。甘地陵,位于德里亚穆纳河畔某地遗体焚化之处。其它还有若干佛教圣地、对迹,如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五舍城、舍卫城、那烂陀寺、桑奇佛塔,以及阿旃陀石窟、埃罗拉石窟、埃里芬达石窟、阿姆利则金庙、卡杰拉霍神庙群、科尔庙格神庙等,都是值得一游的去处。
旅游季节最佳时间为每年10月至翌年2~3月间。
⑤ 关于一个国家——印度的资料。
印度风土人情简介
自然地理
印度共和国位于亚洲南部,南亚次大陆中心。西北与巴基斯坦接壤,东北与中国、尼泊尔、锡金和不丹为邻,东与缅甸和孟加拉国毗连,南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东南濒临孟加拉湾,西南面阿拉伯海,南连印度洋,北倚喜马拉雅山。为亚、非、欧和大洋州海上交通枢纽。
印度南北长3119公里(伸入印度洋部分约长1600公里),东西宽2977公里,海岸线长6083公里。按其地形特征,全国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北部喜马拉雅高山区、南部德干高原区、中部恒河平原区、西部塔尔沙漠区和东西海域岛屿区。
印度河流众多,按水源和地势可分成三大水系喜马拉雅山水系;半岛高原区水系;沿海岸地区水系。主要河流有:恒河,次大陆最大河流,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冈戈冰川,全长2700公里,有支流10余条,流域总面积达106万平方公里,注入孟加拉湾。布拉马普特拉河,全长1130公里,总流域面积为58万平方公里,在印度境内段落为720公里。亚穆纳河,恒河最大支流,全长1380公里。纳巴达河,全长1310公里,流域面积9.8万平方公里。哥达瓦利河,全长1400公里,流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克里希纳河,全长1400公里,流域面积26万平方公里。马哈纳迪河,全长858公里,流域面积13万平方公里。(8)塔普提河,全长约720公里,总面积为6.5万平方公里。
印度属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全国天气可分为冷季(也称冬季或凉季,1~2月),热季(也称夏季,3~6月),雨季(6月中旬~9月中旬),季风退缩季。冷季,北方气温最低为15℃,山区最低气温为-2.5℃,南部气温可高达27℃。热季各地气温可高达40℃,德干高原可高达49~50℃,沿海则在29~30℃左右。雨季最低降水量为400毫米,最高可达3000~4000毫米。
印度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主要矿产资源:煤蕴藏量1213.6亿吨,其中褐煤20亿吨,居世界第8位;铁蕴藏量224亿吨,居世界第4位;石油蕴藏量5.108亿吨;天然气蕴藏量590亿立方米;铜蕴藏量5.78亿吨,铁矾土蕴藏量26.53亿吨;铬蕴藏量1.35亿吨;锰蕴藏量1.279亿吨;镍蕴藏量26.53亿吨:铝土蕴藏量20亿吨;石灰蕴藏量510亿吨,等等。云母产量则居世界产量的第一位。
植物资源约有3万种,动物资源7万多种,狮子、老虎为"国兽";象、牛和猴等为印度"圣兽";孔雀是印度"国鸟"。
森林面积占全国领土总面积的22%,约7400万公顷,原始林约占森林总面积的70~80%。
社会〔人口与民族〕
印度人口仅次于中国,居世界第二位。与独立初相比(3.6亿),人口翻了1.3倍,是世界上年人口增长率最大的国家。据印度政府1991年人口普查结果,近10年印度的人口增长率为23.5‰,1991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1‰。80%的人口居住于农村,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227人,恒河与亚穆纳河河间地区,每平方公里达400~600人,孟加拉湾三角洲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高达1000人以上。但在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拉贾斯坦西北部沙漠地带、喜马拉雅山北部高山地区,以及德干高原中部,人口少到每平方公里只有4人,西部刻赤地区每平方公里也只有16人左右。独立以来,印度人口由农村大量向加尔各答、德里、马德拉和孟买等大城市移动。
印度全民有大小民族几十个,"部落民"300多。各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4~96%,"部落民"占人口总数的4~6%。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占全国人口的46.3%;主要分布在北方邦、中央邦、拉贾斯坦邦和比哈尔部分地区。泰卢固族,占8.6%,主要分布在泰来尔纳都邦、安得拉邦和喀拉拉邦。孟加拉族,占7.7%,主要分布在西孟加拉邦、奥里萨邦和比哈尔邦。马拉特族,占7.6%,主要分布在马哈拉施特拉邦,拉特邦和中央邦。(5)泰米尔族,占7.4%,主要分布在泰米尔纳都邦,安得拉邦和喀拉拉邦。古吉拉特族,占4.6%,主要分布在古吉拉特邦。坎纳达族,占3.9%,主要分布在卡纳塔克邦及邻近各邦。马拉雅拉姆族,占3.9%,主要分布在喀拉拉邦及相邻诸邦。奥里雅族,占3.8%,主要分布在奥里萨邦。旁遮普族,占2.3%,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
印度土着部落民人数,约为3800多万,占人口总数的6.94%。百万以上的土着部落有9个,最少者,如安达曼部落只有几百人。他们主要聚居在东北地区、喜马拉雅山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南部地区和岛屿地区。
〔语言与宗教〕
全国约有180种语言,700多种方言 。分属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
印度主要宗教有:印度教(占82.7%)、伊斯兰教(占11.2%)、基督教(占2.6%)、锡克教(占2%)。此外还有佛教、耆那教、袄教和犹太教,信徒各占1%左右。山区一些部落民族信仰原始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是传统宗教,源于本国,其余为外界传入的。〔民风民俗〕 婚姻与嫁妆 按着印度教习俗,提但早婚,实行种姓内婚,主张寡妇殉夫("萨提"制度)和禁止寡妇再嫁。大多数婚姻是父母作主,媒约之言。通常,婚姻不仅是男女双方的结合,而是家族、集团和财富的结合。在农村,理发师是传统的媒人。
昂贵的嫁妆是印度人婚姻中的一种传统习俗,也是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负担累累,以至导致社会悲剧。1961年颁布了《禁止嫁妆法》,但传统和习惯势力使法律无法执行。
礼仪与习俗 印度人与友人见面很讲礼节,通常是双手合掌,表示致意。合掌时,对长辈宜高,对平辈宜平,对幼辈则低,以分别示以尊敬、对等和关怀。迎候佳宾则敬献花环,
表示由衷的欢迎。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人在赞同或同意对方意见时,往往是摇头而不是点头。 印度殡葬火葬:通常选择圣河河畔举行;水葬,把尸体推入水中,任其随波逐流漂走;天葬或野葬,把尸体丢在野外或林中,让秃鹰啄食或野兽饱餐,穆斯林则实行土葬。
社会重男轻女,穆斯林女子一般很少抛头露面,更不与陌生人随便交往,也不可同异性握手。妇女多在前额中央点上吉祥痣,喜欢佩带项链、胸饰、耳环、鼻圈、戒指、脚镯等饰物。
印度教节日 (1)杜尔迦节,孟加拉人最大的节日,每年约9~10月间举行。(2)酒红节,音译"霍利节",每年2月底,3月初举行。(3)灯节,音译"迪瓦利节",印度教最隆重的节日,每年10~11月间举行,通常全国庆祝5天至半个月。(5)娑婆室伐底节,一译"萨拉斯瓦蒂节",意为"知识女神节"、每年1~2月间举行。(6)扎格纳乘车节,每年6~7月间,在沐浴后的第15天举行。(以上均为公历)
伊斯兰教节日 (1)开斋节,是伊斯兰教两大重要节日之一。希吉拉历9月(公历2月左右)。(2)古尔邦节,伊斯兰教两大节日之一,意译"宰牲节"。希吉拉历12月10日(公历4月左右)。
锡克教节日 那纳克诞辰节,公历11月的第一个满月。
耆那教节日 摩诃毗罗节,纪念耆那教创始人筏驮摩那(即大雄)的节日,每逢15年(3月)一度的耆那教重大祭典。
此外,印度基督教徒与世界基督教徒一样,每当复活节、圣诞节以及少数佛教徒、袄教徒和犹太教的各自节日,也都要纪念或庆祝一番。
经济
印度1947年独立之际,生产力停滞落后,农业劳动人口占80%。独立前夕,印度的人均收入为198卢比,居于当时世界上最低水平的国家之列。
为了尽快摆脱困境,政府把加速工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多元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为此而制定和开始实行以公私混合经济和计划经济(1951~1990,已实行了7个五年计划)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国民生产总值,已从1950~1951年度的1746.9亿卢比增长到1988~1989年度的32704.9亿卢比,38年来,约增长了18倍。1989年的人均国民收入达320美元左右,已大大超过独立初约150美元的水平(1950)。1991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35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4.5%,1991年11月份的外汇储备增至27亿美元,而6月份只有10亿美元。1992年9月初,印度外汇储备总额达63亿美元。
独立以来,印度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经济恢复时期(1947~1956),制定工业化战略和形成工业体系时期(1957~1966),调整经济结构,重点发展农业时期(1967~1984);确立实现技术现代化,加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时期(1985~1990)。1991年6月拉奥执政后,经济上采取了卢比贬值、降低赤字和调整工业政策等措施,使经济有了起色。
〔工业〕
自50年代推行工业化政策,印度工业有了迅速发展。1950~1951年度全国工业产值仅为175亿卢比,1985~1986年度已达1028卢比,增长了5倍多。1986~1987年度全国工业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6%,工业平均年增长率约6%左右。1990年工业生产增长7.5~8%,略低于1989年的8.3%的增幅。1991年印度工业生产增长率为0.1%,是最近10年来的首次。1992年工业生产增长率则为4.5%。
钢铁工业,在独立初,印度仅有塔塔等3家钢铁公司,炼钢能力为150万吨。到1988年底,印度已建成炼钢能力在100万吨以上的大型钢铁厂比莱、杜加普尔、鲁尔卡拉、波卡罗、印度和塔塔等6家钢铁公司。
能源方面,印度是一个贫油国家,石油主要靠进口,每年需花费外汇收入的70%左右去进口石油。1989年印度进口石油1990万吨,年产石油3400万吨。1991年年产石油3100万吨。目前,以开采海上油田为主,海上油田产量占印度原油产量的1/2以上。电力能源有水力、火力与原子能发电。独立后,电力工业发展较快。核电力已有相当规模,目前已建成4座原子能发电站,设备能力为170万千瓦。
化学工业始建于30~40年代,"一五"计划后发展迅速,化学工业(包括石化产品)产品年平均增长率为8.7%,其增长速度,为全国各工业部门之冠,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12%。
独立后机械工业已成为印度工业中最大的生产部门,其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0%。属于机械工业系统的大小厂家约占全国登记厂家总数的1/3。印度在通用机械设备、电机电器、汽车、摩托车、火车头、拖拉机、船舶和飞机制造等方面,已能自给,某些产品已成为出口创汇最多的工业部门之一。
轻纺工业主要有棉纺、黄麻、食品、造纸等,这些都是印度传统的工业部门。尤其棉纺工业,孟买和阿默达巴德两地区就集中了全国1/3以上的棉纺厂、2/5的沙锭和2/3的织造机。
〔农业〕
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有耕地面积1.73亿公顷,粮食作物面积1.27亿公顷,其中灌溉面积约6200万公顷,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数约为5亿人。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1990年农业生产增长3.5~4%,这一年的粮食产量为1%78亿吨,比1989年增长8.8%,创了历史记录。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豆类、玉米次之。水稻占农作物面积的30%,约占世界水稻播种面积的27%,居世界首位。小麦播种面积约占1991年农业增长率的1%,占耕地总面积的11%,居世界小麦生产国前10名之列。
印度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约占全部播种面积的1/5。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茶叶、烟草、橡胶、咖啡,油料作物有花生、芝麻以及香蕉、芒果等。其中,棉花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0%,黄麻产量居世界第2位。花生种植面积多达700~750万公顷,年产量在500~7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0%。目前是世界最大花生生产国之一。茶叶年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30%,居世界首位。此外,烟草、甘蔗、芒果、腰果、椰子、香蕉、核桃、柑橘、咖啡、大麻、蚕丝和橡胶等经济作物的产量也十分可观,均可居世界产量前10名之内。
印度的畜牧业产值在农业净产值中约占15%,牛的存栏数居世界第一。
〔财政金融〕
国家财政预算来源主要是直接税和间接税。独立以来,国家预算增长很快。1950~1951年度为40.6亿卢比,1988~1989年度为3668.8亿卢比。
国家资本预算来源主要是源于内债和外援,用于五年计划和国防建设开支。40多年来,资本预算增长幅度1987/1988年度比1950~1951年度,增长了196.8倍。1990年印度外债总额670亿美元。1991年外债总额则增为698亿美元。1991~1992年度国际收支逆差为60.4亿美元。比上一年度下降39%。
印度最大的财团是:塔口财团、比尔拉财团、马法特拉尔财团、辛哈尼亚财团和塔帕尔财团。他们的总资产均在40亿~130亿卢比以上。1991年印度通货膨胀率已达12.5%。
〔对外贸易〕
独立40多年来,印度对外贸易有了很大发展。特别从70年代开始,出口在国民生产总值所占比例由1985~1986年度的4.7%增加到1988~1989年度的6.1%。但外贸长期存在逆差,1991年出口额193亿美元,负额达89亿美元。在进口商品方面,出口产品自70年代以来,过去名列前茅的纺织、茶叶和铁矿石等传统产品已退居其次,取而代之的是工艺品、成衣和机械产品。在进口产品,过去居前列的粮食等消费品也退居第2位,取而代之的是石油、化工原料及其产品、食用油、化肥、纸张等。
〔交通运输〕
1853年印度就建成了第一条铁路--孟买至塔纳线,全长32公里。现在,铁路全长为61850公里,主要干线有20多条,新德里、加尔各答、孟买等大城市是全国的铁路枢纽。1991年铁路客运里程为26340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
印度公路总长193.2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可通航的河道(包括运河)总长度约1.4万公里,大小港口180多个,最大的港口有10个。十大港口全年吞吐量约为1.25亿吨。全国约有66家海运公司,最大的海运公司是印度航运
公司和莫卧儿海运公司。
印度拥有两大国营航空公司:1953年8月成立的印度航空公司,主要经营国内与南亚领国(孟加拉国、尼泊尔、巴基斯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和阿富汗)的地区性航线。1972年成立的印度国际航空公司,主要经营国际航线,航线遍及世界五大洲。
城市
印度都市产生较早。独立后发展迅速。据统计,印度30万人口以上的都市有57个,100万以上的大都市有10个。其中新德里(古都德里)、加尔各答、孟买和马德拉斯是印度最重要的城市。此外还有亚格拉、阿拉哈巴德、班加罗尔、科钦、果阿、海德拉巴、斋普尔、勒克、马杜赖、西姆拉和瓦腊纳西等。
新德里 印度共和国首都,位于亚穆纳河畔西岸,面积1485平方公里,人口573万(连同德里),新建于1911年。全市以儿童公园广场为中心,街道成辐射状,伸向四面八方。在现代化的宏伟建筑群中,耸立在市中心的西侧,中亚风格建筑的国会大厦 ,半球状穹顶的总统府。
坐落在国会大街琴伦盘陀公园内由4座造型奇特的建筑物组成的古天文台(1710),为这座古老而现代化的城市增添了诱人的光彩。西端的康诺特广场,呈半圆盘形,分内外三层,是新德里最繁华的商业区。
新德里也是文化教育中心。这里有许多着名的博物馆、纪念馆、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着名的尼赫鲁大学就位于市郊。
德里 享有印度"七朝之都"之称誉。地处次大陆的中心,位于亚穆纳河北岸。
德里有孔雀王朝时代兴建的旧堡遗址和着名的阿育王石柱。近郊的顾特卜高塔,建于13世纪初的顾特卜高塔,高72米,分5层,宏伟壮观。始建于1638年的古宫红堡,是着名的伊斯兰建筑之一。与红堡遥相呼应的是贾玛-马斯扎特大清真寺(也称"贾玛寺"),全用红砂石建成,长75.5米,宽24米,占地面积1170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5000名穆斯林祈祷。
市郊还有胡马雍陵等宏伟建筑。
旧德里的月光街或银子街,历史上曾是世界最富庶的大街之一,今仍为德里商业中心,露天市场。
加尔各答 印度最大的城市。西孟加拉邦首府。濒临孟加拉湾,位于恒河三角洲的胡格利河左岸。
市区以大贺胥广场为中心,邦政府办公大楼,邦议会大厦和高等法院等均设于此。市中心的"乔灵奇广场"集中了全市的大旅馆、大饭店、大商店以及大的娱乐场所、十分繁华。
加尔各答工业发达,主要有纺织、钢铁、机械、化学、造纸、皮革、印刷、服装、陶瓷等,工业,又是黄麻工业中心。全国的1/3货物由这里的港口吞吐。作为印度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咖尔各答有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和原子能研究所等,印度教徒的活动的中心,迦梨女神庙也在这里。
孟买 印度第二大工商业城市、马哈拉施特拉邦首府,全国最大的港口之一。位于印度西部,濒临阿拉伯海,为一天然良港。1991年建造的拱门形的印度门,荟萃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派建筑风格。孟买也是西印度文化教育中心。孟买大学设在这里,许多着名的电影制片厂也在这里。作为工业中心之一,全市纺织厂约占全国纺织厂数的40%,全国纱锭和织机的30%。棉纱远销国内外。机械、汽车、石化、造纸、电子、造船、化肥、医药、食品等工业也较发达。孟买还是印度西海岸的陆、海、空交通枢纽,全国最大的机场--桑塔克尔斯国际机场就设在这里。
马德拉斯 南印度交通枢纽,泰米尔纳德邦首府、印度第四商业城市和最大的人工港。地处库姆河河口,濒孟加拉湾。面积128平方公里。城市以圣乔治堡为中心,向南、北、西3个方向伸展。旧城(圣乔治堡)以北是商业区,临海一面为港口;旧城以南是住宅区,内多历史建筑。仅寺庙即有120座。其中位于城南60公里的海滨有被称为"七塔城"的马哈巴利普兰,以巨大岩石神庙而闻名。马德拉斯设有全印最早成立的大学马德拉斯大学历史最悠久的教堂圣托马斯教堂。马德拉斯港年吞吐量达700多万吨,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之一。纺织、皮革、化工、机械、橡胶以及电影工业都很发达。
旅游
古堡陵园 主要包括红堡、胡马雍陵、泰姬陵和甘地陵。红堡是印度最大的古宫。位于德里城东北部亚穆纳河畔。建于1638~1648年,为莫卧儿帝国沙·贾汗皇帝的王宫,全部用红砂石砌成。故称红堡。胡马雍陵,莫卧儿帝国第二代皇帝胡马雍的陵墓。亦位于德里东郊亚穆纳河畔。1565年建成。泰姬陵,始建于1631年。屹立在亚格拉近郊亚穆纳河畔南岸,其华丽和磅礴之势,堪称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陵长583米,宽304米,红砂石墙。整座陵墓占地17万平方米。甘地陵,位于德里亚穆纳河畔某地遗体焚化之处。其它还有若干佛教圣地、对迹,如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五舍城、舍卫城、那烂陀寺、桑奇佛塔,以及阿旃陀石窟、埃罗拉石窟、埃里芬达石窟、阿姆利则金庙、卡杰拉霍神庙群、科尔庙格神庙等,都是值得一游的去处。
⑥ 印度公路里程世界第一,是真的吗
印度公路拥有800万公里?长度不够,想象来凑。
印度2019年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3.53亿,不出意外三五年之内就会超过东方大国。人口超过中国的同时,不管是GDP还是国际影响力都差了不知道多少年。所以,印度一直想在某些数据上压倒东方大国。比如,这次印度就发布了自己公路里程高达800万公里的数据。
印度人心比较大,人均机动车和人均道路面积远远不如东方大国,但堵车方面可是学得很到位啊。
⑦ 关于印度: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一项有关中国与印度市场比较的调查报告,文中指出尽管两个市场有相似之处,而且在推行经济自由化和改革方面,两国均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中国是处于领先地位。
《经济学人》杂志这份“印度和中国专题调查”的作者西蒙·朗(Simon Long)指出,中国经济发展优胜于印度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它起步较早,此外,在为贫穷阶层提供教育和卫生保健,以及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方面,中国比印度作出更多的努力。两者相比之下,中国的改革开放步伐更多,因此也取得了更大的成果。
中印两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失业、地区差异和农民贫困都是首要的经济问题。两国人口众多,对资源的需求也相应提高,如何防止环境污染也是重要的课题。西蒙·朗在调查报告中认为,印度需要学习中国的经济模式。
印度经济发展被超越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才超过印度。此后,两国经济均高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印度GDP每年平均增长5.6%,在1991至2003年每年平均增长5.8%。中国的增长幅度相当,但其起点更高,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GDP增长平均每年为9.3%,在1991至2003年则为9.7%。
由于印度人口增长较快,两国的人均GDP差距便更大。在1990至2003年期间,中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长8.5%,而印度为4%。2003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达1,100美元,而印度仅为530美元,换算为人均购买力后,中国比印度富裕70%。
在国际贸易方面,中印的差别更加明显。1990年,中国占世界出口和进口的份额分别为1.9%和1.6%。到2003年,中国占世界出口和进口的份额增至5.8%和5.3%。去年,中国的双向贸易增长36%,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然而,印度的双向贸易额还不到世界总额的1%。
由于经济迅速增长,中国的贫困水平显着下降。在1981至2001年期间,中国日收入低于1美元的人数大约减少4亿。在1977和2000年期间,印度贫困人数减少6,900万。现在,35%的印度人日收入低于1美元,而17%的中国人日收入低于1美元。
世界看好中国经济
导致中印两国经济增长速度有别的主因是“外国直接投资”(FDI)。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吸引FDI最多的国家。去年,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达600亿美元,是印度的12倍。中国对外国投资者有两大吸引力:巨大的潜在国内市场和便利的出口环境。
据一家跨国公司估算,中国可支配消费收入的人口达3亿人,这远远多于印度的5,000万人。此外,中国拥有优越的基础设施,例如它的高速公路总长3万公里,是印度的10倍。同时,中国每1,000人拥有的移动和固线电话数量是印度的6倍。
印度的优势仍然是其受过良好教育的中产阶层和法律、机构和金融市场等“软基础设施”。在高端市场上,印度有大量英语流利的技术人才,而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方面,中国工人则在基础教育方面有很大优势。
随着更多外国投资者青睐中国,有利投资者的合作项目日益增长,中国加入WTO也令其经济活动自由化进程比印度快得多。
工业和农业
尽管印度有知名的IT专长和繁荣的外包产业,但这与广大群众并不相干。整个IT行业大约只有100万名从业人员,其产值仅占印度GDP的4%。西蒙·朗认为,印度制造业增长速度远低于服务业,而且提供很少就业机会,这是令人担忧的现象。2002年,印度制造业只吸纳了620万劳动人口,而中国制造业却有1.6亿名从业人员,中国已经成功地变成了世界工厂。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这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为新的乡镇企业输送数千万员工。印度不可能发生这样的奇迹,但是它仍需努力令农民从农场转往工厂工作。
目前,印度农村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而中国农村人口占60%。中印两国面临着同样的农业问题:生产率低、农场规模小、农民在改进生产方面作投入的能力有限。
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
事实上,中国和印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虽然印度可能以中国为标准衡量其经济增长和国际影响,但中国是以美国为比较对象。另外,中国与印度的关系正在变化。目前,两国外交关系十分友好,并且双边贸易繁荣。西蒙·朗估计印度和中国将成为“竞争性合作伙伴”。印度担心中国可能取代它在IT服务和外包输出方面的领先地位,只需几年,中国就能够造就与印度数量相当的软件工程师和会说流利英语的大学毕业生。鉴于它在全球经济中的巨大影响,中国可能会取代印度这项毋容置疑的竞争优势。
更重要的是,印度是否能在出口型劳动密集制造业方面与中国分庭抗争。这是印度经济增长赶上中国在过去20年达到的水平的唯一途径。印度希望成为出口大国,但在发生重大变革之前,它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
在今后几年,中印两国都面临着解决地区差别的巨大挑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将有助于决定它是否能够保持目前的高增长率。对印度来讲,这也将决定着它是否能够提高目前的增长速度。西蒙·朗指出,假如印度不着手第二度大刀阔斧的变革,它不可能达到中国的增长速度,更谈不上赶上中国的发展水平,这种改革目前看来不大可能,但并非绝不会发生。
资料:《经济学人》杂志
⑧ 听说印度全国就只有一条高速公路.是真的么
按照国际标准(或中国标准),印度只有一条高速公路。
⑨ 印度国土比中国国土小很多,公路里程却比中国还多,这是为什么
印度是个神奇的国家,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美国公路总里程665万公里,印度560万公里,中国477万公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国是基建狂魔,修铁路、修高速公路、架桥、修隧道等技术全球前列,特别是架桥技术全球第一,很多欧美国家修桥梁也要咨询我国。我国高铁里程全球第一,大于第二到第十名总和。有世界先进的盾构机、有海底沉管隧道技术、有超长斜拉桥建造技术。印度修路、修桥、修隧道难度大的搞不定,工程大的项目20年也修不好,我国一般五年就修好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印度也远远不如我国。像城市地铁、公交车站、公园广场数目没有我国多。而且印度城市很混乱,他们没有户口的限制,穷人可以随意迁徙。城市中,只要是没有明确禁止的公共土地穷人就可以使用。农民及穷人到城市公共区域搭建窝棚,一般不会驱赶,这样导致印度城市非常混乱。
⑩ 印度有多少高速公路
印度只有一条高速公路。按照国际标准或中国标准,印度只有一条高速公路。按照印度标准,印度高速公路7万公里。我们的亚洲邻国印度,中国已突破了10万公里,美国拥有约10万公里高速,法国拥有1.130万公里高速公路,意大利拥有6957公里高速公路。按国际通行的严格定义,目前印度只有一条高速公路,这条公路的全封闭路段只有200多公里。
印度高速公路里程的排名
印度高速公路里程 1583km ,排名世界第22位 。印度公路总里程达到了560万公里,排名世界第二 。印度的公路标准分为,高速公路,联邦公路,邦公路,农村公路,这四个等级。在印度大多数都地方,原来没有路的地方,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路面能够硬化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至少已经满足了基本条件,而大多数连硬化这个基本条件都不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