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度信奉哪个教呀
印度主要宗教有:印度教(占82.7%)、伊斯兰教(占11.2%)、基督教(占2.6%)、锡克教(占2%)。此外还有佛教、耆那教、袄教和犹太教,信徒各占1%左右。山区一些部落民族信仰原始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是传统宗教,源于本国,其余为外界传入的。
‘贰’ 世界有几大宗教
世界10大宗教: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佛教、道教、神道教。
1、道教是中国本土教派之一,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着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
2、佛典上总讲:中国有大乘根器,是佛法归处。象雄文化是佛教的起源,现今,藏区以及印度、尼泊尔、布丹、蒙古国、俄罗斯等地区仍然有很多象雄文明中产生的宗教文化的遗迹和寺庙、僧侣,从藏区到世界各地有很多的人信奉象雄文化中的古象雄佛法。中国古象雄文化是世界佛教的起源。
3、基督教是对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亦称基督宗教。公元1世纪,发源于罗马的巴勒斯坦省(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约旦地区)。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稣基督的诞生、传道、死亡与复活。
4、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之一,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回回教门等。
5、儒教又称“孔教”“圣教”。先秦被称为道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后为和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儒教是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宗教 ”,儒教是礼乐文明的代表,上古宗教的直接继承者。
‘叁’ 印度人信什么教
印度人信奉的绝大部分是印度教。
但是也有信奉佛教的。
‘肆’ 印度宗教的简要介绍
印度是世界宗教发祥地之一。直到现在,绝大部分印度人仍然笃信宗教。宗教与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深入到印度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印度,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是工厂,还是学校,从几岁、十几岁的儿童,到几十岁的老翁,他们同你交谈之间,一定会问“你信什么教?”当你回答不信任何宗教时,许多人甚至青年学生都会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在印度,可以说处处有神庙,村村有神池。在一些地区,街上的行人路过一座神庙,便会停下来,转身跨进庙门,举手击几下吊着的小铜钟,然后在一个容器里放一些钱,接着双手合十,闭上眼睛,祈祷片刻。之后再继续赶路。前边若再遇到一座神庙,又会重复一番。白天,在大街十字路口的庙内或路边的庙中,总有不少信徒赤脚盘腿席地而坐,全神贯注地听祭司向他们讲述各种神话故事。
由于印度是个宗教盛行的国家,宗教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印度人看来,宗教至关重要,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生活,这种思想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人们信仰宗教,按宗教教义行事。绝大多数人从早到晚,从生到死,一举一动,无不与宗教联系起来。
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印度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印度已经超过印度尼西亚,成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当多的伊斯兰教建筑。作为外来宗教的伊斯兰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导致了一系列的宗教冲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时造成了宗教仇杀的惨剧。在现代,印度这两个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于印度的宗教,不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基督教、祆教、犹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影响的宗教,但人数稍少。
尽管宗教在印度的影响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无神论和不可知论。 锡克教是在伊斯兰教影响下经过改革的一个印度教教派。它原是印度教一个反对种姓的支派,是对婆罗门统治和教义的一种反叛,后来又在反对穆斯林的统治中形成了军事力量。它的产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两大文化融合的产物。大约400年前,锡克教创立于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邦,创立者是那纳克(生活于1469—1538年间)。该教强调信仰唯一的真神,认为各种宗教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主张业报轮回,提倡修行,但反对印度教的祭祀制度和一切形式的礼仪,反对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反对种姓制度,反对寡妇殉葬和重婚,主张消除教派间的对立和冲突。锡克教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四反五K”。“四反”,即反对禁欲,反对繁琐的祭祀礼仪,反对多神论,尚武但反对强权政治。“五K”是锡克教徒毕生实践的五件事的印地语缩略语,即Kesh(蓄发留须);Kanga(佩戴长梳);Kachh(包裹头帕),Kara(右手戴钢镯);Krpan(身配短剑)。锡克教徒男子名字后面均加“辛格”(意为狮子)二字,以勇猛彪悍着称。
2001年,印度有1930万锡克教徒。今天许多锡克教徒还住在旁遮普——世界最大的锡克人省份和锡克人的发源地或家乡。其余的主要集中在邻近的哈里亚纳邦和新德里。最着名的锡克教庙宇是金庙,位于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许多锡克人在军队服役。印度前总理曼莫汉·辛格也是一名锡克教徒。旁遮普是锡克教徒的精神家园,也是印度唯一一个锡克教徒占多数的邦。 耆那教创立时间与佛教相仿,也是公元前6——前5世纪前后。它是当时反对婆罗门教的主要思潮之一,后分裂为天衣派(裸体)和白衣派,中世纪时得到广泛传播,一直保存至现代。耆那(Jain)本身的意思是胜利者,是该教传说中的人物筏陀摩那的称号。耆那教在印度一直得到稳步发展,这一点与佛教的情况完全不同。据统计,该教在全印共有4万多所寺庙 。它还向印度以外的地方传播,在斯里兰卡、伊朗、阿富汗和阿拉伯国家均有不少信徒。
耆那教和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是起源于印度的四种主要达摩系宗教之一。总体上,尽管耆那教徒只占印度总人口的0.4% (大约420万),他们在印度社会中的地位却相当显要。绝大部分印度的耆那教徒都生活富足。他们所拥有的权力和财富与较少的人口很不相称。按照2001年印度人口统计,耆那教徒的识字率最高,达到94.1%,而全国平均水平只有64.8%。
‘伍’ 印度教是如何发展的
印度教 是起源于古代印度韦陀教及婆罗门教的宗教,也是印度文化圈中产生的重要宗教之一,印度教和佛教一样相信灵魂不死,但等级制度很严格。
那么,在印度教的宗教文化中,印度教是如何发展的呢?一起随我来看看吧!
印度教形成于2世纪左右,奥义书集大成,六派哲学体系渐成,它是综合各种宗教,主要是婆罗门教信仰产生出来的一个新教,而在2世纪之前又被称为是婆罗门教并且得到了当时印度上层人物王孙贵族的支持。印度教继承婆罗门教的教义,仍信仰梵,并对存在着造业、果报和轮回的观点,赞成和积极发挥。但并不同于婆罗门教的教义、教规等。首,婆罗门教原是一个多神教,而印度教是一个具有相当特殊性的神教。
印度教也信仰多神,但在多神中应以梵天、毗湿奴、湿婆三神为主神。认为,梵天是主管创造世界之神;毗湿奴是主管维持世界之神;湿婆是主管破坏世界之神。在三个主神中,又往往把毗湿奴或湿婆立为一个主神,其他神都在其下,并都是这两个神之一的化身,所以是具有特殊性的神教。其次,印度教吸收了耆那教欲的主张。再次,印度教也普遍建立起僧团和寺庙。婆罗门教
初无寺庙,公元1世纪左右才开始有点零星庙宇。印度教自建立起,它的祭祀活动在寺庙举行,有些庆典祭祀还有专门的舞蹈者跳祭神舞,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形成了盛大、热烈的场面。因此,产生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大。最后,在哲学上,是以一个更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为基础。提出这一体系的是8世纪吠檀多哲学大师商羯罗。他创立了不二论,即一元论学说,认为除宇宙精神梵以外没有任何真实的物,梵和个人精神是同一的、“不二”的。为人们指出了如何摆脱虚妄,达到真实的道路。在他看来,物质、个人灵魂、具有人性的神又都是存在的,但从总的真理的意义上来说,这一切都是幻觉,是梵以幻力进行了神秘而不可喻解的作用的结果。
他认为,把幻象当成真有,是以人自身的无知无明为条件的。并强调指出:“只有智者可以透过它看到它背后除了唯一实在的梵以外无它物。”在商羯罗的眼里,人的本我,也即他的不死的灵魂,他的精神,在本性上是与最高实在梵完全相同,人生的目的,就是摒虚幻不实的物质世界,使人的本我与梵合一。至此便可以摆脱痛苦的世世轮回,进入神妙而又销魂的纯粹极乐状态。
鼓吹解脱之道是在心智上进行多方面的修养,逐步做到能区分永恒的东西和无常的东西,控制自己的感官,放弃对于世间物质的执着,热心向往与梵的结合,通过冥想梵我如一的真理获得坚定的信仰。商羯罗就是以这一客观唯心论的哲学理论,引导人们崇尚印度教。他还亲自组织了一些重要的宗教活动。并在印度建立了四个圣地和仿照佛教僧团成立了“十名教团”印度教组织。这在最终击败佛教起了很大作用。
‘陆’ 印度把什么宗教作为国教这种宗教把哪种动物奉为神灵
印度教~,奉神牛~
印度教
印度教也叫新婆罗门教,渊源于公元前2000年产生的吠陀教,其主要教义有种姓制度、因果报应、人生轮回和非暴力之说,主张禁欲和苦行。主要经典有四部吠陀,还有《梵书》、《奥义书》、《往世书》、《摩奴法典》等。
多数印度教徒是多神论者,相信众多神灵,盛行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他们崇拜树,认为树是生命的象征;崇拜石,认为石是宇宙的中心;崇拜水,认为水是生命最初的元素,他们还崇拜母牛,认为它是女神和丰产的象征。
重来世、轻今生是印度教的主要特色,他们认为人是有灵魂的。灵魂寓于躯体之中,躯体是短暂的,要灭亡的,而灵魂是不灭的。生命不是以生为始,以死为终,而是一系列生命中的一个环节,个人的努力不能改变今世,却能改变来世。印度教主张人们重视心灵的修行,这主要通过修炼一种名为“瑜伽”的功法来实现。
印度瑜伽:在印度旅行,常会在寺院,乡村小舍、洞穴或林中见到潜心苦修的瑜伽师。他们全身赤裸,双目微闭盘膝静默,口中发出一阵阵玄妙的声音,他们有的端坐静思,好像整个世界与他们无关,有的则做各种匪夷所思的动作,其动作多达1000多种以上,如参照鹰、鱼、青蛙的动物动作、参照树、莲花的植物动作,甚至有的动作是回到母亲怀中的胚胎状态,头下脚上、曲身蜷体。印度报刊和电视常常报道瑜伽师修炼的消息,使人惊奇的是,有的瑜伽高手竟然可以不吃不喝埋在地下数天甚至几个月而安然无恙。电视台对瑜伽师进行现场采访,使人们对这些难于置信的现象不得不承认。现代医学也证明了,瑜伽确实有一定的治病强身的功效。
瑜伽起源于印度教,主张靠净心修炼,获得解脱,认为存在着一种超越现实生活的绝对静止的状态,在这样的静止状态下,个人灵魂可以与绝对者合一这样的修行叫瑜伽。通过修炼瑜伽,对人的身体有好处。今天,瑜伽几乎成了印度的一门国学,研究、修炼的人无以数计,自1981年起,印度教育部将瑜伽列为全国各级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必修课,政府在全国各地设立瑜伽中心,为国家培养大批的瑜伽师。现在,瑜伽还流传到了全世界,甚至超越了中国气功,成为全世界许多人非常喜爱的一种强身养性的锻炼方法。
圣山圣水是教徒朝拜的地方,在印度的市街、村庄、深山水涯边,常可看见满面风霜,披着一根拐杖和一个化缘的钵,貌似乞丐的教徒,不停地朝着心目中的圣地跋涉,印度教主要圣地是恒河支流的发源地巴吉拉蒂,曼达基尼、阿拉克南达,而瓦腊纳西是印度教中心。
印度神牛:牛被印度教奉为神灵,这与一个在印度人人皆知的故事有关。故事说:古时候,印度有一个仁慈的国王。一天,他看见一只狮子要吃一头母牛,他当时没有任何办法来制止,只好对狮子说:“牛是国民的衣食父母,你不能吃它,要吃就吃我吧!”国王自愿用自己的身体代替牛给狮子吃。从此,牛在印度成为了人人保护的动物。印度是世界上牛最多的国家。人们说,印度是牛的天堂,这一点也不过分。在印度的大城市街上甚至一些高等级公路上,到处可以看到悠闲自得的牛,它们根本不管红灯还是绿灯,愿去哪里就去哪里,交通警察视而不见,放任自由,牛走累了,随地卧倒不动,闭目养神,哪怕这里是拥挤的交通路口和繁华闹市。司机遇到挡路的牛,便会停下车,既不按喇叭催,也不下车赶,而是耐心地等待牛走开。牛肚子饿了,心安理得地到菜摊,水果店要东西吃,吃够了就扬长而去,连招呼也不打,人们叫它们是“不带钱包的顾客”。这些不呆在饲养场里而在街上游荡的牛叫神牛,它们是被人买去还愿而放生的牛,在印度教徒眼中,牛就是神,是繁殖、兴旺的象征,传说中印度教大神湿婆的坐骑南提就是一只威武高大的神牛,因此对牛非常敬仰。他们爱牛、敬牛、拜牛,绝对不吃牛肉,不用牛皮制品。印度宪法规定,对神牛要加以保护,有的联邦还颁布不准屠宰健壮牛的禁令。
印度人对牛的保护和崇拜除了宗教上的原因,也有实际生活上的原因,印度人有一句话,叫做“娘生我,牛养我”。目前,印度有3亿头牛,牛不但助人耕耘、运输,它的奶还是人们的重要食物来源。全印度每年牛奶产量高达3000多万吨,不仅有些小孩靠喝牛奶长大,甚至有些人吃的饭、喝的饮料里都要加牛奶。印度教徒如此崇拜牛,引起不少的社会问题,特别是伊斯兰教传入印度之后,由于教规不同,伊斯兰教徒吃牛肉,他们拒绝执行联邦的不准屠宰的禁令。在孟买市,市政府本来规定禁止杀牛的,但是由于非印度教徒的反对,每年还是要宰杀10万头牛。为了牛的问题,印度教徒常与其他教派发生冲突,1979年4月,印度教圣人、84岁的维诺巴·巴维为了拯救“神牛”而专门进行了一场绝食斗争。
印度教种姓制度:印度教有个残酷的种姓制度,它已几千年的历史。当年,雅利安人(“雅利安人”即梵文“arya”,意即贵族)翻过喜马拉雅山来到印度,非常鄙视当地的黑皮肤土着,称他们为达塞人,即奴隶。雅利安人不许自己的子女与达塞人结婚,并渐渐发展为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它将人分为四个等级,高低贵贱不同,各种姓间界限分明,不通婚,不往来,不变更。这四个种姓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按照印度教传说,创造万物的大神从头部生出婆罗门,从臂膀生出刹帝利,从腹部和脚底分别生出吠舍和首陀罗。一个人的种姓生来就决定,世代相传,就连他们的职业一般也是固定,不得轻易更改,就像电影《流浪者》里所说的“法官的儿子就是法官,小偷的儿子就是小偷”一样。这样,一个人种姓出身决定了他的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及家庭生活。
四个种姓地位最高的是婆罗门,从事文化教育和祭祀,也叫祭司阶层。第二是刹帝利,是统治者及士兵阶层。第三是吠舍,是工人。首陀罗地位最低,从事农业和各种体力及手工业劳动等。不同种姓的人,不相接触。婆罗门认为自己最圣洁,深得上天宠爱。如果他与低贱的人接触了,他回家后要马上洗澡,或者去恒河沐浴,以涤除“污垢”。不同种姓的人不能通婚,但高种姓的男子可以娶低种姓的女子,反之却不行。
除了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之外的人,叫作“不可接触的贱民”,人们又叫他们“哈里真”,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只能做扫地、扫厕所、处理动物尸体等工作。贱民不得与高种姓人共住一村,共饮一井水,甚至他们的身影也不能落到高种姓人的身上。
种姓制度已有几千年历史,它在印度根深蒂固。不论是莫卧儿王朝的穆斯林军事力量,还是英国300年的殖民,甚至圣雄甘地的伟大号召力,都未能动摇种姓制度。有的婆罗门虽然家境破落,被迫给别人当佣人,看孩子、做饭,但也绝不会给别人家打扫厕所,以保持“高贵的身份”,主人也往往表示理解而不强求。而今日的 “哈里真”想求得一份好一点的工作,却仍然比登山还难。近年,“贱民”们为了摆脱受歧视的举动,多次举行暴力抗议,也为进入现代化的印度多少带来一些动荡。
‘柒’ 印度信奉的是哪个教
印度最大的宗教是印度教,80%印度人信仰的都是印度教,印度的第二大宗教是伊斯兰教。
印度教源于古印度韦陀教及婆罗门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主要流行于印度,在欧洲的英国,南亚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也有很多信徒。
印度教起源:
西元前十六世纪,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开始了印度本土的古老文明。就像其他原始部落对自然山川的敬畏与崇拜,雅利安人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存,也必须膜拜、礼赞、歌颂一切自然神只,且将赞歌编为圣典,相互传颂。到了后期,与人们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神只,受到最多的崇拜,雅利安人便由“多神信仰”逐渐转向“主神信仰”的模式。
为了与神沟通,祭祀便成为一件大事,司祭者拥有无上权威,能为自己祭祀、为他人祭祀及教授圣典。于是,在阶级制度严格划分的社会里,司祭者被尊为最高阶级的婆罗门,他们依着“祭祀万能”的神圣职权,开启了神权色彩浓厚的婆罗门思想。
‘捌’ 印度人民的宗教及信仰是怎样的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 文化 的每一部分。至今绝大部分印度人仍然有宗教信仰。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印度人民的宗教及信仰,希望大家喜欢!
印度及其人民
印度是一个大陆,也是一个半岛。北方以世界最大山脉的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兴都库斯山为屏障,而与大陆的我国西藏、西康、云南接壤,又与西北方的阿富汗及东南方的缅甸为分界。但是印度的西面是阿拉伯海,东面是孟加拉湾,最南端是科末林岬,隔着保克海峡,与锡兰相望,锡兰之南即为印度洋。向北看,是大陆,向南看,是半岛。南端尖突,北部广阔,形成一个大三角形。
地理 现在,从东到西,阔有一千三百六十英里,从南到北,长则一千八百英里,海岸线长达三千英里,面积之大几占全球十五分之一,与全部欧洲(除苏联部分)相等。原来,西起东经六十二度之巴基斯坦西南边境,东迄阿萨密东部之东经九十三度,宽占经度为三十一度;北起克什米尔北端之北纬三十七度附近,南迄锡兰岛中部之北纬七度附近,长占纬度亦约三十一度。以北纬二十五度稍北,为全区的最宽处。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故其大部属热带,小部属温带。
印度的地域,现可分为三大地区。
(一)喜马拉雅山及其关隘地区:北起阿富汗,东至阿萨密省。西部则关隘甚多。而以基尔及(Cilgit)与白夏瓦(Peshawar)最富 军事 价值,因其与中国、苏俄、阿富汗接壤,今此二关隘,在巴基斯坦境内。印度本藉山水屏障,堪称世外桃源,可是历代外族的入侵,即是通过此等关隘而来。
(二)印度河及恒河流域地区:由印度河及恒河盆地所形成的平原,位于喜马拉雅山,长约二千英里,阔约二百英里。这便是印度文化的发祥地带,又可分为二区:①以西方印度河为中心的五河地方,其地富于水利,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宜于农牧。印度河的出口是阿拉伯海,其上游注入印度河的支流很多,而以五河最着。旁遮普省之名,即由五(Panj)河(ab)的古波斯语而来。印度的名,即由印度河(Ins)而来,泛称为信度(Sindhu)即是水或能的意思,首先仅用于称呼印度河流域,终于成了全印度的名称。②东南方恒河为中心的平原,恒河发源于雪山,途中集无数支流,灌溉两岸广大的平原,而以孟加拉湾为出口。
恒河最大的支流是阎牟那河(Yamuna),在此河的上流萨特雷池河(Sutlej)之间的区域即拘罗(Kuruksetra)地方,即是婆罗门文明的中心地,婆罗门所称的中国(Madhyadesa),便是指的这一区域,故又被称为婆罗门国(Brahmavara)或雅利安邦(Aryarta)。佛教所称的中国,乃是指的恒河流域中的摩羯陀地方。
(三)德干高原:此在恒河以南,又可分为:①中央高原,即起自频阖耶山、及萨婆罗山,达印度洋,拥有孟加拉湾及阿拉伯海之间一带地区。②利于耕种的东部海岸地区。③利于 工商 的东西部海岸地区。④现代国防上极有价值的半岛极南地区。
人种若详细分别,印度种族约有数百,堪称世界人种的博览场。印度是一古文化的发达之地,在雅利安人尚未来到之前,他就有了很高的文化,在旁遮普(Panjab即五河)及信德(Mahenjodaro)的发掘,看出在五千年前,这里已发展了人口众多的大城,其文化已比同时的埃及、巴比伦远高。这不是雅利安人的遗迹,可能即是后来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土着的文明。
印度自古即不断地有外来民族自西北侵入,像波浪一般,层层相继。以体质及文化的程度来看,大略可分为五类:
(一)委得人(Veddas):他们的后裔,传延到今日,他们具有最原始人类的状貌,也分布在印度最遥远南端,专门研究此种人的学者,都称之为“生存的一种原人化石”。但他们也是外来民族,或许是最早侵入印度的一支。
(二)达罗维荼人(Dravidian):五千年前在印度河流域创建文明的,可能就是此族,皮色暗黑,身体矮小,发多而卷,面较长,鼻阔平,眸黑。一般人猜想其来自土耳其斯坦,锡尔达拉河(SyrDarya)上游,侵入印度后即把先到的委得人,赶到南方去,而占据了印度的北部与中部。
(三)雅利安人(Arya):此族的体格高大,面方正,多?而鼻细高,黑眸,肤色与南欧人相似,其发祥地,一般说是来自中央亚细亚,但最早发源何处,至今尚无可靠的根据。雅利安人之到印度的时代,据古偷维得尔(Grunwedel)说,是西纪前两千年,费尔古森(Fergusson)则说,是西纪前三千年,另有一位乌法维,却主张在西纪前一千五百年,此一问题,曾有许多史学家、语言学家、考古学家,着述争论,为时甚久。总之他们战败了先到的达罗荼人,将一部收为奴隶,一部赶向南方,而自己便在那里居留下来。
(四)回教人:这一族侵入印度北部达七百年之久。此族是土耳其人与伊朗人的混血种,而保有土耳其人的成分较多,身材高大,肤白,睛黑或灰,多?髯,鼻细长而颇隆。
(五)蒙古人:此族最早侵入印度西北部的,是大月氏王丘就却,于西纪前二十六年灭了希腊王而创立了贵霜王朝。在此以前有希腊人弥兰陀王,曾将大军入印建都于奢羯罗。大月氏本为我国甘肃山谷间一小部落,以人种地理的分布而论,是属于蒙古族的西蒙人,即是厄鲁特人(Eleuts)。现在所称的蒙古人,乃系指的蒙古人、西藏人、突厥人、伊朗人、缅甸人的混血种,保有中国人的成分较多。其居于西北印的,身材高大,鼻狭窄,颇似伊朗人;居于缅甸。阿萨密省。孟加拉省。不丹。锡金、尼泊尔的,肤色黄而面部平坦,视之如中国人无甚异。
正由于许多民族相继入侵,又彼此同化,相互通婚故形成更多的混血人种。复以其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地域隔膜的缘故,印度语言之庞杂,也为世界之冠。梵文与波斯语、拉丁语为同一语系,由此演变而产生印度各种 语文 。
(二)佛教出现时,梵字已不普遍,代之而起的是各地方言,为了统一方言的标准语而有“雅语”(Sanskrit)的出现。至西元前四世纪间,梵字有了若干程度的改革而复兴,成为印度古典学者采用的文字,大本与雅语相近,中国即称之为梵语。由近代发现的古代碑铭文字及中国古代对佛经的音译推知,释尊当时所用的,现在虽不能确定,但很可能是用的一般大众的混成俗语的机会较多,此种俗语,再经若干变化,即成为巴利语,唯今日南传所用的巴利语,既非佛世的原状,亦与阿育王时的有所不同,它是经过几次变化而成的。但较梵语写成的经律,可能略早,佛陀偶而用雅语,来自各地的弟子们,则可用各自的方言,传布佛法。佛灭后王舍城第一次圣典结集,大抵是用混成的俗语,后来梵文复兴,佛教的学者们,自不免又用了梵文,近世在尼泊尔、高昌、于阗等地发掘到了若干梵文佛典,足征汉译圣典的原本是无可置疑地出于梵文。
(三)印度方言总计达二百二十余种之多,主要语文有十三种,今之印度宪法规定为通用的语文者,则有印度语、巴利语奥雷萨语、特鲁古语、马拉提语、卡纳达语、塔米尔语、土鲁语、马拉雅拉语、锡兰语。印度人常因回教与印度教的信仰冲突而流血,为了保护各族的语文,也会引起战祸,可见其情况之一斑了。
印度的宗教信仰
有人语:通观印度的 历史 ,得于其中寻出世界一切宗教之模型,同时又能寻出希腊以来迄于近世之西洋哲学的重要思想;而尤足为印度?者,此等宗教与哲学,自始即保持着一体不离之关系而前进。西洋则发生于希腊的哲学与发生于犹太的__,在古代本相冲突,至中世两相调和,近世间则再分离,而与印度大异其趣。(此语见于高楠及木村合着
四吠陀印度民族众多,宗教也多,唯以雅利安人的宗教为正统,那就是根据吠陀而来的一贯思想和信仰。佛经中的婆罗门教,现在的印度教,都是由此而来。
四吠陀的大致内容是:
(一)梨俱吠陀:含有一?一七篇长短不一的祭祀圣歌,其中仅十分之一是关于一般世俗的,十分之九皆是宗教的,尤以“礼敬太阳神歌”为最重要,乃为婆罗门僧侣朝夕祷颂的一首。其内容成立的时代不一,最迟则为西纪前一千年编集而成,此一吠陀乃为考察雅利安人最古状态的唯一资料。
(二)沙摩吠陀:计收圣歌一千五百四十九首,为婆罗门僧侣于酒祭时所唱者。
(三)夜柔吠陀:此与沙摩吠陀大致相同,是教导如何施行祭礼者,所不同的,大部分为梨俱吠陀中,尚未出现的独创的祭词。
(四)阿闼婆吠陀:内容分二十卷,包括七百三十一首圣歌。此系雅利安人与印度原居民族接触之后,吸收其若干信仰的要素后集成,故其多属神咒,为控制神鬼之法,仅少数为歌颂上帝之诗,所以多含迷信色彩。
四阶级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是:①吠陀天启主义,②祭祀万能主义,③婆罗门至上主义,这也可说是神教的特色。吠陀是由梵天上帝的启示而来,所以神圣无上;依据吠陀的指导而行祭祀,所以无所不能;祭祀须由婆罗门僧侣职掌,所以婆罗门阶级也是至上的。
实则,阶级制度的出现,乃至雅利安人到了印度之后,由于吠陀诗歌的渐增,祭祀仪式的渐繁,始产生专职的祭司,祭司自私,为保自姓的利益,乃主张祭司的世袭,遂因藉神职的权威而唱出四姓的阶级:
(一)婆罗门:祭司阶级的宗教师,由历代子孙的繁衍而形成一大种姓,他们是生来的僧侣,但却祗有到年老时始行林居的出家生活。(其分人生为:一 儿童 教养期,二结婚与家庭生活期,③森林期,遁世潜修期)。
(二)刹帝利:王者阶级的武士族,这是为了对内的统治,主要是为对外的抗御,而出现的武人种姓,是由于武艺的世袭,战士的专职而形成。他们要藉婆罗门的祭祀而得神佑,所以是第二阶级。
(三)吠舍:除了祭司和武士之外,尚有其他从事余农工商业的雅利安人,便成为第三阶级。
(四)首陀罗:这是被征服的先到印度达祭罗维荼人,是奴隶、是贱民。
在此四大阶级中,前三者有诵念吠陀经及祭祀的权利,死后得再投生于世,故称为“再生族”;非雅利安人的首陀罗族,既无诵经祭祀的权利,亦无转世投生的希望,故称为“一生族”,婆罗门族死时只须拜神诵经,即可归返宇宙本体之梵天,称之为顿悟法;刹帝利及吠舍族,除诵经祭祀外,尚得苦练修禅,方生梵天,称之为渐证法。
神的信仰不用说,雅利安人的信仰是根据吠陀而来。在梨俱吠陀中,分宇宙为天、空、地的三界,每一界有十一神,计三十三神,然其实际数颇多,看似多神教,唯其往往对某一主要神的赞颂,辄用最上的词句来形容,故在主要神中,亦常变更其地位,因此有人称之为交换神教(Kathentheism)。若从信者的主观状态而言,则又显然常有一神教的意味,故又被人视为单一神教(Henotheism)即在多神中只崇拜某一神的宗教。
通常地说,雅利安人崇拜太阳、天、雨、空气、火,这五种天然力量的神格化。但对天之神婆楼那(Varuna)及雷雨之神因陀罗(Indra),特别崇敬。由对于因陀罗的特重,致有人以为印度之名,即由此神之名而来。
吠陀的神,是先由天神、空神而渐重地神。其原始的神为特尤斯(Dyaus),此神与希腊的宙斯及罗马的丘比特,同为由发光(dyu)之语根而成的神名,乃由光明而神化者。吠陀神界最有力的是婆楼那,其出现稍早于空界的主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Agni),则为地界的主要神。
不论如何,吠陀的神数虽多,当他们礼拜各种神?之时,并不忘怀宇宙的主宰,所以梨俱吠陀中说:“虽然,世人称其为因陀罗,密多罗(Mitra此神乃表太阳的恩惠者),婆楼那、实则只是一个,不过诗人给予各种不同的名字而已。”
印度的哲学
印度哲学的分期根据已故的印度总统,罗达克立须那博士(Dr.S.RadhaKriishnan)所着“印度哲学”,对于印度哲学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
(一)吠陀时期:自西元前一千五百年至西元前六百年顷,各森林修道院发生于此时,印度的唯心主义亦肇端此时。此为人智初期状态,迷信与思想,两方正相斗争之时。吠陀中附属的歌颂、梵书、奥义书、即于此时记录而成。
(二)史诗时期:史诗系指罗摩所行傅(TheRamayana)及大战诗(TheMahabharata)两部长诗,自西元前六百年至西元后二百年,此八百年中,始自奥义书的初期,终于各派哲学的发展期。各宗教如耆那教、佛教,(印度教的)湿婆派及维修奴派的成立,亦在此期中。六派哲学与初期的佛教同时,惟其六派书籍的写定,乃是后来的事。
(三)经典时期:是指各宗派的学说之有文字记录而成为经典的时代,此自西元第二百年之后。在此之前,多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记诵其教义思想。
(四)注疏时期:这与经典时期,不易严格划分。有了注解,即有字义之争,故此为重文字而轻思想的时期。
印度的三大圣书在漫长的吠陀时期中,包含有一个梵书时代,其时间大约是从西元前一千年至五六百年。婆罗门教的“三大纲领”,即在此时树立。其基础则为当时经他们之手编纂的梨俱吠陀、沙磨吠陀、阿闼婆吠陀的各集本。夜柔吠陀开其梵书时代思潮之序幕,梵书(Brahmana)则为圆熟此一思潮的神学书。梵书乃将夜柔吠陀的特质极力发挥,对关联于祭典的事项,一一附于因缘、 故事 、来历,而以散文来解释它们。
在印度哲学史的分期上,梵书、奥义书,均列于吠陀时期。在此所要介绍的三大圣书,吠陀时期的即占其二。现在分述如下:
(一)吠陀经:即是四种吠陀的集本。吠陀哲学的开出,是在梨俱吠陀的末叶,由于对向来所崇拜的 自然 诸神之怀疑,而在诸神之上,立一最高唯一的原理。从来未有独立的神名,此时则出现了;从来未说宇宙的创造,此时则将 抽象 的唯一最高原理,予于生主(Prajapati),造一切主(Visvakarman),原人(Purusa)等的名。以此作为有情与非情的本体。宇宙即为此原理所统一而发生者。此在其无有歌(Nasadasiy
Sukta)、生主歌(PraiapatyaSukta)、造一切歌(VisvakarmanSukta)祈祷主歌(BrahmanaspatiSukta)、原人歌(PurusaSukta)各篇中表达出来。
(二)奥义书:奥义书的梵名为UPZ+NI+SAD,乃“近坐”的合 成语 ,为肝胆相照的对坐之意,其目的在于教人不知的秘密教义。奥义书在形式上仍是婆罗门教正统的产物,而为梵书的一部分,它的最古部分的时代,则在西纪前七百至五百年间所作,这是由于时代思潮的所趋,自由思想抬头,尤其是王者的权力升高而予以鼓励,故其内容有露出反传统的锋芒。此书有两种集本,一是五十二种本,一是一百零八种本,均可称为全集。此书内容之佳,叔本华曾说:“余得是书,生前可以安慰,死后亦可以安慰”。可见其价值之高。从本体论的梵=我,到现象论的梵之显相,而到其结果的轮回解脱,何颖而深邃,其对印度哲学思想的启迪极大。
奥义书与佛陀的时代虽相连续,然佛陀是否知有此书,则殊属疑问,唯其开明的内容,似已成了当时时代思潮的通途。
据说,__也受有奥义书不少的影响。
(三)薄伽梵歌(TheBhagavad?Gita):这是史诗的一部分。大约创作于西元前四百年至二百年之间的时期。当时的佛教正以新气运的发展而压倒了婆罗门教和其他教团,吠陀经的学者们更将奥义书的思想,平民化于薄伽梵歌中,并把不合理的,重加组织,把矛盾的,调和起来,赋予新力量及新路向。经过长期的潜流,婆罗门教终于复兴而为印度教,仍取佛教的地位而代之。此书甚至被享波尔(WilliamVonHumboldt)描写为:“最美丽,甚或是任何已知言语中唯一的真正哲学之歌。”尼赫鲁则说:“这圣歌的宣说不是宗派的,或者说是宣示给思想上的任何一个学派的。”此圣歌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的重要,犹如新约之于
_
以上三书在中国尚未见有全译本,仅有糜文开编译了一册“印度三大圣典”的节本。
六派哲学所谓六派哲学,即是产生于史诗时期之末,与佛教初期阶段相近的婆罗门教哲学,其名称即是:
一、尼夜耶派(TheNyayaSchool)
二、僧?耶派(TheSankhyaSchool)即数论派
三、毗舍迦派(TheVaisesikaSchool)即数论派
四、 瑜伽 派(TheYogaSchool)
五、弭曼差派(TheMimamsaSchool)
六、吠檀多派(TheVedantaSchool)
此六派不但信仰梵天的存在,并且承认吠陀的存在价值。唯其前四派的立论不以吠陀为根据,后二派的立论则以吠陀为根据。
由奥义书激发的主要学派,为数论派、瑜伽派、有神派(以梵天为中心而产生维修奴与湿婆=自在天的信仰者)三潮流,吠檀多派亦属其正系而成立较前三流为迟。瑜伽派较佛陀为迟;佛陀时代也尚无如今时僧?耶颂所传之数论派;与奥义书系思想相并,而认为是梵书系哲学思想的弭曼差派、胜论派、尼夜耶派,其除尼夜耶派于间接关系上尚有讨论之外,其余诸派之成立,均较佛陀为迟。
猜你喜欢:
1. 中国人信仰什么教最多
2. 最新国宗教事务条例2017全文
3. 印度宗教有哪些
4. 印度主要宗教与风俗习惯
5. 印度宗教的主要教派是哪个教
‘玖’ 印度信仰什么宗教
1,印度教
印度教信众超过人口的82%,也就是说多达8亿以上的人口信奉该教。印度教由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的婆罗门教发展而来。印度教是多神教。据说,印度教的神有3.33亿之多 。印度教经典繁多,教义十分繁杂,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论,也有一些无神论的思想。
2,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印度的地位仅次于印度教,信奉者约有1 .2亿左右,公元8世纪前后由阿拉伯传入印度。15——18世纪莫卧儿帝国时期,伊斯兰教在印度得到迅速发展,并被定为国教,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伊斯兰教统治印度长达几个世纪。
3,基督教
基督教信徒超过2000万,是除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以外信众最多的宗教。教徒主要分布在南部诸邦,其中以喀拉拉邦为最,其次分布在印度东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传,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时就已传到印度。
4,锡克教
锡克教是在伊斯兰教影响下经过改革的一个印度教教派。它原是印度教一个反对种姓的支派,是对婆罗门统治和教义的一种反叛,后来又在反对穆斯林的统治中形成了军事力量。它的产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两大文化融合的产物。
5,佛教
佛教是其诞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达毗罗卫王国(今属尼泊尔),由始祖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的。佛教在印度曾获很大发展,一度近乎普及整个次大陆。
6,耆那教
耆那教创立时间与佛教相仿,也是公元前6——前5世纪前后。它是当时反对婆罗门教的主要思潮之一,后分裂为天衣派(裸体)和白衣派,中世纪时得到广泛传播,一直保存至现代。耆那(Jain)本身的意思是胜利者,是该教传说中的人物筏陀摩那的称号。
(9)印度是什么教门扩展阅读:
国家环境
印度是世界宗教发祥地之一。直到现代,绝大部分印度人仍然笃信宗教。宗教与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深入到印度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印度,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是工厂,还是学校,从几岁、十几岁的儿童,到几十岁的老翁,他们同你交谈之间,一定会问“你信什么教?”当你回答不信任何宗教时,许多人甚至青年学生都会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
在印度,可以说处处有神庙,村村有神池。在一些地区,街上的行人路过一座神庙,便会停下来,转身跨进庙门,举手击几下吊着的小铜钟,然后在一个容器里放一些钱,接着双手合十,闭上眼睛,祈祷片刻。之后再继续赶路。
前边若再遇到一座神庙,又会重复一番。白天,在大街十字路口的庙内或路边的庙中,总有不少信徒赤脚盘腿席地而坐,全神贯注地听祭司向他们讲述各种神话故事。
由于印度是个宗教盛行的国家,宗教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印度人看来,宗教至关重要,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生活,这种思想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人们信仰宗教,按宗教教义行事。绝大多数人从早到晚,从生到死,一举一动,无不与宗教联系起来。
‘拾’ 印度到底是信哪个教,为何寺庙那么多
其实他们信奉的教比较多,听说印度是一个很尊敬佛教的地方所以寺庙也是很多的。关于印度,根据资料显示印度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而印度河是其文明的发源地。这个条目是关于印度次大陆的历史。古印度文明的疆域曾包括今印度共和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阿富汗南部部分地区和尼泊尔。1947年后,印度的领土仅包括今印度共和国部分。
在寻访了几位着名的沙门思想念家乡然而未得到满意答案之后,他毅然决然决定去实践当时沙门中较为流行的做法——苦行。过了六年的苦行没有一点成果,无奈他只能放弃苦修,吃饭睡觉来恢复体力,在菩提树下参悟冥想,终于修成正果,悟出来大道理,成为了觉者佛陀,那时候他才三十五岁。这也就是印度为什么那么重视佛教界,佛教中有着 他们的信仰,他们需要的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