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看待关于印度的“和平”理论
中印洞朗边境对峙仍在继续,印度方面持续施加压力,不惜搬出不丹以求师出有名,但是中国方面也是寸土必争,各部委多次抗议,时刻督促印度撤回军队,维持地区和平。在洞朗方向僵持不下的印度,开始独辟蹊径,在印度洋上纠集日本、美国进行军事演习,用以对抗中国海军在印度洋的存在,而这场中印对抗也终于由陆地延伸到了海洋。当前,中印对峙月余,中间发生了很多事情,你来我往,各不相让,不过,究竟孰强孰弱,有一个信号非常明显,那就是中印各拉了多少国家壮胆?
先看印度,在对峙期间,莫迪访问了美国,并且拉拢美日进行了规模浩大的演习。同时,印度日前还决定邀请东盟10国领导人,参加2018年1月“印度共和日庆典”。也就是说,截至目前,印度正试图通过所谓的“外交斡旋”、“战略伙伴”、“联合军演”等形式,拉拢一堆国家给自己壮胆,简单数一数,12个国家。如果东盟里面仅仅算上越南,那也有至少三个国家。印度外交秘书贾伊尚卡尔日前在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发表演讲时称,“越南是印度的一个根深蒂固的战略伙伴,我们的合作将在一系列的经济、发展和安全问题上得到进一步深化。”总而言之,能够在中印之间发挥点作用的,或者有可能对印度有所帮助的,它都想到了。
如果说这只是印度的正常活动,不足以算请帮手,那么接下来这个例子,恐怕就是铁证如山。据悉,在中印对峙敏感时刻,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开启了为期8天的对印访问,印媒兴奋不已的报道称,敏昂莱此次访印的重点,在于两国的防务合作,印度已准备好向缅甸提供军事援助,这是印推进“东进政策”加强与东盟国家防务合作内容之一,也是向中国发出明确的信号。而且,印方用“国王待遇”招待敏昂莱,不仅安排总理莫迪及多名国防部高官与其会面,还专门准备了多场欢迎宴会,热情招待这名缅甸贵客。可笑的是,缅甸多家主流英文新闻网站,均对敏昂莱访印一事只字未提,同时,中缅关系咋样,印度心里应该有点数才对,这都能被印度说成“支持”,也是拿它无言以对了,其实不过是一场正常的访问活动罢了,由此也足以看出印度的心虚。
而与印度整体不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在边境对峙活动中愈发的冥顽不灵。日前,印度不仅下达了不许撤退的命令,还允许陆军不封顶购买弹药,大有和中国一决雌雄之意。可是,印度此举不过是在进行政治赌博而已,它可能认为以和平发展为重的中国,一定不会出手,所以才如此狂妄。但是印度究竟几斤几两,从其地堡被巴基斯坦摧毁没敢再主动扩大冲突规模就不难看出,不过是故意示我以强罢了。事实上,估计没人怀疑,以中国目前的军事实力,搞定阿三不过是分分钟的事,关键我们不想出手。
那么,这段时间中国拉了多少帮手呢?不好意思,没有。如果换之以印度的角度,可能会认为中国拉了巴基斯坦,那么,即便如此,中国也不过只是请了一个帮手。也就是说,中印拉拢帮手的比值,为1:3,甚至0:12。从中不难看出,在面对印度挑衅时,中国是多么的淡定从容,为什么?源于实力和自信。中国仅仅依靠自己,就足以搞定印度,请帮手就显得多余了,而印度则忧心忡忡,想挑事的同时又害怕挨揍,因此开始了一幕幕丑态百出的表演。
不过,中国的战略忍耐是有底线的,如果印度迟迟不肯纠正错误,撤出越界军队,那后果不堪设想。关于这场的对峙,尽管中国希望和平解决,也一直在为此努力,但我们也在为可能的最坏结果做准备。无论是14艘舰艇南下印度洋,还是西藏高原的实弹演习,以及我空军的相关活动,都在向印度发出一个信号,中国不惹事,但绝不怕事,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决不能受到丝毫侵犯,任何试图让中国吞下这种苦果的企图,都将受到最沉重的打击。
实力不行,还主动挑衅,进行政治赌博,印度的拙劣表演可以休矣!
❷ 李光耀为何说“印度不崛起,亚洲就会湮没”,印度真的如此重要吗
印度当然很重要,每一个国家的有自己存在的意义,每一个国家都是很重要的,李光耀说“印度不崛起,亚洲就会湮没”其实,我觉得这是夸大的说法,我认为如果中国不崛起,亚洲就会湮没。中国的发展其实是被世界人们看在眼里的,中国作为联合国五大常理之一,可以说对亚洲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印度的确很重要,但是它还没有重要到威胁到亚洲的存在。
中国崛起为当今世界强国之一,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中国的改革开放触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经济革命,因为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经历如此巨大的经济和物质生活水平提升。近年来,中国也展现出成为全球技术强国的实力。在电子商务、智能手机等一些新技术领域,中国已经是世界领先者。不存在任何质疑,亚洲是因为中国变得更加强大的。
❸ 为什么很多人都说李光耀看事情很准他是如何评价中国、俄罗斯、美国、日本、欧盟、印度以及其他国家与地
鼻屎大点的国家刷存在感而已,更像一个城邦,在大国间和稀泥就是了,大象无论打架还是那个,草坪遭殃就能反应出他怎么做外交了
❹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逆袭史和神预言
与我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8分钟
文/晏凌羊
01
李光耀管的地盘——新加坡——面积真的好小、人口也好少。
我们去新加坡 旅游 的时候,感觉这个国家还没有广州一个市大,想想都觉得“很好管理”。
在中国的话,李光耀就是一个市委书记,但因为新加坡是独立国家,所以,李光耀成为了新加坡的“国父”。
李光耀的逆袭史,读来挺传奇的。他祖籍广东梅州,早些时候曾祖父下南洋,定居在了新加坡。
李光耀的爷爷李云龙,在新加坡奋力打拼,经营船务公司、做橡胶生意,成为当地一个大家族。
李光耀的爹李进坤是家族里的大儿子,却也是个纨绔子弟,沾染赌博等恶习。
李光耀从小崇拜爷爷、鄙视老爹,好在他妈比较强韧,爷爷也比较给力,所以,哪怕家道中落,他也接受了很好的西式教育,16岁就考上了剑桥大学。
李光耀是第四代移民,家里人讲的是英语和马来语,不会说汉语。当时新加坡还是殖民地,所以,他还曾经因为自己不会说话语而在当地华人圈受过歧视。
二战爆发,李光耀学业中断,只能回家。
珍珠港事件后,日本大举入侵东南亚,也占领了新加坡,李光耀作为抗日积极分子也被追踪。但他很聪明,借这机会精进日语,并凭借着流利的日语和英语,成了一家报社的日文翻译员,既能养家糊口,又能了解世界局势。
日本宣布投降后,李光耀为了再考剑桥大学回到学校读书,并在这里认识了妻子柯玉芝。
两人双双考上剑桥,并于1947年在英国登记结婚。
李光耀在剑桥学的是法律,学成回国以后就在新加坡开了律所。当时,新加坡还是英国的殖民地,援用的是英国的法律,他也通过帮人打官司声名鹊起,积累了一定的政治声望。
1954年,李光耀成立了人民行动党,并任秘书长。次年,他参加立法议会选举,却因为他不会读写中文,被认为他没资格代表华人选民。
李光耀气得要死,制定了疯狂的学中文计划,把中文学得贼溜,后来还是当上了立法议员。
当时,英国殖民统治已经衰弱,新加坡抓住机会于1959年宣布独立,年仅35岁的李光耀当选成了新加坡第一届自治政府的内阁总理。
独立之初的新加坡,哪方面都不行,他一直希望能与马来亚合并成立“马来西亚”。
经过多方努力,1963年,新加坡和马来亚合并成为马来西亚联邦。但合并后,因为马来西亚的种族沙文主义导致新加坡人广受排挤,所以,1965年新加坡脱离联邦,宣告独立。
新加坡当时能独立,完全是由于马来西亚当局出于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和中国干涉别国内政的忧虑,而强行把新加坡踢出马来西亚的。
当年的李光耀和他领导的人民行动党,为了留在马来西亚曾经多次请愿,新加坡真的独立以后,李光耀曾嚎啕大哭。
独立的时候新加坡就是个弹丸之地,没有自然资源,没有工业,传统的港口贸易日趋式微,内部有民族冲突和暴乱的威胁,而旁边还有随时可以切断新加坡供水的马来西亚和虎视眈眈的印尼。
这么小的地盘,想要成为独立国家,在强国如林的地球上怎么博生存嘛。穷则思变,李光耀开始想办法,发誓要把新加坡建设好。
新加坡太小,如果再发生战争,几分钟就被打下来,所以,李光耀先是寻求国际 社会 的承认,加入联合国——这样,别的国家若是皮痒了来打你,就是侵略,道义上就站不住。
紧接着,他抱上英国大腿,成为英联邦成员国。虽然英联邦是个松散的组织,但哪个国家想要打新加坡,也得给老英国几分面子吧?
他还向侵略过这块土地的日本学习管理。
新加坡虽然也被日本侵略过,但他们对日本的感情和我们中国人不一样,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移民,那里本来就不是他们的地盘,而且日本侵略时间不长、烈度较小,所以,他们比较容易原谅日本
与此同时,李光耀向以色列学习全民兵役,组建了武装部队。
在外交方面,他向瑞士学习,在外交上搞中立,在国际 社会 上不惹事、不树敌,一门心思发展经济。
几套组合拳打下来,李光耀觉得被大国侵略的可能性变小,于是,他着手发展经济。
那时候,中国忙着搞十年浩劫呢,李光耀觉得向西方学习和靠拢才是新加坡实现逆袭的路径,于是,他强令学校进行英语教育,取消传统华语教学,开始发展轻工业、外贸、金融、港口经济。
在执政中,他注重打击腐败,赏罚严明,新加坡一时政治很清明,像违法之后“下不为例”的这种事情绝不可能在新加坡发生,因为犯法的人一被抓到就要罚,罚到你怕。
到底是小国,人口又少,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新加坡慢慢变得繁荣了起来。当然了,亚洲四小龙之所以能迅速繁荣强大起来,主要还是因为赶上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契机,而且当时的中国还没有搞改开。
中国一搞改开,李光耀又敏锐地察觉到东方大国即将崛起,马上在全国推行讲华语运动。
在不到五十年的时间里,新加坡不仅解决了一系列内忧外患,在经济上完成了从第三世界到第一世界的转变,更是获得了极大的国际地位(新加坡人民去全球170多个国家免签)。
新加坡的法制健全程度、 社会 能见度和公平度、城市宜居度、民众的富庶程度也令人叹服,至少我个人还是蛮喜欢这个国家的。
李光耀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很牛逼的创业者,只不过,别人把一个企业搞起来了,而他搞的是一个国家。
新加坡之所以能创造这些了不起的奇迹,当然不能只归功于李光耀一个人。
一个弹丸之地能创造这么了不起的奇迹,当然得靠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的成全。
天时的话,战后五十年本就是各个国家飞速发展的五十年。
地利方面,新加坡拥有两项别的国家不具备的优越条件,想不富裕都难。
一个是马六甲海峡每年的海峡通过费用以及港口贸易,给新加坡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
还有一个原因是新加坡周围都是穆斯林国家,在伊斯兰教义里面,存款借款收取利息都是不允许的,因此,这些国家的资金,总要找一个能给年利息的来往又方便的安全度高的地方,恰巧新加坡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而然地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人和方面,李光耀的政治思维非常西方化,他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加之新加坡华人占多数,这些华人本就素质相对比较高又很团结勤奋,决策者和民众一起努力建设这个人口比不多的国家,发展起来非常容易。
02
2005年,李光耀让自己的儿子李显龙成为了新任总理 (第二任总理吴作栋实际上是听李光耀话的,只是一个中间的权力过渡人) 。
这个儿子,相比老爹,政治格局就比较一般般。
本来,像新加坡这样的小国,在国际关系上不站队是利益最大化的选择,结果呢,在中国南海和TPP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美日搞出来围剿中国的,后来特朗普把它废了) 问题上,他公开选择与美日站队,跟中国关系不大好。
2013年,李光耀出版了着作《李光耀观天下》。在书中,他预言了几点:
第一、未来欧元区将解体;
第二、美国不再强大;
第三、日本会慢慢走向平庸,
第四、印度的经济发展不起来;
第五、中国强大才是常态;
第六、不确定新加坡是否还会存在。
现在我们感觉他的预言好像慢慢成为现实——新加坡也许还会存在,但不一定会以“李家的新加坡”的形式存在。
2015年,李光耀去世,享年91岁。
2016年,中国—巴基斯坦瓜达尔港的正式开航,后来又与马来西亚在马六甲共建港口,新加坡以前依托马六甲的港口优势“凉凉”了一大半。
而且,风水轮流转,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势头出现颓势,而中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崛起。
2017年,李显龙也跟自己的弟弟、妹妹闹起了遗产纠纷,李家在新加坡的政治声誉进一步下降。至于这场内斗能否将李家的政途掐断,咱们未来再看。
反正,在我看来,每一个某家王朝,都是一个家族公司。
有个强有力的大人物制订好规矩且大家都愿意遵守,家族公司就兴旺发达。若不是,就很容易翻车。
家族公司也好,非家族企业也罢,世界是属于“聪明人”的,而不是“集体中的人”。
话说李光耀在新加坡被称为国父,但马来西亚华人是非常反感李光耀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马来人心理不平衡。
马来西亚上一辈华人认为,李光耀抛弃了吉隆坡、槟城等地的华人自己搞了独立,而且后来让新加坡华人过得那么好,而马来西亚华人虽然有钱但不得不跟马来人、印度人生活在稍差一点的马来西亚国。
马来西亚、印尼的传统华人,大多以自己的中国文化自豪感,对在传统文化上已经很苍白的新加坡人,也是持鄙视态度的。
当然了,新加坡人轻视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传统华人们,主要是因为他们过得不如他们好。
新加坡人对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的态度也很矛盾,一方面奇怪中国人怎么变有钱了,一方面又不大看得起中国人。其实,往上数三代,新加坡人也只是“洗脚上田”的传统华人而已。
事实上,新加坡对马来西亚也有所忌惮,因为自己本国土地太少,粮食果蔬甚至水源都需要马来西亚供给。
也许也是因为这种危机感,让新加坡自己开始建坝拦截新加坡河的河水,以便将来用作饮用水源。
为了遏制新加坡港口贸易,中国和马来西亚达成协议在马六甲海峡联合建港口,新加坡对此比较反感,而马来西亚人则感到欢喜鼓舞。
马来华人希望中国能越来越强大,自己的国家也越来越强大,好让新加坡人别再那么拽。
以上。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END--
PS:图片全部来源网络。
❺ 作业五|南大情结:激情与悲情
本来只想写新加坡双语教育的前前后后,查资料的时候发现南洋大学问题不应该绕开,再查南大相关资料,看得人热泪盈眶。
很多年前,李光耀先生曾经说印度以后发展程度和中国不差上下,后来过了二十多年他说收回那句话,因为印度没有一种共同语阻碍了发展。
以前,新加坡从未有过一种共同语,在殖民统治时期,它是多个语种的社会。
英国政府创办了几所英语学校,马来人有马来小学,印度人有自己的淡米尔和其他印度语种的学校和课程,华人有本族成功人士出钱办的华校。
1959年成立政府时,他们决定用马来语作为国语,为新马合并做好准备。后来独立了,用哪种语言作为官方语言成了敏感话题,他强调四个语种都是官方语言。
在工作中,李光耀发现,各族之间务必要有一种共同的语言,他意识到在工作场所和人民互相沟通时,应该使用英语。
作为一个依靠国际贸易的社会,如果用马来语华语或者淡米尔语的话,根本无法谋生,而且使用英语没有任何一族会占优势。
在武*装*部*队尤其明显。那里的方言和语种多得可怕,即使一起上战*场,彼此也不能用任何一种官方语言沟通。
所以他开始着手改换学校教育语言。
他先为英校引进母语,然后给其他语言学校引入英语。
抵触最大的是华族华校,尤其在南大问题上,受到不小的压力和阻力,颇动了一些干戈。南大是海外唯一的华文大学,多少华侨华人的心血与激情铸就的。
李光耀和他的夫人都出身英校,在英国深造期间,他们遇见一些中国留学生意识到自己文化失落的程度。以次母语受教育,又没有全盘接受不属于自己文化的价值观。
他们没有学到本身的亚洲文化,又不属于英国文化,结果迷失在两种文化之间。后来李光耀让自己的三个孩子都进了华校。
他是渴望保留华文教育的精髓的,但是他认为英语是唯一能够让大家都能接受的中立语言,并且能让新加坡立足于国际社会的,所以这个问题上他绝不妥协。
陈六使是南大之父,他出生于1897年6月7日福建同安县集美乡。
陈六使在陈嘉庚的厂里做了9年,后来投身橡胶业发家。1950年9月,他继陈嘉庚之后,出任新加坡福建会馆主席,他受邀致辞,首次提出创办一所华文大学的意愿。
50代初,英殖民政府在新马地区奉行英文至上的政策,无视华文教育。那时候新马300万华人,1500多所华文小学,20多万在籍学生,但是获升读大学的华校生很少。
1953年1月16日,他正式发出创建华文大学的倡议:“希望人人尽义务,不论多少 ,认定目标……”并承诺捐出500万,首笔200万,余下十年每年30万。
2月20日,学校定名南洋大学。
他代表福建会馆捐出云南园作为大学校址。
他的振臂一呼,新马两地各个会馆、华商会、华人华侨、学生、小贩等进行了长达一年的义举,一切为南大。
那些孩子上学机会都没有的穷人,三轮车夫、舞女都纷纷走出家门进行义务活动把为数不多的全部收入捐出。
私人办大学相当困难,学校的申请、学位问题一波三折。终于于次年2月招收先修生,同年,因为预算案问题,第一任校长林语堂接受遣散费引退(如果按原先计划请梅贻琦或胡适)。后来潘受作为秘书长主持南大事务多年,直到被政府褫夺公民权。
1956年3月正式开学、上课。
1963年,陈六使先生被新加坡政府褫夺公民权,且一直未恢复这个名誉,这是南大人耿耿于怀的遗憾。这是当局要重组南大的号角,引发了一系列事件。
南大人和华人华侨一直抗拒南大被重组,想保留华文教育和私立性质,静坐罢课等,李总理多次被骂然而决心不动摇。
学生被捉,被递解出境,暴力对待,后黯然收场。
1966年10月,南大新图书馆开幕李光耀总理主持仪式。
1972年,英女王参观南大,1975年,南大除中文系的科目外,其他学科一律改用英语教学。
1980年南大理事会发布文告接受李光耀的建议,南大新大合并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南大校园将设立南洋理工学院。同年8月16日第21届毕业典礼,最后一批毕业生领取南洋大学文凭后,南洋大学从此停办。
1992年南洋理工学院发展为南洋理工大学。
现在的南大舍弃了原先的牌坊校门,据说准备招标拆除竟无人应标,政府拆了当初标志性建筑南大大礼堂,也伤了南洋人的心。
这中间,有着无数的曲折,有着南洋人的不舍和无望的坚持,至今他们还在期望学校改回原名,年复一年重提旧事,年年失望年年望。
华人在外拼搏奋斗的历史,让人唏嘘不已。
注:李氏基金为李光前创立,李光前为陈嘉庚女婿,新大第一任校长,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惠及南洋大学很多。
参考书目:《李光耀回忆录》《记忆南洋大学》《南大精神》等
❻ 李光耀为什么说不要拿印度和中国作比较,二者无法相提并论
"秦汉豪迈无雄关,唐宋风流李杜传。千年风华逶迤史,万里江山磅礴澜。"——《梦回中国》
我国跟印度同在亚洲,国土面积都很大,人口均为全球数一数二的国家,还同为四大古国,历史悠久文化传承众多;并且我们两个国家都是因列强侵略被迫打开了国门,又在进入近现代历史进程后开始努力追赶,一举成为国际社会当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因此自二战以来,我们跟印度似乎一直都在作为彼此的对照面被全球点评着,包括两国的民众也喜欢互相比较。
这种分邦自治跟美国的分州自治又不一样,印度的各地区政府具有高度权利,甚至可以理解为印度总理不一定能够调动地方负责人,这使得印度无法齐心;而我国的民主集中制既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又保证了政令实施不会拖泥带水,全体人民万众一心做大事,这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是很有利的。
综上所述,印度虽然跟中国有很多相似,但实际发展上面又根本不一样,这种理念与社会形态上的不同是根据一个国家的历史习俗而来的,所以没必要总是将印度与中国相比较。
❼ 李光耀为什么说印度和中国完全没有可比性
众所周知,印度的人口规模与中国相当,而且近些年来经济增长的速度也非常快,因此有不少国家对印度抱有很大期望,将其看作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另一大引擎。现在世界各国总是喜欢把印度和中国放在一起比较,对此李光耀曾有过自己的见解,他在《李光耀观天下》一书中写道:“我们不能把印度与中国相提并论,问印度能不能取得中国那样的成就,就好像是在问能不能把一个苹果变成一个橘子。”
李光耀认为,印度必须依靠自己来调整内部结构,因为外部力量很难改变印度,即使是对其影响最大的英国人也没能够彻底的改变印度。印度面临的以上问题尖锐而且棘手,如果不能有效、彻底的解决,想要取得快速发展几乎不太可能。
❽ 李光耀说印度和中国没有可比性,有没有道理
李光耀曾提出过不少犀利的观点,例如他认为美国会遭遇困境,但仍有巨大优势;欧洲终将成为国际舞台的配角;日本必然要走向平庸等等。
现在,世界各国总是喜欢把印度和中国放在一起做比较,对此李光耀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不要总拿印度和中国对比,二者完全没有可比性。李光耀之所以这样认为,是有事实依据做支撑的,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现如今,祖国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创造出世界瞩目的成就,令国人倍感自豪。我国跟印度同属于金砖国家,相信未来日子里,印度也能迎头赶上。
❾ 对印度来讲,最致命的七寸在哪里
印度的七寸,其实就在印度自身。我记得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在一次演讲的时候,曾经有一名印度人问过他,印度能不能学习新加坡的模式强大起来?如果印度要强大的话,该怎么做呢?李光耀意味深长地说,印度其实强大不起来,原因就在于印度的民族语言成分极为复杂,整个印度有200多个民族和1600多种语言,看起来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实际上确实一个又一个分散的联邦,没有统一的语言和文字,阶层固化,就注定了这个国家始终都强大不起来。
一个国家的没一个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公司在做事情的时候都产生了效率上的差异,上升到国家层面,这个差异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强大的国家虽然往往是多民族国家,但是能够做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要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如果社会不稳定,经常发生犯罪和动乱,那么这个国家就失去了发展的前提。
❿ 新加坡希望印度崛起,李光耀怎么想的
李光耀曾经担任新加坡的总理,长期执政,能力超强,成为国际政治精英的代表人物。因为其华裔身份,且新加坡国民绝大多数都是华裔,所以,很多中国百姓都对新加坡抱着很大的期望。
不过李光耀此人个性很强,其政治主张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他的执政理念,政策立订,治国主张都让人难以捉摸,另外再加上一些历史上的纠纷恩怨,李光耀也经常为人诟病。
当然,除了这一原因,印度的国家政治体制脱胎于英国,与欧美同出一脉,这让继承英国政治体制的新加坡同样感到亲切。至少在政治理念和体制方面,新加坡与印度更为相似。
实际上,无论李光耀怀着怎样的担忧,希望印度能够在东南亚地区大展雄风,其本质上来讲,新加坡依托美国的时代即将过去,美国势力的衰退让新加坡不得不考虑未来的发展道路。
很显然,引入印度势力,新加坡无疑将对此前倒向欧美的政策作出重大调整,不过,在未来印度能否发挥新加坡期望的作用,这是值得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