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种姓制度和中国户籍制度,哪个更野蛮
中印两种制度半斤八两,都是人为划分了人群,并造成起点的不公,均属于“野蛮”。
两者比较之下,还是印度的更加野蛮,主要因为:
一是种姓制度源远流长,以血统论为基础,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出身决定,个人终身制并且世袭;而户籍制,以地域为基础,存在改变的可能;
二是从变革力度来看,种姓制度源于宗教,因此其改革不仅是世俗制度问题还是宗教思想问题,改革阻力超级大;而户籍制度,主要就是政治经济问题,说改可改,中国除了几个特大城市还严格户籍准入,其他城市的随着户籍制度改革正在越来越宽松。
② 印度国内还存在高低种姓之分,种姓又不是写在脸上的,他们是如何区分的
一、皮肤颜色来区分
可以看印度人的肤色,如果印度人的皮肤是白色,基本上这一类人就是高种姓人,如果说皮肤的颜色是黑不溜秋的,那就是低种姓,这个判定方法是在以前就有的,大概3000多年以前,这里的人为了区分地位的高低,通过肤色来判定种姓高低,本身雅利安人就是白种人,所以肯定规定白色皮肤是高种姓。
虽然现在很多人也知道这样做对于低种姓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这种区分方法是从以前就流传下来的,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废除的。
③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和古中国的等级制度有什么不同
中国古代的礼制是一套治国治家的完备制度,凡是你想得到的地方,几乎都有礼来规范。而且在儒家看来这个礼并不是一个外在的束缚,而是人处于“仁”的本心,自然而然要求自己去做的。比如侍奉父母要晨昏定省,这个是发乎于孝心;祭祀的种种礼,是发乎对于祖先的尊敬之心;待人接物的礼,是发乎对于他人的尊重之心……而印度的种姓制度更多的是一种外在的东西,是一种纯粹的身份等级制度。
中国的礼制虽然也很严格,但是中国人讲究持经权变,也就是说程序什么的都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中心思想不改变就可以了。中国的礼也没有把人强制地划分三六九等,人的身份是可以随着个人的努力改变的。所以,和印度的种姓制度比较,中国的礼制更多变通。
④ 如果按印度种姓制度中国人是什么种姓美国欧洲又是什么种姓
中国人因为肤色浅,更接近白种人,所以一般也被认为是第二等级刹帝利种姓。而美国欧洲也是白种人所以也是第二等级刹帝利种姓。外国人如果肤色浅淡,多被当作第二级刹帝利看待。
判断种姓的依据之一就是外貌和肤色(此外还可以通过姓名、职业、生活习惯来判断)高种姓者多是浅肤色,低种姓者多是皮肤黝黑身材矮小的土着。
种姓制度的“理论依据”是神(樊天)创造人的部位不同,印度最早的文献《梨俱吠陀》描述了各等级的来历——神用嘴和手创造的人是婆罗门(Brahmin)和刹帝利(Kshatriya),等级高,用腿和脚创造的人是吠舍(Vaishya)和首陀罗(Shudra),等级低。
(4)印度种姓与中国有什么区别扩展阅读:
印度种姓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⑤ 印度的种姓制度与我国元代民族等级划分有何异同
蒙元统治者入主中原,以少临众,为了能够巩固统治,实行民族等级政治.蒙古人是第一等,色目人是第二等,汉人是第三等,南人是第四等.按照民族等级,享有各种特权.在人事、法制、军事、科举等诸方面,都是蒙古人地位最高,色目人次之,汉人、南人地位最低。 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在印度河流域出现了一些小国,之后来自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并把当地的居民变为奴隶,建立起来了奴隶制国家并逐渐形成了种姓制度。在当时的背景下社会分为了四个级别如下: 1 婆罗门 2 刹帝利 3 吠舍 4 首陀罗 其中婆罗门掌握神权;刹帝利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吠舍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婆罗门和刹帝利;首陀罗则几乎没有权力 ,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 我国元代民族等级是当时人事、法制、军事、科举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应运产生的,相反印度的种姓制度是阶级分化和奴隶制度产生所形成和固定化的。所以它们在某些方面上是不同的。 以上部分资料摘自历史教科书和iLib网
⑥ 印度和中国相比有什么优势种姓制度是好还是坏
中国现今文化的最大优势是中国是一体的。部分富起来的人还记得富起来之前是什么样子,比如很多老广发家后总想为家乡做点儿什么,认为这应该而且以此为荣。国家的扶贫和向西部的财政转移支付基本没什么反对声音。不得不说,这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最好的遗产,也切合了传统儒家的天下大同思想。这就是文明的优势。
从这点考虑,我们和大印度的关系不可能好起来,天生犯冲的两种深层价值观。大印度的上层优越在我们看来是天生的傻子,大印度底层我们最想送一句王侯将相。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种姓制度一定程度上对印度的发展很有帮助,但长远来看,这个帮助并不大。倘若印度人民通过这个制度发展起来了,以极快的速度成为发达国家,那此时,印度社会普遍矛盾由吃不饱穿不暖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他们渴望自由平等,反对阶级固化,种姓制度的弊端暴露无遗,又不知道会掀起什么运动什么血雨腥风。如果给你一个选择的机会,你愿意到印度当资本家还是到中国当企业家?
稳定性确实是种姓制度的优势,但种姓制度不是优势。种姓制度是印度的特色,即是劣势也是优势。他的优势绝对是缓和了社会的矛盾,而非激化社会矛盾。印度也有印度梦,时不时蹦出一个低种姓翻身做主人。而且大多数低种姓因为常年的驯化,适应这种身份,使得国家不会因为种姓问题发生暴乱。
种姓制度就可以让人感觉麻痹,没有诉求,不会感到难过,痛苦,也就不会对社会不满。大家安安分分过日子,统治阶级治理起来容易很多啊!我们国家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太清醒了,就不好混日子,积极追求上进!政府的治理智慧就要求很高很高!一般人根本做不到!我们才能更好的发展。你说的很对啊!
⑦ 印度和中国的区别
印度和中国的区别
:1,位置不同。中国大部分地区是温带。印度大部分地区为热带。
2,社会构成不同。印度存在种姓制度,高种姓与低种姓存在社会地位上巨大差异。
3,历史上中国始终是以汉人为主导的国家(除去蒙古、满清前期)。印度被多次侵略(着名的莫卧儿王朝是蒙古人建立的)
4,宗教信仰。印度以印度教、伊斯兰教为主。中国则历史上偏向无神论。
⑧ 中国的城市农村二元和印度的多种姓的区别
完全不同。
城乡二元是户籍管理制度,主要是职业上的分别,不一定遗传,允许城乡通婚,同一家族内可以既有村民、又有市民。从事的职业也不是强行规定的;从法律意义上讲平等
种姓制度:遗传;不得通婚;不平等;从事职业有限制;同一家族属于同一种姓
⑨ 印度的种姓制度和中国的门阀士族制度一样吗
这4个等级至法经、法典时代,日趋严格。在职业上,各种种姓原则上是世袭不变的。按《摩奴法典》规定,高级种姓由于“穷困”可以从事低级种姓的职业;相反,低级种姓不得从事高级种姓的职业。在婚姻上,各种姓原则上同姓通婚,即实行内婚制。《摩奴法典》规定,高级种姓之男因“贪欲”可以娶低级种姓之女;相反,低级种姓之男不得娶高级种姓之女。前者称“顺婚”,后者称“逆婚”。职业世袭化和种姓内婚制是种姓制的基本特征。不同种姓的人还不能同坐、同饮食。此外,各种姓间,特别是前3种种姓和首陀罗之间,在宗教社会生活和法权方面,都有严格的界限和区分。前者有权参加雅利安人的宗教生活,经过入门式(入教式)称为再生人。后者无权,故称为非再生人。在法律上对再生人与非再生人刑事犯罪、债务和继承等民事纠纷都有不同的规定。婆罗门教经典对各种姓间的关系所以作如此严格的规定,旨在保证高级种姓、特别是婆罗门种姓的特权利益。
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在舍和首陀罗中间,繁衍出很多从事不同职业的小集团。这些小的职业集团逐渐脱离原来的瓦尔纳而成为单独存在的迦提。迦提具有瓦尔纳职业世袭和内婚制的基本特征,属被压迫等级 ,社会地位低下。《摩奴法典》记载59种迦提,其中最受压迫的是所谓逆生的6种迦提:苏特(看管马和战车者),马哥陀(商人),维底哈卡(服侍妇人),阿尧哥沃(木匠),刹特里(捕杀穴居动物者),旃荼罗(运搬无亲人的尸体和执刑者)。在这6种人中,旃荼罗的地位最为低下,最受歧视,为古代“不可接触者”(贱民)的代表。后来迦提的数目愈演愈多,四个瓦尔纳的区分越来越失掉意义,从而这一概念逐渐消失而为迦提代替。
英国殖民者入侵印度后,种姓制度继续存在。据1931年英国殖民当局对印度所进行的人口调查统计,全印已有3500种卡斯特。其中被压迫种姓有429 种,大约有6000万人。印度民族主义者注意到被压迫种姓问题,1931年,M.K.甘地为唤起”贱民“群众参加民族独立运动,要求废除贱民制,倡导提高贱民地位的哈里詹运动。1942年“贱民”出身的安伯德卡成立全印度表列种姓联盟,领导“贱民”进行合法斗争。今日印度,“贱民”的数量将近一亿,种姓问题仍然是社会上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斯坦人除印度教徒实行上述种姓制度外,穆斯林受其影响,也有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种姓之分。印度其他民族包括奥里亚人、比哈尔人、古吉拉特人、坎纳拉人、拉贾斯坦人、马拉雅兰人、马拉地人、桑塔尔人、泰卢固人等,都实行种姓制度,但种姓名称及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例如比哈尔人分为婆罗门、巴明、拉吉普特、吠舍、迦耶斯特和首陀罗6个种姓,界线森严;而奥里亚人则分为婆罗门、坎代德、戈拉腊、拉柬尼耶和首陀罗5个种姓,制度不严,种姓地位还可升降;拉贾斯坦人也分为5个种姓,地位不高的马哈金种姓的人主要从事工商业,却相当富有,以加尔各答为中心,资本主义发展较快。
尼泊尔的尼瓦尔人实行种姓制度,以婆罗门最高,清道夫最低;后来佛教徒也实行种姓区分,以古巴久最高,贾普最低。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的种姓制度则具有世俗性质,以瞿维种姓(耕种者)最高,罗陀种姓(洗衣人)最低。孟加拉人中印度教徒分为婆罗门、维迪耶、迦印斯特和首陀罗4个种姓,其中迦印斯特种姓有文化,往往身居高位,出了许多社会活动家和宗教领袖。
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和中国、埃及、巴比伦并列为东方的四大古国。勤劳、勇敢的印度人民,曾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人类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几千年来,印度社会的发展一直比较迟缓。这与印度存在着一个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一种姓制度有着一定的关系。
独立后,印度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消除种姓歧视。首先是制定了有关法律规定。1948年国会通过了废除种姓制度的议案。后来宪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应规定,保护低级种姓利益。政府还在教育、就业、福利等方面对低级种姓者提供大量帮助。
社会的进步,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在发生变化。如种姓制度中的内部通婚制受到冲击,如高种姓的女子现在也同低种姓的男子通婚了。人们对职业的看法也有所改变,衡量职业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为基础,而以金钱、权力为基础。在城市里,各种姓人们之间加强了来往与交流。
魏晋南北朝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现象,是士族门阀制度的存在。士族,又称世族、高门大族,其对立的称呼是庶族、寒门。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不是基于官职的高下或财产的多寡,而是基于宗族的血统。在汉代,已经日益明显地形成许多世代官宦的豪门大族,他们的子弟,比一般人更容易获得政治权力。经过汉末大乱,这些豪门大族成为具有很强独立性的社会力量。他们有自己的庄园、私人武装和大量的依附农民,使任何统治者都不敢忽视。一代雄豪的曹操,也未能在根本上摆脱对豪族的依赖。后来曹丕为了做皇帝,更采用“九品官人”的制度,承认士族(即豪门大族)有政治上的特权,以换取他们的支持。所谓“九品官人”,是一种选用官员的方法。由各州郡的士族人士担任大中正、中正,对本籍士人的品行加以鉴定,分为九等,由朝廷依次录用。但实际品第人物的标准主要是门第的高下,因而形成士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以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士族为了保证自己的政治特权,又通过婚姻相互联结。除了特殊的例外,士族与庶族之间是不通婚的。
门阀制度的存在,加强了士族的地位和独立性。政权有兴替,朝代有更迭,士族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其地位却很少受影响。他们在客观上也给这个动乱的时代带来某种稳定因素。但在士族与皇权、士族与庶族之间,不可避免地要产生矛盾。皇权的主要依靠是士族,但也常常采用各种方法来抑制士族势力的过度膨胀,包括任用庶族人士。庶族在政治上出路艰难,但并非毫无机会(南朝宋、齐、梁、陈四代皇室,都出自寒门)。他们对士族控制政治权力的现象,常常提出强烈的抗争。
⑩ 在印度严格的种姓制度里,中国人算是哪一种种性
印度是全世界人口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中国,同时它也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宗教国家,通过种性划分来严格的规划等级制度,是过去的印度的传统。
尽管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再三希望能够消去掉种性歧视,来促进民族的统一和融合,但是种姓制度这种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依然严重阻碍着印度整体的发展。印度对于国内国民种性有严格规定,那么肯定会有人好奇,中国人去印度能够算是什么种姓呢?
这样大家就都清楚了,中国人在印度是大概处于第二等级到第三等级之间。因此我们去印度,不太需要担心因为人种的问题被歧视受到不尊重。
当时种姓制度终究还是一个封建的产物,对待这种东西,我们当作笑谈就好,中国人在印度也好,在世界各国也好,能否得到尊重,能否得到地位,这要看我们个人的品性举止才能够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