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的俱焰弥国在哪里

印度的俱焰弥国在哪里

发布时间:2022-11-15 02:57:10

A. 印度的今天是在哪里,请给详细资料,必采纳!

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 由下资料可知: 玄奘早年及西行求法幼年出家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0岁随哥哥进入佛门,13岁剃度出家,21岁受具足戒。前后遍访佛教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盘经》等经论,造诣日深。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十余万里。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并结为兄弟。后经龟兹(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赤建国(今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即精通五十部经书的十名高僧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历游五印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着《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多的辩论,又着《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着《三身论》(已佚)。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 .

B. 古印度俱焰弥国在什么地方

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切权力。 波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C. 须弥原型是哪个国家

须弥对应的并不是某个单一国家,而是以南亚到中东再到埃及这一块地区为原型的,其中包括古印度、伊朗、阿拉伯地区和古埃及等国家,大概是中世纪中期中亚国家混合体。比如须弥人赛诺的头冠也是根据埃及的胡狼的头冠为背景设计出来的。

而多莉这个人物的设计也充满的阿拉伯的风格,其元素爆发创造出来的灯中幽精也是融合了阿拉伯民间传说故事中的阿拉丁神灯这一要素。

总而言之,须弥主要是以中东为核心并且也包括南亚和古埃及等地区的风格为原型的,其中赛诺和多莉的人物设定中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

原神3.0版本须弥内容太震撼

8月24日,原神正式打开了3.0须弥国度的大门,这下可让眼巴巴等待的玩家们爽了,直接守着大门准时进入游戏。不进不要紧,这一进可就直接被惊艳到了:从层岩巨渊进入道成林的那一瞬间开始,一片巨大又真实的雨林就展现在了玩家眼前。

而这还只是个开始,原神须弥版本给玩家带来的惊喜可远远不止于此——高质高量、量大管饱,用来形容原神3.0的爆炸质量根本不为过!

游戏内,原神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惊喜。须弥的地图是非常惊艳的一点:相比渊下宫和层岩巨渊,须弥整体的地形是雨林,而它真实的立体感以及逼真的生态环境都非常戳心。

无论是高垂的瀑布还是树藤,亦或是像珊瑚宫一样圆圆大大可可爱爱的蘑菇形(扇贝形)的地形都让饭仿佛真的置身于雨林之中。

甚至还有没有攻击性的生物,比如这只趴在地上睡觉的豹子——虽然饭饭本人没有“杀心”,但为了探究一下它究竟是什么,可怜的豹子还是变成了兽肉。

D. 佛说,佛教在印度是怎么灭绝的

今天历史书讲,佛教在印度灭绝,主要原因是伊斯兰教的入侵。但佛经没有把这个作为主因,而是说佛教内部矛盾爆发,造成教团四分五裂,外道乘虚而入,佛教灭绝。内部矛盾是什么呢?故事里是罗汉比丘和三藏比丘的矛盾。这个描述很有意思,既含有重实修和重教理的矛盾(三藏比丘当然重教理,罗汉比丘肯定修证好),又有小乘和大乘之争的意思(三藏比丘这名字很像大乘,罗汉比丘显然是小乘),而矛盾的爆发点是因为对戒律的不同理解(罗汉比丘说“此应作,此不应作”,而三藏比丘弟子并不认可罗汉比丘持戒清净),一个事件把几方面的矛盾都展现出来了,是不是信息量很大?要找这么一件事还真不容易呢!

矛盾是怎么积累和爆发的呢?经中也透露了。三藏比丘和罗汉比丘都有众多弟子,似乎是三藏比丘成名在前,罗汉比丘后起。可能主要是罗汉比丘批评三藏比丘,最后爆发也是因为罗汉比丘举戒律问题。三藏比丘精通三藏、善于说法,可能认为持戒不能死守戒条,要懂得开遮才算真正清净持戒,罗汉比丘认为应严格持守戒律。双方弟子都崇拜自己师父,不认可对方,互相敌视,非止一日。围绕两位比丘俨然形成了坚固的宗派或山头。最后在一次布萨时,罗汉比丘讲“此应作,此不应作”时可能点了三藏比丘僧团,还可能用词尖锐。三藏比丘弟子反唇相讥,说“你持戒并不清净,还口出粗言。”当罗汉比丘说“我久清净身、口、意业,无诸过恶”时,一个冲动的三藏比丘弟子上前杀死了罗汉比丘。后来,愤怒的罗汉比丘弟子又杀死了三藏比丘。

其实在爆发之前,败相已现。双方弟子只认自己师父,却不想想自己首先是佛弟子。两位师父也没有以大局为重引导弟子,罗汉比丘批评对方,三藏比丘弟子冲动杀人更说明三藏比丘平时教导有问题。只崇拜自己师父不尊重别的僧人,佛弟子退化为各自师父的弟子,佛教退化为宗派或山头的集合。宗派或山头互相诋毁,佛教整体则在互相诋毁中衰落。即使不爆发流血冲突,也会逐渐消亡。

那么伊斯兰教入侵在经里讲到没有呢?也讲到了。“天龙八部莫不忧恼,恶魔波旬及外道众踊跃欢喜,竞破塔寺、杀害比丘。”今天看来觉得太简略了,但最主要的破塔寺、杀比丘已经讲了,且给定性了,是恶魔波旬及外道干的。恶魔二字也把当时的惨烈暗示出来了。

今天写印度佛教史,也应该重视佛讲的这个视角。更重要的是,这个视角对解释佛教衰落、指导佛教发展都有巨大现实意义。佛教要复兴必须先克服内部矛盾!如果佛弟子们继续深陷诤论,则佛教只能在外道的压力下衰落,何谈复兴?

E. 杂阿含经556-558

第556经~558经(无相心三昧经):此三经主要是讲述何谓无相心三昧。

无相心三昧解释链接

(五五六)无相心三昧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娑只①城安禅林中

尔时众多比丘尼诣佛所。稽首礼足。退住一面

尔时。世尊为众多比丘尼种种说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

时。诸比丘尼白佛言。世尊。若无相心三昧②。不勇.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③。此无相心三昧。世尊说是何果.何功德

佛告诸比丘尼。若无相心三昧。不勇.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此无相心三昧智果.智功德④

时。诸比丘尼闻世尊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时。众多比丘尼往诣尊者阿难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难。若无相心三昧。不勇.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此三昧说。是何果.何功德

尊者阿难语诸比丘尼。姊妹。若无相心三昧。不勇.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世尊说是智果.智功德

诸比丘尼言。奇哉。尊者阿难。大师及弟子同句.同味.同义。所谓第一句义⑤。今诸比丘尼诣世尊所。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义问世尊。世尊亦已如是句.如是味.如是义为我等说。如尊者阿难所说不异。是故奇特。大师及弟子同句.同味.同义

时。诸比丘尼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注解]

① 娑祇: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是拘萨罗国的旧都城,位于当时的中印度,舍卫城的南方,和拘萨罗国以南的阿逾阇城隔河相望。又译为“娑鸡帝”。

② 无相心三昧:观色、声、香、味、触、法相断,不念一切相,而成就的定境。

③ 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不躁动而冲出定境、不沉没而丧失定境,完成解脱而稳固,稳固而完成解脱。

④ 智果、智功德:(带来)出世间智慧的成就、出世间智慧的功用。此句的“智”在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完全智”。

⑤ 第一句义:最好的文句和意义。

-----------------------------------

翻译:

五五六、无相心三昧:众多的比丘尼向佛及阿难请问无相心三昧,回答都同。大众都惊讶佛与弟之同句、同昧、同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娑只城的安禅林中。

    那时,有众多的比丘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众比丘尼请问佛陀说:“世尊啊!如果修习无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动也不昏沉,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对这无相心三昧,世尊您说这是什么果、什么功德呢?”

    佛陀告诉众比丘尼说:“如果修习无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动也不昏沉,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这无相心三昧是智果(以菩提佛智修行而得上妙果)、智功德。”

    这时,众比丘尼听闻世尊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世尊作礼后便离去。

    当时,这些比丘尼又去到阿难尊者的住处,向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请问阿难尊者说:“如果修习无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动也不昏沉,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对这无相心三昧,您说是什么果、什么功德呢?”

    阿难尊者告诉众比丘尼说:“姊妹们!如果修习无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动也不昏沉,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世尊说这是智果、智功德。”

    众比丘尼听后说:“真是奇妙!阿难尊者啊!大师及他的弟子回答的都是相同的语句、相同的内容、相同的意义,同是所谓无上的第一句义。今天众比丘去到世尊住处,以同样的语句、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意义去请问世尊,世尊也是以同样的语句、相同的内容、相同的意义为我们讲说,就跟阿难尊者您所说的没有差别,所以说这是很奇特的事,大师及他的弟子答问都能同语句、同内容、同意义。”

    当时,众比丘尼听闻阿难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尊者作礼后就离去。

第五五六经注释:

1、沙只城安襌林:沙只城,为北憍萨罗国都城。安襌林又作安缮林,于都城近郊,佛陀经常游行说法于此。

2、无相心三昧:为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之一。这三种三昧都是印度佛教的三种观行法门,也可视为三种实践的原理。无相三昧,谓修观空之后,故无别相状,是与灭谛的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的定。涅槃(即灭)离色、声、香、味、触五尘,男、女二相,及生、异、灭三有为相,故名无相;此三昧缘灭,故得无相之名。

(五五七)阇知罗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拘睒弥国瞿师罗园。尔时。尊者阿难亦在彼住

时。有阇知罗比丘尼诣尊者阿难所。稽首礼足。退坐一面。问尊者阿难。若无相心三昧。不勇.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尊者阿难。世尊说此何果.何功德

尊者阿难语阇知罗比丘尼。若无相心三昧。不勇.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世尊说是智果.智功德

阇知罗比丘尼言。奇哉。尊者阿难。大师及弟子同句.同味.同义。尊者阿难。昔于一时。佛在娑只城安禅林中。时。有众多比丘尼往诣佛所。问如此义。尔时。世尊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义为诸比丘尼说。是故当知奇特。大师弟子所说同句.同味.同义。所谓第一句义

时。阇知罗比丘尼闻尊者阿难所说。欢喜随喜。作礼而去

如阇知罗比丘尼。迦罗跋比丘尼亦尔

[对应经典]

南传《增支部尼柯耶》集9〈大品4〉第37经。

----------------------------------

翻译:

五五七、阇知罗经:阇知罗比丘尼向珂难问无相心三昧之果与功德。回答都同佛所说的同句、同昧、同义而欢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拘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那时,阿难尊者也住在那儿。

    当时,有位名叫阇知罗的比丘尼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向尊者顶礼后,退坐一边,向阿难尊者请问说:“如果修习无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动也不昏沉,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阿难尊者啊!世尊说这是什么果、什么功德呢?”

    阿难尊者告诉阇知罗比丘尼说:“如果修习无相心三昧,心得不浮动也不昏沉,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世尊说这是智果、智功德。”

    阇知罗比丘尼听后说:“真是奇妙!阿难尊者啊!大师及他的弟子都是以同语句、同内容、同意义回答。阿难尊者啊!以前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娑只城的安襌林中。当时,有众多的比丘尼去到佛陀住处,以这个问题向他请问。那时,世尊也是以同样的语句、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意义回答众比丘尼。所以应知这真是一件奇特的事,大师和他的弟子所说的都是同语句、同内容、同意义。”

    当时,众比丘尼听闻阿难尊者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尊者作礼后就离去。

(五五八)阿难经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俱睒弥①国瞿师罗园。尔时。尊者阿难亦住俱睒弥国瞿师罗园

时。有异比丘得无相心三昧。作是念。我若诣尊者阿难所。问尊者阿难。若比丘得无相心三昧。不勇.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此无相心三昧何果。世尊说此何功德。尊者阿难若问我言。比丘。汝得此无相心三昧耶。我未曾有。实问异答②。我当随逐尊者阿难。脱③有余人问此义者。因而得闻

彼比丘即随尊者阿难。经六年中。无有余人问此义者。即自问尊者阿难。若比丘问无相心三昧。不勇.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世尊说此是何果.何功德

尊者阿难问彼比丘言。比丘。汝得此三昧

彼比丘默然住。尊者阿难语彼比丘言。若比丘得无相心三昧。不勇.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世尊说此是智果.智功德

尊者阿难说此法时。异比丘闻其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

① 俱睒弥:即“拘睒弥”,古代印度都市名,是十六大国之一的跋蹉国(拔沙国)的首都,相当于现今的 Kosam,位于恒河支流 Yamunā 河沿岸。当时有以首都名作为国号的习惯,因此跋蹉国又称为俱睒弥国。

② 我未曾有实问异答:我从来不曾在别人实在地问问题时,我闪躲不答。

③ 脱:倘若。

-----------------------------------

翻译:

五五八、阿难经:本经叙述一比丘向阿难请问无相心三昧。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

    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俱睒弥国的瞿师罗园里。那时,阿难尊者也住在俱睒弥国的瞿师罗园中。

    当时,有一位比丘已证得无相心三昧,他这样地想着:我如果去到阿难尊者住处,向阿难尊者请问说:“如果比丘已经证得无相心三昧,心不浮动也不昏沉,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这无相心三昧是什么果?世尊说这是什么功德呢?”阿难尊者如问我说:“比丘啊!你是已证得这无相心三昧了吗?”“我还未曾证得。”他问我,我就故意答反。我将追随阿难尊者,假设有其他人也来问此问题的话,我就可以听到答案了。

    那位比丘于是就追随着阿难尊者,经过六年当中,竟没有其他的人来请教这个问题,于是自己就向阿难尊者问说:“如果有比丘来请教说已证得无相心三昧,心不浮动也不昏沉,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世尊说这是什么果、什么功德呢?”

    阿难尊者问那位比丘说:“比丘啊!你已证得这种三昧了吗?”

    那位比丘静默地承认了。阿难尊者告诉那位比丘说:“如果比丘已证得无相心三昧,心不浮动也不昏沉,已于解脱安住,已安住于解脱,世尊说这是智果、智功德。”

    阿难尊者讲说这段经文的时候,那一位比丘听闻他的说法,满心欢喜,愿遵奉修行。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完

界定法师

第556经~558经(无相心三昧经):此三经主要是讲述何谓无相心三昧。

何谓“无相心三昧”?众比丘尼不太明白,请教了佛陀,又请教了阿难尊者。结果令大众有些惊讶,原因是阿难尊者的回答与佛陀的回答竟是出奇地一致,所谓“同句、同味、同义”。从字面上理解,无相心三昧就是以离一切相(不着于相的涅槃)为专注对象(所缘)所成就的禅定。

诸比丘尼分别请教佛陀与阿难道:“若无相心三昧(不被一切相所执的定),不涌(不浮动)、不没(不沉睡),解脱已住,此无相心三昧,世尊说是何果、何功德?”

佛陀对此的回答是:“若无相心三昧,不涌(不躁动)、不没(不昏沉),解脱已住,住已解脱,此无相心三昧智果、智功德。”

阿难对此回答是:“若无相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世尊说是智果、智功德。”

从阿难的回答可以看出,他的回答未必是他自己亲身参悟所得出的结论,有可能是闻佛所说,也就是佛陀曾经回答过类似的问题,阿难在一旁听闻默记。因为阿难在佛涅槃之前,并未获得彻底的解脱,他不可能知道“无相心三昧”会是“何果何功德”,这是一种“记说”,已经达到了“第一句义”的高度,故而阿难不可能知道得这么彻底。不过阿难十分坦诚,他的回答是“世尊说是智果、智功德”,明确说这是世尊说的,不是他本人的发明。

第558经稍有差异,有异比丘请教无相心三昧何果何功德,阿难反道:“汝得无相心三昧耶?”该比丘回答说“我未曾有”。当时阿难没有回答这位异比丘的问题,但是异比丘又很想知道答案,怎么办呢,于是“彼比丘即随尊者阿难,经六年中”,目的是想假如其他人以相同的问题请教阿难,阿难尊者一旦回答,这位异比丘不就是可以不费力气地听闻得法了吗?可是结果却令他很失望——六年之中,竟“无有余人问此义”。不得已,他只好又再次请教道:“若比丘问无相心三昧,不涌、不没,解脱已住,住已解脱,世尊说此是何果、何功德?”阿难又一次反问道:“比丘!汝得此三昧?”一句话问得这位比丘哑口无言。为什么?该比丘压根就没有证得无相心三昧。没有证得的境界,问之何益?就好像我们现在是凡夫,却一个劲地追问“佛境是何境界”一样,根本是不得要领,弄不好还会落下谤佛谤法的罪业。不过最后阿难还是回答了该问题,即“世尊说此是智果、智功德”。

最后浅说一下无相心三昧。

有的人说原始经典中的无相心三昧,与大乘佛教的“空”观思想十分接近。我本人比较赞同这种观点,但是二者还是有所区别。作为一种修持法门,它总有一个对治的对象,比说空是对治有,苦是对治乐,等等。相既是实在物(山水自然景观人物),也可以是虚幻之物(念头、梦想、意识)。我们平常人喜欢“取相”,结果我们的脑海中,为各种各样的“相”所充斥。“相”本身并不是什么坏事,可是执迷于相,就会很麻烦。如此时间久了,我们的思想就变得复杂了,种种烦忧就此而生起,故而“相”便成“相患”,以相为患。

取相是想蕴认知一切事物的作用,而这个相,又往往是颠倒的,不真实的,因而《金刚经》中的破四相(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对治我们的种种不净之想,以清净想来取代不净之想、染杂之想。无相心三昧,便是建立在破四相基础之上的一种修禅对治法门。修行此禅定法门,其次第大致分为八个,即村邑想、同修梵行想、森林独处想、大地想、空无边处想、识无边处想、无所有处想、非想非非想处想。每一个次第都是后一想取代前一想,一个一个地见味、见患、见离。不仅如此,还要观照一切法唯是名言,无有实性(假名无实故)。如此一来,即于法不起所缘想,进而能缘心想也不可得,能所空性无所对立,见性绝对,由此而入无相心三昧。

增支部9集37经/阿难经(庄春江译)

有一次,尊者阿难住在憍赏弥瞿师罗园。

在那里,尊者阿难召唤比丘们:

“比丘学友们!”

“学友!”那些比丘回答尊者阿难。

尊者阿难这麼说:

“不可思议啊,学友们!未曾有啊,学友们!到此,为了众生的清净、为了愁与悲的超越、为了苦与忧的灭没、为了方法的获得、为了涅槃的作证,到达在障碍中的空间被那有知、有见的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领悟:那眼确实将存在,那些[进入视野的]色,他将不感受那个处;那耳确实将存在,那些声音,他将不感受那个处;那鼻确实将存在,那些气味,他将不感受那个处;那舌确实将存在,那些味道,他将不感受那个处;那身确实将存在,那些所触,他将不感受那个处。”

当这麼说时,尊者优陀夷对尊者阿难这麼说:

“阿难学友!那是有感知的不感受那个处,或无感知的呢?”

“学友!那是有感知的不感受那个处,非无感知的。”

“学友!怎样的感知不感受那个处呢?”

“学友!这里,比丘以一切色想的超越,以有对想的灭没,以不作意种种想[而知]:‘虚空是无边的’,进入后住于虚空无边处,学友!这样的感知不感受那个处。

再者,学友!这里,比丘以一切虚空无边处的超越[而知]:‘识是无边的’,进入后住于识无边处,学友!这样的感知也不感受那个处。

再者,学友!这里,比丘以一切识无边处的超越[而知]:‘什么都没有’,进入后住于无所有处,学友!这样的感知也不感受那个处。

学友!这里,有一次,我住在娑鸡多城漆黑林的鹿园。学友!那时,惹低拉袜西葛比丘尼来见我。抵达后,向我问讯,接着在一旁站立。在一旁站好后,学友!惹低拉袜西葛比丘尼对我这麼说:‘阿难大德!这定不弯曲、不弯离、不进入被有行折伏后妨碍状态的,以解脱而稳固;以稳固而满足;以满足而不战栗,阿难大德!世尊说这定有什么果?’

学友!当这麼说时,我对那位惹低拉袜西葛比丘尼这麼说:‘姊妹!这定不弯曲、不弯离、不进入被有行折伏后妨碍状态的,以解脱而稳固;以稳固而满足;以满足而不战栗,姊妹!世尊说这定有完全智果。’学友!这样的感知也不感受那个处。”

F. 须弥是哪个国家

须弥是指印度。印度位于南亚,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东北部同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和中国接壤,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与巴基斯坦交界。印度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

古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500年诞生了印度河文明。前1500年左右,中亚的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古印度人,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并确立种姓制度,吠陀教开始发展为婆罗门教。公元前4世纪,孔雀王朝统一印度,开始推行佛教,并向外传播。约前188年,孔雀帝国灭亡后群雄割据、外族入侵,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兴起。1600年英国侵入莫卧儿帝国,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以后逐步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6月,英国颁布《蒙巴顿方案》,实行印巴分治。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也是金砖国家之一,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近年来服务业增长迅速,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最重要出口国。全球最大的非专利药出口国,侨汇世界第一。

G. 父母的心中心有何含义起到了什么作用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
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其时即有过、现、未来一切诸佛,应念正思。复有诸菩萨等,住自心中而复不动。复有诸金刚领诸眷属执金刚事,不安其座,游行十方。复有诸天仙魔众,怖走无处。
讲解:
如是我闻
教下讲经,通用“三分”,即将全经划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经首是序分,经尾是流通分,中间的绝大部分内容是正宗分。几乎所有的佛经,开头和结尾全都大同小异,所以序分和流通分的格式几乎是相同的。
序分的格式就是所谓“六种证信序”,也称为“六成就”,那就是“信、闻、时、主、处、众”这六种成就。时,就是说法的时间;处,就是说法的地点;主,就是说法之主,那就是佛了;众,就是听法之众,就是听佛说法的大众。还有“信、闻”呢?信,就是“如是”;闻,就是“我闻”。几乎所有的佛经都是从“如是我闻”开始的。
佛说法是应病与药,根据不同的人和事,为说不同的法门。当时听佛说法者都是依教奉行,并没有用文字记载下来。阿难是佛的侍者,佛所说的法,阿难亲耳听到的最多。阿难的记忆力极好,过耳不忘,虽然没有文字记录,阿难却把佛说的法全都记在心里了,这是以后结集佛经的先决条件。佛将入涅槃的时候,阿难曾问佛,世尊灭度后,以什么格式结集佛经?佛告诉阿难,经首冠以“如是我闻”。后来结集佛经,由阿难诵出,大众笔录,于是,每部佛经的开头,几乎全都是“如是我闻”。
“如是”是表“信”的,浅显地说,“如是”的意思就是“正是这样的”。正是什么样的呢?正是“我闻”的——这正是我听佛所说的,真实不虚。“如是我闻”的意思就是:佛正是这么说的,是我亲耳听到的,绝无虚言。
教下讲经,在第十门“别解文义”的开头,须先讲“如是我闻”四字。今举交光大师《楞严正脉疏》里的一段话:
“如是”者,略作指法之词;“我闻”者,略明授受之本。温陵谓“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是也。
此缘结集时,阿难感变,相好同佛,众疑阿难成佛,释迦再来,诸佛降附。唱此四字,三疑顿息,故必首标。
然“六成就”中,“如是”二字,第一“信成就”也。乃是信顺之词,谓信者言“如是”,不信者言“不如是”也。若依理释,谓圣人说法,但显真如,唯如为是耳。若宗本经,一切事坚固为如,离无常见为是。盖表信教信理之深,方成传持之道,故曰“信成就”矣。
“我闻”二字。第二“闻成就”也。“我”,即结集经主也,然是随世假我。及法身真我,非同凡夫外道所计。“闻”者,亲说亲听,非展转传闻。所谓“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不假音闻,教体何立,故曰“闻成就”也。达耳入心,记持无毫发之遗,文殊大不思议。阿难亦能忆持沙劫诸佛清净法藏。今一佛四十年教,何有差遗!圣人境界,非比世间。若约中道理释,则以无我之真我,不闻而能闻也。
再举子璇大师《楞严义疏》:
【如是】
若兼“我闻”合释:即指法之辞也,如是之法我从佛闻。《佛地论》云:谓结集时,众共请言,如汝所闻,当如是说。传法菩萨,便许可言,如是当说“如我所闻”。
离释:如是者,“信成就”也。《智度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肇公亦云:信顺之辞也。信则所言之理顺,顺则师资之道成,故万行中以信为首。故云“如是”。
又,契理契机曰“如”,永离过非曰“是”。如理而说,如理而信,故言“如是”。若约今经,如来藏心,体性不动曰“如”,真实义故曰“是”。又一切诸法本无生灭,皆如来藏,故名为“如”。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故称为“是”。更有余义,繁而不论。
【我闻】
“闻成就”也。“我”,即阿难,自指五蕴假者。然一切法,佛说“无我”,今称我者,我有四种:一、凡夫遍计。二、外道宗计。三、诸圣随世假立宾主。四、法身真我。经指后二,非邪慢心而有所说,故无过矣。
“闻”,谓耳根发识听受。虽因耳处,废别从总,故称“我闻”。无相宗说:我既无我,闻亦无闻。从缘生故,不坏假名,即不闻闻也。若约法性,此经旨趣,传法菩萨以“我、无我”不二之真我,“根、境”非“一、异”之妙耳,闻真俗无碍之法门。
一时佛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遍观十方,皆如火色。
先看看上述两位大师是怎样解释“一时”的。子璇大师的解释:
【一时】
“时成就”也。师资合会,说听究竟,总言“一时”。“一”者,拣异余时,“时”者,随世假立。如来说经,有无量时,不能别举,一言略周,但言一时,《涅槃经》云“一时在恒河岸”等。又诸方时分延促不定,故但言一时。若约法义释者,即说听之时,心境泯、理智融、凡圣如、本始会。此诸二法,皆“一”之时。
交光大师的解释:
“一时”者,第三“时成就”也。盖世事合会,尚待昌期,大法弘宣,岂违嘉运,故须良时,方能成就。取其师资道合,始终说听之时。以佛说法,殊方纪历,不可对同,故总云“一时”。若约理,则心境、理智、凡圣、本始,一如之时也。
看来,经中的“一时”并不单单是指佛在某个地方说某法门之时,而是有无量时。世尊说法如同应病与药,只要有某类众生的解脱缘熟,又能会遇当机的佛法,那就是世尊说法之时。本经的“一时”是什么时?是“遍观十方,皆如火色”之时,下面就要说到,我们正当此机。而我们又能遇到这个法门,佛正在此时为我们说法。释迦世尊并没有离开我们啊!
再看看两位大师怎样解释“佛在某某处……”
子璇大师:
【佛】
“主成就”也。具云“佛陀”,此云“觉者”。谓觉了真妄性相之者,即究竟觉也。论云,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未觉心源,故非究竟觉。然具三义:一、自觉,觉知自心本无生灭。二、觉他,觉一切法无不是如。三、觉满,二觉理圆,称之为满。《佛地论》中,具有十义,谓:具一切智,一切种智,出烦恼障,及所知障,觉了一切诸法性、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称为佛。
【在室罗筏城祗桓精舍】
“处成就”也。处有二种:一、所化处,即伐城。二、所住处,即祇园。……
交光大师:
“佛”者,第四“主成就”也,简略梵语,具云“佛陀耶”,此云“觉者”。余教不录,惟约当宗,则始觉与本觉证齐,而成究竟觉。又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前三惟约自觉,后三兼利他。而自觉拣凡,觉他拣小,圆满拣因也。约人,即娑婆教主,中天竺迦毗罗国净饭王太子,出家成果,十种通号之一,别号释迦牟尼。非此大圣,孰能演斯大法,故曰“主成就”也。
“在室”下,第五“处成就”也。……
……第六“众成就”也。……
看来,“佛”不仅仅是对释迦世尊的尊称。“佛”还有“自觉”方面的三个意思——始觉、本觉、究竟觉。进而有“利他”方面的三个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更进一步,具有《佛地论》中所说的十义——①具一切智。②具一切种智。③出烦恼障。④出所知障。⑤觉了一切诸法性。⑥觉了一切诸法相。⑦能自开觉。⑧能开觉一切有情。⑨如睡梦觉。⑩如莲华开。
“在某某处”也并非只指一个地方,而是“处有二种”——所化处、所住处。
本经的“住俱焰弥国金刚山顶”,“俱焰弥国”是所化处,“金刚山顶”是所住处。俱焰弥国金刚山顶在哪里里呀?古时翻译佛经,国名是音译,古印度有个“拘睒弥国”,与“俱焰弥国”谐音。拘睒弥国在中印度,是个地处中央的大国,土地肥沃,气候炎热(正好契合“皆如火色”)。那么,“金刚山”又在哪里呀?拘睒弥国境内并没有金刚山。金刚山,又称金刚围山、金刚轮山,也就是环绕世界的大铁围山,怎么会在拘睒弥国境内呢!所以“俱焰弥国金刚山顶”并不局限于古印度某地。俱焰弥国是指大国,乃至是指世界各国。金刚山是指最宏大的高山。佛在最高最宏大的山顶,为世界各国广说此经
“遍观十方,皆如火色。”火色是什么色?当然是红色。火,有“炽盛”的意思。什么炽盛啊?五蕴炽盛。
佛法四谛——苦、集、灭、道。第一谛“苦谛”,有三苦、八苦等说。八苦就是: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蕴炽盛。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佛法是心法,法法不离心,心外取法是外道之说,“五蕴炽盛”并非离心别有。“色”就是物质,色蕴炽盛,则众生追求物质占有之心强烈;“受”就是领受、感受,受蕴炽盛,则众生追求刺激之心强烈;想蕴炽盛就是众生妄想翻腾,机谋巧算,勾心斗角,无有宁日;行蕴炽盛就是追求立即成功,恨不得拔苗助长;还有识蕴炽盛,“识”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是生死的根本,就是“去后来先做主公”的那个。人死之后他后走,人未生时它先来。如今它逢炽盛,必然导致全世界人口增长迅速。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啊?如今正当其时!佛说本经,正是为当代众生所说,当代众生正是本经的当机之众。我们理当依教奉行,受持本经,理当自己解脱这五蕴炽盛之苦,理当帮助全世界人民解脱这五蕴炽盛之苦。法不孤起,仗因缘生,此等根性的众生解脱缘熟,正是本经所说的法门如今广为流行的原因。
尔时如来即嘘长叹,普视众生都无差途。善哉众生当何所救!
这段经文容易理解,只说说其中个别词语。
先说“尔时”,尔时的字面意思就是“这是、那时、此时”。具体到本经,“尔时”是指什么时候啊?就是上文所说的“一时”,就是“遍观十方,皆如火色”之时,就是十方众生普遍“五蕴炽盛”之时。也就是如今。
再说“都无差途”。疾病痊愈了,称为“病差”。“差途”就是“病差”的路途,也就是治疗疾病的方法。众生烦恼如病,佛法如药,世尊对机说法如同应病与药。十方众生普遍“五蕴炽盛”,该用什么方法来救度啊?都无差途!也就是说,过去的方法都不怎么灵了,其力量都不一定能胜过当前众生的烦恼了。
为此,如来感叹:“善哉众生当何所救!”——于是,佛就正念思维救度的方法。
(弟子问:为何是“善哉,众生当何所救”呢,而不是苦哉呢?)
(老师答:佛性人人本具,个个不无,在佛不增,在众生不减。就象言行颠倒的醉汉,本来是正常人,只因酗酒,不能正常。众生本来是佛,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因为本来是佛,所以“善哉众生”。另,也可以这样句点:善哉!众生当何所救!这样的话,“善哉”就成了语气词。)
思惟已讫。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
“思惟已讫”——佛已经考虑好了,已经找到了救度此等根性众生的方法。
此时,“一切诸佛世界及诸菩萨境界,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
先说说“佛世界”和“菩萨境界”。
粗浅地说,“佛世界”就是佛所住之国土,有秽土,有净土。当然这是粗浅说、方便说,因为,说佛住清净的净土还容易理解,说佛住不清净的秽土就令人费解了。究竟说来,无净无秽,凡是佛化现的地方都是净土。佛是究竟清净的,究竟清净便没有净、秽的分别。若分别净、秽,便非究竟清净,说净说秽都是尘埃,都是污染,都不是究竟清净。那么,还建立这分别净秽的方便说干什么呀?是为了度众生啊。比如我们娑婆世界,五恶、五痛、五烧,八苦交煎,是典型的秽土。然而这里却是释迦世尊的化土,是世尊教导我们的课堂。娑婆世界其实是释迦世尊教化众生的净土。五恶、五痛、五烧,八苦交煎,那是众生的境界,佛的境界没有此苦。佛在《楞严经》中说:“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尘劳,就是“五恶、五痛、五烧,八苦交煎”的娑婆众生境界。佛无尘劳,佛应缘示现,救度众生,正是海印发光。每尊佛都有自己化现的世界,这就是“佛世界”。释迦世尊的化土就是我们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是释迦世尊的“佛世界”。娑婆世界包括六道——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若细分,更是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仅以天界为例,由下至上分为三界——欲界、****、无****(无****又称空界),欲界天有六层,由下至上:四王天、忉利天(就是下文所说的“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天四禅十八层:初禅三层、二禅三层、三禅三层、四禅九层。空界天四层: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若从划分三界(欲、色、空)的角度,不仅天道的六层欲界天属于“欲界”,其他五道(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都属于欲界。这三界,都属于释迦世尊的“佛世界”。
大略地说,“菩萨境界”与“佛世界”相仿,只是“菩萨境界”尚未究竟。用现在的话打个比方说,“菩萨境界”虽然初具规模,但还没有最后完工。说起来这些“三贤十地”等,也是蛮复杂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再说一下“震动”。说到震动,现在的人很可能联想到地震灾害。然而佛经里所说的震动,是难得的祥瑞,此时地皆柔软,众生和悦。就象婴儿在摇篮中,不觉篮动,惟觉舒服,故绝不是指地震灾害。佛经里所说的“震动”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见,凡夫毫不知情。“震动”种类繁多,有“动六时”“动六方”“动六相”等。“动六时”是:佛入胎时、佛出胎时、佛出家时、佛成道时、佛说法时、佛涅槃时。“动六方”是: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动六相”是:动、涌、震、击、吼、爆。由于佛思惟已讫,已经找到了救度此等根性众生的方法。故这里所说的“震动”,是指佛将要说法时的祥瑞之兆。
这次震动所惠及的范围是“上至三十三天,下至十金刚际,及魔宫殿,悉皆震动”,
上至三十三天,是指“一切诸佛世界”里的忉利天以下的时空范围。
下至十金刚际,是指“诸菩萨境界”里的“十金刚心”——①觉了法性、②化度众生、③庄严世界、④善根回向、⑤奉事大师、⑥实证诸法、⑦广行忍辱、⑧长时修行、⑨自行满足、⑩令他愿满。诸位可能会问,这里不是说这次震动所惠及的范围么,怎么说起“心”来了?因为心外无法,范围也在心内。又因为

H. 古印度在哪里

作为四大古代文明之一的印度,其历史地理位置包括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和孟加拉等在内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其北之喜马拉雅山、西北的兴都库什山和苏莱曼山将其与欧亚大陆孑然隔开,但其东北为中国,北面为中亚,西北为西亚,又与古代各文明均有联系。从现在所发现的腊玛古猿遗骨(古猿转化为人的重要标志),可证明印度次大陆是人类起源的故乡之一。印度河流域古代文明是其土着居民“达罗毗荼人”创造的。1922年考古学家在印度河流域发现了“哈拉巴文化”(约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750年)遗址(还发现有文字,但尚未释读成功),才将印度的历史整整提前了150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来得突然,去得更突然,以至印度文献对其只字不提,至今仍是个谜。

从公元前2000年代中叶起,直至古代历史结束,印度次大陆先后遭到雅利安人(可能在中亚或高加索一带)、波斯人、希腊人、马其顿人、安息人、塞种人和大月氏人的入侵。在公元前12世纪(尚可推至公元前14世纪雅利安人开始进入印度之际)-公元前9世纪时,出现了一部《梨俱吠陀》(“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是祭司们在祭神时所用的颂歌、经文歌和咒语的汇编,虽然主要是宗教内容,但也包含一些雅。

I. 西游记中的朱紫国在现实中是哪个区域

这个问题很难呀,书中没有大环境描写。给你个前进路线,做参考,具体位置真不清楚。
627年(唐贞观元年)八月自长安出发—秦州(今天水)—兰州—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肃州(酒泉)—瓜州(安西)—渡葫芦河(窟窿河)。至唐玉门关(安西县城东五十公里疏勒河南岸双塔堡)—沿葫芦河上溯十里许过关—过五烽。行八十余里到第一峰(白墩子)—避开第二烽(红柳园)第三烽(大泉)。直抵第四烽(马莲井)—绕过第五烽(星星峡),便出了当时大唐帝国控制的疆域—往西北行百余里沙漠,水尽,险些丧命—行径八百里瀚海(莫贺延碛)到达伊吾(哈密)—白力城(鄯善)—高昌王城(吐鲁番)—无半城(布干台)—阿父师泉(托克逊县阿拉本布拉克),宿于泉侧—西上银山(天山南脉库木什山,南北疆之界线)—入阿耆尼国(焉耆县)—王城(焉耆县城四十里旧城)。渡孔雀河,过铁门关,轮台,入屈支国(龟兹,今轮台,库车县境)—西行六百里,至跋禄迦国(阿克苏)—西北行三百里至凌山(阿克苏境内乌什城西部的天山别迭里山口,海拔4284米,出山口即出今中国境,经七昼夜翻越险峻的冰山,从高昌带来的小徒弟死2个,兵卒冻毙十之三四)—山行四百里,至大清池(吉尔吉斯斯坦西北部伊塞克湖,亦称热海)—沿湖西北行五百里,至素叶城(亦称碎叶,今吉尔吉斯之托克马克西南八公里处)—西行四百里,至千泉—西行一百五十里,至逻斯城(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南行十余里,至小孤城(三百余户的小城,均为突厥劫掠而来的中国人)—西南行两百里,到白水城(乌孜别克斯坦塔什干东北)—西南行两百里,至恭御城—南行五十里,至笯赤建国(乌兹别克塔什干地区汗阿巴德)—西行两百里,至赭时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城西五十公里处)—南行千余里,至沛汗国(乌兹别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之间)—西行千余里,至窣堵利瑟那国(塔吉克斯坦斯坦费尔干纳盆地)—西北行入大碛(今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大沙漠)—行五百余里,至飒秣建国(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北三公里处,其内城东门叫中国门)—西行三百余里,至屈霜你迦国(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一百公里处)—西行两百里,至喝捍国(乌兹别克斯坦扎木博尔)—西行四百里,至捕喝国(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西四百里,至伐那国(乌兹别克斯坦篾尔甫)—西五百里,至货利习弥迦国(乌兹别克斯坦基华城)这里已近咸海,为玄奘行程中的最西之地—西南三百余里,至羯霜那国(乌兹别克斯坦以南的沙赫里夏勃兹)—西南行两百余里入山,重登帕米尔高原,先前翻越葱岭是走的高原东北边缘进入西突厥,现在则要翻越它的西部边缘才能到达北印度—山行三百里,至古代中亚向南的重要交通孔道,帕米尔高原的险要隘口—铁门关(乌兹别克斯坦南部达尔本特之西)—出铁门,至睹贷罗国故地,沿河岸而行至坦蜜国(乌兹别克斯坦南界铁尔梅兹)—东南行数百里至活国(阿富汗北部昆都士)—西行数百里,至缚喝国(阿富汗马扎里沙夫以西之巴尔赫)—南行入揭植国(阿富汗得哈斯城)—东南入大雪山,山行六百里,入梵衍那国(阿富汗之巴米扬,有被塔利班炸毁之一百四十五尺的巴米扬立石佛像)—东南行两百余里度大雪山,至小川泽出梵衍境,翻越黑山,至迦毕试国(阿富汗喀布尔流域)—东行六百里,越黑岭,进入当时的北印度境,至滥波国(阿富汗东北的拉格曼省)—南行渡河,至那揭罗喝国(阿富汗之贾拉拉巴德)
公元六二八年秋,玄奘进入北印度境,从那揭罗喝国(阿富汗之贾拉拉巴德)东南山行五百里,至健陀罗国都城布路沙布罗(巴基斯坦白沙瓦市西北)—东北行百余里,渡印度河至布色羯罗伐底城—东南三百多里,至乌铎迦汉荼城(巴基斯坦阿托克之北,印度河渡口)—北涉山川行六百余里,入乌仗那国(巴基斯坦西北边境省杜西里山西北)—南渡印度河。至坦叉始罗国(巴基坦拉瓦尔品第周附近)—东南山行五百里,至乌刺尸国(巴基斯坦东北境)—东南登危道度铁桥行千余里,至迦湿弥罗国(故都在今克什米尔印度控制区之斯利那加)—西南逾涉山涧行七百余里,至半嗟国(今克什米尔的朋奇)—东行四百余里,至遏罗阇补罗国(今克什米尔西南端的拉加奥利)—东南下山渡水行七百余里至磔迦国(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区)。故城奢羯罗(锡尔亚科特)—东行五百里,至那仆底国(印度旁遮普邦费罗兹普尔)—东北行百五十里,至阇烂达那国(印度旁遮普邦贾朗达尔)—东北行七百余里,至屈露多国(印度北部西姆拉之西北)—南行七百余里,越山度河至设多图卢国(印度北部沙特累季河流域)—西南行八百余里,至波里夜坦罗国(印度北方邦贝拉特地区)入中印度境—东行五百里,至秣兔罗国(印度马土腊西南的马霍里)—东北行五百余里,至萨他泥湿伐罗国(印度旁遮普邦的塔内沙尔)—东行四百余里,至窣禄勤那国(印度北部罗塔克之北)—河东行八百里,渡河东岸至秣底补罗国(印度北部罗希尔坎德的曼达瓦尔)—北行三百余里,至婆罗吸摩补罗国(印度北部加尔瓦尔地区)—东南行四百余里,掣坦罗国(印度北部拉姆那加尔)—南行两百余里、渡河,西南至毗罗那拿国(印度北方别尔沙尔)—东行两百余里,至劫比他国(印度法鲁卡巴德)—东南行两百余里,至时称霸五印的戒日王直接统治的羯若鞠阇国(曲女城国,印度恒河与卡里河汇流处的卡瑙季)—东南行六百余里,渡恒河,南至阿喻陀国(印度法特普尔的阿普依)—东行三百余里,北至阿耶穆法国(印度北部贝拉和赖巴雷德一带)—东南行七百余里,至钵罗耶伽国(印度北方邦阿拉哈巴德,戒日王每五年一次的无遮大会在此举行)—西南入大森林,行五百里,至侨赏弥国(印度阿拉哈巴德西南约五十公里的柯散)—东行五百余里,至索迦国(印度毕塞浦尔)—东北行五百余里,至室罗伐悉底国(旧称舍卫城,印度北部巴尔兰普尔西北约二十公里处,有给孤独园,为中印度,佛说法行道的重要场所)—摩揭陀国(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和伽耶(格雅)地区,都城为王舍城今印度腊季吉尔以北数公里处)。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和拘萨罗国的舍卫城为佛陀一生居住,传道时间最长的地方。
公元六三一年,玄奘终于到达他向往已久的摩揭陀国那烂陀寺,时约十月初,这是他离开长安的第五年,那烂陀寺故址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县的巴尔贡村。

J. 俱卢是什么意思

俱卢,印度古代传说中属于月族世系的一个国王,其父为桑瓦罗那,母为太阳之女陀波蒂。曾统治西北印度今德里附近地区,是《摩诃婆罗多》主人公持国和般度的先人。作为源于父名的姓,仅由持国的儿子们所承袭。他们与般度五子的斗争构成前述史诗的主题。
俱卢人(Kurus)指生活在前述地区的一个部族。
古印度列国时代十六雄国之一。原为一古老部落,居于恒河上游。环住王为其第一代国王,都于象城(哈斯提纳普拉)。后长子镇群王继承王位,另一子卡克沙塞纳另建王国,以天帝城为首都。
镇群王一支传至尼查克舒时代,象城被泛滥的恒河之水所洗,居民东迁憍赏弥城(憍赏弥国),形成后来的跋沙国(跋蹉)。
天帝城一支则继续沿用俱卢国名,但至十六国时已无足轻重。
俱卢原为君主制类型的国家,至前孔雀王朝时期成为共和国。当摩揭陀的难陀王朝兴起后,俱卢国被其吞并。

阅读全文

与印度的俱焰弥国在哪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尼卢比英语怎么读 浏览:501
伊朗和瑞典哪个国力强 浏览:855
中国哪里产翡翠和玉 浏览:267
印度传说中的众神之车是什么 浏览:258
航运从美国到中国需要多久 浏览:824
越南小米手机有哪些 浏览:803
1000美金多少印尼钱 浏览:382
中国目前援助了哪些国家 浏览:418
越南华人什么意思 浏览:375
印度长途汽车怎么下 浏览:277
人民币兑多少越南钱 浏览:357
印尼按摩的店叫什么名字 浏览:239
中国铜储备能维持多久 浏览:336
伊朗这状态怎么跟美国斗 浏览:205
印度国家排多少名 浏览:52
中国的疫情有多少例 浏览:895
为什么中国没有研发新药 浏览:214
印度有多少大型车 浏览:501
哪个国家恨中国 浏览:594
意大利体和拉丁体哪个好看 浏览: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