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傣族的聚居地区 风土人情 民俗习惯 传统节日 服饰 头饰 建筑风格
傣族,是中国的较少民族之一。傣族人民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hù)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佤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此外,在景东、普洱、思茅、腾冲、龙陵、双江、西盟、元阳、河口等30多个县市境内,也有傣族小块聚居或零散分部。散居于云南的大部分地方。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坝区和热带地区。大多是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红河流域的河谷坝地区傍水而居。西双版纳境内有景洪坝、勐海坝、勐遮坝、勐笼坝、勐罕坝等,德宏境内有勐焕坝(芒市)、勐那坝(盈江)、勐卯坝(瑞丽)、勐底坝(梁河)勐婉坝(陇川)等。宗教信仰
傣族几乎全民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要到奘房中受戒修行,参加每年三个月的入夏安居,诵经赕佛。傣语称佛教为“洒散纳”,称释迦牟尼佛祖乔答摩·悉达多为“贡达玛”。 在西双版纳、景谷等地,傣族男子都要出家为僧一段时间,在佛寺内学习傣文、佛法、天文地理等知识。人们认为只有入寺做过和尚的人,才算有教化。因此,只有当过和尚的男子,才能得到姑娘的青睐。家境好的小男孩七、八岁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当他们穿戴一新由亲人护送,吹吹打打,在众人欢笑声中进入佛寺,便自豪地认为已经开始得到了佛的庇护,能长大成材了。然后他们剃去头发,披上袈裟,开始平静地诵读经书,学习文化,自食其力。而在现在,因为9年义务教育,小男孩们便白天上学校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在佛寺学习傣族文化,十分辛苦。也有的人读完中学,大学毕业之后参加工作,然后再请一周或一个月的假,入寺学习。回家后仍然算是“康朗”,即还俗的僧人。 德宏及周边地区的傣族没有入寺为僧后又还俗的普遍情况。
民族历史
中华民族系列邮票——傣族
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 建国后,据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滇池、景洪、勐腊、孟连等地和其他省、区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以及近年来在泰国班清、北碧、黎府等地出土的大量石器、青铜器等历史文物证明,远古傣语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黔西南、桂、滇东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沿至印度曼尼坡广阔的弧形地带,即我国云南、广西大部,四川、贵州一部和老挝、泰国北部、缅甸、印度阿萨姆广大区域,后渐向西南迁徒。他们是最早栽培稻谷和使用犁耕的民族。 史籍《史记· 大宛列传》、《汉书·张骞传》就有傣族的历史记载,皆称傣族为“滇越”,《后汉书·和帝本纪》等数称傣族先民为“掸”或“擅”。魏晋时期,称傣族为“僚”、“鸠僚”、“越”、“濮”;到了唐宋时期,傣族被称为“金齿”、“黑齿”、“膝齿”、“绣面”、“绣脚”、“白衣”等;元明清时期,都称傣族为“白夷”、“百夷”、“伯夷”、“摆夷”等。 以上称为都是他称,傣族自称都是“傣”,至于各地傣族自称又有所差别。
民族文化
历法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有古老的贝叶经。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傣历的年是阳历年,月却是阴历月。傣历分为三季,一至四月为冷季,五至八月为热季,九至十二月为雨季。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 医学 傣医(傣族)、蒙医(蒙古族)、朝医(朝鲜族)、维医(维吾尔族)、藏医(藏族)、壮医(壮族),是中国最为着名的六大民族医药体系。 文学 傣族文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古歌、神话、创世史诗产生和发达的时期;二是英雄史诗、传说、歌谣形成和昌盛的时期;三是故事、叙事长诗兴起和繁荣的时期;四是新文学蓬勃的时期。 着名的《傣族古歌谣》共收30首傣族古歌,反映了原始时期傣族先民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状况。天地起源神话有《英叭开天辟地》、《古老的荷花》、《费梅嘎帕》(《大火烧天》)等,人类起源神话有《葫芦人》、《葫芦生蛋》、《人类果》、《污垢泥人》等,洪水神话有《葫芦传人种》等,图腾神话有《鸟姑娘》、《象的女儿》、《神牛之女》等。史诗有《巴塔麻嘎捧尚罗》、《变扎贡帕》(《古老的荷花》)、《细木过》、《天地万物的来历》。英雄史诗有《厘俸》。歌谣主要是情歌、习俗歌、劳动歌、童谣等。 傣族人十分喜爱诗歌,尤其是叙述长诗。佛教的传入,傣文的创制,都对叙事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傣族民间艺人接受、翻译和传播外来的佛经文学,同时还把傣族民间故事吸纳进来,创作了大量的民间叙事长诗。据研究,仅阿銮叙事诗(即以佛本生经为核心内容的佛祖轮回转世的修行故事)的数目就多达550部。 总的来说,常见的傣族叙事诗有《金蛙阿銮》、《口袋阿銮》、《大叶子阿銮》、《金羚羊阿銮》、《香谷阿銮》、《酸鱼阿銮》、《十二位王妃的眼珠》、《朗兑罕》、《兰嘎西贺》、《相勐》、《召树屯与楠玛诺娜》、《娥并与桑洛》、《金皇冠》、《三牙象》、《七头七尾象》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戏剧 傣剧
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各县市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后吸收滇剧、皮影戏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不久,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建造戏楼。与此同时,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新中国建立后,傣剧有了新的发展。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 1962年,《娥并与桑洛》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被誉为“东南亚的明珠”。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1]。 民歌舞蹈 傣族民歌曲调节奏灵活优美抒情。德宏民歌曲调鲜明重音突出,西双版纳民歌滑音装饰音较多,瑞丽山歌活泼爽朗各有特色。舞蹈种类很多,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着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 节庆着名舞蹈家——刀美兰(傣族)
泼水节(傣历新年)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傣历六月,相当于公历4月。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泼水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 民居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竹楼近似方形,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房顶用茅草排覆盖,竹墙缝隙很大,既通风又透光,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呈A字形。竹楼分两层,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服饰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下穿长管裤,以白布或蓝布包头。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但基本上都以束发、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筒裙长到脚面,衣衫紧而短,下摆仅及腰际,袖子却又长又窄。 饮食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最具特色是竹筒饭。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的米装进竹筒后加水,放在火上烧烤,吃起来清香可口。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仅水果就有110多种,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是有名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1991年,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 日常食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chōng] 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糯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 外出劳动者常在野外用餐,用芭蕉叶或众饭合盛一团糯米饭,随带盐巴、辣子、酸肉、烧鸡、喃咪(傣语,意为酱)、青苔松即可进食。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法是把青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变酸,然后晒干储藏。吃时放少许煮菜或放在汤内。这种酸菜有地方的傣族几乎每天都吃。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品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 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味菜肴。傣族食用的青苔是选春季江水里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取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穿起来待用。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揉碎入碗,再将滚油倒上,然后加盐搅拌,用糯米团或腊肉蘸食,其味美无比。 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料央而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 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撒皮凉菜拼盘。
虫类特产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后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纯正,清洁卫生。
特色饮品
Ⅱ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哪个吴王 那个进谏者又是谁,而且吴王进攻哪个国家
吴王:指吴王夫差。
进谏者:一个年轻人,是侍从官。
吴王进攻楚国。
欲伐荆:想攻打楚国。欲:想要。伐:讨伐。荆:楚国。
成语出处: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Ⅲ 傣族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
1、民俗
傣族人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
傣族的婚礼,民间称为“金欠”,含结婚宴请之意。婚期只能定在每年的“开门节”至“关门节”(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以后,至次年九月十五日以前)。
这段时间成婚仪式在新娘家举行,届时要杀猪、杀鸡(有的人家还宰牛),备办丰盛的酒席宴请亲朋好友和本寨父老乡亲。
2、风土人情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傣族人民特色鲜明,爱好歌舞,傣族舞蹈生动形象,感情细腻,姿态优美,其最流行的是“孔雀舞”,优美的舞姿及投入的感情把孔雀美丽的姿态展现的淋漓尽致,把孔雀模仿的惟妙惟肖,如同把人们带入诗的境界。
傣族人民不仅能歌善舞,还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生活,傣族人民主要以傣历、傣医药和诗经为名。
(3)印度国家怎么捕蝉扩展阅读:
傣族的语言文字及历法
傣族也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字。语言有大泰、兰纳、暹罗等三大方言及若干个次方言,临近的方言之间发音差距很小,随着空间距离的拉大、差距也加大,但不论何地方言均能进行简单交流。
文字有暹罗体、澜沧体、兰纳体、端体、绷体、那体、阿洪体等七种字体,均由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都是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只在形体结构上有所差异。
现今,由于现代国家概念的形成,泰国全境使用素可体(泰国文),老挝全境使用澜沧体(老挝文),其他地区的傣族使用所在国文字,只有少数人还在使用属于自己的文字。
傣族历法有两种,分别是大傣历和小傣历。大傣历是傣族最早使用的历法,是傣族先民在汉族农历的基础上创造的历法,现今只有民族意识比较浓厚的大傣(泰)人仍然坚持使用这种历法。
因而被称作“大傣历”。小傣历实际就是缅历,由缅甸传入傣族地区,小傣(泰)人是最早接受这种历法的傣族,因而被称为“小傣历”。
Ⅳ 驼背翁捕蝉
(一)驼背翁捕蝉
孔子带领学生去楚国采风。他们一行从树林中走出来,看见一位驼背翁正在捕蝉。他拿着竹竿粘捕树上的蝉就像在地上拾取东西一样自如。
“老先生捕蝉的技术真高超。”孔子恭敬地对老翁表示称赞后问:“您对捕蝉想必是有什么妙法吧?”
“方法肯定是有的,我练捕蝉五、六个月后,在竿上垒放两粒粘丸而不掉下,蝉便很少有逃脱的。如垒三粒粘丸仍不落地,蝉十有八九会捕住;如能将五粒粘九垒在竹竿上,捕蝉就会像在地上拾东西一样简单容易了。”捕蝉翁说到此处捋捋胡须,严肃地对孔子的学生们传授经验。他说:“捕蝉首先要学练站功和臂力。捕蝉时身体定在那里,要像竖立的树桩那样纹丝不动;竹竿从胳膊上伸出去,要像控制树枝一样不颤抖。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无论天大地广,万物繁多,在我心里只有蝉的翅膀,我专心致志,神情专一。精神到了这番境界,捕起蝉来,那还能不手到擒拿,得心应手么?”
大家听完驼背老人捕蝉的经验之谈,无不感慨万分。孔子对身边的弟子深有感触地议论说:“神情专注,专心致志,才能、得心应手。捕蝉老翁讲的可是做人办事的大道理啊!”
驼背翁捕蝉的向我们昭示了一个真理:学好任何本领都需苦练扎实基本功,专心致志,日积月累,才能取得真功。
(二)唇亡齿寒
晋献公要出兵攻打虢(guo)国,首先必须经过虞国,但是他担心虞国不肯答应借路。这时,晋国大臣荀息对献公说:“您如果肯将垂棘(地名)所产的名贵玉石与屈产(地名,均属晋国领土)所出的良马奉送给虞国的国君,然后再向他借路,我想他是会答应的。”
晋献公有些犹豫地说:“垂棘玉石是我祖传的宝贝,屈产宝马是我心爱的坐骑啊。如果虞国国君收下了我的这两件珍贵礼物,却仍然不肯借路给我,那怎么办?”
荀息于是对献公分析道:“虞国的国君如果不肯借路,他定然不敢随便收下我们的礼物;如果他收下了玉石和宝马,就一定会借路给我们。至于这两件宝贝,您有些舍不得,这也不要紧,只不过是暂时寄存在那里罢了,迟早还是要归还给您的。打个比方,我们将垂棘玉石放在虞国,就好比从内室移到了外室;而将屈产宝马放到虞国,也就好比是从内马圈牵到了外马圈一样。到时候,您如果要把这两件宝贝取回来,那还不容易吗?”
一番话说得晋献公如释重负,于是决定按荀息的计谋行事。
虞国的国君见到这两件稀世宝物后,有些动心,打算给晋国借路。这时,虞国大夫宫之奇出面劝阻说:“国君可不能这样做呀!虢国是我们的邻邦,他们与我国恰似一种唇齿相依的亲密关系,如果嘴唇没有了,牙齿是会挨冻的呀!长期以来,我们两国在危难之际互相救助,这并不是什么互施思德,而完全是战略上的'互相需要啊。而今,您同意给晋国借路,让其攻打虢国。如果晋国在今天消灭了虢国,我们虞国在明天就会被晋国吃掉,这该是多么危险的事啊。”
可是,虞国国君一心贪恋晋国的宝玉和良马,听不进宫之奇的劝阻,给晋国军队让出了一条攻打虢国的必经之路。
晋国凭借自己的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很快就消灭了弱小的虢国。在班师回朝之际,又顺便剿灭了毫无准备的虞国。为此,荀息专门去虞国找回宝玉和良马,当面归还给晋献公。
晋献公望着失而复得的宝物,十分得意地说:“宝玉还是我原来的那一块,没有变样;只是这马又多长了一颗牙齿,比去年大一岁了。”
虞国国君为了贪图眼前的一点小利,置国家利益于不顾,结果招致亡国的巨大灾难,这个深刻的历史教训,是值得后人深思的。
Ⅳ 螳螂捕蝉的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吴国和楚国之间频繁地发生战争,而且战争大多数都是在楚国的地盘上进行的,只有个别的战争是在吴国的地盘上进行的。
当时的吴国是一个刚崛起的一个蛮夷小国,所以对晋国这种老牌的中原大国来说,它利用吴国来进行战争可以说是以逸待劳。
螳螂捕蝉:螳螂想捕捉蝉,却不知潜在危险。比喻目光短浅,没有远见。等待时机从后面袭击。也比喻有后顾之忧。
(5)印度国家怎么捕蝉扩展阅读: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在三。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译文:吴王想要讨伐楚国,告诉左右大臣说:“我会杀死所有敢劝谏我不出兵的人!”吴王的侍从中有个年轻人想要劝谏吴王却不敢,就怀里藏着弹丸,手里拿着弹弓,在后院游荡,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这样做了几天。吴王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辛苦地沾湿衣服?”
年轻人回答说:“园子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处在高处一边放声叫着一边吮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的后面;螳螂弯曲身子贴紧前肢想要取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旁边;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弹弓和弹丸在它的下面。
这三者都必定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考虑身后的隐患。”吴王说:“好啊!”于是吴王便打消了出兵的念头。
Ⅵ 有关于螳螂捕蝉的资料
吴王一向很专横,要想说服他是件很难的事情。
有一次,吴王准备进攻楚国。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国。大臣们一听这个消息,低声议论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吴国目前的实力还不够雄厚,应该养精蓄锐,先使国富民强,这才是当务之急。
吴王听到大臣们在底下窃窃私语,似有异议,便厉声制止道:
“各位不必议论,我决心已定,谁也别想动摇我的决心,倘若有谁执意要阻止我,决不轻饶!”
众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乱说一句说,于是,匆匆退朝。
吴王的侍从中有一位的年轻人,他下朝后心中仍无法安宁,思前想后,他觉得不能因为自己而不顾国家的安危,眼看国家灭亡。这位年轻人在后花园内踱来踱去,目光无意中落到树上的一只蝉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就这样,一连等了三个早晨,终于看到吴王在宫女的陪同下,来到后花园。那位年轻人装着没有看见吴王,眼睛紧盯着一棵树。
吴王看到这位年轻人的衣服已经被露水打湿了,却仿佛没有察觉一般,眼睛死死地盯着树枝在看什么,手里还擒着一只弹弓,便很纳闷地拍拍他的肩,问道:
“喂,你一大早在这里做什么?何以如何入神,连衣服湿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故意装作仿佛刚刚看到吴王,急忙施礼赔罪道:
“刚才只顾看那树上的蝉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来,请大王恕罪。”
吴王挥挥手,却好奇地问:
“你究竟在看什么?”
那位年轻人说道:
“我刚才看到一只蝉在喝露水,毫无觉察一只螳螂正弓首腰准备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只黄雀正在把嘴瞄准了自己,黄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弹弓会要它的命……”
吴王笑了说:
“我明白了,不要再说了。”
终于,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Ⅶ 观鸟捕蝉图来自哪座唐代墓葬
《观鸟捕蝉图》来自唐章怀太子李贤墓中,此墓于1971年在陕西省乾陵县乾陵乡柏家洼唐墓中发现,位于前室西壁南侧。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在唐代,皇帝每年都要派使臣到各地采择美丽的女子。这些采择美女的人被封为花鸟使。而女子被拉入深宫后就禁止与外人来往,如同坐牢一般。在深宫中,她们度日如年,过着“观鸟捕蝉”式的寂寞无聊生活。《观鸟捕蝉图》描绘了唐代宫中的寂寞,被作为李贤的陪葬壁画。
(7)印度国家怎么捕蝉扩展阅读:
章怀太子李贤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次子,因被母后武则天猜忌而废为庶人。死后于神龙二年,以雍王身份陪葬乾陵,睿宗景云年间(710—711年)追封为章怀太子,启陵重绘壁画,提高等级,故壁画重层。
这都因了李贤的两位同母弟弟,唐中宗李显和唐睿宗李旦,因为同情哥哥悲惨遭遇,在即位之后,先后两次组织最顶级的画匠绘制了章怀太子墓内精美的墓室壁画,这也使得这幅《观鸟捕蝉图》成为唐代壁画的精品之作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观鸟捕蝉图
Ⅷ 螳螂捕蝉的吴国周围有哪些国家
北边有小国:徐、吾钟、
大国有:吕、鲁、宋、楚、越
下面是详细地图http://muxiang37.blog.163.com/album/prevPhDownload.do?host=muxiang37&photoId=_fks_kiWOFilm77xmiCPprDkYcg==
(打开有点慢,请耐心)
Ⅸ 螳螂捕蝉300字作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螳螂捕蝉300字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一天午会,我和喻晨夕在讲台上领读,忽然罗宇泰上来气冲冲的告状,说:“杨迪星捉弄我!”不一会儿,杨迪星又急冲冲地跑过来,说:“不对,是罗宇泰捉弄我!”只见他们俩你一句∑一句争个不停。我连忙大声吼到:“你们俩都给我回座位上去。”
他们俩只好乖乖地回到座位上,因为他们知道,不听话的人统统会上“黑名单”,再说下节是音乐课,谁也不想被留下!后来王老师悄悄地进了教师,大家都没发现。杨迪星以为王老师还没来,得意扬扬地走到罗宇泰座位后面又故意捉弄他。王老师悄悄走在杨迪星身后,杨迪星居然一点没察觉到,还在继续捉弄罗宇泰。我眼睛一亮看见了,正想批评他,又立刻看见了王老师,我灵机一动,不点名了。我的举动让全班同学的目光都转移到杨迪星身上,这时他才发现王老师笑盈盈地站在身后,可是,一切都晚了,王老师叫住了他……
此时此刻的罗宇泰大笑起来:“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第二天,吴王来到到大殿上,向诸位大臣表明了自己的想法:“诸位爱卿,本王决定放弃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的话音刚落,大殿里的诸位大臣都议论纷纷。有的很奇怪吴王为何突然改变主意,有的已在心中同意了吴王的决定,有的怀疑吴王这么说,是不是有什么企图,但大家都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吴王之前说有谁再提此事,便下令处死,在大家左右为难时,吴王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诸位爱卿先安静一下,昨日早晨,侍奉本王的少年给我讲了一个关于“螳螂捕蝉,黄雀大后”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呀!”于是吴王将自己昨日听少年讲的帮事,又说了一遍给大臣们听,大臣们听后,个个点头赞好,一位年纪青轻的臣子问王:“敢问大王,您为何听了这个故事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了呢?您从中悟出了什么?”吴王笑了笑,说道:“故事里的蝉、螳螂、黄雀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祸患,而我们如果调兵去功打楚国,那其他诸候国一定会趁虚而入,到时后果一定不堪设想!”听了大王这番话,诸位臣子都佩服不已,直说:“大王,英明,大王,英明呀!”
春秋战国末年,吴王想楚国没有自己的国家强大,但是他们的地盘比自己的大,心里很不平衡。吴王就想攻打楚国。大臣们议论纷纷,都认为不应该这样做。吴王听到这些议论后很生气,对他的大臣警告道:“此事就这么决定了,如果有人敢提建议劝阻我,就立即处死他!”
吴王的门客里中有个年轻人,认为吴王这样做太不妥,这样会有别的国家趁机攻打我们国家的,很想去劝阻但又不敢直接提建议。他前思后想,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每天都怀揣弹子手拿弹弓到王宫的后花园树下转来转去,露水把衣服都打湿了。连续三天,终于等到了来后花园散步的吴王。吴王看见他手拿弹弓,眼睛盯着树上在看什么,就问到:“你在这里做什么,怎么衣服都被打了?”
年轻人回答:“您看园里的这棵树上有一只蝉,蝉在高高的树枝上振动翅膀鸣叫着,悠闲的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一只螳螂就弯身俯在它后面,准备抓住并吃掉它呢。而螳螂也没发现身后正有一只黄雀伸长脖子要啄它。您再看这只黄雀它也想不到树下还有我手中张开的弹弓啊!蝉、螳螂、黄雀三者都只想着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忧患。”吴王听了后很受启发,说:“你讲得好啊,我明白了!”于是,吴王打消了进攻楚国的念头。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文章,名字叫《螳螂捕蝉》大家一定会很熟悉吧!因为我们肯定听说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起初,我并不明白这个成语的意思,经过经天的学习后,我终于恍然大悟。它的意思是说:不要只看见眼前的利益,也许你真的很强大,但是也许也会有其他人来攻打你。
《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真是让我受益匪浅呐!等我们步入社会后,不管在哪里,都会有一些小“战争”,虽让我们会想方设法的去追赶别人,但我们也要注意自己的地位是否会被人占据。文中的吴王虽然他的实力很强大,但是他在攻打出国的时候也许会让其他的国家有机可乘。轻而易举的占据自己的国家。又像是少年说的那样,产想品尝露水,而忘记了自己身后的灾难;螳螂也是只看得见眼前的蝉是即将道口的美食而忘了自己身后有黄雀正在向他一步步的逼近。黄雀也是想着自己有渔翁之利,丝毫没有顾及到树下有弹弓在瞄准它。
读了这篇文章不仅是吴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不再像没有讲的时候似懂非懂了!《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道理真是他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了!
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想要攻打楚国,但是遭到了他的大臣的反对,所以他就告诉他的那些个大臣们说:“如果有谁敢劝阻我,我就将谁处死!”吴王他身边的一位年轻的侍从知道后,心里想:“可能我们攻打楚国后,在我们的身后也许会有更大的危险。”这位年轻的侍从十分想去劝阻吴王但是吴王他下了一条死命令,那就是不能劝阻他,如果有人劝阻他的话他就将谁处死。这就使得这位年轻的侍从不敢直接的去劝阻吴王,因为直接去他就有生命之忧了。
于是他就在王宫的后花园里走来走去,每天早晨都手里拿着弹弓,他身上还放了一些弹子,还被露水打湿了,就这样连续了三天。最终他等到了吴王。吴王很是奇怪,就问他:“你每天都来到这里,何必要让露水打湿呢?”他回答道:“在这花园里有一棵大树,在树上有一只蝉,在喝着露水,还动听的叫着,好像是在说:“真好喝呀!”但是它的身后的一只螳螂在慢慢的向着这只毫无防备的蝉爬去想要捉住蝉,但是它却不知道黄雀在他的后面伸长了脖子想要吃掉它,但是我却站在树下,拿着弹弓。”吴王听了后说:“你说的很好!”便打消了攻打楚国的想法。
我从这个故事中我知道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面的危险。
一天,螳螂要去寻找食物,它碰巧看见了一只蜗牛。估计螳螂是饿坏了,什么也不想地就冲上去捉住蜗牛。在那一瞬间,一只小青虫从那尖尖的树枝上掉了下来。对于黄雀和螳螂来说,那就是一块“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黄雀好似一阵风,快速地将小青虫捉起,眼里根本没有螳螂。螳螂大将军在这儿,就算自己夺不到,黄雀也休想得到!于是螳螂用自己锋利的前爪抓住小青虫的后半身,拼命将它拽下。小青虫终于逃出黄雀的“魔掌”。小青虫趁黄雀和螳螂争斗的时间,悄悄跳下了山崖。黄雀和螳螂根本没有工夫理它,打斗了一会儿,才发现小青虫掉了下去。
失去了小青虫后,螳螂又碰到了蝉。螳螂早已饿得头昏脑涨。哪里还有工夫去观察周围的环境。螳螂跳上了树,一开始遮遮掩掩的,接近了蝉后,便快速地用有力的前爪一把抓住蝉,可惜蝉早已察觉到了,于是到手的猎物就飞了。
第二次,螳螂醒目了,它用树叶挡住自己不让蝉发现,这时它注意到了,蝉的孩子正在家里等着蝉喂食。当它快抓到蝉时,螳螂又放了它,它不忍心吃了它。可能黄雀也是出于这份情感,没有抓它吧!
吴王的侍从里有个年轻人知道吴王要伐楚侯开始担心起来。他想,万一伐楚时,邻国趁虚而入,这时我国就不保了。怎么办呢?一天,他在后花园里冥思苦想这怎样使吴王回心转意。他抬头一望,正瞧见树上有一只蝉,蝉的后面有一只正在靠近的螳螂,更有趣的是,又飞来一只黄雀,“有了。”年轻人笑了笑。他手里拿着弹弓,来到了后花园,露水沾湿了他的衣服,三个早晨都是如此。正巧,吴王经过这里看到年轻人浑身湿漉漉的,就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年轻人回答说:“花园里有棵树,上面有有一只蝉,蝉在高高的树上的动听的叫着,喝着露水,全然不知螳螂在身后,螳螂弯着身子靠近,想要捉住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身后,黄雀伸长了脖子,却不知道弹丸在它的下面。这三种小动物都只想着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及后面的.灾祸。”
吴王听罢,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心想这人说的也倒有理,若我去攻打楚国,城内空虚,邻国必然会占领我国。我可不能当故事中的那只螳螂啊!于是他对年轻人说:“你说得对!”他命令士兵取消对楚国的进攻。大臣们知道后,高兴得欢呼起来,整个吴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气氛中。
吴王一向很专横,要想说服他是件很难的事情。
有一次,吴王准备进攻楚国。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国。大臣们一听这个消息,低声议论起来,因为大家都知道吴国目前的实力还不够雄厚,应该养精蓄锐,先使国富民强,这才是当务之急。
吴王听到大臣们在底下窃窃私语,似有异议,便厉声制止道:“各位不必议论,我决心已定,谁也别想动摇我的决心,倘若有谁执意要阻止我,就要被处死!”
众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乱说一句说,于是,匆匆退朝。
大臣中有一位正直的年轻人,他下朝后心中仍无法安宁,思前想后,他觉得不能因为自己而不顾国家的安危。第二天一大早,这位大臣就来到后花园等候。这样过了三天,吴王终于来到后花园。吴王看到这位大臣的衣服已经被露水打湿了,便很纳闷地拍拍他的肩,问道:“喂,你一大早在这里做什么?何以如何入神,连衣服湿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说道:
“我刚才看到一只蝉在喝露水,毫无觉察一只螳螂正弓首腰准备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只黄雀正在把嘴瞄准了自己,黄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弹弓会要它的命……”
吴王笑了说:
“我明白了,不要再说了。”
终于,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自从听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后,我和妮妮就特别好奇“螳螂是怎样捕蝉的?”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去郊外探究。
那时是夏天。
我们爬山一棵树,有蝉,但并没有螳螂。我们爬上另一棵树,螳螂刚要捕蝉。妮妮就想把它们装进瓶子里,我轻轻拍了一下妮妮的手,小声跟她耳语着:“把知了螳螂吓走了,怎么办!”我们便小心观察。
螳螂用爪子刺进蝉的背,然后把蝉翻过来,用另一只锋利的“刀”刺进它的腹部,把蝉拖到一片树叶后面。蝉吱了几声,好像没气了。有点液体从叶子后面流出来。过来一会儿,妮妮把叶子丢掉,我们只看见了一个空壳儿。我拿起来看了看,蝉腹部的一些黑黄黑黄的液肉片甲不留。我想:“太残忍了吧!”妮妮对我说:“知道了螳螂捕蝉,还不知道为什么螳螂把蝉吃得那么干净呢!”我想了想,也是!我们便拿着空壳儿回家问妈妈。妈妈说:“因为蝉的体内富含蛋白质和矿物质,很有营养。”原来是这样呀!
通过这次发现明白了,只有努力观察,才能在这神奇又美妙的大自然中,发现更多千奇百怪的问题。这些问题等着我们去了解,去探索!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们进步的阶梯”我读过许多书,可最使我爱不释手的书就要数《螳螂捕蝉》了。
《螳螂捕蝉》这本书讲一位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们的反对,大臣们认为,虽然攻打楚国获胜的希望很大,不过其他国乘虚而入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吴王却固执的说:“谁在来劝说我,我就杀死他!” 而一位奉吴王的少年,决心用自己用智慧劝说吴王,但怎么劝说呢?等到第二天早上,少年为了引起吴王注意,一连转了3个早上,水打湿了他的衣服,也毫不介意。
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少年给吴王讲了个故事:从前有为年轻的少年,他对每一件事物都非常细心对待。一天,他见到树上有一只蝉,蝉自由自在的歌唱,却不知道身后有一只螳螂正要捕蝉,而螳螂身后有一只黄雀在身后正要啄食捕蝉的螳螂呢。它们一心为了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及到自己身后的隐伏的祸患呢!吴王听完故事恍然大悟,终于打消了出兵攻打楚国的念头了。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使我明白了:不要一心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及到自己身后隐伏的祸患!在现实生活中也一样,冷静才能解决事情,不要学吴王听不进大臣们的建议。
第二天,吴王来到到大殿上,向诸位大臣表明了自己的想法:“诸位爱卿,本王决定放弃攻打楚国的念头。”
吴王的话音刚落,大殿里的诸位大臣都议论纷纷。有的很奇怪吴王为何突然改变主意,有的已在心中同意了吴王的决定,有的怀疑吴王这么说,是不是有什么企图,但大家都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吴王之前说有谁再提此事,便下令处死,在大家左右为难时,吴王给出了合理的解释:“诸位爱卿先安静一下,昨日早晨,侍奉本王的少年给我讲了一个关于“螳螂捕蝉,黄雀大后”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呀!”于是吴王将自己昨日听少年讲的帮事,又说了一遍给大臣们听,大臣们听后,个个点头赞好,一位年纪青轻的臣子问王:“敢问大王,您为何听了这个故事就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了呢?您从中悟出了什么?”吴王笑了笑,说道:“故事里的蝉、螳螂、黄雀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祸患,而我们如果调兵去功打楚国,那其他诸候国一定会趁虚而入,到时后果一定不堪设想!”
听了大王这番话,诸位臣子都佩服不已,直说:“大王,英明,大王,英明呀!”
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后,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第二天上朝,他会给大臣门解释了一个新的决定。
吴王说:“我昨天听了一位少年的话后,我才明白,原来,我是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埋伏着诸侯国的祸患”,就像那个少年说的:“他昨天在在王宫花园里看到了树上有一只蝉,而蝉在悠闲地叫着,却不知道有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想抓蝉,可是不知道身后有只黄雀,黄雀想抓螳螂,可黄雀又不知道身后有“我”在打它,蝉、螳螂、黄雀,它们一心想的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也正隐伏着祸患。”“所以,我就决定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当大臣们听完吴王的话,大臣们就热烈的鼓掌,有位大臣说:“大人,你做的得太对了。”
当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后,他们两国成为了好朋友。
春秋时期,吴国在长江的下游,楚国在长江的中游,他们为了争夺地盘,经常发生战争。有一年夏天,吴王调兵遣将,准备攻打楚国,为了表示他不可动摇的决心,严厉地告诫左右的大臣说:“谁敢来劝我,立刻处以死刑。”谁都知道这样不好,但是谁都不敢冒这个杀头的危险。有个年轻人再三考虑,不顾个人的安危要劝吴王,但他知道明说是不行的,只好采用婉转曲折的方法。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年轻人就行动了,他拿着弓,胸怀里藏着弹丸,来到后花园,在树下走来走去,时时仰头东张西望。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也毫不在乎。这样一连三个早晨,有的人感到奇怪,有的人告诉了吴王,吴王只好把他叫去,问“你每天早上就呆在后花园里,衣服也弄湿了,干什么呢?何苦呢?”年轻人说:“树上有一只蝉在饮露水,却不知螳螂在它身后,螳螂逮住蝉充饥,却不知道黄雀在它身后,黄雀想吞下螳螂,却不知道有个人正在操着弹丸准备射死它。”吴王一听恍然大悟,于是便放弃了攻打楚国的计划。
只想到取得眼前的利益,而没有想到身后的危险!这正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故事给我们的启迪。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去观察、分析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以前,吴王决定去打楚国。而当时,恰好有另一个国家也想打吴国,那时吴国兵力还不是很充裕。打楚国不是十拿九稳的事,所以这事的危险性就只有吴王不清楚了。
一连几天,许多人都去劝吴王改变主意,开始吴王还会听,可听多了,吴王也烦了。干脆下了一条死命令:谁再敢劝阻,就处死谁。吴王的耳朵这几天是清静了许多,可还有一周,攻打楚国的队伍就要出发了。每个大臣心里都捏了一把汗。这时一个年轻人站了出来,他决心要让吴王改变主意。
吴王在一天早上,在花香四溢的绿花园里发现了这个年轻人,随后一连三天竟都看见他拿着弹弓,瞄准一棵大树。吴王很好奇,便凑上去问:年轻人,你这是何苦呢?你一连三天早晨都在这儿站着,而且衣服也被打湿了。少年对他笑笑,指着大树若有所思地说:大树上有只蝉,它停在高高的树上,享受露水,而在他悲伤时,有一只螳螂却想干掉它,那它可悲呀,与此同时黄雀也想将那悲伤的歌送给它,而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我也不过想干掉它们。咦,这不是在说我吗?我去打楚国,到时候别人又来打我,我岂不是挂得很惨?吴王暗自思考。
第二天,他就放弃了打楚国的打算,等改日兵力够用了,我再去。哈,哈。楚国迟早归我,只是早晚的事。
星期六,我、哥哥和妈妈兴高采烈地来到了海港自助餐厅。
哇!里面有各种各样吃的:有味道鲜美的大闸蟹,有甜甜的冰激凌,还有各色的小蛋糕……看得让人口水都要流下来了。我急忙冲向肉类,天哪!那有不计其数的鸡腿和牛排,我急忙从底下拿了一个白色的大圆盘,拼命地往盘里夹鸡腿。这时,我一眼瞥见哥哥在一旁恶作剧,他用夹子把牛肉夹到羊排的盘子里,把羊排上的牌子塞进装鸡腿的锅里。我想:待会儿餐厅的人可要遭殃了!我趁哥哥不在,悄悄地把食物和牌子重归原位。
拿完了食物,我们来到餐桌旁,哥哥让我去拿一杯苹果汁。我灵机一动,来到果汁机旁,拿了杯苹果汁,但加了点佐料——芥茉。我心想:这次让你也尝尝恶作剧的苦头!我来到哥哥身旁,忍住笑对哥哥说:“这是您的苹果汁,请慢用!”哥哥没有防备,一口就是大半杯饮料。紧接着,他狂叫了两声,我笑嘻嘻地对他说:“尝尝恶作剧的滋味吧!”他一脸痛苦的表情,接着就直奔厕所……
当哥哥垂头丧气地从厕所出来时,得知真相的妈妈装着一副生气样对我说:“坏小子,你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用到这儿来了,快跟哥哥道歉!”哥哥却摆摆手放过了我,哈!
Ⅹ 螳螂捕蝉的主要内容
螳螂捕蝉的主要内容: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少年很聪明机智。他的旁敲侧击,表面上是在给吴王讲故事,实质却是在劝说吴王,不要只顾贪图眼前利益一心只想着攻打楚国,还要顾及身后的隐患,其他诸侯国可能会乘虚而入。吴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这个成语寓言讽刺了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对鼠目寸光、利令智昏、不顾后患这类人提出警告。也比喻有人一心想暗算别人,却没想到有人也想暗算他。告诉我们在考虑问题、处理事情时,要深思熟虑,考虑后果,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