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和印度边界纠纷是什么
新疆阿克赛钦地区,新藏公路就通过这里,但是印度认为该地区是他们的领土。
Ⅱ 中印冲突的战争结果
中印作为亚洲及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保持中印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对维持亚洲及世界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平解决两国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发展关键。然而中印边界问题仍然困扰两国战略合作向实质性方向迈进,同时也制约中印关系的纵深发展。
2008年1月,辛格总理在访问中国后不久,就到包括中印边界东段争议区视察,抛出推动印度东北边境地区开发的一揽子计划。11月8日,印度外长慕克吉又在中国达旺地区(印度称为“阿鲁纳恰尔邦”)访问时老调重弹,再次宣称印度对达旺拥有主权。印度强化对中印边界争议地区“事实占领”和“事实开发”的做法,不利于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不利于两国在安全领域增加的互信。2008年美印核协议签署和美印太空合作等第三方因素,如果不在中印战略对话层次增信释疑,可能也会阻碍中美关系提升的高度。
不论是东线的麦克马洪线,还是西线的约翰逊线,都不具有法律依据,从来没有得到过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承认。在中印边界谈判中,中国政府本着“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原则,在边界协定中,中国间接承认了印度对锡金的主权,为解决边界争端做出了重大让步。锡金王国是1975年被印度并吞的,北京一直拒绝接受这一既成事实。这次签署的边界协定规定,中印两国重新开放自中印边境战争以后一直封闭的一个锡金边界口岸,另外还准备在中印边境再开放一个口岸。在中印边界协定中,锡金被视作印度的一个邦,喜马拉雅山麓的纳图拉口岸定为边防和海关检查关口。
印度在边界谈判中顽固坚持自己的主张,不仅对中国在东线合理的领土要求置之不理,甚至还妄图在西线阿克赛钦瓜分一片土地。鉴于印度的强硬立场,解决中印边界争端任重而道远。
1962年11月21日24日,中印边境中国边防部队接到了毛泽东签署的命令。
总参谋部用特急电报下发到各部队。电文如下:西藏军区前指、军 区、丁指、康指、新疆军区并成都、兰州、北京军区:为进一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中央决定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为了促成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 ,我军决定于11月22日零时起,主动停火,并于12月1日开始,主动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的内侧20公里地区。
1962年11月22日零时。中国军队遵照毛泽东的命令,在中印边界 全线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国军队主动后撤。到1962年3月1日全部后撤到1959年9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这是中国政府出于保持中印友好关系的愿望,再一次用实际行动 表示中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而不是通过武力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诚意。
中国边防部队奉命将在反击战中缴获的大批武器、车辆进行擦拭维修,将缴获的其他 军用物资进行整理包装,于12月中旬交还给印度。对被俘人员,一律不杀、不打、不骂、不侮辱、不没收私人财物。生活上给予优待,受伤者给予治疗。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不同于国内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也不同于抗美援朝战争。中印战争的五个基本特点:第一,这场战争是由印度企图以武力解决边界争端引起的,是政治军事仗.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端,而印度尼赫鲁政府则坚持扩张主义立场,执意以武力实现其领土要求.这就决定了这场战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军事,政治,外交斗争融为一体,交织进行.军事斗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外交斗争.这个特点,不仅制约着这场战争的形式,进程和结局,而且影响着双方的战略指导.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反对诉诸武力.即使在印军蓄意挑衅,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的严重事态下,仍克制忍耐,这就在政治,外交斗争和道义上处于主动地位.只是在印军完全拒绝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中国边防部队才后发制人,实施反击.而在首战告捷后,中国政府却发表声明,申明大义,仍坚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印度政府蛮横拒绝和平谈判,再度发起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再次被迫反击并取得反击作战的决定性胜利,为进一步开展政治,外交斗争赢得了主动,得到了世界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这场边境局部战争,决定了军事斗争必须服从政治,外交斗争,三者要紧密结合.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决定军事行动的打,停,进,撤;军事上的胜利,又为政治,外交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争取以打促谈,以打促和及相对的和平稳定.
第二,这场战争,中印双方力量对比虽互有优长,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大于印度,中国军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高于印度军队.这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敌强我弱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
印度军队,原属英国殖民主义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德,意,日法西斯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其参战部队主力印①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73页.军第四师系王牌部队.印军技术水平好,后方运输线短,后备兵团机动快,补给便利.但印军又是资产阶级的雇佣军队,带有浓厚的封建和殖民主义色彩,沿袭英军的基本制度,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士气较低,内部矛盾重重.且战术思想比较保守,害怕近战,夜战.而中国边防部队,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久经考验的人民军队,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组织纪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战略战术机动灵活.指挥有方,多数部队具有高原地区作战经验,而且系正义之师,得道多助.这个特点为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客观基础.
第三,这场战争,是在喀喇昆仑山和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该区属于世界屋脊的一部分,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东段作战地区,山高谷窄,路险林密,气候多变.西段作战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6000米以上,地表裸露,终年积雪,严重缺氧,气候酷寒.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严重影响着军队作战行动,部队集结,机动,指挥和协同困难,战场容量较小,容易发生非战斗减员,武器技术性能难以正常发挥,后勤补给十分艰难.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夺取作战胜利的关键.
第四,这场战争,是在地处祖国西部边疆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行的,群众工作,民族和宗教政策,对战争有重大影响.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取得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和爱国僧侣的支持,才能取得战争胜利.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正是在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经过长期艰苦和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紧密团结边疆少数民族的基础上,取得战争胜利的.
第五,这场战争,中国边防部队的后勤补给基本来源于内地,路线长,道路少,运输手段落后,难度大.这对战役规模和持续时间有极大制约.而印度军队后勤补给基地距战场较近,交通方便,利于持久作战.这些特点,规定着战争的复杂性,影响着战争的规模,进程和结局.这些特点,是双方指导战争的客观基础,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在这方面,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诸这场战争的特点,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运筹谋划,作出一系列符合战争实际的决策,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战区指挥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发扬军事民主,作出了正确的部署,进行了周密的战役指挥;参战部队扬长避短,依靠政治优势,吃苦耐劳,英勇善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从而在中印边境这一战争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第六,这场战争震慑了印度军队和政府,为国家谋求了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和相处。
Ⅲ 边境突然传出巨响,印军机接连被击落,印方如何回应
边境突然传出巨响,印军机接连被击落,印方是这样回应的,会不断扩充兵力,大量的购买先进武器,并不打算缓和边境冲突。不得不说,印度如今在和平的路上是越走越远了,印度几乎和所有的边境国家都有争端。而且,印度属于实力不强,却硬要和边境国一较高下的类型。如今,印度士兵在高地因为严寒而被动撤退,印度的军机在巴基斯坦境内被击落。种种迹象表明印度的军力不容乐观,就在这种情况下,印度还是抱着幻想,声称要大量购置武器。
任何国家的领土和主权都是不容侵犯的,还是不要肆意妄为的好,和平才是主旋律,共赢发展才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Ⅳ 如何解决中印边界问题
中印边界问题,指中国与印度的边界问题,主要包括东段、锡金段、中段和西段。整个中印边界全长1700余公里(因未实际勘测,此数据只是大 东线边界概数据,也有资料说近20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在每一段边界上都有争议地区。在西段,双方争议面积为33500平方公里,主要是阿克赛钦地区,除巴里加斯一处外,其余都控制在中国手中。在中段,双方争议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分为4处,现控制在印度手中。在东段,双方争议面积约90000平方公里,即网上常说的藏南地区,现全部控制在印度手里。在整个中印边境争端中,东西两段是争议重点。
1962年两国因边界争端爆发了一场边界战争。几十年来,虽然中印政府一直在寻找公平、合理解决边界争端的方式方法,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11月29日至30日,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将在北京举行第14次会晤。在会晤之前,印度军方却接连作出不利于两国友好的举动:除在中印边境有争议的“阿鲁纳恰尔邦”(即我国的藏南地区)组建一支5000人侦察兵部队外,22日,印军宣布再向中印边境新增派两个山地师,且公然宣称这两个师是为了“拱卫”所谓的“阿鲁纳恰尔邦”。
上一次中印边界问题谈判是2009年在新德里举行的,双方同意继续推进对话的框架。中国与印度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边界问题谈判;1993年和1996年分别签署了维护中印两国边境安全与稳定的相关协议;2003年,两国领导人指定边界问题特别代表,进行中印边界划定工作的谈判准备;2005年,中印两国签署了边界划定工作的政治指南。
东线争端及麦克马洪线的由来
中印边境东段争端,是传统习惯线与麦克马洪线之争。传统习惯线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以此线作为边界,约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属于中国;而麦克马洪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将藏南土地划归印度。
1914年,在中英藏三方参加的解决西藏问题的“(印度)西姆拉会议”上,英方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炮制了一条新的印藏边界线,将中国藏南约 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归英属印度。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并不知道此事,达赖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画的线不予承认。历届中国中央政府对麦克马洪线也未予承认。所以,这是一条非法的边境线。
西线争端及约翰逊线的由来
西线边境争端主要是新疆阿克赛钦地区归属之争。阿克赛钦是一块被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及阿里高原环绕的盆地,自古以来就是从新疆到达西藏的重要通道,一直属于中国,直到五十年代印度人抗议中国通过阿克赛钦修建新藏公路以前,中国政府并不知道印度对这里有领土要求。
印度的依据是所谓约翰逊线。19世纪60年代,英国测绘军官约翰逊曾到新疆作探险旅行,此人把阿克赛钦视为无主地,因此将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划进英印的属地,将中印分界线画在了昆仑山一侧。对于这条约翰逊线,英国政府并未知会清朝政府,历代中国政府包括新中国并不知道此事,更谈不上承认了 。
Ⅳ 中印边境冲突
1987年中印边境冲突是中国与印度历史上发生的第三次边境冲突。该事件虽未造成直接的军事冲突,但是两国之间紧张的形势已经使得中印再次走到了开战的边缘。
背景:
1962年及1967年中国与印度分别在边境发生了两场边境军事冲突,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中虽然中国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是停火后中方却从已经夺取的争议地点撤出,使得印方实际控制了藏南地区。但是印度军方在战场的失利使得印度政府决定在中印附近实施了一项“防御计划”以巩固印方于战争所占有的领土范围。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印度于边界前沿的几个支撑点军队已经完成部署,但是通向这些地方的交通网线仍没有建成。1980年,英迪拉·甘地上任印度总理后,决定重新审议印度的安全局势,1982年至1983年,英迪拉·甘地通过了一项旨在加快在印度实际控制线内部署军队的计划,以继续巩固印度在此地的军事控制。
和解:1987年5月,印度外交部长蒂瓦里在前往赴平壤参加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期间顺带停留于北京,印度外长向北京带去了拉吉夫·甘地的一个口信,即“新德里不打算继续使边境地带的局势恶化”。当年7月,拉吉夫·甘地在一次北方邦国大党支持者的集会上说“有关中印边界局势的错误报道是由某些西方大国蓄意传播的,目的是要在印中两国之间制造误解和紧张”。1988年12月,拉吉夫访问中国,这是即20世纪六十年代周恩来访问印度后第一次两国之间的高层访问。最终在1993年,两国签订了一项“以确保实际控制线两侧的和平”的协议,这场边境危机由此告终。
Ⅵ 忍让也是有限度的!违背承诺、非法越线!中印激烈冲突,西部战区是如何发声
针对近期的中印边境冲突事件,西部战区的新闻发言人张水利大校做出了严肃回应。针对中印双方在加勒万河谷发生的冲突,张水利大校做出以下的回应:6月15日晚,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印军违背承诺,再次越过实控线非法活动,蓄意发动挑衅攻击,引发双方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言下之意,就是我们中国不惹事但是也不怕事。对于印度的挑衅行为,相信我们是一定不会容忍的,一定会做出坚决回应来打击印方的嚣张气焰。而根据日前的新闻,可以看到西部战区也是调集了大量军队前往加勒万河谷威慑印方。
Ⅶ 中印战争爆发原因是什么尼赫鲁为何突然挑起争端
中印战争爆发原因主要是因为当时印度统治者尼赫鲁是成长于英国殖民时期,也一直奉行的是一种扩张主义的侵略政策,所以是直接想要去针对中国的边境。再加上当时的印度国内的整体情况并不是特别的好,其实因为殖民统治让印度也积攒了大量的社会矛盾,也引发了贫富矛盾和经济矛盾,所以为了转嫁这种矛盾,尼赫鲁也就选择了挑起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边境冲突。与此同时在尼赫鲁挑起边境冲突的时候,也得到了美国和苏联的大力支持,这两个大国也都向印度提供了非常多的军火,还提供了一些巨额的贷款,在外部力量的拱火下,所以让中印发生了战争。
最后这场战争的结局就是印度必须要为自己的所做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而中国的军队也对印度军队实施了武装反击,战争结局也毫无悬念,必然是中国胜利。
Ⅷ 中国与印度边界问题是怎么回事
中印边界问题,指中国与印度的边界争端问题。
中印有争议的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由于锡金段不存在争议,故不含锡金段) 。西段长600公里,中段长450公里,东段长650公里。1962年10月,尼赫鲁向印度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
几十年来,虽然中印政府一直在寻找公平、合理解决边界争端的方式方法,但至今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是为推动中印边界问题解决而专门成立的高级别会谈机制,自2003年成立以来已先后举行过十七轮。
正是在这一会谈机制的作用下,中印双方于2005年达成了“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迈出了解决边界问题的第一步。2018年11月,应中印边界问题中方代表、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邀请,印方特别代表、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将于来华举行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第二十一次会晤。
(8)印度边境发生冲突怎么处理的扩展阅读:
中印边界问题的由来:
中印自古相邻,习惯边界是喜马拉雅山南麓,基本没有争议。但自从英国占领印度后,英印政府试图将西藏从中国领土中分裂出去,为后来的中印争端留下隐患。
1914年,由英国政府代表亨利·麦克马洪与西藏地方代表在印度新德里以秘密换文的方式制定了“线”,即着名的“麦克马洪线”。1947年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后,尼赫鲁便开始实施他的“大印度联邦”狂想,并在西藏问题上做了不少手脚。
1947年3月,当时的印度临时政府曾怂恿尼赫鲁在会场上悬挂的巨幅亚洲地图竟将西藏置于中国的版图之外,后经国民政府代表郑彦的强烈抗议,尼赫鲁才给予更正。1947年5月,印度临时政府还向西藏葛厦提出“继承并保持英国在西藏的特权和利益”备忘录。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实施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于是,在“团结一切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口号中暂时搁置问题。但印度总理尼赫鲁却对中国的这一外交策略不买帐,沉醉于“大印度联邦”的战略构想。
1951年2月2日,印度军队乘中国在朝鲜激战无暇西顾,派兵占领了西藏地方政府管辖的达旺地区。此后,中国政府经过多方交涉表明态度,印方明目张胆的军事活动才有所收敛。然而印度政府不仅不肯退出占领的中国土地,反而加紧了蚕食的进程。
1954年10月,尼赫鲁访华回归,一条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竟立即出现在印度官方地图上,以此迫使中国接受这一事实。印度政府还支持西藏反动农奴主叛乱,公开否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尼赫鲁甚至指责中国“没有遵守西藏同中国关于自治区的协议和对印度提出的保证。”
西藏叛乱的失败,使尼赫鲁划西藏为印度战略缓冲区的妄想成为泡影,但“大印度联邦”构想仍然使他不能平静。他公然向中国政府提出,把有争议的12.5万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划归印度,中印关系随即恶化。尼赫鲁完全阻绝了中国政府防止边界冲突的各项建议,继续侵占中国领土。
1962年10月,尼赫鲁向印度军队下达了“将中国军队赶出去”的命令,中印边界战争全面爆发。
Ⅸ 中印1962年边境冲突详细过程
1962年自卫还击战之后,中印边境形势一度缓和。但是1967年以来印度出于其国内政治斗争的需要,又在边境地区频繁地肇事,挑起军事冲突,不断由亚东地区入侵我境,修筑工事,偷移界碑。仅1967年,入侵活动就达178次,尤其是8月份以后入侵加剧。为了打击印度的侵略行径。步兵第十一师奉军委和军区命令,进行了两次小规模的还击作战。 乃堆拉山口自卫还击战斗印军驻锡金之山地17师112旅多次在我乃堆拉山口强行越界架设铁丝网。9月7日,印军置我多次严重警告于不顾。再次越界架设铁丝网,并刺伤我战士2名。印军把我之克制视为软弱可欺,11日晨又派部队100余人强行进入我境,架设铁丝网,并首先向我开枪射击.悍然发动军事进攻。我山口分队为保卫祖国的尊严,遵照毛主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和中央军委“针锋相对,寸土必争,绝不示弱,绝不吃亏”的斗争方针,坚决进行了自卫还击。1967年9月11日至13日,印军越过中锡边境,被我边防部队击退。箭头所指处为中锡国界,左侧为中国领土,X处为入侵印军在中国境内架设的铁丝网。战斗经过:9月11日7时30分,印军112旅所部110人在其中校营长指挥下,从103阵地沿公路进至山口马尼杆附近,稍作停顿后,即分两路:一路50余人沿国界习惯线向南运动;一路60余人沿国界习惯线向北运动。在其99号、101号、102号阵地的掩护下,向我前沿阵地接近,企图将我1、2号阵地的铁丝网向我纵深推移。为防敌进攻,我令31团6连3排和机枪2连1排占领1号阵地,4连l、2排进入2号阵地。7时44分,敌分3路向我1、2号阵地正面及其南侧逼近,我鸣枪3发警告,敌置若罔闻。8时7分,敌向我阵地前沿开枪射击,并投掷手榴弹1枚。31团机枪2连连长当场牺牲,6名同志负伤。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前沿分队奉命进行坚决的自卫还击。1、2号阵地同时以猛烈的火力杀伤暴露之敌,当即毙敌57名(敌收尸观察到的数字),并集中6具火箭筒于1号阵地摧毁了敌100号阵地的7个工事,使固守之敌一开始就失去了依托和火力还击的能力。随即我2门82迫击炮对敌100号阵地实施了摧毁射击。8时12分,该阵地之敌狼狈后逃。我2号阵地之火力在杀伤前沿暴露之敌后,即转入对敌99号阵地之机枪火力的压制射击。此时,前沿步兵近距离对战已基本结束。8时15分,敌我双方开始了炮战。我对敌10个炮兵阵地采取集中优势火力,一次打击1个目标的方法狠狠地打击了敌人。在我严厉惩罚下,敌被迫于13日22时停止了炮击。我炮兵分队根据周总理“敌人不打炮了,我也停止炮击”的指示,于14日14时46分停止了对敌惩罚。这次炮战历时4天3夜,我参加各种火炮28门(122榴弹炮12门、82追击炮7门、75无后座力炮6门、57无后座力炮3门),先后对敌21个目标进行了射击,压制敌炮兵阵地8个、观察所2个、指挥所2个、破坏敌工事23处、击毁汽车2辆、歼敌约550余名。这次自卫还击战斗31团4连、6连、机2连、炮2连、工兵排、2营部、75炮连、炮兵308团榴炮3营直接参加了战斗。3l团其他分队、师高炮营、33团3营、师工兵营1连、工兵305团10连、12连、雷达4连、汽车16团1、5连和军区加强的一些特业分队,也部分别担任了各项保障或机动任务,直接支援了战斗。这次自卫还击作战,我歼敌607名,缴轻机枪1挺、冲锋枪9支、步枪16支及其它物资一部。我伤亡干战123名,其中亡32名(干7名、战25名),伤91名(干17名、战74名),消耗各种枪弹15726发、各种炮弹45890发、40火箭弹69发。这次还击战斗,我集中优势兵力、火力,打了一个漂亮的阵地自卫战。打退了敌人的武装进攻,狠狠地教训了敌人,大长了我之志气,大灭了敌之威风,维护了国威、军威,保卫了祖国的边防。此战打得有理、有利、有节,迫使敌人打着白旗来我边境一侧接收我向印方移交入侵印军的尸体和武器、弹药等,并在移交书上签了字。承认了侵略。我取得了政治、外交、军事上的胜利。卓拉山口还击印军入侵战斗乃堆拉山口战斗后,印军不甘心他们的失败,又于10月1日乘我国国庆之机,在卓拉山口挑起了武装冲突。战斗经过:10月1日、我发现卓拉山口之印军廓尔喀联队第7营304号地区之敌,提前起床开饭后,全部进入阵地。11时20分,印军排长率8名士兵,手持砍刀,从304号地区向我哨兵逼近挑衅。为防敌突然袭击,我山口分队(亚东独立营3连和加强的31团炮3连2个排)也同时作好了战斗准备。11时45分,8名印军越界挑衅,我当即提出警告,敌不理,反强行抓我哨兵。我守点分队为营救战友,将敌排长推出境外,敌排长愈加放肆,竟用手枪向我射击。随后304号地区之敌全部向我开枪射击,当即打死打伤我战士2名,并以81迫击炮、51迫击炮向我指挥所、炮兵阵地射击。我山口分队被迫于11时58分进行自卫还击,一举将入侵之敌全部歼灭在我境内。12时5分,31团炮3连2个排开始以火力支援步兵战斗。3门82炮首先对305号敌火力点和迫击炮射击。12时15分,3门57无后座力炮对敌301号地区之工事和火器射击。到19时55分,敌我双方停止炮击,炮3连2个排先后对8个目标射击,压制敌81、51迫击炮阵地各1个。据敌向其上司报告称,我摧毁前沿工事9个,毙伤印军195人。这次自卫还击战,我参战分队在军区的直接指挥下,抱着为国庆献礼的决心,又一次使印度在政治上、军事上遭到了失败。
Ⅹ 印度边境冲突能通过联合国解决吗
不可能,联合国本身就是大国为了制定世界规则所建立的组织,是为大国利益说话的。印度本身并非小国是不可能接受调解的,中国同理,双方谁先退让就是在国际上丢掉颜面。印度要保障西古里走廊安全,同时一洗62年败给中国的耻辱(所以才有这个新闻印度某高官宣传印度已经不是62年的印度了,同时印度一直对国民宣称62年印度军队英勇的打退了解放军,所以这件事上印度不可能退兵),中国也一样,这是领土问题不能退让,如果印度不退必有一战(62年那场战争中国政府忍让了90天,终究还是打了),现在也是正值中国倡导一带一路计划的关键时期,如果不把印度收拾服了,别的国家怎么肯能甘心跟中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