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平行政权
正步,也称鹅式正步(Goose Step),源于普鲁士,19世纪初期在阅兵中使用,在普法战争后随着各国学习普鲁士军事制度而传遍世界,至今仍在东欧、亚洲和拉美许多国家作为检阅时的步法使用。阅兵形式也大体上可分为苏式阅兵、英式阅兵、法式阅兵和美式阅兵四种,但各国的正步经过修改,有各自特色。 1.朝鲜——齐腰部 朝鲜接受了苏联的正步队列条例,并加以改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朝鲜人民军在正步行进时不摆臂而高踢腿成直角,前进时重心在两脚间逐渐交换,很有气势但难度较大。 但由于亚洲人体型原因,大幅度的踢腿和笔直不动的上半身使得队列行进时视觉上有上下跳动的感觉。 2.俄罗斯——抬腿动作幅度大 俄罗斯阅兵中,每一队列的领队抬腿动作幅度更大 分列行进时,下颌线保持水平,头部高抬,头部大角度转向主席台方向,而靠主席台一列的军人则不转头。 3.中国——距地面25厘米 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的正步最初是采用英式步法,后依照苏军的正步步法,加入了摆臂,并根据中国人体型调整了踢腿幅度后,形成了现在采用的步法,比俄罗斯低一点。根据2010年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队列条令》中对标准“中式正步”的描述: 左脚向正前方踢出约75厘米(腿要绷直,脚尖下压,脚掌与地面平行,离地面约25厘米),适当用力使全脚掌着地,同时身体重心前移,右脚照此法动作;上体正直,微向前倾;手指轻轻握拢,拇指伸直贴于食指第二节;向前摆臂时,肘部弯曲,小臂略成水平,手心向内稍向下,手腕下沿摆到高于春秋常服最下方衣扣约15厘米处,手腕前侧距裤缝线约30厘米。行进速度每分钟110-116步。 4.英国——摆臂不踢腿 国人最常见的英式步法就是电影里香港警察走的正步。与“普鲁士正步”不同的是,英式步法摆臂幅度较大,但无需把腿踢得笔直。 5.美国、德国等——没有正步 虽然美国也有大型阅兵,但在美军队列规定里没有正步。德国作为正步的发祥地,其正步在普鲁士之后统一的德意志政权中得以一脉相承。1990年,随着两德统一,正步在德国被废除。 6.希腊 7.印军正步行军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严格训练,并且不具实用性,但气势磅礴,能提振士气。印度和巴基斯坦在边境换防时均采用夸张地正步行进,颇有一较高下的意味。除正步队列外,不少国家在士兵换岗、庆典上也有较为夸张的动作,具有一定表演性质。 印度士兵举行降旗仪式,印度士兵摆臂高过头顶,一名士兵将腿贴向面部。
② 伦敦景点有哪些
伦敦旅游景点推荐:
推荐一:浪漫摩天轮 伦敦眼鸟瞰全市
温莎古堡位于英国伦敦以西32公里的温莎镇,是英国王室的行宫之一。温莎堡是英国至今为止仍有人居住的最大的城堡,19世纪初,乔治四世的大规模改造,基本完成了现在的
规模。如今走近这座中世纪的古建筑,那种中世纪的味道就会因它在阳光下呈现密黄色而不经意的流露出来。平时,温莎古堡全部对外开放。每当女王来到的时候,只有山顶上最大的那座宫殿留给她,而其余的地方仍然允许参观。
交通:公交:绿色线路:700,701,702,703
③ 印度共和国日举行阅兵仪式,与中国相比印度的阅兵仪式有何不同
1月26日是印度的共和国日,印度在首都新德里举办了盛况空前的阅兵仪式。市中心,印总理莫迪在阅兵式上检阅着各兵种部队,向国内外展示“军事强国”形象。那印度的阅兵仪式,跟中国的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印度1月26日在首都新德里举行阅兵式,庆祝第72个共和国日。印度总统科温德、总理莫迪检阅了各兵种部队,印度空军展示了最新装备的“阵风”战斗机。印度政府各部门还制作了花车,包括防疫主题的花车提醒民众加强防疫意识。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阅兵式游行路线长度和允许参与人数都大幅缩减。
同样是阅兵仪式,在中国是举国欢庆共同庆祝,在印度是农民起义暴力游行,这也是中国与印度国庆决定的阅兵仪式的区别。
④ 印度阅兵仪式充满喜感,你怎么看待他们的阅兵仪式
印度阅兵仪式充满喜感,其实我们对于印度的印象都是十分奇特的,一说到它们的文化,我们马上就想到了坐满人的火车,还有十分浑浊的恒河水,以及阅兵时候的杂技等等。
印度跟中国一样,也属于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过他们的文化和中国截然不同,在当地很多的女人服饰装扮和中国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少女在鼻子当中穿了很多的环,还有他们国家的火车也十分的奇特,在火车上面不仅要坐满人,而且火车的顶部和旁边都挂满了然看上去十分的危险,但是他们正常的行驶让我们国家的人很不理解,除此之外在印度他们的生活习惯也和中国不一样,据说他们上厕所的时候是不用纸的,完全用的是自己的左手,然后再用水进行清洗就可以了,在印度牛是他们神灵的象征,牛屎以及牛的其它有关的东西都十分的神圣,甚至在街头还有卖牛屎饼的。
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文化,我们不应当歧视,虽然印度的阅兵仪式和中国不一样,但是这也是他们国家文化的结晶。
⑤ 1857年,印度士兵首先在密拉特举行起义,反抗英国殖民者这句话对吗 不对,请改正
应该是印度土兵首先在密拉特举行起义,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
⑥ 世界上最难的正步走是哪个国家
What is“正步”?所谓“正步”,是队伍行进的一种步法,通过行进时的“整齐感”、“力量感”展示军容、军威和严明的军纪(有没有想起当年的军训教官是怎么说的?)。
国际舞台上,每逢中国军队展示正步,总能带来视觉震撼,中国正步已经走出国门,坦桑尼亚、卡塔尔、卢旺达、越南等国也采用过“中国正步”,甚至连口号也是中文。
⑦ 印度和巴基斯坦俩个国家为什么还要要换岗
印度和巴基斯坦,是敌对国家,虽然现在不打仗,但是互相比拼是少不了的,所以两国边境上站岗换哨的士兵都要比谁抬腿抬得高、谁动作最标准、谁口号最响亮。。。。对于外国人来说,纯粹是当热闹看,觉得他们闲的蛋疼。。。
⑧ 印度兵力在中印对寺有多少人
对峙一线到底多少人?
对于印度越界边防部队的人数,这是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
对于印度边防部队非法越界,国防部8月3日深夜发布重磅声明,敦促印方立即将越界的边防部队撤回边界线印度一侧,尽快妥善解决此次事件,恢复两国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
近几年来,印度明显加强了驻守印占锡金地区的第27山地师的实力,全师基本兵力约有1.5万人,另有上级加强的电抗营和陆航大队。2009年后,该师有前出锡金以北1000M“手指地带”的迹象,意在战时能迅速封堵西里古里走廊
对峙结束了啊 2017.08.28日印度撤了 希望有帮助
⑨ 比较古希腊文明和古埃及文明
众所周知,古希腊是西方哲学史的源头,换句话说也是世界文明史的发源地。这里诞生了苏格拉底,尼采 伊壁鸠鲁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等令人敬仰的哲学大师,正是他们的理论奠定了古希腊的哲学光辉灿烂的时代。标定了世界文明史的发展进程。比如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然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 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在小小的克里特岛上,诞生了写荷马史诗的大师荷马。他的来去标志了世界史的一个里程。
雅典宪法广场上的士兵换岗仪式
可惜,现在的希腊,贫穷而且有点荒凉,文明古国的子孙神闲而气定。强悍的祖先留下的宏图大业如今只落得断垣残柱,一场悲凉。古迹因为空虚而甚感孤单。
人类最初的文明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形成后,地中海东部地区便在此两大东方文明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新的文明中心此起彼出,蔚为壮观,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爱琴文明。
火树银花奥运开幕式
为甚么古希腊的遗留文物中会出现中国特有的青铜器呢?是中国的文明向爱情海地区也就是地中海地区流传还是那里的文明传到中国。根据我的判断,因为古埃及文明在两河流域有辉煌发展,在地中海爱琴海逐渐传播,影响到了恒河流域。就其地理位置看,爱琴海处于地中海东部的西北隅,东接小亚细亚,西连希腊半岛,南与埃及、利比亚隔海相望。在历史传统上,爱琴海与希腊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自爱琴文明形成后,爱琴海与希腊遂组成统一的文化区,此即世界历史上着名的古希腊文化区,它是西方文明的源泉。,爱琴海文明向东方古老的另一个文明古国印度发展,借助于佛教流传,到达恒河流域,而我们的佛教是从印度传入的。比如西游记唐僧西天取经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妇孺皆知的史话。我们的青铜文化起于公元初年左右,但是爱琴海青铜器文化已经有3000余年。所以,爱琴文明又称青铜器文明。我国的青铜器相对来讲可以说是借势传播。
米克诺斯岛上希腊最古老的教堂
进入铜器时代以后,爱琴海已变成希腊与东方先进文明建立联系的主要通道,他们东航经叙利亚而接触巴比伦文明,从爱琴海南边最大岛屿克里特往南往东,也很容易到达埃及。这两大文明古国和其他东方文明民族都使爱琴文明和日后的希腊文明得以丰富和发展,使他们能在自己的文化创造上取得卓越成就。
爱海诸岛的东部希腊由于最靠近东方,在经济和文化发展方面也有得风气之先的优势。爱琴海的最大岛屿,也是爱琴文明的最大中心,却是处于海域最南端的克里特岛,它如长船般横列于希腊与北非之间,东西长约250公里,首邑大城皆集中于此;位置优越,海运方便,成为南连埃及、北通希腊的枢纽。
南希腊在地理上又别称伯罗奔尼撒半岛,其东北端的迈锡尼在爱琴文明后期代克里特而起,地位非常重要。
古希腊的文明上溯到旧石器时代,据今天已经9000多年,当时采用的燧石取火,女神像至今在岛上还有散布。他的早期青铜器时代是公元前3000年开始的 ,当时主要用于武器和雕像的功能。在克里特岛上的全面推广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证明距今4500年前。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在埃及古文化面前只能甘拜下风,但是在希腊文明史就其年代来讲可以相提并论,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我国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
中国的夏朝 (前2070)就有了菱纹鼎 和我们现在已经非常眼熟的爵杯,证明我们也有4000年的青铜器文化。在商朝,青铜器的文明发展到巅峰状态,现存我国台湾故宫的西周 毛公鼎 是我国青铜器史一个非常重要的标记,可以算是我们故宫(台湾)的镇馆之宝。
古希腊的克里特岛林木茂密,东部平原适于农耕,农业以种植谷物、橄榄、葡萄为主,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主要成就还有工商业和航海贸易。它的手工产品以精巧秀丽着称,铜器和金银制作的日用品和工艺品皆相当精美。陶器尤为杰出,现在还存于世的彩陶,秀巧可爱,彩绘优雅,被公认为古代世界最精美的彩陶。它的造船业也很发达,商船来往地中海各地,还有相当数量的海军舰只,成为各城市的主要防卫力量,因此克里特的城市和王宫都不设置厚墙高垒,与其他古代文明之重视城防建筑完全异趣。
克里特以其农工产品和地中海各地广作贸易,和埃及的联系尤为密切,所用黄金、象牙、皂石印章和高级奢侈品大都得自埃及。在古王宫时期,埃及中王国第12王朝的文物曾流传于克里特,埃及影响亦普见于爱琴文明的各方面。工商业和海运的发达进一步促进城市的兴旺,这是和日后的希腊文明共有的特色。共同的繁荣是促使文明向外面输出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现在如果断言说,是中国青铜器向地中海地区输出是不全面的,因为中国的青铜器发展年代比起古希腊的青铜器年代要晚得多。
这般优闲的气韵与生俱来---游客在米克诺斯岛上的天堂海滩(世界最有名的裸体海滩)
早在公元前2000年,古希腊地区就开始了迈锡尼文明时代,迈锡尼人和克里特的米诺斯人不是同一民族,他们的语言属印欧语系,是从欧洲内陆由北而南进入希腊的。迈锡尼统治克里特后,既承袭了克里特掌握的爱琴海商业贸易网的控制权,也全面吸收了克里特文明的遗产。到公元前1300年,迈锡尼文化达到巅峰状态。
如果你翻开古希腊历史的典籍,或是到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古希腊文明展览上看看展览,大幅照片所拍摄的古希腊遗留下来的巨大断柱,城堡,都是当时迈锡尼文化的产物。迈锡尼强悍之后开始攻城掠地,四处侵扰,耗费了大量国力,公元前1200年,开始衰败,其中很有名的一仗 ;特洛伊之战,现在还是许多军事上的教典。
当时希腊同盟向富裕城市特洛伊发动攻击,打了十余年之久,最后希腊联军虽攻下特洛耶城,实际上却是两败俱伤。得胜的希腊各国(以迈锡尼为首)无不疲惫不堪,元气大伤,终于摆脱不了“黄雀在后”的厄运:希腊各国一直难以恢复,便为北方的多利亚人提供可乘之机。他们纷纷南下,攻城掠地,逐步征服雅典而外的中希腊和伯罗奔尼撒各国,宣告了迈锡尼文明的灭亡。同期诞生了盲诗人荷马,他根据特洛伊之战---我们都知道的典故 特洛伊木马 写下了千古名篇 荷马史诗 《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实际上是特洛伊战争以来数百年希腊民间文学的结晶。
文明故国的许多辉煌现在成为废墟,这是一种奇特的现象,许多朋友在思考为甚么文明古国在被奴役之后往往比其他被奴役的地方更加荒凉,我的朋友丁文先生(Dala.Ting 法国庞巴迪国际集团亚洲高级采购主管经理)曾经非常郑重其事的向我发问,一时使我愕然。
如今希腊的文明,已经远远落在世界文明之后,这个国度的文明后裔依然保持那种优闲不紧不慢的习惯,这种习惯又让很多人不习惯,在希腊赶工修建奥运体育馆工程中我们可见一斑,我的朋友穆先生随着中央电视台转播大军浩浩荡荡开进雅典后,眼前的景象使他大吃一惊,开幕前天还有许多工人紧张施工。现场零乱不堪,就象国内的某个展览开幕的前夜一样,这使得很多人为他们操心,事实上希腊政府到后来赶工确实多付了许多加班费,在紧张的加班期间,工人们每天下午的3个小时午睡时间依然要得到保障,证明了这个不经不慢的民族确实有些气定神闲。倒是把奥委会的罗格急得一脑门子汗。我想,这种作风早已成为他们一种生态的渗透,习惯的遗传。让我想起一句话;每临大事有静气,比较合适形容他们,还是希腊人有这般气度。
无论如何,文明是让人尊重的,无论是现在还是几千年的过去。如果文明能够进步当然更好。比如希腊就会让人敬畏,当然现在还不!!
⑩ 印度军队有哪些奇葩传统
作者:小蔡
很多军迷都有这样一个疑惑,印度军人为什么有那么多奇葩传统?比如摩托车上叠罗汉、夸张的正步走、五花八门的军帽、阉人兵团等等。
今天,笔者就讲一下印军这些开挂传统是怎么来的?
杂技一样的摩托车阅兵
1月26日是印度的共和国日。印度政府每年都会在新德里举行阅兵和巡游庆典,当中最吸引摄影师眼球的便是如杂技般的摩托车方队。
摩托车方队在穿越人群期间会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叠罗汉动作,犹如马戏团杂技一样,很多人都对这个表演感到大惑不解。其实印度的摩托车方队跟印度军队的传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追溯至英殖时代。
印军摩托车杂技
一战结束后,英国政府在总结军方内部问题的时候,发现军队里面的无线电通讯设备经常出现故障,导致不少指令无法传达到前线,最终延误了战机。于是英国军方下令所有通讯兵改用摩托车来传达讯息。
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也建立起自己的摩托车通讯兵部队。
但是,驾着摩托车穿梭战场是一件危险的事,对通讯兵驾驶技术的要求也很高,所以早期印度的通讯兵会透过增加负重、跨越障碍的方式来锻炼自己的驾驶和越野能力。
印度的摩托车部队在二战的缅甸战场上大放异彩。在丛林密布的山地上,印度兵驾着摩托车翻山越岭,为各地盟军通风报信,盟军得以在缅甸更有效地阻击日军。
摩托车叠罗汉
印度摩托车部队的出色表现成为了印军的标志,尤如解放军的夜战部队一样在军史上留下重要的地位。因此,就算身在信息化的年代,印度军方至今还保留了摩托车部队的番号,甚至安排他们在每年的共和国日巡游上表演。
独一无二的阉人兵团
中印边境的藏南地区,驻扎着一支怪异的印度军队。他们有着普通成年男人的外貌和体格,但是他们却都被阉割了。这支部队便是印军的?1?8阉人部队?1?9。
这些?1?8太监兵?1?9的出身其实是既悲惨又低贱,他们有些是自出生起就对性别认知存在困难,常常认为自己是女性,有些是生殖器官畸形,有些则是双性人。
无论是以上哪一种情况,他们在10-15岁的时候都要接受宗教阉割,成为海吉拉斯(意为?1?8阉人?1?9)。
印度阉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属于贱民的一种,一般人都害怕与他们接触。他们经常出现在印度的婚丧嫁娶场合,浓妆艳抹地为这些场合的主人祈福和跳舞,这在印度是十分低贱的工作。
印度阉人
但是,印度军方认为这些阉人既拥有男性的体格和体能,又没有普通男性的强烈性欲,可以专注于防务,所以就在军队里面增设?1?8阉人部队?1?9。而印度的阉人也认为到军队服役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所以他们也踊跃参军。
夸张的正步走
说起印军的正步走,大家会想起印巴边境的换岗仪式,极其夸张的正步踢腿成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到当地看热闹。那么,这种正步是怎么来的呢?
印度军队的正步走其实是继承自英式正步,口令、走位都带有浓厚的英国特色。
印度正步走
不过,印度是一个独立国家,必须要讲政治正确,不能完全模仿英国。因此印度军方改良了英式正步,加入了不少印度歌舞元素,使得印度正步充满传统特色、也更加夸张。
印式正步规定摆臂的幅度一定要快而且高于头顶,踢腿则要超过九十度。这样改动后,印军正步更为标新立异,但也给士兵带来不少苦头。曾经有士兵因为摆臂过于用力而脱臼,又有士兵因为踢腿过高而拉伤脚部。
印巴边境的正步就更加夸张了,两国是世仇,任何领域谁也不让谁。两方士兵一定要比谁踢得更高、更有力,踢腿超过肩膀的高度都是常事,所以看起来就更搞笑。
印巴边境换岗,踢腿已经高过肩了
不戴头盔的士兵
如果仔细观察中印战争的照片,会发现有些印度士兵没有戴头盔,很多人就认为印度没有足够的头盔装备自己的士兵。完全是瞎猜。
真实原因是印度有一支明文规定不需要配戴头盔的部队——锡克军团。
锡克人来自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他们信奉锡克教,头裹橙色头巾。由于他们把头巾裹得又高又厚,所以任何种类的头盔都带不上。而且,锡克人认为头巾、裹头是神圣的行为,配戴头盔无疑是侮辱了自己的信仰。
鉴于此,印度军方特别将锡克士兵列为例外,容许他们不用带头盔作战,这也使得锡克兵成为印度军队里面最特别的一支。
锡克人
没有配戴头盔绝不影响锡克兵的作战能力。锡克教原本尚武,所以锡克人以勇武善战闻名天下。
早在英殖时代,英国就大量招募锡克人从军,并称其为高素质的士兵。锡克兵随英国人在缅甸丶马来亚等地东征西讨,多次立下大功。
在中印战争中,给解放军造成严重伤害的往往是锡克兵,可见戴不戴头盔对锡克兵并无影响。
五花八门的军帽
印度阅兵时,各地的军团都会浩浩荡荡齐步进场,只要细心留意,就会发现各个兵团的军帽大有不同,有些军帽是传统的包头款丶有些则像扇子,如果不仔细观察,还以为阅兵仪式是一个大型的巡游表演。
“鸡冠”军帽
这些富有特色的军帽其实是基于政治上的考量。由于印度拥有众多少数民族以及多元的文化色彩,所以印度各地的民族服饰差异很大。
印度独立后,来自不同背景的印度百姓纷纷加入了军队,而印军为了突显印度的联邦共和,就容许各地军团根据当地特色来设计军服。
各地的军团就直接将当地的特色帽子搬到军队来,印度阅兵的时候就出现了很多标新立异、五花八门的形象,成为印度的一个特色风景。
印度阅兵
一言以蔽之,印度军队独一无二的种种奇葩开挂行为和装扮,都与印度的多元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以及英国的殖民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