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人为什么叫佛教

印度人为什么叫佛教

发布时间:2022-11-15 01:20:57

A. 佛教起源于印度吗

根据记载和发掘的资料,佛自己足迹所到的地方,主要是中印度;他的弟子们分到四方游化,可能更远一些;但是斯里兰卡和缅甸都有佛曾经到过并足印的传说。佛居住的地方以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和拘萨罗国
(Kosala) 的舍卫城 (Sqvatth]) 的时间为最多。在王舍城外有一个竹林,是频毗娑罗王 (Bimbisqra)
献给佛和僧众居住的,后人称为竹林精舍;在舍卫城有一个林园是当地一个富商须达多 (Sudatta) 和拘萨罗国王子祇陀 (Jeta)
共同献给佛的,后人称为祇园精舍。佛常往来两处,所以竹林、祇园并为说法的重地。王舍城南面的灵鹫山 (Gijjhak[wa)
也是佛常和弟子们说法的地方。佛逝世前由王舍城北行到毗舍离(Vesql]) 城
(今印度比哈尔省境内),又由毗舍离向西北行,最后到了拘尸那伽(今印度联合省伽夏城Kasia),佛是在拘尸那伽逝世的。现在佛逝世处,发掘出佛遗体火化的地方和石刻的佛涅槃像以及其他古迹。印度政府为了纪念佛涅槃二千五百年,曾对这个圣地予以必要的修复和建设。

B. 为什么说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

因为教祖释迦牟尼是印度人,而且佛教最初的传教以及教团的发展壮大也都是在印度,得到人民和统治者的拥护才得以兴盛并传播海外的

C. 佛教文化源于印度传入中国什么是佛宗教佛教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释迦牟尼佛他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他是生于周昭王廿六年甲寅,跟现代外国人考据不一样,年代相差很多。佛入灭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世寿七十九岁,我们通常讲释迦牟尼佛住世八十岁,实际是七十九岁,因为我们中国人讲虚岁,虚岁是八十岁,实足年龄是七十九岁圆寂的。如果根据这个记载,释迦牟尼佛入灭到今年,应该是三千零十五年。
公元前1500多年,当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主要生产方式从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加上人们学会了种植产量比较高的水稻,再加上铁器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社会结构进入奴隶制社会。
当时的社会人群被分成四个等级:①婆罗门(宗教祭司,掌握掌握神权和教育权,宗教经典和文化知识),②刹帝利(武士阶层,后来还包括国王和军事贵族,他们掌握军事和行政权。)、③吠舍(农民、手工业者,后来还包括从中分化出工商业主、高利贷商人。)、④首陀罗(由非雅利安的土着部落平民组成,地位低下)。另外还有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奴隶,无种姓者,被称为“贱民”, “不可触者”(untouchable)。
当时印度社会上的主要宗教是婆罗门教,婆罗门教是一种多神教,崇拜自然精灵和祖先神,信奉天神、雷神、司法神、日神、火神、风神、雨神等多神。婆罗门教是维护当时的奴隶社会的一门宗教。它宣扬业报轮回的观点,认为人在今生的行为(业)的善恶,将带来来生轮回不同的因果报应;如果不相信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或有违犯种姓规定的行为,或有杀生行为等等,死后将轮回转生为下等种姓贱民或为牲畜,而如果学习吠陀经典,苦行,行善,死后可转生为上等种姓,以至成为天神,与大梵合一。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说梵天用口造婆罗门,用手造刹帝利,用双腿造吠舍,用双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了社会职业,永世不可改变。婆罗门教强调向天神祭祀献供,每年要举行多次祭祀仪式,包括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灵祭种种献祭。献祭时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们耗费大量财物,甚至土地献祭给神——实际归婆罗门。
公元前5~6世纪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国家的兴起,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中人数比较多的工商业主、高利贷者的财富和势力增加。他们对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至上的旧种姓制度不满,而且婆罗门种姓的专横、腐化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对抗、批评婆罗门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门思潮。其中,在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中有一位年轻人乔达摩�6�1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他也接受了沙门思潮。决心建立一种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来婆罗门教的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当然,产生和流传于封建社会的佛教的对人的社会性的制约作用,也还需要通过宣扬按照佛教的道德规则进行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来实现。

D. 佛教起源于印度,为何没有最终成为印度人的宗教

佛教,作为世上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曾是印度数个王朝的国教。佛教在古印度曾经无比辉煌,是古印度的文化输出象征。但是自公元十二世纪之后,佛教突然在印度历史中消失,再也没有出现过。那么,佛教为什么会在印度绝种呢?佛教理念与印度种姓制度不符。

1.佛教理念与印度种姓制度不符:

从古印度开始,统治者都要保持自己的主义制度,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将阶级划分的很明确,种姓制度提倡身份自出生起就被赋予,所以社会流动的情况不可能在印度发生。佛教所提倡的众生皆平等,某程度上是挑战了种姓制度的不公。在现代社会看来,平等当然是世界潮流,但是在印度看来,种姓制度更加符合自己的国家。

佛教在印度的绝迹固然是因为遭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双重打击。但归根究底,是其发展慢慢远离了群众以及佛陀的原教旨思想,变得过于超脱和变质,最终在印度近乎绝迹。印度现在青主要以自己国家的印度教为主,这也是自己国家和信仰上面本质上的区别吧。

E. 为什么佛教诞生于印度

这个问题可以做多方面回答,可以从古印度恒河文化说起,可以从佛教历史说起,都会长篇大论。但是简短的说,因为佛教是释迦牟尼佛而悟道成佛而建立的三宝僧团而开始的。其背景是因为当时的新思潮流和宗教改革破除迷信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当时的阶级是四种姓,人们地位极其不平等,宗教地位居在皇族之上。并且婆罗门教是当时印度最具影响的宗教,其主导大梵论,类似后来的基督教义。并且有很多错误的思想和习俗,譬如牲畜祭祀等等。还有很多各种新型教团诞生,他们的教义都是偏绝对唯心或者绝对维物理论,学说不尽统一和达到绝对真理水平。甚至有一些教义非常极端,比如享乐主义和断灭主义。而佛教恰恰是建立在想改革统一一个真正绝对真理的交易,是佛在菩提树下所感悟的宇宙实相,打破了所有宗教哲学二元一神造论。所以是当时印度的思想以及国情和宗教团体造成的佛教诞生。释迦牟尼佛本是一位太子,由于幼年时代出游而感世间之无常疾苦之等级不平等。受生老病死困固,从而萌生修道的思想,并且给予实现,经过六年之久的苦修终成正果。在历史上这样的圣人比比皆是,譬如耶稣,老子。他们无论诞生在哪里都希望可以用自己的教义解救苍生,阐述行上哲学最高的真谛。从神话角度来说释迦牟尼佛诞生在古印度是因为因地中的修行圆满和古印有所其因缘所以在净饭王家庭中降世。也可以这样说,是当时的那个地方的人们都有善根福德,适合佛所教化。现在的汉传佛教即是与我们中国有莫大的因缘所以才在中国发扬光大。当然以上是我自己根据多年的了解来进行的分析,不代表正确答案,仅供您提出问题中给出的分析。

F. 佛教是印度起源的吗

关于佛教起源,最终研究结果佛教与尼泊尔印度有关,出生尼泊尔的释迦牟尼所建立佛教是完全依本教即古老佛教祖教没什么特殊改变,只是推行方式方法遵从时需,所以实际上起源还是西藏,就是古老万年象雄本教。西方研究者及中国研究者,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等有过专题。实际上印度人尤其是今天的印度人早就没有了真正的宗教及真正的信仰,甚至他们多对邪教有兴趣。不过很多人依然倒腾着的是旧版本的印度起源说,这里当然有的人是目的不良,中国什么都是想法哪怕荒唐也划归外国。否定中国是他们这些新型网络汉奸走狗赚洋主子钱的饭碗。还有其它宗教信徒的文字罪孽也是论调相近相类。

G. 印度佛教是如何形成的佛教又是由谁传入中国的

佛法这么好,知道的人,那么少,误解的人那么多。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真正的佛教,认识佛法的伟大。 佛教(Buddhism):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相传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悉达多·乔达摩所创,因家族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讲佛教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简单给佛下个定义:我这里所要向各位介绍的‘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我试将‘佛’的定义如下: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让我重复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单的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 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源于印度 佛教发源于距今2552年前的古印度。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号是印度梵语音译过来的,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的意思。释迦牟尼佛是北印度人,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 据经典记载,佛圆寂时,世寿80岁零2个月。 传入中国 佛教发源于印度,传到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互相影响、吸收,发展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 按正式文献记载,佛教在汉朝传来中国,非正式文献记载的更早,在周朝时已经陆陆续续传过来。正式是国家派了使节到西域去迎请,礼请过来,正式来是在后汉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国已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历史。最初来的二位法师,是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到中国来之后,因为是中国皇帝迎请过来的,所以是以国宾的礼节来对待他们,来了之后,与我们朝野人士谈得很投机,我们非常欢迎他们,希望他们能常住中国。他们二位把佛教、佛像、经典第一次正式带到中国来,为中国朝野所接受,来到中国之后,是国家招待他们,就好像现在的外交部礼宾司来接待,那时候的政治制度与现在不同,现在的外交部都在行政院之下,从前的外交部不归宰相管理,外交直接归皇帝管辖,那时的外交部也不叫这个名称,而叫做鸿胪寺。所以诸位要明了佛教中的寺是怎么来的?寺是汉朝的时候政府办事的机关,它并不是庙,而是帝王所辖的一级单位,直接属于皇帝督导的,皇帝下面有九个寺,寺的长官叫做卿,我们称做公卿,鸿胪寺卿相当于现在的外交部长,所以由鸿胪寺来接待,以后由于想把他们常留在中国,这样一来,鸿胪寺不能长远招待他们,因此皇帝下面再增加一个单位,也就是从九个寺增加到十个寺,这个寺就是佛寺,佛寺是从这里开始的,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称是白马寺,当时首都在洛阳,故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第一寺。 佛教能够在东方好多国家广泛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佛教本身的宗教思想与东方文化相吻合。我们特别要说的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发生的变化。实际上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佛教的教义主要是通过佛经的翻译来传达的。古代从事佛经翻译的主要是一些外来的传教僧人,最早的佛经翻译可能是汉明帝时代从大月氏国来的迦叶摩腾、竺法兰,他们在洛阳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汉桓帝时安息国安世高和月氏国支谶,译佛经数十部,约一二百卷。灵帝时有印度竺佛朗也在洛阳宣讲佛教,并着有《牟子理惑论》,主张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调和。佛经翻译家最着名的是西域名僧鸠摩罗什。 魏晋南北朝时代佛教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另外其它的一些印度佛教派别也来到中国,如禅宗祖师菩提达摩就是在这个时期来到中国。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隐居面壁九年的故事在中国广泛流传。 到唐朝时代(公元618——907年),印度的佛教已经发展了几百年了,出现了多种佛教派别。在唐代中国佛教的一件大事,就是在中国妇孺皆知的《西游记》中的唐僧——玄奘大师不远万里去印度留学。他回国后,唐太宗非常重视,安排了数千人参加玄奘大师的佛经翻译事业。因玄奘大师的弘扬,使印度后期佛教哲学和大、小乘佛教的经典,在中国得到广泛地传播。 禅宗的诞生 禅宗以菩提达摩为中国始祖(达摩大师是印度禅宗第28代祖师,中国初祖),故又称达摩宗;因其得佛心印为佛陀之正统法脉,又称为佛心宗。达摩于北魏末活动于洛阳,倡二入四行之修禅原则,以《楞伽经》授徒。传法弟子为二祖慧可,慧可之传法弟子为三祖僧璨,其传法弟子为四祖道信。道信传法弟子为五祖弘忍,立东山法门 ,为禅宗五祖。门下分赴两京弘法,名重一时。其中有神秀 、传法弟子六祖惠能二人分立为北宗渐门与南宗顿门。神秀住荆州玉泉寺 ,晚年入京,为三帝国师,弟子有嵩山普寂、终南山义福;惠能居韶州曹溪宝林寺,门下甚众,以惠能为六祖。后为禅宗正宗。皇帝亲赐六祖慧能大师谥号为大鉴禅师,其传法弟子颇多,如:南岳怀让禅师、青原行思禅师、永嘉玄觉禅师等,证悟者40余人,开悟者不计其数。之后南岳怀让禅师之得法弟子,马祖道一禅师对中国佛教有着极大的贡献,他确立了丛林制度,规范了道场,马祖道一禅师之传法弟子百丈怀海禅师更制定清规规范门人,故佛教称之为“马祖建丛林,百丈定清规”,直到今天依然大体上不变,每天之早晚二课,也是始于这个时候。百丈怀海禅师之传法弟子有黄檗希运禅师及仰山灵佑禅师,都是至今还影响着佛教界的祖师大德!自六祖后不再传大位,也就是说没有第七祖,因为禅宗真正要传的法脉不是衣钵而是心印,心印延续至今,不曾断绝,一代代的祖师大德们,至今都延续着六祖的顿教大法!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发扬光大者,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希望采纳

H. 古印度为什么会诞生佛教盼高手从文明高度加以说明

佛法为什么出现在世间?
又为什么出现在印度,而不出现在中国?
摘自净空法师讲述的《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玄义讲记

佛法为什么出现在世间?又为什么出现在印度,而不出现在中国?这些都是我们学佛首先要探讨的,这就是它兴起的因缘。

净宗是佛法的一部分。为什么有净宗的兴起?这对于我们修学,关系更为密切。大致上说,佛法是离不开“因缘”,所谓佛不度无缘之人。佛出现在世间,必定是这地区、这时代,确实有一些众生根机成熟,佛一定要来帮助他们。这就是常讲的“机感相应”,众生有感,佛就有应。感应道交有四种:

一、“显感显应”。显是非常明显。像我们求佛菩萨保佑,这心态都非常明显,佛菩萨很明显真的帮助我们。

二、“显感冥应”。我们求佛菩萨心态很明显,但佛菩萨暗中保佑我们。我们也许能觉察,但不明显。

三、“冥感显应”。佛当年出现在世间,就是这一类。众生根机成熟了,但并不晓得要求佛。根机成熟了,虽不求佛,佛知道了,佛示现在世间,是非常明显的感应。所以,众生是冥感,佛是显应,明显的应现在世间。

四、“冥感冥应”。感、应都不明显,但确实是感应道交。

佛当年出现在世间,那时中国文化水准确实也相当之高。虽高,但还比不上当时的印度。这是确实的,因为印度人着重修禅定。释迦牟尼佛在世的当时,一般修定的人,有能力进入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在中国,虽然出现孔子、老子、庄子,还没有能力进入天界。道理虽讲得不少,但事实上还没有达到这境界。由此可知,印度在修持方面,确实是超过中国人,这是佛为什么要降生在印度的原因。

譬如当时在中国,对于六道轮回的事实还不能完全接受。但是六道轮回的观念在当时的印度,几乎每个人都承认。因为他们在禅定中亲见此事,所以六道的情况,在印度的九十六种外道,他们是清清楚楚。可惜只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虽然是看得清清楚楚,但是六道是怎么形成的,他们不知道。如何脱离六道,他们也不知道。在这情况之下,佛就不得不出现世间,为这些根熟的众生解决进一步问题。

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

一切法,世间法或出世间法,都离不开因缘。即使佛讲《法华》、《华严》,也离不开因缘。

{大教之兴,因缘无量}。大教是指佛法。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讲经三百馀会,说法四十九年。它的兴起,绝对不是单纯的,可以说是非常复杂的因缘。那时有缘分见到佛的人,有缘听佛说法的人,乃至于三千年后的今天,我们每位同修还能看到经典(经典虽然是翻译本,但是译本无异于原本,这是我们要相信的),我们每一个人,与诸佛菩萨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结有缘分。若没有缘,今天怎么会遇到。

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天,依中国的记载,是三千零十七年。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世尊的末法时期还有九千年。九千年中,有人能听到佛法,听到佛的名号,见到佛菩萨的形像,与诸佛如来过去生中都有缘分,没有缘分是决定遇不到的。没有缘,佛也就不可能出现世间。所以,佛出现世间,是无量的因缘。

无量的因缘就难讲了,必须把无量因缘归纳成几个重要的因缘,这才好讲。佛法常用归纳的方法,把无量因缘归纳成一个总纲领。这总纲领就是{一大事因缘}。这一大事因缘就是《华严经》与《法华经》上所说的。

《法华》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由此可知,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一切诸佛出现在某一个世界里,都离不开“因缘”,都是为这一桩大事。

《法华经》说,“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简单讲,就是帮助一切众生,悟入佛之知见。佛的知见是纯正、真实,绝对没有错误;广大无边,是全知全能。我们每一个人,本来都是全知全能,可惜我们把自己的本能迷失了。

佛出现世间的目的,无非是帮助我们恢复本能而已;可是众生必须具有想恢复的意念,佛才能帮助。若众生没有这个意念,不想恢复,佛出现世间也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想恢复,可是没动这念头。若动这念头就是“显感”;没动这念头,可是一听到佛法,我们念头就起来了,这是“冥感”。我们有这意念,但是自己还没发觉,其实佛菩萨已知道你的心动了,有求觉的意念,有求正知正见,有求恢复自性的意念。我们是“冥感”,佛是“显感”。如果没有意念,佛也知道,佛就不来了,佛不度无缘之人。

{一大事},依照字面上解释。净宗所求的是“一心不乱”。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为我们讲一真法界。一就是真,二就不真。不但是六道凡夫,可以说包括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不知“一心”之可贵,日用平常中都是用三心二意。

“三心二意”就是经论常讲的“八识”。八识归纳起来,就是“心、意、识”,这三个都是心。“心”指第八识,“意”是第七识│末那识,“识”是第六意识。心、意、识,称为“三心”。末那识是意根,第六识是意识,合称“二意”。权教以下都用三心二意,不晓得用一心。一心是真心,一心是佛心,一心就是真如本性。可见这“一”字,是佛门关键的字。如果我们用“一心”,现前的法界就是“一真法界”。

一心能入、能证。一真是所入、所证。可是要记住,能、所是一,不是二。能证的心,就是所证一真。尽虚空遍法界就是整个自己,就是一心。佛教十大宗派无量法门里,唯独净宗持名念佛,直截修“一心不乱”。不像其他法门拐弯抹角,逐渐逐渐才到一心不乱。它比任何一个法门都简单、容易、稳当、快速。快到什么程度,简直不能想象。你看《无量寿经》讲的,十念、一念都能成功,这才快速。可见得佛与众生的差别,就在一念之间。你一念转过来,就成佛道了。为什么这麼快?佛说得非常清楚,因为你本来是佛,“念佛成佛”一点都不希奇。你本来是佛,只因你一念迷,就变成众生;一念觉,众生就变成佛。所以众生与佛,就在一念之间。

从此处,我们认识一心的重要。这一生要成就,从今天开始,生活、工作、处世、待人、接物,都要用一心。一心就是真心,就是真诚心,二心就是虚妄。也许有人会问,今天我诚心诚意待人,在这社会,人家都欺骗我,我不是处处吃亏、处处上当?这话问得好像也有道理,可是你要不肯吃亏,不肯上当,你就不能成佛。现在你问问自己,愿不愿意吃亏上当?吃亏上当也不过是几十年而已,你所得到的利益是永脱轮回。这笔帐要好好算一算,还是很划得来。所以,不要怕吃亏上当,吃亏上当正是消业障。不肯吃亏、不肯上当的人,业障不能清除。不但不能消除,天天还增长,那怎么得了。从这地方,我们很清楚的认识,“一”才是真理。

“大事”就是生死轮回。世间法的大事,无过于生死轮回。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生死疲劳”,这是世法里最可怜的事。佛要是不到世间来,世间人永远没有办法解决这桩大事。世间人有本事升天,有本事升到非想非非想天,就是没办法出三界。生死大事,要“真正觉悟”才能解决。我们无量劫来,可以说生生世世都与佛有缘,而且这缘非常深厚。生生世世接受佛菩萨的教导,为什么没能出得了三界?就是把生死疏忽了,没有重视它。看看我们这一生能不能觉悟,这一生如果把这两个字还是看轻了,佛法修得再好,还是无法超越。一定要把这桩事认识清楚,世间没有比这事更可怕的。聪明人一看到这字样,他就警觉了。愚痴人要死到临头才害怕,那时害怕也来不及了。趁现在身体还健康,年岁还不大,提高警觉来办这大事,超越生死。

我们求的是永远不生不死,“超生死,出轮回”,这是大事。{一大事因缘},确实世间没有人能解决,没有方法能解决。佛有能力、有方法,他义不容辞的来帮助我们解决这问题,所以出现于世。众生有感,佛就有应,应化在我们世间,这也是《法华经》上所说的意思。

《华严》云:“如来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以十种无量无数因缘……乃至广说如是等无秖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

从这一段经文来看,可见佛说这句话不只一次。《华严》是佛最初成道所说的,《法华》是佛教化众生最后所说的,一前一后,互相照应。佛说因缘是真的,不是假的。我们可以肯定,可以相信,两部经所说的是一个意思。《华严》是以十表法,十不代表数量,而是代表无尽。{十种无量无数因缘},就是代表无量无边的意思。下面是把它归纳起来讲,无量因缘也像《法华经》上所说,唯一的就是希望“一切众生,入佛知见”。“开示”是佛的事,“悟入”是我们的事。佛给我们开示,我们要能悟入。

亦即欲一切众生开明本心,同佛知见,等成正觉也。

“知”就是了知,于一切法明了、通达。“见”就是见解。对宇宙人生的观察,正确没有错误,称为“正知见”。我们现前的知见,都是错误的。佛在经上讲得很明白,叫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意思,不要相信自己的见解。可是凡夫偏偏认为自己的看法、想法很正确,很能自信,毛病就出在此。为什么佛不叫我们相信自己的见解?因为我们用的是三心二意,因此对于一切问题看法、想法,那有不错的道理。我们所想的、所见的,全都是错误,这点我们要承认。我们想错了、看错了,紧接着就做错了。一切的造作都错了,错误的结果是造成六道轮回的苦报。我们天天在造六道轮回,造出来自己享受。所以,轮回不是天地之间自然有的,不是阎罗王造的,也不是佛菩萨造的,更不是上帝造的。谁造的?自己造的。天天在造,不间断的在造,自作自受。

假如是佛知佛见,所造的是一真法界、极乐世界、华藏世界,真正是离苦得乐,得大自在。我们每个人希望寿命长久,永远不衰、不死、不变。佛说这些是一切众生应该得到的,你只要用真心,没有一样不称心如意。所以,西方极乐世界人的寿命长远,相貌之好,我们无法想象。我们今天想佛的相好,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西方极乐世界讲这还是“劣应身”。

极乐世界人相之好,经上形容“佛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佛如是,所有一切往生的人,个个如是。为什么?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同佛寿命,同佛相好,依正庄严,没有一样不相同的。他们用一心,所以他们的“知见”是正知正见。我们用三心二意,我们的“知见”是邪知邪见。不一样就在这地方。

如果肯承认自己的“知见”是邪知邪见,这人开始觉悟了。觉悟之后,就要把知见修正。从那里修起?从一心修起。先修一心,一心就是禅定。使自己心里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远离一切忧虑、牵挂,恢复到心地清净。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真正修行。

“修行”绝对不是要知道很多经典。“修行”是着重在心地清净。若心清净,一接触经典就能通达。那时候知经就多了,不像我们现在研究经典这麼苦,费尽了心思,都想不通。到那时候一接触,不必思想就通了。因为佛所说的一切经,是由清净心中自然流露;我心若清净,自然感通。

我们的清净心,跟佛心没有两样。佛所说的一切经,等于自己说的一样,那有自己不懂的道理!而是佛心清净,我们心不清净,所以佛说的,我们不懂。怎么猜,怎么想,都不懂,原因在用心不一样。现在我们知道此心是妄心,所以不要用它,从今以后要用真心。

{开明本心,同佛知见}。只要清净心恢复,就是成佛。{等成正觉},就是佛常讲的正等正觉。虽然还没达到无上,但确实是正等正觉。必须要记住,正等正觉就是心里没有妄想、执着、烦恼。若心里还有妄想、执着,还有贪、瞋、痴、慢,这是凡夫,不是佛菩萨。佛菩萨心里决定没有染着。所以,我们修行要特别注意断烦恼、断习气。本宗的方法,要我们“一向专念”。

前面这两条,说明大教的缘起,也就是四弘誓愿里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佛菩萨大慈大悲度众生,出现在世间。下文就要说本宗的兴起,特别是这部《无量寿经》。

I. 关于佛教的问题

首先,释迦牟尼佛不是第一位佛.
佛,这个字的意思是觉悟.这都是代表一种意思,
说白了,楼主你将来也是佛.为什么现在不是,因为你现在没有见本性.就是说你还有迷的地方,你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而释迦牟尼,他不迷,他没有不明白的事物.
一切的一切他都明白.所以他把这种什么都明白的人叫佛.这只是个称呼.
而释迦牟尼明白什么了呢?他把他明白的人们都解答不了的生老病死,他弄明白了.他明白了之后就告诉人们,教人们怎样做才能离开这个生老病死.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个人不死,他就不会再生.那一个人没有生,也就谈不上死了!
所以他告诉人们怎么离开这个生老病死.
这个方法就是我们说的佛法.被整理出来就是佛经.
人,只是六道中的一道,所谓六道,也都是个代表的词.
因为维次空间不同,所以产生了六道,人死了就象换了身衣服,只不是有的人换了好衣服,那就等于上了天道做了天人也就是神仙,有的换了破衣服,下了地狱.饿鬼等.而去哪道,决定于你的一言一行.包括你的想法,也就是意识.地狱也好.天上也好,外国叫天堂,这都是你没死的时候所做所为产生的.在死了以后就会感受到对应的那一道.比如你做恶事就会下地狱.
如果是一个大善之人,这个人是进不了地狱的.因为他感应不到地狱.
除非特殊情况.
如果你心里.以至于你的言行上.没有善恶之分.没有好坏.没有美丑.什么都没有.
那个感应就不在这六道了.
佛是觉行圆满的.每个佛的名字不同,但其他什么都相同的.没有高低之分.
有分别就不称做佛了.
每个佛都有自己的净土.这个净土的规模.样子等.是根据自己的愿力显现的.
比如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在未成佛时候发的四十八愿望,再结合200多亿其他佛国净土的样子,成了自己的净土.
那个净土,并不是我们的思维能想象到的美好.我们有过很多美妙的身心感受,
但任何一种感受,都比不上去他的净土所感受到的快乐.
因为我们人是有所知障的,就是说,我们所认识到的事物,都是根本自己的思维和想象,还有眼睛看见到的感受的.但人的思维,人考虑的事情,人学到的知识是世间的,是有限的.所以不准确.不圆满.不究竟.
这个话题要说起来很长很长.也很有意思,有时间再聊吧.
回答你第二个问题
佛教是一种教育.不是宗教.这点要认识清楚
因为教学才有师生的称呼.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根本的老师,
也就是本师.
而宗教来讲.上帝与信徒不是师生关系.
日常生活中我们称出家人为"和尚"
一个寺庙里其实只有一个和尚.
和尚是印度语,意思就是亲教师.就是亲自教导我的老师.就象现在学校里的
指导教授.他是直接指导我的.关系非常亲近.密切.
如果不是直接指导我的,就称呼他为"法师"
代表和尚教学的老师称作阿阇黎.阿阇黎的言行可以做我们的榜样.可以做我们的
模范.我们可以跟他学习.这些称呼在教育里才有.宗教里没有.
再从佛教道场的组织来看.就是寺庙.
寺院是佛教教学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一个教育机构.就象现在的学校与博物馆
结合在一起,这种形式,就是现代所讲的艺术教学.
现代人处处讲艺术,佛教在二三千年前就实行艺术教学了.
从寺院的组织也能看出它与现代的学校大致相同.
和尚,相当于学校校长.是主持教学政策的人.课程是他制定的.教师是他聘请的
这是和尚的职责.
和尚下面有三位帮助他的人,佛家称为纲领执事,分掌三个部门
掌管教务的称呼为"首座".
掌管训导的称呼为"维那"
掌管总务的称呼为"监院".
名称与学校不同,实际上他们主管的事务跟现代学校里面的,教务.训导.总务
没有两样.
所以寺院机构的组织是一所学校!
中国过去称为"丛林",丛林就是佛教大学!
建议楼主有时间在网上看看当代大德净空法师的演讲.
当然能听到,能听进去,那也是善根福德因缘.

阅读全文

与印度人为什么叫佛教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英国人种怎么样 浏览:422
印度孟买冬天多少度 浏览:135
印尼卢比英语怎么读 浏览:501
伊朗和瑞典哪个国力强 浏览:855
中国哪里产翡翠和玉 浏览:267
印度传说中的众神之车是什么 浏览:258
航运从美国到中国需要多久 浏览:824
越南小米手机有哪些 浏览:803
1000美金多少印尼钱 浏览:382
中国目前援助了哪些国家 浏览:418
越南华人什么意思 浏览:375
印度长途汽车怎么下 浏览:277
人民币兑多少越南钱 浏览:357
印尼按摩的店叫什么名字 浏览:239
中国铜储备能维持多久 浏览:336
伊朗这状态怎么跟美国斗 浏览:205
印度国家排多少名 浏览:54
中国的疫情有多少例 浏览:897
为什么中国没有研发新药 浏览:216
印度有多少大型车 浏览: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