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任督二脉在哪
任督二脉是两条涉及长寿的经脉!欲要获得长寿,必须打开任督二脉间的断脉!在历史上打开任督二脉者只有一人,那就是印度的静树大师,而中国武林历史上没有任何人打开过任督二脉!凡与此相关的传言纯属文人墨客之杜撰。
静树大师生于中国北宋同时期的印度,是个读书人,知识渊博,30余岁投身于印度所罗门王教习武。
静树大师一生跨跃了中国的宋、元两代,一直活到明朝!晚年只身一人登上珠峰;据静树大师后代的家人讲,静树大师连续在珠峰上70~80年,一年下山一次,喝点水,以后再也没下山,前后活了三百多岁。
在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至今许多人都知道历史上曾有这么一位奇人。中国的武林师祖明朝金世义与静树大师是同一时代的人,两人是朋友,互相崇拜,互相敬仰,但是师祖金世义没有打开任督二脉。西方探险者攀登珠穆朗玛峰,说是为了挑战人体极限,搞科学实验,其实其中许多人登峰的目的,是为了寻找峰顶上静树大师的骨骇。
接通任督二脉之间的阻碍就在断脉上!断脉在前胸剑突下内至与此相对的后背胸椎内,脉管内是一腔死血,粗约1-1.5mm,长有60-70mm;腔内的死血在精血结合成胎后就存在!每个人都存在这一腔死血(牛马驴,连猪狗羊也同样存在这一腔死血)。腔内的死血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也继续增加,到了55~60岁,就不再增加了。如果在出生后,在机器的承相下能抽出断脉中的死血的话,那么人即什么病也没有了!凡是下的中药方剂,没有能下到断脉的,即使是运用内功也循环不到断脉。这条断脉一般是打不开的,必须是在机缘巧合下,偶然的机遇才能打开;而印度静树大师自己是如何打开任督二脉的,至今仍是个千古之迷。
在与心脏相对的后背脊椎间,天生有个孔,用7寸针刺进去,7寸长的针才能触着这条断脉的头,针刺时只能是剪开了断脉,开了个口;这腔死血每次只能向外抽一点,三个月的时间也只能将断脉内的死血抽出个头;抽死血时疼痛如撕心裂肺似的;需要九个月时间才能将这腔断脉中的死血抽净;而前胸剑突下鸠尾穴,只有穴,没有位,所以不能在此处抽取,而且此处离心脏尖端太近,针刺容易致命,所以只能在后背脊椎间的穴位处抽。
二战期间,侵华战争中的日本731部队为了找到任督二脉间的这条暗脉,做了上千例的活人试验,也没找到这条断脉究竟是在什么确切的位置上。凡是一经手术破体,断脉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在有生命的人体内都有这条暗脉,前题是先天原气未破!只要是先天原气散了,这条断脉随继也就消失了!
欲要打开任督二脉,必须在前胸鸠尾穴及与此穴相对的脊椎间针刺!而这两个穴都是暗穴,谁也不敢针刺!在后背进针,要穿过胸椎间隙,这个缝隙很小,又很紧,难以掌握;针刺不中,刺到脊椎上,偏了容易刺中神经,人即残废了。
任脉与督脉是人体上的两大主干线,从这两条干线向下分就是经脉,再向下分是络脉,人体所有的穴位皆围绕着这两条经脉转!任脉主外,通大脑,全身的神经皆是任脉;任脉主气、血、力,任脉为从头到脚涵盖全身的神经网络;督脉主能量,向大脑提供所需的养料和氧气,通五脏六腑!经络不是神经,经是经脉,络是络脉,是传统中医将经脉与络脉统一起来,称之“经络”的。经络在体内呈网状,每个穴位都有它自己的方向和路径。
任督二脉在头部是堵塞着的,不通。修练内功,在能量达到一定的地步时,才能接通任督二脉,全身才能产生一个大的循环;至此全身的经脉、络脉自动循环,能将娘胎所带的能量一起都散发出来,这时人体各处的能量是均衡的,没有强与弱之分。
但是欲打开任督二脉,必须打开任督二脉间的断脉!在鸠尾穴与心脏相对的后背之间,就是断脉,脉管壁是一层皮膜样的;要想打通断脉首先得打通这一层膜!虽然这层膜很薄,虽然人自身的力量可能只差一点点,但是想打通它却又是远远不够的!人自身的能量满足不了打开的需要,只有依靠外界的力量帮助才能打开!
前胸剑突下鸠尾穴与与此相对的后背的穴是两个死穴!两穴之间的断脉,只有筷子那么粗、那么长,但是条曲线;断脉中的一腔死血是从胎中带来的,其它的都是后天蓄积而增加的,一般是打不开的!凡是欲打开者都是中毒者——毒素将这一腔死血化开,再加上外来的力量才能做到!
这一腔死血是从口、鼻、耳、汗毛孔及后阴向外排的!打开断脉后,腔内死血进入全身——不会向外排还不行!别看就这么一点死血,可排出时排泄量很大,好比挖个一立方的土坑,返出的土却有三立方——为什么说打开任督二脉是火烧油煎,就是从这上说的。
任督二脉相差9寸——即在此位置!打开的任督二脉是各走各的路线,这一前一后循环,就将体内所有的毒素全部投出去了。
任督二脉一通,人即年轻,全身的经络自动运转,运用自如;身轻如燕,走多少路也不知累,工作时始终不知劳累;不用鼻子吸气,而是全身的汗毛吸气;体内任何毒素,会自动从汗毛孔排出;体内任何虚的部分全会自动填满,不再需要为填补去想,去操心。
任督二脉这一阴一阳一但结合,人的寿命脉就是无限的!阴与阳联合——阴脉有病可以在阳脉上解决;反之,阳脉有病可以在阴脉上解决;这样阴脉与阳脉才能平衡!只有接通了断脉,任督二脉发生了变化,才能使人体阴脉与阳脉结合成一体!
② 任督二脉具体位置在哪
以从人体正下方双腿间的会阴穴为起点,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浆穴,这条经脉就是任脉;由会阴穴向后沿着脊椎往上走,到达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的是督脉。两脉通,小周天成。在进一步就是大周天。
③ 任督二脉到底在人体的哪个部位
拜武打小说及其影视作品赐给,任督二脉这个词可谓是十分知名的。在文艺创作中,主人公要想练就绝世武功,方能连通任督二脉。而连通了任督二脉,通常也就能变成一代大侠、武林至尊了。自然,有很多人觉得任督二脉彻底是文学家编造出去的,实际上任督二脉是存有的。
任督二脉的精确方位图
督脉:循个人行为源于小肚子内,下出外阴部,向后,向上涨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到脑内,上行颠顶,沿额头下滑鼻柱,止于上嘴唇内龈交穴。本经现有28个穴道,主冶神智不清病、热症、腰、骶、背、脑户等部分症状及相对的内脏器官症状。
任脉:源于下腹腔,下出外阴部,往前上涨于私处,在腹腔沿前正中心线上涨,经关元穴等穴至咽喉,再上涨围绕嘴唇,历经脸部,进到目眶下,联络于目。本经现有24个穴道,主冶少腹、脐腹、胃腕、胸、颈、咽喉、面脸等部分症状和相对的内脏器官症状,一部分俞穴有健壮功效,或可用以医治神智不清病。
任督二脉是啥
任督二脉是中医经络学说中奇经八脉的关键构成部分,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中都有着作,《素问·骨空论》述:“任脉者,源于中极之中,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穴,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难经·二十八难》述:“督脉者,源于下极之输,并且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归属于脑。”以上基础理论均沿用,具体指导着中医针灸学的临床护理。
经络学觉得,任督二脉为阳阴诸经之纲要,对十二经血气起着核心、溢蓄缓冲作用。人体五脏之气的兴衰,五脏六腑之气的实虚,生殖作用的高低,都和任督二脉的多不够拥有 紧密的关联。输通任督二脉可畅百脉,利气轮,祛淤滞而除顽症,在中医针灸临床医学上拥有 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连通”任督二脉可预防疾病
武打小说常将连通任督二脉当做功底提高的一大要素,用中医基础理论来剖析,这两根关键经络对健康保健确定有作用。任脉置身于身体腹部中间,总调全身阴之气和血气。督脉穴位有28个,置身于身体身后的中间,督领全身的阳经,统摄全身气血和真元。不难看出,任督二脉针对统摄全身的血气阳阴拥有 十分关键的功效。
任脉上的常见保健穴位相关元、气海穴,常被别人谈及的保健穴位“足三里”则在足阳明胃经上。
平时采用揉按、敷热这种穴道,“频次愈多愈好”,可提高人体免疫力。
公司办公室一族最合适叩打足三里。该穴道自古以来便负盛誉,古代人习惯性以艾炙此穴来防胃病、呕吐、腹泻、痢疾、便秘等消化道病症及其颠狂等神智不清病。足三里在小腿肚两侧,约出外膝眼底下三寸,小腿骨外一横指,轻按起来有酸胀感,但不容易麻木。
④ 任督二脉在人体那个部位
以下回答纯属个人:任脉:自头上正中靠前天灵盖附近,下到肚脐下边,外阴上边。督脉:肛门后面,自下而上,到头顶正中靠后。要是想任脉与督脉相通要过三个关口,第一个,外阴下边,肛门上边,称“玄关”。第二个,后背脊柱中间对照心脏后面位置,称“断脉”。第三个,头顶正中附近,称“玉顶”。这任督二脉的说法只是古人对人身体的五行描述,心肝脾肺肾各占一种,任督二脉是平衡这五行的经络,医学上不承认有这二脉,因为找不到,但我个人认为确实存在。若要打通,请回复,详谈。
⑤ 仁督二脉在人体什么位置
任督二脉以人体正下方双腿间的会阴穴为起点,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浆穴,这条经脉就是任脉;督脉则是由会阴穴(也有人说是长强穴)向后沿着脊椎往上走,到达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任脉主血,督脉主气,为人体经络主脉。任督二脉若通,则八脉通;八脉通,则百脉通,进而能改善体质,强筋健骨,促进循环。任督二脉在中医诊脉与道家导引养生上相当重要
⑥ 任督二脉到底在哪
武侠小说里经常看到打通任督二脉的说法,那么任督二脉到底在哪?我今日收集整理了一下,以便日后取用。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中说的是:“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咽喉,上颐循面入目”。“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
而李时珍所撰的《奇经八脉考》中则记载:“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
这么简单的几句话不太好理解,所以下面结合图来具体分析下。
从图中可以看到,任脉的循行轨迹从下往上,所经之处如下:
1.会阴
别名屏翳、下极、金门。在两阴之间。主治溺水窒息,昏迷,癫狂,脱肛,痔疮,疝气,小便不通,带下,月经不调,阴部瘙痒等。
2.曲骨
别名回骨。在下腹部,当前正中线上,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处。主治小腹疼痛,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萎,疝气,遗尿,尿闭等。
3.中极
别名玉泉、气原。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主治遗精,阳痿,遗尿,小腹痛,月经不调,带下,崩漏,痛经,胎衣不下,产后恶露不止,外阴瘙痒,以及子宫脱垂,盆腔炎,尿潴留,尿失禁等。
4.关元
别名三结交、下纪、次门、丹田、大中极。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萎,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
5.石门
别名命门、丹田、利机、精露。位于腹正中线,脐下2寸。主治小腹痛,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泄泻,痢疾,遗尿,尿闭,以及功能性子宫出血,尿潴留,高血压等。
6.气海
别名脖胦、下盲、下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主治虚脱,厥逆,腹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及尿潴留,尿路感染,肠梗阻等,具有强壮作用。
7.阴交
别名少关、横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寸。主治脐周疼痛,泄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产后血晕,疝气,水肿,及肠梗阻,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等。
8.神阙
别称脐中、气舍、气合。在脐中部,脐中央。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9.水分
别名分水、中守。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1寸。主治腹痛,肠鸣泄泻,水肿,蛊胀,以及肾炎等。
10.下脘
别名下管,在胃脘下部而得名。位于腹正中线脐上2寸处。主治各种消化系统疾患如胃痛呕吐,腹胀肠鸣,痢疾泄泻,饮食不化,水肿,胃下垂等。
11.建里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在脐中上3寸。主治胃痛,腹痛,腹胀,呕逆,不嗜食,身肿,胃扩张等。
12.中脘
别名上纪、太仓、胃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
13.上脘
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处。主治胃痛、呃逆、反胃、呕吐、癫狂、咳嗽痰多、黄疸。
14.巨阙
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在腹白线上,深部为肝脏。指压此穴,对于治疗胃肠疾病很有疗效。
15.鸠尾
别称尾翳、心厌、神府。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深部为肝脏。主治心胸痛、反胃、癫狂、癎症、心悸、心烦、咳嗽气喘。
16.中庭
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5肋间,即胸剑结合部。主治胸肋支满、胸腹胀满、噎嗝、呕吐、心痛、梅核气、小儿吐乳。食管炎、食管狭窄、贲门痉挛等。
17.膻中
别称元儿、胸堂、元见、上气海。位于前正中线,平第4肋间,两乳连线的中点。主治气喘、噎膈 、胸痛、乳汁少、心悸、心烦、咳嗽。
18.玉堂
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3 肋间隙,在胸骨体中点。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呕吐寒痰、喉痹咽塞。
19.紫宫
在胸骨正中线上,平第2肋间隙。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喉痹、咽塞、止血。
20.华盖
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角的中点,平第1 肋间隙。主治气喘、咳嗽、胸痛、胁肋痛、喉痹。
21.璇玑
位于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天突下1寸,在胸骨柄上。主治咳嗽、喉痹、气喘、咽痛。
22.天突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主治气喘、咳嗽、暴喑、咽喉肿痛、呕逆、瘿瘤、梅核气。
23.廉泉
位于结喉上方,当舌骨的上缘凹陷处。主治舌下肿痛、舌缓流涎、中风舌强不语、暴喑、乳蛾、咽食困难、舌肌萎缩。
24.承浆
别称下唇、天池、鬼市、悬浆。位于面部,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在口轮匝肌和颏唇沟之间。主治口歪、齿龈肿痛、流涎等口部病证;暴喑;癫狂。
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一共28穴,分别如下:
1.长强
别名气之阴郄、橛骨、气郄、为之、骨骶。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主治痔疮,脱肛,便血,便秘,遗精,遗尿,腹泻,痢疾,腰背强痛,癫痫,及精神分裂症,前列腺炎等。
2.腰俞
别名背鲜、髓空、腰户、腰柱、髓俞。在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主治腰脊痛,便血,泄泻,痔疮,月经不调,癫痫,下肢痿痹等。
3.腰阳关
别名脊阳关,背阳关。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腰骶痛,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下肢麻痹等。
4.命门
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处。在男子能藏生殖之精,在女子则紧密联系着胞宫,命门的功能与肾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5.悬枢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腰痛,腹痛,泄泻,痢疾,脱肛等。
6.脊中
别名神宗、脊俞。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腰脊强痛,黄疸,腹泻,痔疮,脱肛,癫痫等。
7.中枢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当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满,黄疸,腰背痛,以及肝炎,胆囊炎等。
8.筋缩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胃痛,脊强,瘈疭,腰背痛,癫痫,及肝炎,胆囊炎等。
9.至阳
别名肺底。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咳嗽,气喘,黄疸,胸胁胀闷,脊背强痛,以及肝炎,胆囊炎,疟疾等。
10.灵台
别名肺底。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咳嗽,气喘,项强,背痛,痈疽,疔疮,及胆道蛔虫症,疟疾等。
11.神道
别名冲道。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健忘,惊悸,咳嗽,疟疾,脊背强痛,癫痫,及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等。
12.身柱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身热,咳嗽,气喘,惊厥,癫痫,脊背强痛,疔疮,及百日咳,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癔病等。
13.陶道
位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胸痛,脊背酸痛,疟疾,癫狂,角弓反张。
14.大椎
别名百劳、上杼。在后背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发热,疟疾,中暑,感冒,癫狂,癫痫,骨蒸潮热,盗汗,咳喘,脊背强急,项强;及肺结核,支气管炎等。
15.哑门
别名舌横、舌厌。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主治舌缓不语,音哑,头重,头痛,颈项强急,脊强反折,中风尸厥,癫狂,痫证,癔病,衄血,重舌,呕吐。
16.风府
别名本穴、鬼穴。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处。主治癫狂,痫证,癔病,中风不语,悲恐惊悸,半身不遂,眩晕,颈项强痛,咽喉肿痛,目痛,鼻衄。
17.脑户
别名匝风、会额、合颅、仰风、会颅、迎风。在头部,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风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缘凹陷处。主治头重,头痛,面赤,目黄,眩晕,面痛、音哑,项强,癫狂痫证,舌本出血,瘿瘤。
18.强间
别名大羽。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4寸(脑户上1.5寸)。主治头痛,目眩,颈项强痛,癫狂痫证,烦心,失眠。
19.后顶
别名交冲。在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5.5寸(脑户上3寸)。主治头痛,眩晕,项强,癫狂痫证,烦心,失眠。
20.百会
在背部,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主治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脱肛、阴挺、久泻久痢等。
21.前顶
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3.5寸;或于百会穴前1.5寸取穴。主治癫痫,头痛,眩晕,鼻渊,目痛,颜面浮肿,小儿惊痫等。
22.囟会
别名囟门、顶门、天窗。位于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主治头痛、眩晕、鼻渊、癫狂痫。
23.上星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主治头痛,目眩,目赤痛,鼻塞,鼻出血,癫狂,痫症,以及前额神经痛,鼻炎,角膜炎,近视等。
24.神庭
别名发际。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泪出,目翳,雀目,鼻渊,鼻衄,癫狂,痫证,角弓反张。
25.素髎
在人体的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主治鼻塞,鼻出血,鼻流清涕,鼻中肉,鼻渊,酒鼻,惊厥,昏迷,新生儿窒息。
26.水沟
别名人中、鬼宫。位于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2/3交界处。主治昏迷、晕厥、癫狂、急慢惊风、消渴等多种疾病,为中医抢救危重病人的急救穴之一。
27.兑端
在面部,当上唇的尖端,人中沟下端的皮肤与唇的移行部。主治昏迷,晕厥,癫狂,癔病,消渴嗜饮,口疮臭秽,齿痛,口噤,鼻塞。
28.龈交
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主治齿龈肿痛,口臭,齿衄,处鼻渊,面赤颊肿,唇吻强急,面部疮癣,两腮生疮,癫狂,项强。点刺放血可辅助治疗痔疮。
任督二脉属于奇经八脉(十二经脉之外的八条经脉)中的两脉,除此之外还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有兴趣可以看看《奇经八脉考》。
参考资料:网络。
武侠仙侠
⑦ 任督二脉在哪里
任脉在体表以人体腹部的曲骨穴为起点,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浆穴;督脉由曲骨穴向后沿着人体后背往上走,到达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
任督二脉是中医理论的一部分,属于“经脉”中的“奇经”。因具有明确穴位,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为“十四经”。任脉主血,督脉主气,为人体经络主脉。
任督二脉出于人体胞中(少腹),在体表以人体腹部的曲骨穴为起点,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浆穴,这条经脉就是任脉。
督脉则是由曲骨穴向后沿着人体后背往上走,到达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
(7)人体的印度二脉在哪里扩展阅读:
甘肃卫生厅打通任督二脉事件。
2012年5月22日发布了一条《甘肃省医务人员真气运行学骨干培训班在武山矿泉疗养院成功举办》的消息,称5月12日至20日,省级9家医院和各市州人民医院、中医院的领导及医务人员共47人参加了培训。
该消息称提到了经过9天的培训,其中有41名学员打通了任督二脉,学员们普遍感受是通督后很兴奋,精力充沛,既往疾患明显减轻或痊愈,饮食、睡眠、二便恢复到正常状态。”
面对诸多非议,甘肃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23日下午通过个人微博作出回应,表示理解网友们的质疑,并告诉大家从中医上来讲,打通任督二脉只是让气血更加通畅,身体更健康而已,并不是什么武功绝学。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对甘肃医务人员打通“任督二脉”一事表示,甘肃举行培训班,目的是使医务人员了解和掌握更多的中医知识和方法。同时,在学术层面,国家鼓励开展学术争鸣。
⑧ 任督二脉在哪
任督二脉 以人体正下方双腿间的会阴穴为起点,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浆穴,这条经脉就是任脉;督脉则是由会阴穴(也有人说是长强穴)向后沿着脊椎往上走,到达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任脉主血,督脉主气,为人体经络主脉。任督二脉若通,则八脉通;八脉通,则百脉通,进而能改善体质,强筋健骨,促进循环。任督二脉在中医诊脉与道家导引养生上相当重要,同时也因武侠小说里渲染与夸张的描述,如可借由武功高强之人打通自身的任督二脉等,任督二脉一旦被打通,武功即突飞猛进,故也成为一般人最为熟知的气脉名称。
⑨ 任督二脉在哪里呢
任脉在人体的前面,属阴;督脉在人体的后背,属阳。任脉主导人体手足六阴经,“任”有担任、任养之意,任脉与全身所有阴经相连,凡精、血、津、液均由其主管,故有“阴脉之海”的称谓。督脉主导手足六阳经,“督”有总督、总揽之意,督脉总督一身的阳脉,具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有“阳脉之海”的称谓。当十二经脉气血充盈,就会流溢到任督二脉,任督二脉气机旺盛,则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条经脉,所以“任督通则百脉皆通”。
从脉象上看,他的肝火较旺,这容易导致头晕目眩,但后背僵硬又是怎么回事呢?我站起来,对这位局长说:“你坐好,我来按按你的后背和脖子,哪里僵硬,你告诉我。”我一边按,他一边说,十几分钟后,一条线便明晰起来了,这不正是督脉的路线吗!这条线沿着督脉一丝不差地上升,并与足厥阴肝经的支脉交会于头顶。再清楚不过了,这位局长的问题就出在督脉和肝经上。
⑩ 任督二脉在身体的哪个位置,有什么作用
中医里利用任督二脉调理身心。 任督二脉是人体前后成环形的两条经脉。任脉上起头部百合穴顺前额鼻尖经胸骨膻中穴丹田穴到会阴穴。督脉由会阴穴起从下到上顺脊柱回到头部的百会穴。 任脉就是从头顶向前的一个中分现,督脉则是向后的中分,人体一共有十四脉,任督二脉只是其中的两个。 奇经八脉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其中督脉行于背正中线;任脉行于前正中线;冲脉行于腹部会于足少阴经。奇经中的带脉横行于腰部,阳𫏋脉行于下肢外侧及肩、头部;阴𫏋脉行于下肢内侧及眼;阳维脉行于下肢外侧、肩和头项;阴维脉行于下肢内侧、腹和颈部 任督两脉原属于奇经八脉,因具有明确穴位,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任脉主血,为阴脉之海;督脉主气,为阳脉之海。也就是说,任督两脉分别对十二正经脉中的手足六阴经与六阳经脉起着主导作用,当十二正经脉气血充盈,就会流溢于任督两脉;相反的,若任督两脉气机旺盛,同样也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正经脉,故曰:“任督通则百脉皆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