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曾成功登陆过火星那为何登月失败
印度无法独立完成探月任务,寻求多方盟友,但是盟友不靠谱,导致其探月工程一拖再拖,最终失败。
“月球2号”项目总耗资约1.4亿美元,由于俄罗斯未能按照承诺交付着陆器,促使印度推后了这个计划的实施时间。这个项目包含了包括轨道器、着陆器和月球车3个模块,携带了10多个各类研究装置,最引人注目的是月球车,仅有公文包大小,重量为25公斤,它将携带两个分光计用于探测月球表面的元素组成——包括等离子体层以及像氦-3这样的同位素的数据,后者是未来核聚变能量反应堆的潜在燃料。
“月球2号”的携带的轨道飞行器所携带的水测绘仪同样让人期待,因为太阳风中的质子会产生羟基离子,这些离子会漂向月球的两极,在那里它们会被陨石坑中的水冰俘获,而水测绘仪将会对这些水冰展开探测。如果成功,这将是印度航天史上的里程碑,印度也可借此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与中国之后第四个实现月球探测器软着陆的国家,并如期开展探测工作。
着陆的前15分钟Vikram正以3200公里/小时的速度下降,当海拔大概减至30公里时,它开始发动4座引擎紧急减速,只不过在距离陆地仅剩2.1公里时,意外发生了:Vikram偏离了预定轨道,就此“失联”,任务失败了。
巴基斯坦联邦科学和技术部长法瓦德·乔杜里在社交媒体上第一时间嘲笑印度拙劣的落月技术,讽刺印度“月船2号”的着陆器是在印度孟买买的“玩具”。
两天后,9月8日,在月球轨道上的“月船2号”传回了Vikram在月球上的影像,但印度航天团队最终未能与它建立讯号。
⑵ 月船一号的介绍
月船1号(Chandrayaan-1)“月船1号”于当地时间2008年10月22日上午由印度国产的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C11发射升空,发射地点位于距离印度南部城市钦奈90公里的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月船1号”将绕月飞行两年,对月球的地质结构和矿物资源进行调查。“月船1号”总质量为1380公斤,造价约8300万美元。上面将携带11台探月仪器。其中,一台名为月球撞击探测器的无人探测装置最为重要,月球撞击探测器质量为29公斤,由印度自行研制,它就像帽子一样装在“月船1号”的顶部。为了印证印度航天器与月球的初次接触,探测器还被贴上了印度国旗的标志。在“月船1号”进入绕月轨道后,月球撞击探测器将以每秒75米的速度从飞船上弹出,向月球表面撞去。在接近月球的过程中探测器将会不断对月球进行拍摄,这些数据有助于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未来选择月球车的着陆位置。印度早在多年前就提出了登月计划,发射绕月飞行器是这一计划的第一步。印度打算在2011年后发射“月船2号”,并计划把一辆月球车送达月球表面,对月球进行多项科学研究。根据与俄罗斯2007年签署的协议,月球车将由俄罗斯制造。印度的目标是最终将印度宇航员送上月球。
⑶ 嫦娥3号登月后是世界第几个登上的在什么地方发射(详细点)
有人登月的就一个国家,是美国,有探月车登陆的就多了,中国是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苏联第一个成功发射月球探测器,月球1号(俄语:Луних-1)绰号“梦想”,是苏联、也是人类发射成功的第一个星际探测器,是苏联的第一个月球探测计划“月球计划”的第4颗无人月球探测器,它是一系列以“月球号”命名的探测器中的第一个成员。;
格林尼治时间2003年9月27日23时17分(北京时间28日7时17分),欧洲航天局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SMART-1号”由阿丽亚娜-5型火箭搭载从法属圭亚那的库鲁航天发射中心升空。
日本的月亮女神比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发射升空的我国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提前了40天。
印度月船1号(Chandrayaan-1)“月船1号”于当地时间2008年10月22日上午由印度国产的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C11发射升空,发射地点位于距离印度南部城市钦奈90公里的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
全球已进行127次探月活动
.
。
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航天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国不断加大对月球的探测活动。据统计,自1958年至今,世界上共进行了127次月球探测活动。
苏联:世界上第一个进行绕月探测的国家
探月初期,苏联领先于其他各国。1959年1月2日,苏联发射的月球一号探测器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飞越月球。1959年9月12日,苏联发射了月球二号探测器并撞击月球,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此后10多年里,苏联又先后发射22颗月球探测卫星,其中一些到达了月球并进行拍摄、测量、采样和实地考察,揭示了月球的真实面貌。此外,苏联还发射了其他型号的月球探测器,如,1968年9月,首次实现无人飞船绕月球飞行并成功返回地球。
据统计,从1958年到1976年,苏联共向月球发射了64个探测器。为了实现登月计划,苏联设计了N1巨型火箭,共试射了4次,都以失败收场。在美国成功登月后,苏联的登月计划于1976年取消。
美国:将人类脚印留在月球上
在美国的探月史上,“阿波罗计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这一计划出师不利。1967年1月,美国的“阿波罗1号”发射失败,3名宇航员遇难。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在月球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第一个脚印,这也是人类月球探测最辉煌的成果。美国之后又多次发射“阿波罗”号飞船对月球进行了探测。
由于财政预算紧缩等原因,“阿波罗计划”之后的近30年间,美国的探月步伐大大放缓。1986年,美国提出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设想。1994年1月和1998年1月,美国分别发射了“克莱门汀”号月球轨道器和“月球勘探者”号轨道器对月球进行探测,为日后建立月球基地探路。
欧洲:希望在月球建立“诺亚方舟”
在对月球的科学探索上,欧洲曾一度领先世界。1609年,意大利人伽利略利用自制望远镜首次观测到月面上星罗棋布的斑点,并绘制出世界上第一幅月面特征图。1647年,德国人海威留斯出版了首部有关月球题材的科学专着《月图》,并运用地球的地理名词为月面特征命名。1964年,欧洲七国成立了欧洲太空火箭开发组织和欧洲太空研究组织。
20世纪80年代,由欧洲17国组成的欧空局开始探月研究。2003年9月27日,欧空局将“智能”1号探测器送入太空并完成了多项探测任务。
欧空局探月计划首席科学家弗英曾表示,欧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个“诺亚方舟”,将地球物种的基因存储起来,当地球遭遇核战争危机或小行星撞击时,人类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续。
日本:世界上第三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1990年1月,日本成功向月球轨道发射了“飞天号”科学卫星。但这一小型探测卫星很快失灵,最终于1993年4月坠毁在月球上。
1991年,日本又启动了月球A计划,主要目标是在1995年发射月球探测器——月球-A。由于在研究过程中缺乏统筹安排,同时又太过急于求成,这一计划最终中止。
2007年9月14日,日本成功发射“月亮女神”号绕月探测卫星。2009年6月,“月亮女神”在完成了调查任务后撞向月球表面,完成最终使命。发射“月亮女神”也是日本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月球探测的开端。
作为月亮女神的后续卫星,日本预计于2015年、2025年分别发射“月亮女神2号”、“月亮女神3号”。
印度:探月道路历经波折
印度于2008年10月22日发射了第一颗绕月飞行器“月船1号”。
印度原定在2011年向月球发射“月船2号”月球探测器,并使一个登月机器人在月球表面实现软着陆。由于种种原因,“月船2号”被迫推迟至2013年发射,之后又推迟至2014年发射。
中国:起步晚,起点高
2004年,中国正式启动绕月探测工程。根据规划,嫦娥工程按照“绕”、“落”、“回”三步走的原则进行。
2007年10月24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一号”。
2010年10月1日,中国成功发射“嫦娥二号”。“嫦娥二号”主要任务是获得更清晰、更详细的月球表面影像数据和月球极区表面数据,为“嫦娥三号”实现月球软着陆进行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对“嫦娥三号”着陆区进行高精度成像。
2013年12月2日,中国将发射“嫦娥三号”卫星。按照计划,“嫦娥三号”将在月球表面软着陆,并开展多项科学试验。
中国的探月工程虽然起步晚,但起点高,通过利用已有的人类月球探测成果,优化探测目标,优化技术实施途径,形成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月球探测活动之路
⑷ 继苏联和美国后哪三个国家相继登月
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第三个实现月球软着陆国家。
各国迄今共探月129次成功率仅51%
自1958年以来,世界各国迄今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包括美国59次,前苏联64次,日本和中国各2次,欧空局和印度各1次;其中成功或基本成功66次,失败63次,成功率仅有51%。
迄今只有美国实现了载人登月,苏联开展了两次月面无人巡视探测任务。美苏两国成功共实施了13次无人月球表面软着陆。
1958年至1976年冷战期间,美国和前苏联曾展开一场以月球探测为中心的空间科学技术竞赛,美国共发射先驱者等7个系列54个月球探测器,成功35次,成功率65%;苏联共发射4个系列64个月球探测器,成功21次,成功率32.8%。
1959年,前苏联的无人登月器“月球2号”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
1964年,美国的“徘徊者7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上成功硬着陆。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同伴奥尔德林成功登上了月球,并留下了人类在外层空间的第一个脚印。
1970年9月12日,前苏联发射“月球16号”探测器,这是第一个实现在月球上自动取样并送回地球的探测器。
1970年11月10日,前苏联发射“月球17号”探测器,该探测器携带的第一辆无人驾驶月球车“月球车1号”第一次在月球表面行驶并进行科学探测,最终在月球上工作了11个月。
1977年至1993年间,人类没有成功发射过一颗专门用于探测月球的卫星,使这20多年成为探月的寂静期。
自1976年美国与前苏联的探月工程告一段落以后,没有国家再到月球上进行落月探测。“嫦娥三号”如果成功完成既定任务,将是多年之后人类首次实现落月探测。
90年代以来人类再掀探月热潮中国强势入围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欧洲、中国与印度等国家或地区加入到第二轮探月活动中来,美国与俄罗斯等老牌航天强国也提出新的探月计划。
在第二轮探月高峰中,各国迄今共实施11次探月计划,其中1次失败,1次部分成功,其余全部成功,成功率大大提高,显示出人类的探月技术已经获得极大提高。
1990年1月,日本发射“缪斯A”号卫星,进入太空后更名“飞天号”,向月球轨道释放一颗小型探测卫星,成为第三个探月的国家。但“飞天”号接近月球后与地面失去联系,未获得探测成果,最终于1993年4月坠毁在月球上。
1994年1月与1998年1月,美国先后发射“克莱门汀”号、“月球勘探者”号,对月球形貌、资源、水冰等进行了探索。
2003年9月27日,欧洲成功发射首个月球探测器“智慧1号”(“SMART-1”),进入月球轨道绕月飞行,成功完成预期月球探测任务,并于2006年9月撞月。
2007年9月14日,日本发射首个月球探测器“月亮女神”号,包括一个主轨道器和两颗小卫星。2009年6月,“月亮女神”受控撞月,结束为期2年左右的探测任务。
2007年10月与2010年10月,中国先后成功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以及探月工程二期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进入世界上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2008年10月,印度发射“月船一号”卫星,获得一批科学成果,对月球进行了全球成像。2009年8月,“月船1号”在轨工作312天后,与地面失去联系。
2009年6月,美国一箭双星发射“月球勘测轨道器”和“月球坑观测和传感卫星”。10月9日“月球陨坑观测与遥感卫星”成功撞击月球,发现了水。
2011年9月,美国发射“圣杯号”月球探测器,对月球重力场系统进行精细探测。
2013年9月7日,美国发射“月球大气与尘埃环境探测器”(LADEE),以探测月球大气层的散逸层和周围的尘埃,携带了尘埃探测器、中性质谱仪、紫外与可见光光谱仪,还进行激光通讯技术验证试验。
前苏联:首个进行绕月探测的国家
在人类探月初期,前苏联领先于其它各国。1959年1月2日,前苏联成功发射“月球1号”,9月12日,再次发射“月球2号”,受控首次撞击月球,成为第一个到达月球的人造物体。
1959年10月,前苏联又发射“月球3号”,首次拍摄到月球背面照片。从1958到1976年,前苏联先后发射“月球号”、“探测器”、“宇宙号”、“联盟号”等系列月球探测器共64次,21次成功,成功率32.8%。
此外,苏联还发射了其它型号的月球探测器,如,1968年9月,首次实现无人飞船绕月球飞行并成功返回地球。
1970年11月,前苏联无人驾驶的月球车1号搭载“月球17号”探测器在月面“雨海”地区着陆,这是人类航天史上第一辆月球车。此后前苏联送上月球的“月球车2号”行驶了37公里,向地球发回了88幅月面全景图。
在美国成功载人登月后,苏联的登月计划于1976年取消。
美国:使人类脚步首次踏上月球
美国是迄今为止唯一实现载人登月的国家,共将12名宇航员送上月球。
1958年至1976年冷战期间,美国共发射先驱者等7个系列54个月球探测器,成功35次,成功率65%,虽然探测次数少于前苏联,但成功率为前苏联的两倍。
美国从1958年8月起,几次向月球发射“先锋”系列探测器,但直到1959年3月的“先锋4号”才勉强成功,成为美国第一个脱离地球重力的探测器。后来美国又发射了“艾布尔”、“徘徊者”、“勘测者”、“月球轨道器”、“探险者”以至后来的“阿波罗”等系列月球探测器。
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探月史上,“阿波罗计划”是具有标志性的工程,使人类的脚步首次踏上了月球。
在经历多次失败后,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功登上月球,后续的阿波罗飞船又5次成功载人登月,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
1971年7月,“阿波罗15号”登上月球“雨海”地区后,两名宇航员执行了航天史上第一次有人驾驶月球车的任务,月球车行驶27.9公里,收集月岩样品77公斤。
⑸ 印度经济实力不行,为什么感觉印度航天技术很发达
印度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只能排第五,排在它前面的依次是美、俄、欧、中。所以在世界上拥有航天技术的国家中,印度的水平属于中上游。但印度人一直为他们的航天技术而自豪,这主要是因为下面三项成就:
1.火箭技术
火箭最关键的技术是大推力火箭发动机。中国火箭发动机的推力是印度的5到10倍。中国可以向深空提供25吨的补给。中国正在建造长征九号火箭,它将在未来10年内把发射能力提高到100吨以上。印度最多能发射4吨。由于印度没有大推力火箭,所有的计划仍在想象中。
2.一箭多星技术
印度一次发射104颗卫星。中国强调具有一次发射200颗卫星的能力。
3.卫星网络
中国拥有世界第二大卫星网络北斗系统。中国的卫星数量超过俄罗斯,也超过欧洲和日本的总和,接近200颗。印度目前在轨卫星20颗左右。
4.载人航天技术
印度没有载人航天技术,而中国已经有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完成在轨测试验证,以及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天舟二号的第一次应用性飞行。
5.深空技术
中国实现了无人登月和实现从月球“回”地任务。印度的航天技术算不上很发达,只是在印度这个国家整体的层面来看,它的航天科技比较突兀亮眼而已。印度尽管嘴上不说,但印度的航天科技还是把中国作为了“假想敌”和追赶对象的。
⑹ 印度航天4年内三次失败,其发射成功率为什么还自称领先水平
印度航天4年内三次大失败,一个是月亮着陆器,还有GSLV火箭一次失败,PSLV火箭更是保持了24年才失败的纪录。那么,印度航天发射成功率,在全球处于什么水平呢?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 因其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箭104星发射记录而广受赞誉,但近来一系列失败的飞行任务似乎给其声誉蒙上了阴影。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自20世纪60年代初成立以来,通过卫星、火箭以及火星和月球飞行任务,已经进行了100多次空间飞行任务,并发射了75枚以上的火箭。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PSLV火箭成摇钱树,该主力火箭的外汇创收增加了9亿卢比,从2017-18年的23.256亿卢比增加到2018-19财年的32.4亿卢比。PSLV已经发射了319颗外国卫星。在319颗重量不超过445公斤的卫星中,约有279颗是在过去5年发射的。
除了在低地球轨道(距离地球表面2000公里)卫星发射方面享有特殊声誉外,ISRO还向月球和火星发射了航天器,并取得了相对的成功。
然而,在过去四到五年中,印度空间研究局遭遇了数量惊人的失败任务,从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24年的成功连胜意外结束开始,后者通常被认为是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的王牌火箭。
ISRO 是否面临越来越多的失败?
PSLV是一个值得信赖的王牌火箭,可以将重达3800公斤的有效载荷送至低地球轨道。PSLV 通常被描述为"ISRO 的主力",有着悠久的发射成功记录。在1993年和1997年两次试飞失败后,PSLV火箭在1994年10月首次成功发射, 24多年来取得了圆满成功。到目前为止,它已经飞行了53次。
然后,在2017年,PSLV-C39任务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故障,未能星箭分离,导致IRNSS-1H卫星在整流罩内出不来。调查后来发现,在负责弹出整流罩的两个开关中,水平抛射系统按预期工作,而垂直系统没有。
PSLV并不是印度最近唯一面临问题的发射器。
本月早些时候,EOS-03侦察卫星的发射失败,因为GSLV Mk-II火箭的三级低温发动机未能点火,无法将卫星置于正确的轨道。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SLV)是一种更强大的三级发射器,旨在将有效载荷发射到更高、地球同步或地球同步的轨道上。在这个轨道上的卫星将高得多,轨道的速度与地球的自转速度相同,因此它们随时在天空的同一地点常年可见。
发射失败的原因是第三级低温发动机未能点火,低温发动机由液氧和液态氢提供动力。2010年,在发动机的首次试飞中,GSLV上部也发生了故障。
除了发射器外,ISRO还遇到了行星和星际飞行任务的问题。
备受期待的月船-2号在轨道飞行器成功进入轨道后才被宣布为部分成功,但着陆器未能将软着陆,撞上了月球表面。
印度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和火星探测器,也是如此。月船-1号轨道飞行器在2008年在轨运行9个月后无法运行,失去联系后,任务提前结束。与此同时,印度的火星一号继续在环绕火星的轨道上运行,也是发射后就没有消息。
美国宇航局、欧盟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航天局等资金雄厚、经验丰富,其工程和科学任务(包括星际任务)比印度航天局更复杂。在过去十年中,这些机构还进行了更多的发射,还包括载人航天技术。
印度将来更大星际飞行任务——包括即将进行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预计将由GSLV火箭发射,宇航局仍在磨练这些飞行器。
印度的的无人飞船计划于2020年12月和2021年7月发射,第一次载人飞行任务定于2021年12月。然而,因为疫情将时间表推迟了一年。
印度航天专家说, 全球卫星发射,故障率为 10%。而在印度进行的200多次发射中,失败率只有5%,尤其是印度 PSLV火箭创造的记录,在53次发射中只失败了两次 ,这就是许多客户来找印度进行发射的原因之一。
当然这是印度自己的数据,实际上自新冠疫情以来,印度的航天就几乎两年内停止了所有发射。说明了什么,关键技术是外国专家,因为疫情来不了啦!因为两年左右发射停止, 所谓的四年三败,可能要改成两年三败 ,这个成功率大家知道,高不高?
大家说说,印度的航天水平,到底处于什么水平?
⑺ 印度登月器差2公里到月球,却失联了,发生了什么
综合媒体报道,9月7日引起多个国家关注的印度“维克拉姆”登月器在距月球表面仅2公里左右时失去联系。登月器很可能撞上了月球表面。
行星协会的编辑杰森·戴维斯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这些屏幕显示,航天器的水平速度约为48米/秒(107英里/小时),垂直速度约为60米/秒(134英里/小时)。”与洛法低频射电望远镜合作的天文学家塞斯巴萨(cees bassa)上周五在监测飞船下落时,情况似乎突然恶化,后来他在twitter上说,数据显示着陆器“坠毁”。在刹车减速阶段之后,航天器的多普勒曲线显示出一些振荡,然后,在20:20:01协调世界时,信号消失了。
如果飞船真的坠毁了,目前还不清楚它是否坠落到月球表面,火箭是否爆炸,或者是否有其他具体后果。
⑻ 人类航天史上最低成本的登月工程,印度“月船二号”真的能成功吗
我不是很看好它的未来,自从人类发展航天工程开始登月成为了一个国家是否成功的标准,所以个一直在研发各种月球探测器发射升空,希望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大国实力。俄罗斯,美国,苏联,中国相继都有探月探测器成功发射,而在2009年的7月22日,印度的月船2号再次升入天空,引起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月船1号早在2008年就发射了,但是最后以失败而告终,后来又在2013年准备发射月船2号,但是由于设备的各种问题一直没有成功发射,一直到今年7月22日,印度月船2号才成功发射。这也就是为什么印度这个月球探测器发射能够受到如此多关注的原因。
虽然成本比较低,但是印度方面表示这一次的月船2号将会轨道探月着陆登月集为一体,它的复杂程度要比中国的嫦娥2号和嫦娥3号还要复杂一些。虽然成本低,但是任务重,不知道月船2号会不会在月球上成功地完成任务?但是其他很多国家的科学家表示,印度这一次的做法完全是一口吃成胖子。虽然计划比较美好,但是想要实现这样的计划是有一些不符合实际的。
⑼ 简述人类探月工具的发展过程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环绕地球的唯一天然卫星,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探月经过曲折的发展历程,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和重要科研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这些年人类重返月球又兴起热潮,并开始研究在月球上建设永久性基地。
美国从1958年8月起,几次向月球发射“先锋”系列探测器,但直到1959年3月的“先锋4号”才勉强成功,成为美国第一个脱离地球重力的探测器。后来美国又发射了“艾布尔”、“徘徊者”、“勘测者”、“月球轨道器”、“探险者”以至后来的“阿波罗”等系列月球探测器,1958-1976年共56次,37次成功。
前苏联经过几次尝试,1959年1月成功发射“月球1号”,9月再次发射“月球2号”,受控首次撞击月球,10月又发射“月球3号”,首次拍摄到月球背面照片。1958-1976年,前苏联先后发射“月球号”、“探测器”、“宇宙号”、“联盟号”等系列月球探测器共64次,21次成功。
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首次载人登月成功,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成功登上月球,留下人类在外太空的第一个脚印,后续的阿波罗飞船又5次成功载人登月,共有12名宇航员登上月球。
1970年11月,前苏联无人驾驶的月球车1号搭载“月球17号”探测器在月面“雨海”地区着陆,这是人类航天史上第一辆月球车,它在月面上行驶10.5公里,进行10个半月探测,考察月面8万平方米。1973年1月,前苏联发射“月球21号”探测器,携带的月球车2号在月面行驶37公里,向地球发回88幅月面全景图。
1969年5月,美国在“阿波罗计划”中开始月球车研制,1971年7月,“阿波罗15号”登上月球“雨海”地区后,两名宇航员进行了航天史上第一次有人驾驶的月球车行驶27.9公里,收集月岩样品77公斤。以后“阿波罗”16号、17号携带的月球车又分别在月面行驶27公 里和35公里。
20世纪9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兴起新一轮探月高潮,中、美、欧、俄、日、印等国家和组织都提出各自探月计划。
1990年1月,日本发射“缪斯A”号卫星,进入太空后更名“飞天号”,向月球轨道释放一颗小型探测卫星,但很快出现故障而失灵。
1994年1月、1998年1月,美国先后发射“克莱门汀”号、“月球勘探者”号,对月球形貌、资源、水冰等进行探索。
2003年9月,欧洲首个月球探测器“智慧1号”成功发射,经过13个月漫长飞行进入月球轨道绕月飞行,并于2006年9月受控撞月。
2007年9月,日本发射首个月球探测器“月亮女神”号,包括一个主轨道器和两颗小卫星,完成各项探测任务后受控落月。
2007年10月、2010年10月,中国先后成功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和探月工程二期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进入世界上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2008年10月,印度发射“月船一号”卫星,获得一批科学成果,但在轨运行不足一年与地面失去联。
⑽ 一箭十星的地点
发射是在印度南部的
斯里赫里戈达卫星发射基地
斯里赫里戈达岛是印度唯一的航天发射场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的所在地。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在这里建有用于发射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SLV)的设施。
1969年该岛被选定为火箭发射场,1971年10月首次轨道发射RH-125探空火箭,1979年8月发射罗希尼1A卫星失败,1980年7月从斯里哈里科塔发射罗希尼1B成功,使印度成为第六个把自己的卫星发射成功的国家。
印度太空研究机构利用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将印度全国卫星系统类型的卫星送至地球同步轨道。 火箭多为俄罗斯协助建造,并非印度独立建造。
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为极地卫星运载火箭 之改良版,增加捆绑式液态辅助火箭为一三节式火箭。第一节为固态推进器;第二及第三为液态推进器。
固态及辅助火箭是极地卫星运载火箭 之延续,所以低温液态引擎由俄罗斯提供,共买了七个末端节引擎。
功能:一次性火箭
制造公司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
国家:印度
尺寸
高度 :49 米 (160 呎)
直径 :2.8 米 (9.1 呎)
质量 :402,000 公斤 (886,000 磅)
节数 :3节
酬载能力
酬载能力(低地球轨道) 5,000 公斤 (11,000 磅)
酬载能力
地球同步轨道 2,500 公斤 (5,500 磅)
发射纪录
现况:现役
发射场:斯里赫里戈达岛
发射次数:5次
成功次数:3次
失败次数:1次
部分失败次数:1次
首次发射:2001年4月18日
助推器:(Stage 0)
火箭形式:4枚
引擎:L40H Vikas引擎*2颗
推力:680 千牛顿
总推力:2,720 千牛顿
比冲:262 秒
推进时间:160 秒
燃料:四氧化二氮/联氨
第一级
引擎 1 枚S139引擎
推力 4,700 千牛顿
比冲 166 秒
推进时间 100 秒
燃料 HTPB (solid)
第二级
引擎 GS2 Vikas引擎*4颗
推力 720 千牛顿
比冲 295 秒
推进时间 150 秒
燃料 四氧化二氮/联氨
第三级
引擎 1颗RD-56M引擎
推力 73.5 千牛顿
比冲 460 秒
推进时间 720 秒
燃料 液态氢/液态氧
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印度自行研发为主的运载火箭。
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sation
拥有者
印度
成立日期
1969年8月15日
总部
印度 班加罗尔
主要发射中心
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
局长
G. 马达范·奈尔
财政预算
Rs 6,600 crore (US$ 1.38 十亿)(2010-11)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sation,缩写为ISRO)印度的国家航天机构。现任负责人是G. 马达范·奈尔。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创建于1972年,其总部位于班加罗尔。该组织总共雇佣了约两万名员工,主要从事与航天和空间科学有关的研究。
ISRO用于发射航天器的主力运载火箭是极轨卫星运载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SLV,用于地球同步卫星的发射)。 现在,ISRO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商业发射服务。
人造卫星是目前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
人造卫星按照运行轨道不同分为低轨道卫星、中高轨道卫星、各种人造卫星地球同步卫星、地球静止卫星、太阳同步卫星、大椭圆轨道卫星和极轨道卫星;按照用途划分,人造卫星又可分为通信卫星、气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测地卫星、截击卫星等。这些种类繁多、用途各异的人造卫星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印度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ISRO获得的预算不断增加。
印度的航天预算在某些年份已经超过了传统航天大国俄罗斯。2006年,该组织获得的财政拨款大约为8.15亿美元。
ISRO的主要航天发射场是位于斯里赫里戈达岛的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
2008年10月22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在斯里赫里戈达岛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用一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将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发射升空。
亚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航天局、伊朗国家空间资讯技术署、以色列空间机构、印度空间研究组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韩国航空宇宙研究院、印尼太空研究所、马来西亚国家太空总署、NSPO(台湾)、巴基斯坦空间和高层大气研究委员会。 欧洲:意大利太空组织、英国国家太空中心、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德国国家太空中心、丹麦国家太空中心、欧洲太空总署(欧盟)、西班牙国家太空科技研究所、乌克兰国家航天局、挪威航天中心、俄罗斯联邦航天局、瑞典国立太空理事会。
北美洲:加拿大太空局、美国太空总署、Satmex(墨西哥)。
南美洲:巴西航天局、阿根廷国家航天委员会、厄瓜多爾尔尔人民航天局
印度,是印度共和国(Republic of India)的简称,位于亚洲南部,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与孟加拉国、缅甸、中华人民共和国、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接壤。 古印度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作为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具有绚丽的多样性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印度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的发源地。
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但也是个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印度已经成为软件业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术服务等也将成为全球重要出口国。
印度也是当今金砖国家之一。
经过多年发展,印度卫星的研发和应用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其运载火箭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印度已拥有4种类型的国产运载火箭:“卫星运载火箭3(SLV-3)”、“加大推力运载火箭(ASLV)”、“极地卫星运载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卫星运载火箭(GSLV)”。
近年来,印度在大力发展火箭和卫星技术的同时,还谋求有更大的作为。
例如,2007年,印度将首个返回式太空舱和3颗卫星用一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送入太空,为该国未来实施载人航天计划等获取了重要数据
。此外,印度还在紧锣密鼓地实施自己的探月计划,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在2008年用一枚极地卫星运载火箭将印度首个月球探测器“月船1号”发射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