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以前印度的女子教会叫什么

以前印度的女子教会叫什么

发布时间:2022-11-22 23:37:33

‘壹’ 印度有多少宗教

印度宗教包括:印度教(HINDUISM)伊斯兰教(ISLAM)基督教(CHRISTIANSM)锡克教(SIKHISM)佛教(BUDDHISM)耆那教(JAINISM)主要

只要是世界上有的宗教,印度差不离都有。总之,从印度的历史、文化、风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无不折射出宗教的辉光。印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宗教王国”,人称“宗教博物馆”.可以说,印度是:有户必有神龛,有村必有寺庙。

印度教(HINDUISM)

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于公元8世纪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罗门教。它综合了多种信仰,没有单一的信条,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论。印度教还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它宣传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印度教还主张非暴力,不杀生。印度教有种姓制度。根据这一制度,人被分为四个等级,且生来就决定。四个种姓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伊斯兰教(ISLAM)

印度有12%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度。15-18世纪莫卧儿帝国统治期间,伊斯兰教被定为印度国教,迅速发展,统治印度长达几个世纪。印度穆斯林以逊尼派为主。伊斯兰教对印度宗教、社会、风俗和文化艺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印度穆斯林中的大部分分布于印控查谟和克什米尔、阿萨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尔等邦。

基督教(CHRISTIANSM)

印度有2.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据说在公元1世纪就已经传入印度。1931年印度基督教徒多达数百万。现在,喀拉拉邦的基督教徒最多。基督教在印度有几个分支,如叙利亚教会、伦敦教会、丘奇教会、妇女教会以及兄弟教会等。基督教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锡克教(SIKHISM)

印度有1.9%的居民信奉锡克教。“锡克”在梵文里的意思是“学生”、“弟子”、“信徒”。锡克教徒主要分布在旁遮普邦、德里和哈里亚那邦。该教于15世纪末由拿纳克创立。锡克教原属印度教,后发展为独立的宗教。该教祖师称为“古鲁”,共有十位师尊。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十七世纪高文德·辛格祖师提倡五K的装束以示与其他教徒的区别。五K即木梳(KANGHA)、长发(KESH)、剑(KIRPAN)、内裤(KAOHHA)、手镯(KARA)。

佛教(BUDDHISM)

印度有0.8%的居民信奉佛教。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发源于印度,乔达摩是该教的创始人,是印度、尼泊尔交界处一小国王子,释迦牟尼是教徒对他的尊称,意即释迦族的“圣人”。由于印度教的兴盛,佛教内部纷争以及频繁的外族入侵等原因,公元八、九世纪以后佛教开始衰微,到13世纪几乎消亡。1956年印度政府曾利用佛陀涅磐2500年庆祝之机,吸收了500万“贱民”加入佛教。但现在在印度信奉佛教的人已寥寥无几。佛教在中印两国文化交流史发挥了重要作用。

耆那教(JAINISM)

印度有0.4%的居民信奉耆那教。该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耆那的意思是胜利者。该教弟子尊称创建者为伟大的英雄,即大雄。该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认为正确的信仰、知识、操行会导致解脱之路,进而达到灵魂的理想境界。该教是一种禁欲宗教,其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耆那教徒不从事以屠宰为生的职业,也不从事农业。主要从事商业、贸易或工业。耆那教不讲究信神,但崇拜24祖。

‘贰’ 印度那个教的女人地位最底

在印度,女人的地位是很低的,至少从表面看是这样,除了在国际化的机场能看到女性服务员,无论是酒店的服务员,商店里的店员,全是清一色的男人,女人,只是走在路上的风景,极其罕见。
在小镇的路上,常常看到头顶水罐和干材的女人,窈窕的在路边走着,那一身红纱飘逸的窈窕女子,构成了入诗入画的景色。 在工地里搬石头的、修马路的、田间劳作和放牧的都是穿着艳丽衣衫的女人。在可以剥掉一层皮的阳光下劳动,怎么有这么多女人的身影?不知印度的男人都干吗去了,女人的地位亟待提高啊。 印度女人喜欢在印堂中间点有吉祥痣,其颜色不同,一般为朱砂,形状各异,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意思,它是喜庆、吉祥的象征。结了婚的女人还要在头发中分处抹一道朱砂,表示已婚。

‘叁’ 历史中最早的教会是什么

应该是犹太教…据说是个古教

简单的分析一下四个古老文明:

古巴比伦(今中东一带)是犹太教的发源地、公元前1013-973,大卫的而且所罗门在耶路撒冷建造了“第一圣殿”。

古埃及似乎没有教会…、

古代中国教会是道教,虽然说,道教的起源应该在3500BC,
但是道教的真正成为一个宗教却在东汉(25~220年)。

古印度是印度教的发源地,但印度教创立于公元8世纪

……从以上内容得以得知,第一所教会应该就是耶路撒冷犹太教的“第一圣殿”。
不过…如果说“原始信仰(崇拜日月动物自然等等、有可能为此建立祭坛)”
也算是一种宗教。。而且他们的祭坛也算是“教会”。。那……一切就另当别论了…

‘肆’ 印度宗教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这个国家及其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决定性的角色。 印度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约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创立的婆罗门教,公元8世纪左右,商羯罗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义,发展成为印度教。该教综合了多种信仰,非常复杂。
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印度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印度已经超过印度尼西亚,成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当多的伊斯兰教建筑。作为外来宗教的伊斯兰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导致了一系列的宗教冲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时造成了宗教仇杀的惨剧。在现代,印度这两个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于印度的宗教,不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基督教、祆教、犹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影响的宗教,但人数稍少。 尽管宗教在印度的影响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无神论和不可知论。

社会情况
印度是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坚持世俗主义。但是,宗教对其政治具有巨大的影响。在印度,绝大多数人都信奉宗教。根据199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人口的82%左右信奉印度教,12%左右信奉伊斯兰教。此外,还有基督教徒,占人口的2.32%;锡克教徒,占1 .99%;佛教徒,占0.77%;耆那教徒,占0.41%,其他宗教如拜火教、犹太教的信仰者约占0.43% 。目前,各种宗教信徒的人口构成已发生一些变化,但基本格局依然如故。
印度教
印度教神庙
印度教信众超过人口的82%,也就是说多达8亿以上的人口信奉该教。印度教由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的婆罗门教发展而来。印度教是多神教。据说,印度教的神有3.33亿之多 。印度教经典繁多,教义十分繁杂,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论,也有一些无神论的思想。它既是一种禁欲的宗教,又是一种纵欲享乐的宗教,而在实际生活中,它则变成一种哲学、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风俗习惯。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个宗教既是纵欲享乐的宗教,又是自我折磨的禁欲主义的宗教;既是林加(男性生殖器)崇拜的宗教,又是扎格纳特的宗教;既是和尚的宗教,又是舞女的宗教。” 印度教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但也有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形式,即所谓的“种姓制度”。这种制度的典型特征是:社会分隔、等级制度、饮食与社交限制、不同集团具有不同的世俗和宗教权利、职业世袭以及内婚制和顺婚制(即高等种姓的男子可娶较低种姓的女子,反之则被视为大逆不道)。印度教的宗教仪式相当繁复。一个正统的印度教徒一生中要经过家庭祭祀和公共祭祀的16种圣礼。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建筑
伊斯兰教在印度的地位仅次于印度教,信奉者约有1 .2亿左右,公元8世纪前后由阿拉伯传人印度。15——18世纪莫卧儿帝国时期,伊斯兰教在印度得到迅速发展,并被定为国教。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伊斯兰教统治印度长达几个世纪。不少印度教徒特别是那些低种姓的印度教徒,由于倾慕该教教友平等的思想,纷纷改宗信奉,当然也有一些是被迫改宗的。现在,印度的穆斯林主要集中在北方邦、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和安得拉邦,80%属于逊尼派。
基督教
基督教传统服饰
基督教信徒超过2000万,是除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以外信众最多的宗教。教徒主要分布在南部诸邦,其中以喀拉拉邦为最,其次分布在印度东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传,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时就已传到印度。由于基督教主张“只有一个上帝”、“人皆平等”、“人皆兄弟”,因此在种姓制度盛行的印度颇受欢迎,不少低种姓的印度教徒皈依该教。另外,由于传教士的说教和教会的善举(如在落后地区修路架桥、建立医院、学校、孤儿院等),影响不断扩大。
锡克教
锡克教大金庙
锡克教是在伊斯兰教影响下经过改革的一个印度教教派。它原是印度教一个反对种姓的支派,是对婆罗门统治和教义的一种反叛,后来又在反对穆斯林的统治中形成了军事力量。它的产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两大文化融合的产物。创立者是那纳克(生活于1469—1538年间)。该教强调信仰唯一的真神,认为各种宗教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主张业报轮回,提倡修行,但反对印度教的祭祀制度和一切形式的礼仪,反对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反对种姓制度,反对寡妇殉葬和重婚,主张消除教派间的对立和冲突。锡克教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四反五K”。“四反”,即反对禁欲,反对繁琐的祭祀礼仪,反对多神论,尚武但反对强权政治。“五K”是锡克教徒毕生实践的五件事的印地语缩略语,即Kesh(蓄发留须);Kanga(佩戴长梳);Kachh(包裹头帕),Kara(右手戴钢镯);Krpan(身配短剑)。锡克教徒男子名字后面均加“辛格”(意为狮子)二字,以勇猛彪悍着称。
佛教
佛教
佛教是其诞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达毗罗卫王国(今属尼泊尔),由始祖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的。佛教在印度曾获很大发展,一度近乎普及整个次大陆。孔雀王朝时达到鼎盛。当时,阿育王大力推行佛教,实行“大法”,使得佛教空前发展。贵霜王朝时代,佛教仍有发展。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开始急剧衰落。19世纪开始出现复兴,20世纪50年代以来僧众人数有所增加,但总的来讲,势力比较弱小。
耆那教
耆那教巨型石雕像
耆那教创立时间与佛教相仿,也是公元前6——前5世纪前后。它是当时反对婆罗门教的主要思潮之一,后分裂为天衣派(裸体)和白衣派,中世纪时得到广泛传播,一直保存至现代。耆那(Jain)本身的意思是胜利者,是该教传说中的人物筏陀摩那的称号。耆那教在印度一直得到稳步发展,这一点与佛教的情况完全不同。据统计,该教在全印共有4万多所寺庙 。近年来,它还向印度以外的地方传播,在斯里兰卡、伊朗、阿富汗和阿拉伯国家均有不少信徒。[2]

‘伍’ 印度圣女的简介

印度有一种与其历史一样古老的传统——来自贱民家庭的女孩子年纪轻轻便开始为寺院服务,成为印度教高级修士和婆罗门长老的性奴隶。她们被称为圣女。
这些地位低下的乡村女孩10岁时便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婚姻模式,将自己一生幸福都献给了当地的神,为本村的村民进行宗教仪式和做祈祷。刚刚进入青春期,她们便在仪式和庆典上嫁给寺院 ,然后与教会僧侣共度洞房花烛夜。 圣女一般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在衰老之前一直为寺院服务。然后,就如同欧洲妓院老鸨的命运一样,年老的圣女开始退居幕后,为下一代圣女出谋划策。
据古代阿拉伯旅行者《中国印度见闻录》中的记述,在印度也有类似的圣娼,称为“神灵之娼”:一个妇人,如果事先许了愿,那么,当她生下一个美丽的女孩以后,就要带着女儿,去到神灵面前,把她献给神灵。此后,这个母亲还要在街市上为她找一间房子,挂上彩帘,让她坐在椅子上,等待来客。不论是印度人,或是外国人——如果他们所奉宗教的教义可以容许这种行为的话——只要付出一笔赏钱,就可以玩弄她。这个女子,靠了此等营生,把每次积攒起来的金钱,送去给寺院的方丈,作为资助寺庙的费用。
在印度,“圣女”可不是个体面的称呼。尽管人们对她们恭敬畏惧,磕头碰地;但是,谁都清楚,那些高高在上的姑娘,究竟在充当什么角色。所谓“印度圣女”,既不是女王,也不是女明星;反倒是命运最为凄惨的苦孩子。但凡家里有条件,谁肯把亲闺女送出去,受人凌辱呢?这话听起来别扭,说到底,还是印度古老的文化传统使然。 遵照传统,“印度圣女”全部来自贱民家庭,她们刚刚进入青春期,就被迫卖身于寺院 。人前,有个光鲜的名字遮羞——圣女;背后,不过是印度教高级僧侣和婆罗门长老们免费的“性奴隶”。这种丑事儿瞒不了人,所以,走进寺院 ,向神灵献身的少女,注定要出卖青春和肉体,也注定要过一辈子没有婚姻的奇特生活。

‘陆’ 特里莎修女的详细介绍

1910年,特里萨修女生于马其顿一个富裕的家庭。12岁时萌生了做修女的愿望,18岁远赴印度受训成为修女,27岁发终身誓愿并升任女修道院院长。自38岁起,她开始了在加尔各答贫民窟为赤贫者、濒死者、弃婴、麻疯病人服务的生涯。在她的心目中,穷人比富人更需要尊严,穷人在价值的等级中至高无上。40岁时,建立“仁爱传教修女会”。她获得过多个国际性奖项,1979年获诺贝尔和平奖。1997年,这位身材矮小、广受爱戴的修女,平静地离开了人间。
贫民区学校

1948年,38岁的特里萨修女离开爱尔兰的罗瑞托修道院,来到印度加尔各答。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脱下了罗瑞托修女穿着的蓝色的道袍,改穿印度平民妇女常穿的白色棉纱丽。

特里萨修女是在车站后面的贫民窟展开工作的。这里到处是破烂不堪的小木屋和衣衫褴褛的脏孩子。有一天,一个说孟加拉语的小孩,向特里萨修女要东西,这个孩子只有一条腿,而且断肢处还在流血。特里萨修女准备取药给他包扎时,小孩却说他想要吃的东西,边说边做出吃东西的样子。此时她身上只有五个卢比,于是很抱歉地对小孩说:“我是个穷修女,我只能替你包扎伤口。”正准备帮他涂药的时候,小孩突然抓过药品,叫着“这个给我”,便拄着拐棍向贫民窟跑去。想了解究竟的特里萨修女紧跟着小孩跑进一个小窝棚,窝棚里面漆黑一片,隐隐约约地可以看见木板上躺着一个妇女,在她身边还有一个婴孩和一个约五岁的女孩,三个人骨瘦如柴,目光呆滞,非常虚弱。她用孟加拉语与他们交谈,知道了小孩叫巴布,八岁了,那个妇女是他的母亲,患有结核病,窝棚里的另外两个小孩是他的弟弟妹妹。特里萨修女只能把她所带的维生素丸给了他们,那妇人十分感激,向她行合掌礼,并说:“这里边还有生着病的老妇人,也请你看看她。”特里萨修女听到这句话,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为什么穷人会有那么善良的心?自己患着病,还关心着别人呢!

那一天,特里萨修女连续看望了许多家庭,独腿的巴布和一些小孩一直好奇地跟随着她。巴布还请求特里萨修女第二天再来。

白天的经历让特里萨修女难以入睡,这些可怜的孩子们不但没有饭吃,没有衣穿,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不会数最简单的数字,将来长大了怎么办?要从根本上解救这些孩子,莫过于让他们掌握知识!于是,在贫民区里办一所露天学校的想法,在特里萨修女的头脑中成熟了。

第二天,在一块大树下面的空地上,特里萨修女宣布那里就是教室,地面就是黑板,愿意念书的就坐下来。经过她的耐心说服,巴布首先坐了下来,接着又坐下了四个孩子。特里萨修女饶有趣味的讲课,渐渐地吸引了他们,其他的孩子也慢慢地走近了大树。等到第二天特里萨修女再次来到大树下的时候,发现这里已经用破布、木板等物搭起了一座帐篷,坐在里面的小孩也比昨天多得多了。巴布告诉她,“这个棚子是大家帮着盖的,我把朋友都找来上课了。”

就在这简陋的“教室”里,特里萨修女除了教孩子们一些简单的读读写写之外,还教他们卫生常识,比如刷牙、洗脸、洗澡等。她还亲自带孩子们到井边,一个个教他们如何洗澡。贫民窟的妇女们将这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快地,她们也仿效特里萨的做法,替自己的孩子洗澡了。

特里萨修女在贫民窟办露天学校的事儿很快就传开了,一个星期后,来听课的孩子达到了一百多人,后来又增加到了五百多人。

加尔各答是印度贫穷人口聚集的城市。由于贫穷,弃婴之多,景象之惨,实在是人世间少有的。继兴办贫民学校之后,特里萨又和别的修女们一起,承担了收养那些骨瘦如柴、疾病缠身、先天残疾的弃婴的工作。

修女们不仅收养丢弃在修道院门口的婴孩,还抱回了其他地方所见的弃婴,有些穷人甚至还将自己养不起的孩子也送过来。弃婴收养的数目越来越多,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于是购买药品、奶粉及粮食的经费就出现了经常的短缺。但奇怪的是,每当发生这种短缺的时候,必定会有人送来金钱、食品、药品、衣服等,帮助她们渡过难关。
临终关怀院

在印度之外,特里萨修女和她的同道们广为人们所知,是在她们为垂死者的服务被报道后开始的。在大部分人眼中,喂哺营养不良的儿童,给穷人送米送饭之类的事,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在一个人口爆炸到让人绝望的国度中,为一些即将要献给死神的,只能再活几小时或几天的人建造家园,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因为,在世界的任何其他地方,你都找不到特里萨修女在这项工作上所显示的那种精神——对任何苦命人的无条件的尊重。

记者迈克尔·左美士曾经介绍过特里萨修女在加尔各答的第一间临终关怀院,他说:一天,有一个垂死的人躺在紧靠甘贝尔医院外面的路上。特里萨修女试图把他送进医院,但是,当她拿着药物从药房跑回来时,那个人已经死了,躺在地下的他无一人问津。特里萨愤怒了,她说:“他们对猫,对狗,都比对自己的同类兄弟好。如果是他们自己心爱的宠物,他们绝对不会让它们这样死去!”

特里萨修女经常会遇上此类事情。有一天,她发现一位老妇人倒在路上,像是死了一般,破布裹着的脚上爬满了蚂蚁,头上像是被老鼠咬了一个洞,残留着血迹的伤口周围爬满了苍蝇和蛆虫。特里萨替老妇人测量呼吸与脉搏,发现老妇人似乎还有一口气,就赶紧把老妇人送到了附近的医院。医院得知是位无家可归的老人,便不予接收,但特里萨修女态度坚决:“老奶奶是否有救的责任不在医院,但作为医院想办法给予治疗却是必须的!”迫于特里萨修女的义正辞严,医院才对这个垂死的老妇人予以治疗。

特里萨修女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这种状况。因为,街头上的死尸何止一具,每天早上在加尔各答的街道上收集尸体,就如同收集垃圾一样。珍珠海贫民区的穷人们曾凑集钱财,为垂死的人盖了一间等死屋,这仅仅是一间摆着两张床的简陋的屋子,却有着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清心之家”。但这间等死屋很快就关门大吉了,这是由于附近居民的强烈反对,他们害怕闻到死亡的腐臭。

特里萨修女来到加尔各答市卫生部门,卫生部门的一位热心的官员接待了她,并带她来到加尔各答着名的卡里寺院,寺院答应免费借出供信徒朝拜后休息的一处地方,给她们使用。

找到了这个为贫困的病人提供休养的场所后,仅仅一天时间,修女们就将二十多位最贫困、最痛苦的人安顿了下来。

一天,在离垃圾堆几米远的地方,特里萨修女发现了一副鬼一般的骨架,那几乎是一副嶙峋的、被纸一般的人皮包裹着的骷髅,但他还有一息残存,而蛆虫已经开始侵蚀他的肌肤了。特里萨修女把老人搬进一间盖了荫篷的大堂,喂他进食,清洁他凄凉的、黏满便溺的身体,还从老人的伤口里清除蛆虫。

“你怎么能够忍受我的臭味?”那衰弱得要死的人轻轻地喘道。

“比起你身上的痛苦,这根本算不了什么。”她轻轻地回答。

老人很自信地嘀咕着:“你不是这里的人。这里的人不会做你做的事。”在垂死之际,他努力使自己微笑:“你是应当受到赞美的。”

“不,”她以微笑回报:“应当受到赞美的是你,你不要赞美我。”

还有一位老人,在搬来的那天傍晚就过世了,临死前拉着特里萨修女的手,用孟加拉语低声地说:“我一生活得像条狗,而我现在死得像个人。谢谢了。”

正是这位貌不惊人的修女,曾经让无数被世俗社会抛弃的人,在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里,获得尊严的补偿。

麻疯病康复中心

麻疯病在民间又叫蜡烛病,因为患病后,人身体的某些部分会像被火烧熔的蜡烛,慢慢溃烂掉,直至最后死去。二十世纪中叶前后,这种病在印度十分猖獗,据当时估计,全印度大约有五百万麻疯病患者,仅加尔各答就有八万之多。

整个社会对麻疯病充满恐惧:病人被家人遗弃,流落街头或躲藏荒郊野外,或被困在山洞中;而一些健康的人见到麻疯病人,也会赶紧躲避甚至会向他们扔石块;警察见到了麻疯病人,甚至持枪要他们抓去投入到集中营……
一天,市政府卫生部门的一位官员找到特里萨修女,希望她的“仁爱传教修女会”能协助照顾那些因麻疯病而病倒在街头的患者,政府可提供一个适当的地方,以便把患者集中起来。年轻的修女们感到为难,因为修道院的工作已经很多,除了贫民区学校、儿童之家,还有临终关怀院,如今要再添一所麻疯病人康复中心,已经力不从心。但是,特里萨修女很痛快地答应了这位官员,因为对她而言,无私的仁爱就是天主,她想得更多的是可怜的麻疯病人。

1969年,在加尔各答郊外一个叫第达加的地方,由仁爱传教修女会创办的第一所治疗麻疯病的康复中心成立了。这是坐落在一块紧靠铁路路基的废置的地皮上,用麻布袋、竹竿、铁皮、瓦片等作为建筑材料,再加上丰富的想象力构筑而成的小屋,小屋的屋顶部分搭盖在露天排水渠的木桩上。

特里萨和修女们开始找寻那些被亲友和家人赶出家门的麻疯病患者,经常走进散发着恶臭的破屋,驱赶麻疯病患者伤口上蠕动着的蛆虫和在伤口上舔食的苍蝇,为他们注射药剂,包扎伤口,抚慰他们那颗受到伤害的心灵。

第达加麻疯病康复中心开始服务的那天,特里萨修女特地用手抚摸每一位麻疯病人的身体和手,以此来表示对每位病人的关怀。她亲切地对大家说:“请振作起来,天主绝对没有抛弃你们,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吧。”那些溃烂掉手指头的妇女,失去了双腿的老人,烂掉了耳朵的小孩……顿时感到一股暖流通过全身,增添了战胜病痛的信心。

但是,对于每位麻疯病患者来说,医学上的奇迹并不能同时把他们额头上的“麻疯病”刺青刮掉,治愈出院后的患者仍遭到社会上的歧视,没有人愿意雇用他们。所以,病人为了继续留在受保护的医院内,不惜撕破结痂的伤口……

面对着麻疯病康复者在回归社会时出现的种种现实问题,仁爱传教修女会创办的这些康复中心开始安排痊愈后的病人参加的职业训练——让一些病人从事为自己纺织绷带,制造自己的药囊之类的简单工作;也有一些人在麻疯病康复中心内的木工工场、造鞋工场、砖窑和小农庄工作,用他们自己的劳动保障自己的基本需要;或耕作自己的稻田和麦田,使他们自给自足。特里萨修女还弄来了一台旧式印刷机,让病人们用它印一些传单和报纸,借此重新投入生活并赚点钱。为了能让病人们过上与正常人相同的生活,每逢到了圣诞节,特里萨修女总要安排他们参加子夜弥撒,还组织他们演出话剧,协助修女们派发圣诞礼品,参加午餐音乐会,等等。

总之,住进康复中心的麻疯病人,无论在哪一方面都能享受到正常人的乐趣,都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他们重新享有了正常人的尊严。

摘自《仁爱一生》屈雅君等编译珠海出版社2002年1月版

特里萨修女的话: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

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特里萨修女

‘柒’ 印度寺院的圣女是什么人,圣女的真正身份是什么

说起印度这个国家,人们都直呼神奇,虽然也属于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是却屡屡遭到入侵,最终原住民反而成为了最底层的阶层,之后原住民却始终不得翻身。这一切无疑得“感谢”印度的一个宗教了。

这种悲哀的现实在印度持续上演,虽然印度明面上也用法律禁止了这种招募“圣女”的行为,可是却始终是屡禁不止。原因没别的,印度教主要的作用就是维护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就是维护上层阶级的利益,打消底层阶级反抗的心思,虽然悲哀可是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畸形的维护了印度的稳定。也因此印度教的地位非常高,一些寺庙说话比政府还好用,可见思想的力量无疑才是最恐怖的武器。

‘捌’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什么

印度的三大宗教是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

一、印度教

印度有82%的居民信奉印度教。印度教于公元8世纪形成,它的前身是婆罗门教。它综合了多种信仰,没有单一的信条,但所有印度教教徒都信奉多神教的主神论。

印度教还是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它宣传因果报应和人生轮回。印度教还主张非暴力,不杀生。印度教有种姓制度。根据这一制度,人被分为四个等级,且生来就决定。四个种姓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二、伊斯兰教

印度有12%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公元8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度。15-18世纪莫卧儿帝国统治期间,伊斯兰教被定为印度国教,迅速发展,统治印度长达几个世纪。

印度穆斯林以逊尼派为主。伊斯兰教对印度宗教、社会、风俗和文化艺术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印度穆斯林中的大部分分布于印控查谟和克什米尔、阿萨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尔等邦。

三、基督教

印度有2.3%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据说在公元1世纪就已经传入印度。1931年印度基督教徒多达数百万。现在,喀拉拉邦的基督教徒最多。

基督教在印度有几个分支,如叙利亚教会、伦敦教会、丘奇教会、妇女教会以及兄弟教会等。基督教对印度社会和文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8)以前印度的女子教会叫什么扩展阅读:

印度的教派冲突:

印度近现代的教派冲突经常发生,而且屡屡酿成流血事件。其中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冲突最为突出。这里面较典型的是阿约提亚的寺庙冲突。阿约提亚是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古城。

1528年,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尔帝国皇帝巴卑尔下令在这一城内建了一座清真寺,而印度教教徒则认为阿约提亚是印度教毗湿奴神化身之一的罗摩王子生长的王宫所在地,并反对将清真寺建在罗摩庙上。

两教信徒由此发生了较大的冲突。冲突持续了几百年,一直延续到21世纪。如1855年,印度教信徒和穆斯林的阿约提亚寺庙之争导致了75人死亡。1992年,同一寺庙之争又导致三干多人丧生。2002年,两教在此问题上的冲突造成七百多人死亡。

印度其他地区的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教派冲突也不时发生。古代印度在近现代演变成不同的政治实体,这与此地区的宗教对立及民族矛盾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英国殖民时期,南亚次大陆上形成的主要政治实体是相对统一的。

而在这个政治实体的统治区域,民众的主要信仰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在这两大宗教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与经济的利益群体。

不同的利益群体有不同的政治要求,这种要求在遇到该地区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就出现了后来的政治实体分化。这是政治矛盾、民族矛盾与宗教派别矛盾融合在一起产生的结果。

‘玖’ 修女是做什么的

修女是天主教会里志愿献身事主的姐妹们的统称。她们过团体生活,属于各自的修会。按各自修会的规定生活,有的隐修祈祷;有的在社会上服务,比如服务孤儿院、老人院、医院甚至麻风病院;有的在教堂服务,比如弹琴、给慕道者讲解信仰知识、带领教徒祈祷等等。修女们的着装都有自己的会服,各个修会的会服有自己的特色,但都是长袍加头巾。 各修会团体有世界性的,也有地区性的。世界性的修会会规由罗马教廷教宗批准,在世界各地设分会。比如,1979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德肋撒(也称德兰)修女在印度建立的仁爱传教修女会、方济各会、小兄弟会、巴黎外方传教会、还有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耶稣会等等,都是世界性的修会;地区性的修会一般隶属于某教区,由教区主教批准成立。目前中国只有地区性的修会,而且都是女修会。 有的修会只设男修会,有的修会只设女修会,有的修会分设男女修会。在男修会修道者称为会士,会士可以是神父、主教,也可以不领受神职。比如明朝时来中国传教的利玛窦神父就是耶稣会士。现在中国还有一些老神父是会士。由于解放后中国政府的限制,男修会都撤出了中国,目前在中国只有女修会。 有志做修女终生事主的姐妹,首先要是一名天主教徒,就是必须接受天主教的信仰培育后领受洗礼。再向本堂神父提出修道的意向,经过本堂神父的推荐进入某一个修会学习。在修会,先要经过望会期,学习适应会规,学习适应祈祷的生活等等。能适应者正式进入修会,称为初学修女,经过几年培养后,宣发誓愿成为正式修女。誓愿一般包括神贫、贞洁和服从三愿(有的修会还有另外的规定),誓愿分为暂愿和终身愿,先发一年或三年誓愿(暂愿),期满后可以续发暂愿(称为复愿),直到准备好了宣发终身愿。一般在发终身愿前,修会会对这些姐妹进行一段时间的特别培训,加深她们对信仰的认识,带领她们祈祷,分辨自己的选择是否来自主的召唤(教会将这些召唤称为“圣召”),是否是自己自由的选择。 修女想放弃独身生活的话,暂愿期满就可以还俗。如果是宣发的终身愿,需要教区主教(教区修会)或教宗(国际性修会)解除,才能还俗。最好,告诫一句,做修女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世界,服务世人,不是逃避现实生活。

‘拾’ 特蕾莎修女(南斯拉夫人)为什么帮印度人而不是中国人

1,首先纠正你一下,她是阿尔巴尼亚人,不是南斯拉夫人。
2,她青年时代曾经被教会派驻印度,所以目睹了印度极端贫困的社会,所以立志救助印度贫民。
3,我国规定基督教和天主教自办教会,不接受外国教会领导,特别是和梵蒂冈教廷的关系紧张,所以她也不可能来中国从事什么活动。

阅读全文

与以前印度的女子教会叫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传说中的众神之车是什么 浏览:258
航运从美国到中国需要多久 浏览:824
越南小米手机有哪些 浏览:803
1000美金多少印尼钱 浏览:382
中国目前援助了哪些国家 浏览:418
越南华人什么意思 浏览:375
印度长途汽车怎么下 浏览:277
人民币兑多少越南钱 浏览:357
印尼按摩的店叫什么名字 浏览:239
中国铜储备能维持多久 浏览:336
伊朗这状态怎么跟美国斗 浏览:205
印度国家排多少名 浏览:52
中国的疫情有多少例 浏览:895
为什么中国没有研发新药 浏览:214
印度有多少大型车 浏览:501
哪个国家恨中国 浏览:594
意大利体和拉丁体哪个好看 浏览:571
越南回广西坐什么航班 浏览:324
二战为什么意大利成了战胜国 浏览:620
中国为什么和印尼不好 浏览: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