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瓜廖尔属于哪个区

印度瓜廖尔属于哪个区

发布时间:2022-11-14 00:55:58

❶ 世界史之印度野史,一位骁勇善战女贵族的名字是

占西女王
章西女王(Rani of Jhansi, 1835~1858. 6.18)

印度民族女英雄,1858年民族大起义领导人之一。一译占西女王。原名拉克希米·巴伊(Lakshmi)。自幼学习骑术、射击,聪颖,勇敢。1842年嫁给章西王,为王后。1853年丈夫去世后,因无子嗣,以养子监护人身分登基。1854年,英国殖民当局以“绝嗣丧权”为由兼并章西王国。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后,于6月4日在章西发动起义。1858年3~4月指挥起义军保卫章西。她身先士卒,浴血奋战,失败后退往加尔比,与唐底亚·托比率领的起义军会合。6月1日夺取瓜廖尔后,整顿军队,部署城防,负责防守东门。6月17~18日指挥抗击英军进攻,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年仅23 岁(一说28岁)。瓜廖尔今存章西女王墓。
章西女王葩依

阿克希米·葩依,1835年生于印度的贝拿勒斯。在三四岁的时候,她随从父母前往马拉塔最后一个首相巴吉·拉奥二世的王府居住,同拉奥二世的养子纳纳·萨希布和坦蒂阿·托皮结成了好朋友。葩依从小精通武艺,7岁就学会了骑马。1852年,她17岁时嫁给了比她大二三倍的占西王公甘加达尔·拉奥,成了占西王后。

王公死时没有儿子,葩依在王公临死时所生的一个儿子不久之后又死去了,所以,按照当时英国所定的规矩,哪个王公死后,如果没有儿子继承王位,那么就要废除他的领地,收归英殖民者所有。但是葩依已经领养了一个儿子,并已经以养子的监护人的身份行使王权了。

英殖民政府不管这些,强行兼并了占西。葩依拒绝英国人的无理要求,占西人民也全力支持葩依,表示愿意和女王一道,与英国殖民者作坚决斗争。

1857年,印度爆发了反英民族大起义,全国上下都与英国侵略者展开了积极的斗争。占西人民也在女王葩依的领导下参加了起义,配合其他地方的起义军抗击英殖民强盗。6月4日,女王率领占西起义军占领了军火库,打死了英国在占西的最高指挥官邓洛普,并最后重新占领了占西,7月8日,英军投降,女王葩依重登王位。女王重新执政后,为了配合印度各地的反英斗争,葩依率军南征北战,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者。

1857年9月,英军攻陷德里,起义军遭受重大损失。当英军有了喘息的机会后,便调军队扑向占西,次年1月,中印度英军总指挥罗斯将军率军来到占西。占西女王葩依早已作好了一切准备。

女王葩依亲率起义军抗击英军,但终因寡不敌众,女王率军弃城而走。英军占领了占西。

1858年6月1日,女王葩依所率起义军同托比的部队汇合,进驻瓜辽尔。瓜辽尔是印度中部的一个军事重镇,应该说,义军占领瓜辽尔后,对其他地区的起义军也非常有利。但由于德里的莫卧儿王朝已投降英军,各地起义军群龙无首,盲目作战。鉴于这种情况,葩依和托比推举他们的另一位好朋友、当时也是起义军一个重要领导人的萨希布为起义军领袖。同时,还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担任起义军总司令。女王葩依立下誓言:“我将全力以赴,击溃英军!”

罗斯看到起义军到瓜辽尔,就立刻率军前来围剿。女王奉命镇守东门,抗击英军。女王和她的女友曼达尔、卡希纵马战斗。起义军们见女王如此骁勇,信心倍增,士气高昂,多次打退了英军的进攻。

6月18日,英军发动总击,女王与以往一样,率军袭击攻城英军,她本人身着男装,多次迎着敌人的炮火英勇杀敌。然后迅速回马城内。英军看到女王所守的东门不易攻克,就派兵袭击其他守军,直到最后,才包围了女王。

在突围过程中,女王身受重伤,最后因受伤过重、流血过多而牺牲。牺牲时年仅22岁。占西女王死后,起义失败了。女王葩依以她的生命表示了英国殖民地人民不甘殖民统治的精神,她的事迹不断地被印度人民传颂着,鼓舞着印度人民同殖民者进行顽强的抗争。

❷ 阿拉伯数字0是来源哪的

0的出现,是因为位置制的需要。
十进位 位值制记数法 包括十进位和位值制两条原则,十进即满十进一;位值则是同一个数位在不同的位置上所表示的数值也就不同,如三位数111,右边的1在个位上表示1个一,中间的1在十位上就表示1个十,左边的1在百位上则表示1个百。这样,就使极为困难的整数表示和演算变得如此简便易行,但是在表示十的时候,个位需要一个符号零来占位;这样才能让1的符号表示10,不然极易让数字混淆。以至于人们往往忽略它对数学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
据考古发现,中国人发明十进制是公元前1400年,这已经是商朝中期的事情了,也就是 说汤推翻夏桀建立商朝的时候还没有发明十进制。公元前1400年到现在就是3400年了
至迟在商代时,中国已采用了十进位值制。从现已发现的商代陶文和甲骨文中,可以看到当时已能够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等十三个数字,记十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这些记数文字的形状,在后世虽有所变化而成为现在的写法,但记数方法却从没有中断,一直被沿袭,并日趋完善。
十进位值制的记数法是古代世界中最先进、科学的记数法,对世界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李约瑟所说的:“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大地湾,仰韶晚期房F901中曾出土一组陶质量具,主要有泥质槽状条形盘、夹细砂长柄麻花耳铲形抄、泥质单环耳箕形抄、泥质带盖四把深腹罐等。其中条形盘的容积约为264.3立方厘米;铲形抄的自然盛谷物容积约为2650.7立方厘米;箕形抄的自然盛谷物容积约为5288.4立方厘米;四把深腹罐的容积约为26082.1立方厘米。由此可以看出,除箕形抄是铲形抄的二倍外,其余三件的关系都是以十倍的递增之数。这些度量衡具的发现也为研究我国古代十进制的起源等,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实物资料。古巴比仑的记数法虽有位值制的意义,但它采用的是六十进位的,计算非常繁琐。
公元前400年前后墨子还对十进位值制进行了论述。中国早在商代就已经比较普遍地应用了十进制记数法,墨子则是对位值制概念进行总结和阐述的第一个科学家。他明确指出,在不同位数上的数码,其数值不同。例如,在相同的数位上,一小于五,而在不同的数位上,一可多于五。这是因为在同一数位上(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五包含了一,而当一处于较高的数位上时,则反过来一包含了五.十进制的发明,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正如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数学卷中所说:“商代的数字系统是比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同一时代的字体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如果没有这种十进位制,就几乎不可能出现我们现在这个统一化的世界了”。

关于0的起源,有以下几种观点:

0是极为重要的数字符号,而关于0这个思维的概念在其它地区很早就有。

据历史记载,玛雅人有一个被称为“人类头脑最光辉的产物”的数学体系,玛雅人(或他们的欧梅克祖先)独立发展了零的概念,

玛雅文明最早发明特别字体的0。玛雅数字中0 以贝壳模样的象形符号代表。 并且使用二十进制的数字系统;数字以点(·)代表1,横棒(-)代表5。碑文显示他们有时会用到到亿。

这里提到的零,并不是我们所用的阿拉伯数字0,但这应该是最早含有0的概念的数字符号了。

古埃及早在公元前2千年就有人在记帐时用特别符号来记载零。

古巴比伦的文献记载中有0的萌芽。但是与现在不同的是,0的符号是用空位来表示的,例如要表示一百零一,古巴比伦写作1 1。

在中国很早便有0这个概念,许多文献中均有记载。中国古代使用算筹进行计算,在算筹和算盘上,以空位表示0。(而在我国远古时代的结绳记数法中,“零”是在对“有”的否定中出现的,意思是“没有”。)2700年前,公元前700年前的中国筹算数码已经十分成熟了;筹算数码就是十进位值制,和现在的世界通用的十进位置制几乎一样。因为算筹是天然的十进位值制,只是早期在算筹上的空格只是代表零的概念,而没有符号零来对应表示。公元前4世纪,中国数学家就已经说明了负数和零的概念了。

公元1世纪的《九章算术》说:“正负术曰:同名相除,异名相益,正无入负之,负无入正之。其异名相除,同名相益,正无入正之,负无入负之。”(这段话的大意是“减法:遇到同符号数字应相减其数值,遇到异符号数字应相加其数值,零减正数的差是负数,零减负数的差是正数。”)以上文字里的“无入”通常被数学历史家认为是零的概念。(全文见维基文库的《九章算术》)虽然如此,但是当时并没有使用符号来表示零。筹算数码中开始没有“零”的符号,遇到"零"就空位。比如“6708”就可以表示为""┴〧 〨 "(由于七和八没有对应的符号,用商码代替的;毕竟商码来源于算筹数码)由于七和八没有对应的符号,用商码代替的;毕竟商码来源于算筹数码) "(由于七没有对应的符号,用苏州码子代替的;毕竟苏州码子来源于算筹)。数字中没有"零",是很容易发生错误的。所以后来有人把铜钱摆在空位上,以免弄错,这或许与"〇"的符号出现有关。
印度直到7世纪初,印度大数学家葛拉夫.玛格蒲达才首先说明了0的性质,任何数乘0是0,任何数加上0或减去0得任何数。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提到以命位记数法来进行计算的实例.

不过多数人认为,“0”这一数学符号的发明应归功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人。印度文明可远溯到公元前2000年,但他们在公元前800年以前是没有数学的。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以后,印度出现了数的记号,典型的的是婆罗门数字。婆罗门数字的出色之处是它给1到9的每个数都有单独的记号,还没有零和进位记法。他们最早用黑点“·”表示零,后来逐渐变成了“o”。

但是据说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婆罗门教最古老的文献《吠陀》已有“0”这个符号的应用,当时的零在印度婆罗门教表示空的位置(按照这个说法,中国远古结绳记数法中,〇是在对“有”的否定中出现的,意思是“没有”。也可以算了)。---个人对最后这段存疑问,如果是真的;那么为何公元六世纪印度人还在用黑点作为"零"的符号,至于何时由点转为圆,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公元718年出书的《开元占经》104卷算法,1089页,译制印度的《九执历》;那个时候印度人的零依然是黑点。)而且这个说法,感觉和我国远古时代的结绳记数法是一个意义,〇是在对“有”的否定中出现的,意思是“没有”。

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古印度人完成了数字符号1到9的发明创造,但此时还没有“0”。“0”符号的出现,是在1到9数字符号发明一千多年后的印度笈多王朝。刚出现时,它还不是用圆圈;而是用一个黑点来表示。至于何时由点转为圆,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直到公元876年,人们在印度的瓜廖尔(Gwalior)这个地方;发现了一块刻有“27o”这个数字的石碑。这也是人们发现的有关“0”符号的最早记载,但是这个零的符号是个比〇小一圈的圆圈o;也不是现代“0”这个符号的样子。

但是如果说符号的话,中国算筹里早已经有空格;后来更是用铜钱在算筹里表示零的符号。此后铜钱演变为〇,作为零的符号;是很正常的事情。在690年时;武则天颁布了则天文字,其中一个字就是“〇”了(比印度的0的小圆圈符号o早出现186年);虽

然当时还不是零的意思。而中国古代数学早期记录“〇”时是用“囗”来表示的,这样就可以将数字区别开来。由于我国古代用毛笔书写,而毛笔行书连笔书写的习惯;写“〇”比写“囗”要方便得多。而外圆内方的铜钱在算筹里是表示零的符号,所以零的符号逐渐变成按逆时针方向画“〇”;这就是中国零符号的出现。1180年金朝《大明历》中就有“四百〇三”,“三百〇九”等数字。

据英国着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的考证,“0”产生于中印文化,是中国首先使用的位值制促进了零的出现。印度是在中国筹算和位值制的影响下才创造“0”的。中国远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使用了十进制记数法,甲骨文中有“六百又五十又九(659)”等数字,明确地使用了十进位。中国周代(前1046年—前256年)金文的纪数法,继承殷商代的十进制,又有明显的进步,十进数量级符号有十、百、千、万、亿,如西周金文“伐鬼方……俘万三千八十一人”,出现了位值记数,例如“俘牛三百五十五“,其中三百五十五写成“三全XX”,前面的“全”是金文的“百”,后面两个XX是五十五,省去了“十”,出现了位置概念,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位值制。 公元前400年前后墨子还对位值制进行了论述,这样加上商时期就有的十进位制;十进位值制就正式出现于记载中了。墨子是对位值制概念进行总结和阐述的第一个科学家。他明确指出,在不同位数上的数码,其数值不同。

例如,在相同的数位上,一小于五,而在不同的数位上,一可多于五。这是因为在同一数位上(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五包含了一,而当一处于较高的数位上时,则反过来一包含了五.十进位值制的发明,是中国对于世界文明的一个重大贡献。

而印度一个黑点,又如何演化成〇的符号呢?不知道有没有演变过程的证据?而且古印度是没有十进位值制的,中国是全球最早有十进位值制的。古埃及虽然是十进制,但是没有位置制。巴比伦虽然有位置制,但是巴比伦是60进制;只有中国有同时满足十

进制与位置制而来的十进位值制。但是中文文献中〇的符号表示“0”最早出现时间,也是无法考据的。宋代蔡沈《律率新书》(1135一1198)中用方格“囗”表示空缺。1180年金朝《大明历》中有“四百〇三”,“三百〇九”等数字。公元1247年,秦九韶在其着作数书九章中使用符号“〇”来表示零的概念。李冶《测圆海镜》(1248)第十四问中就有“0”的图像。

总之,有关〇的起源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是无论如何,0自从一出现就具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它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❸ 印度民族大起义的三个中心

19世纪中期印度封建主领导的、以印度雇佣兵为骨干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又称印度雇佣军兵变、土兵起义。19世纪上半期,印度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极力把印度变成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激起农民和手工业者的极大仇恨。英国在印度实行兼并封建主领地的政策,引起许多王公的不满。1849年英国吞并旁遮普以后,取消20万印度雇佣兵的特权,使印度雇佣兵十分气愤。

早在1856年 ,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就在 广大城乡进行各种形式的反英宣传。从1857年2月到4月,军队哗变事件不断发生。5月11日,起义者进入德里,拥立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印度皇帝,成立了领导机构——由10人组成的行政院。起义者占领古都德里,激发了各地起义的迅速发展 。年轻的詹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于6月领导人民起义。起义波及北印度和中印度广大地区,中心是德里、坎普尔、勒克瑙。从6月上旬到9月中旬,起义者进行英勇的德里保卫战。7月初,巴雷利起义领袖巴克德·汗到达德里,被任命为德里起义军总司令。但巴哈杜尔·沙二世周围的封建贵族反对巴克德·汗,致使起义军失去统一指挥。9月中旬,在血战6天之后,德里陷落。巴克德·汗率军出走法鲁哈巴德。巴哈杜尔·沙二世屈膝投降,后被囚在仰光。德里陷落后,奥德首府勒克瑙成为起义军的中心。1858年初,集中在勒克瑙的起义军接近20万人 ,其中3.5万以上是孟加拉军团的印度雇佣兵。2月19日至3月19日,起义军在勒克瑙进行艰苦的保卫战,最后被迫撤出城市。3月22日至4月3日,在拉克希米·巴伊领导下,起义军进行詹西保卫战。6月,这位女王在瓜廖尔牺牲。
起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1858年8月,英国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东印度公司。

印度民族大起义 - 起因
印度民族大起义19世纪上半叶,英国为加快国内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对印度进行更加疯狂的殖民掠夺和奴役,给印度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等社会下层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同时也损害了部分印度封建王公的利益,使印度各阶层同英国殖民者的矛盾十分尖锐,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民族起义在全国酝酿起来。英印军队中的印度土着雇佣兵是当时印度唯一有组织的力量。这些给英国殖民者当兵的印度士兵,在大起义前已达25万人,他们大部分来自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多数是为生活所迫才受雇于英殖民者的。英殖民者为加强对士兵的控制,干涉他们的信仰,触犯他们的种姓,削减他们的薪饷,激起了广大士兵的强烈不满,他们多次举行武装反抗,成为印度人民反抗英殖民统治的核心力量。

爆发民族大起义的导火线是涂油子弹问题。1857年初,殖民当局用牛油和猪油做润滑油涂在子弹上,这带有明显的种族、宗教歧视,严重伤害了广大信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士兵的感情,军队哗变事件不断发生。3月29日,第三十四团一名士兵怀着对殖民者的满腔怒火,开枪打死3名英国军官,被处绞刑。这一事件加速了民族起义的爆发。5月10日,驻德里附近米鲁特的印度士兵首先起事,点燃了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烈火。他们放弃宗教偏见,用曾经拒绝使用的涂油子弹打击英殖民者。起义士兵焚烧军营、袭击教堂、封锁铁路、释放囚犯。当晚,米鲁特起义军乘胜向德里进发。德里城内军民纷纷响应,严惩英国军官,烧毁殖民者住宅,打开城门迎接起义军。起义者很快就占领了古都德里,成立了起义政权,对英国统治者心怀不满的贵族和僧侣也参加起义队伍,初步形成了一个包括各阶级、各种族力量的反英战线。英殖民者急忙从各地调兵围攻德里,4万起义军英勇战斗,不断出击,连挫英军,使其无法前进一步。德里起义的重大胜利沉重地打击了英殖民者,有力地推动了各地反英斗争,起义烽火很快遍及印度的北部、中部和南部。北方奥德省的勒克瑙、坎普尔起义在全境取得胜利,对从东南方向进攻德里的英军造成很大威胁;中印度的詹西起义军由女王率领,攻占了市区,恢复了女王王位;印度南部的海德拉巴和孟买起义也取得了胜利。
印度民族大起义 - 经过
印度民族大起义1849年英国完成对印度次大陆的征服后,通过“土地整理”加重对农民盘剥,倾销纺织品使大批手工业者失业,以“绝嗣丧权”和管理不善为由兼并部分王公的领地,降低印度土兵(共23.3万人,占英印军队总数83%)待遇并派他们到国外作战,从而激起各阶层人民的不满。1856年,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僧侣在城乡群众、印度土兵中进行反英宣传。起义导火线是英殖民当局发给印度土兵涂有牛脂和猪油的子弹,印度土兵认为这是英国人亵渎他们的宗教感情。1857年初,孟加拉管区土兵因拒绝使用涂油子弹而多次发生骚动,均被镇压。5月10日,驻密拉特的三个骑兵团起义,杀死英国军官,随后向德里进发,揭开印度民族大起义序幕。
第一阶段,起义军以印度古都德里为中心,掀起抗英高潮(1857.5~9)1857年5月11日,起义军占领德里,拥戴已名存实亡的莫卧儿皇帝巴哈杜尔·沙二世为印度皇帝,皇子米尔扎任总司令,同时成立由10人组成的领导机构“扎尔萨”(行政院)。5~8月,印度北部、中部广大群众和土兵纷纷响应,控制数十座城镇。5月30日,奥德省首府勒克瑙爆发起义,英国殖民官吏及数百名官兵被围困在官邸中。一些权利受损的封建主如那那·萨希布和占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分别在坎普尔和占西领导起义。德里成为起义中心,新政府号召人民不分宗教信仰参加起义。殖民当局匆忙从各地调集军队,以旁遮普为基地进攻德里。至6月7日,围攻德里的兵力增至4000人。8日,英军发起进攻,攻占德里近郊制高点。德里城墙坚固,高21.9米,周围有宽23.86米、深18.3米的护城河。英军缺乏重炮,无力突破。各地起义军驰援德里,总兵力达4万人,拥有重炮114门、野炮60门。7月2日,巴赫特·汗被任命为德里军总司令后,严厉整饬军纪,但未能扭转各路起义军自行其是的混乱局面。8~9月间,英军增至1.1万人,并调来攻城炮兵。守城起义军却因内讧陆续撤离,仅剩1.2万~1.7万人。9月14日,英军经三天炮火准备后,分四路发起总攻。起义军顽强抗击,击退攻打喀布尔门的英军,但克什米尔门被突破。经六昼夜巷战,19日王宫被占领,巴哈杜尔·沙二世被俘。起义军主力撤至法鲁卡巴德,坚持战斗。德里保卫战中,英军伤亡1000余人,包括67名军官,陆军准将J.尼科尔森被击毙。英军入城后进行报复,屠杀2万多人。

第二阶段,起义军以勒克瑙、占西为中心,与英军激战(1857.9~1858.6)德里沦陷后,起义中心转移到勒克瑙。1857年11月,C.坎贝尔率英军5000人攻占勒克瑙,救出被困5个月的英军。27日,那那萨希布的部将唐底亚·托比率瓜廖尔起义军攻占坎普尔,威胁英军退路,迫使坎贝尔放弃勒克瑙。1858年2月,英军7万余人经充分准备后对奥德省发动大规模攻势。起义军在勒克瑙地区集结近20万人,其中多数是新兵和附近农民,且兵器不足,缺乏统·指挥。3月2日,英军分进合击猛攻勒克瑙。经半月激战,起义军于19日放弃该城,撤至僻远内地。勒克瑙保卫战结束后,中印度的占西地区成为起义中心。3月20日,H.罗斯率英军进攻占西城。占西女王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异常激烈。4月1日,唐底亚·托比率起义军2万人驰援占西,因麻痹轻敌被英军击溃。3日,英军从占西城正门突入城内,经激战于次日占领该城。占西女王率部撤至加尔比,6月1日占领瓜廖尔。17~18日,英军进攻瓜廖尔,占西女王战死,瓜廖尔陷落。

第三阶段,起义军在中印、北印广大地区开展游击战,因寡不敌众而失败(1858.6~1859.4)各大城市陷落后,起义军化整为零,在乡村与英军周旋。唐底亚·托比率起义军主力东进那格浦尔,西击巴罗达,依托山林、河流、峡谷和沼泽袭扰英军。此外,库马尔·辛格、阿马尔·辛格等率领的起义军也多次攻击英军。英军疲于应付,损失惨重。1858年11月,英国发布女王诏书,拉拢印度封建主。多数参加起义的上层封建主放下武器,背叛起义。唐底亚·托比率军南下德干高原,但未得到马拉塔王公的支持,被迫折返北方。起义军中离队者日益增多,兵力锐减。1859年1月,那那·萨希布退走尼泊尔。4月,唐底亚·托比被叛徒出卖遇难。至此,印度民族大起义基本结束,零星战斗持续至同年年底。

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次由各地封建主领导、以土兵为骨干的包括各阶层人民参加的武装起义。它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在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军事上看,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集中统一的指挥,领导人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以及起义军缺乏训练、装备落后等。

印度民族大起义 - 影响
作战地图轰轰烈烈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在英国殖民者的残酷镇压下虽然失败了,没有达到推翻英国殖民统治的目的,但它却给英国殖民者以沉重打击,使英国消耗战费4000多万英镑,大批英国军官和士兵毙命,打破了英国殖民者不可战胜的神话,增强了人民斗争的信心。继这次起义后不久,爆发的1860年孟加拉农民起义就是与这次民族大起义有密切联系的。这次民族大起义是印度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起义以前的100年是英国征服印度和建立殖民统治的时期,起义以后,迫使英国为了加强殖民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撤销东印度公司,由英国女王直接统治印度;下诏书尊重当地王公的权利,调整了与封建主阶级的关系;彻底改组军队,增加英籍士兵人数;加强铁路、通信建设等。这些措施不但加速了印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促进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彻底瓦解创造了物质基础。这次民族大起义又是印度民族斗争史上的里程碑。在此之前是以爱国的封建主为领导的旧式起义和斗争,在此之后则是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新式起义和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打乱了英国的侵略部署,间接地支援了其他亚洲国家的反英斗争,在亚洲近代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这次民族大起义被英国殖民者残酷地镇压下去了。起义的失败,除了统治印度的英国资产阶级实力强大,英军武器精良,装备先进,起义军装备和纪律都不如英军外,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掌握起义领导权的封建主在英国威胁利诱下,纷纷投降叛变,使起义遭受极大的损失。起义爆发后,一些封建主因其特权被剥夺,与殖民者发生矛盾而参加了起义,但在英国殖民者的收买政策下,除少数土邦王公外,多数都叛变投敌了。第二,起义军组织分散,行动上各自为政,缺乏得力的领导人和统一的领导,不能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德里起义军声势很大,也建立了政权机构,但并未成为领导全国的中心,使德里保卫战成了孤军作战。以后在各地开展的游击战也是互不配合,结果被英军各个击破。第三,起义军在军事上采取单纯防御战略,使敌人掌握了主动。北印度各地的印籍士兵发动起义后,几乎同时向德里集结;德里失陷又一起向勒克瑙转移,而且均取守势。当时德里并不是英军要地,如北印度起义军不向德里集中,而向旁遮普的白沙瓦、孟加拉的加尔各答、西印度的孟买、南印度的马德拉斯等战略要地发起进攻,就可大量牵制敌人,使战局完全改观,由于起义军采取了单纯防御战略,使英军能调集兵力,进攻起义的中心地区,接连攻克德里、勒克瑙、詹西,使起义失败终成定局。

❹ 印度中央邦的地理环境是怎样的

中央邦由几个地区组成,它们是:

除讷尔默达河和塔普提河流域以外,中央邦还有一部分是高原地带,平均高度在海拔1,600英尺左右,时有温迪亚山和萨特普拉山的峰峦耸立其间。该邦的主要 河流是昌巴尔河、贝德瓦河、辛德河、讷尔默达河、塔普提河、马哈纳迪河与因德拉瓦蒂河。

在北面的昌巴尔河与南面的哥达瓦里河之间,该邦面积近三分之一的地区为热带雨林所覆盖。昌巴尔河以东的热带雨林十分茂密,多生长于岩石地面。向北则属平原地形。它一直延伸到昌巴尔河谷。森林地带的面积共达849万公顷,占该邦总面积的27.2%。

中央邦北部的气候差异很大,中部寒冷而多风,而东部和南部地区则很潮湿。

❺ 章西女王是谁,有什么历史事间

章西女王(Rani of Jhansi),又译占西女王,名拉克希米芭伊,印度民族女英雄。1853年章西王公去世后,因无子嗣,以养子监护人身分登基。不久公国被英国兼并。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后,于5月在章西发动起义响应,驱赶英国侵略者。她的美貌、坚定和勇敢,使其成为印度民族大起义中最受爱戴的领导人。1858年6月章西沦陷后撤至印度北部的瓜廖尔继续战斗,6月18日在城郊的保卫战中,遭遇英军罗斯将军的第8轻骑兵团,孤军奋战,身被数刀,被抬出战场后,伤重不治。牺牲时年仅29岁(一说22岁),被称为印度的圣女贞德。
拉克希米·巴依,1828年生于印度的贝拿勒斯。在三四岁的时候,她随从父母前往马拉塔最后一个首相巴吉·拉奥二世的王府居住,同拉奥二世的养子纳纳·萨希布和坦蒂阿·托皮结成了好朋友。葩依从小精通武艺,7岁就学会了骑马。1842年,她14岁时嫁给了比她大二三倍的章西王公甘加达尔·拉奥,成了章西王后。 王公死时没有儿子,葩伊在王公临死时所生的一个儿子不久之后又死去了,所以,按照当时英国所定的规矩,哪个王公死后,如果没有儿子继承王位,那么就要废除他的领地,收归英殖民者所有。但是葩伊已经领养了一个儿子,并已经以养子的监护人的身份行使王权了。 英殖民政府不管这些,强行兼并了章西。葩伊拒绝英国人的无理要求,章西人民也全力支持葩伊,表示愿意和女王一道,与英国殖民者作坚决斗争。 1857年,印度爆发了反英民族大起义(史称印度民族大起义),全国上下都与英国侵略者展开了积极的斗争。章西人民也在女王葩依的领导下参加了起义,配合其他地方的起义军抗击英殖民强盗。6月4日,女王率领起义军占领了军火库,打死了英国在占西的最高指挥官邓洛普,并最后重新占领了章西,7月8日,英军投降,女王葩伊重登王位。女王重新执政后,为了配合印度各地的反英斗争,率军南征北战,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者。 1857年9月,英军攻陷德里,起义军遭受重大损失。当英军有了喘息的机会后,便调军队扑向章西,次年1月,中印度英军总指挥罗斯将军率军来到章西。章西女王葩伊早已作好了一切准备。 女王葩伊亲率起义军抗击英军,但终因寡不敌众,女王率军弃城而走。英军占领了章西。 1858年6月1日,女王葩依所率起义军同托比的部队汇合,进驻瓜廖尔。瓜廖尔是印度中部的一个军事重镇,应该说,义军占领瓜廖尔后,对其他地区的起义军也非常有利。但由于德里的莫卧儿王朝已投降英军,各地起义军群龙无首,盲目作战。鉴于这种情况,葩伊和托比推举他们的另一位好朋友、当时也是起义军一个重要领导人的萨希布为起义军领袖。同时,还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担任起义军总司令。女王葩伊立下誓言:“我将全力以赴,击溃英军!” 罗斯看到起义军到瓜廖尔,就立刻率军前来围剿。女王奉命镇守东门,抗击英军。女王和她的女友曼达尔、卡希纵马战斗。起义军们见女王如此骁勇,信心倍增,士气高昂,多次打退了英军的进攻。
6月17日,瓜廖儿终于被英军攻陷,为了掩护义军主力突围,女王率领一百多名义军在东门外断后。战斗从清晨一直持续到黄昏。女王挥舞着双刀,来回冲杀,敌人闻风丧胆,死伤无数。由于叛徒的出卖和敌我实力的悬殊,义军的人数越来越少。女王带领几十名亲兵,杀出一条血路,来到一条河边,只要跳过这条河就安全了。但是女王的白马由于过度疲劳,却怎么也跳不过河去,女王只好转过头来和敌人决斗。勇敢的女王率先冲入敌阵,左右奋力拼杀。敌人仓皇举枪对准女王射击。一阵弹雨过后,骁勇的女王中弹了。她的左大腿上挨了一枪。 女王紧皱眉头,左手用力按住腿上的伤口,右手仍然奋力挥舞着战刀。圣洁的鲜血像无数条小溪,点点滴滴落到了脚下的土地上。奋战了一天的女王体力渐渐不支了,鲜血又不断地从伤口流出来,但她仍然硬挺着和敌人搏斗。这时,敌人已经发现了女王的身份,把她团团围在中间。美丽的章西女王身负重伤,血染战袍,痛苦地伏在马背上,那条伤腿已经完全麻木了。十几名贴身女兵组成人墙,护卫着她们敬爱的女王。就在这万分危急之际,另一名义军将领托庇亚冒死杀入敌阵,将敌人引开,女兵们趁机把女王救到了安全地带。她们把女王背到河边的一棵大树下,为她包扎了腿部的伤口,把一件军大衣盖在女王身上。女王躺在地上,此时已经十分虚弱了。然而,当得知托庇亚为了救自己而身陷敌阵之后,芭伊坚持让亲兵把自己抬到战马上,咬着牙再次投入战斗。她和托庇亚的部队会合在一起,同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展开了决斗。在激战中,一名英军的刺刀戳进了女王高耸的胸部。这一刀刺在右胸下方,虽然没有伤到内脏,但顿时血流如注。芭伊再也支撑不住了,眼前一黑从马上跌了下来。在她翻身落马的一刻,她用尽最后的力量将那名刺伤她的英军的一条胳膊砍了下来。女王挣扎着要从地上爬起来,就在转身的那一刻,一名英军近距离向她腹部开了一枪。罪恶的子弹贯入了女英雄的腹腔!女王捂着血如泉涌的肚子,再一次痛苦地倒下了…… 几名亲兵见状拼死挡住敌人,女王身边的两名女兵飞快地救起女王,把她抱到马上,撤离了战场。两名女兵心急如焚,她们知道在这个树林里,有一间小屋,是义军的联络站。小屋的主人是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名叫阿比,是远近闻名的神医。只要女王能坚持到那里,就还有救。她们终于来到了小屋门口,一名女兵把浴血的女王从马上背下来,另一名大声呼唤阿比。叱咤风云的女王芭伊此时已奄奄一息,难以忍受的痛苦无情地折磨着这位坚强的女勇士,她艰难地喘着粗气,身体剧烈起伏着。几名逃出来的亲兵关切地围在女王身边,个个泣不成声。 女王的胸部、腹部都被鲜血染红了。阿比含着眼泪为女王包扎伤口,然而腹部的一枪伤得太重了,无法止血,芭伊青春和生命的鲜血不断地涌出来,很快染红了她身子下面的床单……这位强壮的女英雄的鲜血已经快流尽了,女王脸色煞白,嘴唇发干,双目紧闭。这时,远处传来英军的马蹄声,女王从昏迷中醒来,睁开那双姣美的大眼睛,断断续续地说:“我不行了……你们一定要把小王子送到安全的地方……不要让我的身体落到英国人手里……”说完女王再一次地昏迷了过去。搜索女王的英军越来越近了,已经没有时间了!几名亲兵只好含着热泪,用恒河的圣水为女王擦洗伤口的血污,缝合住腹部的伤口。然后找来一张毛毯,包裹住那记载着姑娘英勇与光荣的年轻的身躯。 几个人很快在门外搭起了一堆柴禾,按照印度教的仪式,高高抬举着女王的忠躯,把一息尚存的女王抬到上面,点燃了柴堆。熊熊烈火吞噬了女王那不屈的娇躯。这位印度人民的好女儿,勇敢而坚强的女王走完了24岁的光辉人生。但是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印度人民和全世界一切为自由而斗争的人们!

❻ 介绍章西女王的短文(300字左右)

拉克希米·巴依,1828年生于印度的贝拿勒斯。在三四岁的时候,她随从父母前往马拉塔最后一个首相巴吉·拉奥二世的王府居住,同拉奥二世的养子纳纳·萨希布和坦蒂阿·托皮结成了好朋友。巴依从小精通武艺,7岁就学会了骑马。1842年,她14岁时嫁给了比她大二三倍的章西王公甘加达尔·拉奥,成了章西王后。王公死时没有儿子,巴依在王公临死时所生的一个儿子不久之后又死去了,所以,按照当时英殖民者所定的规矩,哪个王公死后,如果没有儿子继承王位,那么就要废除他的领地,收归英殖民者所有。但是巴依已经领养了一个儿子,并已经以养子的监护人的身份行使王权了。但英殖民政府不管这些,强行兼并了章西。巴依拒绝英国人的无理要求,章西人民也全力支持巴依,表示愿意和女王一道,与英国殖民者作坚决斗争。1857年,印度爆发了反英民族大起义(史称印度民族大起义),全国上下都与英国侵略者展开了积极的斗争。章西人民也在女王巴依的领导下参加了起义,配合其他地方的起义军抗击英殖民强盗。6月4日,女王率领起义军占领了军火库,打死了英国在占西的最高指挥官邓洛普,并最后重新占领了章西,7月8日,英军投降,女王巴依重登王位。女王重新执政后,为了配合印度各地的反英斗争,率军南征北战,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者。1857年9月,英军攻陷德里,起义军遭受重大损失。当英军有了喘息的机会后,便调军队扑向章西,次年1月,中印度英军总指挥罗斯将军率军来到章西。章西女王早已作好了一切准备。女王巴依亲率起义军抗击英军,但终因寡不敌众,女王率军弃城而走。英军占领了章西。1858年6月1日,女王所率起义军同托比的部队汇合,进驻瓜廖尔。瓜廖尔是印度中部的一个军事重镇,应该说,义军占领瓜廖尔后,对其他地区的起义军也非常有利。但由于德里的莫卧儿王朝已投降英军,各地起义军群龙无首,盲目作战。鉴于这种情况,巴依和托比推举他们的另一位好朋友、当时也是起义军一个重要领导人的萨希布为起义军领袖。同时,还任命其他各部大臣。托比担任起义军总司令。女王巴依立下誓言:“我将全力以赴,击溃英军!”罗斯看到起义军到瓜廖尔,就立刻率军前来围剿。女王奉命镇守东门,抗击英军。女王和她的女友曼达尔、卡希纵马战斗。起义军们见女王如此骁勇,信心倍增,士气高昂,多次打退了英军的进攻。

❼ 中央邦的旅游胜地

中央邦有很多建筑遗存,其中三处是世界文化遗产遗址:克久拉霍遗址群、桑奇佛教遗址和温迪亚山脉比莫贝卡特石窟。该邦野生动物也很多,有几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十分着名。乌贾因城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印度教朝圣中心,也是每12年一次的贡普节举办地之一。
1、克久拉霍Khajuraho——寺庙之城 克久拉霍这个名称是从“克久”一字引申而来的。“克久”意为枣椰树。当初克久拉霍城里巨大的克久拉霍哈加湖四周曾经长满了这种树。 克久拉霍在印度的寺庙建筑上始终保持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是在旃代罗王朝几代拉其普特王的赞助下建成的,只用了短得令人吃惊的100年——从公元950年到1050年。今天,原来的85座寺庙只有22座历经时间的摧毁而保留下来。 现存的克久拉霍寺庙可以大致分为西、东、南三区。着名的西区坐落在一个设计得十分美丽的花园里,现在已被确定为世界遗产。前面的拉克什玛纳寺和韦什瓦纳特寺,以及后面的坎德利雅寺、马哈迪瓦寺、扎格丹比寺和齐陀拉古普塔寺,为人们展示了克久拉霍最好的寺庙典型。
2、桑奇Sanchi 桑奇距博帕尔68公里,以其从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十二世纪建造的 堵波、僧房、寺院和石柱而着称。所有遗迹中最着名的当属桑奇堵波一号(大 堵波一号),最初由阿育王所建。据说,阿育王(公元前273年—前236年在位)曾建造过84000座塔,而经其修缮的数目则更多。桑奇 堵波就是其中最有名的。它们用砖建成,外敷泥灰。这里已被列为世界遗产遗迹。
3、博帕尔Bhopal 博帕尔是中央邦首府,集美景、历史和现代城市规划于一身。它是在一座名叫博伽帕尔的十一世纪城市的基址上建设起来的,而博伽帕尔城则是由博伽王所建。博帕尔老城有鳞次栉比的市场、古老精致的清真寺和宫殿,其中昔日统治者的贵族气派依然可见。这些统治者里有几位大权在握的贵妇,她们从1819年到1926年一直掌管着博帕尔。新城同样能给人以深刻印象。它有大公园、小花园、宽阔的街道和湖泊。博帕尔的两座湖泊才是城市真正的活动中心。 博帕尔有几座美丽的清真寺,其中最重要的有1837年建成的贾马清真寺、建于1860年并与德里贾马清真寺建筑风格相近的莫提清真寺,以及塔吉—乌尔清真寺。后者是亚洲最大的清真寺之一。
4、博杰普尔Bhojpur 博杰普尔距博帕尔28公里。该城由于建有一座宏伟的湿婆神庙——建于十一世纪的博杰什瓦尔庙而出名,还有一座由传说中塔尔的帕尔马国王罗_博加(1010年—1053年)开凿的湖泊。博杰什瓦尔庙中的湿婆林伽高7.5英尺,周长近21.5英尺,由独石雕凿而成,置于三层的方形砂石台座之上。它是印度最大的湿婆林伽。该寺庙是一个简单的方场,上有一座雕刻繁复的拱顶由四根柱子支撑。入口处是两个装饰性的塑像。博杰什瓦尔庙也被称作东方的索姆纳特。这座寺庙虽然从未完工,但它仍是十二和十三世纪寺庙建筑的最佳典范之一。
5、比莫贝卡特石窟Bhim Bhetka 比莫贝卡特石窟坐落在温迪亚山脉的北麓,距博帕尔46公里。这是一处遗址,其史前绘画和其他考古发现堪称世界上最丰富的同类遗迹之一。这一地区发现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石洞超过600处。500处以上的石洞内有绘画。它们描绘了史前穴居人的生活情况。另外还有少数洞窟发现过从旧石器时代早期到中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时代居住遗迹。所有这些都使比莫贝卡特石窟群成了一座考古宝库。这里的绘画使用的主 要是红色和白色颜料,间或也有绿色和黄色的。描绘的内容通常是狩猎、跳舞、奏乐、骑马人、骑象人、动物互斗、蜂蜜采集、身体装饰、假面化妆和家庭陈设等。有些洞窟可以见到大量的动物描绘,如牛、老虎、狮子、野猪、大象、羚羊、狗、蜥蜴、鳄鱼等。经常出现的还有某些宗教性的和仪式性的符号。这里已在2003年7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6、瓜廖尔Gwalior 瓜廖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八世纪。该城的要塞十分出名。要塞的围墙里有若干有趣的寺庙和已经倾圮的宫室。瓜廖尔享有盛名,还因为它是印度古典音乐的中心。
7、瓜廖尔要塞Gwalior Fort 这个要塞建筑在一座小山上,高出周围地面91公尺。它有200-850公尺宽,2.8公里长。北面的主要通道是一条蜿蜒崎岖,易守难攻的小路,当初设有七道门。从北边望去,一垛9公尺的高墙形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雉堞。要塞内部还有一些美丽的中世纪建筑。 8、檀增墓Tansen’s Tomb 伟大的檀增就葬在瓜廖尔。他是印度斯坦古典音乐的一座丰碑,阿克巴宫廷上的“九宝”之一。他的坟墓是按照早期莫卧儿建筑风格修筑的。它不仅是一座纪念建筑,还是瓜廖尔活跃的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每年一次的十一至十二月印度全国的音乐节就在这里举行。
9、德夫加尔Devgarh 德夫加尔是一座着名的历史城堡,在钦德瓦拉以南24英里。城堡建筑在一座小山上,山的周围是深深的峡谷,覆盖着浓密的从未砍伐的森林。直到十八世纪,它一直是“贡德”帝国的首都。一般认为,德夫加尔是中印度最大的部落王国。
10、希瓦普里Shivpuri 希瓦普里曾是瓜廖尔信地亚的夏都。更早的时候,它的茂密的森林是阿克巴皇帝的猎场。今天,希瓦普里有一个幅员超过156平方公里的野生动物保护区,叫做马德夫国家公园。公园里数量最多的动物是鹿,其中最常见的是那种漂亮的“钦克拉”,即印度瞪羚和白斑鹿。其他常见的品种还有鹿牛羚、水鹿、黑羚羊、懒熊、豹子和叶猴。
11、乌贾因Ujjain 乌贾因坐落在希普拉河畔。它从什么时候开始成为圣地已经无从查考了。人们将希普拉视为神圣,起源于古代印度教神话中诸神和妖魔共搅乳海的故事。他们以蛇王婆苏吉为搅绳,希望搅出长生甘露。众所垂涎的甘露盛在钵中由大海奉献出来,野蛮的争夺随即开始。接着是妖魔在天空中追逐众神。在追逐的过程中,一些甘露从钵中洒出,滴在了哈德瓦、纳西克、普拉雅克和乌贾因。于是,希普拉河便成了神圣之水。乌贾因是印度最神圣、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阿育王统治时期已经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建在昂卡雷什瓦尔的火林伽神殿非常着名,它也随之成为印度的七大圣城之一。每十二年一次盛大的贡普节也在这里举行。古老的马哈迦拉神庙也是这里最吸引人的去处之一。
12、奥尔恰Orchha 在1531年至1783年间,奥尔恰是本德拉拉其普特人的首府。它似乎是一个被时间冷藏的城市。到今天,这里的宫殿和寺庙大多还保持着它们原始完美的风貌。有些宫殿装饰着壁画,它们代表着绘画上本德拉派最为优秀的成果。奥尔恰的要塞有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宫殿,它们安排在一个方形的院子里。它们是贾汉吉尔·马哈尔、拉吉·马哈尔和拉依·普拉文·马哈尔。另外一个重要的建筑是罗姆·罗庙。高入云天的塔尖和宏伟的结构,使它成为印度最标新立异的寺庙建筑之一。罗姆作为国王而能受到崇拜,在印度也是绝无仅有的事。在贝德瓦河畔建有十四座献给奥尔恰统治者的纪念碑,或称查特利。沙希德·斯玛拉克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自由斗士钱德拉舍卡尔·阿扎德而建的,他曾在奥尔恰生活和工作。
13、帕奇马尔希Pachmarhi 帕奇马尔希又以“萨特普拉王后”这个名字为人所知。它是中央邦的一座山庄。据称,“潘奇马利”一字源于“潘奇马尔希”,即《摩诃婆罗多》里般度兄弟的五座洞窟。据说他们的流放生活有一段是在这里度过的。帕奇马尔希是一个自然美景和野生动物非常多的地方。除此之外,它也是一座考古宝库。周围一带有很多带有绘画的石洞,其中包括着名的“般度洞窟”、“听者洞窟”(如此命名是因为这里有一幅画的内容为一个人坐着奏琴)、“首领洞窟”(有一幅图画的是战场上的两个骑马首领)和“鸢岩”。
14、曼杜Man 曼杜是一首用石头来表达的赞歌,歌颂生活和欢乐,歌颂诗人王子巴兹·巴哈杜尔对他美丽的妻子拉尼·卢波玛蒂的爱情。曼杜凭借天险,依温迪亚山脉的走向而建,海拔高2,000英尺。它最初是马尔瓦的帕尔马统治者的要塞兼首都,后来至十三世纪末又转到统治马尔瓦的苏丹手下。其中第一位苏丹将它命名为沙蒂亚巴德,意为“欢乐之城”。曼杜上下弥漫的的确是一种使人愉悦的精神。它的统治者在这里修建了精致的宫殿、装饰华美的水道,以及浴池和亭台。它们雅致而精巧,正与一个和平而富足的时代相一致。在莫卧儿统治时期,曼杜是一个娱乐胜地。它的湖泊和宫殿也成了辉煌而又奢华的宴乐场所。曼杜的每一处设施都堪称建筑精品。它的主要设施有:
15、达尔瓦扎 Darwazas 即环绕曼杜而建的城墙上的胸墙。它长45公里,中间设有12个门道。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德里达尔瓦扎,即这座堡垒城市的主要入口。从这里进入堡垒要经过若干个门道,而这些门道一概由带围墙的防御工事和棱堡守卫着。 16、贾哈兹·马哈尔Jahaz Mahal 这是一座120米长的“舟宫”,建造在两个人工湖——曼吉塔劳和卡普尔塔劳——之间。它是一座优雅的两层宫殿,露天亭台和游廊飞架在水面和庭院之上。贾哈兹·马哈尔想象力堪称丰富,可以说是一种石雕建筑艺术的享受。这种石头建筑体现着为皇家享乐所需的精湛技艺。在明月之夜,从邻近的塔韦利·马哈尔望去,整个建筑的剪影,包括轻盈地坐落在庭院之上的亭台中小巧的拱顶和角塔,常能给人难以忘怀的印象。
17、欣度拉·马哈尔Hindola Mahal 这是一座谒见厅。它的名称“旋宫”得自于它那倾斜的侧壁。高超而新颖的技术也表现在它那装饰用的墙面、精细的砂石格子墙和雕饰得非常华美的石柱。 18、侯尚·沙墓Hoshang Shah’s Tomb 它是印度的第一座大理石大厦,也是阿富汗建筑形式最为优雅的典型之一。巨大宏伟的拱顶,做工极其雅致的大理石格子结构,带有柱廊的庭院,以及长方庭院四角的高塔,全都表现着它那独树一帜的特征。为了修建泰姬陵,沙·贾汗曾经从他优秀的建筑师中选出四个,将他们送去研究侯尚·沙墓的设计,并从中汲取灵感。
19、贾米清真寺Jami Masjid 贾米清真寺(Jami Masjid):贾米清真寺的修建受到过大马士革大清真寺的启发。它是按照大规模的设想而建的,基座很高,巨大的穹顶门廊在中部耸起,而在后景中巍然出现的也是同样雄伟的拱顶以及拱顶之间无数的小拱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它那巨大的规模和结构上近乎刻板的素朴。清真寺宏大的庭院四周由宽大的廊柱包围着。廊柱里拱门、立柱和壁洞数目的安排,以及上面一排排的拱顶,全都富于变化,令人赏心悦目。 20、卢波玛蒂的楼阁 Roopmati’s Pavilion 这个楼阁最初是作为军事了望哨而建的。对于可爱的王后来说,这个优雅的双亭建筑是一个安息所。从山顶的有利位置,她可以看到巴兹·巴哈杜尔的王宫,以及远处流过尼玛平原的讷尔默达河。 21、印多尔Indore 印多尔位于马尔瓦高原,距海平面553米。该城坐落在两条小河——萨拉斯瓦蒂河与坎河——的岸边。两河在城市中心汇合。汇合处建有一座18世纪的小寺庙,名叫桑甘姆纳特,或叫印多赖什瓦尔。印多尔这个名称便是从后者提到的神名得来的。它是中央邦最大的城市,也是该邦的商贸中心。近代的印多尔城是由英勇的霍卡尔王后拉尼·阿希丽雅巴依规划和建造的。阿希丽雅巴依是马拉地最优秀的人物之一,也是印度一个非凡的女性统治者。她是一位罕见的印度国王,生前即被奉为神明。 22、奇特拉库特Chitrakoot 奇特拉库特意为“奇观之山”,安静地坐落在温迪亚山北面的支脉上。奇特拉库特的神圣传统,可以追溯到传说时代:就是在这座茂密的丛林里,罗摩和悉多度过了他们十四年流亡生活中的十一年。也是在这里,印度教神殿中的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奴和大伊沙(湿婆)曾经下凡。
23、培德卡特Bhedaghat 在讷尔默达河流经培德卡特一段的两岸,耸立着高一百英尺的“大理石岩壁”,光辉闪耀。水晶般清澈平静的河水,围在垂直上下的镁石灰岩陡壁中间,构成了令人销魂的美景。月明之夜,泛舟于水银般的一泓清水之上,全如游于幻境。讷尔默达河穿过“大理石岩壁”时,水流变窄,随后陡然下降,形成名叫“敦达尔”瀑布,意为“烟瀑”。水流的冲击非常强烈,很远都能听到它的咆哮。激流形成的巨瀑和飞溅的浪花,让人看到了自然力释放后造成的令人震惊的景象。培德卡特附近另一个引人入胜的去处是乔萨特·夭基尼寺。它位于一座山丘的顶部,正好俯瞰讷尔默达河穿过时凹时凸的“大理石岩壁”那独一无二的美丽景观。这座建于公元十世纪寺庙是供奉女神难近母的,寺内有若干雕凿得非常精致的神像。
24、昂卡雷什瓦尔Omkareshwar 昂卡雷什瓦尔是一座圣岛,岛上有两座高山。该岛被一道峡谷分割成的形状,从上看去正好像印度教具有神圣象征意义的“ ”字。对于那些前来师利·昂卡尔·曼塔那寺敬拜火林伽(全印的十二个火林伽之一)的虔诚的印度教徒来说,这座岛就是一处圣地。寺庙建在讷尔默达河与卡维利河的汇合处,所用的石材石质柔软,有利于精致的细部雕刻。其中寺庙上部的带状装饰人像令人印象深刻。该寺的石顶也凿刻得十分精细。走廊围绕着神殿,廊中有雕凿成圆形、多边形和方形的廊柱。昂卡雷什瓦尔的其他寺庙建筑还有:悉昙纳特寺,它是中世纪早期婆罗门建筑的优秀典范。二十四阿伐塔尔,这是一个寺庙群,有印度教寺庙,也有耆那教寺庙,它们明显地体现了各种建筑样式的灵活运用。萨特马特利伽寺庙群,它们是一组建于公元十世纪的寺庙。
25、坎哈国家公园Kanha National Park 坎哈发现的动物种类之众,是印度其他野生动物保护区所无法比拟的。坎哈常称虎地,坐落在由两个突出的山嘴围成的马蹄形山谷里。在它中心的疏树地带和附近的高原地带,豢养着22种哺乳动物。这里有很多老虎、豹子、沼泽鹿、白肢野牛、水鹿、chausingha、鹿牛羚、懒熊、豺狗、黄麂、backbuck、野猪、叶猴和红原鸡。这座国家公园是稀有的旱地沼泽鹿仅有的栖息地。
26、班塔波迦尔哈国家公园Bandhabgarh National Park 班塔波迦尔哈坐落在温迪亚山间,共由32座小山组成。山上的混合林中布满娑罗树、dhobin和saga,另外还有点缀着竹林的大片草地。这里有一座据说是罗摩建造的堡垒。班塔波迦尔哈因老虎数量多而出名,也是着名的雷瓦白虎的原始故乡。这个国家公园始建于1968年,占地437平方公里。它在1993年成为老虎保护区。

阅读全文

与印度瓜廖尔属于哪个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的锡纸焗鳗鱼怎么做 浏览:257
中国哪个地方口腔好做 浏览:860
伊朗克尔曼省巴姆市什么气候 浏览:624
手机怎么没有中国移动 浏览:891
青蛇和中国医生哪个好看 浏览:459
罗马时代中国什么时候 浏览:810
印尼是世界最大的什么出口国 浏览:156
伊朗现在做什么好 浏览:327
中国去巴域怎么走 浏览:389
中国石化加油站如何开发票 浏览:531
在英国读什么最赚钱 浏览:359
中国女排夺冠评分是多少 浏览:301
去印度一定要去什么地方玩 浏览:527
印度芋头怎么炸好吃 浏览:855
伊朗宗教集会什么时候 浏览:5
越南哪里买工业设备便宜 浏览:118
巴厘岛6个人换多少印尼盾 浏览:907
缅甸和越南的人口是多少 浏览:125
惠普中国官网是哪个 浏览:173
为什么说咖啡是起源于意大利 浏览: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