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印度种姓制度
(2018·黄石)古代印度的一项制度规定: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这一制度是种姓制度。
Ⅱ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按照什么划分的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
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
切权力。
波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
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
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机构,处理有关种姓内部的事务,并监督本种姓的人严格遵守摩奴
法典及传统习惯。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
被开除出种姓的人也成为贱民。贱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与婆罗门接触,只能从事被认
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如抬死尸,清除粪便等。走在路上,贱民要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
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器物,以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婆罗门如果接触了贱
民,则认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后要举行净身仪式。
总的说来,印度的种姓制度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但是,由于鲜明的阶级关系被掩盖在等级的划分之中,因此它容易模糊阶级界限,在劳动人民之间制造隔阂和对立,不利于他们团结对敌。此外,种姓制度实行职业世袭,把生产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从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种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印度社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自古代至近代,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但是种姓制度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种姓制度经过长期演变,越来越复杂,在四个种姓之外,又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亚种姓。
今天,在印度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受压迫受剥削最深的贱民达几千万人。
Ⅲ 印度种姓制度到底怎么划分的
种姓制度在印度是一种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其起源于印度教,距今有3000多年的历史。种姓制度将人分成四个等级,从高到低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Ⅳ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回事怎么区分不同的人种呢种姓制度又有多可怕
大家可能不知道,早在1947年的时候,印度人就已经取消了种姓制度,在理论上实行人人平等。然而了解中国足球的朋友都知道,理论上的可能,那基本上等同于不可能。事实也是如此,就如同我国奉行的两千余年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至今仍在有些地方作祟,在印度实行了几千年的种姓制度,并不能通过政府的一纸禁令,而从人们的脑海中彻底驱逐出去!
这种情况的后果就是导致了硬度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男女比例失调,将会造成大量的光棍,这些单身狗流落在印度社会上,这也是为何印度近年来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层出不穷的原因。
在印度由于种姓制度加上严重的重男轻女,就算是精英家庭的女性在家中地位也很低下,印度在真正做到人人平等,男女平等这方面任重而道远。
Ⅳ 怎么分辨印度种姓 印度人是怎么区分高低种姓的
1、看语言:
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但实际上很多印度低种姓和贱民们是不会说英语的。英语是印度高种姓之间交流的语言,在印度当地是一种能体现高种姓身份的荣耀。
一个不会英语的人是永远都不可能融入会英语的圈子中的,所以会英语也可以被我们视作区分印度高种姓和低种姓之间的方法。
2、看肤色:
一般情况下肤色越白那很可能就是高等种姓,而那些棕色皮肤的也是原居民,也就是低等种姓。
3、看婚姻:
在印度高种姓娶低种姓是一种习惯,但是高种姓嫁给低种姓却是种罪恶。印度高种姓和低种姓之间是不能结婚的,但实际上这种规定只局限在印度高种姓的女子和低种姓的男子之间,如果是印度高种姓的男子想娶低种姓的男子的话,是可以被接受的。
(5)印度如何界定种姓制度的扩展阅读:
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1]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又称贱籍制度。
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参考资料:网络-种姓制度
Ⅵ 印度种姓制度是怎么回事
种姓制度是印度比较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将印度社会的人分为四个等级和一个等级之外的人群。
婆罗门,第一等级,主要是僧侣贵族,垄断宗教特权。
刹帝利,第二等级,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古代时垄断政治特权;
吠舍,第三等级,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主要经商和务农以及打猎。种姓制度发展到后期,大量穷困破产的吠舍沦为首陀罗。
首陀罗,第四等级,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一开始是作为前三个等级的战俘、奴仆存在的。
贱民,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都属于雅利安人,原本游牧在东南欧和中亚,自公元前1500年左右入侵印度,是征服者。这三个等级属于一个集团,内部可以相互通婚。从印度的历史来看,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属于合力压迫首陀罗和贱民的。婆罗门、刹帝利属于贵族,吠舍则属于自由民和“正式国民”。而首陀罗最初属于奴隶和仆从部落,后来基本囊括农民渔民和低贱劳动者,贱民则连首陀罗也不如。所以说,印度的种姓制度严格来说是前三等压制后面的首陀罗和贱民。
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明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就算在天灾时,贱民亦饱受歧视,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如在2008年8月,印度比哈尔邦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灾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协助,令大量灾民死于水灾当中。
Ⅶ 印度的“种姓制度”究竟是项怎样的制度
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与中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同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在古代的印度有一项制度叫做“种姓制度”,这种制度在印度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了,在印度社会中,它起到了一个举轻若重的作用,维护着印度数千年的社会等级秩序,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制度呢?
由此可见,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残害之深!虽然在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后,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废除,并且各种种姓分类与歧视被视为非法,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种姓制度仍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Ⅷ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什么,怎么分等级的
(2018·黄石)古代印度的一项制度规定: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这一制度是种姓制度。
Ⅸ 印度的种姓制度主要是什么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
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种姓制度最初是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创立的社会制度。原本的种姓制度并非要划分阶级及人的高低贵贱,而是要确保本身雅利安人的执政权和保持各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
然而随着马穆鲁克、蒙兀尔等外来伊斯兰教征服者统治印度,种姓制度为了政权需要而经历过许多调整,并在英属印度时期为符合殖民者需要而被固定、僵化,成为阶级森严的阶序体系。
由于该体系中的不平等与近代西方兴起的民主制度与人权思想大相径庭,因此常被批评为反现代化的落后制度,甚至被视为妨碍印度社会进步的毒瘤。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后,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废除,各种种姓分类与歧视被视为非法,然而在实际社会运作与生活上,其仍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Ⅹ 印度种姓制度究竟是什么
印度种姓制度来源于印度教,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种姓制度将印度人由上到下分成四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此外,还有一个位列种姓之外的庞大群体叫“达利特”,也就是所谓的贱民。从表面来看,种姓制度好像与阶级有关,比如婆罗门、刹帝利是上层阶级,吠舍、首陀罗是中下层阶级。可事实上,种姓与阶级却不能完全划等号。
斯利尼瓦斯教授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但也有一些印度专家认为,种姓的核心其实就在于“洁净”与“不净”的宗教观念。许多人称“达利特”为贱民,可达利特的真正定义是“不可接触者”。如果仅仅是身份低贱,那么从事低贱职业应该没什么问题,可达利特被高种姓认为是无比肮脏、严禁接触的人。假设一个婆罗门出身的人身陷绝境,如果有一个乞丐对他施救,那他应该心怀感激。可如果对方是一个有正当职业的达利特,那么这个婆罗门就该宁死也要拒绝施救,否则他就会被达利特所污染,自己也会成为达利特。
进入现代社会后,印度早已在法律上明文规定废除种姓制度。然而留在人们心中的种姓观念却至今仍难以彻底改变。
参考文献:《种姓与印度教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