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印战争印度人怎么评价
关于1962年东北边境特区(the North East Frontier Agency简称N.E.F.A,)的“溃败”,已经有很多的论着。但是其中许多是有倾向性的,或是使人误解的,很少是客观的和准确的记述。1962年的事件,在印度军事史上是不光荣的一页。但是,应该下令作一次彻底的而无偏见的查究,以便从中吸取教训,或者说尚待吸取教训。这份报告,应该公诸于众,这一点还未曾做到。结果,在公众的头脑里,对于东北边境特区战争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掌握处理,继续存在着很多的误解。例如,普遍地认为陆军基本上没有对中国进行抵抗。而且,在谁应对作出灾难性的决定负责任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很多的争论,对于东北边境特区的溃败,究竟由谁承担罪责,是军方还是政府领袖?个别的作者尽力为自己辩解,这是无助于澄清令人不安的疑团的。 自从中国侵犯我们的边境领土,现在差不多已过去二十年了。在那次战争中,我在关键的达旺要地(Tawang) 指挥第四步兵师作战,我们负责保卫塔格拉前线和娘江河谷以及达旺地区。我经过二十年之久的思考,才下定决心叙述这一桩历史事件,以澄清1962年10月底导致达旺失陷的原委。我这样做,不是为我自己或者为第四步兵师的同事们进行辩解(我希望读者同意我的话),而是为了澄清对那次战争的误解。已故旅长约翰·达尔维在他多年前出版的《喜马拉雅的失策》(The Himalayan Blunder)一书中,记载了他的经历。我是达尔维的师长,可以证明他所写的是事实。然而,他的视野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他接触不到高级领导层交换意见进行争论的领域,而正是在那种领域内,最高司令部形成了在塔格拉山脊分界线地区有关防御和进攻态势的可行的作战训划,我接触到其中大量的情况,这就是我之所以认识到,我们可悲地缺乏在正常情况下作出如此重大战略决策时所应采取的内行专业程序。我知道这些情况,感到十分恼怒,因为我的部队由于这种不负责任而遭受了巨大的牺牲。 我觉得,这些方面必须客观地予以记载。尤其应该被广泛了解的是,我们的军队打仗是好的——在战争中伤亡惨重,主要是由于我们没有后勤支援才终于被打败。只有一个不光彩的例子,就是在1962年11月第二次进攻的时候,某一防区的部队放弃阵地溃退了。因此,对于那些在战争中顽强战斗并且死去的许多官兵不予记述,则是不公平的。 这是一个军人讲的故事,它不涉及有关印度政府外交目的和方法的政治争论,也不涉及处理喜马拉雅边界问题的中印谈判。我们政府对于我们在西藏的利益所作的处理,并非全都得到印度人民的赞成。那是另外的问题。的确不属于这本军事记载的范围。
㈡ 印度为什么敢说1962战胜中国
印度为什么敢说1962战胜中国?实际上中国赢的很明显
1954年,印度修改了官方地图,非法占领中国12.5万平方公里的版图,到底有多大呢,大概有一个福建省吧。
1959年 印度大佬尼赫鲁正式给中国总理周恩来写信,硬说这12.5万公里的地盘是印度的。并不断制造流血事件。制造了“朗久事件”,空喀山口事件。
咱们伟大的毛主席爷爷是可忍孰不可忍。终于在1962年10月20日对印发起了反击战。战争只持续一个月。印方完败。
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中,印度大败,溃不成军,这场战役对印度人民的内心也造成了重创。对此,一部分的印度人似乎找到了绝佳的解决方式:说谎。
据《印度时报》8月10日报道,印度中央邦教委所辖的多所学校的梵文教材中赫然写道:"众所周知的1962年中印战争,其结果是印度战胜中国"。
这令当地8年级的中学生及家长感到困惑,因为印度多数教材中写道,"1962年同中国的战争,尽管印度士兵战斗到最后一人、最后一刻,但中国取得了胜利"。
中央邦由印度总理莫迪所属的印度人民党管理。报道称,该书面向八年级学生,为"Sukritika"系列教科书中的第三册,由印度北部城市勒克瑙(Lucknow)的克里特·博卡山公司出版。
中央邦家长联合会秘书潘狄亚曾表示:"实际上我们已为此斗争多年,但很不幸我们关于更正教材的请求被当作耳边风。到底政府能给到私人出版社多少史实证据?难道这一荒唐的错误还不足以让国家统一教材审订吗?"
总之印度是个神奇的国家和韩国有的一比(他俩在历史问题上有的一拼)望采纳
㈢ 印度怎么看待1962年中印边境战的惨败
印度对当年的事,一直是遮遮掩掩。最后实在遮不住了,才承认战败。
而从现在印度的表现上看,印度一直对当年的败绩非常的不服,一直不找机会复仇。
如今,印度以为从美国进口了几架飞机,给美国交了保护费,心里就有底气了,要捊中国虎须,还号称现在的印度已经不是1962年的印度了!哈哈哈,我只能说,怎么着,想让我们把你变回1962年啊?
㈣ 印度人怎么看待1962中印战争
派驻印度的美国军事专家理乍得·安德鲁斯准将对外称:这是一场中国形势的“歼灭战的开始”。我们在韩战中多次领教过这种手法。印度通往前方的军事补给线,完全被中国军队切断。士兵们在缺乏食物的战斗状态下,开始出现大面积涣散。随即,中国军队抓住有力战机,开始发起“中国形式的”歼灭战。短短8个小时。印度号称“东亚1,2旅的”2支主力部队被尽数歼灭。此时,中国军队继续向前推进。其先遣部队,已接近印度首都新德里外围50公里处。其深入印度作战达212公里。但是,此时中国政府作出了让印度人惊讶的决定,中国军队开始快速回撤。中国在后期正式宣布:中印自卫战争结束。而且,中国方面归还了包括印军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在内3968名战俘,以及全部缴获的印度军队的武器装备。
中国军队在整个自卫反击作战中,歼灭印军3个旅(第7旅,第62旅、炮兵第4旅),基本歼灭印军3个旅(第112 旅、第48旅、第65旅),另歼灭印军第5旅、第67旅、第114旅、第129旅各一部,击毙印军第62旅旅长霍希尔-辛格准将以下4885人,俘印军第 7旅旅长季-普-达尔维准将以下3968人(其中校官26名、尉官29名)。中国边防部队阵亡722人(其中军官82名、士兵640名),负伤1697人(其中军官173名、士兵1524名)。
由于受战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限制,这场战争基本上是双方的步兵部队参与,在这里只简单介绍一下双方的步兵装备。中国军队步兵武器是新换装不久的56式系列班用武器(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56式班用机枪),而印度士兵手中是二战英国军队制式装备李-恩菲尔德步枪和司登II、III及斯特林L2A3 冲锋枪,印军使用的轻机枪是布伦MKII、III轻机枪。其他的不谈,印军武器装备还停留在1947年的水平上,而我军轻武器比印军的要先进2代,比英美援助印军的先进1代。战场上,中国军队战士对大量缴获的还没开箱的英美自动武器根本就不屑一顾。双方士兵的战斗素质也没有在一个档次上,除了廓尔喀这支雇佣兵部队,印度人从来就不是英勇的战士。
这次战争一举粉碎了印度的“前进政策”,维持了中印边境近40年的和平局面,超过当时“1场战争管30年”的估计。最重要的是中国军队击败了来自当时世界上军事两大最强大阵营,北约以及华约联合支持的印度。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即便是在现在的先进条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㈤ 印度怎么看待1962年中印边境战的惨败
很不甘心,很不服气,处心积虑地想找回场子来。
㈥ 印度农村的首陀罗种姓和贱民们是怎样看待1962年中印战争的他们有没有一种盼着被解放的直感
印度到现在还保持着种性制度。种姓制度 caste system。以印度为主的南亚各国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一种彼此严格区分的社会等级或集团制度。梵语为瓦尔纳,意为色、种、质。中国古代的汉译佛经或旅印高僧的着作中,称为种姓或族姓。依葡萄牙语音译为卡斯塔,世界上则多用卡斯特一词。现在已逐渐废除。但在一些民族中依然存在。印度-雅利安人(以下简称雅利安人)侵入印度的七河流域后,为了把自己较白的肤色同土着居民较黑的肤色区别开来,开始使用瓦尔纳一词。在雅利安人占领的地区便出现了雅利安瓦尔纳与达萨瓦尔纳。随着雅利安人的社会分化,从事祭祀的僧侣和以部落首领为首的武士集团逐渐同雅利安一般人民大众脱离开来,而成为两个特权等级。一般人民大众则成为雅利安人社会内部的第三等级。这样,再加上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在社会上便自然地形成 4 个地位不同的社会等级。关于这 4个等级产生的最早记录 ,见于《犁俱吠陀》最后一篇的普鲁沙赞歌。其中依次提到婆罗门、罗惹尼亚(即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种姓的产生当属后期陀时代。 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分化,种姓制已逐渐形成为一种社会体系。作为第一等级的婆罗门,独揽宗教事务,形成专门的祭司阶级,有些婆罗门还参与政事。第二等级的刹帝利,是掌握军政大权的武士阶级。这两个等级处于统治地位。第三等级的吠舍,是雅利安人的平民大众,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等。这是就雅利安人3个等级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来说的,而社会现实并非如此单纯。事实上有些高级种姓的人也从事低级种姓的职业,而在吠舍中间有些商人后来恃其财富,飞黄腾达。第四等级首陀罗,基本上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但也有贫困的雅利安人。他们是被压迫、遭奴役、受歧视的无权居民等级,从事手工业和农牧业,他们之中大多数是奴隶。 近现代种姓制英国殖民者入侵印度后,种姓制度继续存在。据1931年英国殖民当局对印度所进行的人口调查统计,全印已有3500种卡斯特。其中被压迫种姓有 429 种,大约有6000万人。印度民族主义者注意到被压迫种姓问题,1931年,M.K.甘地为唤起“贱民”群众参加民族独立运动,要求废除贱民制,倡导提高贱民地位的哈里詹运动。1942年“贱民”出身的安伯德卡成立全印度表列种姓联盟,领导“贱民”进行合法斗争。今日印度,“贱民”的数量将近一亿,种姓问题仍然是社会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斯坦人除印度教徒实行上述种姓制度外,穆斯林受其影响,也有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种姓之分。印度其他民族包括奥里亚人、比哈尔人、古吉拉特人、坎纳拉人、拉贾斯坦人、马拉雅兰人、马拉地人、桑塔尔人、泰卢固人等,都实行种姓制度,但种姓名称及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例如比哈尔人分为婆罗门、巴明、拉吉普特、吠舍、迦耶斯特和首陀罗6个种姓,界线森严;而奥里亚人则分为婆罗门 、坎代德、戈拉腊、拉柬尼耶和首陀罗5个种姓,制度不严 ,种姓地位还可升降;拉贾斯坦人也分为5个种姓 ,地位不高的马哈金种姓的人主要从事工商业,却相当富有,以加尔各答为中心,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尼泊尔的尼瓦尔人实行种姓制度,以婆罗门最高,清道夫最低;后来佛教徒也实行种姓区分,以古巴久最高,贾普最低。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的种姓制度则具有世俗性质,以瞿维种姓(耕种者)最高,罗陀种姓(洗衣人)最低。孟加拉人中印度教徒分为婆罗门、维迪耶、迦印斯特和首陀罗 4个种姓,其中迦印斯特种姓有文化,往往身居高位,出了许多社会活动家和宗教领袖。对社会群体的宗教划分,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代表神庙的宗教官员(不包括权力的最高统治——帝王,宗教的权力大于皇权), 刹帝利:代表帝王将相, 吠舍:代表平民, 首陀罗:代表奴隶。 此外,还有比首陀罗更低,不入流的“贱民”,成份是打仗的战俘,以及不遵守种姓制度而结合的人。种姓是随着前2000年雅利安人进入南亚时开始出现的。最初雅利安人用“雅利安瓦尔纳”和“达萨瓦尔纳”来区分雅利安人和当地的土着。后来才逐渐有了四个种姓。种姓的划分,很像对社会群体的职业划分,只是种姓的划分是按出生而定,自进入这个社会就没法改变自己的种姓。维护种姓制度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摩奴法典规定,婆罗门是人世的主宰,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劳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夺取首陀罗的一切。种姓之间界限森严,互相不能通婚、交往,不能共食、并坐。高种姓与低种姓人发生冲突,低种姓人如果用身体某部位对较高种姓人造成伤害,必须斩断对人造成伤害的身体部位。地位低微的低种姓辱骂高种姓,轻者课以重罚,重者处以酷刑。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高低种姓之间不能同食起居,禁止种姓之间通婚,高级种姓的人与低级种姓的人特别是与贱民通婚,有可能被处以死刑,民众对此习以为常。每个种姓内部,有人监督本种姓的人遵守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的情况。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沦为贱民。尽管自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今天的印度社会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种姓制度已经给每一个印度人打上的宗教烙印
㈦ 印度小伙现身中国节目,印度人怎么看1962
印度不再是1962年的印度了,
现在的中国更不是1962年的中国。
㈧ 印度如何看待1962年惨败 答案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最新相关信息
1962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发动侵略西藏的战争,后来被成都军区人民解放军打败 这场战争中国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他正式向全世界宣誓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可战胜,中国主权不可侵犯
㈨ 1962中印战争 外国人怎么评价
评价:中国的胜利是势在必得的。
麦克阿瑟和李奇微都曾在朝鲜战成上与中国志愿军发生过战争,而且都曾见证过中国部队的陆战能力,这都是在朝鲜战场上总结出来的经验。
同时,印度军队并不是一支能征善战的部队,而中国解放军经历了很多次的战争,同时也有更强的军事领导,再加上刚经历不久的朝鲜战争的洗礼,丰富了战争经验,中印战争的胜利应该非中国所属。
李奇微真真正正在战场上体会到了中国志愿军的陆战风格,在这场战争中,李奇微是非常确认中国会胜利的。
(9)印度怎么评价1962扩展阅读:
如果中印之间爆发战争,美国会尽最大可能帮助印度,这是毋容置疑的。
当然美国不会跟中国直接交战,只会在武器装备、作战信息上给印度提供支援,还会出动兵力在中国周边进行战争威慑,外交上联合西方国家支持印度,孤立中国。
美国绝不会贸然跟中国交战,坐视中印两个大国两败俱伤,巩固其世界霸主地位才是美国最大的利益所在。
㈩ 都过去半个多世纪了,为何印度对62年战争依旧耿耿于怀呢
因为那场战争彻底地挫败了印度人的士气,在结束了两百多年英国的殖民统治后,印度也开始有了成为世界大国的梦想。以至于开国之初,就提出了要做一个超级大国的目标。所以当时印度蒸蒸日上,发展稳定,而且国土广大,人口众多,还领导了不结盟运动,在南亚的对外战争中气势雄厚,打败了葡萄牙,法国等。
在世界现代史上,发生了几百场战争,所以对于1962年的这场小规模的战争,世界史都懒得关注。毕竟只打了一个多月,而且军队数量都不大,快速开打,快速结束。所以在国际上都将这场战争看作一场小规模的边界战争,不足为道也,对世界局势的影响也是非常小的而且对我国来说,在历次战争中规模也不大,所以基本上就是一场小战。距离现在都已经半个多世纪了,时间也是很久远了,更加应该冲淡战争带来的影响。但是对于印度来说,却并不是如此,印度至今都对这场战争耿耿于怀,而且提到这场战争,都是满脸的可惜和沮丧。甚至很多人还在为这场小规模战争,印度的惨败而难以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