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中国定居的印度人,都是怎样看待中国的
在国内定居的印度人,他们是如何看待中国?可能会让你感到意外!
这几年来,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快,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国人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国内也相继涌现出一批经济强市。很多外国友人都对中国的发展感到十分好奇,纷纷前往中国旅游,见识中国的变化。
对此驴友们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说说自己的见解!
‘贰’ 印度人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呢
虽然说现在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看,但是我们对于别的国家若不亲身体会,是无法了解的全面的,他国对于我国也是一样。那么身为邻居的印度人看中国的话,他们又是什么感觉呢?似乎印度人看中国总是很喜欢把中国当做竞争对于,从而进行各个方面的对于。
印度人看中国的印象
其实对于印度人看中国的印象如何,这也是需要分差别的。那就是来过中国的印度人,和没有来过中国的印度人。对于没有来过的印度人看中国的话,大部分可能都是从网上所知道的讯息,所以对于中国经常是一种鄙夷的态度,认为中国某些地方完全比不上印度。
曾有个人去印度孟买出差,感慨了一句孟买真漂亮,而那个人的印度客户则回答了这样的一句话:“不用担心,十年后上海也能发展成这样。”emmmmm??估计无数上海人都想说一句mmp吧,这就是偏见时印度人看中国的印象。
但是若是来过中国的印度人,大部分都是十分客观的,能够充分知道两国之间的差距。顺便偶尔感慨一些中国的物价比他们国家要贵上一些,这也是印度人看中国的印象之一。当然了,其实更大多少的印度人,对于中国一无所知。
大多数的印度人仅仅能通过报刊杂志和媒体了解中国,所知道的东西,甚至不多于诸如成龙、长城和中餐等。不过一些印度人看中国时,仍旧持有积极态度,或对中国倾向于中立的观点。我们不妨来看看一个十分可观中立的印度人,对于中国方方面面的印象。
印度人中国可观的评价与对比
1、对中国人的印象:我们认为中国人是非常勤劳智慧且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一群人。中国人非常乐于献身于国家,且常常把国家置于优先位置。而在印度,你可能常会在一些节日遭遇诸如因为工资原因而引起的罢工或者是长时间的假期,这些因素都对出口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经济和文化:很多印度人对中国多年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绩表示赞赏。对印度的民主制度来说,想要重复同样的经历可能要用很多年。我们体会到中国文化是相当美丽的,当人们表演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时,他们展现了适时地同步性。我们发觉诸如武术、舞龙这样的运动真的很美且令人着迷。
3、中国的产品:尤其是涉及到电的,都在印度很普及。我们在印多尔有Jail Road,同样地,大多数的印度城市都有专门销售中国商品的地方。像金立、小米、OPPO、VIVO这样的手机牌子在工程师当中也很受欢迎。但不幸的是,有时中国制造常常被认为是劣质、便宜、山寨的同义词。
4、教育与娱乐:像成龙一样的明星在印度非常受欢迎,中国的动作电影我们都喜欢~我们觉得中国对于各种体育运动“从娃娃抓起”的态度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因为印度的教育从来不把目光聚集在学术能力之外的其他事上。
‘叁’ 世界上哪国人对中国最有好感
与此同时,受访的中国人中有58%的人对美国抱有好感。
在受访的国家中,非洲的肯尼亚民众对中国有好感的比例最高,达到86%,对中国缺少好感的民众比例为10%。亚洲国家民众对中国有好感比例最高的国家是巴基斯坦,为85%,对中国缺少好感的民众比例为3%。
在受访的欧美国家中,美国民众对中国有好感比例的最高,为49%,对中国缺少好感的民众比例为36%。德国国民众是欧美国家对中国缺少好感比例的最高的国家,为61%,对中国有好感的民众比例为30%。法国民众对中国有好感比例为41%,对中国缺少好感的民众比例为59%。英国民众对中国有好感比例为46%,对中国缺少好感的民众比例为35%。西班牙民众对中国有好感比例为47%,对中国缺少好感的民众比例为38%。
俄国民众对中国有好感比例达到六成,对中国缺少好感的民众比例为29%。波兰民众对中国有好感比例为46%,对中国缺少好感的民众比例为41%。土耳其民众对中国有好感的比例偏低,为20%,对中国缺少好感的民众比例为61%。
中东受访国家民众对中国有好感的比例均超过50%。黎巴嫩民众对中国有好感比例为56%,对中国缺少好感的民众比例为42%。约旦民众对中国有好感比例为53%,对中国缺少好感的民众比例为46%。埃及民众对中国有好感比例为52%,对中国缺少好感的民众比例为43%。
值得关注的地是,在亚洲一些国家民众对中国有好感的比例甚至低于欧美国家。日本受访民众对中国有好感的比例最低,为26%,对中国缺少好感的民众比例为69%。印度民众对中国有好感的比例为34%,对中国缺少好感的民众比例为52%。韩国民众对中国有好感的比例为38%,对中国缺少好感的民众比例为56%。印尼民众对中国有好感的比例为58%,对中国缺少好感的民众比例为37%。
在南美国家,巴西民众对中国有好感的比例为52%,对中国缺少好感的民众比例为34%。阿根廷民众对中国有好感的比例为45%,对中国缺少好感的民众比例为28%。墨西哥民众对中国有好感的比例为39%,对中国缺少好感的民众比例为31%。
在中国是伙伴还是对手问题上,受访的国家中只有三个国家的民众认为中国是对手的比例超过是伙伴的比例。印度民众视中国为对手的比例为44%,认为中国是伙伴的民众比例为32%。韩国民众视中国为对手的比例为35%,认为中国是伙伴的民众比例为23%。土耳其民众视中国为对手的比例为21%,认为中国是伙伴的民众比例为19%。
美国民众视中国为伙伴的比例为25%,认为中国是对手的民众比例为17%,认为既不是伙伴也不是对手的民众比例为51%。法国民众视中国为伙伴的比例为19%,认为中国是对手的民众比例为11%,认为既不是伙伴也不是对手的民众比例为70%。英国民众视中国为伙伴的比例为17%,认为中国是对手的民众比例为8%,认为既不是伙伴也不是对手的民众比例为71%。德国民众视中国为伙伴的比例为26%,认为中国是对手的民众比例为16%,认为既不是伙伴也不是对手的民众比例为55%。俄国民众视中国为伙伴的比例为49%,认为中国是对手的民众比例为13%,认为既不是伙伴也不是对手的民众比例为33%。日本民众视中国为伙伴的比例为32%,认为中国是对手的民众比例为20%,认为既不是伙伴也不是对手的民众比例为47%。
在哪个国家是世界经济领头羊问题上,受访的22个国家有14个国家的民众认为是美国,有8个国家的民众认为是中国。美国受访者中有41%的人认为中国是现在世界经济的领头羊,认为美国是世界经济领头羊的民众比例为38%。英国受访者中有44%的人认为中国是现在世界经济的领头羊,认为美国是世界经济领头羊的民众比例为38%。法国受访者中有47%的人认为中国是现在世界经济的领头羊,认为美国是世界经济领头羊的民众比例为41%。德国受访者中有51%的人认为中国是现在世界经济的领头羊,认为美国是世界经济领头羊的民众比例为18%。日本受访者中有50%的人认为中国是现在世界经济的领头羊,认为美国是世界经济领头羊的民众比例为40%。那么中国人如何看呢?中国受访者中有36%的人认为中国是现在世界经济的领头羊,认为美国是世界经济领头羊的民众比例为45%。
‘肆’ 印度人眼里真实的中国是怎样的
在印度人眼里,中国比印度还要落后。他们眼中的中国还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水平。一般对中国不了解的印度人看到中国人都会向中国人炫耀,新德里的几座高楼大厦,对中国人说,你们中国有那么多的高楼大厦吗?但是到过中国的印度人在印度国内比较低调,因为他们不敢开口,他们不好意思说中国改革开放后所取得的成就。在政治方面印度一直以世界第一民主大国的身份来自居,他们认为中国和朝鲜一样都是儿子继承老子,孙子继承儿子的专制世袭制统治,国民没有自由说话。他们认为中国人都非常野蛮。有些印度人偏信谣言,认为中国人什么都敢吃,甚至是吃人肉。他们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非常深。
‘伍’ 印度有多少华人
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20年在印华侨华人只有约5000人,其中3000多人在加尔各答,1000多人在孟买,不到500人在新德里,剩下的分布在海得拉巴和班加罗尔等地。这些华人大多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以及高中以下的学生,经营餐馆以及出租房屋是主要收入来源。
位于加尔各答东郊的“塔坝”,是印度最大的华人聚居区,约有2000华人生活于此。他们大多是祖辈从广东梅县以及湖北天门移居到此,有些家庭已传至第六代、第七代。
(5)印度有多少民众了解中国扩展阅读:
上世纪50年代是加尔各答华人的黄金期,仅“塔坝”的“中国城”就有两万多中国人,他们基本垄断了加尔各答制革工业,大大小小的皮革加工厂、制鞋厂不下200家,餐饮食府更是遍布街巷。据李先生回忆,当时在“中国城”里卖广东小吃都能赚钱,中国人来印度确实是为了淘金。
转折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于中印关系恶化,数百华人在1962年中印边界战争前就以各种名义被驱逐。战争爆发后,在印华人财产被冻结,工厂关门,商铺被封,不少人被当作间谍抓起来,哪怕是释放后都不得在原居住地定居。
随后,在印华人数量锐减,不少人回到祖籍地或迁至东南亚。
‘陆’ 印度人怎么看中国人
有不少印度人参与其中总结自己同中国人交往时的只字片语,想总结出其中大致的轮廓。
一些经常往返于中国和印度城市的印度人纷纷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人喜欢看印度宝莱坞的电影,比如说《三傻闹宝莱坞》、《摔跤吧,爸爸》等电影在中国知名度很高,但是中国人认为印度女性很不安全,印度的种姓制度制约了印度的发展。在中国人的眼里,印度有宝莱坞出品的优秀电影,盛产全球知名科技公司的CEO,IT行业比较发达,印度人英语水平高以及在印度女性很不安全。
印度人
发言中大部分印度人不太相信中印能够发生战争,但是中国人有部分人会有军事教训印度的想法。但是实际上,两国都知道爆发战争意味着什么,因此这不是一个可行的选项。
印度人坦言,印度媒体总是告诉他们,中国是他们最大的敌人,中国的媒体总是在辱骂印度。但是实际上,中国并不怎么关注印度,更多的是关注他们真正的对手美国,中国的媒体也能如实专业的报道印度发生的事情,比如印度废钞的举措和印度成功发射卫星,但是在社交媒体,中国网友总是在嘲笑印度,甚至是不屑于嘲笑。
事实是,印度对中国的关注远超于中国对印度的关注,这种不成比例的关注度,不仅在中印两国国内如此,在美国网站上也是如此,对中国感兴趣的印度人远超对印度感兴趣的中国人。印度人认为,中国人对印度了解的不全面对他们有利,因为这是印度向中国展示自己的一个契机。
‘柒’ 据报道,中国已向印度提供五千多台呼吸机,我国在印度民众眼中是怎样的
据报道,中国已向印度提供五千多台呼吸机,我国在印度民众眼中是怎样的?想必很多小伙伴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根据一些私人up主在外网油管上挖掘到的相关视频的留言,印度网友现在的感觉可谓是非常魔幻,简单来说现在印度网友最大的感受就是,最好的美国,说话和排气一样没什么实际行动,反而是中国提供了最多的抗疫物资。
一,边境矛盾
二,亚洲自贸区
三,威胁,朋友?
边境矛盾打破了近年来较为平稳的局面之前的边境矛盾,我国牺牲了四位边境英雄。原本比较和平的印度关系瞬间变得非常的紧张起来。我们国家和印度的关系直转急下。要知道,莫迪政府是比较亲近美国的,这倒没有什么问题,问题是印度下绊子就有些过分了。
‘捌’ 在印度人的眼中,中国是什么样的
误解:中国是一个单一国家,一种语言,一种文化,一个民族等。
事实:中国是个十分多元化的国家。
汉民族拥有大约10亿人口,构成了中国人口的大多数。他们主要生活在东部和东南部省份。他们说汉语,而汉语并不是唯一的语言,而是多种不同语言的集合(就像印度语也不是一种语言)。中国将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在中国,受到广泛研究和支持的语言包括汉语、蒙语、藏语、维语和壮语。语言学上中国现存有299种语言。。而且中国有56个民族,并不是单一民族。
误解:在独生子女政策下,所有中国人都只能生一个小孩。
事实:独生子女政策只适用于汉人。甚至这一点也不是绝对的。例如在农村地区,如果第一个孩子是女孩,这对父母也可以再要一个孩子。而在城市地区,如果夫妻都是独生子女,那么这对夫妻也可以生第二个孩子。现在这个政策已经结束了。
误解:尼泊尔属于中国。
事实:尼泊尔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在我们古吉拉特邦,有很多尼泊尔来的人在这里工作。他们大部分自认为是中国人。这是由于尼泊尔人和中国人在面部特征上存在一定相似性。(有时候来自印度东北部的人也被视为中国人。)在尼泊尔的地图上,北边是中国,南边是印度。实际上,尼泊尔和中国是不一样的。
误解:中国人只吃面条。
事实:中国菜是世界上菜别种类最多的。在印度,面条被视为中国唯一的食物。但中国人并不是只吃面条,他们也吃一些小麦、蔬菜、大豆、大米等食材做的东西。而且,中国菜类别极多,做法也极其复杂。
误解:中国经济依赖印度,他们所有的产品都出口到印度。
事实: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印度15%的进口贸易来自中国,这意味着中国3%的出口贸易通向印度。中国的经济规模比印度大得多。印度并不是他们主要的商业伙伴。
误解:中国只会制造质量低劣的廉价产品。
事实:如果这是真的,中国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制造业了。真实情况是,中国可以制造各种质量的产品。最便宜的产品毫无疑问质量很差。中国可以制造任何种类、任何质量的产品,印度人形成这种观念,除了媒体,更多的原因在于印度进口商人。他们为了利益,总是低价进口低质量的产品。
误解:认为中国像印度一样穷。
事实:对于这一点,我很悲哀,我们的媒体总是列举中国这样不好那样不好,总是报道中国负面消息。其实,中国的经济规模是印度的五倍,中国的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的发展远远超过印度,中国人均收入也远远超过印度,我们不能活在梦里,印度经济发展距离中国还很远,我们必须努力。
‘玖’ 印度民调显示,72%民众相信印度军力可战胜中国,你怎么看
其实在中国做民调,也认为中国可以战胜美国。。。
‘拾’ 印度人怎样看中国
在中国的印度人,主要居住在北京、上海两等地,他们是这样看中国的:
1、上海印度人协会主席阿密特·怀卡尔认为:上海很安全
上海印度人协会主席阿密特·怀卡尔的老家是印度中部的那格浦尔。2009年,怀卡尔当时所在的一家德国企业把他派遣到上海,担任亚太区销售高级副总裁。现在,他11岁的大儿子和7岁的小儿子都在上海上学。2012年,怀卡尔被选为印度人协会主席,这个2006年由“上海印度女性联盟”和“上海印度商人联盟”合并的印度人社团,在他负责的这3年里,会员从700人增加到1500人。在印度人协会的网站上,能查到所有委员会成员的手机号和电子邮箱,协会成员的名字和手机号也都在年度刊物上公开。
怀卡尔说,印度人协会经常组织公益活动,联络在华印度人的感情,比如一年一度的印度排灯节公益晚会。此外,他们也愿意为上海市民做些贡献。去年11月,上百名印度人协会的成员在上海市血液中心参加献血。等到今年6月14日“世界献血日”时,协会还会举行这样的活动。怀卡尔说:“我们很高兴这样做。”采访中,怀卡尔再三称赞中国人的守时和勤奋,他还说:“每次遇到新来的印度人,我都会告诉他上海给我们的安全感超过世界很多地方。我们应该给上海颁一个‘安全奖’。”
普拉迪普·库马尔和太太安·丽塔住在上海世贸滨江花园的高层公寓里,天气好的日子,从他们家的客厅能俯瞰黄浦江。在这个高档社区,总共住着七八十户印度人。库马尔来自印度首都新德里,有在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的香港、上海等地做跨国企业高管的经历。2006年,库马尔看到中国咨询行业的机遇,创立了自己的咨询公司,同时也是另一家咨询公司的合伙人。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那时中国的GDP增速很快,相关政策使跨国企业在中国投资和运营非常容易,商业发展前景很好。
上海的生活让库马尔一家感到满意。谈到在广场跳舞的中国大妈,已经当上奶奶的丽塔说:“中国老年人比印度老年人更活跃,也更快乐,退休仿佛是他们新生活的开始。”由于一家人都是素食主义者,丽塔还教会来家的钟点工做印度菜,这大大提高了他们在上海生活的幸福感。现在,丽塔是上海一家名为“米饭妈妈”的公益组织成员,她们致力于帮助上海的弱势儿童群体。丽塔说:“印度人与西方人差别很大。中国人把我们看成半个外国人,因为我们的语言、相貌,也因为我们的亚洲特性。我很高兴,当地人接纳了我们。”
2、北京泰姬楼印度餐厅总经理麦赫诺·帕斯塔卡亚说:“印度要向中国学习
生活在中国的印度人,有时愿意把两国做对比。北京泰姬楼印度餐厅总经理麦赫诺·帕斯塔卡亚来中国24年了,1997年他娶了中国妻子,1998年在北京国贸开了第一家印度餐厅。帕斯塔卡亚学的是酒店管理专业,毕业后在印度创业,想出一个“工业厨房”的点子,和做外卖差不多,但不太顺利。几年后,他决定出去闯闯,曾考虑过到颇受印度人欢迎的中东地区,那里有700多万印度人,直到一个朋友问他“要不要一起去中国”。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年代,帕斯塔卡亚对中国一无所知,但他还是做出了选择。来中国不久,就认识了会说英语的郑女士,用帕斯塔卡亚的话说:“印中文化真的有很多不同,我们认真交往、磨合了好几年,1997年才结婚。”那时候,他想买咖喱等家乡的调料要去友谊商店,但现在方便多了,网购就可以解决。说起北京的变化,帕斯塔卡亚侃侃而谈:“那时刚修完的二环路、三环路没过多久就又拥堵了。以后北京有七环也不奇怪。”对于北京的雾霾,他也会抱怨,但他觉得“污染和发展有关,哪个国家都一样,印度也有污染”,而且北京近几年已经好多了,几乎没有沙尘暴。
帕斯塔卡亚在北京开的印度餐厅很受欢迎,吸引了很多社会名流。短短几年内,他又开了两家分店。生意走上正轨,让帕斯塔卡亚更热衷于传播印度文化,他说:“很多中国人对瑜伽的印象就是减肥美体,其实它更强调呼吸冥想,是用来修身养性的。我希望能尽一己之力,让更多中国人了解印度。”
来自印度南部城市安得拉邦首府海得拉巴的珊妮,是独生女,她有个好听的中文名字“月光”,是当年一个去印度的中国女孩给起的。月光很喜欢这个名字,来中国后,她得知“月光”有了新的含义,不过,这个开朗的女孩笑着说:“在中国发展不可能成‘月光族’的,这也是我来中国的原因。”月光说,印度人口多,很多人都有兄弟姐妹,所以像她这样的独生子女很少见。
月光的父亲曾在英国、中国香港经商,她13岁首次来中国时第一站就是香港,然后又去了广州和深圳。月光说:“你问100个印度人刚来中国时是否适应,可能99个都说不适应,因为印中的文化差异很大。可是我很适应,我想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和中国有联系的原因。”现在,她最喜欢的中国小吃依然是粤菜系中的虾饺。一年半前,月光到北京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MBA。谈到为什么放弃美国名校而选择中国大学时,月光说,印度以前是英国殖民地,印地语和英语都是官方语言,她在印度的商学院里学到的知识也都以欧美为范本,因此,选择去美国留学意义不大。相反,她认为,再过二三十年中国肯定能超越美国,因此,她想“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见证历史”。月光说,印度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很多,我注意到中国商场里的售货员、旅游景点咨询处和高速公路收费站等服务场所的工作人员多是女性,而这些工作在印度都是由男性来做。
来自印度班加罗尔的尼廷·达尼在意大利读研时,一次到上海实习的机会让他对中国产生兴趣。2011年毕业后,达尼来到上海,现在,他是一家名为“绿色倡议”的环保组织负责人,同时兼职做室内摄影和建筑咨询。“绿色倡议”经常组织宣传环保的活动,如每月邀请环保产业的相关专家和高管讲座,每次参加的人数都有上百人。达尼对政治话题不感兴趣,但更关注中国政府的环保举措。达尼说:“在印度,环保问题还没有像在中国这样被重视。印度政府面临的主要挑战仍是电力、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大气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最近才被重视。”
达尼认为中国政府的治理很出色。他举例说:“与上海相比,班加罗尔的交通很差。10公里的路程,我需要花一小时甚至一个多小时。”但他觉得,印度在旅游业上有优势,景观和风俗仍保持原貌,但在中国,“所有的东西都被装点过,越来越西方化”。对达尼来说,他希望可以简化来中国的签证手续。
3、印度学者:“印中不要因为纠结过去错过良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说:生活和工作在中国的4.5万印度人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着推动作用,通过人员往来可以增进了解,促进中印两国经贸、文化发展。但是人口大国印度在中国的人数还不够多。
一位在中国生活了8年但不愿透露姓名的印度学者说:印中两国媒体有时会有关于对方国家的负面报道,如炒边境话题,其实印度普通百姓不太关注这些报道。他认为,欧美媒体也经常有对印度的负面报道,这很正常,西方不愿接受其他国家崛起的事实。说起1962年的那场战争,他认为,印中合作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如果因为纠结过去错过良机,就太可惜了。他还谈到,“莫迪总理对华友好访问,希望印中往前看”。以前印度的领导人喜欢把耳朵捂上自己做决定,但莫迪不是,更喜欢倾听别人的意见,比较开放,亲和力强,因此赢得很多海外印度人的心,有不少印度人为投莫迪一票而特意回国。
库马尔表示:“民间层面,印中两国之间可以说相互信任。但在政府层面,彼此有些过于谨慎。我之前想把一些中国公司带到印度,但印度政府花了很长时间才完成相关程序。在中国,美国公司注册很容易,我的公司在中国注册时也很容易。”他认为,中国稳步增长,印度也迅速发展,“两国应以新的思维方式实现共同繁荣”。
在华印度人体验中印差异 感叹中国机会多更安全--国际--人民网
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415/c157278-26846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