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莫迪虽然竭力给民众画大饼,但印度实现自力更生并不现实,该怎么办
莫迪虽然竭力给民众画大饼,但印度实现自力更生并不现实,始终都对华有需求
为了实现“摆脱外界依赖,自力更生”的这张大饼,印度总理莫迪向这个无底洞中砸入了大笔金钱,半年前,他宣布了一项200000亿卢布的经济刺激计划,想借此帮助印度快速恢复经济,与此同时,他还鼓励民众养狗都应该养印度本土的品种,目的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让印度所有人都能够使用印度制造,然而印度的呐喊在外界看来纯粹就是一场闹剧,尽管禁用了大部分中国APP,切断了部分中印贸易合作,但印度却没办法彻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其实就印度的“摆脱外界依赖,自力更生”而口号而言,它就是画大饼,印度本土找不到合适的替代品,印度制造质量过于低劣,很多企业即便想要支持自己的国产,但却没有办法使用,甚至于还有不少印度的公司老板表态,称从中国进口的用于生产奢侈品包的配件在市场上还能得到一众消费者的认可,但如果使用印度制造的产品,客户多半都会选择直接与公司中断合作,因为印度所制造的这些产品不仅卖相差,就连实际使用都差到极致。
B. 中国还是印度,谁是世界原料药第
中国原料药产能占世界60%以上
所以不可能有超过中国的
C. 印度疫情将对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产生冲击
李长安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
近些天来,印度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了井喷式的大暴发,连续多日新增病例超过了30万,疫情几乎处于失控状态。令人担忧的是,此次印度疫情还远未到拐点,病例激增的态势恐将还要持续。为了应对疫情肆虐,印度多地实施了严格的封城措施。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对来自印度的航班都已按下“暂停键”。印度疫情不仅对印度本身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对全球经济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仅次于中国的发展中国家,印度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最近的十年里,印度的年均经济增速达到了7.5%,表现十分抢眼。就在不久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还将2021年印度经济增速预期提高至12.5%。如今,印度要实现这个目标恐非易事。受疫情影响最大的是中小微企业。据统计,印度中小微企业员工总数达1.1亿,是仅次于农业的第二大就业部门,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30%和出口的40%。很显然,第二波疫情正带来新的封锁,而时间越长,中小微企业损失就越大。
印度疫情的再次大暴发,显然会使外国投资者驻足观望。更为重要的是,还会对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产生不小冲击。目前,印度是全球进出口贸易额排名前十的国家,其中2019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8080亿美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有所下降。从国别贸易来看,中国在2020年重新成为印度的最大贸易伙伴,双向贸易额为777亿美元,其中自中国的进口总额为587亿美元。美国则是印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为759亿美元。
从产业链供应链的角度看,印度的产业链虽不如中国完整,但也称得上是一个“资源大国”、“制造大国”。其主要出口产品包括石油制品、钻石、药品、贵金属首饰及零件、载人机动车辆等,进口产品包括石油原油、金、煤及固体燃料、钻石、石油气等。印度境内拥有较为丰富的煤炭、铁矿石、铬铁矿、铝土矿、云母、石膏等矿石资源。天然石墨和稀土金属的产储量也较大,均位居全球前五。此外,印度还是全球第三大石油消费国,受其封锁政策影响,市场担忧原油期货价格将出现波动。
近年来,一些国际 科技 巨头如苹果等公司纷纷在印度设立工厂,特斯拉也有意在印度设立新工厂。以苹果公司为例,2020年在印度的业务取得60%以上的同比增长,而在最后一个季度,同比增长达到了惊人的100%。但是,在严格的封城措施实施后,大多数企业被迫关闭工厂,这对全球的供应链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关机构预测,印度2021年第二季度手机出货量将会暴跌,并持续对接下来两三个季度产生影响。再以制药业为例,除美国外,印度和中国是全球原料药供应的两个最大市场,二者合计约占全球产业链的21%。如果印度疫情导致印度原料药供应紧张,那么相关药品的价格也有可能上涨。印度还是疫苗生产大国,由于疫情的再度暴发,疫苗的出口计划可能受阻,将优先满足本国的防疫需求。
此外,庞大的人口规模,还将使疫情中的印度增加粮食产品的需求。实际上,全球粮食价格已经对印度疫情作出了反应。全球粮价持续上涨,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数据显示,小麦、大豆和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价格已经涨到了最近8年的最高水平。
D. 印度疫情变化影响全球原料药等供应格局
是的,2020年,在全球新冠疫情暴发之际,“世界药厂”印度一度限制26种原料药出口,引发全球对原料药供应短缺的关注。近日,印度疫情剧变,其引发的市场格局变化再度成为焦点。
云溪基金总经理阳勇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若印度疫情加重导致企业停产,那么可能受益的细分板块有:原料药、部分器械、新冠疫苗、新冠检测、CXO。首先,2018年美国仿制药处方量前20名中,9家是印度企业,如果停产,这些相关的公司受益的可能性高。
然后是新冠相关的企业,中国企业可能会接到大量关于新冠需求的订单,具有高业绩弹性。最后印度也是全球创新药企CXO的主要承接地,如果承接能力下降,国内CXO企业受益概率较高。
中印同为原料药供应大国,存在订单转移的可能:
当下中国原料药供给占全球的9%,印度为12%,而从结构上来看,当前中国的出口大宗原料药占比较大,在产业链中占据上游,主要供给了印度市场68%的大宗原料药,印度则是特色原料药为主,在产业链中占据中游的位置。
从产品上看,印度原料药品类主要为抗感染、心血管、中枢神经、呼吸领域,其中抗感染和心血管占比超过50%。当前国内在相关领域具备一定的积累,产能也较为充足,在印度原料药产能受到抑制的情况下,预计将会有更多订单向国内转移,国内相关原料药企业有望受益。
以上内容参考 金融界-印度疫情变化影响全球原料药等供应格局?多家上市公司作出回应
E. 印度的GDP已上升为全球第5名,那印度的制造业增加值全球第几
印度制造业增加,全球第六
正所谓人多力量大,只要想努力,再加上人数那么多的情况下肯定可以成功。并且目前的这个数据只是他们公开的数据,其实实际上他们的制造业增加会更高,只不过他们向外公开的只是那个数据而已,但是仅仅那个数据就已经排名全球第六名了。
虽然避开了研发,但印度在药品制造上,在活性原料药创新工程技术上,都有较强的科技实力。这一点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
目前的印度是:世界最大牵引机生产国,第二大客车与机车生产国,第5大重型卡车生产国,第6大汽车生产国,第8大商用车生产国,也是很厉害的对吧。
F. 怎样查询原料药数据
原料药可以说是医药产业的“芯片”,尤其是近两年在新冠疫情笼罩全球下,对医药产业链压力测试、凸显中国原料药产业在全球的地位举重若轻。经过疫情的洗礼,各国对原料药产业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大,数据库查询原料药数据可以查询合成路线,用料推算,海关进出口等,API供需、市场规模、合成信息一站检索,简单介绍一下查询方式。
1、查询合成路线
任何一个化合物的合成路线通常都有多条,药物合成也是这样。对于原料药的合成,最终目的是走进工厂批量化生产,因此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生产情况的路线就是至关重要。
如想要查询“Choline fenofibrate”,在合成路线种搜索名称,可以查询合成路线,还可以搜索中间体、反应试剂、CAS号等查询合成路线。
生产厂商
5、查询注册登记信息等等
以上就是查询原料药数据的方式了,当然数据库除了查询原料药市场还能查询,药物市场等等,医药行业提供数据支持。
G. 世界原料药第一大国是中国还是印度
世界原料药第一大国是中国,不是印度。
H. 中国药为什么比不过印度
印度制药业出口取得成功,相当一部分应归结于我国对印度原料药的大量出口。近年来,印度已取代日本成为我国原料药的最大买家之一。印度大量采购我国生产的青霉素G钾盐、7-ACA、硫氰酸红霉素等大宗产品,运回国内后再加工成制剂或其它产品出口获取暴利,而我国企业则沦为印度的“原料药附庸国”。
虽然印度在出口医药产品总金额上尚无法与我国相比,但在出口制剂或原料药的利润率方面我国企业则不如印度。印度制药企业手里拥有的各种证书数量远远超过中国企业,这也使中国药企走上“向印度等国大量出口原料药”之路。
中国制药,很多都是中药,在国外根本就不认可,中药想打入外国市场,非常难。
I. 为什么印度的IT 和医药比中国还发达
不要小看了印度。在我们一贯的印象当中,印度就是贫穷和落后的代名词。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印度在很多方面都领先中国,有的更是遥遥领先,值得我们学习。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印度的电影产业,IT和医药研发。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印度的医药研发。印度的仿制药全球闻名,广受好评。不但价格极其便宜,而且疗效与原版药没有一丁点的差别。不要以为仿制药物很容易,仿制药虽然比原研药要容易一点,但研发的过程同样充满着艰辛和探索。而印度强悍的医药研发技术为仿制药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为什么印度的医药产业如此发达,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国家的重视,努力和勇气。提起仿制药,就要提到印度的药物强制许可制度,这个制度可谓全球闻名,对那些西方国家的医药研发巨头来说,这个制度简直臭名昭着,深恶痛绝。但对待那些渴望活下的贫穷的人们,却是光明,是希望。印度政府曾经因为这个制度,跟西方很多医药研发巨头对簿公堂,但为了本国公民的生存权,印度政府不惜充当“无赖”,不顾本国的国际形象,也要让民众抓住这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这确实非常让人肃然起敬,让人敬佩不已。除了印度政府,还有一个印度的国家机构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印度的最高联邦法院,只要有西方医药研发巨头起诉印度政府,联邦法院绝对会让它败诉,法院也承担了很大的风险。所以,虽然此类国家行为并不是很光彩,但,确实非常让人敬佩且尊敬。
J. 印度存在强烈的经济民族主义情绪,中国企业该撤时就撤|新京智库
印度市场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研讨会上,多位专家认为,印度的市场没有我们想象那么大,中资企业投资印度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该撤时就要撤。
印度对中国有严重的经济依赖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与南亚合作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表示,印度对中国有严重的经济依赖,这在新冠疫情暴发不久就暴露出来了。
印度很多的出口创汇产品,其上游原料来自中国,比如制药业,70%的原料药是从中国进口的。中国一停工停产,对印度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印度 社会 的中右翼,对这个事情反应强烈,要求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同时,在中国出现新冠疫情之后,印度决策者认为,这个对他们而言是一个难得的良机。他们认为中国停工停产了,世界其他国家可能需要更多的进口印度的产品。所以,当时印度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特别是游说一些在中国的大型跨国集团到印度投资,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土地。到现在印度的这种政策也没有改变。
印度认为新冠疫情之后,全球的价值链和产业链必定会发生调整,而这种调整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美国提倡的“去中国化”。印度在“去中国化”方面已经远远走在了前面,在很多方面都采取了非常果断的“去中国化”措施。
印度禁用很多中国的App,排除中国很多产品,排除中国国企的投资,一个重要的目的,除了实现所谓的自力更生之外,还有就是为自己国内垄断财团攫取市场的目的。所以是一箭数雕、一石数鸟,考虑得比较全面。
但是从短期来看,印度是无法实现其目标的。中国建立的价值链和产业链是花了40年时间建立起来的。即使印度人比中国人更加辛勤、更加努力,没有10年、20年的时间是很难实现这个目标的。
从2014年之后,中国对印投资是增长很快的。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对印度的投资额,印方统计大概在80亿美元左右,还有说可能达到200亿美元。中国的一些国企和大型私企对印度投资比较多,特别是在一些风投领域,腾讯、阿里巴巴等企业对印度投资增长很快,因为大家觉得印度今后十年可能是像中国过去几年一样,成为一个增长非常快的市场。
但是刘宗义表示,中国对印度的投资受两国关系和边界问题的影响很大。比如2016年中印之间出现问题后,中国对印投资也就开始下降。洞朗对峙结束之后,2017年、2018年又开始回升。
在贸易方面,中国从2006年开始出现对印度的出超,并且数字越来越大,到2018年、2019年时,两国的贸易额是八九万亿美元,中国对印度的顺差就达到五六百亿美元。两国贸易的这种状况,主要是因为印度产业结构问题造成的,印度制造业不发达,对中国出口商品以原材料、农产品为主,而从中国进口主要是工业制成品、机电产品、太阳能元器件、手机元器件这些电子产品为主,所以两国的贸易不平衡。
但印度认为问题主要是市场准入问题,所以它希望中国扩大对印度产品的进口。在2018年之后,中国对印度的市场开放方面已经做了很大的让步,对印度的大米、食糖做了非常大的让步,但是这些让步没法弥补双方的贸易赤字,所以印度仍然不满意。
印度的本土企业想要过来接盘
刘宗义表示,这次新冠疫情之后,印度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凸显出来,使得印度感到非常担心,担心它的经济安全,所以它希望实现所谓的自力更生、独立自主。
印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对中国投资的限制,对于中国国企进入采购市场的限制等。印度采取这些限制行为,一方面是想对中国施压,另一方面跟莫迪政府的政权基础有关系。莫迪政府的政权基础是建立在大财团、大资本家的基础上,所以他希望为这些印度垄断财团攫取市场。这个市场原来是不存在的,中国企业,比如阿里巴巴、腾讯、华为来了之后,给他们新创造了很多消费者、创造了很大的市场。现在,这些印度的本土企业就要过来接盘了。
从长远来看,印度经济当中存在一股非常强烈的经济民族主义。印度的政权基础中,印度人民党或者国大党所代表的都是大资本家、大财团的利益。他们觉得这批人完全可以为其所代表的集团提供足够大的市场,所以印度的政界和资本家实际上心态并不是非常开放的,他们的市场并不是特别愿意向世界开放,而是想独占这个市场。
当然,现在印度采取去中国化措施的同时,莫迪也声称印度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市场,希望美国、日本、韩国、欧洲的国家带着资金和技术来投到印度市场,帮助印度发展它自己的制造业,但是仅此而已。投资可以,钱就不要赚了。这是他们的真实想法。
中国不发展起来,印度就没希望
吉林大学公共外交学院副院长、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孙兴杰表示,印度有点自欺欺人,它认为自己有人口红利。实际上,人口数量并不一定意味着人口红利,也有可能是人口负担或者人口炸弹。莫迪上台之后,他对自我预期是非常高的,而为了提高GDP,老是修改GDP统计方法。
其实自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化一个很重要特征,就是从直接贸易变成了间接贸易,就是产业链合作。但这个产业链不是想有就有的。投资也好,贸易也好,印度主要是依赖中国的。所以中国不发展起来,印度是没希望。印度的经济结构非常畸形,如果不发展制造业,印度的人口就会变成负担,而不是红利。
孙兴杰表示,对于印度的这些小心思,我们还是有信心的。虽然现在出现很多“卡脖子”的问题,但是中国人的基础性力量,是中国人埋头苦干干出的产业链,这一点无论是特朗普还是莫迪,都是改变不了的。
印度的市场没有我们想象那么大
刘宗义同样认为,印度虽然确实是个比较大的市场,人口也将近14亿,但是印度是一个二元化非常严重的市场。其中的两三亿人和剩下的十亿人,在经济上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那十亿人可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和温饱可能都是一种奢求。所以对印度这个市场,虽然确实是很有潜力,但是印度的市场没有我们想象那么大,这个问题必须客观的看待。
刘宗义表示,中国在印度已经有很多投资,现在的问题并不是中国企业不遵守当地法律、不遵守国际规则,而是印度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这种问题我们没法通过经济的手段来避免。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刘宗义建议,对于在印度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应该积极申诉,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通过WTO来解决,尽管能实现维权的希望是比较渺茫的。
中国一些国企过去在印度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它的基础设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现在既然在这个市场中得不到什么好处,该放弃时我们也只能放弃。
刘宗义判断,印度的经济民族主义必然还会继续盛行。它不仅是不希望中国企业在印度赚钱,而且它也不希望西方企业在印度赚钱。虽然过去两年,印度在手机制造方面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但这是因为印度提高了小米、VIVO这些手机的零部件进口关税,以促使中国制造厂商把零部件放到印度去生产,所以它的国产化率提高很快。但是长期来看,这对于中国企业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有所考虑,中国企业该撤资的时候就撤资。印度确实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但是这个市场可能不属于我们的。
中印的经贸合作出问题,对印度很不利
外交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凌胜利表示,近期中国企业在印度的遭遇,反映的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不仅在印度,在越南、委内瑞拉,中国企业走出去,可能会遇到很多的干扰因素。特别是像印度这种国家,没有成熟的全球化的心态。
所以,我们去投资的时候要多研判,另外就是要合力合利,要和印度当地企业合作,把利益捆绑在一起,这样才能活下去。如果只是一个外来身份的话,可能是站不稳的。
凌胜利表示,中印经济合作的量不大,双方经济结构的互补性比较弱。印度对中国有很强的贸易逆差,这是因为印度有很多产品,特别是工业制成品,需要从中国进口,除了中国外,没有这么物美价廉的东西。但是中国需要从印度进口的东西并不是很多,所以问题不在于中国,而在于印度和中国的产业结构差异。
印度应该知道,它的工业化和国产化,其实是需要向中国学习的,需要跟中国合作。中印的经贸合作,对于印度而言有利可图的。如果把中印的经贸合作搞差了,对印度来说并不好,对中印关系就更不好了。中印关系比较大的增长点就在经济,如果经济搞不好,双边关系就会进一步恶化。
企业投资印度要有强烈的风险意识
孙兴杰进一步补充,认为现在的全球化结构在中心地带出现了坍塌,就是美国要退出。中国海外企业走出去的前提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对这种转折的认知现在还是不够。我们要进行风险的评估,不要着急走出去。
印度的市场不一定比中国市场要好,没走出去的企业要慎重,走出去的企业该撤还是要撤出来,要不然就被套死了。
孙兴杰认为,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可能需要做一些改变。比如我们认为印度有14亿人口,这是一个很强大的市场。但印度市场不是那么开放,非常封闭。所以这个市场其实有一半可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
同时,多人口并不代表这就是一个大市场。从世界经济体系的角度来讲,印度是一个边缘国家或者半边缘国家,所以它是一个边缘市场。
孙兴杰表示,中国企业到印度市场去,要有防范意识,产业链具有等级性、垄断性,到印度去投资一定要有博弈思维,我们不是去做福利的。对企业来讲,能走出去当然好,赚了钱当然好,如果走不出去或者对方是非常边缘的市场,那就需要调整思路,有所为有所不为,一定要有非常强烈的风险意识,这样的话至少能够避免损失。
投稿、合作、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菅义伟新官上任“三把火”,设立“数字担当大臣”为哪般
美国“断供”了,华为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