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关于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如果有一对违反种姓制度行为规定而发生逆婚的夫妇,他们以及后代将会被逐出原种姓。据说旆茶罗这一种姓的来源,就是由首陀罗男子与婆罗门女人结婚之后所生子女繁衍所成,而且这一种姓的人群,其处境是十分悲惨,因为是杂种种姓,他们被称为肮脏的不可接触的人。“杂种”这个词一直到现在都是一个非常有侮辱性的概念,难道它来源于印度种姓制度的变迁吗?为什么杂种人群在印度备受歧视呢?由于许多新形成的种姓并不属于原有的四大种姓系列,他们的地位比首陀罗还要低,被称为杂种种姓或不可接触的人,特别是那些因违规而被逐出原有种姓的新种姓,被认为是有罪的、肮脏的,因而具有极大的“污染力”,那些高等种姓是绝对避免与他们接触的,甚至间接的接触也不行。他们干的都是别人不屑的牛马活,境遇十分悲惨。有关杂种人的生活处境,我们可以在印度史籍和许多外国人写的书籍中找到这方面的故事:阿茶迦拉是一个年仅二十岁的小伙子,可是他已经尝遍了生活的辛酸。他的血管中也有部分刹帝利的血液在流淌,可是由于祖先不严守达摩,被本种姓驱逐,成为不可接触的阿瑜迦跋种姓。阿茶迦拉一出生就只能穿死人穿过的衣服,因为他的外祖母就因这样做而被认为是犯了不可饶恕的恶行,导致后人成为不可接触的人。阿茶迦拉的家住在一个村镇外面的破烂棚子里,家中的全部财产只有几件破衣服和几件简陋的器皿,还有一只狗。阿茶迦拉小时候曾很好奇地问过父亲,为什么家里吃饭用的盘子全是破的,父亲告诉他,像他们这样的不可接触者只能用破盘子装食物,就是别人给他们食物时也只会使用破的器皿,否则就坏了规矩。随着年龄增长,阿茶迦达明白自己生在一个罪恶深重的家族中,他得处处比别人低一等。要工作就只能继承父业,而且在身上有明确的标记,让别人一眼就看出他从事一种肮脏的职业。要结婚就得在本种姓中找其他家的女儿,否则他连现在的地位也保不住,至于会坠落到什么地步他连想也不敢想。他听说过吠陀圣典,但仅此而已,因为那个神圣的名称是绝不允许从他的口中说出的,当然他的耳朵也不能听到诵读圣典的声音。虽然离村镇不远,但他不能随便去。根据规定,他只能在规定的时间进村镇,而且风大的时候,下雨的时候,有雾的时候,节庆的时候??总之有很多时候是不能去的。事实上,不到非去不可的时候,阿茶迦拉也不愿意去,甚至可以说他是怕去。记得他第一次随父亲进城时,在镇里的路上远远看见两个身穿白衣的人走来,父亲忙拉他避到路边,而且把他按在地面上,父亲也直直地趴在地上。当那两个人高昂着头走过的时候,他好奇地斜眼瞟了一下。就为这一眼,他不知挨了父亲多少次训斥。父亲说,像他们这样的人,见到高贵的婆罗门时,不但要避闪,还要脸向下趴在地上,看一眼婆罗门都可能给高贵的种姓带来污染。幸好没被发现,否则真不知会遭到什么样的惩罚呢!阿茶迦拉知道父亲说得不假,他所属的种姓还不是地位最低的,如果是一个旃茶罗,限制更多。他们只能在早上十点以后下午四点以前到有其他种姓活动的地方去,因为这一时间太阳比较高,旃茶罗影子小一些,不容易映到别人而造成污染。旃茶罹还要在身上挂一个小铃,一走动就发出“丁零”的声音,通知别人早点避开,以免受污染。年轻气盛的阿茶迦拉也曾对自己的境遇不满,可是他看不到一点改变的希望,因为从祖辈就是这样,他只好认命了。从这些文字叙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可接触种姓的出现明显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种姓制只是保证了婆罗门的尊严和特权,而且是以牺牲别的种姓的利益来做到这一点的,地位越低的种姓受的损害越大。而且从社会结构看,印度社会中婆罗门在数量上并不占优势,那些人数众多的低等种姓为什么不反抗这种对他们来说是极为不公平的制度呢?更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他们好像还有某种心理安慰:他们自己的地位还是令人羡慕的,还不是最糟的,千万不要因违规而落到更让人不可接触的地步啊!对于这个问题,不知有多少学者花费了多少心血,但似乎没有找到一个令人十分信服的结论。从历史上看,由于没有出现统一的国家,印度在这一时期不存在强大的王权,但同时印度又不存在强大的平民阶层,或者说是不存在一个利益一致的平民阶层,这样就只有由第三个阶层———既不属于当权阶层,又不属于被统辖阶层的婆罗门,借助宗教和神明的力量,高踞众人之上。其实,在印度,阶级的分化很早就出现了,奴隶这个词在吠陀经典中就已得到应用,但是种姓制的血缘特色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阶级特征。它所严格规定的婚姻规则使血缘纽带得到维系,而关于职业的限定又有效地防止了阶级分化的加剧。因此在古代印度人民中,普遍存在的是种姓意识而不是阶级意识。即便是不可接触的杂种人群,由于他们身上仍然流淌着原种姓的血液,所以他们仍然脱离不了这个体系,这样,印度种姓制度实际上就扩展了。种姓制度的扩展造成了各个集团的隔离,从而大大冲淡了隐蔽在隔离后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比如首陀罗在四大种姓划分开时,他们的地位类似于奴隶,然而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又有许多新的种姓处于比他们还低得多的位置,这就大大降低了首陀罗种姓对自己地位的不满。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印度的阶级意识和矛盾始终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发展阶段。也许是次大陆的自然环境条件太优越了,这里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们无需花太多的努力就能使生活得到基本的保证。加上宗教对于追求物质享受的蔑视,使那些位于社会上层的婆罗门甚至刹帝利都把精神的追求放在第一位,人与自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一种和谐。平和、宽容、忍耐成为印度民族精神中最有代表性的特点,这也使种姓间的矛盾和冲突得到缓和。由于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即便有不满的情绪存在,各种姓成员更习惯从自身修行的角度,从内部去寻找原因和解决不满的途径,从而更加闭关,更加严于自律。而不像别的一些国家例如中国的奴隶和农民,把对现实的不满集中到帝王的暴政和制度的不平等上,用各种手段去加以改变。这样做的结果非但不会触动种姓姓制度的根基,相反使之更加完善和巩固。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婆罗门集团至高无上的地位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婆罗门教的神圣地位也会动摇,不过种姓制并没有从根本上被推翻,而只是进入了低潮。看来,印度人对“杂种”人群的歧视这个观点的由来日久,改变亦难。
B. 为什么不能去印度旅游
其中有7方面原因。
1、天气原因。印度天气极其炎热,一年中有一半时间不能旅游。每年5月到10月动辄50度高温,别说旅游就是坐着都如同桑那一般。印度人这时如在户外只能静静坐在荫凉处,顶多活动一下腿脚做个瑜伽什么的。
我去印度没通过旅行社也没住大酒店,住的都是小旅馆。感受可能和旅行社安排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应该一致,我在印度十多天里没吃到过猪肉牛肉。这让喜欢吃肉的国人到了印度恐怕非常不适应。
C. 印度可怕的风俗
印度在我们眼中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国家,他们有着各种与众不同的习俗,下面为大家带来印度10大雷人奇俗,有很多看起来很荒谬,但却真实存在!
1、不分男女露天沐浴
印度部分地方的穷人,无地,无房。印度许多穷人就是住在树上,睡在大街上的,甚至连洗澡也是在光天化日之下。
2、大便以后不用手纸,用水冲洗屁股
大便以后不用手纸,用手洗屁股。印度的居民一般厕所都有冲洗设备,普通百姓大便时则手拿一口杯水,习俗规定用左手洗屁股,所以到商店挑食品不得用左手。
3、付款要用右手
也许是因为印度人习惯了用左手洗屁股,所以印度人在买东西付款时只用右手递钱,对方找零钱时也只用右手,绝不用左手。若用左手付钱,那是很不礼貌的。
4、活埋儿童驱魔
这种让常人不可思议的“活埋”仪式在佩拉于尔村沿袭了已经足足57个年头了。参加这一祭祀仪式的儿童首先失去知觉,然后再被放入预先准备好的临时墓穴,用土完全掩埋60秒之后,再将他们挖出来。据说这是当地一种传统的宗教习俗,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祭祀两位能够驱赶妖魔的女神。
5、“租老婆”的生意很红火
在印度,骂人最狠的话是“愿你生个女儿”。由于滥杀女婴之风盛行,导致许多乡村和城镇里都缺少新娘,因而印度出现了一种局部的社会变异现象——租妻。在古杰拉特邦等一些地方,“租老婆”的生意则很红火。每月合千八百元人民币就可以租到,还可以经常换。
6、“圣女”实为僧侣泄欲工具
印度有一种与其历史一样古老的传统——来自贱民家庭的女孩子年纪轻轻便开始为寺院服务,成为印度教高级僧侣和婆罗门长老的性奴隶。她们被称为圣女。
7、侧头表示同意
在印度的一些邦(如西孟加拉邦)里,人们表示赞同或应允时,不是点头,而是将头向右边侧一侧。外国人起初常常误会。
8、饮用生水
这在外国人听来感到是太不讲卫生了。但是因为印度气候炎热,又普遍喜吃咖哩、生洋葱等,此类食物具有良好的杀菌能力。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他们喝生水的习惯。就是到了大饭店、大宾馆,首先给客人也是杯生水。
9、不吃牛肉,但喝牛奶,喝茶也离不开牛奶
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有许多印度人追求不杀生,因此不吃肉,但人体的生长发育需要不断补充蛋白质,只有喝牛奶了。印度人不仅平时喝奶,就连喝茶也离不开牛奶。把适量的牛奶倒入茶杯中,搅拌一下后慢慢品味,真能感觉出味道好极了。
10、厕所风头盖过婚房
印度被称为“全球最大户外厕所”并不夸张。几乎每个到过印度的外国人,都会对这里的厕所留下深刻印象。有人笑称,在印度,厕所无处不在,大地就是最大的露天厕所。
D. 百姓纷纷逃向农村,交通拥挤致瘫痪,印度防疫为何会乱象丛生
因为印度人口密集,印度政府发布封锁令后导致很多的工厂都停工了,便出现工人没工作甚至没收入,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无法保证,同时印度城市生活用品的疯狂抢购,令很多印度人担心后面会出现短缺的情况。于是大批失业的人被迫返乡,从而出现了混乱的现象。
因为在交通极度拥堵的情况下,印度人民互相接触的更多,同时也更容易传播病毒,再加上印度的医疗条件并不是很好,所以对于很多的乡下人来说,城市人的回乡,更加增加了传播的可能性,同时也给病毒留下了更多的机会。
而印度的火车和汽车上几乎都爬满了人,甚至就连车的顶盖上也是站了人。据悉,印度画家拉姆·巴哈杨·尼萨尔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返乡,不过为了减少病毒的传播性,尼萨尔选择和妻子孩子徒步返回家乡,不过,他的家乡离他居住的城市新德里相距六百里。
E. 印度人家中没有厕所“无厕所,不结婚”口号背后揭开又一陋习是怎样的
一、没厕所、不回家
《厕所英雄》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
2012年,印度有一个叫安妮塔的新娘,因为无法忍受在户外上厕所,于是,新婚后的第四天她就从丈夫家中逃走,并且号称“没厕所、不回家”。
此事被当地的慈善机构得知,于是,他们便捐钱为她在家里建了一个厕所。后来,安妮塔便重新回到了丈夫的身边。
这个故事,有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但是,在电影中的女主人公贾雅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因为要在家中建厕所,她受到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层层阻力。
首先,她丈夫的父亲——是一个印度教的忠实信徒。当丈夫提出要在家里建厕所时,父亲表示一万个拒绝。
理由很简单:厕所是污秽的,不能进家门。在他信奉的教义中,连踩在土地上的鞋子都被视作污秽之物,都不能进寺庙,更别说厕所了。
其次,男主的奶奶和母亲都认为贾雅不懂得妥协,而妥协是印度妇女的传统美德。
作为没有厕所的最大受害者,她们不仅没有为自己的权益进行争取和反抗,反而是和男主的父亲一样:认为在户外上厕所是天经地义的。
莫迪广建厕所没有错,但是根本问题没有解决,推行“清洁印度”计划自然难上加难。
拍电影唤醒女性的厕所权力、出政策补贴有厕所的夫妇,这些都是很好的途径,但都不是彻底“清洁印度”的根本方法。
莫迪最该清洁的不是环境,而是积习千年的固有认知。
F. 印度的礼仪及禁忌
你知道印度的礼仪和禁忌吗?如果你准备去印度,就让我为您推荐印度的礼仪和禁忌文章,给您提供参考!
印度的礼仪及禁忌
1、握手寒暄印度是亚洲文明古国,相互交往十分注重礼节。
印度人与友人见面时,通常是双手合掌或举手,口念一句“纳马斯卡拉”(Namaskara)意为“向你致意”。
但合掌或举手的姿势、高低大有讲究,对长辈宜高,以示尊敬;对平辈宜平,以示对等;对幼辈则低,以示关怀。
有时也相互拥护,两手互搭对方肩膀,以示亲热。
如遇迎候嘉宾,则往往敬献花环,并套挂在客人脖子上,表示由衷的欢迎。
如你的脖子上被戴上了一个花环,这是印度人对你的尊敬。
你应马上取下来,以此表示你的谦虚。
当被介绍时,习惯上都应握手,并在告辞时再次握手。
当一个男人被介绍给女士时,男的不可与之握手,而必须向女士行印度教的“合十礼”。
2、姓名称呼与印度人交往,除非关系极好,否则不要以名字相称,而应该称为:某先生、某夫人、某小姐。
印度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印度男子一般称呼姓氏,女士一般称呼名字
3、吸烟须知印度人特别是上年纪的老人和锡克教的人,讨厌吸烟,不要在他们周围或家里吸烟或敬烟,更不要向妇女敬烟,几乎印度妇女吸烟
4、交谈忌讳与印度人谈话,话题应以家庭、教育、电影、美术,美食和文化为好,应回避:宗教斗争、邻国关系、工资、两性等话题。
印度人表示肯定或者同意的动作是摇头,表示否定不同意则是点头。
这与我国习惯完全相反
5、家中做客印度人十分的好客,他们对于应邀的或突然来的客人都很热情。
饭前饭后要洗手,在传统的家庭或农村,客人一般与男人、老人、孩子先吃,妇女则在客人用过之后再吃。
不同相别的人同时进餐,不能同异性谈话。
就餐时主人将为客人布菜,,千万不要自取,不要拒绝敬给你的食物与饮料,吃不了的盘中食物不要给其他人。
去印度家庭做客,通常需要带一些礼物,否则会认为不礼貌的,礼物一般是甜食或水果,有时鲜花也可以,比如玫瑰花、万寿菊等它们着象征繁荣昌盛,不要用鸡蛋花,那是葬礼用的。
礼物最好用黄色、红色或绿色包装,象征幸福与快乐,不要用白色或黑色,这样是不吉祥的。
6、印度普遍性禁忌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住在南方;
晚上忌说蛇;节日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
3和13是忌数,因为湿婆神有3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毁灭性的,13是因为人死后有13天丧期;
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递接东西。
在市场上陈列的花怀,禁止人们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为将受到人们的厌恶。
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别是妇女。
在饭店、商店等服务性行业中,锡克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来招呼侍者则被视为冒犯他人人格的先礼行为。
头是印度人身体上最神圣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触摸他们的头部。
千万不要拍印度孩子的头部,印度人认为这样会伤害孩子。
即使在朋友家里,也不要赞场孩子,许多印度人认为这种赞场会引起恶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制品(腰带、表带、鞋、衣服),特别是在圣地,因为印度教徒不杀牛,穆斯林不杀猪,耆那教徒不须杀人和动物或昆虫。
牛在印度教徒眼中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均不得伤害它们,牛群在大街上,消遥自在地走着,受到最好的保护。
并且,进入印度教的寺庙时,身上决不可穿着取材于牛的衣物或配饰。
在印度,若以左手把东西交给对方,对方会认为你是蔑视他,或怀有恶意。
交东西时,必须用右手交出,或使用双手。
吃饭也只能用右手。
因为,印度人洗澡、上厕所时一般使用左手,他们认为左手是不洁净的。
印度人崇拜蛇,在亚森地方居住的人,把蛇看作自己的祖先。
也有不少人认为将蛇打死是触犯神明的行为。
忌用浴盆给孩子洗澡,认为浴盆中的水不流动,是不吉利的。
荷花在印度受到很高的评价。
大象在印度被看作吉祥的动物,被视为智慧、力量和忠诚的象征
7、颜色的意义印度人喜爱红色(象征活力、蓬勃向上)、蓝色(象征真诚)、紫色(象征宁静)、金黄色(象征光辉灿烂)、绿色(象征和平),不喜欢黑色、灰色和白色。
8、饮食风俗印度人-般以大米、小麦为主食。
多采用炖、烧、煮、烤等烹饪法;调味喜用咖喱、辣椒和黄油,不喜食油腻。
喜食菜类有:西红柿、洋葱、薯仔、大白菜、菠菜、茄子、菜花等。
特别爱吃薯仔(洋山芋),认为是菜中佳品。
不吃菇类、笋类及木耳。
一般不喝酒,认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饮酒则很有限制。
喜喝茶,饮红茶、咖啡、牛奶、凉水等比较普遍,故在宴请印度客人时,如对方不愿喝酒,不要勉强劝酒。
锡克教徒绝对禁酒。
印度人有吃抓饭的习俗。
右手抓饭、接食物。
在朋友相聚或参加招待会、聚餐会时,主人往往以自助餐形式款待客人。
在这种场合下,通常是站着进食,到餐桌上拿取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左手拿盘子,右手抓食物,使用3指(大姆指、食指和中指),将饭菜拌匀,随后再一把把抓着吃(一般不备筷子、叉子和匙子)。
印度人的双手分工明确,除上厕所,一般用右手。
因此,在朋友相见,切忌伸出左手与人相握。
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中上层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社会地位高的人荤食者越少(社会地位低的人才吃羊肉),但也吃鸡蛋、黄油、牛奶,印度教徒中的肉食者禁食牛肉,允许吃鸡、鸭、鱼。
但印度教徒忌在同一食盘中取食。
因此,进饭店就餐时,应根据菜谱点菜,不要轻易点食猪肉、牛肉。
印度有许多素食饭店和旅馆是不供应肉食的。
喜爱的图案是“敬牛”。
9、进入寺庙禁忌进入印度的庙宇或清真寺,要脱去鞋子,要跨过门槛而不能踩着门槛而过。
光脚进寺庙,事先要在入口处洗好脚以表示礼貌。
凡进入回教寺庙者,均不能穿短裤或无袖背心,也要求脱鞋。
凡进入锡克教寺庙者,必先戴上头巾或帽子,然后脱鞋才可进入。
印度六大禁忌
1.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牛是湿婆神的坐骑,所以禁止食用牛肉或牛皮制品。
但是印度的回教徒不吃猪肉,因此游客最好食用鸡肉或羊肉。
2.在印度,应避免以左手递物给当地人,因为左手被视为视不洁的。
3.在印度,不要抚摸小孩头部,因为印度人认为头部视神圣的。
4.在印度,进入宗教寺庙和古迹都必须拖鞋,最好入境随俗。
5.参观印度寺庙时,最好不要穿着短裤和短裙。
6.在印度,看到特殊宗教仪式举行时,千万不克鄙视或加以批评,免得招惹是非。
印度的习俗礼仪
风俗习惯:
印度有多种宗教,教徒对其所信仰的宗教皆十分虔诚,例如牛对印度教来说是神圣的动物,因此连牛漫步在街上,也不可冒犯它,很多印度教徒是素食主义者。
印度居民,尤其是女人皆不喝含酒精的饮料,锡克教(sikhs)及袄教(parsees)之信徒不准抽烟,回教徒则不吃猪肉,在印度有授受关系时皆须用右手,正统的回教徒不能喝任何含酒精的饮料,逢斋月之时,在日出到日落禁止一切饮食。
对印度的女人不可行握手礼,打招呼时只能以合掌颔首的方式(类似祈祷的姿势),观光客到印度须留意拜会的对方是信奉何种宗教,不可逾礼。若要参观宗教的圣物、庙宇时须穿着深色服装,并脱鞋,以示尊重。
新年的晚上,妇女们要用灯照丈夫的脸,以表示照去邪气,来年吉利。
小费:
饭店要加10%的服务费,故不须另付小费,若是较高级的饭店还须课7%的奢侈税。于机场或车站委托搬运行李时,每件应于柜台付1卢比小费,不必再付给服务员,搭乘计程车时通常多加车资的10%,但非必须。
印度餐桌礼仪:
1、就餐也要拿捏时间
印度人通常一天只吃两顿饭,第一餐是在上午接近中午的时候,第二餐基本在晚上9点以后。但是习惯西式生活的印度人,也开始一日三餐,每餐包括开胃菜、汤、主菜和甜点,根据个人食量点菜,也可以不要开胃菜。
如果和印度人同桌吃开胃菜,吃得太快或太慢都是不好的,最好尽量保持和对方相同的速度把菜吃完。甜点和茶一定要等到饭后再端上餐桌,否则也是对客人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2、印度人实行分餐,所以吃多少盛多少,不要剩菜。
3、手抓饭忌讳
印度人用手也是有忌讳的,那就是他们只用右手抓食物,而左手绝对不得用来触碰食物。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专门用来处理不洁之物的,因此吃饭时,他们的左小臂一般沿桌边贴放,手垂放于桌面以下,或是干脆把左手藏在隐蔽的地方。
4、用餐结束清洗右手
服务员会给客人用小碗端来洗手水,水里漂着用于清洁的柠檬片和用于装饰的花瓣,当然,只能清洗右手。
印度用餐礼仪:
印度人习惯用手直接抓取食物,如果你不能接受也没关系,一般的餐厅都会配备刀叉。要注意吃东西不能使用左手,一定要使用右手,因为当地人认为左手是不洁的。
如果前往当地人家里做客,吃东西需提前告知主人,最好不要在盘子里剩下食物。
印度印度人的基本社交礼仪
印度是文明古国,待人接物的讲究相当多。“那玛斯戴”是印度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在见面和告别时,印度人总免不了说一句“那摩斯戴”,这是印地语,意即“您好”。
1、印度人是用摇头表示赞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人们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责;召唤某人的动作是将手掌向下摆手指,但不能只用一个指头;指人时也要用整个手掌,不能用一两个指头。
2、用右手拿食物、礼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就餐的时候,印度教徒最忌讳在同一个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主食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感兴趣。
3、印度人相见应递英文名片,英语是印度的商业语言。主客见面时,都要用双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着:“纳玛斯堆”(梵文:“向您点头”,现在表示问好或祝福)。晚辈在行礼的时候弯腰摸长者的脚,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妇女握手。许多家庭妇女忌讳见陌生男子,不轻易和外人接触。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一般关系的男女不能单独谈话。
4、到印度庙宇或家庭做客,进门必须脱鞋。迎接贵客时,主人常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花环的大小长度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既粗又长,超过膝盖。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到印度家庭做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5、双手合十:是伴随“那摩斯戴”的身体语言。一般是双手合十于胸前,或举手示意。两手空着时,则合十问候;若一手持物,则举右手施礼,切不可举左手。合十的高低也有讲究。对长者宜高,两手至少与前额相平;对晚辈宜低,可齐于胸口;对平辈宜平,双手位于胸口和下颔之间。
6、拥抱:也是常见之礼。若久别重逢,或将远行,或有大事发生等,则要拥抱。拥抱时,彼此将双手搭在肩上,先是把头偏向左边,胸膛紧贴一下,然后把头偏向右边,再把胸紧贴一下,有时,彼此用手抚背并紧抱,以示特别亲热。
7、摸足:是行大礼。在很重要的场合,对于特别尊敬的长者用额头触其脚,吻其足,或摸其足。现在多用的是摸足礼,即先屈身下蹲,伸手摸一下长者的脚,然后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额头,以示头脚已碰。
8、献花环:在印度是欢迎客人常见的礼节,主人要献上一个花环,戴到客人的脖子上。客人越高贵,所串的花环也越粗。点吉祥痣也是印度人欢迎宾客的礼数。每逢喜庆节日,印度人爱用朱砂在前额两眉中间涂上一个圆点。他们认为,吉祥痣可以驱邪避灾。有时,印度人为了表示隆重欢迎,不仅向宾客献上花环,而且还给客人点上“吉祥痣”。在姑娘出嫁之前,父母要选吉日,请僧侣专门给姑娘点吉祥痣,祝愿她终身幸福。现在,吉祥痣实际上也成为印度妇女日常打扮和美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9、盘腿而坐:是印度人常见的坐姿,这种习惯在城乡都很普遍。农民在田间休息或在家吃饭爱盘腿席地而坐。在老式的铺子里,工匠干活,伙计售货,都是盘腿而坐。民间的说唱艺人和琴鼓乐手演出时也是盘腿而坐。
10、送礼:一份糖果或是一束鲜花是印度人访朋问友经常送的礼物。一般来说礼物有糖果、鲜花以及主人可能会喜欢的东西。因为印度人爱吃甜食,所以送糖果的居多。糖果有的是从商店中购买的,有的是自家做的。印度人自家做的糖果又甜又腻,如果不习惯,很难受用。
关于印度的习俗礼仪的介绍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二位。印度的礼节仪式是合十礼,晚辈对长辈行礼是弯腰摸长辈的脚,男人和女人不能握手,在行双手合十礼或鞠躬礼时男人不能碰女人。如系一般关系,男人和妇人不能单独谈话。印度人用摇头表示赞同,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
印度人极喜爱鲜花。他们尤其喜欢将花环戴在贵宾、新婚夫妇、过生日者的脖子上。花环大小根据客人的身份决定,对一般客人花环到胸,对贵宾花环要过膝。
印度人以大米为主食,爱吃咖喱及油爆、烤、炸的食物,口味喜辣。
尤其对中国四川菜中的鱼香类有兴趣,而不喜欢喝中、西式菜汤,不吃木耳、笋、面筋之类食物。印度人不喝酒,甚至对喝酒特别反感,他们认为这是违反宗教习惯的,印度人喜欢喝茶,喝茶方式颇奇特:把茶盛在盘子里,伸舌头舔喝。
印度人特别讲究卫生,每日洗澡且只洗淋浴,在富裕而有教养的家庭,主妇做饭前要洗澡并换上干净的衣服。厨房是神圣的地方,外人与未沐浴的家人是不能进去的。饭前洗手,不食剩下的食物。
印度妇女额部眉间都有一彩色“吉祥点”,吉祥点本来是表示婚嫁状况的,现除此含义外,已成为妇女化妆美容的固定组成部分了。
G. 印度人的禁忌
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晚上忌说蛇;节日活着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
H. 印度最“开放”村庄,为何家家夜不闭户,却百年无贼
在印度确实有一个比较开放的村庄,百年无贼,所以说,他们基本上都没有门,甚至有门也会把它打开,基本上就不关门,形成这样子的一个风俗习惯,但是,这却苦了当地的女性,主要是由于女性会在心理上害怕男性突然到自己的家中,这就直接让她们产生了排斥。
总的说来,大家对于印度的开放村还是有一定的了解,这样也能够方便我们对于历史文化以及印度当地特色的一种认识,而印度的开放村确实百年无贼,但是却苦了当地的女性,让她们一直生活在这样子的一个心理阴影当中。
I. 是不是因为中印对峙印度人不能入境
可以合法入境
J. 印度的安达曼村为什么全村只有一个人穿鞋
别说出门在外了,就连在家的时候我们都会经常穿着拖鞋,众所周知脚底的穴位很多,避免脚与地面直接接触也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但大家知道吗,在世界上有一个村庄,他们整个村不管男女老少都不爱穿鞋子,并且也已经习惯不穿鞋子了。
也正是他们不穿鞋的风俗,所以也引来了很多周遭国家的游客特地过来一探究竟,虽然当地村民不是特别喜欢与外来人相处,但他们也尝试并且愿意与外来人沟通。驴友还发现在安达曼村女性的地位是比较低下的,她们往往承担了家中沉重的劳务,还总是不被男性尊重,这也算是这个村子还处于落后一个反映吧。大家对这个不爱穿鞋的村子有什么看法吗?换做是你你能忍受吗?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