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为什么外滩有印度巡捕

为什么外滩有印度巡捕

发布时间:2022-11-19 00:00:55

A. 宁波在历史上为什么没有出现“租界”的现象

没有吗?

老外滩位于甬江、奉化江和余姚江三江汇流之地,唐宋以来就是最繁华的港口之一。鸦片战争失败后,宁波被迫按《南京条约》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于1844年1月1日正式开端口,在江北岸的外马路一带建立起“外国人居留地”,即最早的“租界”,历史上也称为“外滩”,其开端口历史在国内“外滩史”上属于最早一批,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几处具有百年历史的外滩之一。

沿着江边,外国领事馆、天主教堂、银行、轮船码头一字排开,老外滩代表着宁波不可分割的一段历史,它曾经是宁波兴盛繁荣的见证。遗留下来的浮码头留下了水运文明的印记,让人遥想当年“市舶殷集,廛肆众多”的繁荣景象。浙江等级最高、留存最完整的教堂建筑天主教堂,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是较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同时受到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为现存早期中西建筑融合的重要实例;江北巡捕房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为当时宁绍道台为管理租界内的治安问题而设立,建筑中西合璧,平面为三开间,二层沿街有通长的露台,同时露台的挑悬梁呈卷涡型,柱头为科林斯式,造型优美。朱宅为宁波帮早期知名商人朱旭昌1935年建的私宅,依街道而建,西式风格独异,为空间元素和视觉元素最典型的代表。严氏山庄原是宁波帮开山鼻祖严信厚的私宅,主要用于严氏族人聚会的会所,是巴洛克风格与中式建筑完美交融的杰出代表,是当时城市建筑顶峰之作。中西合璧、互为贯通的老建筑,中式结构西式门面、西式雕花石库门、青砖铺地花玻璃窗,或载百年工艺精华,或袭浙东民居之灵韵,中西文化在这里融为一体。老外滩留下宁波帮创业的足迹,见证了五口通商开端口之后,宁波城市发展史、城市建筑史的脉络,是近代百年城市变迁的一个缩影。

B. 上海外滩边,大楼上的“震旦”究竟是什么意思

上海外滩边,大楼上的“震旦”有何用意?印度人称:震旦就是中国

凡是第一次来到上海的游客,首先会到无比热闹的外滩一游,因为外滩是游客前往上海的必打卡之地,游客们在上海外滩,举目远眺,是能够欣赏到来自外滩美丽景致的。游客们在上海外滩,可以让游客远眺黄浦江对岸的浦东陆家嘴,可以远眺东方明珠以及金茂大厦。甚至上海环球中心都是可以尽收眼底的。除了游客对上海比较熟悉的旅游景点以外,在一座大楼上面,只写着二个字即“震旦”,为什么大楼会取这样一个名字呢?

这就可以看出,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了,同样的一个词语,用在不同的地方,就会得到不同的解释。游客们看到“震旦”二字时,就会觉得是说上海震旦国际大楼,或者指震旦打印机。老上海人则觉得,“震旦”在指上海复旦大学的前身,到了印度留学生这里,则被指伟大的中国。

C. 上海外滩历史来源

外滩之“外” 外滩的“外”应是“外国”之“外”。在明代,老百姓把外滩叫黄浦滩。到1860年,咸丰皇帝开始把外国人叫外洋国人,李鸿章在上海办了个外国语学院,称为外国语学堂,“外国”这个词开始在社会上广泛使用。19世纪末,宝顺洋行登了一则广告,使用“外滩”代替“黄浦滩”。 外滩之“滩” 按照中国传统,河流两旁的延伸部分被称为“滩”,外滩的“滩”就是这个意思。1843年的外滩是指外滩公园之滩,可以说是个不死不活的长滩,当时那里建了大量的私人码头。后来英国人发布一条命令,对所有的私人码头均不承认,并用钢筋混凝土筑了一条浚浦线,外滩的岸线从此固定下来。外滩一开始是英国人专管领地,后来美国人进入干涉,外滩变成了公共租界,就成了公滩,也就是现在这样一个社会公共空间。 外滩的翻译 The bund”并不是外滩的英译,对英国人来讲,“the bund”也是外来语。中世纪时,奥斯曼帝国东征,阿拉伯中一个叫帕西的民族逃到印度,英国人到印度后,叫帕西人介绍东方的河滩,帕西人称之:the bund。英国人来到上海后,就借用了“The bund”。

麻烦采纳,谢谢!

D. 在上海的外滩边,大楼上的“震旦”是什么呢

据我所知,在上海的外滩边,大楼上的“震旦”不仅是震旦国际大楼的名字,也代表中国。下面进行具体解释:

说到我国有名的旅行,我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 毕竟,有些人喜欢,但我们国家的云贵川地区要去看那些有名的山川。 另外,有些人去拥有现代化建设娱乐设施的公园。 其中,上海是非常典型的城市,毕竟在城市内的高楼也是其有名的迪斯尼乐园。

但是很多人去上海旅行时都会去上海的外滩看。 那特别的风景毕竟穿在外滩上,能看到黄浦江对面的东方明珠、上海环球中心和一些独特的高楼,你注意过吗? 这些大楼中有写着“震旦”的大楼。 你知道这是什么吗?

也许很多伙伴们认为这个震旦代表的应该把这座大楼称为震旦大楼。 确实,这个说法也没错。 写着震旦二字的大楼是离黄浦江最近的,叫做震旦国际大厦的高级写字楼,这座大楼也能看到美丽的黄浦江景色。

但其实,在印度人眼里这两个字也有不同的意思。 根据印度留学生的说法,震旦是中国的意思,在以前印度、罗马希腊人、使用的梵语中震旦是中国的意思。

在中国八卦中,“震”代表东方,“旦”代表太阳升起的东方,在印度人眼里,“震旦”是东方国家,东方国家是中国。 很多在上海的印度留学生说,外滩是上海的地标,上海是中国最优秀的城市,同时中国也是东方最伟大的国家,在他们心中,“震旦”是中国的意思。

E. 外滩的历史

民国三十八年5月,上海解放,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受命全面接管民国资本银行。新生的中国人民银行华东分行等国资银行集聚外滩。

1979年,中国推行改革开放,上海新建的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要素市场如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清算所等都首先落户于外滩;众多外资银行回归外滩。上海市政府让出大厦,开设浦发银行。

2007年4月,上海市政府批准实施面向世博的新一轮外滩交通综合改造工程。7月,外滩开始综合大改造。

2009年3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被中央批准后,外滩金融聚集带确立,大体范围是沿外滩,北起苏州河,南至世博园区,整个范围面积2.6平方公里。2010年3月28日,世博会开幕前夕,外滩全面完成改造工程。

(5)为什么外滩有印度巡捕扩展阅读:

自19世纪40年代,租界被英法等国抢占后,外滩便成为了一个主权区,西方列强以他们的方式经营、管理、建设租界,当商行、金融企业在外滩占有一席之地后,即大兴土木,营建公司大楼,而外滩的建筑大多也经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

20世纪,由于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外滩出现了多层和高层建筑,式样五花八门,诸如英国古典式、英国新古典式。

英国文艺复兴式亚细亚大楼、上海总会、浦发银行大楼、恰和大楼等,还有法国古典式、法国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东印度式、折中主义式、中西掺合式等,呈现世界各国建筑共存的局面。

F. 旧上海的历史

政治方面—租界的设立
英国自1843年11月17日与上海道台宣布上海开端口,允许英商租地居留。这成为日后列强在华遍设租界的主要根据。本来“租界”(concession)与“居留地”(settlement)是有严格的区别的。前者指的是土地整块租给外国政府任其处置,后者只允许向外商租用。但列强在窃取了“居留地”的行政、立法、司法权,成了俨然的“国中之国”,居留地被沦落为租界。外国领事拥有中方不能过问的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实质上成了租界的最高长官。但列强仍不满已得权利,逐步将“永租”变为“绝卖”。同时列强通过“越界筑路”的形式不断向四周蚕食、扩张。到了二十世纪初,两大租界占有了今天上海市区的大部分。租界内部设立了公部局、公董局,各类政府机构“五脏俱全”,基本上把西方的管理制度搬到了上海。亿他们在租界兴建了完整的城市公用事业和兴办工商。这使租界成为了其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侵略和渗透的主要基地。
下面是他们在各个方面渗透的表现。
1、 城市建筑
在开端口前,上海的建筑完全是中国传统式的,大多数集中在旧县城和郊县城镇。1843年上海开端口以后,各式西洋建筑在外滩拔地而起。近代上海的城市建筑的发展正是西方建筑史上从文艺复兴时期之后期的新古典主义向现代化建筑过渡的时期。因此上海的建筑风格深受其影响。
外滩的建筑,从一开始就不是中国式的,也是当时西方流行的“古典风格”,而是一种在远东殖民地流行的“买办风格”。早期的上海历史作家霍塞在《出卖的上海滩》里说过:这是一种不东不西的正方形两层建筑,没有想象力,谈不上什么艺术,但四面都有骑楼,大窗户,适应东南亚的气候,满足了早期外商的简单生存要求。
直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外滩的建筑才开始按照当时欧美通行式样和最高标准来设计建筑。从这以后上海的建筑渐渐地升高:两层、五层、十层、十七层……也变行越来越富丽堂皇:从欧洲古典式、文艺复兴式、中西掺杂式到意大利巴洛克式、仿文艺复兴式、仿古典式再到早期的现代式(美国芝加哥学派)和现代国际建筑。就这样上海成了“世界建筑博览会”
上海城市建设发展有一道极其富有特色的建筑类型就是气派豪华的花园洋房住宅。这类建筑从初期的简易洋房到后来的现代派风格建筑,集中反映了近代上海的建筑。下是其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当时外滩的主要建筑。
建筑风格 风格特征 现存代表建筑
买办风格 不东不西的正方形两层建筑,砖木结构为主 淮海中路原盛宣怀住宅
仿古典式 英法古典式砖木结构 汾阳路79号原法公董事宅第
乡村别墅式 采用露木架式,“人”字形的屋顶 虹桥路原沙逊别墅
西班牙式 朝南设敞廊和阳台,适合上海的气候,造价低 绍兴路5号和永嘉路389号
北欧挪威式 外形凹凸多变,屋顶有高直式尖塔,围墙上则用中国的黄绿琉璃瓦压顶,略具中西合掺的风格 陕西南路原马勒住宅
立体式 外形追求自由的布局和立体效果 铜仁路333号
现代派 设计上力图使建筑灵活有动感 淮阴路200号原姚家花园

外滩主要建筑一览
建筑名 建成时间 建筑风格 备注
亚细亚大楼 1916 仿希腊式建筑 被誉为外滩第一楼
有利大楼 1916 文艺复兴式建筑 上海最早的钢结构建筑
上海总会 1911 古典式建筑
日本邮船株式会社 1907 早期现代式建筑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1897 歌特式建筑 中国人自筹资金开设第一家银行
轮船招商总局大楼 1901 早期现代式建筑
汇丰银行大楼 1923 属新希腊建筑 近代上海最豪华的建筑,,集仿希腊式,罗马古典式,文艺复兴式等风格于一体
上海海关大楼 1927 仿希腊式建筑 欧洲古典主义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优点
交通银行 1940 属近现代主义风格 富有欧洲古典建筑风格,颇像具有“东洋伦敦”之称的东风饭店
华俄道胜银行 1910 文艺复兴时期风格
台湾银行 1926 日本近代西洋建筑风格
汇中饭店 1906 美国风格 外滩最老的建筑
沙逊大厦 1928 早期现代式建筑
中国银行大楼 1937 中国城楼式建筑
横滨正金银行 1924 仿希腊式建筑
英国领事馆 1873 近似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 外滩最早的建筑
怡和洋行 1926 仿希腊式建筑 被称为巴洛克式的经典之作
东风饭店 1910 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 外貌既效法美国古典主义,又参照日本帝国大厦,故被称为“东洋伦敦”
公济医院 1925 现代式建筑

1、 金融经济方面
在开端口八十多年的时间里,从确立到发展到繁荣,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金融市场门类齐全,它不仅有被称为货币市场的同业拆借市场和贴现市场,属于资本主义市场性质的证券市场,还有内外汇市场。以及黄金市场等。繁荣的金融业使上海被称为“东方的纽约”。在下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上海的银行主要集中在外滩,江西路,九江路,汉口路等繁华的大街。而江西路由于集中了中国的大部分银行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

近代上海主要银行
外国银行 中资银行
中文名称 英语名 地址 名称 地址
美国运通银行 American Express Co. 九江路158号 中国银行 外滩22号
丽如银行 American Oriental banking Crop. 南京路29号 交通银行 外滩14号
华比银行 Banque Belge Pour L’Etranger 外滩20号 中央银行 北京路342号
东方汇理银行 Banque de l’Indo-Chine 外滩29号 中国通商银行 外滩7号
中法银行 Banque Franeo-China 法租界外滩1号 上海商业储蓄银行 宁波路50号(江西路口)
渣打银行 Chartered Bank of India, Australia and china 外滩18号 上海绸业商业储蓄银行 四川路261号
友邦银行 Underwriter Saving Bank for the Far East 外滩17号 江苏省银行 江西路371号
美国大通银行 Chase Bank 九江路80号 新华储蓄银行 天津路51号
德华银行 Deutch-Asistische Bank 四川路294号 浙江实业银行 汉口路158号(江西路口)
汇丰银行 Hong 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rop. 外滩12号 浙江兴业银行 北京路230号(江西路口)
意国银行 Italian Bank for China 九江路186号 四明银行 北京路240号(江西路口)
有利银行 Mercantile Bank of India, Ltd. 外滩26号 金城银行 江西路200号
三菱银行 Mitsumishi Bank, Ltd. 九江路36号 大陆银行 九江路113号
三井银行 Mitsui Bank, Ltd. 九江路60号 中南银行 汉口路110号
花旗银行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 九江路41号 东亚银行 四川路299号
荷兰银行 Nederlandsch Indische Handles-bank 江西路255号 广东银行 宁波路52号
大英银行 P. & O. Banking Crop. 外滩6号 华侨银行 九江路120号
住友银行 Sumitomo Bank, Ltd. 九江路69号 中国企业银行 汉口路50号
横滨正金银行 Yokohama Specie Bank 外滩24号
台湾银行 Bank of Taiwan 外滩16号

2、 语言方面

上海方言中的西方语言 经常使用的洋泾浜英语

洋泾浜英语 正确英语
Maskee Never mind
Talkee he Tell him
No wantchee I don’t want that
(no) can do They will (not) do
My no savvy I don’t understand
Pay my Give it to me
Pay my look see Let me look at it
Topside Upstairs
Bottomside Downstairs
Bye-bye makee pay I’ll pay later
Pay chow Serve food
My (no ) wantchee I (don’t ) want
Cumshow A tip
No b’long plopper This is not right
Walkee-walkee fish Live fish
Chop chop Quickly
b’long my pikgin That’s my business
Catchee baby To have a baby
Solly Sorry
Talkee my Let me know
Pay two piece Give me two
酒吧 Bar 解释
得律风 Telephone
开麦拉 Camera
开士米 Cashmere 高级的山羊绒及其织物
水门丁 Cement 原意为水泥,上海人常指水泥地
起司 Cheese
T-恤 T-shirt
考克 Cock 水管开关
柯罗版 collotype
刚白度 Comprador 居于华商与洋商之间的习办
拷贝 Copy
康乐球 Crown
道勃尔 Double
瘪三 Empty cents 空无一文的意思
红头啊三 I say 印度巡捕,因锡克人常红布绑头,执勤时常说I say
拿摩温 No.1 工头
沙司 Sauce
沙发 sofa
高尔夫 golf

转载的,望采纳

G. 外滩为什么叫bund

Bund一词源于印度语,表示“东方水域的江岸”。
Bund一词源于印度语,这个词是英国人17世纪在印度根帕西人(Parsees)学来的。这个表示“东方水域的江岸”的单词从波斯语系辗转漂泊至印度,又被英国人带到了古老的中国。
另外,Bund最早的景观与其说是“优、美、先进”,倒不如说“奇异、乱、厌”。黄埔江滨所能看到的沿街建筑大多为“港脚商人”出身的洋行大班们建造的洋行。这些房屋底层几乎都没有什么装饰、陈设,旁侧建有买办小屋和堆存的栈房,大多相当杂乱;屋前筑有泥路直通黄浦江滩私家狭小的木质码头和高低不一的简陋篱笆,江边私家驳船码头密密匝匝,长短不一地伸向黄浦江心,杂乱而令人生厌。直到华洋渐渐杂居;而上海也成为西学东渐之要冲,改良思潮之温室,Bund开始成为上海人生活一部分的时候,“夷”、“洋”在上海人的字典里出现的频率渐渐变少,而更多地开始使用了“外国”、“外国人”的称呼,基本上在1912之后,黄浦滩“变成”了——外滩。

H. 在上海外滩公园曾经有一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这说明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想

说明当时中国人在殖民地根本没有地位。国富民强,一个国家只有强大起来才会在世界上立足。

进入到20世纪初,民族主义在上海开始高涨。当时上海的报纸杂志铺天盖地的爱国宣传,在民心动员上也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当时宣传的一个重要标靶,就是“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学者们对于历史上究竟有没有过这样一个告示牌,争论不休。

原因是从历史档案中,至今没有查到一条直接写着这样条文的规定。 能够查到的工部局最早的相关文件,是1885年的《公共租界工部局巡捕房章程》的第24项共6条,其中第1条说“脚踏车及犬不准入内”,第5条说“除西人之佣仆外,华人一概不准入内”。

1907年,上海绅士李维清在其编写的小学课本《上海乡土志》中是这样表述的:黄浦公园尚许洋人之养犬入内,独禁华人,此乃“奇耻”!这里说的是连狗都可以进,独华人不能进。

到了1924年,孙中山在他的一次演说中说:“上海的黄浦滩和北四川路那两个公园,我们中国人至今都是不能进去。从前在那些公园的门口,并挂一块牌说:狗同中国人不许入”。 到这时,这块“华人与狗”的标牌,已经成了中国人的屈辱象征。

(8)为什么外滩有印度巡捕扩展阅读

当年许多人记载说见过这块告示,但具体怎么写,在细节上有差异,例如鲁迅1903年记载是犬与华人不准入;蔡和森在1923年称是华人与犬不得入内;1924年孙中山则说是狗同中国人不许入,至于北大教授杨昌济,1913年记述最具体:上海西洋人公园门首榜云:华人不许入;又云犬不许入。

日本学者石川祯浩等人考证,在1928年对中国人开放之前,外滩公园等处门口的告示牌上,一般是英文标示,而且有材料证明,华人不许进入和狗不许进入是公园规定中分开的两条,并未记载一起;因此告示牌问题,与其说事关告示牌存在与否,或字句有无,不如说是被理解为列强制造了国中之国、歧视中国人、统治中国的野蛮象征,并流传开的。

虽然,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是否存在永远也找不到,但在当时人的观感中,感到耻辱的是华人与狗并列本身。另外,不少人认为问题关键也不在于华人被与狗并列,而在于华人不得入内这一限制本身。

I. 上海外滩的震旦是什么意思

1.
指震旦集团,台湾企业,做办公用品的。该大楼为“震旦国际大楼”,楼顶的“震旦”两个大字无非就是广告牌而已。

2.
就“震旦”二字本身可能不单单是一块广告牌这么简单,“震旦”其实是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好比我们古人称印度为“天竺”类似。

J. 什么是外国租界地

租界的定义

汉口俄租界“租界”这一名词在中文中出现的时间为1860年代。一般认为,租界要具备中外文件条约作为依据,有明确的地域四至,区域内的外国居留民行使独立完善的行政、司法体系。中国的租界制度以最早建立的上海租界为蓝本,并影响到其他租界。租界最主要的特点是内部自治管理,并不由租借国派遣总督,而是成立市政管理机构——工部局,担任市政、税务、警务、工务、交通、卫生、公用事业、教育、宣传等职能,兼有西方城市议会和市政厅的双重职能。

与被割让的领土不同,租界在名义上其领土仍属出租国,并且自身不具备治外法权的属性。但历史上租界使用国均是借由本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取得公民领事裁判权。租界的行政自治权限制了租让国在其区域内行使行政权,部分租界甚至还有立法权限(《中国人权发展纪录》,第一章第5节)。租界的领土主权所有国将租界视为外国领土,不敢轻易干涉租界内部事务,更别提军队、警察开驻,因此难以对租界内的行为进行司法活动,要从租界引渡犯罪的非租界使用国公民一般就会很困难。这个特点也往往令租界成为一些持不同政见者或战争时期平民的避难场所。

租界一般分布在沿海、沿河等通商口岸或便于贸易活动的城市中,换言之就是外国资本主义能够进行经济活动的地点。由于租界的特点,外国人多愿意在租界投资办厂或从事贸易活动,此外也建立教堂进行传教、开办具有本国特点的学校、医院、坟地等附属设施。因而租界的经济文化繁荣程度往往远高于其周围的地区,依照城市发展的方式,自然而然的成为该城市的商业中心,并以租界为中心向外慢慢扩张,为城市留下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浓厚的外国特色。并成为拉动城市部分相关行业发展的契机。对于相当多曾经是通商口岸的城市而言,其城市的几何中心一般都有租界的影子,可见租界对部分城市区位因素的影响。

与近代各国在北京设立的东交民巷使馆界不同的地方在于,租界是许可外国人(不仅是外交人员)进行任意不违反国籍所属国的活动。换言之就是租界内的活动可能有违反租借地所在国法律的行为。同等性质的还有“居留地”。

20世纪30年代上海法租界的巡捕,其成员多来自安南,也包括不少中国人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费成康的研究则指出,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当地行政管理权的合法的外国人居留、贸易区域。一般由开辟国领事或由侨民组织的工部局之类的市政机构来行使这些权力,形成不受侨居国政府行政管理的国中之国。

租界分为两种,一种租界是只有一个使用国的单一租界,一般的称呼方式是“某某国租界”,这样的租界是分布范围较广的一种形式。但也有数个国家共同享有一个租界的行政权,如香港九龙城、广州沙面、厦门鼓浪屿等地,这样的地区则被称为“公共租界”。由于公共租界内的行政权分属租借各国,因而在管理上往往效率低下,成为部分人进行不正当甚至是违法活动的场所。

在中国,公共租界还出现了近代历史上具有警察意义的公务员——“巡捕”。巡捕的组成不仅包括租界使用国公民,印度人、安南人、中国人也有担任巡捕的纪录。巡捕以租界使用国的法律为基准,加上部分中国籍巡捕存在有针对本国公民滥用职权等违法行为,故而经常被当地人称为“汉奸”、“走狗”等具有民族主义情绪的称呼。

在1876年以前与中国有关的所有租界条约中,外国人居留地都只有土地的租赁使用权,而没有占有权。太平天国时期,李秀成曾率兵攻至上海近郊,由于太平天国早先的政治领袖杨秀清曾公开要求外国不要插手干涉太平天国的活动,被外国人解读为不支持本国势力在中国的存在,因而他们在租界组织了“洋枪队”,协同巡捕维护租界安全。原来租界没有中国人居住,由于富商逃难而入,导致租界当局借口人满为患,扩大地界;借口维护华洋杂居现象后的治安,设立员警和法庭;这些原本只属于国家机关的行政机构不断发展,并最终形成“工部局”(Municipal Committee的中文译名)。

后来,工部局成为一个拥有军队、员警、监狱和法庭的租界行政机构,又有征税、审判、管理市政设施、教育卫生等各项权力,成为租界事实上的政府。这套制度在上海完善后,被推广到其他口岸。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使之合法化。

历史

现在租界由于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及作用,被大部分历史学家认为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所特有的。历史上19世纪中叶以前的日本、印度、伊朗均有租界的存在。中国上海也于1845年11月15日出现了第一块租界。

租界在中国

20世纪初的上海公共租界外滩,其繁荣的程度远高于当时中国的一般城市历史上中国租界内的商务活动为拉动通商口岸城市经济发展,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传播近代民主、科学文化,提供宗教信仰和政治宣传起到了很大作用,部分租界内公共设施完善,治安相对平稳,为部分政治流亡者提供庇护,如鲁迅就曾在租界生活过,并影响了他的政治观念。其《且介亭杂文》的“且介”二字就来自于“租界”两字。租界繁荣的经济发展,吸引了相当数量的中国上游阶层,在那里定居,消费。上海正因其繁荣的租界,被时人称为“十里洋场”,并很快成为中国各地租界的代名词。

租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直是发展迟滞的中国城市中最引人注目的地方。租界由于其不受中国法律管制,烟馆、妓院等大量不符和中国人传统思维的事物租界中随处可见。尤其是鸦片馆,在当时很多中国人看来,租界许可这种摧毁中国人意识的毒瘤可以公开在租界中出现,是外国人对中国的蔑视和敌对的最好写照。因而在租界烟馆门外,时有暴发冲突。

在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允许中国人前往国外做工后,出现大量外国人通过非法手段通过租界将中国人带往国外做苦工的事件。在西方,奴隶贸易早已被法律所禁止,而实际上中国劳工是被这些外国人所买卖,用于开发海外殖民地。

对于劳工出国协定,一般的华工根本不知其含义。在寻找出国华工的时候,广东、福建甚至发生了外国人利用武力强制中国人签约出国,导致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华工出国一事噤若寒蝉。曾任美国驻华公使的伯驾就曾指出:“(中国的)苦力贸易原来同奴隶贸易是一模一样的。”随着华工出国现象产生了对这些工人的蔑称“猪仔”。

各国在华租界数目

据统计,中国自1845年英国从《上海租界章程规定》中取得第一块租界,至1902年奥匈帝国设立天津租界。前后共有27块租界,其中有25块租借国单一的专管租界,2块公共租界。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外滩有印度巡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国家排多少名 浏览:50
中国的疫情有多少例 浏览:893
为什么中国没有研发新药 浏览:212
印度有多少大型车 浏览:499
哪个国家恨中国 浏览:592
意大利体和拉丁体哪个好看 浏览:569
越南回广西坐什么航班 浏览:324
二战为什么意大利成了战胜国 浏览:618
中国为什么和印尼不好 浏览:461
有哪些国家帮助了中国疫情 浏览:406
中国风影响力如何 浏览:633
越南蘸水怎么弄 浏览:960
中国电机上市公司有哪些 浏览:518
中国银行对公转错了多久能退 浏览:672
哪里可买意大利石楠木 浏览:24
伊朗货币有什么 浏览:140
想去越南玩需要办理什么证 浏览:518
在印尼买一瓶灌桶需要多少钱 浏览:269
伊朗阿巴斯什么航线 浏览:539
中国是学什么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