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1974年印度肝炎是什么中毒

1974年印度肝炎是什么中毒

发布时间:2022-11-22 10:42:37

㈠ 肝炎病毒的发现历程

从“卡他性”到“流行性”
病毒性肝炎流行的历史久远,疾病的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但那时,由于人们对它的病因不了解,曾给它起过许多名字。最初,人们未认识到它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对它的流行性也缺乏了解,由于它的表现多有黄疸,只认为它是一种胆管的卡他性炎症。
因此,古希腊和古罗马一直称其为“卡他性黄疸”。1744-1749年,地中海西部的一个岛屿上出现了这种病的流行,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后来,战争使这种黄疸病的流行加剧。在19世纪初,美国的南北战争中第一次记载了军队中的黄疸病流行,开始被称为“军营黄疸”。1863年的秋冬季是黄疸病流行的高峰,这使人们认识到这种疾病有一定的流行季节。后来,斯马特(Smart)医生记录了1888年联邦同盟军中发生的71 691例黄疸病例,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和流行情况均符合现在的甲型肝炎。1912年,美国医生柯凯因(Cockayne)对美国联邦同盟军士兵中发生的22 569例“卡他性黄疸”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有161例死亡,病死率0.71%。这个数字使他感到非常震惊,他开始对这种病进行研究。经过研究,他发现这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能够从一个人传给另一个人,并造成流行,严重者可导致急性黄色肝萎缩而死亡。因此,柯凯因医生首先把这种疾病称为“流行性黄疸”,后来也有人称其为“传染性黄疸”。到了1939年,针穿肝脏活检技术问世了。人们经过肝脏病理学的研究,证明了这种疾病是肝细胞的炎症和坏死造成的,从此“卡他性黄疸”这一陈旧概念才被彻底废弃。
发现了两种传播途径
自从人们认识到这种疾病的传染性后,逐渐发现它常发生于人口密度大、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但是它是如何传播的仍然是个谜。人们开始寻找它的传播途径。为此,柯凯因医生详细观察了一位病人的疾病传播过程。这例病人在患病期间到英国威尔士(当时叫弗林特郡)去旅游,在那里曾与三个人有过密切接触,并把疾病传染给了这三个人。因此柯凯因医生认为,这是由于人与人接触而传播的。但当时的意见并不统一,有更多的医生甚至认为这种疾病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的。只有欧洲和美国的一些学者分别在1937年和1939年提出该病可能通过消化道传播。1942年,有一位叫维奥特(Voegt)的医生用病人的十二指肠液经口感染人,证实了几年前欧洲和美国医生提出的消化道传播途径。但此时一位正在研究黄热病的英国医生麦凯阿伦(MacCallum)却发现了另一种情况。当时,为了预防黄热病,他给士兵们接种了一种含有人血清的黄热病疫苗。几个月后,其中的一些士兵出现了肝炎的症状。这使他想起在医学文献报道中曾看到过一些肝炎病例也是在接种了含有人血清的疫苗后发生;他还了解到一些糖尿病和老年病患者在使用了未消毒的注射器后,也会发生肝炎。这些未消毒的注射器针头上可能带有少量的人血液。由此,麦凯阿伦考虑到是否在人的血液当中含有引起肝炎的病毒。
于是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结束后短短的时间里,麦凯阿伦医生和他的同事们对一批志愿者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研究。研究结果证实了他的假设。同时还搞清楚了肝炎不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播。几乎同时,耶鲁大学的研究者们也证实了肝炎的这两种传播途径,并把它们分别称为“传染性肝炎”和“血清性黄疸”。他们还发现,这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传染性肝炎”比“血清性黄疸”的潜伏期短。1947年,麦凯阿伦提出把因粪便污染了食物和水后经消化道传播引起的肝炎称为“甲型肝炎”,因污染血液经输血传播引起的肝炎称为“乙型肝炎”。
从血液中找到的第一个肝炎病毒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当中,科学家们在各自的实验室中试图寻找到引起这两型肝炎的病原微生物。然而,他们的工作没有任何结果。科学家们怀疑这些罪魁祸首可能是病毒,因为在实验中发现它们可以通过非常小的微孔,可是他们却不能将这些病毒分离培养出来以供研究。到了20世纪60年代,肝炎的研究陷入了一个困境。就在这时,一位当时并非在该领域从事研究工作的医生使这项研究走出了困境。他就是布鲁伯格(Blumberg),一个从事内科学和生物化学的专家。
当时,布鲁伯格正在研究一种热带地区很常见的寄生虫疾病——象皮病。他怀疑象皮病的易感性差异可能是由不同的基因所决定,于是他想通过检测特殊的血液蛋白成分来寻找其中的遗传差别。20世纪50年代末,布鲁伯格从世界各地收集到许多血液样本,并设计了一种方法来显示人体内的免疫抗体,从而找到抗体和这种特殊遗传蛋白反应后所产生的一种复合物。与此同时,另一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血液学专家阿尔特(Alter)也关注着一个和麦凯阿伦相类似的问题:为什么很多需要经常输血的血友病和白血病患者会出现肝炎的症状。他怀疑这些患者因输血而得肝炎。阿尔特决定和布鲁伯格携手找到疾病的病因。经过几年的努力,他们终于在1965年发现了澳大利亚土着人的血清中有一种能够和白血病患者血清中的物质产生抗体-抗原反应的神秘蛋白,他们将这种蛋白命名为澳大利亚抗原。这是人类从血液中找到的第一个肝炎病毒的抗原成分,也就是乙肝病毒的表面抗原(HBsAg)。自此,对乙型肝炎的研究势如破竹,病毒的其他部分很快被发现了:1970年观察到了完整的乙肝病毒颗粒;1971年病毒被分离,并展现了病毒的表面和核心;1972年,认识到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是病毒核心的一部分,与病毒的感染性有关。
甲肝病毒的发现
尽管对甲型肝炎的研究早于乙型肝炎,但发现其病原体的时间却排到了乙型肝炎的后面。1908年,麦当劳(McDonald)医生首先认识到甲型肝炎是由一种病毒引起。他认为急性黄色肝萎缩的发病是一些特殊的病毒作用于既往有损害的肝脏所致。以后,有许多科学家为寻找甲肝病毒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但一直没有找到这种病毒。直到乙肝病毒发现以后,许多研究者们又将研究目标转向甲型肝炎。1973年,弗瑞斯特(Feinstone)博士和他的同事们用电子显微镜在病人的粪便中发现了甲肝病毒颗粒,并从感染狨(猴子的一种)的肝组织当中分离纯化出来了甲肝病毒。
第二种由血液传播的肝炎病毒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发现震惊了临床医生。他们认识到,必须采用适当的方法对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进行筛查,以此减少输血后肝炎的发生。但是即使经过严格的血液筛查,仍有许多病人染上了输血后肝炎。于是科学家怀疑还有其他种类的肝炎病毒经血液传播,并把这种肝炎称为非甲非乙型肝炎。为了寻找这种肝炎病毒,科学家们试图“故伎重演”,用搜寻乙型肝炎的抗体-抗原方法来查获这种病毒,他们先将非甲非乙型肝炎患者进行隔离,然后对他们的血液进行检查。科学家们先后使用了电子显微镜、人工培养和免疫学等多种方法寻找病毒,但这种非甲非乙型肝炎病毒似乎非常不稳定,并难以捉摸。直到1989年,美国科学家迈克尔·侯顿(Michael Houghton)和他的同事们利用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分子生物学方法,终于找到了病毒的基因序列,克隆出了丙肝病毒。从1990年开始,随着高敏感性、高效性的丙肝病毒血液检查方法的应用,输血引起的肝炎已下降到十万分之一。
丁肝病毒的发现
里兹托(Rizzetto)是一位意大利的胃肠病学专家。1977年,他和同事们用免疫荧光方法对意大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细胞进行检查。他偶然发现,病人的肝细胞核中有一种新的抗原,这种抗原的分布有点儿像乙肝病毒的核心抗原,但又很少与乙肝病毒核心抗原同时存在。在那时,人们已经知道了乙肝病毒有表面抗原、e抗原和核心抗原。因此认为这种新发现的抗原是乙肝病毒的第四种抗原,就按希腊字母顺序命名为δ抗原,这种抗原的抗体被称为δ抗体。后来发现,这种δ抗原并非乙肝病毒的组成部分,而是一种有缺陷的RNA病毒。这种病毒没有外壳,因而必须借助乙肝病毒才能复制及生存,常与乙型肝炎先后重叠感染或同时混合感染,并可使原有的乙型肝炎加重。因此,在1984年里兹托提议将δ抗原称为丁肝病毒。
另一种非甲非乙型肝炎
自从1974年发现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使得一些学者回忆起1955年印度新德里由水源污染发生的肝炎暴发流行事件。当时有35 000人发病,被误认为是甲型肝炎。但近年对当时留取的血清进行检测,发现这些血清内既无甲肝病毒的标志,亦无乙肝病毒的标志。后来,印度每隔若干年就发生一次大流行,尼泊尔、苏丹、前苏联及我国新疆等地都有流行。这使人们想到非甲非乙型肝炎除了输血感染以外,还有通过消化道感染的另外一型。1983年莫斯科脊髓灰质炎和病毒性脑炎研究所的科学家(Balayan等)发现了戊肝病毒颗粒,但未分离到病毒。因此,在1987年11月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病毒性肝炎咨询小组第三次会议上,建议将非甲非乙型肝炎分为两类:一是经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二是经肠道外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事隔不久,在1989年美国雷耶斯(Reyes)博士成功克隆了戊肝病毒。于是,在1989年9月的日本国际非甲非乙型肝炎和经血传播的传染病学术会议上正式将其命名为戊肝病毒。
其他的肝炎病毒
至此,世界公认的五种肝炎病毒: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全部被发现。是否还有其他肝炎病毒至今尚无定论。
1994年,有人在研究散发性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发现有一种非甲、非乙、非丙、非丁、非戊型肝炎病毒。国外学者用不明原因肝炎病人的粪便提取物感染恒河猴,使恒河猴发生了肝炎。在病人的粪便、肝脏中以及感染动物的粪便中均检出同一种病毒,因而被命名为已型肝炎病毒。但到目前为止病毒尚未分离成功,且缺乏特异性诊断方法,致病性也不太清楚,因此至今尚未被确认。
1995年美国阿波特公司的研究者发现一种黄病毒样基因序列,称之为庚型肝炎病毒。其传播途径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相似,常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重叠感染。但至今没有明确证据显示该病毒可致病或者有任何不良影响。
1997年12月,日本学者在一名病原不明的输血后肝炎病人体内,发现了新的病毒基因克隆,认为是一种新肝炎病毒,而命名为“TTV”,即经血传播病毒。但TTV的致病性还有待于进一步明确。

㈡ ccd2093老师,请进药物问题请教

我不知道片仔癀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所有不能肯定地回答你。
从网上查了,有一个人说:片仔癀的主要成分是牛黄、麝香、三七、蛇胆。如果是真的,你绝对不要吃。
慢性肝炎贵在保养而不是治疗。当没有转氨酶升高的临床症状时,只需要加强保养,适度活动,充足休息就可以了。在肝功能波动期间,提倡住院治疗或卧床静养。肝病门诊会给你开一些相对经典的中成药,而不大会是片仔癀这类药。
还有一个人说片仔癀的主要成分一些发酵成分,六神曲什么的。我看了一下,虽然不似前面的那样有毒害,但觉得治疗作用不大,假设片仔癀的主要成分就是如此,也不建议你吃。呵呵

刚刚又看了一个资料:http://www.mfzq.com.cn/Blog/Diary.aspx?Data=S&Tid=511449,说的天花乱坠。凭我从事多年医学杂志审稿的经验看,太言过其实!我放一点在下面。

能治百病的药,这个世界上还没有。但该药号称能治各种疑难杂症,只可能是一个骗子货!!!!!因此,绝对不要服用。

看看这些能得诺贝尔奖的资料吧(ccd2093狂笑!):

·具有皇家血统的中药!
【 原创:死去活来 2006-10-18 10:25 死去活来 浏览/回复:1487/19】
看看G片仔癀(600436)的F10:公司主导产品片仔癀是名贵中药,其处方、工艺均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保密局列为国家绝密。就是不知是治啥的。
打开http://www.pianzihuang.com/main.asp我们来找些资料看看。
在中医危难之际,挺一把中医。
片仔癀治疗病毒性肝炎早有耳闻,肝病专家对其疗效也早已肯定。片仔癀属中医秘方、验方,有400余年历史,民间流传至今仍长盛不衰,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进一步深入发掘与研究片仔癀是当务之急。现仅就病毒性肝炎治疗概况及今后临床推广使用片仔癀治疗肝炎谈一点粗浅意见,不当之处,请各位专家指教。

病毒性肝炎,简称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它发病率高,流行强度大,传播途径复杂,发病机理深奥,治疗难度大。我国是肝炎高发地区之一,1988年春在上海及其相邻省市暴发急性甲型肝炎,百余天内竟有41万人患病,这在全世界甲肝流行史上也是空前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占全国人口数的9.7%,占全世界该项人口的1/3,慢性肝炎约3O00万人,每年更以20万-3O万患者累加,因而,我国今后防治病毒性肝炎任重而道远。

病毒性肝炎与中医的"黄疸"、"胁痛"、"肝郁"、"积聚"等证候的描述类似。 它是一个古老的病种,两千余年前的我国经典医着《内经》就有 "湿热相交,民当病胆","肝病者,两胁下痛"的论述,关于肝炎在国内的流行史在众多的中医医藉中极少记述,而在一些县志中却有记载,在15-18世纪,即 清嘉庆到咸丰年间,北方的玉田、蓝山、青苑、南皮、任邱各县相继有"麦疸"流行,即在麦收季节流行的黄疸,且有“孕妇得之多不救”的描述,这与当今黄疸性肝炎的流行及孕妇患甲肝、戊肝后的病死率高极为吻合。对病毒性肝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自二战后始,当时,由于战伤输血及血制品,常出现暴发肝炎的报道。50年代曾把肝炎分为病毒性肝炎和血清性肝炎;1964年,在澳大利亚土着人中发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澳抗),70年代用电镜找到了乙肝病毒完整颗粒和甲肝病毒,故把肝炎分为甲、乙两型,分别相当于传染性肝炎和血清性肝炎两型;1974年以后,在印度次大陆多次流行一种肝炎,与甲肝和乙肝不同,由于当时医学科研水平的限制,暂定名为非甲非乙型肝炎。1977年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意外发现了依赖乙肝病毒才能复制的缺陷病毒——丁肝病毒。80年代后期,由于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在1989年东京的一次肝炎学术会议上,将非甲非乙型肝炎一分为二,名为丙型肝炎和戊型肝炎;1995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等数家科研单位先后报道了庚型肝炎病毒。上述各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甲、乙、丙、丁、戊、庚型肝炎在我国均有流行。

中医理论认为,本病为外界湿热之毒,有时甚可酿成时行疫毒,当人体的正气虚误之时,可乘虚而入,蕴结中焦,致脾失运化,肝失条达,进而发病。若湿热累及胆而致胆汁疏泄失调,则胆汁渗溢入血,发为黄疸。湿为阴毒,日久可伤气伤阳;热为阳毒,日久可伤血伤阴。故慢性肝炎病机可概括为湿热久遥兼血瘀,肝郁脾肾气阴虚。其治则为清利湿热,舒肝理气,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兼顾调理脾、肾诸脏,其中,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为治则之纲。片仔癀的主要成分为三七、蛇胆、牛黄、麝香,三七散瘀止血,行滞通脉;蛇胆清热解毒,清肝利胆;牛黄泄火清热,清肝利胆;麝香活血开窍,消肿止痛,与肝炎治则中的清利湿热,活血化瘀非常吻合。“千方易得,一效难求”,治疗肝炎的方药数以万计,但能找到有针对性强,疗效独特有效的却很难求得,已有的临床报道证实片仔癀即属于此。下面,仅根据个人多年治疗肝炎的体会,谈谈片仔癀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几个问题,仅供参考。

一.中医舌诊与肝脏病理相关性。

中医历来重视舌诊诊断,尤其是观察舌质的动态变化。正常舌质淡红滋润,若舌质由淡红转鲜红、红绛、暗紫色,多表示热毒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腑入脏。把这些出现不同舌质变化的肝炎患者相应作肝脏穿刺取活体组织做病理检查时多可发现,舌质淡红——鲜红者,其肝脏病理变化多属于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的轻型;而舌质绛红—暗紫者,其肝脏病理变化多属于慢性肝炎的中重型或肝炎后肝硬化。舌质与肝脏病理变化的符合率为60-70%。这正是中医宏观望诊辨证与现代医学微观病理诊断的很好结合,而片仔癀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如用于这些患者,必有辨证对,疗效好的结果。

二.中医肝胆相关论与肝炎的胆囊疾患。

中医理论认为:肝属脏主里,胆属腑主表,肝与胆相表里,肝胆之间有脉络相联系,肝胆之症状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肝病可从胆治,反之亦然。中药中的茵陈、金钱草、郁金、桅子、胆草、大黄;片仔癀中的蛇胆、三七、牛黄等药物,按中药归经学说,其中多数药物可入肝经也可入胆经,因而都是治疗肝胆病的要药,而蛇胆、牛黄,都分别取自蛇胆和牛胆,以胆治胆,其清肝利胆之效更为卓着。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病毒性肝炎多合并胆囊疾患,B超影象学检测显示,慢性肝炎患者其胆囊异常率在49.6-72.9%之间,此系肝炎病变引起的胆囊继发性病变,并非原发性胆囊炎症所致,并指出:胆囊病变的动态变化可作为识别肝炎病变轻重和病变时间长短的客观指标,中医的肝胆相关论与现代医学肝炎引起胆囊继发性炎症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片仔癀公认为是治疗胆囊炎的特效药,按照中医肝胆相关论的理论,片仔癀同样也能治疗肝炎。

三、"久病必瘀"与慢性肝炎。

中医对慢性肝炎病因病机分析认为:湿热或疫毒入侵是慢性肝炎之外因,湿热疫毒多是邪入血分,而肝为藏血之脏,藏而不泄,日久必致正气耗损,气血失调,最终致血瘀之症,血瘀是慢性肝炎的重要病机,现代医学也证实,慢性肝炎都有血液粘稠度高,肝内微循环障碍,肝细胞周围有大量胶原纤维沉积,免疫复合物积累,Y-球蛋白升高等一系列血瘀表现,慢性肝炎病机复杂,但在"血瘀" 这个病机上,中西医之间却有了共同语言。中医重用活血化瘀药,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取到很好疗效。如丹参、紫草、益母草,红花、赤芍等,而片仔癀中活血化瘀之药效尤为上乘,慢性肝炎使用片仔癀必可达到"出奇制胜"之功。

四、肝炎治疗中的问题。

所谓治疗肝炎,确切地是指根治慢性肝炎;阻断肝纤维化;大幅度降低重症肝炎的病死率,这三个问题目前并无重大突破,在治疗药物上,要解决抗病毒、调理免疫、保护肝细胞,抗纤维化四个环节,目前没有一种药物可以四者兼而治之,治疗有效率不高,国外前些年一度推崇的干扰素,近几年国内经过临床验证,其治疗率仅在25-50%之间,而且药价贵,副作用多,应用指征严格,很难广泛使用。中医药治疗肝炎则是我国的优势,已故世界肝病权威,美国的汉斯·玻伯教授(Hans Popper)生前曾预言,"肝炎的根治的希望在中医药"。因此,大力推广使用片仔癀治疗肝炎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建议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如用干扰素、抗乙肝核糖核酸(i-RNA)。阿糖腺甘(Ara-z)或猪苓多糖,甘利欣等加用片仔癀,可取得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作用,以提高疗效。临床观察最好用双盲对照法,对照组样本数应与治疗组样本数相同或相近;这样,临床科研观察的疗效才是可信的、客观的,也便于与国际医学进行交流。

工具箱

【 · 原创:死去活来 2006-10-18 10:25 】
片仔癀疗效显着、历史悠久、驰名中外。相传几百年的国宝神药,的确不胜枚举的实例。今略举一、二。

二十五年前,漳州制药厂还是个小企业,人秘股长高月东,身患食道癌,必须做切除手术,按厂原规定患癌症职工每月免费供应两粒片仔癀,不够自费购买。因较长时间服用,能控制病情,精神状态也颇佳。这样生活了多年,但天天服用,按当时工资收入及购买能力在经济上似乎支撑不了,她停用了片仔癀,换了其他药及打针,结果病情恶化,再次手术,食道功能已失,仅在腹部开刀插管进食……与世长辞。总之,片仔癀延长了她的寿命,多活五年并减少了她的痛苦。

1978年,一车间做片仔癀的老工人游桂在无意中发现乳腺肿瘤,领导及同志们关心送她到医院检查,诊断为乳腺癌。虽已蛋黄大,但不痛不痒。因是早期,并及时做了切除手术,每月由厂里送两粒片仔癀给她服用,她很惊讶,又很感激的说,为什么要让我吃片仔癀(因她本人不知病情),当时领导对她说,你是勤恳工作的老工人,贡献大,厂里对你很关心,服用有益无害。就这样,该同志生活了多年,一直到1996年才因年迈病故。

1984年8月31日,本产品获得国家金质奖章,9月份"海峡之声"记者来访,厂里技术员就片仔癀治疗作用作了短短的发言录音,在"海峡之声"电台播出,那短短的几个月连连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群众来信、患者来信等几十封,都是患肝病、肝腹水、肝硬化、肝癌等,可怜一位青少年,因患肝硬化脸黄肌瘦,连可怜的照片都寄来,厂里立即研究同意邮寄片仔癀药品数粒。你可知道这些求药的患者们服药之后病情明显好转,他们再次来信求药,厂长也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患者们服用后均来信这样写道:片仔癀制药厂的叔叔、阿姨们,太感谢你们的药,治了我的病,救了我的命,我已脱离病魔的困扰,药到病除,太感谢你们了!
工具箱

【 · 原创:死去活来 2006-10-18 10:25 】
医师通过病情及各种新医疗检测器械诊断患者为癌症,作为他的家属是晴空霹雳,作为患者本人一旦得知则信心中断。如果患者性格开朗,正视现实,接受治疗,与医师配合好,还有得救的可能,作为患者特别重视识别服药的情况,专业医师告诉患者有机会服用片仔癀,可延长寿命和大大地减轻痛苦。早期癌症、未扩散者有可痊愈和根治的希望。该厂老职工游桂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她是早期乳腺癌,及时开刀,长期服用片仔癀根除了癌症的危害。

原漳州市经委主任魏某之妻王某,逝于1996年底,在1990年初患严重肺癌,上海大医院诊断非住院开刀不可,可她勇敢地接受了癌症这个现实,和平常健康人一样:坚持不手术能耐多久就多久,购买片仔癀长期服用,经数年服用后无癌症患者之痛苦,临终乃与平常人一样。

有位学者钱学正,在物质结构研究所工作,因为工作担子重,长期过度操劳至积劳成疾,于1975年至1976年患肝癌,发现时已是晚期,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教授十分器重他的得力门生,下令全力以赴尽最大的努力花再大的财力也要抢救,专程到广州取吃药、针剂等,并派员到上海、北京尽寻治癌之药,用了国际国内最好的药品及针药,经过几个月的治疗不但没有好转,反而病情逐渐恶化。后经人介绍托人到厂里购买片仔癀服用,减少他很多的痛苦,特别是肝癌后期扩散的痛苦全没有了,安然与世长辞。

另一位郑世光神父,在1971年患肝癌,但当时并不知服用片仔癀,虽已近七旬,坚忍精神是典型的,临终之时,病痛呻吟令人心碎,这么痛苦哀号了几个小时,然后与世长辞。这就是服用片仔癀与没有服用片仔癀的明显差异,片仔癀疗效真神奇!

旅居菲律宾四十多年的一位老华侨身患癌症,请当地留美名医诊治,花了大量的钱财,病情却日益加重。最后这位西医断定,"顶多再活三个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家人听了泪涟涟。老华侨要求回祖国请中医试试,就是归西天也要死在故乡。他心事沉重的回到了祖国,向名医盛国荣求治,老中医用了片仔癀治疗,一个月过去了,病情未恶化,三个月过去了,病情有好转,半年过去,不但没死,诸疾减轻,明显缓解。老华侨再度出海,轰动当地。经他现身说法,一时片仔癀在当地价值猛增百倍,盛国荣老中医的大名也在华侨中广为流传,许多华侨回国请他治病。那位老华侨在"福建日报"上撰文称赞说:"我太感谢共产党人民政府和祖国亲人。"盛医生是用片仔癀治疗癌症最早者之一,在国内外引起广泛重视,各地医师反复验证,证明了片仔癀对癌症确有抑制和缓解的作用。古老的中医药成了海外侨胞治病的神医神药,成了联系世界人民的纽带,增进了我国和国外人民的友谊。盛国荣教授总结了几十年行医的经验,并写下了对食道癌、冠心病、肺癌、脑溢血等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的广播稿,与此同时,专门讲述了"片仔癀"治疗各类肿瘤的作用,并提出癌症患者服用片仔癀与没有服用片仔癀的明显差异!

㈢ 急性肝炎的发病原因及分类

⑴、根据病因分类
1、 急性病毒性肝炎:目前已确定有甲、乙、丙、丁、戊共五种可致病的肝炎病毒。其他候选病毒与肝脏疾病特别是爆发性肝衰竭和慢性肝炎的关系尚未获得广泛的认同。
病毒性肝炎,是世界上流传广泛,危害很大的传染病之一。早在公元前400年,希波格拉底就曾描述过流行性黄疸,直到公元8世纪Pope Zacharias才观察到该病的传染特性。 1908年,才发现病毒也是肝炎的致病因素之一。1947年,将原来的传染性肝炎(infectious hepatitis)称为甲型肝炎(Hepatitis A, HA);血清性肝炎(serum hepatitis)称为乙型肝炎(Hepatitis B, HB)。1965年人类首次检测到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
此外,病毒性肝炎还有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戊型肝炎和庚型肝炎。过去被定为己型肝炎病毒的病毒现在被确定为乙型肝炎病毒的一个属型,因此己型肝炎不存在。
2、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炎早期可无明显症状,但肝脏已有病理改变。2周内大量饮酒(折合纯酒精量80g/d)即可引起急性肝炎的表现,有明显体重减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全身倦怠乏力,发热,腹痛及腹泻,上消化道出血及精神症状。体征有黄疸,肝肿大和压痛。
3、药物性肝炎:许多药物可以导致肝炎。比如2000年美国因为糖尿病治疗药曲格列酮会导致肝炎而撤销了它的许可。其它与肝炎相关的药物有:三氟溴氯乙烷、甲基多巴、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苯妥英锌和丙戊酸、齐多夫定、酮康唑、硝苯吡啶、布洛芬和吲哚美辛、阿米替林、 胺碘酮、呋喃妥因、口服的避孕药、胆锢醇、 硫唑嘌呤。有些中草药和食物附加品也可导致肝炎。
不同的药物以及病人对药物的反应可以使得药物性肝炎的发展非常不同。比如三氟溴氯 肝炎乙烷和异烟肼造成的肝炎可以非常缓和,但也可以致命。
根据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事实上任何药物均可能在某些人导致肝炎。
其它毒药也导致的肝炎。含毒伞毒素的蘑菇、黄磷等。
过量对乙酰氨基酚可以导致肝炎,及时服用乙酰半胱氨酸可以减轻对肝脏的破坏。四氯化碳、氯仿、乙炔化三氯和其它所有有机氯可以造成脂肪性肝炎。
4、感染中毒性肝炎:继发于细菌感染后的肝脏中毒性病变。重症感染如败血症、伤寒及暴发性流脑等都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发病以年龄较小的婴儿较为多见,大多有明显的前期感染或并发感染,
⑵根据病人有无出现黄疸的情况分为急性肝炎可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两种:
1.急性黄疸型肝炎
急性起病,病情发展较快,出现不同程度皮肤和眼球黄染。病程约为2-3个月,以甲肝、戊肝为多见。
2.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本型比黄疸型多见,以乙肝居多,一部分为丙肝。大多数是缓慢起病。
最突出的表现是食欲不振,全身乏力和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病人有恶心呕吐,头昏头痛,可有发热和上呼吸道症状。多数病例肝肿大并有压痛,叩击痛。肝功能损害不如黄疸型显着。大多数在3-6个月内恢复健康,但部分病例病情迁延,转为慢性。

㈣ 家里有好多过期的金龙鱼食用油。时间不算长。都是过期1,2个月。可以

不可以,油过期就会产生黄曲霉素,一个身重70公斤的正常人,只需要摄入20毫克黄曲霉素就会死亡,黄曲霉素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总称。这个大家庭里目前有12个成员,包括B1、B2、G1、G2、M1等毒素和毒醇。
黄曲霉素的毒性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药的毒性,其中以B1毒性最大。B1的半数致死量为0.24-0.32毫克/千克体重,属特剧毒的毒物范围。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解释,所谓半数致死量就是造成一半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按照黄曲霉素B1的半数致死量,如果一个体重70公斤的正常人,只需要摄入20毫克黄曲霉素就会死亡。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施庆珊介绍,黄曲霉素含量在30-50微克/千克为低毒,50-100微克/千克为中毒,100-1000微克/千克为高毒,1000微克/千克以上为极毒。

人摄入量大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

1974年印度两个邦中有200个村庄暴发黄曲霉中毒性肝炎,397人发病,死亡106人,中毒患者都食用过霉变的玉米,其中的黄曲霉毒素含量高达6.25-15.6毫克/千克。

美国科学家Douglas L报道,1989年印度有74人、肯尼亚有12人死于黄曲霉毒素的急性中毒。2004年,肯尼亚的东部地区爆发了黄曲霉素引起的肝炎,125人死亡。死者都曾经吃过发霉的玉米。

“好在霉菌产生的毒素量也很低,只有严重霉变的粮食才可能会含有大量毒素,导致急性中毒。我们所担心的是慢性毒性、甚至致癌性。”何计国表示。

据介绍,当微量持续摄入黄曲霉素时,可造成慢性中毒,生长障碍,引起纤维性病变,致使纤维组织增生。主要变化特征为肝脏出现慢性损伤,如肝实质细胞变性、肝硬化等。

暨南大学食品工程与科学系主任傅亮介绍,黄曲霉素进入人体后,主要是与人体的蛋白质和DNA进行结合,对人体产生毒害,所以它对人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有可能造成危害。由于毒素容易在肝脏内积累,对肝脏产生的毒害最大。

㈤ 印度怪病初判竟是铅和镍中毒,究竟是怎么中毒的

12月8日《印度斯坦时报》报道,针对近日印度暴发的不明“怪病”,印度医学科学研究所(AIIMS)发布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患者血液中检测出重金属铅和镍,但是并未查明该病为何会发生 。印度国家卫生专员巴斯卡尔还表示,该病并非任何细菌或病毒感染疾病,也并非接触性传染病。

疾病的种类千差万别,为何近年来频频出现?其实在我看来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警示,告诉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环境,不能再用至高者的语气对自然予取予求,而是应当懂得尊重自然,不打破自然平衡。当然无论何时,我们应当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洗,不吃不明生物。

㈥ 真菌及其毒素有哪些

真菌广泛分布于生活环境中种类极多,长久以来人们就利用真菌酿造食品,工业农业、饮食、卫生等部门也利用真菌进行生产加工或治疗疾病,造福于人类,但是也有很多种真菌对动、植物和人类危害极大,不仅寄生可以致病而且食入可致中毒。由于食入霉变食品引起的中毒叫做真菌性食物中毒(fungous food poisoning),近年来这方面的报道渐多,有些是急性中毒,死亡率极高;有些是慢性中毒,可发生癌变。目前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重视。

目前发现能引起人和动物中毒的霉菌代谢产物,至少有150种以上,常见的产毒性真菌有曲霉菌属、青霉菌属、镰刀菌属、麦角菌和穗状葡萄球菌等,其中最常见的、研究最多的是黄曲霉毒素,其他如展青霉素、猪曲霉素、岛青霉素及杂色曲霉素等也引起人们的注意。真菌毒素一般能耐高温,无抗原性,主要侵害实质器官。它们对机体除了引起不同部位发生急性中毒作用外,某些毒素还具有致畸、致病、致突变的三致作用。真菌毒素其他作用还包括:减少细胞分裂,抑制蛋白质合成,抑制DNA和组蛋白形成复合物,影响核酸合成,抑制DNA的复制,降低免疫等等。这些毒素根据其作用部位,一般分为肝脏毒、肾脏毒、神经毒和其他毒等四种类型。

1.肝癌兇手:黄曲霉素

1960年英国的一家养鸡场,在短短的几个月中突然死掉了10万只火鸡。这些火鸡都患有同一种疾病:先是食欲不振,不吃东西,后是羽翼下垂,头向后仰,昏睡而死。解剖时发现,其肝脏均坏死出血,经多方研究分析,证明在死亡的火鸡中有80%发生在伦敦周围80~100英里(1英里=1.6093千米)内,与伦敦一工厂供应的商品饲料有关。饲料中含有由巴西进口的花生粉,据调查巴西花生受过含黄曲霉素腐叶土的污染,从而含有黄曲霉毒素。同年,美国一艘从爱达荷州运输孵育鳟鱼的船,在加利福尼亚海岸被扣,许多鳟鱼患肝癌死亡,研究表明它们也与黄曲霉毒素有关。1960年我国广西省科学工作者用霉花生、玉米喂大鼠,诱发大鼠肝癌也获成功。

玉米、稻谷、花生、果仁等粮食和坚果很容易被黄曲霉菌核曲霉侵染,从而受到这些霉菌产生的黄曲霉毒素的污染。黄曲霉毒素有B1、B2、G1、G2、M1等20多种,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最大,产量最高,在食品卫生监测中,主要以黄曲霉毒素B1为污染指标。1992年我国部分省市对粮油食品的黄曲霉毒素B1调查结果,以花生的污染率最高。黄曲霉毒素可造成动物的急性中毒是出血,胃肠失调,包括急性肝坏疽、肝硬化和肝癌在内的肝损伤,甚至死亡。黄曲霉毒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据统计它比二甲基亚硝胺诱发肝癌能力大75倍,可见黄曲霉毒素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1974年印度境内200个村庄曾爆发黄曲霉毒素中毒性肝炎,397人发病,106人死亡。非洲的乌干达是肝癌的高发区,有专家对这里出产的大米、麦类、高梁、花生进行了鉴定分析,证实其中含有黄曲霉毒素。还有专家在肯尼亚某地区对40万人所食用的食物中的黄曲霉毒素进行测定,表明黄曲霉毒素的摄入量与肝癌的发病率成正比。

黄曲霉毒素除污染粮食等食品外,也有污染干果类及奶品的。我国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高发区对饮食的分析鉴定证明:食管癌与喝变质酸奶和霉变的酸奶疙瘩有关。黄曲霉毒素与亚硝胺还有协同致癌作用。当食物发霉后,二级胺、亚硝酸盐、硝酸盐的含量就明显地增加。

如果发现有黄曲霉毒素引起的中毒现象,应立即停止摄入有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同时进行补液、利尿、保肝等支持疗法,重症病人按中毒性肝炎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当做到不吃发霉的食品,对污染的粮食用水反复搓洗,冲去悬浮物,作加碱、高压处理,破坏毒素。

2.水果里的展青霉素

许多青霉能产生展青霉素,它们主要生长在水果上。这种毒素会引起动物的胃肠道功能紊乱和各种不同器官的水肿和出血,对人体的危害也很大,可导致神经、呼吸和泌尿等系统的损害,使人神经麻痹、肺水肿、肾衰竭,并有致癌作用。扩展青霉和展青霉的生长和产毒素的温度范围很宽,为0℃~40℃,最佳温度为20℃~25℃,最适产毒的pH范围是3~6.5。

据实验取样结果表明,距离腐烂部分1厘米处看似正常的苹果中,仍可检验出展青霉素等毒素。因此为了健康,吃水果要选择表皮色泽光亮、肉质鲜嫩、有香味、新鲜的水果。如略有小斑或少量虫蛀,应用刀挖去腐烂虫蛀处及其周围超过1厘米处的好果部分;如霉变腐烂或虫蛀面积达到或超过水果的1/3,应果断弃之,以防后患。水果每次要少买,尽量吃新鲜的。如需储藏,要视水果的水分、肉质不同,放在冰箱内或用纸箱存放于阴凉通风处。发现腐烂、霉变(水果表皮有黑、绿、灰、白、黄等各色霉菌生长)或有异味的水果要及时去除,以免污染其他好果。食用前要用安全、无毒的水果消毒剂洗净,清水反复冲洗或洗后削皮食用,避免表皮微生物及残留农药的污染。

3.镰刀菌属

镰刀菌能产生植物刺激素(赤霉素),可使农作物增产;有些种可产生纤维酶、脂肪酶、果胶酶等;还有些种可产生毒素,污染粮食、蔬菜和饲料,人畜误食会中毒;镰刀菌也能侵染多种经济作物,引起水稻、小麦、玉米、蚕豆、蔬菜等的赤霉病。谷物中存留镰刀菌的有毒代谢产物赤霉病麦毒素,可引起人畜中毒。我国的麦类赤霉病每3~4年有一次大流行,一般因为麦收以后吃了受病害的新麦,也有因误食库存的赤霉病麦或霉玉米引起中毒的。赤霉病麦中毒的潜伏期一般为10~30分钟,主要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头痛、嗜睡、流涎、乏力,少数病人发烧、畏寒等,症状一般在1天左右,慢的1周左右自行消失。2008年8月28日,黑龙江省克东县干丰镇兴国村一名村民用自产小麦加工面粉90千克,晚餐用该面粉做疙瘩汤全家6口人食用,20分钟后6人先后出现中毒症状。3~4小时后,症状相继缓解。次日早餐,用面粉做成面条,全家食用,又都出现中毒症状。食用者6人全部发病,较重者2人,潜伏期为20~40分钟,均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全身乏力和体温升高等症状。经克东县卫生防疫站的调查,原麦中赤霉麦含量高达80%左右,用剩余的面粉做汤喂狗和猪,30分钟后均出现呕吐等急性中毒症状。临床资料及流行病学调查确定中毒原因为赤霉病麦。

预防赤霉病粮中毒的关键在于防止麦类、玉米等谷物受到霉菌的侵染和产毒。主要措施有:①加强田间和贮藏期的防菌措施,及时脱粒、晾晒、降低谷物水分含量至安全水分;储存的粮食要勤翻晒,注意通风。②制定粮食中赤霉病麦素的限量标准,加强粮食卫生管理。③去除或减少粮食中病粒或者毒素。④不吃受到霉菌污染的面食。

4.霉变甘蔗

甘蔗清甜可口,富含蔗糖和多种维生素,很受人们特别是儿童们的喜爱,但是近年来,因食用霉变甘蔗而中毒的事件有所增加。

霉变甘蔗中毒是指食用了保存不当而霉变的甘蔗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常发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初春季节。这是因为甘蔗在不良条件下经过冬季的长期储存,到第二年春季陆续出售的过程中,霉菌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人们食用此种甘蔗即可导致中毒。特别是收割时尚未完全成熟的甘蔗,含糖量低,渗透压也低,有利于霉菌和其他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引起甘蔗霉变的主要是节菱孢属中的霉菌,它们污染甘蔗后可迅速繁殖,在2~3周内产生一种叫3?硝基丙酸的强烈毒素,可损伤人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脑水肿和肺、肝、肾等脏器充血,从而发生恶心、呕吐、头昏、抽搐、大小便失禁、牙关紧闭等症状,严重时会产生昏迷,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对于食用霉变甘蔗引起的中毒,目前尚无特殊治疗,在发生中毒后尽快洗胃、灌肠以排除毒物,并对症治疗。预防措施包括:①甘蔗必须成熟后收割,因不成熟的甘蔗容易霉变;②甘蔗应随割随卖,不要存放;③甘蔗在储存过程中应防止霉变,存放时间不要过长,并定期对甘蔗进行感官检查,已霉变的甘蔗禁止出售;④加强预防甘蔗霉变中毒的教育工作,教育群众不买不吃霉变甘蔗。

㈦ 什么是霉菌性食物中毒

霉菌是真菌的一种,由霉菌毒素引起的食物中毒称霉菌性食物中毒。
有很多种霉菌能产生毒素,在这些毒素中毒性最强的是黄曲霉毒素,其毒性比亚硝胺强75倍,比砒霜强68倍,比氰化钾强10倍。若低剂量摄入,可造成慢性中毒,对肝脏的损害尤其大;若大剂量摄入,可造成急性中毒。
黄曲霉最喜欢在玉米、花生中繁殖产毒。1974年印度曾发生过农民因进食发霉的玉米而爆发黄曲霉毒素性肝炎的中毒事件,事件涉及200个村庄,有397人发病,其中有106人死亡,许多村民留下了慢性肝炎后遗症。中毒患者都食用过霉变的玉米。霉菌性食物中毒在农村时有发生,应高度警惕。

㈧ 临床上有没有死于黄曲霉素的病例

临床上有死于黄曲霉素的病例,但是黄曲霉素中毒的人体病例不多见,常见的是哺乳动物中毒的案例。

据文献报道,黄曲霉素最早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英国一家农场的10万只火鸡因食用霉变的谷物,相继在几个月内死亡,而后的研究证明,致死因素就是黄曲霉素。

1974年,印度两个邦中200个村庄曾暴发黄曲霉毒素中毒性肝炎,自当年10月下旬开始,共延续了约两个月,一共有397人发病,死亡106人。流行仅限于农村中以玉米为主食的部族,原因是该年玉米收获时正值降雨,使玉米发生霉变,黄曲霉毒素含量高达每千克6.25-15.6毫克。

(8)1974年印度肝炎是什么中毒扩展阅读

我国的案例

在我国,近年来因黄曲霉素中毒的人体病例不多见,常见的是哺乳动物出现黄曲霉素中毒的案例。

一篇发表在《中国畜牧兽医文摘》上的文章显示,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某羊场,2016年5月1日起羊开始发病,经场上兽医人员医治近10天无效。七星关区动物疫病控制中心5月14日前去诊治时,调查发病羊有635只,已经死亡100只羊。

这些病羊出现食欲不振、磨牙、四肢无力、拉血便等症状,病理解剖发现,病羊心耳出血、肝脏严重变形硬化肿大、表面有出血点、切面有钙化点等。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动物疫病控制中心工作人员调查饲料来源后发现,羊饲料是发霉的酒糟稻壳,由于大量堆积于露天场坝,有发热霉变的迹象。取霉变饲料样品送到实验室检测,分离出了黄曲霉菌,检测出黄曲霉毒素。综合分析确诊为羊黄曲霉毒素中毒病。

㈨ 狗狗黄曲霉素中毒症状 避免它就要先了解它

黄曲霉素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且家庭烹饪的高温不能去除其毒性,是目前所知致癌性最强的化学物质。黄曲霉素中毒的症状有:肝脏,呈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脾脏和胰脏也有轻度的病变等等。在文章中具体介绍了成分和预防避免的方法。

如何尽量避开黄曲霉素

① 开封后尽快吃完,放太久或受潮变质时宁愿扔了也不要再继续喂

② 选个含密封圈狗粮桶专门用于保存开封狗粮

③ 吃一袋开一袋,避免同时开封多袋却几个月吃不完

④ 狗粮放在室内,勿放室外,室外阳光或雨天都易导致狗粮变质

⑤ 不要买到假货,假货原料本身就采用哪个便宜用哪个,难免专门使用霉变的人淘汰不能用的饲料级原料制作

⑥ 经济条件许可下,尽量选择好的可靠的狗粮,尽量选择大品牌。

⑦ 尽量选择注明“人用级别食材”为原料的狗粮

⑧ 尽量避免使用原料表里全是啥肉粉的狗粮,优先选择原料使用鲜肉的狗粮

⑨ 经济条件许可下,尽量避开含玉米(最易产生黄曲霉素的两种食物之一)的狗粮

⑩ 梅雨季节,特别是南方雨季又高温季节,需格外注意狗粮保持

阅读全文

与1974年印度肝炎是什么中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为什么这么热 浏览:421
意大利壹佰文化传媒怎么样 浏览:337
中国有多少徐国美 浏览:110
伊朗的教为什么是第一大教 浏览:452
印度军队为什么要用头巾包头 浏览:70
印度出嫁和中国出嫁有什么不一样 浏览:803
印尼手机官网怎么找 浏览:535
30万越南币折合人民币多少钱 浏览:317
印尼航空都提供什么 浏览:206
在伊朗结婚需要什么 浏览:251
中国多少种菩萨 浏览:887
印度淘汰产品如何 浏览:36
宋代从越南引进的新品种是什么 浏览:746
印尼红矿多少一吨 浏览:6
伊朗跟阿富汗是什么关系 浏览:188
越南一百万盾能买什么 浏览:517
印度人眼罩怎么样 浏览:996
印度致命真菌得五省八市都是哪里 浏览:450
印度德尔塔毒株是新冠多少倍 浏览:607
为什么这次中国会插手伊朗 浏览: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