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人吃饭用手抓,那印度的国宴用什么吃饭
印度人喜欢用手来抓着饭吃,因为他们相信食物是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用手吃饭是对天神的一种尊重,但是这种吃法让很多人都接受不了,因为用手抓着饭吃不卫生,而且手会弄得很脏很让人讨厌。
印度人用手抓着吃饭其实和他们所吃的食物也有关系,印度人的食物很多都是由一些粘稠的配菜加上汤汁和米饭混合到一起来食用,用手来抓着吃比较方便,而且可以感受食物的温度,用手吃饭比使用餐具吃饭更方便更快捷,毕竟人的手是很灵活的。
⑵ 有什么印度FOOD比较出名
http://food.poco.cn/foodiaryDetail.htx&id=347460
http://food.poco.cn/foodiaryDetail.htx&id=347451
上面两个网址有配图的介绍,虽然少,但是看上去真的是令人垂涎啊~~~~~~~~
——————————————————-——————————
感受印度食文化
□在这里,越有文化越有地位的人越吃素
□中国菜“清清白白”,印度菜“糊糊涂涂”
□赴家宴、光着脚、手抓饭,表达的是亲密朋友之情
印度的食物在世界上独具特色,也许没有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像印度那样,具有如此明显的宗教色彩,如此深刻的文化意蕴。
一半国民喜吃素
2002年8月的一天,印度朋友克瑞迪亚60大寿,邀请我出席他的生日庆祝活动。大家先是一起唱歌跳舞,然后吃自助餐。我找遍了所有的菜盘,竟然全是素菜,连鸡蛋也没有。不仅如此,连薯仔、红薯、萝卜等菜都没有,吃的全是地面上长出的东西。我非常奇怪,有人告诉我:克瑞迪亚是耆那教徒,是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一些印度人对素食的较真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一次,印度朋友科米卡对我说,他访问中国期间,中国餐馆用煮过荤菜的锅给他做素食,那怎么行呢?
印度虔诚的佛教徒和印度教徒都是素食主义者,耆那教徒更是严格吃素,吃素的人占印度人口一半以上,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印度是素食王国,素食文化是印度饮食文化中最基本的特色之一。由于印度多数人喜欢吃素,印度开有不少只为素食主义者服务的饭店。西方国家的流行食品不得不适当地印度化。印度有专门为素食主义者开设的比萨饼店,麦当劳供应的夹层食品,相当一部分不是鸡鸭鱼肉,而是蔬菜。美国驻孟买总领事西蒙斯告诉我,肯德基在印度办不下去,只好撤走。
抽烟喝酒不流行
由于历史与宗教的原因,印度社会自然而然产生了越有地位、越有文化的人越吃素,反之,越没有地位、越没有文化的人什么都吃这一现象。加之,宗教色彩特别浓厚的印度素食主义者协会等团体极力倡导素食,这就使吃素的人长期以来居高不下。印度前驻上海总领事苏伯拉马尼告诉笔者,他在上海工作的7年时间里也吃荤,但回到印度后,受素食文化的强烈影响,他也就不知不觉地又成了一个素食主义者。受宗教禁忌的影响,烟酒在印度不怎么流行,宴会上印度人几乎不劝酒,嗜酒成瘾者或酒量很大者极少,从未见过印度人一饮而尽地干杯,也从未见过有人行酒令或醉倒过。马邦前副首席部长阿迪克(相当于我常务副省长)在飞机上多喝了点威士忌,下飞机时步履不稳,被媒体以“在公众场合醉酒”予以披露。印度抽烟的人极少,公务往来和红白喜事,从未有人敬烟。印度的烟仅10支装,比中国的烟短。印度人口袋里装一包烟、一个打火机的不多,一些烟民宁愿买一支抽一支。
在印度,一方面,吃的讲究和禁忌很多;另一方面,又不排除人们互相宽容,这具体体现在许多家庭在饮食问题上“一家两制”,甚至“一家多制”。一些中国姑娘嫁给印度人后,吃素的丈夫们一般不允许在家里做荤菜吃,但不反对妻子在外面吃。一些印度朋友尽管自己吃素,但在宴请中国朋友时,会主动准备好一些荤菜。
野味无人敢问津
在许多中国人看起来是美味佳肴的东西,印度人基本上不吃。印度没有野味店,不仅野味无人问津,就是蟮鱼、泥鳅、甲鱼、乌龟、蛇这些东西,印度人也不吃,至于吃狗肉、猫肉、鸽子肉等,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印度人基本上不吃各种肉类的下水杂物,因而价格便宜得不可思议,有的几乎等于不要钱。例如,5个卢比(相当于1元钱人民币)可以买到1公斤鸡爪。由于素食主义者人数众多,有的蔬菜价格反而很高,例如,白菜价格同鸡肉差不多,芹菜论根卖,5个卢比才能买到一根(约1两)。印度虽然吃素的人很多,但并不等于这些人缺乏营养,因为印度人喝了大量的牛奶,每次喝茶,印度人都会在茶里加一些牛奶和糖。值得指出的是,在印度,绝大部分长寿的人是素食主义者。
香辣咖喱唱主角 洒着花瓣撑着伞,印度人在欢庆圣·塞巴斯蒂安节
印度人做菜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咖喱粉。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黄和茴香等20多种调料合成的一种香辣调味品,呈黄色粉末状。在某种意义上说,印度饮食文化也可以称为咖喱文化,这种饮食文化以香辣味道为特色。人们谈到印度饭,首先想到的十之八九是咖喱饭。咖喱饭可以是素食,也可以是荤食;可以是米饭,也可以是面食。印度人对咖喱粉可谓情有独钟,几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鸡、咖喱鱼、咖喱薯仔、咖喱菜花、咖喱汤等等,每个经营印度饭菜的餐馆都飘着一股咖喱味。
从表面上看,中国菜的特点是“清清白白”,色香味三者,色是摆在第一位的,因好看可以激发食欲;印度菜的特点则是“糊糊涂涂”,各种主菜都放一大把咖喱粉,看起来都一个颜色。荤食不亲口尝一尝,很难区分是什么肉类,蔬菜也是捣成糊状,搁些咖喱。在中国人看来,长时间的煮熬使维生素尽失,令人觉得可惜,印度人则乐此不疲。说印度菜把香放在首位恐怕并不过分。不过,印度菜的香并非中国人所习惯闻的那种香味,而是太香了;印度菜的辣味也并非中国人所习惯的咸辣、酸辣或麻辣,而是“冲”鼻子的辛辣,许多中国人恐怕一时难以适应。在印度生活了几十年的许多老华侨,普遍反映印度菜太香太辣,他们仍不习惯。
柠汁、飞饼是招牌
有人说:“辨别印度菜正宗与否,只要试点两道菜就可以了,一道是鲜青柠汁,一道是印度飞饼。”此话很有道理。青柠檬酸甜清香,是印度菜乃至所有正宗东南亚菜系不可或缺的配料之一,用青柠檬而不是散发着浓香的黄柠檬来配菜,可以保证食物固有的香味不受破坏,更突出了食物的原味及咖喱的本真。
至于中国人所谓的“印度飞饼”,在印度称之为“加巴地”,似乎更应称作是一件绝妙的手工艺品。印度人做加巴地时,先利索地和面,捏成一个小圆团,再擀几下,便放入小平锅中加热。在小平锅旁边还有一个简易的小炉子,燃着蓝色的火苗,可是上面却没有锅。当平锅中的饼快熟,有点胀起来的时候,厨师会利索地用手把它拎起来,一下子扔到旁边那个炉子的火中去。
说也怪,那张饼被火一烘,膨胀起来,好像悬在火焰上一样,很奇妙。很快地,厨师把它取出,放入盘中,嗬,香喷喷的,前后不过三分钟。食客们难以抵住刚出炉的“加巴地”的诱惑,没有谁能悟出“加巴地”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热气,能将薄如蝉翼的饼撑得如蒙古包般饱满。用筷子一戳,呼的一声,热气向外蒸腾,好不有趣。原来吹弹欲破的“加巴地”竟然还分为两层,外层浅黄松脆,内层绵软白皙,略带甜味,嚼起来层次丰富,一软一脆,口感对比强烈,嚼过之后,齿颊留芳。如果用“加巴地”包着羊肉或鸡肉一起吃,回味更是隽永绵长。
喜欢用手抓饭吃
受过西方教育的印度人或中产阶级,在比较正式的场合用刀叉或勺子吃饭,但多数印度人,包括上流社会的人通常更习惯于用手抓饭吃。印度人进餐时一般是一只盘子、一杯凉水,把米饭和饼放在盘内,菜和汤浇在上面。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米饭和饼,面条、饺子、包子、馒头、烧卖基本上没有。他们喜欢吃的并非中国人的白米饭,而是把饭煮熟后,放些油和调料,饭的颜色呈黄色,或者同别的什么菜炒在一块。在中国流行的“印度飞饼”也是印度人的主食。印度飞饼用的麦面都是没有去掉壳的,而中国的“印度飞饼”,用的都是去掉壳的精粉,其口感与印度的饼其实不一样。印度人吃米饭或吃饼时,喜欢用手把菜卷在饼内,有的像中国人吃北京烤鸭,或用手把菜和饭混在一起,在盘里搅拌几下,抓起来捏一捏,然后送进口内。这种吃法,如换成用刀叉、勺子或筷子,自然是反而不方便了。
我刚到印度不久,就到卡纳塔克邦前农业部长、反对党领袖柏仁古达家里做客。先生在家里始终光着脚,没穿拖鞋,这使我深感奇怪,更使我诧异的是,先生陪我们用餐时,竟然用手把米饭、菜和汤在盘里来回搅拌,然后手呈勺状,不仅将饭送进嘴里,而且用手舀汤送进口中。和我一起访问的小高解释说:请你到他家里吃饭,是最客气的了;主人不穿鞋光着脚,同桌用餐时不用刀叉和勺,而是按照印度人的习惯用手,表示没有把你当外人,而是把你当成朋友,那就更难得了。
晚餐一般8点后
印度人吃晚饭一般至少在晚8点以后,饭店晚上最早在7点半才开门。印度人喜欢夜生活,每天开始工作的时间很迟,即使在印度的经济首都———孟买,早上10点才上班。因此,他们不急于吃晚饭。
刚来印度的外国人因不了解印度晚饭太晚的习惯,弄得常常叫苦不迭。一次,印度着名的外科大夫马昌德博士举行家宴,欢送即将离任的英国总领事。请帖上说的是晚8点开始,但到晚上11点还没有开始吃饭。原来,印度人举行这种活动的习惯是,晚饭开始前,每个人端一杯威士忌或其他饮料,站着或坐着自由地交谈,侍者则不时送来一些印度的点心,这有点类似于西方的鸡尾酒会。到11点1刻时,印度尼西亚总领事马思塔德加勃悄悄对我说,他饿得实在有点受不了了。而且马博士是素食主义者,那天晚饭的主菜只是萝卜、白菜、薯仔、番茄而已,在中国人看来,惟一稍微上档次的只不过是饭后提供的冰淇淋而已。
填饱肚子再赴宴
一些外交官员了解到印度人的这个习惯后,为了不饿肚子,吃过晚饭后再去赴宴。比利时总领事就曾得意地告诉笔者他的这一高招。然而,这一高招也有不灵的时候。2003年12月的一天,华人中有影响的人物陈少占先生娶媳妇,邀中国总领事馆官员出席婚宴。陈再三说明,他们家是基督教徒,因此婚礼6点准时开始,9点礼成,决不会像印度人那样拖到很晚。婚礼在陈的庄园里举行,所以,我们下午2点就出发了。然而,我们到达以后,发现一切同印度人一样,慢慢腾腾,婚礼拖到7点多才开始,婚礼结束后,领事馆的官员们早已饥肠辘辘,以为婚宴马上就要开始了,可接着开始的是舞会,吃饭拖到10点才开始。等到回到家里,已经零点过了。(作者系湖南益阳人,曾任中国驻埃及大使馆公使衔参赞,现为中国驻孟买总领事、法学博士、教授)
⑶ 印度人吃什么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饭和一种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饼,还有一种油炸的薄饼。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圆白菜、西红柿、黄瓜、豆角、洋葱、冬瓜等,全部都是制作印度咖喱的好食材。由于印度有很多人是素食主义者,为了补充蛋白质,豆类就成了印度人每餐必吃的东西,并永远作为印度人的一道主菜呈现给大家。印度的豆子种类繁多,有大如蚕豆的红豆,还有黄豆、豌豆等,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盐,用来做汤。
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饮食习惯也不同。印度教徒绝对不吃牛肉,因为他们把牛奉为神牛。穆斯林不吃猪肉。
印度人进餐时一般是一只盘子、一杯凉水,把米饭或饼放在盘内,菜和汤浇在上面。多数印度人进食时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饼内,或用手把米饭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来送进嘴里。留洋的知识分子或中产阶级家庭则使用刀、叉和勺子。
⑷ 印度人吃什么肉食
印度人主要的肉食是以鱼肉、海鲜和鸡肉为主。
印度是一个非常注重信仰的国家,根据印度的信仰,是不能杀生的。因此大部分的印度人是不吃猪肉和牛肉,肉食只能以鱼肉、海鲜和鸡肉为主。
印度人选择吃鱼与恒河水中鲶鱼数量较多有关系,为了维护恒河水的生态平衡,因此食用鱼肉,而且鱼肉中的蛋白质的含量很丰富,白肉相对于红肉更加健康,所以印度人逐渐放弃红肉,选择鱼肉与鸡肉。
⑸ 印度人饮食
印度人因宗教关系气候原因,食素者多,食荤者少。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徒以食羊肉为主,绝不吃牛肉,但允许吃鸡蛋、黄油、牛奶,也可以吃鸡、鸭、鱼肉。有许多印度教徒从不吃肉,甚至连鸡蛋也不吃一个,因为在他们看来,鸡蛋也属于有生命的东西。特别是中上层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社会地位高的人荤食者越少,他们认为只有社会地位低的人才吃羊肉。
因此,在印度,有许多素食饭店和旅馆是不供应肉食的。伊斯兰教徒以食牛肉为主,绝不吃猪肉。其他教团,如拜火教、基督教等对肉类无所禁忌。印度人一般以大米、小麦为主食。菜肴多采用炖、烧、煮、烤等烹饪法;调味喜用咖喱、辣椒和黄油,不喜食油腻。喜食菜类有:西红柿、洋葱、薯仔、大白菜、菠菜、茄子、菜花等。特别爱吃薯仔,认为是菜中佳品。不吃菌类、笋类及木耳。
印度人吃饭,与许多国家不同,他们既不像西方人那样用刀叉,也不像中国人一样使用碗筷,他们大多使用盆子,用右手抓取。吃抓饭是印度人的习俗,他们用右手抓饭、接食物。在抓饭时,一般只用三个手指(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将饭菜拌匀,随后再一把把抓着吃。他们的三个手指不但能吃米饭,甚至还能把菜汤同米饭一起搅拌,然后一一送进嘴里,就连稀粥也能用手抓入口中。
印度人的双手分工明确,除上厕所外,一般都用右手。在朋友相聚或参加招待会、聚餐会时,主人往往以自助餐形式款待客人。在这种场合下,通常是站着进食,到餐桌上拿取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客人用左手拿盘子,右手抓食物。印度的食具别具风格,无论是盆、壶、罐,还是盘、碟,不少是铜制品,富贵人家还有不少银器。厨房的各种大小炊具一般也都是铜制品。
印度人一般不喝酒,认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所以在宴请印度客人时,如对方不愿喝酒,不要勉强劝酒。锡克教徒绝对禁酒。印度人大多喜爱喝红茶。他们把茶叶放人铜制或铝制的壶里煮沸,再加入适量牛奶和白糖,所以印度茶不带苦味,香甜可口而且富有营养。印度的茶水呈稀粥状,不像中国的茶水那样清淡,两者的味道也不大相同。有些印度人宁可不吃早点,也要喝上一两杯奶茶。除饮红茶外,印度人也比较普遍饮用咖啡、牛奶、凉水等。
⑹ 印度国宴也用手抓吗
说到印度的饮食文化,很多人马上会联想到他们的就餐动作,很多人都惊呼“接受不了”。然而,对印度本国人来说,这样的吃饭动作在他们看来再平常不过了,甚至还带有神圣的意思。
若宾客用手抓着吃不习惯,还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刀叉等工具进行就餐的。
⑺ 【知·食】——印度₂₅|印度人的英国化
【知·食】的目的,是将准确的、真实的、纯粹的饮食内容推给真正喜爱吃食的你。
我是裸食,愿你喜欢。
【题记】
英国菜谱中的汤、烤肉、奶油冻和布丁等基本元素,作为英国人维系尊严的象征意义,远甚于寡淡无味的食物本身。出于同样的原因,印度人照搬了英印人的饮食习惯,以此获得英国统治阶级的认可。但这种印度人的英国化只是不能深究的表面文章,不过是对欧洲徒有其表的模仿,深不及寸肤之下。
《知·食》郑重推出《印度》连载专题,以印度料理为主题,看印度的风土人情、轶闻趣事、社会变迁……
白水煮的鱼、无盐无味的烤肉和陌生的刀叉,都让印度人大失所望……
【令人失望英国菜】
布哈瓦普邦人为了向新上任的行政长官雷丁勋爵表达敬意,便安排了一次英印人风格的盛大宴会。为了款待尊贵的客人,专门从250英里外的拉合尔请来了果阿厨师和侍者,运来了所有的英国膳食材料。这次宴会全部是英国式的食物,有汤、罐装鹅肝酱、罐装鲑鱼、奶油酱汁、烤禽、饴糖芥末布丁和瓶装咖啡,以及放在吐司面包上的开胃菜。印度人盼望在这种难得的宴会上,品尝下英国统治者赫赫有名的食物。但用水煮的鱼、无盐无味的烤肉、奇形怪状的布丁和难以掌握的陌生刀叉,都让印度人大失所望。他们依然更喜欢宫廷厨师加有香料和番红花的印度菜肴。
【印度人表面的英国化】
实际上,并非只有印度人难以接受英国菜,英印人本身也对自己菜肴的寡淡无甚兴趣。但英国人看中英国菜的象征性意义,比寡淡无味的食物本身更加重要。汤、烤肉、奶油冻和布丁,都是维系英国式尊严的基本元素。接受英国统治者的印度人,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照搬了英印人的饮食习惯。
洛克瑙的行政长官萨达特·阿里汗作为首先接受英国统治文化的印度王公之一,在宫廷里大肆推行英国化。他不仅雇佣了法国厨师、英国厨师和印度厨师,而且带回了英国海军上将的制服,牧师行头和最时髦的假发。他的宫廷也按照英国风格重新装修,到处是镀金的椅子、躺椅、餐桌、拽地的天鹅绒窗帘和各式枝形吊灯和枝形烛台,还有盛在上好的英国瓷器中的各种花样百出的英式菜肴。
19世纪末,众多印度王公有的在英国、有的在印度、有的通过英语家庭教师、有的通过公立学校接受了英式教育。他们过着半印度半欧式的生活。但他们的妻子依然过着印度生活,她们身穿印度传统服装,居住在印度风格装饰的深闺中,在自己的印度厨房中烹制美味的印度菜肴。而王公宫廷的公共区域,从装饰风格、餐桌食物到统治者自身的行为规范,都体现着英国文化的影响。比如,巴洛达的牧牛王家中,不仅雇佣了许多英国仆人,还有法国厨师和英国餐厅领班。他一天的日常生活安排是,在早餐小点(Chota Haziri)后,是骑马、早餐、玩台球、接待访客;午餐后工作一会儿就打网球、棒球或开车兜风,晚饭后打台球、玩桥牌、再睡觉。
这种英式的饮食习惯,让牧牛王拥有了统治者绅士的社会地位。他的早餐是典型的伦敦第一流餐馆中的食物,晚餐包含英式和印度两种不同的菜肴。因为王后和女儿们,更愿意吃用金色或银色叶片装饰的,精美的米饭、鸡肉、葡萄干、杏仁和香料馅做成的肉饭,还有用橘子或菠萝调味的奶油酱汁。在宫廷厨房中,无论是印度厨师还是英国厨师,在堪称美食家的女王指导下,做出的食物总是美味无比;其中腌制品和多汁的大对虾尤为出名。
美丽的印地拉公主,继承了王后对美食的热爱。当她嫁入非常现代的西方化库奇·比哈尔家族后,就把各种陌生的菜系,介绍给家中来自英国、孟加拉和马拉地的厨师,并鼓励他们进行厨艺和菜肴的创新。在公主餐桌上的英国食物,以各种繁复的欧洲菜肴致胜,绝非普通的英印人膳食可比。
实际上,大多的王公贵族家庭只是消费欧洲食物的形式,对食物本身并无计较之心。1930年普拉卡什·坦顿接受邀请,参加一个王公家庭的午宴。令他吃惊的是,端上来的是跟普通旅馆饭菜一样单调乏味的英国菜肴。首先是一道浓汤,然后是剁成块的带骨排骨、煎鱼、烤羊肉和蒸布丁。正当他失望的准备接受事实时,却发现人们只是在食物中挑挑练练,而没有兴趣食用。经过朋友提醒,他才知道英国饭菜不过是对现代礼节的遵循,真正美味的膳食在后面。很快等英国菜撤下去之后,装在波斯风格器皿中的肉饭、比尔亚尼菜、印度烤饼、法马什、辣味酸乳羊肉、库马、鸡肉、鹌鹑和山鹑等美味的菜肴,便陆续端上餐桌。之前没精打采的食客,顿时吃的津津有味、大块朵硕。
【夜壶的笑话】
印度人这种徒有其表,不能深究的的英国化;在这样一个让英国人忍俊不禁的笑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批代表着帝国文明的伍斯特郡瓷器,从遥远的英国运来,对此撒达特·阿里汗的行政长官显得尤其兴奋。为了表示庆祝,行政长官特意邀请英国客人前来吃早餐。在极尽华丽的餐桌上,令人捧腹的是,仆人们居然误将20只夜壶,当成牛奶碗摆在了餐桌上。面对不愿喝牛奶的英国客人,行政长官天真的说,我还以为英国人喜欢喝牛奶呢。这种表面文章,不仅表现在餐饮,也表现在辛迪亚王公的宫殿里,到处是巨大的枝形吊灯、玻璃喷泉、玻璃扶栏、玻璃家具和闪闪发光的装饰,然而宫殿的浮华不过是欧洲徒有其表的展示,深不及寸肤之下。
⑻ 印度人不吃猪肉、牛肉、鱼肉,那印度人到底吃什么肉
一、吃点鸡肉或者是羊肉
在印度他们的国家里边,宗教是特别多的,为了照顾大家的一些宗教理念,避免了很多冲突,大部分人是不吃肉的,也是不吃鱼的,想要吃肉的时候就是简单的吃一点鸡肉或者是羊肉,印度人死后会把自己的骨灰撒在河里边。
我们想要去什么地方旅游,一定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以及他们的饮食,如果是不方便去这里饮食的话,最好是不要去,不过到哪里去旅游都要适应哪里的环境,我们才能到各地去旅游,因为想要到各地看美丽的风景,一定要适应当地的风俗习惯,才能更好的旅游。
⑼ 印度人不吃牛肉、猪肉跟羊肉,那他们吃什么肉
印度人主要吃鸡肉、鸭肉和鱼肉。由于宗教信仰很多幸福人不吃肉,虔诚的信徒可以做到终身不吃肉。印度人对鱼肉也很挑剔,不吃恒河里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