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周边安全角势面临哪些严峻的挑战
1.中国与日本的争端:集中在东海。主要有以下三种:(1)是东海划界争议。(2)东海海底油气资源(3)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
2.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主要问题——南海:南海总面积350万平方公里,其中东沙、西沙、中沙、西沙四大群岛。其中,南沙群岛战略地位突出,资源丰富,中国南海自然资源丰富,环绕着菲律宾、越南和马来西亚;中国对挑起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的强烈兴趣,它已发展成为涉及许多国家和国际行动者的复杂问题。
3.中国和印度所存在的问题:中印之间主要是边境划界问题:印度与我国存在着边界领土争端问题,同时印度并坚持不合理的领土要求。两国边界全长为 1700 公里,双方争议地区面积达 12.5万平方公里。不仅如此,近几年印度以所谓的“中国威胁”为幌子,渐渐的实现军事安全战略从北方陆地向南方印度洋的进行了倾斜,其触角已延伸到靠近中国南海的马六甲海峡了。
4.台湾问题:台湾本就是中国的一部分领土,由于早期战争问题,台湾好不容易回归中国,但是美国想让中国分裂,于是插足台湾问题,想方设法的想要改变中国。
5.疫情问题,新冠病毒蔓延已经三年了,中国首先控制住了病情,但是奈何国外疫情没有得到控制,总会到中国的外国人,所以疫情总是在反复复发,中国经济被打压,各行各业都不景气。
拓展资料:一.中国应对外部挑战的政策以及态度:
1. 应对外部挑战,关键是做好自己的事情,毫不动摇地打赢三场硬仗。特别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不应受到干扰。
2. 针对美国提高关税,我们国内要加快定向结构性改革,特别是要加快以减税为主的财政宽松。
㈡ 印度海军为何称要“全面监视印度洋地区”
所以说,全面监视甚至是主导、控制印度洋一直都是印度不懈追求的目标。而随着美国所谓“印太战略”的不断推行,向来就戒备域外大国介入印度洋的印度更是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表明自己在本地区的主张。因此也可以预见,尽管美国一直试图拉拢印度,但后者对于其所谓的“印太战略”并不会像日、澳那样完全跟随,仅会在合理利益基础上有限参与。
㈢ 印度发展经济与中国相比有什么优势
1、人和——人口红利
印度人多
再过几年就是全球第一大人口大国,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19年6月17日发布《世界人口展望2019:发现提要》报告称,印度2027年将超过中国,成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
报告称,2019年的中国人口为14.3亿,印度为13.7亿,分别占全球人口总数的19%和18%。不过到2050年,印度人口将增加近2.73亿从而超过15亿,而中国人口规模将降低至11亿左右。
从2019年到2050年,全球新增人口中约50%将集中在9个国家,包括印度、尼日尔爾利亚、巴基斯坦、刚果(金)、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印度尼西亚、埃及和美国。印度不光人口多,而且人口非常年轻,也就是说未来印度还有人口红利!
2、海权优势
印度是半岛国家,在印度洋地区拥有7516.6公里的海岸线,2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168个沿海港口。在印度的印度洋专属经济区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矿物及其他生物与非生物资源。
印度处于亚太文明和欧洲大西洋文明中间,左右逢源。在国际贸易物流方面,印度处在中间位置,而且跟波斯湾很近,以后买石油就方便了,不会有什么海峡困局。印度海军强大,反而会加重我国的马六甲困局。
“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统治了亚洲。印度洋是通向世界七大海域的钥匙。21世纪世界的命运将在印度洋上见分晓”——“海权之父”马汉在一个世纪前的警言,一直被印度的历届决策者奉为座右铭。
自独立建国以来,印度逐渐加大对海军的重视和建设,海军战略逐级推进,由成立初期的“近海防御”到后来的“区域控制”,再到现在的“远洋延伸”战略,已基本形成了一套以“印度洋控制战略”为核心的完整的海军战略体系。
3、地理环境
印度面积达,但是没有什么沙漠(仅有的西部沙漠还大部分都被划到了巴基斯坦境内)、戈壁,也没有我国的青藏高原和美国落基山脉那样的无人区(不适合居住),印度洋的海风吹来了大量水汽,所以印度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国土的可利用面积非常多。
4、天时
现在我国成了美帝的眼中钉,印度就成了香饽饽了。美联合印度制衡中国,有点类似当年英国联合法国制衡德国的味道。
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印度的发展都会得到美国的帮助,这种帮助,我国在改革开放的时候是没有体验到的。在苏联解体之前,还拉着我国一起研究什么美洲虎坦克,援助我国燃气轮机……呵呵,苏联解体之后……
5、文化软实力——文明古国与英语优势
印度既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悠久的古代文化,而且在被日不落帝国殖民的时候,印度的文化随着英国人的传播实现了全球化,现在全球都知道瑜伽。
6、外交优势
虽然印度一直好战,但是在国际上,印度还是很受欢迎的,时常跟英美穿一条裤子,还能从俄罗斯买点武器,租用核潜艇啥的,就这面子,除了印度,谁有?
缺啥都能买到,买不到还能租到。
不要小看买来的武器系统,1905年的日俄战争,沙俄的武器可都是自己生产的哦,日本的好多武器,军舰都是从英德买的哦!
在联合国,虽然不是五常,但是五常是美国人建立的联合国体系,如果我国与美帝有摩擦了,印度就是拉拢不二选择。
㈣ 各国在大陆架上享有哪些何方权益
在涉及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原则问题上,我国政府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和意志是坚定的,同时也秉承和平共赢理念,推进合作与对话,为最终解决争议创造条件。经过多年努力,中国通过和平谈判先后与14个邻国中的12个划定并勘定了边界。而在陆地边界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的同时,近年中国周边海上形势发展引起各方关注。由于争议海域的主权和能源问题,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有日渐激烈的趋势。在我领海及附近海域,美日及其他周边国家不断增强军事力量,不时地进行小规模的军事行动或大规模的军事演习。这一切无疑都对我海洋主权构成了严峻挑战。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海洋,为了不让祖先留下的蓝色国土在我们手中丧失,我们有必要从法律的途径来寻求解决的方式。我国与周边国家海洋权益争端现状:1、黄海,总面积约38万平方公里的海域中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有25万平方公里,可是在海域划界问题上,韩国主张等距线为界。如果按此划分,他们可以多划18万平方公里,因此中国与朝鲜和韩国存在着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韩国2004年开始在远离朝鲜半岛西部海岸大陆架勘探石油,勘探地点越过两国等距线50千米。可以看出韩国在与中国争夺海洋资源咄咄逼人的态势。在大陆架划分问题上,韩国采取的是实用主义的态度,它在处理与日本的海底底土时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而在处理与中国的海底底土问题时就“忘记”了这一原则。韩国之所以如此做,是因为中国大陆边缘自然延伸的大陆架延伸到距朝鲜半岛较近的地方,以大陆自然延伸原则划分大陆架对其不利。2、东海,总面积约77万平方公里,它是中、日、韩三国陆地领土环绕的一个半封闭的海域。东海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韩国和日本都提出以等距离原则为根据提出对东海大陆架进行划分,而我国坚持自然延伸原则和公平原则,双方(三方)有极大分歧。按日本的无理要求,日本与中国有16万平方公里、韩国与中国有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这其中以我国与日本的争端最为激烈,日本故意忽视冲绳海沟单方面宣称与我国是共大陆架国家,妄图争夺我大陆架。近年又因中国在东海的正常开采活动制造事端,进而提出在日中等距线两侧共同开发的方案,企图使等距线划分事实化。日本无理指责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在该海域从事海洋科学考察活动为侵犯其管辖海域。此外,我国在东海作业的渔船、海洋科学考察船经常遭到日本海上自卫队和海保厅舰机的无理骚扰、跟踪和监视。2001年12月,日本海上保安厅的舰船明目张胆地在我国专属经济区内使用武力击沉一艘不明国籍船舶,并且公然侵占钓鱼岛,企图以钓鱼岛为划分两国东海大陆架的依据。1895年日本趁甲午战争清政府败局已定,在《马关条约》签订前三个月窃取这些岛屿,划归冲绳县管辖。1943年12月中、美、英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将所窃取于中国的包括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8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无条件投降,这就意味着日本将台湾、包括其附属的钓鱼诸岛归还中国。但,日本却同美国签订了片面的《旧金山和约》,将钓鱼诸岛连同日本冲绳交由美国托管。日美签订"归还冲绳协定"时,这些岛屿也被划入"归还区域",交给日本。对此,我国外交部于发表声明,强烈谴责美日两国政府公然把我钓鱼诸岛划入"归还领域",严正指出"这是对中国领土主权明目张胆的侵犯。中国人民绝对不能容忍。""美日两国在‘归还’冲绳协定中,把我国钓鱼岛等岛屿列入‘归还区域’,完全是非法的,这丝毫不能改变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钓鱼岛等岛屿的领土主权"。其后,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示,"归还冲绳的施政权,对尖阁列岛(即我钓鱼岛)的主权问题不发生任何影响"。近年来,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制造事端,企图将非法占有的钓鱼岛变成其合法领土。3、南海,南海是中国海域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海,渤海、黄海、东海加在一起还不如南海大。南海面积近360万平方公里。世界上面积超过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只有3个,南海排在南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印度洋的阿拉伯海之后,是世界第三大海。所谓南海问题,指的是南海周边的6国7方,即中国大陆和台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菲律宾,在南海岛礁归属和海域划分上存在分歧和争端。争议最激烈、最集中的焦点在南沙群岛。在南沙,除了美济礁,南海舰队的南沙守备部队还驻守着渚碧礁、南薰礁、永暑礁、赤瓜礁、东门礁和华阳礁,这是中国最南端的一支戍边部队。另外,中国台湾的武装部队据守着南沙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太平岛。南沙守备部队政委、海军大校卢永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南沙群岛总共有230多个岛屿、沙洲和礁滩,面积比较大、在涨潮时仍能露出水面的有11个岛和5个沙洲,但这些条件比较好的地方都不在中国大陆的实际控制下,除了太平岛,其他都被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侵占了。我国与日本之间的海洋权益争端解决机制:1、事关主权问题必须坚定立场,可以与日本协商解决,但是主权问题不能交由国际组织解决,例如钓鱼岛问题。我国应对钓鱼岛必须做出主权宣示行为,并且需要有效占领。同时不放弃用外交手段解决东海争端。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无论是发现,还是先占都由中国完成。而日本是在1895年甲午战争后才占领钓鱼岛的。二战后美军从日本接受钓鱼岛,在70年代转交给日本。钓鱼岛是个牵扯到台湾海峡两岸和日美两国的问题,战后演变成今天这个局面,“始作俑者”就是美国。1972年5月之后,美国把问题留给中国、日本去争,美国则隔岸观火,伺机继续操弄东北亚的国际政治。因此,中国在处理这个问题时,仍须小心美国会不会有什么直接或间接的干预动作。2、对东海大陆架划分,我国积极先作好海底调查采样活动,取得有力证据后再向“联合国大陆架界限委员会”进行申报。由于1997年联合国设置了审查沿海国家大陆架的“大陆架界线委员会”,而申请的期限是2009年5月,因此现在日本是“与各国竞争,与时间竞赛”。与日本不同,我国自70年代起海洋调查活动就很有目标性,在资料方面应该有优势。如果双方协议同意由国际法院进行划界仲裁,我国应当主张大陆架自然延伸原则。3、不承认日本对冲鸟岛的占有,并且积极组织强制仲裁,根据《联合国海洋法条约》相关规定,冲之鸟不具备人类居住的条件,日本在冲之鸟礁盘围海造岛是与海洋法相违背的。我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争端解决机制:目前,我国在南海面临的矛盾和挑战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我海洋发展战略与南海主权争议久未解决之间的矛盾;二是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与有关国家搁置中国、排斥中国开发之间的矛盾;三是我把南海问题留待未来解决的期待与各有关国家相继争夺资源、时不我待之间的矛盾。所以,解决南海问题首先是要强化主权观念和主权行为,并加强有关立法。“主权属我”应作为“共同开发”的前提条件。没有“主权属我”的前提,就很难“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目标也无法真正实现。其次是加快我国领海基线勘定。这对我与其他国家的交涉以及增加谈判桌上讨价还价的筹码至关重要。同时,中国的领域区域都要定位坐标,并尽快向联合国提交自己的领海基线主张。第三是加强争议地区有效的行政管理和控制,整合各种海上资源和力量,统一领导和指挥,建立健全应急与应战一体化的海上综合安全保障机制。第四,海洋军事力量是大国海洋政治博弈的重要筹码,所以我们还必须不断加强海军现代化建设。中国不仅有960万平方千米的陆地国土,还有300万平方千米的蔚蓝国土和海岸线。在21世纪一个波及全球的海洋经济时代来临之际,我们不能再漠视周边国家对我国海洋权益的侵犯。必须针对不同情况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机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本属于我们自己的资源。在解决争端的过程中我国首先应该加强海防,因为有实力才有谈判,国家的利益只能靠实力获得。没有强大的海军,周边国家未必愿意让出已经侵占到手的海洋权益。其次,我国在处理争端时应当唯国家利益是问,以合作为主,适当强硬。因为国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我国虽然需要一个安定的国际环境进行改革,但是不能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将海洋权益拱手让人。
㈤ 中国管辖的海域有哪些权益
第一,内水,等同于我国的陆地领土,我国享有对内水及其海床、底土以及其中所有的自然资源、内水上空的主权;第二,领海,除受无害通过的限制外,领海的法律地位等同于我国的陆地领土,我国享有对领海及其海床、底土以及其中所有的自然资源的主权,以及对领海上空的主权;第三,在毗连区,享有防止和惩治在我国领土或领海内违犯我国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和规章的行为的管制权;第四,在专属经济区我国主要享有两方面的权利:一是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和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以及在专属经济区内从事经济性开发和勘探,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等其他活动的主权权利,另一方面是对以下事项的管辖权: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
第五,大陆架。为了勘探和开发其自然资源的目的,我国对大陆架及其海床和底土的矿物和其他非生物资源,以及属于定居种的生物享有专属的主权权利,对大陆架上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享有管辖权。
第六,岛屿。我国的大小岛屿有6500多个,我国对这些岛屿享有主权,不容侵犯,任何国家都不能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的任何制度为借口而改变岛屿的主权归属。
根据《公约》的规定,我国可以颁布必要的法律和规章,建立相应的制度,采取一切有效的行动和措施,切实地行使和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㈥ 中国历史上,拥有印度洋出海口的是哪个王朝它又是如何取得出海口权的
在现在的中国,经济发展迅猛。而且还拥有18000km的漫长海岸线,在现在发展的中国无疑是如虎添翼。然而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中国的出海权是受到限制的。无论是进出太平洋还是经过马六甲到达印度洋,在经过别国的干扰下,我国的远洋出海运输每次都要受到限制。
实际上这六个宣慰司管辖的地方包括了现在的缅甸全境和老挝、泰国部分地区,这块地方应该说是中国梦寐以求的印度洋最佳出海口,因为它直通印度洋,光线充足。温度时与降水量大而且他土地平旷。而且还有两条直通印度洋的大江有利于发展港口,在各种具备的条件下,为明朝提供了海上控制权。只是好景不长,当到手的鸭子又飞了。
㈦ 我国海洋主权该怎么维护
1、加强海洋强国建设顶层设计。要从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高度开展陆海统筹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重点围绕推动陆海产业协同发展、强化陆海生态环境一体化保护、实现陆海资源统筹和高效利用等谋划部署,将重大举措编入“十四五”规划纲要。
2、加深对海洋权益的认识。
中国不仅是陆地大国,而且也是海洋大国。但长期以来受“重陆轻海”传统思想的影响,人们的海洋权益意识非常淡漠,没有深刻认识到海洋权益对国家发展的意义。随着海洋在沿海国家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各国以维护和拓展海洋权益为核心的海洋综合实力竞争愈演愈烈。
要明确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理念,把“和平、合作、和谐”作为新时期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思想基础和基本理念。“和平”是维护海洋权益的宗旨,“合作”是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方式选择,“和谐”是维护海洋权益的核心。
3、提升海洋权益实际管控能力。
在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我们对海洋的实际管控能力,更加有效地维护和拓展我国海洋权益。要整合我国海警执法力量,提升装备水平,扩大人员规模,构建常态化值守性海洋维权巡航机制,对重点区域重点岛礁进行重点维权执法巡航。
4、提高参与海洋开发的企业和公民的风险防范意识。
统筹国内外资源大力发展海岛经济,科学合理的开发更有利于保护海岛和维护我国海洋主权、权益。
(7)我国在印度洋上的权益都有什么扩展阅读
海洋资料——洋流分布:
各大洋洋流的分布和流动的方向虽然很复杂,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1)在赤道至南北纬40°或60°之间,形成一低纬度环流,其流向在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成逆时针方向。每个环流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属于寒流。
(2)在北纬40°或60°以北形成一高纬环流。其环流方向为逆时针方向,环流西部为寒流,东部为暖流。
(3)赤道以北的北印度洋,因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季风洋流。冬季吹东北季风,表层海水向西流,洋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吹西南季风,表层海水向东流,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海洋是地球上最广阔的水体的总称,海洋的中心部分称作洋,边缘部分称作海,彼此沟通组成统一的水体。地球表面被各大陆地分隔为彼此相通的广大水域,其总面积约为3.6亿平方公里,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平均水深约3795米。
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而可用于人类饮用只占2%。地球四个主要的大洋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大部分以陆地和海底地形线为界。目前为止,人类已探索的海底只有5%,还有95%大海的海底是未知的。
㈧ 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对我国发展有哪些影响
湄公河是我国通往东盟国家的重要通道,开发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不但是我国西部大开发的一个突破口,可以拉动地区经济建设,吸引外资的进入;同时,还是我国和东盟建设自由贸易区的必然选择,对于双方降低贸易成本和建立信任的合作关系等有重要的意义.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开发重点在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尤其是航运资源、水力资源、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湄公河作为一条发源于中国,流经中南半岛五国的国际性河流,流经区域不仅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也是域内国家交通运输的重要途径,在业洲乃至国际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域内国家的共同合作和努力之下,湄公河流域的合作与开发已经取得了明显的长足的进展,有力的推动了湄公河域内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国作为域内的大国,一直积极的参与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合作,无论从机制上还是具体领域上,中国都与域内国家展开积极的合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长足的进展,然而,在取得进展和成果的同时,中国在湄公河流域的开发合作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些都是束缚甚至是阻碍中国和域内国家进一步开展开发合作的关键,如何能够促进合作更深入的开展,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带来的影响,对于中国具有重要的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对于中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正是由于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的稳步进展以及中国的积极参与,探究这种合作的前景便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更多国家的参与和介入的前提之下,如何能使湄公河流域的合作更深入的发展,成为了域内国家共同需要关注的问题。
简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重要影响:
1.加强与东南亚的交往与经济合作;
2.开放云南、广西边境等地的贸易;
3.湄公河流经金三角,加强对毒品的限制及反毒的国际合作;
4.西部大开发的一部分;
5.巩固与缅甸的特殊关系,强化我国在印度洋的权益;
6.水量丰富,水利资源加以利用。
㈨ 我国南海海洋权益被侵害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 领土主权被侵犯。
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海上领国侵占我国南沙各岛,
并将各岛的资源给各大国开发,想让南海问题国际化。
2、领海主权被侵犯。
越南等国无视我国主权,在没有我国允许的情况下在我南海海域进行捕鱼、科学探查、军事调查。
我还是个学生,知道的也只有这么多了,应该还有更具体的回答吧,希望其他人能给你更完整的回答。
回答完毕。
参考资料:
面对南海,中国人感情复杂。但愤怒不能解决问题,只有靠智慧和理性,才会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
进入2004年以来,东南亚国家在南海岛屿上进行石油开采招标、联合军演等一系列频繁举动,引起了国人的强烈不满。一时间南海主权之争再度成为焦点。
4月19日,越南不顾中方抗议,让载有大约60名越南游客和40名“特邀”官员的船只对其所占领的南威岛和西礁进行为期一周的旅游活动。河内方面称,此次旅游经过了国防部批准,从1998年就已开始筹划,并说这次只是试验性旅行。
越南旅游总局旅行司副司长杨春会表示,开发南沙旅游资源比发展远洋捕捞更有经济意义,且投资少见效快,只需投资50亿越盾(约合2460万元人民币)就能立竿见影。
南海问题由来已久。最近,相关国家为何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如此活跃? “主要是伊拉克战争的原因。”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东南亚问题专家翟坤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伊拉克战争使中东地区形势不稳,石油价格上涨,而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都处在经济上升时期,对能源需求量大,所以能源问题就反映到南海问题上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南海地区有油。”
争夺南海,等于争夺石油?
南海地区沿岸水域的石油储藏,已探明储量大约为70亿桶。由于沿岸水域石油储量丰富,石油勘探专家纷纷猜测,南海岛屿一定蕴藏着巨大的石油资源,甚至称南沙将成为未来“第二个波斯湾”。这种猜想引发了周边国家对南海岛屿的主权争夺。 关于南海石油储量,中国方面的估算认为,整个南中国海地区可达到2130亿桶。但这个数字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美国五角大楼顾问、海军战争学院教授托马斯·巴奈特曾表示,“坦率地说,那里(南中国海)实际上没有多少石油。”
印尼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董事、东南亚问题专家尤素夫·瓦南迪(JusufWanandi)在海南博鳌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到目前为止,已经做过的许多研究都没有表明,南海地区真正含有丰富的石油,或许将来会有更多,但没必要因为这个原因使得地区关系紧张。”
南海的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南沙。石油资源最丰富、开采成本最低的在文莱附近。各国关于南海的争夺主要是对南沙群岛的争夺。目前,南沙海域已经有200多个油气田,超过1000口油井被东南亚国家勘探和开发,每年开采的石油超过4000万吨,其中马来西亚的开采量最多,而中国参与开采的并不多。
更重要的争夺意义是战略上的
“当初南海能源问题被炒作起来,首先是各国出于战略的需要。至于南海到底有多少油,还需要进一步查证。”翟坤如此分析南海问题。
因此,除了能源的因素外,南海诸岛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是东南亚各国争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南海诸岛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咽喉,扼守两洋海运要冲,是多条国际海运线和航空运输线的必经之地,也是扼守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巴拉巴海峡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美军的联合军演明显向亚太地区倾斜,据统计美国与其他国家的联合军演,已占美国全部演习总数的70%以上。
日本、印度出于对南海航道战略利益的考虑,借着打击海盗活动、毒品走私、非法移民等跨国犯罪的名义,频繁派遣舰船进出南海,以此将军事力量直接并长期渗透至东南亚地区。
“从阿拉伯海的北面到南中国海都是印度的利益范围。”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如此宣称。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明确规定,主权国家可以沿着本国领海基线划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不得大于350海里的大陆架,边界有岛屿的从岛屿基线划起。这一规定使得南海的主权之争从陆地扩展到了海洋。
中国的南沙岛屿与东南亚各国距离最近处不足100海里,如果各国按照国际法的规定划界,那么各自的主权区域,就被划进了对方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内。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公约没有明确规定,还有相邻和相向的国家间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按照什么原则划界,这个也没有统一的定论,这样就引起了国家间的争端,所以南海本来就有一个岛屿的归属问题,再加上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争夺,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了。”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法教授吴慧对本刊记者说。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前驻法大使、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对本刊记者说:“周边国家是有些矛盾和摩擦,我们需要有大的智慧来解决问题。我们同周边的国家和地区都存在共同利益。南沙问题中国的方针非常明确,‘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早在80年代中期,邓小平在谈到钓鱼岛问题时,就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当时菲律宾总统在谈及南沙岛屿问题时曾说,“这些岛屿在我们家门口,都是我们的。”而邓小平当即回答道:“菲律宾离我们还很近呢。”有力地驳斥了以距离要求主权的理由。
1990年,中国在南沙争议问题上正式提出该原则。
1994年东盟地区论坛宣布成立的时候,包括美、俄、韩、日、欧等多国希望在东盟地区论坛内部讨论南海问题,中国认为这会使问题国际化,更难解决,所以改变策略主动与东盟国家整体对话。
㈩ 面对美国及西方在我国南海的战略包围,试论我军发展海空军力量保卫国家的必性
从问题中可知论据是“美国及西方在我国南海的战略包围”,论点是“发展海空军力量保卫国家的必要性”,所以写作思路要围绕南海战略包围现状,给出应对策略来展开,要点在于“发展海空军的必要性”,最后给出总结。
下面给出一则例文:
美军的全球基地,加上印度洋的印度,印太交界的澳大利亚,以及西太的日本,四方都可以深入巡航、控制西太-南海-马六甲海峡一线,可以说是兵锋直抵中国咽喉——这里既是中国能源进口的重要通道,也是对外出口的必经之路。等于是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几处险要关隘处设置重兵把守。
所以中国必须调集更多更强大的海军,空军力量实施巡航,保卫生命线的安全。
一、“航行自由”缘于对制海权的焦虑
面对美军实施“航行自由”行动,中方认为,南海区域并不存在“航行自由”问题——“中国是海上通道安全最大的利益相关方,海上通道的畅通与安全,最符合中国的利益。”
这种意识形态解读的依据,是过去十多年美军舰机针对3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100余次“航行自由”行动。有些国家和地区,因为军事力量薄弱,受到美军舰机挑战时,可能无法发现,更不用说进行抗衡了。而有些国家和地区,因为需要美国援助,很少对这种挑衅做出有力反应。即便日本和菲律宾这样的盟国,也被美军舰机多次不打招呼地侵入其领海甚至内水。日菲也只能忍气吞声。
二、未来可能的南海冲突与美军的介入能力
海洋资源能源、海上贸易通道两大价值,已经使南海成为无可争议的全球热点。此外,中国崛起这个新世纪最重大的地缘战略事件,必然推动南海地区秩序的调整甚至重建。因海洋利益而产生的南海岛礁主权争端,与中美战略博弈交织在一起,使得未来可能发生的南海冲突空前复杂。
三、以海洋为机动,打造中国版“南海一体化作战体系”
中国坚持自古以来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都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但却不得不面对大量南沙岛礁被周边小国侵占的现状。从军事角度来说,这正是当时孱弱的中国军队“鞭长莫及”的结果。南海中的南沙群岛距离海南岛近千公里,给中国军队的兵力投送造成了相当的困难。
目前,中国大量的南沙岛礁为越南、菲律宾等国侵占,大量海洋资源被掠夺。这些岛礁距离越菲等国很近,距离中国大陆很远,而且易攻难守。由于距离较近,所以南海小国组织攻岛作战的后勤装备保障相对容易,撤离也相对容易。而中国若要组织攻岛作战,后勤装备保障及兵力投送需要长距离运输,时间效率以及作战的有效性都会受到大大的影响,而且组织进攻与撤离实属不易。
虽然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海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海军战略从近岸近海向远海拓展,武器装备及兵力投送能力均有大幅度的提高。但要在南海区域牢牢掌握制空权和制海权,同时抵消美军在这地区的作战能力优势,尚需要有强大的空海联合作战能力和以海洋为机动空间的作战灵活性。因此,中国能否牢牢控制南海的关键也在于打造以固定式海上基地和移动式海上基地为核心的中国版“海基能力”——南海一体化作战体系。
总结:
南海问题有其历史和现实的成因,在中美两国战略博弈之下,呈现出高度复杂的面貌。但无论是追求“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还是“善战方能不战”的基本道理,面对美军舰机的挑衅,锻造自身硬实力,才能有迎头痛击的可能。
随着海军各类机动兵力作战能力的提升以及南沙岛礁建设工程的推进,有理由相信,中国终将在南海建立起本土式的战场优势,保卫南海主权不会只是外交喊话而已。当然,“断绳子”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参见美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哈里斯北京大学斯坦福中心演讲全文),“决不轻言诉诸武力”也是中国人民热爱和平的具体表现(参见范副主席香山论坛上的讲话)。
还是这句老话“善战方能不战”,只有富国强兵,才能掌握将我国的和平、和谐的战略主张落到实处的主动权,不仅维护自身利益,也有助于维护地区和平。中国的复兴,需要我们保持冷静的大脑,保持清晰的认知,把豪情建立在理性的能力建设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