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印度人喜欢在头上绑头巾
80年代大街上卖冰棍的商贩经常用棉被裹着冰棍,来防止冰棍融化,当时很多小孩子非常不解,这么热的天还给冰棍盖棉被,不怕化了吗?
其实棉被和衣物的作用是隔绝人体和外界的温度,它们本身不会产生热量。
冬天人体体温比外界温度高,穿上棉衣是为了保暖。
而印度地处热带亚热带,在43摄氏度太阳直射的室外,人体每小时会损失大约一升水分。
如果持续暴露在太阳直射的环境下,很容易中暑,人体此时最需要保持冷静的部分就是头部,大脑。
而头巾的作用就是保持大脑相对外界来说较低的温度。
贝爷在荒野求生撒哈拉沙漠那一集里,就用T恤自制了遮阳的头巾:
这世界上许多东西之所以存在,是有它的道理的。
就是因为热,所以才戴头巾,当然,湿热地区的印度人通常不戴头巾。
对于印度人的印象,似乎印度的女子眉心都有天眼,而印度的男子头上都裹着头巾,然而事实上,印度真正喜欢在头上裹头巾的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普遍,主要以锡克人、少部分的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为主,大多数的印度普通人并不会裹头巾 。
印度裹头巾的习惯主要来自于锡克教徒,而锡克教形成的裹头巾风俗,则是受到当年侵入南亚地区的穆斯林影响。
古代印度的 历史 ,就是一部屡屡被外族侵染继而统治的 历史 ,数千年岁月里,从最早的雅利安人开始,不计其数的外族通过南亚次大陆西北部的开伯尔山口进入南亚腹心地带,毁灭本土文化的同时,将大量外来的文化带到当地,最终形成了如今独特而且极其复杂的印度文化 。
从11世纪开始,突厥人建立的中亚伽色尼王朝不断侵扰印度,远征印度有 历史 记载的次数达到12次,最终在12世纪末,北印度地区建立起了五个定都德里的穆斯林王朝,统称为“德里苏丹国”,之后,同样还是穆斯林为主体,印度又建立了着名的莫卧儿帝国。
由于德里苏丹国与莫卧儿帝国的先后建立,数百年里,大量穆斯林文化伴随着突厥与普什图人的涌入而进入到印度地区。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之中,衍生出了着名的锡克教,以及印度的裹头巾文化 。
原本的印度人并不裹头巾,真正裹头巾的是早期的穆斯林,当年的穆斯林进入到印度之后,为显示自身的身份与众不同,所以禁止其他非穆斯林群体裹头巾,使得裹头巾成为了当时南亚穆斯林的专属配置,但偏偏有人不服气,你不让裹我偏要裹,那就是锡克人。
所谓锡克人并非是以血缘为纽带,而是以信奉锡克教为准绳,在15世纪时,锡克教在旁遮普地区诞生,而锡克教的诞生,与印度教和伊斯兰教都有莫大的渊源。 原本的印度因为印度教教规繁杂且森严,还有种姓制度,使得印度的教派矛盾很深,加之后来排斥别教的伊斯兰进入印度,使得矛盾加剧,这种情况下,改良派的锡克教诞生。
也正因如此,锡克教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因为充满叛逆而受到了莫卧儿帝国的打压,可锡克教发源之地旁遮普地区,是出了名的民风剽悍,非但没有受到挫败,反而越来越起劲,反抗莫卧儿帝国的决心越来越盛。
当时,非穆斯林群体都被禁止裹头巾,可锡克教徒偏偏不管,明目张胆把头巾裹在头上,而且锡克教的头巾非常夸张。历经数百年岁月,如今南亚地区,除了少数之外,其他的大多数地区的穆斯林已经不再佩戴头巾,然而锡克人却将此保留了下来,并且作为其身份的标识。
正常情况下,印度锡克人的头巾长度在5到25米,宽度大约30公分,佩戴的方法千差万别,通常来说,头巾裹得越大,代表其身份越贵重,往往只有锡克教的长老、祭司之类的人能够佩戴超大型的头巾,而他们的头巾展开之后长度能超过100米。
而在色彩的搭配上,也有相关的讲究与限制,不同的职业、地位、场合之下,要佩戴不同颜色的头巾,虽然这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印度锡克人的内部,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
印度地处热带,戴头巾不热么:
第一,主要是西北部的锡克人佩戴头巾锡克人聚集的印度西北地区,常年风沙肆虐,高温炎热,在当地为了阻挡风沙与热浪的侵袭,佩戴头巾才是正确的选择,大多数沙漠地区的人都有类似的习惯。
当然,印度大多数地方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去,这些地方高温多雨,本地人是不会佩戴头巾这种东西的,因为的确非常热,除非偶然有锡克人定居在当地才会戴头巾。
第二,戴头巾已是一种文化,与环境无关对于锡克人来说,头巾是绝不可或缺的东西,甚至在国外服役的印度锡克教徒,坚持不戴头盔而佩戴着头巾,在锡克人看来,佩戴头巾是为了保护头发,推动平等和增强锡克人对于自身的认同的重要方式。
在锡克教之中,曾有先哲说过:“我们戴头巾,就是要让人在百万之众中认出我们。”
锡克人讲究蓄发留胡须,所以必须要好好打理,因此佩戴头巾能够尽量保持头发的干净,而且锡克人认为头顶不能空空向天,这是对于神灵的不敬。
事实上,印度真正佩戴头巾的,仅有锡克教徒、少数印度教徒与穆斯林,这些人占印度人口的总比例不到2成,但因为印度总人口非常多,所以印度戴头巾的人口的绝对数量才显得非常多而已,而且锡克人在印度拥有极高影响力,尤其是在印度的军中,因此让外人产生了错觉,其实裹头巾在印度并不是一种普遍行为。
裹头巾在印度部分人群当中,已形成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来自于他们的祖先,印度西北部干旱高温风沙大,戴头巾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在印度的其他地区,裹头巾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标识,这是他们对于传统的一种坚持。
印度是我国的邻国,虽然和我国的关系,在我们国家强大以后就变得不是很好了,可是印度与我国的关系依然很重要。
说起印度,自然会跟远古四大文明拉上关系,可惜只有地域上的关系。今天的印度并不是古代的印度,古印度早已灭亡。
不过不要紧,今天的印度十分神奇、十分奇葩,给世人提供了许多欢乐的源泉。
不过我们快乐归快乐,对于一些印度神奇事到底如何神奇,也要了解一下,因为笑话背后,或许是生活道理。比如我们看到许多印度男性一年四季都喜欢在头上绑着头巾,好像他们都不怕热一样。
事实上,他们不会觉得头顶很热吗?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操作呢?其实这不是一个笑话,如果你笑话了,那么你才是笑话。
一、印度人几度浮沉,穆斯林强势入主古印度早已灭亡,今天的印度其实是当年大英帝国入主印度,将整个印度变成殖民地时,才诞生的。
古印度灭亡后,在那片土地上先后兴起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国家。不过这些国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度,直到大航海时代开启后,英国人来了。
英国殖民者进入印度后,觉得这里小国林立,还不团结,是个绝佳的欺负对象,于是二话不说,英国大旗一插,开打。
就这样,这几十个小国被打成了一块,成为英国在亚洲的一块重要殖民地。印度再次统一,可惜不是本地人建立的功业,而是异国人。不过英国人不是第一个入主印度的国家,多年前,穆斯林世界也曾入主。
二、平权运动在进行,头巾终究变传统穆斯林世界从公元8世纪开始,对印度进行征服,后来成功入主,建立国家。穆斯林世界的传统也由此进入印度,包括绑头巾。
不过绑头巾在印度,是穆斯林人的专属权利,当地的印度人是没有资格的。为了统治,该习惯成为一项政策。
本来这也没什么,你爱绑头巾就绑着吧,我反正本来就不绑的。可是阶级的存在,会造成矛盾,矛盾会集中在一些外在的体现上。
由于穆斯林阶级绑头巾,当地印度人不能绑,时间长了,就成为一种阶级固化的象征。印度人渐渐坐不住了,尤其是印度的锡克族人。
锡克人不满意自己是受到压迫、剥削的阶级,于是推广平权运动:你绑头巾,我也要绑。于是印度男人在锡克族首领的号召和带领下,开始绑头巾,后来成为传统习俗之一。
到了今天,印度男人在成年后,有绑头巾的习惯,这其实是传统习俗使然。
三、沙漠地带太阳猛,头巾可以隔高温前文说道穆斯林世界入主印度,将绑头巾的传统习俗带进印度。那么穆斯林绑头巾是为了什么呢?他们的头顶不热吗?其实穆斯林在阿拉伯,阿拉伯可是沙漠地带。
沙漠地带又干又热,绑头巾难道不热吗?其实这种寻常的意识是错误的,绑头巾不产生额外的温度,反而会隔绝外部的温度。
衣物有保暖御寒的功能,我们穿衣服是保住人体本身产生的温度,不被外部温度影响,尤其是冬天。夏天炎热,外部温度可以高于体温,人在室外,有中暑的风险。
为了防止中暑或者晒伤,可以采取在头上绑头巾,以隔绝高温阳光射线的方式。所以阿拉伯人在头顶上绑头巾,是为了隔热,防止中暑。
穆斯林的传统习俗进入印度后,被锡克族的平权运动吸收。不过这一传统习俗不会在印度“水土不服”,因为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几乎全境都是高温炎热的气候,与阿拉伯的热带沙漠气候差得也不多。
如此一来,印度男人绑头巾,不但不会头顶热,反而能防止中暑。
所以我们觉得印度男人在头顶绑头巾会很热,是一种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而印度男人绑头巾一来是因为传统习俗,二来是因为天气太热,当中并没有什么神奇的事。
印度男人绑头巾,也许头顶有些热,可是不绑头巾,头顶会更热,而且是热很多,热到可以让他中暑的程度。
是所谓你笑印度男人绑头巾,头顶热;他们笑你没知识,白读书。确实我们的思维受到一些常见意识的影响,比如头顶被头巾包着,就会很热。其实任何事物都有环境性和比较性,具体情况都得具体分析,你说是不是?
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全境炎热,印度平均气温在22度以上,所以没有四季之分,只有一季,那就是夏季。
有人问我: 印度处于热带,为什么有人喜欢头上绑着头巾,难道他们不热吗?
首先说明一点,也不是所有的印度人都戴头巾,印度一部分人喜欢戴头巾是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沙漠的原因,另一个就是传统风俗的原因。
走的印度街头戴头巾的主要是两类人:一类是锡克人,另一类是拉贾斯坦人。其他的印度人都舍弃了戴头巾,因为戴头巾太繁琐。
这就是好比我国过去农村人喜欢头上裹羊肚手巾一样,到后来帽子出现了,为了方便人们就不再裹羊肚手巾了。帽子流行开来以后农村人裹羊肚手巾反而成为了另类,我想现在的印度情况和我国农村差不多吧?
为何锡克人固执地裹头巾呢?
这要从穆斯林教统治印度时说起,穆斯林教最初是从阿拉伯国家传到印度的。
当年穆斯林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力,只准许穆斯林教徒裹头巾而不允许印度人裹,这种做法大大伤害了锡克人的自尊心,为了表示抗议,自尊勇敢的锡克首领号召所有锡克男人裹头巾示威,就这样倔强的锡克人把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了现在。
拉加斯坦人裹头巾是因为拉加斯坦地处沙漠地带,其他沙漠地带的人也裹头巾。印度沙漠地带和阿拉伯国家的环境差不多,为了防止沙漠伤害到头部和防中暑,拉贾斯坦人喜欢出门裹头巾。
(拉贾斯坦人)
从上面可以看出,传统风俗是造成印度人喜欢裹头巾的原因,既然是风俗,也就不存在着怕热不怕热的问题了。
最初穆斯林教传到印度时,阿拉伯人也是裹头巾的,阿拉伯属于沙漠地带,天气炎热,为了防止沙漠打到脸上裹头巾是一种正常现象。
另外穆斯林教义认为头是人尊严的地方,不能随便让人摸,让人摸了会不吉利,身体其他部分有衣物包裹,因此头部必须用头巾包裹起来。后来印度锡克人继承了这一传统。
天那么热,头上裹上头巾难道不热吗?
.我就问你一个问题,假如让你赤裸裸的站在太阳底下暴晒,旁边有棉衣,你是穿上棉衣还是坚持裸体暴晒呢?
如果你脑袋没被驴踢,肯定要穿上棉衣防止暴晒。
大家还记得小时候农村人驮着冰棍箱子卖冰棒吗?冰棍箱子是木头做的,外面还要罩一层棉被,其目的就是隔热,防止外面的热量进入冰棍箱内。
陕西农村的老大娘。中午出门头上都顶着毛巾,陕西风多天热,大娘头上顶毛巾的作用就是遮挡强烈的阳光。
(帕帕头上戴)
印度气候炎热,印度人头上裹毛巾,也是为了防止太阳光直接暴晒,裹头巾起到隔热挡阳光的效果。
这就好比人在太阳光下劳动,都要穿着长衣长袖一样,穿长衣长裤不是为了保暖,而是为了防止阳光暴晒。
相信大家了解了以上知识,也就没有“印度人裹头巾不怕热”这样的疑问了。
文/秉烛读春秋
家是农村的朋友都会注意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在炎热的夏天,毛巾是一道风景。
农民大叔在庄稼地干活的时候,都会用一条厚厚的毛巾蒙在头上。
开始的时候,非常纳闷。
就问农民大叔,你们蒙上毛巾不怕中暑吗?
农民大叔反问:如果你在太阳底下觉得热的时候,脱下上衣会凉快吗?
仔细一想也是这个理,在室内脱衣服确实能降温,叫人感到凉快。
在太阳照射下,衣服可以吸收部分太阳热量,光着膀子才会被晒脱皮。
毛巾裹在头顶,也是一样道理。
那就是头巾是民族标志,就像穆斯林头顶的白帽子一样。
哪个民族呢,锡克族。
也就是说,在印度并非所有人头顶裹着毛巾,只有锡克族男子才会这样做。
印度有1.9%的居民信奉锡克教,也就是说约有2000万人左右。
锡克族主要分布在印度北方的旁遮普邦、德里邦和哈里亚那邦,尤以旁遮普邦人数最多。
一般来说不同民族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锡克族信奉的是锡克教。
所以说,锡克族男子裹头巾不仅仅是民族头饰,而是宗教标志。
印度的锡克教形成于十五世纪,距今已经有五百多年的 历史 。
任何一个宗教,都有其产生背景,锡克教也不例外。
众所周知,印度教是印度的国教,在公元2世纪就诞生了。
8世纪起,阿拉伯、阿富汗等外族人开始入侵,伊斯兰教传入印度,但是影响还不大。
到了15世纪,伊斯兰教在印度地位就非常高了。
因为在1526年巴布尔在印度建立莫卧儿帝国,此人是个突厥化的伊斯兰教徒,所以伊斯兰教在印度的地位得到极大提升。
锡克族人接受不了伊斯兰教在印度的主导地位,也反对印度教的种族、种姓制度。
所以锡克族人拿纳克决定自成一派,创立一个独立宗教,于是锡克教就应运而生。
锡克教没有印度教的严格等级制度,提倡人人平等、包括男女平等,追求公平正义、崇尚自由。
锡克教也没有复杂的仪式和教条,也不崇拜偶像。
锡克族虽然没有繁琐仪式,但是他们对服饰非常讲究。
那就是,只要是锡克教徒,必须具备五大标志:
腰佩短刀、终生留须发、随身携带梳子、身穿短裤、手腕佩戴钢箍。
这就是说,开始的时候,裹头巾并不是宗教服饰。
因为在古代印度,佩戴头巾也是一种身份象征,只有印度教徒可以戴头巾。
这让追求平等自由的锡克族人难以接受,为了争取平等,他们就跟印度教对着干。
所以锡克教规定,凡是信奉锡克教的男子不管年龄大小,都必须戴头巾。
进入近代 社会 以后,印度 社会 风气发生转变。
种姓制度取消了,很多印度教男子也不再戴头巾了。
可是锡克教将这个习惯坚持下来,雷打不动。
哪怕是当了兵,锡克男子的头巾也是标配。
锡克族崇尚武力,男子英勇善战,所向无敌。
所有锡克族的男子,都有同一个姓氏“辛格”,翻译成中文就是“雄狮”的意思,
锡克族人虽然只占印度总人口的不到2%,印度军队中却有13%的士兵是锡克族人。
锡克族把蓄发和裹头巾看得比生命都重,印度军方也不得不妥协,允许士兵在军营裹头巾。
为了保护士兵安全,印军独创制造了适合锡克族士兵佩戴的方形头盔,盖在头巾上。
锡克族人即使走出国门,也要维护自己戴头巾的权力,毫不妥协。
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英国就曾颁布出一条禁令,不许英国公交车司机在上班的时候戴头巾。
这时候一个苏汉·辛格·乔锡克族人挺身而出,他声称:如果不取消此禁令,我将自焚。
他的抗争最终成功了,英国政府不得不做出让步。
无独有偶,上世纪80年代,因为英国伯明翰一所学校禁止学生上课戴头巾,12岁的古林德·辛格·曼德拉家人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将这所学校告上法庭,最后赢了官司。
加拿大自由党联邦政府 科技 和经济发展部长就曾经对媒体说,让他取下帽子,比脱光他衣服还难受。
这位加拿大官员也是锡克族人,他遇到了让他难堪的场面。
那是2017年4月,他在美国参加一个经济会议。
从底特律机场乘飞机返回多伦多的时候,被要求取下头巾进一步检查。
这时候他怒不可遏,对媒体说了这番话。
加拿大外交部就此事跟美国方面进行了严正交涉美国国土安全部高级官员被迫做出了口头道歉。
锡克族人数不多,但是他们为了维护宗教自由作出的抗争,叫人肃然起敬。
可以想象,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头巾依旧会是锡克教的象征,会不离不弃地伴随着锡克族男子。
只要他们头上包的不是太阳能电热毯,就会不因此升高头部温度,反倒是摘掉头巾会热晕很多人。
这年代是看不到了,记得大概九零年代以前,路边有很多卖冰棒的车子,有自行车、三轮车、小推车,车上载着“简易电冰箱”,其实就是泡沫塑料或者木制的箱子,有隔温保鲜的作用,将冰棒放到里面,上面附上一层大小适当的“薄被”。
薄被再套上一层塑料布,然后盖在冰棒上方就可以起到隔温的作用了,隔绝热气进入,并且避免凉气外泄或通气造成内部温度升高,所以只要箱体避免暴晒,冰棒哪怕在外一天也不会在泡沫箱内完全融化。
在我国山西和晋西北地区同样有白羊肚巾,作用相似,主要起到有限隔绝温度的作用,夏天不单能避免太阳直接照射产生高温,还能有效将一部分热度隔绝于头巾外部,同时因为地域干燥,风沙较大,可以避免头发藏污纳垢,还能擦汗掸土,可谓一物多用。
伊斯兰世界国家的头巾讲法太多,他们自己也因某些细节争执不休,而且涉及宗教,还是别参合了,略过。
印度锡克教,综合了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一部分,虽然脱离印度教不过500多年,但却演变成为一个极具特色的教派,他们终生不刮胡子不剪发,在他们的认知里,觉得这种造型可以体现自己的博学与勇猛。
锡克教的头巾和他们的形象一样,非常有特色,头巾被他们称呼为“塔克”,长约一米(有的更长),包好后呈现中间凹陷,两边凸起的形状,出于传统,样式略显单一,但是花色众多,北方印度人明显比南方印度人高大威猛一些,加上终生蓄留的胡须和长发,远远的看着就显得高大帅气有霸气。
其他印度人无论宗教全凭自己好恶来决定是否使用头巾,锡克人则无法抛弃这个传统,本来头巾的使用是伊斯兰世界始发,锡克教徒也借鉴过来,在伊斯兰国家侵占印度的时候,他们不允许非教徒包头,但是不甘屈服的锡克教觉得,你越不让我包头,我就越要包头,这才叫勇敢,颇有些不屈不挠的精神,于是本地的伊斯兰教众无奈之下自己放弃了头巾······只有妇女还保留着这种习惯。
传统习惯问题,锡克人戴头巾可能要比其他头巾使用者略显难受一些,人总是在运动的,长达一米的头巾,包着不曾修剪的头发,发汗之后,那感觉肯定好受不了,再加上头发和头巾的重量······
如果坐办公室天天吹冷风敲文件还好,如果从事户外工作或者运动那就遭殃了,即便是参加运动会也得戴着头巾,只有在睡觉和洗头的时候才能轻松一下。
究其原因就不只是实用问题了,虽然有着类似的效果,但是锡克人用头巾包头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裸露自己的头顶朝天是对神明非常不敬的行为。
还有一点原因,也是喜欢 旅游 的小伙伴们需要注意的,如果有机会去印度,无论他们是否包头,都不要触碰他们的头部,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对他们的侮辱,锡克教更是如此,头巾也不许碰,而且非常介意他人看到自己的头发,厌恶他人要求自己把头巾拆下,貌似你是怕他太热为他好,但他可是会急眼的呦······因为登峰造极的侮辱也不过如此。
我在前两天的一条问答中,曾谈到印度这个“奇葩”的国家。
今天我们又来聊一聊印度的 另一“奇葩”怪相 。
那就是 包头巾 的问题。
为什么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天气炎热印度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全年平均气温在22度以上,特别是夏天,炎热程度更不用说了。
在太阳直射的室外,如果一直暴晒,是很容易中暑的。
包上头巾,可以有效地防止阳光的照射,隔绝外界的温度,从而保持身体恒温。
因此,印度人绑上头巾,也是不无道理的。
既然是为了防嗮降温,那么进了房间,照理说就可以取下来吧。
可是为什么还是一直戴着呢?
印度是一个宗教大国, 也存在复杂的种姓制度,其中戴头巾就是一种宗教习俗。 大多数的印度人包着头巾都来自于一个民族——锡克族。
锡克族的男子身材魁梧,终生不剪头发,喜欢留着胡须 。 他们保持着习武的传统, 骁勇善战。
所以,有人调侃过: 在印度,不要去招惹那些戴头巾的!
锡克族的头巾很奇葩,又称为“塔克”,长约一米,甚至更长,包好后中间凹陷下去,两边凸起。
头巾的花色也特别多,有的还特别鲜艳。
三、民族信仰锡克人戴头巾,还有一个原因,他们认为,把头暴露在外,同时头顶朝天,这是对神灵的大不敬。
所以假如哪一天你去了印度,千万不要感到奇怪,更不要去摸印度人的头,免得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简直是不可理喻!
在说印度之前,先来看一个我们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头巾款式,即图1
1951年,民兵方队第一次出现在我国的国庆阅兵仪式中。最显眼的就是白色头巾了。
白色头巾+黑色布衫+长枪的造型,到现在还经常活跃在各种影视剧中。
当时这个民兵方阵,是由华北老解放区的民兵代表们组成的,很多人甚至是参加过抗日和解放战争的战斗英雄。
你肯定很奇怪,明明问的是印度,你拿咱们中国说事干嘛?
其实很简单,即使是我们中国的民兵,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扎白色头巾。
所以印度人也是这样。
印度,全名印度共和国 Republic of India,总共有100多个民族,比如: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泰卢固族、马拉提族、泰米尔族、比哈尔族、拉贾斯坦族、古吉拉特族、马拉雅兰族、旁遮普族、坎纳达族、马拉雅兰族、奥里雅族和阿萨姆族等等。
帮头巾的这帮印度人,实际上只有锡克族。
锡克族,实际上是信奉克教的旁遮普人,后来被统称为锡克族人。
锡克族人主要居住在印度北部的很小一部分区域,高大勇猛,好战,是印度兵源的主要来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从印度招募了大量的锡克族士兵补充进军队,以至于锡克族人一度成为英军的主力部队。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的锡克族军队也曾四处出征,远赴伊拉克、叙利亚、希腊和意大利等地。
1962年10月,利欲熏心的印度当局,以为有了某些国家的支持,就肆无忌惮地向我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进攻。我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
其中,印度军队中的王牌旅,第四师第七旅,被我人民解放军全歼,旅长达尔维(准将)被活捉。
而这个第7旅,就是由锡克族人组成,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德、日、意三国法西斯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
这个问题实际上有点幸存者偏差的意思,你看到的外面的印度人都裹着头巾,就以为印度人都这样。
实际则不然。
我是夏酱老师,一个有温度的教育工作者
应该是锡教族宗教信仰!
在印度,称信奉锡克教者为锡克人或锡克族。
锡克人终生不剪头发,而且蓄须。 关于锡克男子的头发和头巾,我所知道的有两个说法。一是,在印度被穆斯林征服和统治时期,因穆斯林有包头的习惯,征服者为显示自己与众不同,不允许其他民族包头。
而锡克人天性彪悍,特意用头巾包头以示抗议,而且发誓不推翻莫卧儿王朝就不剪头发。以后,蓄发蓄须、包头渐成锡克人风俗延续至今;另一种是说,锡克人认为头发受之于神,不能剪掉。 而头发过长不便行动,于是用头巾包头。
一般在印度带头巾的,都不敢得罪!
人们对高温炎热和高温湿热采取的对策是不同的。当空气湿度小,人体体表水份蒸发大时,帽子头巾和宽松罩袍就很友好。我国西北地区就能看到很多帽子头巾这样的打扮。印度处于热带,既有炎热干旱,也有高温湿热。带头巾的多处于炎热干旱地区,或者来自于炎热干旱地区。
Ⅱ 印度处于热带,头上绑头巾是因为习俗吗他们不热吗
印度处于热带,头上绑头巾是因为宗教的原因习俗,当然他们也怕热啦。
2、防暑降温
锡克族主要分布的印度地区的西北部,也就是这里风沙横行。锡克族人为了防暑,也为了抵御风沙,所以头巾的作用也体现出来了,它也可以吸汗降温,防暑,抵御风沙。
Ⅲ 印度人生活习俗怎样
印度人的习俗禁忌
(1)在印度,当众吹口哨乃是失礼之举。在印度南部的一些地方,人们惯于以摇头表示同意。这种做法,与众大不相同。以左手接触别人,或摸别人的头,也是不允许的。
(2)印度人忌讳白色,忌讳弯月图形,忌讳送人百合花。“1”“3”“7”三个数字,均被他们视为不吉利。
(3)同印度人交谈时,对宗教与民族矛盾,印巴冲突,核武器,两性关系等问题,千万不要主动涉及。
Ⅳ 印度人在行为举止和饮食上有哪些习俗
印度人认为吹口哨是冒犯人的举动,是没有教养的表现。他们认为把孩子放在浴盆里洗澡是不人道的。因为不流动的水为死水,孩子浴后会遭灾、夭折的。印度人喜欢谈论文化方面的成就、印度的传统以及外国的事和外国人的生活。
印度妇女喜欢在前额中间点有吉祥痣,其颜色不同,形状各异,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意思,它是喜庆、吉祥的象征。印度男女多有佩戴各种装饰品的习惯。
印度人身份悬殊,有等级制度,他们很重视身份。甲某的地位高于乙某,甲乙就不能平起平坐,要求相当严格。
在印度的孟买,60%的人是素食主义者。因此,宴请印度人时,事先必须确认对方的习俗,看他是不是素食主义者。
Ⅳ 印度的风俗习惯
印度人有4大传统仪式,分别是出生、葬礼、婚姻和普迦仪式。除此之外,在印度旅行,你一定要知道印度的10项特殊习惯和6大禁忌,保你玩得开心、一路平安。
出生
在印度的传统上十分重男轻女,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笔丰富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 印度教徒在恒河“圣水”中沐浴去的。而这对于贫穷人家而言,确实是一项庞大的负担。
印度人如果生下的是女儿时,会用拍手示意,代表两手空空来也。但如果生的是儿子时,那就大大不同了,家人会立刻敲锣庆祝,表示儿子将来娶老婆时,可以带来响当当的嫁妆。
印度人庆祝小孩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小孩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小孩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小孩未来的婚姻对象。
葬礼
印度教徒死亡时,都会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会以黄色或白色绢布包裹尸体,然后放在两根竹制担架上,以游行方式抬到河坛火葬地点。
传统上,将死者抬送到火葬场的任务,应该由家属担任,但是现在大部份的人都交给专人处理。在印度,专门处理丧葬事宜的人,都是被视为种姓地位最低的贱民。
一般送葬的仪式都非常简单,但是比较富有的人家,可能会请乐师在前面演奏,浩浩荡荡地游行。火葬前,死者的长子必须手持油灯绕行遗体3次,当火葬柴堆被点燃时,死者长子必须将头发剃光,只在后脑勺留一小撮,然后到河里沐浴净身。火葬结束后,死者骨灰会被扫到河里,代表灵魂已经脱离躯壳、得到解脱。
婚礼
身着传统服饰的印度妇女印度人的婚礼是社会地位的代表,也是一生中最重大的仪式。印度青年到了适婚年龄,都会由父母代为寻找社会阶级、语言、区域、背景相同,以及星相可以配合的对象。
印度婚礼仪式相当繁琐,结婚之前,双方家长会透过充当媒人的祭司讨论嫁妆事宜,女方必须答应男女提出的嫁妆数量后,双方才选定黄道吉日、开始筹备婚礼。婚礼前一天,新娘必须根据传统化妆方式,开始抹油、沐浴、更衣、梳头、画眼线、抹唇砂、并且在脚上涂以红色、在额头点红色蒂卡、在下巴点黑痣,接着还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脚上绘饰汉那图案,然后洒香水、配戴首饰和发饰,最后是把牙齿染黑、嚼槟榔、擦口红,才算大功告成。
婚礼当天,新郎官骑着一匹白马浩浩荡荡地来到新娘家。这时女方家里已经架起火坛,双方亲友在祭司念诵的吉祥真言中,绕行火坛祝祷。之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到火坛前面,由祭司将新娘的纱丽和新郎的围巾系在一起,代表婚姻长长久久。
印度婚礼的晚宴是在新娘家里进行,一对新人坐在婚宴中接受亲友的祝福。婚礼当天晚上新郎是在新娘家过夜,翌日才将新娘迎娶回家。
普迦仪式(Puja)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司担任。仪式中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游行庆祝,并且奉献鲜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像前面进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赐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仪式结束后,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过的鲜花、蒂卡粉或水,称为“波拉沙达(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从寺庙膜拜出来,额头上几乎都涂有红色或白色的粉末。
传统服饰
在印度,可以由不同的服饰和装扮,看出当地人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区域等。
印度传统舞蹈——婆罗多舞男性包头巾: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头巾,这种头巾称为Turban。头巾有各式各样的包裹方法,其中锡克教男性头巾,具有特定样式。
根据传统,锡克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小孩头巾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绑成发髻形状。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首先必须用黑色松紧带将长发束成发髻,然后再以一条长约3公尺的布,裹成头巾,样式为两边对衬成规则状。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着一袭宽松的立领长衫(Tunic),搭配窄脚的长裤(Dhoti),拉贾斯坦地区男性,裤子是以一条白色布块裹成的,头上的布巾,花样变化极多,色泽鲜明。
女性穿纱丽: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纱丽(Sari),纱丽是指一块长达15码以上的布料,穿着时以披裹的方式缠绕在身上。印度妇女擅长利用扎、围、绑、裹、缠、披……等技巧,使得纱丽在身上产生不同的变化。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纱丽拉贾斯坦妇女的纱丽较短,只有披覆在头上,但是彩色缤纷、镶有金银绣边。拉贾斯坦妇女的上衣,有点像似没有领子的中国凤仙装,下身是一条滚边的及地长裙。
纱丽穿着方式: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用一块长达3公尺的布包裹出来的,这块布称为纱丽(Sari)。印度纱丽的穿着方式变化繁多,不同的种族、区域、信仰,会有许多不同的色彩、质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妇女穿着纱丽时,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脐的紧身衣(Choli),下身是一条及地的直筒衬裙(Ghagra)。
纱丽最基本的穿着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首先拉住纱丽布左边一端,塞进右侧的衬裙裙头。
2. 将纱丽布由右至左环绕下围,约三、四圈。
3. 接着用纱丽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并且塞入裙头。
4. 然后将剩余布块,由左后方绕过右边腋下,披向左边肩膀上。
5. 最后直接将纱丽布披在肩上、或披覆在头上。
饮食习惯
印度人的日常饮食,南北方有很大差别。北方人以小麦、玉米、豆类等为主食,尤其喜欢吃一种叫做“恰巴提”的薄面饼。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的人们以大米为主食,爱吃炒饭。而中部德干高原则以小米和杂粮为主。印度人喜欢吃带有辣味的、伴有咖喱的食物。在饮水和饮料方面,印度人和西方人一样,没有喝热水的习惯,一般喜欢喝凉水或者饮用红茶、牛奶和咖啡。
Ⅵ 印度人传统习俗
晚辈见到长辈要触摸他们的脚 这是祝福的意思 也是尊敬的意思
Ⅶ 印度的礼仪及禁忌
你知道印度的礼仪和禁忌吗?如果你准备去印度,就让我为您推荐印度的礼仪和禁忌文章,给您提供参考!
印度的礼仪及禁忌
1、握手寒暄印度是亚洲文明古国,相互交往十分注重礼节。
印度人与友人见面时,通常是双手合掌或举手,口念一句“纳马斯卡拉”(Namaskara)意为“向你致意”。
但合掌或举手的姿势、高低大有讲究,对长辈宜高,以示尊敬;对平辈宜平,以示对等;对幼辈则低,以示关怀。
有时也相互拥护,两手互搭对方肩膀,以示亲热。
如遇迎候嘉宾,则往往敬献花环,并套挂在客人脖子上,表示由衷的欢迎。
如你的脖子上被戴上了一个花环,这是印度人对你的尊敬。
你应马上取下来,以此表示你的谦虚。
当被介绍时,习惯上都应握手,并在告辞时再次握手。
当一个男人被介绍给女士时,男的不可与之握手,而必须向女士行印度教的“合十礼”。
2、姓名称呼与印度人交往,除非关系极好,否则不要以名字相称,而应该称为:某先生、某夫人、某小姐。
印度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印度男子一般称呼姓氏,女士一般称呼名字
3、吸烟须知印度人特别是上年纪的老人和锡克教的人,讨厌吸烟,不要在他们周围或家里吸烟或敬烟,更不要向妇女敬烟,几乎印度妇女吸烟
4、交谈忌讳与印度人谈话,话题应以家庭、教育、电影、美术,美食和文化为好,应回避:宗教斗争、邻国关系、工资、两性等话题。
印度人表示肯定或者同意的动作是摇头,表示否定不同意则是点头。
这与我国习惯完全相反
5、家中做客印度人十分的好客,他们对于应邀的或突然来的客人都很热情。
饭前饭后要洗手,在传统的家庭或农村,客人一般与男人、老人、孩子先吃,妇女则在客人用过之后再吃。
不同相别的人同时进餐,不能同异性谈话。
就餐时主人将为客人布菜,,千万不要自取,不要拒绝敬给你的食物与饮料,吃不了的盘中食物不要给其他人。
去印度家庭做客,通常需要带一些礼物,否则会认为不礼貌的,礼物一般是甜食或水果,有时鲜花也可以,比如玫瑰花、万寿菊等它们着象征繁荣昌盛,不要用鸡蛋花,那是葬礼用的。
礼物最好用黄色、红色或绿色包装,象征幸福与快乐,不要用白色或黑色,这样是不吉祥的。
6、印度普遍性禁忌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住在南方;
晚上忌说蛇;节日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
3和13是忌数,因为湿婆神有3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毁灭性的,13是因为人死后有13天丧期;
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递接东西。
在市场上陈列的花怀,禁止人们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为将受到人们的厌恶。
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别是妇女。
在饭店、商店等服务性行业中,锡克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来招呼侍者则被视为冒犯他人人格的先礼行为。
头是印度人身体上最神圣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触摸他们的头部。
千万不要拍印度孩子的头部,印度人认为这样会伤害孩子。
即使在朋友家里,也不要赞场孩子,许多印度人认为这种赞场会引起恶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制品(腰带、表带、鞋、衣服),特别是在圣地,因为印度教徒不杀牛,穆斯林不杀猪,耆那教徒不须杀人和动物或昆虫。
牛在印度教徒眼中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均不得伤害它们,牛群在大街上,消遥自在地走着,受到最好的保护。
并且,进入印度教的寺庙时,身上决不可穿着取材于牛的衣物或配饰。
在印度,若以左手把东西交给对方,对方会认为你是蔑视他,或怀有恶意。
交东西时,必须用右手交出,或使用双手。
吃饭也只能用右手。
因为,印度人洗澡、上厕所时一般使用左手,他们认为左手是不洁净的。
印度人崇拜蛇,在亚森地方居住的人,把蛇看作自己的祖先。
也有不少人认为将蛇打死是触犯神明的行为。
忌用浴盆给孩子洗澡,认为浴盆中的水不流动,是不吉利的。
荷花在印度受到很高的评价。
大象在印度被看作吉祥的动物,被视为智慧、力量和忠诚的象征
7、颜色的意义印度人喜爱红色(象征活力、蓬勃向上)、蓝色(象征真诚)、紫色(象征宁静)、金黄色(象征光辉灿烂)、绿色(象征和平),不喜欢黑色、灰色和白色。
8、饮食风俗印度人-般以大米、小麦为主食。
多采用炖、烧、煮、烤等烹饪法;调味喜用咖喱、辣椒和黄油,不喜食油腻。
喜食菜类有:西红柿、洋葱、薯仔、大白菜、菠菜、茄子、菜花等。
特别爱吃薯仔(洋山芋),认为是菜中佳品。
不吃菇类、笋类及木耳。
一般不喝酒,认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饮酒则很有限制。
喜喝茶,饮红茶、咖啡、牛奶、凉水等比较普遍,故在宴请印度客人时,如对方不愿喝酒,不要勉强劝酒。
锡克教徒绝对禁酒。
印度人有吃抓饭的习俗。
右手抓饭、接食物。
在朋友相聚或参加招待会、聚餐会时,主人往往以自助餐形式款待客人。
在这种场合下,通常是站着进食,到餐桌上拿取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左手拿盘子,右手抓食物,使用3指(大姆指、食指和中指),将饭菜拌匀,随后再一把把抓着吃(一般不备筷子、叉子和匙子)。
印度人的双手分工明确,除上厕所,一般用右手。
因此,在朋友相见,切忌伸出左手与人相握。
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中上层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社会地位高的人荤食者越少(社会地位低的人才吃羊肉),但也吃鸡蛋、黄油、牛奶,印度教徒中的肉食者禁食牛肉,允许吃鸡、鸭、鱼。
但印度教徒忌在同一食盘中取食。
因此,进饭店就餐时,应根据菜谱点菜,不要轻易点食猪肉、牛肉。
印度有许多素食饭店和旅馆是不供应肉食的。
喜爱的图案是“敬牛”。
9、进入寺庙禁忌进入印度的庙宇或清真寺,要脱去鞋子,要跨过门槛而不能踩着门槛而过。
光脚进寺庙,事先要在入口处洗好脚以表示礼貌。
凡进入回教寺庙者,均不能穿短裤或无袖背心,也要求脱鞋。
凡进入锡克教寺庙者,必先戴上头巾或帽子,然后脱鞋才可进入。
印度六大禁忌
1.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牛是湿婆神的坐骑,所以禁止食用牛肉或牛皮制品。
但是印度的回教徒不吃猪肉,因此游客最好食用鸡肉或羊肉。
2.在印度,应避免以左手递物给当地人,因为左手被视为视不洁的。
3.在印度,不要抚摸小孩头部,因为印度人认为头部视神圣的。
4.在印度,进入宗教寺庙和古迹都必须拖鞋,最好入境随俗。
5.参观印度寺庙时,最好不要穿着短裤和短裙。
6.在印度,看到特殊宗教仪式举行时,千万不克鄙视或加以批评,免得招惹是非。
印度的习俗礼仪
风俗习惯:
印度有多种宗教,教徒对其所信仰的宗教皆十分虔诚,例如牛对印度教来说是神圣的动物,因此连牛漫步在街上,也不可冒犯它,很多印度教徒是素食主义者。
印度居民,尤其是女人皆不喝含酒精的饮料,锡克教(sikhs)及袄教(parsees)之信徒不准抽烟,回教徒则不吃猪肉,在印度有授受关系时皆须用右手,正统的回教徒不能喝任何含酒精的饮料,逢斋月之时,在日出到日落禁止一切饮食。
对印度的女人不可行握手礼,打招呼时只能以合掌颔首的方式(类似祈祷的姿势),观光客到印度须留意拜会的对方是信奉何种宗教,不可逾礼。若要参观宗教的圣物、庙宇时须穿着深色服装,并脱鞋,以示尊重。
新年的晚上,妇女们要用灯照丈夫的脸,以表示照去邪气,来年吉利。
小费:
饭店要加10%的服务费,故不须另付小费,若是较高级的饭店还须课7%的奢侈税。于机场或车站委托搬运行李时,每件应于柜台付1卢比小费,不必再付给服务员,搭乘计程车时通常多加车资的10%,但非必须。
印度餐桌礼仪:
1、就餐也要拿捏时间
印度人通常一天只吃两顿饭,第一餐是在上午接近中午的时候,第二餐基本在晚上9点以后。但是习惯西式生活的印度人,也开始一日三餐,每餐包括开胃菜、汤、主菜和甜点,根据个人食量点菜,也可以不要开胃菜。
如果和印度人同桌吃开胃菜,吃得太快或太慢都是不好的,最好尽量保持和对方相同的速度把菜吃完。甜点和茶一定要等到饭后再端上餐桌,否则也是对客人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2、印度人实行分餐,所以吃多少盛多少,不要剩菜。
3、手抓饭忌讳
印度人用手也是有忌讳的,那就是他们只用右手抓食物,而左手绝对不得用来触碰食物。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专门用来处理不洁之物的,因此吃饭时,他们的左小臂一般沿桌边贴放,手垂放于桌面以下,或是干脆把左手藏在隐蔽的地方。
4、用餐结束清洗右手
服务员会给客人用小碗端来洗手水,水里漂着用于清洁的柠檬片和用于装饰的花瓣,当然,只能清洗右手。
印度用餐礼仪:
印度人习惯用手直接抓取食物,如果你不能接受也没关系,一般的餐厅都会配备刀叉。要注意吃东西不能使用左手,一定要使用右手,因为当地人认为左手是不洁的。
如果前往当地人家里做客,吃东西需提前告知主人,最好不要在盘子里剩下食物。
印度印度人的基本社交礼仪
印度是文明古国,待人接物的讲究相当多。“那玛斯戴”是印度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在见面和告别时,印度人总免不了说一句“那摩斯戴”,这是印地语,意即“您好”。
1、印度人是用摇头表示赞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人们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责;召唤某人的动作是将手掌向下摆手指,但不能只用一个指头;指人时也要用整个手掌,不能用一两个指头。
2、用右手拿食物、礼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就餐的时候,印度教徒最忌讳在同一个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主食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感兴趣。
3、印度人相见应递英文名片,英语是印度的商业语言。主客见面时,都要用双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着:“纳玛斯堆”(梵文:“向您点头”,现在表示问好或祝福)。晚辈在行礼的时候弯腰摸长者的脚,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妇女握手。许多家庭妇女忌讳见陌生男子,不轻易和外人接触。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一般关系的男女不能单独谈话。
4、到印度庙宇或家庭做客,进门必须脱鞋。迎接贵客时,主人常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花环的大小长度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既粗又长,超过膝盖。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到印度家庭做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5、双手合十:是伴随“那摩斯戴”的身体语言。一般是双手合十于胸前,或举手示意。两手空着时,则合十问候;若一手持物,则举右手施礼,切不可举左手。合十的高低也有讲究。对长者宜高,两手至少与前额相平;对晚辈宜低,可齐于胸口;对平辈宜平,双手位于胸口和下颔之间。
6、拥抱:也是常见之礼。若久别重逢,或将远行,或有大事发生等,则要拥抱。拥抱时,彼此将双手搭在肩上,先是把头偏向左边,胸膛紧贴一下,然后把头偏向右边,再把胸紧贴一下,有时,彼此用手抚背并紧抱,以示特别亲热。
7、摸足:是行大礼。在很重要的场合,对于特别尊敬的长者用额头触其脚,吻其足,或摸其足。现在多用的是摸足礼,即先屈身下蹲,伸手摸一下长者的脚,然后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额头,以示头脚已碰。
8、献花环:在印度是欢迎客人常见的礼节,主人要献上一个花环,戴到客人的脖子上。客人越高贵,所串的花环也越粗。点吉祥痣也是印度人欢迎宾客的礼数。每逢喜庆节日,印度人爱用朱砂在前额两眉中间涂上一个圆点。他们认为,吉祥痣可以驱邪避灾。有时,印度人为了表示隆重欢迎,不仅向宾客献上花环,而且还给客人点上“吉祥痣”。在姑娘出嫁之前,父母要选吉日,请僧侣专门给姑娘点吉祥痣,祝愿她终身幸福。现在,吉祥痣实际上也成为印度妇女日常打扮和美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9、盘腿而坐:是印度人常见的坐姿,这种习惯在城乡都很普遍。农民在田间休息或在家吃饭爱盘腿席地而坐。在老式的铺子里,工匠干活,伙计售货,都是盘腿而坐。民间的说唱艺人和琴鼓乐手演出时也是盘腿而坐。
10、送礼:一份糖果或是一束鲜花是印度人访朋问友经常送的礼物。一般来说礼物有糖果、鲜花以及主人可能会喜欢的东西。因为印度人爱吃甜食,所以送糖果的居多。糖果有的是从商店中购买的,有的是自家做的。印度人自家做的糖果又甜又腻,如果不习惯,很难受用。
关于印度的习俗礼仪的介绍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二位。印度的礼节仪式是合十礼,晚辈对长辈行礼是弯腰摸长辈的脚,男人和女人不能握手,在行双手合十礼或鞠躬礼时男人不能碰女人。如系一般关系,男人和妇人不能单独谈话。印度人用摇头表示赞同,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
印度人极喜爱鲜花。他们尤其喜欢将花环戴在贵宾、新婚夫妇、过生日者的脖子上。花环大小根据客人的身份决定,对一般客人花环到胸,对贵宾花环要过膝。
印度人以大米为主食,爱吃咖喱及油爆、烤、炸的食物,口味喜辣。
尤其对中国四川菜中的鱼香类有兴趣,而不喜欢喝中、西式菜汤,不吃木耳、笋、面筋之类食物。印度人不喝酒,甚至对喝酒特别反感,他们认为这是违反宗教习惯的,印度人喜欢喝茶,喝茶方式颇奇特:把茶盛在盘子里,伸舌头舔喝。
印度人特别讲究卫生,每日洗澡且只洗淋浴,在富裕而有教养的家庭,主妇做饭前要洗澡并换上干净的衣服。厨房是神圣的地方,外人与未沐浴的家人是不能进去的。饭前洗手,不食剩下的食物。
印度妇女额部眉间都有一彩色“吉祥点”,吉祥点本来是表示婚嫁状况的,现除此含义外,已成为妇女化妆美容的固定组成部分了。
Ⅷ 印度风俗礼仪
传统的见面礼
佛旅网 印度朝圣之旅 印度人在见到熟人和客人时都双手合十,举于胸前,并面带微笑地道一句“纳玛斯戴”(Namaste)。这是印度的传统见面礼。“纳玛斯戴”在印度语中是一个表示吉祥和尊敬的词语。印度人在见到自己最敬重的人时则要行触脚礼,即见面后俯下身去触对方的脚,然后再摸一下自己的额头。这是表示对尊敬者的最高礼节。
现代的城市居民见面时更多地是行握手礼。但千万要注意的是,决不能伸出左手和别人握手,因为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不洁的(上厕所时用左手掬水清理排泄物),用左手握手被视为是对人的不敬和污辱。
印度人的家里一般都铺有一块地毯,客人和主人均席地盘膝而坐,即“结跏趺坐”,将两脚交叉叠放于两腿之上,双手放在双膝上。现在城市居民更多地使用沙发和椅子,但仍有不少人爱在沙发上盘膝而坐。
剃发礼
按照传统的习惯,印度教徒的家庭在男孩满三岁时要举行剃发礼。
剃发仪式要请祭司、理发师和亲友参加。父母把孩子抱进搭起的彩棚里,放在父母身旁。仪式由祭司主持,祭司在男孩身边画一个正方形,用红砂土画上图案,并撒上大米。然后让男孩坐在图的旁边,由理发师剃发。印度教徒的剃发礼并不将头发全部剃掉,要保留一缕头发。
婴儿命名礼
婴儿出生后,父母经过仔细推敲、斟酌,会给婴儿起一个美好、吉祥、动听的名字。名字起好后,父母将在孩子出生后第十天举行命名仪式。
举行仪式前,要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母亲和婴儿也要沐浴洁身。举行完宗教仪式后,婴儿的母亲用洁净的布将婴儿包好,交给婴儿的父亲。父亲将婴儿贴在胸前,告诉孩子,父亲在给他起名。母亲则向着太阳祈祷。然后父亲附在婴儿的耳朵边:“你是神的信徒,你的名字是×××。”这时,在场的祭司和亲友则会说:“这是一个美丽的名字。”然后祭司为婴儿祝福。婴儿的父母招待祭司和亲友吃过饭后,众人才散去。
佩圣线–高种姓的标志
在印度,经常可以看见一些男子手腕上戴有白色的线圈,这就是印度教高种姓佩戴的圣线。按规定,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这三个种姓才有权利戴圣线,道陀罗和贱民是不能戴圣线的。圣线由三股线拧成,婆罗门的男孩戴棉线圣线,刹帝利的男孩戴亚麻圣线,吠舍的男孩戴毛线圣线。男孩子首次戴圣线时举行戴圣线仪式。一般由婆罗门祭司口诵经文,给男孩子戴上圣线。
男童拜师礼
印度教把人的一生分四个阶段,又称“四个行期”,即: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和遁世期。
印度教徒的男童在5岁至8岁期间也举行拜师礼和入法礼。这是为男童拜宗教导师、离家接受宗教训练而举行的一种仪式。拜师仪式开始时,父母要为拜师的男童沐浴、剃发,并接受老师赠送的离家苦修的衣服,其中有一块遮羞布。
老师口诵经文把衣物送给拜师的男童。接着又赠送草编的腰带,授圣带,并把兽皮衣、木棍等物送给男童。此后,老师掬起一棒水倒在拜师男童手中,象征着老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拜师的男童要向太阳祈祷,才会被老师接受为自己的学生。老师在学生前念诵太阳经文:“这是现实,这是智慧,这是光明,我们拥有明媚的阳光。它是火,点燃了我们的聪明和智慧。”拜师仪式结束后,男童就被送到导师家,与导师同住,学习吠陀,钻研奥义书接受各种戒律训练,直至“梵行期”结束(大约12年)才能重新回到家中,过世俗生活,开始家居期。
在印度的交往禁忌
印度的许多地区都有不少禁忌。
泰米尔纳德邦的村民忌讳数字,认为一、三、七是不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说这些数字。对生小孩也有不少忌讳,如认为第四胎生女孩便会倾家荡产,第五胎生女孩会家财万贯。吃奶的孩子不能照镜子,据说照了镜子就会变成哑巴。孩子掉的第一颗乳牙要包在牛粪团里,放在房顶上。
对孕妇也有不少忌讳,如怀孕期间不能照像,不能做衣服等。
出门远行也有许多忌讳。如出门时看见伐楼拿鸟在头上盘旋,是大吉大利。遇见花或装满水的罐子也是吉利的;看到母牛、鹦鹉、鹿、雨伞、水果、蜜蜂、大象,听到钟声,鹰叫声和诵经声,都是吉利的象征。
遇见蛇、猫、寡妇、行乞僧,听到喷嚏声或其它难听的声音,出门滑了一跤或头碰了框等都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应该立即回家休息一会儿,喝点水,然后再出门。
Ⅸ 印度的社交礼仪
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礼仪方面也是很注重的。那么印度的社交礼仪具体有哪些呢?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印度的社交 礼仪知识 。
印度社交礼仪传统的见面礼
印度人在见到熟人和客人时都双手合十,举于胸前,并面带微笑地道一句"纳玛斯戴"(Namaste)。这是印度的传统见面礼。"纳玛斯戴"在印度语中是一个表示吉祥和尊敬的词语。印度人在见到自己最敬重的人时则要行触脚礼,即见面后俯下身去触对方的脚,然后再摸一下自己的额头。这是表示对尊敬者的最高礼节。
印度礼仪
现代的城市居民见面时更多地是行握手礼。但千万要注意的是,决不能伸出左手和别人握手,因为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不洁的(上厕所时用左手掬水清理排泄物),用左手握手被视为是对人的不敬和污辱。
印度人的家里一般都铺有一块地毯,客人和主人均席地盘膝而坐,即"结跏趺坐",将两脚交叉叠放于两腿之上,双手放在双膝上。现在城市居民更多地使用沙发和椅子,但仍有不少人爱在沙发上盘膝而坐。
印度人基本社交礼仪1、双手合十:是伴随“那摩斯戴”的身体语言。一般是双手合十于胸前,或举手示意。两手空着时,则合十问候;若一手持物,则举右手施礼,切不可举左手。合十的高低也有讲究。对长者宜高,两手至少与前额相平;对晚辈宜低,可齐于胸口;对平辈宜平,双手位于胸口和下颔之间。
2、拥抱:也是常见之礼。若久别重逢,或将远行,或有大事发生等,则要拥抱。拥抱时,彼此将双手搭在肩上,先是把头偏向左边,胸膛紧贴一下,然后把头偏向右边,再把胸紧贴一下,有时,彼此用手抚背并紧抱,以示特别亲热。
3、摸足:是行大礼。在很重要的场合,对于特别尊敬的长者用额头触其脚,吻其足,或摸其足。现在多用的是摸足礼,即先屈身下蹲,伸手摸一下长者的脚,然后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额头,以示头脚已碰。
4、献花环:在印度是欢迎客人常见的礼节,主人要献上一个花环,戴到客人的脖子上。客人越高贵,所串的花环也越粗。点吉祥痣也是印度人欢迎宾客的礼数。每逢喜庆节日,印度人爱用朱砂在前额两眉中间涂上一个圆点。他们认为,吉祥痣可以驱邪避灾。有时,印度人为了表示隆重欢迎,不仅向宾客献上花环,而且还给客人点上“吉祥痣”。在姑娘出嫁之前,父母要选吉日,请僧侣专门给姑娘点吉祥痣,祝愿她终身幸福。现在,吉祥痣实际上也成为印度妇女日常打扮和美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5、盘腿而坐:是印度人常见的坐姿,这种习惯在城乡都很普遍。农民在田间休息或在家吃饭爱盘腿席地而坐。在老式的铺子里,工匠干活,伙计售货,都是盘腿而坐。民间的说唱艺人和琴鼓乐手演出时也是盘腿而坐。
6、送礼:一份糖果或是一束鲜花是印度人访朋问友经常送的礼物。一般来说礼物有糖果、鲜花以及主人可能会喜欢的东西。因为印度人爱吃甜食,所以送糖果的居多。糖果有的是从商店中购买的,有的是自家做的。印度人自家做的糖果又甜又腻,如果不习惯,很难受用。
印度礼仪禁忌1.不可骑在佛像上摄影在西北亚的释教国家,搭客如果对寺庙、佛像、和尚等做出草率的举措,被视为罪行滔天。有些不明好坏的旅客,曾因为跨坐在佛像上大拍怀念照而被科罚,对想带归去的佛像怀念品,也不可安排地上,由于在信仰释教的国家采办的佛像固然归本身所有,但必需对它有一份敬意,如当它是一玩物,随意安排或粗手粗脚地震它,这类举动,会引发该国人的烦懑。
2.被邀去用饭没必要客套在印度人的看法中,吃工具时要大师一块儿分享,独食是吝啬而不规矩的举动,所以印度人约请人共餐,绝不是碍于情面假惺惺,而是诚恳诚意的约请,拒人于千里以外的拒绝固然令人不欢快。
3.不要摸小孩的头,印度等地的人们不但愿他人摸本身头上的任何一部门,他们也不喜好去摸他人他们以为,头部是人体最高的部门,也是人体中最崇高无比的部门,特别是孩子的头,被视为神明停顿的地方,所以,在任何环境之下绝不容许触摸。
4.印度有牛的王国之称,牛是本地最崇高不可侵犯的动物。在路上驾车时,万万细致不要撞到牛,更不要配戴牛成品进入古刹,同时最佳也尽可能防止以牛为摄影工具印度另有一项特别分歧的风俗,答复对方问题时若将头歪一边或摇头,那是必定的暗示,可万万别会错了意,造成不该有的贫苦信奉印度教的印度人履行种姓轨制,打听本地人的种姓阶层也是一件极不规矩的事。
5.不跟身份迥异的人进餐印度、僧泊尔人很器重身份。在印度若身份分歧或所属阶层有异,就不能同席共桌,一块儿用饭,僧泊尔人也一样有雷同的阶层分别,在其海内,对身份的器重,跨越了一切。
6.买酒偶然间限定,在印度新德里,礼拜2、礼拜5、公休日和每个月第一天为禁酒日,在这些天便是法术泛博的人也休想买到酒。
印度风俗和禁忌其一,男子不能和妇女握手。许多家庭妇女忌讳见陌生男子,不轻易和外人接触。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一般关系的男女不能单独谈话。
其二,印度人是用摇头表示赞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人们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责;召唤某人的动作是将手掌向下摆手指,但不能只用一个指头;指人时也要用整个手掌,不能用一两个指头。
其三,以右为尊,左手被视为不干净的象征。同印度人招手致意往往用右手,因为在他们看来,人身由两部分组成,右半边是男性的象征,左边是女性的象征,所以左手无力,右手有力,因此不单用右手致意。此外,印度人便后用水冲洗,使用左手,而绝不用右手,因此,左手被认为是不干净的。若送人东西,大都用双手捧着,或一手为主,另一只手稍微接触另一手臂,象征双手。否则认为不礼貌。
其四,吃饭过程中,若给对方(印度人)加饭加菜,不可用还在吃饭的那只手直接加饭加菜,若是这样,被认为是叫人家吃你剩的东西,因那只手正被用来吃饭,已接触了食物。
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换一双未用过的筷子,给客人加饭加菜。若对方已经吃饱,不再需要,而你出于客气,仍坚持再给,这时,你会发现对方可能把双手捧着的碗筷(或吃饭用的盘子)一同伸到桌下,这表示不要了,见此情景,主人应当明白:不能再给客人加饭加菜。
其五,到印度庙宇或家庭做客,进门必须脱鞋。迎接贵客时,主人常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花环的大小长度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既粗又长,超过膝盖。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到印度家庭做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其六,印度饮食习惯和 文化 。用右手拿食物、礼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就餐的时候,印度教徒最忌讳在同一个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主食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感兴趣。
不吃菇类、笋类、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锡克教的人,忌讳吃猪肉,牛肉。他们一般不喝酒,因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但有喝茶的习惯,方式是“舔饮”,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盘子中,用舌头舔着喝。印度人最不喜欢吃大荤,吃素食的人较多,等级越高,吃荤越少。
其七,印度的颜色、数字、谈话忌讳。印度忌讳白色,习惯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们忌讳弯月图案,视1、3、7为不吉祥数字,和印度人交谈,要回避有关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工资以及两性关系的话题。
其八,印度奉牛为神圣,忌讳吃牛肉,忌讳用牛皮制品。崇拜蛇,视杀蛇为触犯神灵。
其九,忌讳用澡盆给孩子洗澡,认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为。
印度就餐礼仪1、用餐时需要掌握好时间。
印度人通常一天只吃两顿饭,第一餐是在上午8点以后,第二餐基本在晚上8点以后。
但是习惯西式生活的印度人,也开始一日三餐,每餐包括开胃菜、汤、主菜和甜点,根据个人食量点菜,也可以不要开胃菜。
2、用餐时吃饭速度与对方相同。
印度菜用餐时的吃法也很特别,是中西合璧的,既使用刀叉,也要大家一起点菜一起吃。
而且如果和印度人同桌吃开胃菜,吃得太快或太慢都是不好的,最好尽量保持和对方相同的速度把菜吃完。
甜点和茶一定要等到饭后再端上餐桌,否则也是对客人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3、印度人实行分餐,所以吃多少盛多少,不要残留下剩菜。
4、印度人“手抓饭”其中的乐趣和忌讳。
手抓饭是印度人长久以来的就餐习俗,吃饭前他们会先洗净手,然后准备就餐。如果去印度人家里做客,一定要尝试“手抓饭”的乐趣。
正是因为印度人的这一习惯,使得印度大部分菜都被制作成糊状,这样才便于用手抓饼卷着吃,或是抓米饭拌着吃。
特别要注意的是,印度人的手抓饭在用手上也是有忌讳的。那就是只用右手抓食物,而左手绝对不得用来触碰食物。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专门用来处理不洁之物的,因此吃饭时,他们的左小臂一般沿桌边贴放,手垂放于桌面以下,或是干脆把左手藏在隐蔽的地方。
用餐结束,服务员会给客人用小碗端来洗手水,水里漂着用于清洁的柠檬片和用于装饰的花瓣,当然,只能清洗右手。
印度人不吃菇类、笋类、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锡克教的人,忌讳吃猪肉,牛肉。他们一般不喝酒,因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但有喝茶的习惯,但是他们喜欢用舌头舔着喝。印度人最不喜欢吃大荤,吃素食的人较多,等级越高,吃荤越少。喜欢中国的粤菜、苏菜。
Ⅹ 印度舞基本动作是什么
印度舞基本动作是:
1、起舞前,腿保持弯曲,手合起来,行开启礼。
2、手伸展开,脚向前跨一步。随着音乐开始变换手姿。
3、音乐中开始出现“咚咚”的节奏,开始变换脚步动作。
4、保持微笑。
5、舞蹈动作越来越快,手姿变化丰富。
历史:
印度舞古典舞历史悠久,对印度人来说,舞蹈不仅是艺术,更有宗教的含义。古典舞源自对神无比虔诚洁净无私的爱,舞者借由手势、眼神、表情、身体表现和诠释宗教故事中的万事万物。在古代,古典舞由神奴演绎,是在印度教神庙里表演给神看的舞蹈。
而到了现当代,经历了“古典舞复兴运动”后,已转变为一种严肃的古典艺术。一个古典舞者需要以非常严谨和端正的态度,经过多年严格训练,才能获得上台表演的资格。因此,印度古典舞也堪称是“印度的芭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