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是全球第五大经济体,有哪些知名品牌是出自印度
印度是全球第五大经济体,有哪些知名品牌是出自印度?
印度的品牌主要有:布哈拉特石油、印度斯坦石油、瑞莱斯、印度理工学院、印度国家银行等,主要都是大型资源型企业、银行及大学等,在国际上知名度并不是很高。
Ⅱ 印度有哪些世界五百强企业你知道吗
印度排名前三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如下。
一、印度石油公司
印度石油公司是印度的国企,也是印度排名第一的世界五百强企业,实力非常强大,它的营业额和利润都非常高,在世界五百强中能排到168位,营收高达535.6亿美元,净利润高达29.6亿美元,这还仅仅是前几年的水平,而且印度石油公司在1959年就成立了,是正宗的老牌企业,具有根深蒂固的发展模式,其利润来源非常稳定,依托印度十多亿人口的石油消耗量,后续发展潜力巨大。堪称印度版的“中石油”。
综上:印度的实力还是很强的,有很多排名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同时也有很多杰出的人才,虽然印度很穷,但是闪光点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Ⅲ 近代臭名昭着的东印度公司,到底有多少个是属于哪些国家的
英国评论家邓宁格在《资本论》中引用了马克思的这段话。这是指资本,但也非常适用于用东印度公司代替资本。曾经,西方人对东方充满幻想,认为东方充满了黄金,非常富有。有了致富的梦想,许多人在海上航行,寻找通往东方的路线。哥伦布就是其中之一。1492年,哥伦布驶向美洲,误认为是印度。
大英维多利亚帝国真的是“他想从这片海到那片海,从这条河到地球的尽头都要掌权”。让我们谈谈西班牙和葡萄牙。尽管西班牙很强大,但它专注于美洲,在东印度没有投入多少能源。葡萄牙在东印度的实力并不强大。历史悠久的东印度公司175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利用印度国内的分裂,集中其更高的权力一个接一个地打破,用武力统治整个印度,然后将权力下放给一些当地的王子和贵族,然后进行分裂和统治,挤压印度数百年。
Ⅳ 起底印度最大电商Flipkart发家史:创意靠抄袭,亚马逊都头大了
这是关于两位亚马逊前工程师创造了一个让亚马逊头疼不已的电商平台的故事。
说起Flipkart大家可能有点陌生,这是印度最大电子商务零售商,由亚马逊的两名前员工Sachin Bansal和Binny Bansal于2007年创建。
2018年,沃尔玛以160亿美元收购Flipkart,两位创始人也从中大赚一笔。Sachin 和Binny两人的创业史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不妨来看看他们如何从普普通通的亚马逊前员工创造了出一个对抗亚马逊的产品吧。
读书期间,Sachin和 Binny两人并没有花费太多精力在学习上。
Sachin很喜欢玩电子 游戏 ,可以宅在房间里面几个星期。
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的入学考试,但却因沉迷于电子 游戏 ,导致考试挂科,多读了一年才拿够学分。
Binny没有那么极端,但从各方面来看,他都是最普通的。他的成绩还可以,性格冷静,善于分析。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两人相识的时候正是Sachin在因为学分不够,在学校待着的“额外”一年。那么,这两个普通的开发者是如何打造一个价值250亿美元的亚马逊竞争对手呢?显然,这是通过模仿亚马逊本身。
过关斩将,入职亚马逊
故事基于这三个来源。
60名工程师,这是2004年亚马逊在印度班加罗尔开设第一个办事处时的员工人数。
其中一些是来自西雅图总部的印度的开发者,还有一些是印度当地的开发人员,比如Sachin和 Binny Bansals,——他们通过艰苦的招聘过程取得了成功。
班加罗尔的办公室可以说非常有个性,这里的人不穿西装,他们穿短裤和人字拖。
凭借免费的出租车旅行、高额的餐补、最新的电脑、快速的互联网和丰厚的薪水,亚马逊很快成为了所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梦寐以求的公司。
与当时印度的其他 科技 公司不同,亚马逊重视主动性和话语权,而不是等级制度。他们鼓励初级工程师向他们的美国上司挑战。
“皇帝没有衣服”是一项内部奖励,奖励那些能够指出亚马逊印度制造产品缺陷的人。
亚马逊早期招聘的30多名员工有很多优秀的人才,有很多后来成为了印度创业界的企业家、有影响力的技术领导者和投资者等等。
不过,亚马逊在印度发展并没有持续多久。由于在中国遇到麻烦,亚马逊在2007年决定退出另一个困难的市场。许多高层领导离开了公司,班加罗尔的亚马逊开始像一个普通的办公室。这让Sachin和 Bansals也觉得很没意思。
Sachin在一个摸鱼的工作日中表示,为别人工作对我们来说是没有用的。
在质疑中不断折腾
无论如何,当时要在印度创办一家互联网公司都被认为是一个激进的想法。由于没有创业文化,工程师们只是更期望得到工作,而不是创造工作。
Bansals最初的想法是建立一个产品评论网站。他们的计划是操纵网站的SEO,使其排在谷歌搜索结果的第一位,并通过向用户推荐购买他们评论的产品来赚取佣金。
他们很快意识到计划中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印度电子商务市场上的大多数产品都是垃圾。
当所有的供应商都不合格时,产品评论和对比也就没有任何价值。另一方面,印度电商市场还没发展起来,网站体验、快递配送等都是出名的差。
然而,Sachin和Binny都亲眼看到了亚马逊的成功,并决定追随它的脚步。于是,他们花了500卢比,几天后一家在线书店诞生了,注册域名为Flipkart.com。
获得第一批客户并不光彩。他们的第一个客户来自Sachin在博客上发布的一个链接。Sachin和Binny会在他们能找到的所有与书籍相关的论坛和评论区发布他们的网站链接。
他们做的另一件事是建立了一个eBay账户,出售贴有“Flipkart”贴纸的书籍。与eBay相比,这些贴纸的广告价格更低——激励客户在Flipkart上寻找下一本书。
尽管Sachin和Binny的势头越来越好,但依旧没人相信他们的网上书店能搞出什么名头。
比如他们在印度理工学院的一位IT朋友就直接质疑Flipkart的可行性,不懈的表示“到底谁会读书?”。
Flipkart成价值250亿美元公司三个原因
对于大多数接近Sachin和Binny的人来说,Flipkart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然而,它的成功恰恰是因为它遵循了严格的商业原则。
1. 他们采用了一种可行的商业模式,并将其应用于印度市场
但是改变并不总是意味着进步。与众不同并不总是意味着更好。
2. 他们依靠的是逻辑,而不是他人的意见
在寻找投资时,Bansals会向印度的每一个主要投资者推销,但谁也没有看到这两个工程师的想法的潜力。
其中一个投资者提出给他们提供了一份固定工作。另一位则提出以他们之前在亚马逊工作时薪水的零头买下他们的股份。
虽然Sachin的父母会支持Flipkart,但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贫穷的Bansals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外部压力并未能阻止他们。相反,他们依靠的是逻辑。
由于这些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Bansals继续他们的想法。今天,他们被称为有远见的人。而在那时,他们被称为疯子。
3.从简单的事情开始
很多时候,当创业者规划时,会被宏大的计划所困扰。如果他们要建立一个电子商务网站,它将拥有全世界的产品。
Sachin和Binny有过亚马逊的工作经验,他们深知这一点。
他们知道亚马逊选择书籍是有原因的。书籍很容易分类并在网上展示。书籍不会消亡,所以你可以把它们保存很长时间。它们也很容易获取。
很多人会因为图书的低利润率而气馁——你如何通过1美元的图书销售赚1%成为百万富翁呢?
Bansals知道他们面临的挑战是信任。由于缺乏客户支持和整体用户体验,大多数印度人不信任在线零售商。
一旦这个问题得到解决,Flipkart就可以——也确实做到了——开始提供其他更有利可图的产品。
抱沃尔玛大腿,把斗争留给巨头
如今,Flipkart已经发展成迷你版亚马逊,专注于电子产品、服装和家具。2019年,该公司在印度销售了价值60亿美元的产品。
然而,亚马逊正在迅速追赶。自2012年重新登陆印度以来,亚马逊占领了三分之一的电子商务市场,现在几乎与Flipkart持平。
Bansals做出了明智的决定。2018年,他们将大部分股份以160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沃尔玛。2019年,他们继续抛售股票。
在这时候,他们急流勇退,选择拿一份薪水,把斗争留给了巨头们,并把他们的时间和资金投入到印度其他有前途的初创公司。
注:文章编译自entrepreneurshandbook,原文标题《Two Amazon Developers Created a $24.9Billion Amazon Killer》。
Ⅳ 印度在华有什么投资吗
前段时间因边境问题,印度发起了抵制我国应用软件和对印投资的热潮。虽然我们也想针对性的对印度在华投资进行反制,但经过细算发现,印度在我国民众印象当中好像没有太多的投资。
2019年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总值是6395.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其中中国对印度出口5156.3亿元,增长2.1%,自印度进口1238.9亿元,下降0.2%,贸易顺差是3917.4亿元。
从贸易额来看,印度逆差很大,而具体到投资方面,对比中国企业在印度仅2019年就投资了270亿人民币,印度企业在华投资很低。
Ⅵ 印度初创公司首次用无人机演示迷你卫星发射
据deccanherald 7月26日报道 ,初创公司Lakshya Space最近进行并展示了卫星VAYU-A Sat1的无人机发射,这可以说是印度首次小规模的此类努力之一。高空卫星可能会发现,在远低于2000公里或更高的高度准确跟踪地球大气层是一项挑战。正是在这里,Lakshya Space选择进行一次尝试,使用无人机将卫星发射到更低的高度,更清晰、更准确地研究大气和景观。Lakshya Space的联合创始人丹努什告知,该公司使用了一架装备有近1公斤有效载荷的DJI无人机,将立方体卫星(迷你卫星)从该市耶拉汉卡的Aadhya农场运送到250米的高空。他说,在这个高度,这颗卫星在实时大气、气候和地理研究方面的潜力是巨大的。
(编译:毛月)
Ⅶ 创业时,有几位创始人合适股权该怎么分配
创业时,有几位创始人合适?股权该怎么分配
创业时,关于公司需要几个创始人,股权如何分配等问题,几乎所有创业者都碰到过,只不过表现形式和问题严重性不同。
有时是怎么分配股权,有时是创始人之间产生不满,有人觉得自己比别人卖力,或者有人觉得自己的贡献远远超过创始伙伴。不过,在所有创业初期所遇到的问题中,有一个最为突出,那就是,初创公司究竟应该有多少创始人才合适?
这个问题出现在美国版知乎——Quora 网站上,它吸引了我的注意,因为它兼具两个创业要素,一是股权分配,二是创业团队由于创业者过多而气氛紧张。
事实上,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必须至少有两位联合创始人
实际上,有不少创业博客或网站都在鼓吹、助长这种观念,当然,它也成了一些知名专家和风投资本家的观点。而且,从某种程度上,它似乎已经深入到现实的创业世界,成为一条创业法则。
其实,初创公司并不会因为拥有最为适宜的创始人数而走向成功,也不会因为缺少一定人数的创始人而宣告失败。那么,为什么这种观念如此流行,赢得这么多人支持呢?
1、经过权衡与人分担一定风险,何乐而不为呢?
经营初创公司谈何容易,你会时不时怀疑自己的方式、能力、勇气和市场潜力靠不靠谱。不仅如此,对于一家诞生不久的初创公司来说,这样的质疑实际上每时每刻都会多次出现。假如一家初创公司有两、三位高管人员或联合创始人,一旦遇到问题,人数就会在这个时候发挥优势。因为所有领导同时都被赶下台的几率相对很小,即便某位领导不能胜任工作,也总会有其他领导能顶替接手。
2、互相扶持,共渡难关
实际上,这是第一点的延伸。
我曾经独自创业。成立第一家初创公司的时候,我 21 岁。当时遇到了很多问题,也让我有时候心情低落,感觉自己像个废物。但是我一直都清楚,会有那种时候。问题是哪怕情绪跌入那种低谷,我也不能丢下一切,半途而废。我知道自己不会久久自惭形秽不能自拔,我会有低潮,然后会克服它,接下来必须重拾创业工作。没错,这就是棘手的地方。我必须重新振作,独挑大梁,还得保证自己回到正轨。
有一位联合创始人,能够帮助你减轻身为创始者的重负,因为你不再孤身一人,至少有人可以依靠。你的投资人也了解这一点。所以在他们看来,既然两匹马能同时拉一辆车,为什么还要非要选择一匹马拉车,而且对于投资人来说,下注两匹马拉的车,应该比下注一匹马拉的车风险更小?
但千万别搞错了,要知道,在你的初创公司成立之初,投资人押注的只是在拉车的马,不是车行驶的地带,也不是拉车竞赛本身。
3、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对所有向我征询过意见的创业者,我都这样告诉他们:“做一切公司需要你做的事。”无论从哪方面看,这话都是真谛,招聘也不例外。
重点不是谁能想到创意,你首先要搞清楚公司需要哪些技能,然后问自己,我有没有这些技能?
如果你有,再好不过了!要是你没有,就得招兵买马,寻找资源弥补你不足的技能,集大成为你的公司贡献当前所需的大部分技能。现在,你最看重的不应该是自己能否让这些技能支持者成为公司员工,或者联合创始人。你要打造一个创业团队,只要团队表现得有希望成为一支有凝聚力、有雄厚实力的队伍,任何需要做的事都不在话下。
因此,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你具备某些技能,你的联合创始者拥有形成互补的技能。集众人之力,你得到了一支强大的创业团队。投资者们自然会这样看。
不做独行侠固然好,可是哪种情况属于创业者太多?
再次声明,我不认为这个问题有统一的正确答案。要考虑很多方面。
共同创业的伙伴越多,重要创业成员跳槽的风险就越高,甚至可能在你最需要他们的时候弃你而去。
厨子多了烧坏汤,说的就是这个理。
用喜欢单打独斗的狼来比喻,你觉得把一群狼聚在一起能有多少额外收益?
我说的这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条,信不信由你。群狼作战从来都只有一种超额收益。你应该保证团队行动能得到这种明确的额外收益,它不仅需要个体贡献天资、摆正心态,还要让公司亟需亟需的综合能力。如果你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集结大队人马无异于招来灾祸。
我最近发现最诡异的一件事就是,很多公司都有联席首席执行官。我不确定投资者怎么看这种现象(我确实认为需要向一些公司了解情况),但我想不到一个初创公司应该几人分享首席执行官职位而不是一人主事的理由。更重要的是,在创立公司的.现实操作中,不会有情感因素的容身之地。
回到眼下的主题,这个问题根本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正确答案。
举个例子,印度房地产初创公司 Housing.com 有 12 位联合创始人(对!你没有听错,就有这么多人)。就是这样一家曾经被视为前程似锦的公司,也曾有一段时期每况愈下,险些走上绝路。在那样的危急关头,联合创始人众多并没让公司雪上加霜。倘若多位创始人还来添乱,这家初创公司又怎么会成功募得几轮相当可观的投资?
创始者的人数问题弄明白了,接下来的问题是——股权要怎么分配?
“软件即服务(Saas)” 融资平台 Gust 推出了一款简便的小工具,能帮助你判断联合创始人的股权怎样分配才合适。这类平台甚至可以更进一步,解释他们的框架和分配股权的计算器采用了什么方法运行。
可能我说的不对,但我就是觉得,这纯属瞎扯!
无论是 Gust、AngelList 还是 Techcrunch 的股权分配计算器,即使它们都是十分出色的工具(因为你会得到“驰名”来源的数据和分析指导),最得当的股权分配结果也应该让所有参与方都感到满意。
作为初创公司的创业者,你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创业团队同心协力,朝着公司发展壮大的目标奋进。一旦你执掌公司CEO的帅印,这份责任就变得更为重大。如果团队成员感到自己努力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没有体现应有的价值,你就无法完成这项任务。哪怕他们被迫同意以某种数学模型分配股权,你也无力担此重任。
那么,联合创始人怎么分配股权才算得当?你们应该像专业人士、像朋友一样共同拿出解决方案。尊重每个人对公司的贡献,找到一种适用于所有创始人的模型。
;Ⅷ 请问印度四大IT公司是哪四大 有具体点的介绍么
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
Wipro
Infosys
HCL Technologies
这几个就是印度比较大软件公司
印度第3大软件公司wipro现在已经有126490员工截止到2011年6月,最大的TCS已经达到200000人啦!!!就营业额来说wipro在2011第一季度是1.4bn,14亿美元一个季度。
wipro已经有很多其他业务了,比如基建、照明,TCS所属的Tata集团跟不用说,印度到处都是tata产品,从汽车到矿泉水。
这些东西都是外包产业所带来的收入,真正自主研发,类似腾讯,网络、淘宝这样的企业还是很少。这些行业在印度还是被谷歌,雅虎,ebay所垄断。
Ⅸ 东印度公司有几个(东印度公司在哪里建立)
1、东印度公司的来龙去脉图片。
2、东印度公司的来龙去脉论文。
3、东印度公司的来龙去脉。
4、香港东印度公司的来龙去脉。
1.东印度公司的全名为“伦敦商人在东印度贸易的公司”,是由一群有创业心和有影响力的商人于1600年创建的,随着时间的变迁,东印度公司由一个贸易企业变成了印度的实际主宰者,于1858年被解除行政权力。
Ⅹ 印度经济情况如何为什么
印度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并有望在未来 10 至 15 年内成为经济强国之一,这得益于其强大的民主和牢固的伙伴关系。按当前价格计算,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为卢比。根据 2021-22 财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的临时估计,22 财年第一季度为 512.3 亿千万卢比(6949.3 亿美元)。
根据经济事务部报告中公布的数据,22 财年第一季度,印度的产出同比增长 20.1%,恢复了 20 财年第一季度大流行前产出的 90% 以上。印度的实际总增加值 (GVA) 在 22 财年第一季度也同比增长 18.8%,恢复了其相应的大流行前水平(20 财年第一季度)的 92% 以上。此外,在 21 财年,印度的经常账户盈余占 GDP 的 0.9%。经济复苏的增长是由于政府继续努力加快公民的疫苗接种覆盖率,这也为进一步振兴工业活动提供了乐观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