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苦行僧是什么意思印度为何有怎么多苦行僧
苦行僧,印度特色。据说,在印度,有400-500万人,男性占绝大多数,达90%。顾名思义,苦行,乃是通过吃苦证得正道,进入天堂。他们把人欲压缩到极为简陋的地步,只维持生存就行了。别看苦行僧们吃着常人难受的苦,实际上,他们之所以如此,是比普通人更“懒”。
Ⅱ 释迦摩尼佛为什么要出家
1、释迦摩尼因见人间的生、老、病、死而发现人生短暂生命的真相发心出家修行
2、释迦牟尼佛确实在两千五百年前诞生在古印度的“蓝毗尼园”中(现在是尼波尔境内),确实示现凡夫身,于出家修道前,一直以尊贵的太子身分,处在一个奢华富裕的王宫生活里(见《中阿含》大品柔软经第一)。而此养尊处优的贵族生活,对一个天赋禀异,具有灵敏观察力的智者而言,呈现在眼前的一切,却使他对现实生命的起源,充满了一连串的疑问,激发他对现实人生敏锐的求知欲。当一个人对目前的荣华富贵、名利权势视如敝屣,深感它的不实性、无常性,豁然发现另一条坦荡、悠然的云水生涯时,就是他踏上心灵之旅、开发内在精神生命的开始!
3、一般人要在困窘的环境下发现痛苦的根源,因为尝到痛苦的滋味而知苦、舍苦,发心出家,比较容易。对于一个从小安居于安富尊荣,无忧无虑,从来没有尝受到困苦因缘的尊贵太子,要他骤然舍弃眼前拥有的妻妾美女,财势权贵,如果没有异于常人的大担当、大智慧,是不容易觉醒的,太子不但以智慧之眼看清楚了眼前奢华糜烂的皇宫生活,只不过如过眼云烟般的虚幻,并且在出城游观时(见《长阿含》大本经“一”),于道路上亲自看见头白齿落、面皱身偻的老人,身患疾症、病苦折磨的患者,四肢僵硬、悲号送终的死人,从现实人生的“生、老、病、死”中,发现短暂生命的真相。死亡,是人生最后的归宿,如果对自己的生命没有做过内在的洗炼,对自己灵性的生命没有丝毫把握,任何人到了迟暮之年,都会惧怕死亡的来临。
大部分的人,皆是在妻儿恩爱中庸庸碌碌地虚度一生,能够在今生生命中对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意义、精神生命的价值做过短暂检讨、反省的,恐怕大都要经过病苦、老年、临死之前,乃至生离死别间,才会稍微对周遭发生的人事环境做短暂的回顾、省悟!
佛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要在尝到苦的结果后,才知道“苦”是人生的真相。一个从有生命以来,就对现实的假相有着异于常人的观察力、判断力的先知先觉者,在他观察出原来这一期生命中充满了许多身心交织而产生了无数不是世人现有的凡常思虑所能解决的痛苦烦恼时,适时运用他敏捷的分辨力,改变他的人生观──慧剑斩情丝,转变这一生未来将要走的路程,扭转这一生现实生命将要造作、形成的现实因果,使他的人生之旅在三十岁(实岁二十九,又有记载十九岁)的那一年产生了急剧的变化,成为一个富贵与流浪生命者之间的人生旅程空前的转捩点。见《中阿含》浦利多品罗摩经第三)
三十岁──正是人生的壮年时期,一个人到了三十岁之时,正是有独立思考力、判断力的时期,具备分辨人生之旅的黄金时期,可以说是已经找到了未来人生的出路。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人生最具塑造性、进取性、思想性、观照性的年龄,就是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佛陀选择三十岁出家,便说明了佛已经从世俗的王宫安乐中与出世修道的清修中划分出了一条入世与出世的明显分野。生与死不能两立,要解决人生烦恼的根源,就不能再沉迷于当前的富贵淫乐之中,要当生亲证宇宙人生的真理,便非得今生出家修道不可。佛以最实际的行动,代表了一个贵族身分者看清楚了权势内幕的纷争,对权贵生涯的觉醒,代表了一个置身于纸醉金迷皇宫生活中的千金之子领悟了未来人生应该走的方向,对无常欢乐刻骨铭心的省悟,暗示了一条人生最大的投资路线──出家,唯有从现实人生的经历中发现出苦的生机,才能彻底斩断世间的情缘,出离五欲六尘之家,方能在不断的苦修精进下,得到人生起源的答案……。
4、在《阿含经》上告诉我们:“释迦太子”(悉达多太子)出家之后,经过追随外道仙人苦修的阶段,曾经日食一麻一麦,禅修精进,但是始终不能超脱三界生死之苦。最后在菩提树下禅坐,深入四禅之中……,终于彻底证见十二因缘法的形成与还灭的真理而了脱生死。
Ⅲ 老梁聊印度,为什么印度学不了中国,一句话就总
老梁天天放屁,自以为是印度事务专家,其实全是信口雌黄,胡说八道。为什么印度学不了中国?因为印度人太抠门了。印度人无论男女,拉屎擦屁股从来不用卫生纸,拉完屎用左手一擦就了事了。就凭印度人这种抠门的精神状态,印度就学不了中国。
Ⅳ 为什么很多古印度国王大力扶持佛教
1.印度人喜欢思辨,就是现在也如此,对于思辨力强的佛教自然偏好。
2.佛教包容力太强了,心量广大的国王自然很接受,就是佛教为国教之时,印度各国都是允许宗教信仰自由的,更别说宗教战争了。这是其它宗教所办不到的。
3.佛教讲究慈悲济世,对教化百姓大有裨益,自然被有头脑的国王所接受。
4.佛教讲究正信,破除迷信,追求智慧,这在其他宗教是很少见的,对于英明、求知的君主来说,再合适不过。
5.佛教内容广袤而又精神,是个无穷的宝藏,对于求知欲强的君主来说,肯定会青睐一些的。
Ⅳ 印度“圣女”是怎么回事她们为何要把身体献给寺院僧侣
印度的“圣女”,就是贫困家庭把未成年的女孩子送到寺庙(有些像出家),作为交换条件,希望来世给家里带来好运的一种信仰和行动,完全是由于信仰所带来的,无关愚昧和落后。她们的理念就是,这世奉献,来世就可成为人上人,也可以换取富贵无双的生活。
外来游客对此的看法不一,有人认为是信仰,有人认为是一种陋习,对于这些作为圣女的孩子们来说,她们没有文化,也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只能是逆来顺受,不管怎么看都是一场悲剧,而这个悲剧还是其父母一手造成的。
可能作为她们的父母,还会有些许的荣耀感也说不定,信仰不同,文化不同,有时候真的很难理解,就像她们无法理解我们现在一样,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我们虽然看不懂,在同情他们的同时,她们也在同情我们呢!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特有的风俗,我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更多的应该是尊重,希望她们能获得自己期望的好运。
Ⅵ 释迦摩尼本是印度王子,为何要出家
释迦摩尼在王室贵族长大,一出生身份就与众不同,作为一个王子,他却有着不一样的个性。释迦摩尼没有贵族王子特有的养尊处优,相反更多的是他喜欢清净,想要远离贵族人士的环境,喜爱单独思考,所以他的想法总是很独特。
回到家中悉达多便告知了家人自己的想法,好在家人同意了王子的请求,就这样释迦摩尼开始了自己的修行之路。
Ⅶ 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出家
他因深深困扰于生死问题而出家。
佛陀时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国,基本上都是君主制。此外还有若干独立或半独立的小国,释迦族统治的迦毗罗卫就是其中之一。它臣属于憍萨罗国,位于今天尼泊尔境内,接近印度边界。释迦族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 当时释迦族的政治体制,有学者认为是贵族共和制,即由少数统治者协商进行统治;另有学者认为释迦族实行的是专制的少数寡头政治。
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是释迦族的首长之一;母亲是摩耶夫人,她欲返回故乡天臂城待产,在蓝毗尼园产下佛陀。相对晚期的佛典编者对此添加戏剧性描写:摩耶夫人怀孕前梦见白象入胎; 她在蓝毗尼园的无忧树下,是站着生下佛陀的; 阿含经更说佛是从摩耶右胁生出的;相士阿私陀听闻太子出生,进宫预言太子将会成佛,而他等不到这一天,所以悲喜交加。
摩耶夫人在他诞生七天后去世,他由净饭王的续妃波阇波提抚育(大乘佛教传此人是佛的姨母; 另说由乳母抚养 )。七岁开始接受学业培养,包括吠陀和五明学艺,以及兵法和武术等。十六岁娶天臂城主之女耶输陀罗为妃(另说有三夫人 ),生有一子名罗睺罗。 在一部早期经典中,他自述青年时期生活奢侈,极尽声色娱乐,有暖、凉、雨三时宫殿轮换居住。 这是当时贵族阶层无论武士或商人习以为常的奢侈情况。但他因深深困扰于生死问题而出家。
Ⅷ 印度人是不是到了一定年纪要去当和尚
别说当和尚了,佛教发源地的南亚印度地区,如今反而是真正式微的地方,印度教是第一大宗教,接着是伊斯兰,佛教徒少的可怜。
Ⅸ 佛教起源于印度,为何没有最终成为印度人的宗教
佛教,作为世上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印度,曾是印度数个王朝的国教。佛教在古印度曾经无比辉煌,是古印度的文化输出象征。但是自公元十二世纪之后,佛教突然在印度历史中消失,再也没有出现过。那么,佛教为什么会在印度绝种呢?佛教理念与印度种姓制度不符。
1.佛教理念与印度种姓制度不符:
从古印度开始,统治者都要保持自己的主义制度,为了保持自己的利益。将阶级划分的很明确,种姓制度提倡身份自出生起就被赋予,所以社会流动的情况不可能在印度发生。佛教所提倡的众生皆平等,某程度上是挑战了种姓制度的不公。在现代社会看来,平等当然是世界潮流,但是在印度看来,种姓制度更加符合自己的国家。
佛教在印度的绝迹固然是因为遭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双重打击。但归根究底,是其发展慢慢远离了群众以及佛陀的原教旨思想,变得过于超脱和变质,最终在印度近乎绝迹。印度现在青主要以自己国家的印度教为主,这也是自己国家和信仰上面本质上的区别吧。
Ⅹ 老梁:几千年来佛教出家人为什么劝人不要生
这是对佛法的误解。佛教导众生,不要邪淫,不要堕胎,从来没有反对生育。五戒中戒邪淫,是因为邪淫不仅会折损自身福报,伤害身体,而且会导致家庭矛盾,妻离子散。之后不要堕胎,是因为堕胎是杀生,而且杀害自己孩子的罪业更为深重。总之,佛法的宗旨是爱护生命,并没有不让人生育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