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和印度军事对比
1。如果小规模的冲突,持续时间不长的话印度胜利的几率比较大,但不是很大
2。如果冲突规模大,持续时间长甚致演化大规模战役的话,印度是败多胜少。
3。战争规模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印度战败的几率就越大。
原因:以下三点
一、多少年来在对外军购方面,印度所处的环境一直都好于中国。印度可以轻松购买到的先进的武器,中国则必须付出很大政治代价才能得到,而且品质上还不如印度买到的同类武器,有些甚至我们得不到。这造成了中国在尖端武器方面总体上比印度差。一但打起来印度可以凭借他在尖端武器上的优势取得一定的战争上的优势,所以如果小规模的冲突,持续时间不长的话印度胜利的几率比较大。
但为什么又说不是很大呢?原因有四
1、虽然印度在尖端武器上优于中国,但优势也并不大,没有绝对的优势也就无法起决定性的。
2、中国比印度也就只差在尖端武器上,大量的中端和低端武器我们并不比印度差,甚优于印度。
3、即便是在尖端武器方面总体不如印度,但也不是所有的尖端武器都不如印度,中国某些尖端武器放在全世界都是很先进。比如在弹道导弹方面,中国和俄国美国在研究上几乎是同时起步,连美国都不敢说在这方面比中国先进多少,(题外话:中国在巡航导弹方面就比美国差多了,但也比印度强。)
4、在武器装备上印度由于全是进口不能自已造,数量上不及中国,在后勤保障上也不及中国,一旦战争持续时间长了中国可以凭借强大的后勤军工使武器装备在数量上取得很大的优势来弥扑技术上的劣势,而印度的军工无法作到这点。
二、说来也是一种讽刺,正是因为在对外军购上印度比中国有着得天独厚优势使两国在军事上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多年来印度军队越来越依赖于进口武器造成国内的军事工业几乎是停止不前,中国则是被迫走上了自力根生的道路,所以中国现在已经拥有了完备的军事工业,而印度则没有。对军事工业了解的人都知道,武器这个东西特别是大型的尖端武器比如飞机、战舰都是越造越强。关建是要造,造完一代马上整和经验技术研究制造下一代,这样才能不停的成长,武器才能越来越先进。这个过程一旦停下来技术人和技术力量就会大量流失,想要再开始就困难了。军工不强大其后勤保障能力就不强,现代战争是高消耗的战争,勤保障能力不强就无法持久
从三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印度军方现在的尴尬局面,
1、凤凰卫视报道了前不久印度从美国进口了一批大口径榴弹炮部署在中印边境上,实际上印度连榴弹炮这种只能算中低端科技含量的武器就不能自已造而必须进口,而中国的火炮全靠自研,国产的 PLZ45-155毫米榴弹炮还在军贸竞争中击败美国产品而被科威特等富国采购。
2、几年前印军同巴基斯坦在喀什米尔冰川发生了一场规模不大的冲突,印度便紧急向西方购买炮弹,更说明其军工保障能力是何等的低下
3、印度目前在研的LCA飞机启动已20年,样机试飞仍未完成。而与它同时起步的中国的歼10都已经装备军队了,印度军方认为今后LCA即使推出也会落后于中国的歼10,已有放弃一说,印度空军今后的装备计划还是靠外购战机。
中国每进口一类先进战机就会凭借自已拥有完备军事工业成功的仿制出同样的国产型号从而实现国产化,例如中国仿制俄国苏27的歼11B,而没有完备军工的印度妄自进口了那么多先进战机却无法仿制一架自已的战机。
通过以上三件事可以看出,一旦中印开战,印度在尖端武器不占绝对优势,数量又比不上中国的情况下只能是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其实中国军事工业为了不影响经济建只展开了不到四分之一,一旦中印开战中国军工全面开足马力,可以在短时间内补足损耗。而印度的尖端武器一旦损耗,自已又不能制造只能外购,加上其种类凡多根本无法作到迅速补充。即便是自已能造的中低端武器,脆弱的军工也无法长时间支持其损耗。所以印度无法与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持久作战。
三、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陆军,就连美国都承认如果在陆地上正面对抗这样庞大陆军对于世界上任何国家来说都将是一场恶梦。近十年中国更是加快了陆军建设,装备了如T96式、T98式、T99式坦克等在世界上都是先进的武器,可以说在陆军装备上印度已无法中国抗衡了。而且在汶川抗震救灾和后来的跨越2009大型军事演习中可以看出,中国陆军已拥有跨地区大量兵力快速投送的能力。面中国和印度有着漫长的边境线,如果印中战争持续时间长了,印度将面对中国内地源源不断开来的庞大陆军,更不要说在四川还有连美国都感到头痛的二炮部队。因些说中印开战战争规模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印度战败的几率就越大。
㈡ 中国和印度军力对比
在军事上,首先看军事技术。印度的导弹技术大约相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导弹的水平达不到中国巨浪1的水平。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而印度到现在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这两项技术的能力。印度发展的蓝天防空导弹其弹体来源于前苏联的萨姆6,三叉戟低空导弹存在严重技术问题,性能还不如中国80年代发展的红7。中国在当时高空防空已经发展了TMD的“反击”。
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事技术领域。因为中国主要精力投入导弹方面,相对航空技术投入少,独立能力比较导弹和航天技术差一些。但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印度航空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先进战斗机,因此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印度装备战斗机比中国先进,但是印度一直没有获得完整的航空技术能力。在开放以后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后,最近10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这是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差距。中国出口技术给巴基斯坦的FC-1在近两年不断采用新技术升级使得其技术完全超过印度的LCA轻型战斗机,在气动设计、发动机、机载武器等方面优于LCA成为一型高性能中档战斗机。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根本没有一个强大的造船工业,因此印度强大的海军只能是沙滩上的大厦。印度的国产军舰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动力、武器、雷达以及总体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如核潜艇是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外国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无法提供印度技术援助,几十年印度只好干等这毫无办法。虽然印度已经特许生产过先进潜艇如德国209级和俄罗斯“K”级。但是现在印度还是要依靠外国来援助才能制造潜艇。中国核潜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现在中国海军舰艇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欧洲的水平,超过俄罗斯。现在影响到中国军工技术水平的主要是基础工业水平。
在陆军技术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现在还不能生产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陆军不想要。进口重炮还要进口炮弹。总之在低技术的陆军武器装备上印度仍然没有自主生产能力。
总体上看,印度的军事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只是在个别的方面如计算机方面可以自己生产,当然IC还要进口。
印度的军事能力,依靠进口装备和技术,印度保持了与中国相当的军事技术装备。因为中国庞大的军队不可能迅速全部换装新装备,同时也没有这个需要。但是印度的军事力量的发展极度不平衡。中国军费使用上大致装备采购、人员开支、训练和装备维护各占三分之一。而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员和训练、装备维护的开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军费开支主要是人头费和装备采购费,而训练和装备维护费占比例不和理。海军航母舰队基本上是驻港舰队,空军飞机事故率居高不下,陆军坦克等装备的完好率极低都是这种情况的体现。印度的装备体系非常混乱,表现出缺乏军事管理能力。印度陆军光步枪的子弹就有7.7毫米、北约7.62X51毫米、俄制7.62X54毫米、7.62X39毫米、5.56毫米等多种体制,而且在部队装备5.56毫米步枪以后,居然没有安排子弹生产。只好到国际市场上采购了几千万发子弹。
从历史上看,印度从来是在战争发动前突击在国际军火市场上采购弹药和武器零部件来提高装备的完好率和战备率。这样的情况使得印度非常难以应付突发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下卡吉尔冲突就是例证。印度在这样一场小规模的边境冲突中,对手还是穆斯林武装,几乎用光了库存的大口径炮弹,战后在国际市场突击采购。从这种情况来看,印军虽然装备比较先进,但后勤和管理非常落后,这在1963年与中国的边境冲突中已经表现出来了。但现在并没有显着改进,这是印军的软肋。印军没有能力进行一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规模,甚至如上甘岭战役这样规模的战役也没有能力持续进行,上甘岭美军消耗炮弹130万发,志愿军消耗炮弹40万发,战役持续40多天。
看起来印度的战略是在印度设定的条件下,即在印度选定的战场、时间、战争规模等条件下、进行一场预有准备的中低规模的高技术战争。如甲午战争日本突袭中国、日俄战争日本突袭俄罗斯远东舰队。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在战争一开始就取得决定性胜利,而后依据有利的战场形势,通过谈判和国际斡旋获得最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因此印度必然采取精兵主义,从印美空军对抗演习看印度空军的精锐有着不可忽视的战斗力。但是这个战略存在着致命的缺点,就是如果对手不按照印度的设想出牌,印度缺乏应变的准备和能力。在1963年印度与中国的冲突中就发生了这种情况。中国的反应超过了印度的估计,结果印军遭到惨败。
从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实力比中国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别是长期竞争的潜力方面差距更大。局部冲突中双方的技术差距不明显。但可以运用的战术方面的差距和后勤能力仍然存在着显着差距。
㈢ 印度分为哪4个等级分别有什么权力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3)印度以称霸什么主宰什么为目标扩展阅读:
如何分辨一个印度人属于高低种姓,从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来看,根据印度人的一些特征是可以分辨出他们是高种姓还是低种姓。
1、根据皮肤颜色分辨高低种姓
早些年根据肤色分辨种姓高低很容易,因为白皮肤的雅利安人属于高种姓人,而平民则都是棕色肌肤,同时统治者明文规定高低种姓禁止通婚,若有违反可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漫长的历史变迁中,气候和生活习惯也影响人种的基因变化,当年煞费苦心想出种姓制度的入侵者一定会傻眼,因为不同种姓人的肤色在接近,最终都向棕色靠拢。现在印度街头的白皮肤人已不再是雅利安人,而是英殖民者的后裔。
2、根据是否会说英语分辨高低种姓
世人都以为英语是印度的常用语,其实只有高种姓人在说,也是他们身份的象征,大部分低种姓人和贱民则压根不会说,因为没有学习英语的机会。可见一个印度人会不会说英语,基本上就可以判断他属于高低种姓的哪一边。
3、根据职业分辨高低种姓
高种姓人有良好的社会资源和教育机会,他们中许多很多人前往发达国家学习,练就一口地道的英语,做着收入高体面的工作,是人们眼中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那种人。
低种姓人就很悲催,压根没有受教育的可能,为了生活只能从事伺候高种姓人的工作,收入勉强维持生活。贱民最惨,蜗居在卫生条件极差的贫民窟,平时都不能出入高种姓人的家里,更别说有个体面的工作了。
乘坐印度航班的亲都有所闻,印度空姐肤色普遍偏浅,基本都来自高种姓,许多低种姓的印度乘客都不敢让她们为自己服务。看来种姓制度虽然灭亡,可是深植印度人心中的阶级观念一时半会难以化去。
总的来说,印度的种姓制度充满了阶级歧视和不公待遇,在历史前进的洪流中势必被淘汰出局,同时也需要千千万万身处底层的平民和所谓的贱民觉醒反抗。当他们开始不再虔诚卑微的仰视高种姓人时,种姓制度才会从真正意义上彻底消亡。
㈣ 身为印度洋主宰,印度为什么会放弃孟加拉
1971年印度在苏联的支持下发动了第三次印巴战争,大举入侵东巴基斯坦,东巴抵抗部队投降,印度直接占领了东巴。如果印度有沙俄那种胆量的话,估计直接将孟加拉重新纳入印度版图了。可是,印度毕竟不是沙俄,虽然印度为第三次印巴战争蓄谋已久,但目的只是扶持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为孟加拉国,并没有将东巴重新纳入印度的打算。后来在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干预下,印巴会谈,东巴独立成为孟加拉国,印度从东巴撤军。
自古以来南亚大陆邦国林立,未真正实现统一过,近代英国殖民统治给了印度统一的契机,然而英国人蒙巴顿又实行印巴分治,后来又有孟加拉的独立,使南亚大陆统一成为空想。现在印度最大的梦想应该是将印度洋变成印度的海洋,这一梦想实现起来还比较靠谱些。
㈤ 印度在独立之初确立了什么样的国家战略的目标
称霸南亚,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流强国”是印度国家战略长期追求的总目标。
长期以来,印度始终坚定不移地执行“控制印度洋”的战略目标。90年代后,其海军也确立了相应的“沿海防御—区域控制—远洋进攻”的发展思路,提出发展一支大型远洋舰队,逐步实现从“区域性威慑和控制”向“远洋进攻”的战略转移。
(5)印度以称霸什么主宰什么为目标扩展阅读
为实现“直接控制印度洋,争当世界一流强国”的国家战略目标,印度高度重视军事力量的现代化建设,制定了到2015年成为世界军事大国的战略规划,大力推进海、陆、空三军转型。
陆军:向战略打击军种转变;海军:向远洋作战型军种转变;空军:向航空航天型军种转变。以此建立一支适应未来战争需要、与国家战略目标相适应的“未来军队”。
为适应军队的现代化转型,军费支出结构也作了极大调整,被称为“首要花费项目”的武器采购费用达到了3340亿卢比,比上一财年1690亿卢比的实际采购费增加了近1倍。
印度海军拥有1艘航母、8艘导弹驱逐舰、约40艘护卫舰、16艘潜艇以及大量辅助战舰。据悉,印度政府已批准2015年之前再建造2艘核潜艇。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印度
㈥ 印度现行军事战略是什么
1、战略目标:统治南亚,控制中国,统治印度洋,努力成为世界军事强国。俄罗斯的军事收缩严重,美国也在减少其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从而在南亚造成相对的权力差距。在这方面,印度正在利用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和其他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来加速核军备和军事现代化。加快建设和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军事力量和“一流”力量的步伐。
2、战略方针:
(1)在确定战争威胁时,强调在核威慑条件下高科技局部战争(低强度战争)的威胁,并为从全面战争到多次局部边界战争的战争做准备。
(2)以“有限战争”为主要战争手段。即,通过对对手施加必要的惩罚,实现了相对有限的战争目标。
(3)巴勒斯坦和中国是主要敌人。它有能力对巴基斯坦发动全面战争,并迫使其撤出被占领土。将中国视为潜在威胁,不要放弃其在中国的“既得利益”,而是促进新的扩张和共同进食。
(4)通过外交,军事和经济手段,特别是核威慑力,寻求和维持对南亚国家的威慑和控制。
(5)管理从阿拉伯海到南中国海的水域,并遵守不允许外国干涉南亚和印度洋问题的政策,特别是中国与印度邻国之间军事关系的发展。去做。
(六)加快建立与东盟的经济战略联盟和“军事合作”关系。
3、作战意识形态:印度军队现在认为战争的基本目的是消灭敌人的军队,在进攻和防御过程中以及在核威慑条件下倡导进攻意识。基于高科技的局部战争。基本内容如下。
(1)着眼于进攻性行动,先发制人行动和必要的跨界行动,努力将战争的火焰引向敌人领土。
(2)实施全面的三维防攻作战。
(3)专注于移动作战,并努力掌握战场计划。
(4)强调各种服务和武器的协作,强调空军的作用,强调军队和空军的协调协作。
(5)强调主力方向的绝对优势,以达到快速战斗,快速决策的效果。
(6)强调电子战的作用,执行电子欺骗,抑制电子干扰,隐藏战斗意图,并结合电子杀手和火力。
(7)强调执行有效的作战指挥。
㈦ 长期以来,印度视哪个国家为其称霸南亚,进而争夺亚洲领导权的主要障碍
印度其实一直都是中国为眼中钉肉中刺。从中印的历史上来看中印之间还是以和平共处没主线。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最近的战争还是六几年的事儿,印度被中国痛打了一顿,但是印度反而站到了一些领土,这让印度产生了错觉,以为中国软弱可欺。印度一向是印度洋,是印度的印度洋,那实际上印度洋是一个国际性的水域,哪个国家都可以进入。但是应酬一直对中国进入印度洋。耿耿于怀,这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作为国际性的手水域,哪个国家的舰船都可以进入。那么实际上中国对于印度这个国家也是采取了一些各自的措施。因为他的野心过于强大,而且往往不择手段,所以中国特意的夫妻的巴基斯坦。来抵制印度,从而削减他的影响力。实际上,印度最国家在实际上完全不是中国的对手。但是他有那个雄心,却没有那个实力,无法单独和中国叫板。但是印度实际上还是对中国很不服气。严重的挑衅中国,不然迎来的又是另一阵痛打。所以印度政府其实还是很矛盾的,就像现在的中印边界对峙。印度部署了几十万的军队,耗费的大量的财力物力,协议上还不敢对中国打第一枪,你说他有何苦?所以印度政府其实还是很矛盾的,就像现在的中印边界对峙。印度部署了几十万的军队,耗费的大量的财力物力,协议上还不敢对中国打第一枪,你说他有何苦?
㈧ 印度究竟是什么样的
印度人口10亿,派别众多,宗教以印度教为主,贫富差距很大,它和澳大利亚同属英联邦国家,实行的是民主制度却保持着独立前的社会结构.截至于2007年,在印度独立时控制印度2/3土地与国民财富的大财团,今天依旧控制这印度64%的土地几67%的国民财富。而到2005年,印度中央和联邦政府所控制的公共用地实际不到印度总面积的2%。同样,作为殖民底时期的遗留问题。今天,印度宝石出口业的80%控制在印度基督教教徒手里。印度十大财团,过半数由帕西人财团组成。(海外印度裔首富米塔尔本身也是帕西财团一份子)印度超过70%的商品粮实际由锡克教控制的两个面积不到印度总面积5%的邦来提供。不仅如此,这些少数民族一直控制着印度对外贸易。这里插一句,由于印度少数民族控制了太多印度的国民财富。(前面提及的三个少数族群,占印度总人口不到15%)他们往往把获利更积极投向海外,而不是印度国内,这很大程度拖累了印度基建。而,由于这些少数民族的经济地位,印度中央政府在开国的时候选择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与之抗衡,的确是情理之中。而印度政府和印度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话题,恐怕不是我们中国人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国情所能理解的。比如,当年看塔塔公司的介绍,看到关于塔塔钢铁的介绍,第一句就是:印度独立后塔塔钢铁的历史,就是印度政府和塔塔之间的争夺史........
印度和中国一样是文明古国,它经常受到外来的民族、文明和宗教的侵占,有着明显的断代史,二战后才独立.独立后,印度政府狂妄自大,自视是不结盟国家的主要领袖,实行称霸南亚\印度洋地区的政策,视中国为发展榜样同时也是巨大的竞争敌人。与保证自己石油运输路线的亚洲大国的中国存在一定的战略冲突。当然与中国、巴基斯坦确实存在边界冲突,不过最近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发动战争的可能性不大。目前周围环境趋于稳定,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与中国、巴基斯坦的军备军备竞赛。
其实不能过于轻视印度,印度现在也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已经以年增GDP 7%-8%持续增长20年了,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自然不是浪得虚名,印度有发达的软件业、商务流程外包业、创意娱乐业的素材的企业.企业高效、规范,有条不紊。也许这与大家印象中农耕牧歌式的印度太不一样,宝莱坞电影闻名世界,有鲜明印度特色--能歌善舞.2008年GDP1.2万亿美元,军队总人数大概在130万,每年军费开支300-400亿美元,军队国防工业体系基本完整,能自己研制制造各种武器,但是由于还处在发展阶段,自己生产、科研能力一般,自己生产的武器还不够先进,外购美俄先进武器为主。
在他们眼中,印度正朝着开国元勋尼赫鲁当年设定的道路前进着,“印度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销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印度人的这种自信有时甚至表现为某些人坐井观天式的盲目,但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联想到印度的经济增长,遍布全球的高科技人才,庞大人口中占大部分的年轻人,你可以忽视这个国家吗?可能忽视这个国家吗?尤其是作为它的邻居。同为文明古国的中国与印度有着悠久的交往史,但时常感到当今两国民众之间的了解太少太少:印度人都知道的中国人仅仅是Jacky Chen(成龙).
马克·吐温曾经感慨道:“对印度的任何评价都是正确的,但是相反的观点可能也是正确的,因为它太复杂了。
㈨ 称霸亚洲走向世界,印度大国梦为何屡战屡败深度解析背后原因
战火席卷整个二战后,世界形成了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个阵营之间对立发展的局面,但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秩序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在这段时间,涌现出了一些新兴国家,而此时,印度这个国家开始频频出现在全世界的眼中。
截止到2019年, 印度的国内GDP已高达2.85万亿美元 ,位居世界第五,不仅如此,印度作为全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有着巨大的人口红利。
凭借这样的优势,使印度开始迷之自信,想要一度崛起,并成为亚洲强国。
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整体实力与经济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仅用70多年的时间就从“一穷二白”的状态一跃发展成世界强国,而印度还在原地踏步,两国为何会有如此之大的差距。
那么,印度的大国梦真的会实现吗?
印度想要成为世界强国,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故事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呢?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印度”。
印度与我国同样都是人口大国,且都经历了近代的屈辱 历史 。印度在1947年建国,虽然比我国早两年,但从建国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印两国的经济总量相差无几。
但在1990年之后,中印两国的经济却瞬间拉开了巨大差距,到2019年,我国的GDP已经高达14.343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而印度仅仅位居世界第五。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在印度进入西方体系之后,印度就被西方国家看好,会成为下一个世界级大国,那么作为印度开国元首的尼赫鲁到底做了什么,使西方国家对印度产生如此之想法呢?
原本尼赫鲁家族,从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来看, 是最顶级的婆罗门种姓 。由于他的父亲供职于,英属印度政府的高级法院,所以在父亲及其英国人的影响下,尼赫鲁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发生了转变。
在他16岁的那一年,被父母送去英国留学。有一次因为成绩的优异,获得了一本 《加里波第传》 作为奖励。也正是这本书,使他自此开始有自己的政治抱负,1910年,从剑桥毕业的尼赫鲁又进入伦敦内工法学院,就读法律专业,直到1912年才学成归来。
回到印度后,尼赫鲁成为了一名律师,并同时投身于国大党的各项活动中,也通过父亲接触到了圣雄甘地。
他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同时也是印度的国父,具有极高的地位。在甘地的影响下,尼赫鲁深入印度的底层 社会 ,在了解印度的 历史 与现状后,便辞去了律师的工作,专注投身于国大党的政治活动中。
1920年,由甘地所倡导的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开始,但好景不长,1921年国大党的一些重要分子,就被英国逮捕入狱,其中也包括尼赫鲁。
在此后的时间内,尼赫鲁先后入狱共9次,坐牢时间加起来将近9年。随着在长期以往的斗争中,尼赫鲁的思想也发生了诸多改变。
尼赫鲁坚持印度要“完全独立” ,并认为纯粹依靠非暴力不抵抗,是根本无法达到这个目的。其次在20年代末,尼赫鲁先后去西欧、苏联考察。在这两次考察中,使他对资本主义模式与 社会 主义模式展开了深入思考。
他被苏联的 社会 主义模式所吸引,但仍有所不足。印度可以模仿苏联发展 社会 主义,但是要有所取舍。
从30年代开始, 尼赫鲁 就逐渐掌握了国大党的领导权,并开始 领导印度独立运动 。
在印度人民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在1947年8月15日,迎来了印度的独立,而尼赫鲁也实现了他大国梦的第一步,之后印度就此进入了尼赫鲁时代。
为了改变印度独立之初,薄弱的经济基础,尼赫鲁在印度搞了一系列的经济强国政策,首先进行了一个重要的改革,土地改革。
第一个是废除柴云达法定地主制。在英国统治印度期间,主要采用的就是 柴明达尔制度 ,通过法律承认他们对土地的私有权。
在这项法令实施后,废除的柴明达高达250万,被政府所接管的土地有一亿六千万英亩,由此可见,尼赫鲁对柴明达的改革是比较有成效的。
土地改革 的第二个方面是,限制拥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其实,印度的国大党实际上代表着大资本家,大地主的利益,但尼赫鲁为了心中的强国梦,愿意放弃自身的利益去进行改革,但自印度独立后,地方行政开始效仿美国,再加上国大党内部其他成员,为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导致这项法令并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所以从整体上看,尼赫鲁的土地改革是失败的。在 农业上吃亏后的尼赫鲁又转身投入到军事工业 上。
但是,由于土地的问题没有被解决,大量的人口就被土地牢牢束缚住,根本没有富裕的劳动力可以进入工业领域。后来到了90年代,尼赫鲁的女儿,外孙统治时代结束,印度新政府开始搞 自由化市场经济 ,但苦于土地问题,无法展开工业化,所以直接跳过工业化去搞第三产业。
但仅仅依靠第三产业,根本无法养活印度的十几亿人口。知道现任总理莫迪上任后,便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制造业的改革措施,在这些措施里包括,改革传统的产业结构,构建制造业发展所需的营商环境,等等,其目的就是,希望用以系列的改革,激进印度制造业发展的活力,把印度发展成世界制造业的中心。
但是,事实证明,制造业对国家经济的贡献程度,以及国际化水平不仅呈现出原地踏步的局面,同时还有所倒退。
从根本上来说, 莫迪的经济改革 ,仅仅是因为成效停留在表面,缺乏实质性的改变,所以根本无法推动制造业的根本性变革。
其实,制造业能否顺利发展,并不完全取决于土地的所有制,而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土地的流转制度。
在 印度中土地征收法 中规定,要想征收土地,就必须得到80%的土地所有者的同意,并且还要向失地的农民提供就业的机会。
而当初立法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城市化与工业化,而是为了保护土地,虽然看似这种立法,对印度的独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却没考虑到印度未来 社会 的进步和发展,而这种土地制度,严重影响到了制造业企业对用地的需求,成为工业发展不可逾越的鸿沟。
虽然,莫迪也曾尝试对 土地征收法 进行改革,但是也遭到了农民和地方势力的强烈反对。
在面对巨大的政治压力后,莫迪只能将这个土地改革的决定权交给政府,最后不了了之。
在 2019年,莫迪连任 后,他不再进行土地改革,结果造成土地成本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
除了这个问题之外,劳动力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按理来说,印度有着“世界第二大人口”的号称。但随着印度人口的不断增长,在提供充足劳动力的同时,也严重拉低了印度的人均GDP。
据统计,从2014年至2019年,印度的劳动力每年只能增长到440万左右,而与此同时,印度同期的失业率却超过了6%,青年的失业率更是高达20%。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主要原因是制造业,无法提供 足够的就业岗位,而印度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却只能满足求职者需求的不足20%。
其实,除了落后的制造业,对印度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资金短缺的问题。在资本市场上,莫迪政府多次要求美国,国内的企业能够到印度投资建厂,同时在印度国内还对中国制造的商品进行抵制。
同时,莫迪政府希望通过 废钞令 ,来打击腐败、洗钱、连同恐怖主义在内的黑色经济,表明了印度正度对打击腐败的决心。
但是废钞令的实施在客观上,也打击了用现金结算的个体工商户,从而出现了资金周转问难的问题,大大打击了印度经济的增长。
总体来看,以制造业为核心的莫迪经济,依然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也并没有给印度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与此同时,印度百年来的种姓制度,也给印度的发展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长期以来,许多低种姓的人只能从事低等工作。
由于印度人民对种姓制度的逆来顺受,导致他们认为,一个人的 社会 地位都是由神决定的。
在印度国内,他们进行了对 种姓制度的划分 ,并将人分为四等。其中,原人的嘴化身为婆罗门,双臂化为刹帝利,吠舍意味着大腿,则首陀罗等同于脚,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又衍生出了,“不可接触者”阶层,俗称“达利特”,同时也被人成为“贱民”。
除了划分等级之外,他们还提出了 内婚制 ,为了维护高种姓制度的血脉,减少高种姓与低种姓的交流,还规定高种姓女性只能嫁给高种姓男性,不可跨越阶层,更加巩固了种姓制度的体系。
在印度,那些所谓的“贱民”清洁工人,在没有任何防护设备下,竟争前恐后地用自己的生命,来赚取每天不到30块钱的工资。
据统计,印度每五天就有一名清洁工,因此而丧失生命。看到这里,很多人会非常好奇,面对这样的局面,难道就没有人反抗过吗?
在这里,就不得不佩服印度的高层统治者,他们为了将种姓制度深入人心,便强行利用神的信仰,来强化这种制度。
除了种姓制度以外,印度在教育方面也是搞得很糟糕。印度的教育发展水平很不均匀,光印度的高种姓就只有300万人,享受着良好的教育,但对于低种姓人来说,根本就没有学习的机会,导致印度的文盲率高达85%。
虽然,印度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文盲破译的国家,但其女性的 社会 地位还是非常高的。相信看过 《摔跤吧,爸爸》 的人都知道,在印度,女性接受教育的平均年限,只有4.4年,且并没有自己的私人空间,出嫁前必须要听爸爸的安排,出嫁后成为丈夫的附庸。
据资料统计,印度这个国家大约有,2/3的印度女性需要依靠男性才能生存,这也导致印度女性长期不被受重视。
这些内部因素无一是直接阻碍了印度的发展,而一直以来就被印度视为假想敌的我国,又是怎样做的?
众所周知,两国都是文明古国,但抛开实力的对比,两国在很多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有人说,印度的人口众多, 印度的劳动力优势自然要大于我国 。那到底真实情况是什么呢?截止到2020年,印度的人口共计13.8亿,而我国则是14.1亿。虽然,印度稍有落后,但是印度的出生率却比我国高出了约7%,常住人口却相差无几,所以印度的人口在超越中国上,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其实,对印度来说,人口众多的现象并不是一件好事,反而会是印度即将面临的一大难点。
印度的国土面积仅仅是中国的1/3,从长远看,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是根本达不到的,即使是如今的局面,印度在饥饿、贫困、教育等问题方面仍束手无策。
但从长远看,人口的快速增长,却极大改善了印度的劳动力结构。从2000年至2020年的20年期间,印度劳动力人口从6.19亿增长至8.76亿,而中国则从8.7亿增长至9.92亿, 足以体现出我国的优势。
从2000年的水平来看,印度劳动力人口素质,却远远不及中国。在教育方面,我国也是足足领先了印度一大截。
曾有资料显示,在英国某公司对某所大学进行排名整理时,发现在十个人当中,中国就占据了7个名额,而印度却无一人上榜。
由此可见,印度政府曾自称自己有上亿的英语专业,和高端技术性人才的情况,可信度并不高。
所以,虽然 我国的劳动力在减少 ,但随着我国产业的不断升级,劳动力的质量与素质,都在不断提升。
经过数年的发展,我国同时也在很多高 科技 领域,有了飞跃性的发展,创造出很多知名的国际大企业。
再来说说印度引以为傲的农业。在农业方面,印度可以称为全世界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其粮食产量为三亿吨左右。
但随着我国技术的不断提高,仅仅在六年的时间内,粮食产量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可见,两国的产量如此之大,其根本原因正是因为,印度的农业 科技 水平技术,远远落后于我国。
在印度的绝大多数田地中 , 需要农民自行采摘 ,而反观我国,则是利用播种机和收割机,来代替人工,再配合先进的水稻技术,大大提高了产量与效率。
但在两者差距如此悬殊的情况下,印度又偏偏在粮食紧缺的情况下,坚持大量出口。反观我国,虽然粮食收成好,却还要大规模进口。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说一下,印度首要的目标就是解决温饱问题,粮食固然重要,但是推动经济的发展也同样重要,印度不像中国拥有低成本、强大的制造。
为了填补经济缺口,他们只能挨饿出口粮食。而我国,早已越过了温饱问题,所以要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进口粮食,不仅可以满足我国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完善中国人的粮食结构。
我国的发展有着显着的提升,这一切都离不开我国人民与科研人员的努力。
而印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也有了飞跃性的提高。那么,印度真的有希望成为下一个超级大国吗?成为大国的先天条件又是什么呢?
众所周知,在人类 历史 上,就曾出现过3个超级大国,美国、英国、苏联。
而成为超级大国,首先是人口,任何一个超级大国都不能少于一个亿的人口,否则他的军队数量就是严重不足,如果军队的数量不足就不可能镇压住其他国家,来维护世界霸主地位。
虽然,印度在人口上已经满足这个条件,但是经济上的实力确实还是有超级大国,存在一定的差距。
经济是支撑军事的基础,如果经济实力较弱,那么军事的实力势必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通过多方面的因素,我们不难发现,印度能都称为下一个超级大国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走向超级大国的陆上,我们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那么,我国能成为超级大国吗?
答案是肯定的,只不是是时间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已经取得了显着的成果, GDP的总量已经一跃成为世界第二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但即使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辉煌成就,但仅仅凭借这些,想要成为超级大国,必定任重而道远。
虽然美国的盟友遍布天下,能够在很多事情上颠倒黑白,但并不代表美国能阻止人类 历史 的发展。
从超级大国发展的历程来看,即使国家的实力强大,但也需要构建以自身为中心的朋友圈。例如在冷战时期的资本主义阵营和 社会 主义阵营,如今的美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如果我国不打破这个局面,彻底摧毁美国的霸权,那么,我国在走向超级大国的这条路上,会越来越艰难。
如今我国的 科技 , 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早已位居前列 ,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全球领先的代表。
其实从分析不难看出,我们中国才有这样的潜质,不管是从国土面积,国土上的丰富资源,文化的影响力,从国家的高度组织性,还是从经济实力、政治军事实力、 科技 实力来看,都是最符合的。
我国的各个领域都在稳步地向前推进,也让不少人看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中国的强大不在于肉眼可见的阶段,而在于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具有不怕艰难困苦,勇于吃苦耐劳的特性。相信我国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