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远古陶器介绍
一般认为最早的陶器是手制的,并在篝火烧制。烧制时间短但火达到的最高温度可以很高,约在900℃左右,
而且达到的速度很快。黏土与沙、砂砾、打碎的贝壳或打碎的陶器调合后会被用来制造篝火烧制陶瓷器,这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坯体质地令水及其他挥发性成分可以轻易离开。黏土中较粗糙的粒子亦会发挥在冷却时限制陶器坯体内部收缩的作用,此过程以缓慢速度进行,并减低热应力及破裂的可能。早期以篝火烧制的陶器主要是圆底的,用意是避免尖锐的角令破裂容易发生。最早有目的而建设的窑是穴窑或沟窑,即在地面掘一个洞再在上面铺满燃料。在地面的洞提供了最佳隔热层,令烧制过程可以有更佳的控制。
最初的陶器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是格拉维特文化小雕像,例如在现今捷克下维斯特尼采境内发现的陶器:维斯特尼采爱神。这是一个爱神维纳斯的小雕像,可以追溯到前29,000年至前25,000年(格拉维特文化),表现为一个裸露女性的形态雕像。而最古老陶制容器是中国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于2012年发现的。大约追溯到前20,000年至前19,000年。在之前2004年中国江西仙人洞文化中3B1层就出土的条纹陶,其烧制年代至少在13000年以上。而日本早期绳文人约在前10,500年也制造陶器罐 。绳文指的是在黏土容器及塑像上利用绳缠绕棒子所加上的记号。在前10,000年制造的陶器亦在中国出土。有迹象显示北非的陶器在距今10,000年前独立发展出来的,而南美的陶器则是在距今7,000年前。
陶器前6,000年至前3,500年的发展
陶轮在美索不达米亚约在前6,000年至前4,000年(欧贝德时期(Ud period))发明,为陶器生产带来革命。因为它的出现,专门化的陶艺家可以满足世界一级城市的发展需要。而在中国的跨湖桥文化(前6000年至前5200年)中也发现了使用陶轮的痕迹。 。陶器在古印度梅赫尔格尔(Mehrgarh)时期二期(前5500年-前4800年)及三期(前4800年-前3500年)被使用,当时为陶瓷新石器时代或红铜时代。陶器,包括那些称为ed-Dur容器的,源自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不同的地点发现。
陶器前1,500年至前300年的发展
在地中海地区希腊黑暗时代时期(前1100年-前800年),艺术家利用几何图案如正方形、圆形及直线去装饰双耳细颈瓶(amphora)及其他陶器。
陶器前500年至100年的发展
罗马共和国(前509年-前27年)的陶器以伊特鲁里亚的陶器为基础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当时的陶器主要为单一的黑色。到了罗马帝国初期,大型陶器工场的出现令陶器的质素及产量上升,陶器的颜色亦由黑色转变为红色。而此技术亦约在70年期间在整个欧洲,包括北至英国、丹麦,东至希腊完全传播开来。而北非亦得到此技术,形成其独特的非洲赤色陶器。因为北非较佳的陶器质素而被欧洲商人带回欧洲贩卖。
在中国,陶俑在春秋战国时开始出现,于秦汉时达到高峰。着名的有秦始皇陵中的秦始皇兵马俑。秦汉时期的陶器主要为硬陶,出现了陶砖、陶瓦和瓦当,制作工艺精美,故后人有“秦砖汉瓦”之说。汉代,出现了在釉中加铅的技术。铅能使陶器的釉面光滑度和平整度增加,还能使铁、铜等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颜色。
陶器700年至1,200年的发展
约在700年阿拉伯人对北非的入侵终止了北非陶器的商贸业,而制陶业的中心被带回欧洲,但其质素并不佳。制陶技术的发展转为由东方中国的隋朝(581年-618年)带领。那里的陶艺家开始制作陶瓷杯及水壶,而这些陶器的受欢迎情况由东方直达西亚。但因为陶器本身不适合作长途的旅程的关系,令那些陶器在西亚变得太贵。以上情况令当地人想出了利用铅作釉料,利用低成本的方法模仿出中国陶瓷的白色。此技术慢慢的倒过来转回中国及欧洲。约在1200年的元朝,中国的彩釉技术令西亚再度想出了辨法去模仿中国,而欧洲则想出了办法去模仿西亚的彩釉。
陶器1,500年至1,800年的发展
在安土桃山时代,日本的陶瓷技术开始萌芽,当时日本主要由韩国引入陶艺家的战俘来满足其在茶道的需求。而"茶圣"千利休的大力推动及翻新以质朴为本质的日本古窑,令日本陶器的发展及质素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明朝在17世纪中期崩溃后,欧洲渐难取得中国高质素的陶器,所以转而引入日本的陶器,令日本陶器技术得到另一次作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而后期日本进行了锁国的措施,令日本传而向本土的传统技术作探究,但慢慢地陶艺发展包含成过多的装饰及过多的技巧。
16世纪晚期,紫砂陶制作开始成熟,各式各样的紫砂陶具开始出现,其中以紫砂茶壶为最。清代开始紫砂壶造型变为繁复,壶面上出现题字,书画乃至篆刻,成为文人雅士把玩之物。
现代陶器的发展在19世纪后期,因为机械的引入令大量生产的时代来临,但同时亦摧毁了陶艺的发展。陶器质素的下降趋势持续至20世纪,直到1930年代才在欧美间出现了复苏。陶艺发展转变为个别的陶艺家来带来创新的潮流,而部分陶艺家则从日本的原始陶艺,或是古代美国印地安人的陶艺来取得灵感。现代的商业产品则从他们带来的灵感引入大众化的物品中,例如餐具。
‘贰’ 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的用途
河姆渡原始居民制作的陶器的用途:装粟,装种子,放食物。
‘叁’ 陶器的用途都有哪些
陶器既然是为了改进人类生活而制作,因而为不同的需要,产生了各种不同祥式和用途的器物,如盛食物的钵、碗,煮食物的釜、鼎,盛水的壶、罐和用于洗濯的盂、盆等,不仅种类和样式繁多,而且在器物造型上,因地区习尚之异,又各有不同。
‘肆’ 河姆渡人如何使用陶器
在原始社会早期是以妇女为主体的母系氏族社会陶器的制作主要由妇女来承担.体小的陶器以手捏成型 体大的陶器以泥条盘筑成型:先把淘泥搓成泥条圈于上层盘叠 ,再将里外壁摸平制成坯型.又称之为 泥条盘筑法! 其中泥条盘筑法是最多用的方法,延续时间也长. 而到了仰韶文化时期成型技术进步 开始采用转动的圆形木盘上(陶轮)盘筑坯型或修整坯体口沿 .这种方法称之为 慢轮修整.此外大汶口文化时期的进一步发展为 轮制法!制陶进入轮制法阶段社会分工有所改变此时男子参与了制陶随后成为制陶的主力军!
还是说重点吧 河姆渡文化 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早的原始文化.甚至比黄河流域仰韶文化 马家窑 齐家文化好要早些! 制陶特点:以手制成型 陶质单一 而在黏土中掺入烧过的草木灰和谷壳.烧成温度为830--930度之间!先民起初最早是采用 露天柴草堆烧 方法! 即:在空地上铺好柴草,码放好陶坯,四周围再以柴草铺盖打火烧制大概3到8个小时,停火以后在陶器上覆盖层厚的草木灰保温.由于露天烧制对升降温度难以控制,所烧的陶器大都成红褐或灰褐色!~随着先民对火的了解逐渐从露天柴草堆积法发展为横穴窑以及后来的竖穴窑
‘伍’ 在历史发展中出现了陶器和秦砖,古代陶器的用途有哪些秦砖的用途有哪些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各地区广泛交流,使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到了汉代,社会安定,生产力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更是突飞猛进。
秦砖主要用于城墙、拱桥、塔等建筑,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如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就是两千多年前用秦砖建造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陆’ 古代的陶器有什么用途至少5项
1.作炊器的鼎、罐、甑
2.作饮器的觚,作食器的豆、簋、钵、三足盘
3.作盛器用的盆、瓮、缸,等
4.(用更早的陶器)作古董
5.装饰品
‘柒’ 古印度手工业有哪些特点
在古印度,手工业和商业无论在行会或政府管理下,都表现出经营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手工业者有的住在农村,为村社农民服务;有的住在城市,自销产品或出售给商人;还有的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些小镇和村落。迦尸国首都波罗斯附近有一个木工镇,居住了上千家木匠,其产品远销印度各地。摩揭陀王舍城外有一条织工街,生产各类纺织品,织品的声誉远近闻名。手工业分工细密,达几十种之多。生产方式除个体经营外,还有手工业作坊。小的作坊主雇佣几名工匠,大的则雇佣数百人。如一位名叫萨达罗普特的陶器作坊主,拥有500名陶工和一只船队。他的陶器制作精致,在恒河流域的许多地方出售,很受欢迎。孔雀帝国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官方手工业作坊。
印度河陶器及其纹饰印度河文明的复合动物纹彩陶器(公元前2550年),在古印度手工业的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佛教文献也有提到类似于中国传说中鲁班造木制飞鸟之事,这说明当时的木工制造业技术水平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不仅用粮食酿酒,也用果品酿酒,酒的品种有粳米酒、大麦酒、梨汁酒、阎浮果酒、甘蔗酒、舍楼伽果酒等十余种。金银器皿及象牙、珠宝、天青石等装饰品工艺精湛,大量出口到西亚和西方。在古代世界,印度的纺织品颇负盛名。纺织品质地极好,花色多样,品种繁多。如被单有长绒山羊毛被单、丝被单、多色混合的被单、绣花毛被单、绣以大型图案的被单;毯子有白毯、一边和两边带软毛的地毯、可供16人坐在上面的特大地毯。当时佛教僧侣的袈裟布料有亚麻、棉、丝、毛、粗布和大麻布等六类。而富人则身穿更为华丽的绫罗绸缎。作为纺织品之精品丝织物出现较早,已出现了纺织品生产的基地。
印度河陶器及其纹饰
‘捌’ 河姆渡原始居民制造的陶器,有什么用
此为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灶、盆、甑”组合,陶灶用来生火,盆里加水,甑类似于现在的笼屉,用于蒸食物。
‘玖’ 陶器在古代安第斯文明中的用途是什么
安第斯地区的制陶技术在整个美洲大陆堪称首屈一指。陶器在古代安第斯文明中曾发挥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储存食物和饮料的用具,也是祭祀用的礼器与陪葬用的冥器。因此,该地区地下墓葬中蕴藏的陶器数量是惊人的,今日各大博物馆与收藏家收集的陶器大多来自墓葬品。这些陶器种类繁多,造型各异,装饰千变万化。除了体现出发展阶段的继承与发展外,还形象地反映出各地区艺术风格的差异性。
‘拾’ 原始人制作陶器用来干什么
1盛食物,盛水
2盛祭品
3也可能是对陶艺的探索。
1先做好陶坯,2画图案、上釉,3进窑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