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印度人为什么喜欢把菜做成“糊糊”这样吃很美味吗
印度人喜欢吃浆糊的东西,跟印度的气候,印度吃饭的方式以及印度人的口味有很大的关系。
印度在我们眼中一般都是一个奇葩的国家,比如印度的奇葩电影,经常能令我们捧腹大笑,印度上厕所甚至是吃饭的方式,都让我们觉得与常人不同,其次就是印度街道以及人民生活中脏乱差的现象很严重,但印度依旧是一个我们经常关注的国家,那你会发现印度人的食物基本上都是成糊状的,比如说咖喱饭里面的薯仔就是那种薯仔泥,一年就碎,那么为什么印度喜欢把菜做成糊状呢?
跟做菜喜好有关
我们如果去过印度,或者说看过印度做吃的的视频,你就会发现印度美食最大的特色就是经常会在一些主食上面糊上一些各种各样的香料,最常用的东西就是把卡莉和香料糅合在一起,这种水状的调料那么做出来的东西自然软趴趴的像糊状。所以说印度人喜欢把菜做成糊状,跟他们做菜的喜好有很大的关系,虽然说这些食物看起来不怎么样,但是吃起来还是很不错的。
B. 印度人为什么总是把菜做成"糊糊",有四个原因
大家每次说起印度都会想到两个字“奇葩”,身上无时无刻透漏着神奇且神秘的色彩。
印度人喜欢吃咖喱,咖喱就是用蔬菜、肉块等切碎后放在一起煮然后加入咖喱粉或咖喱块,直至煮到糊状的食物。印度人吃的大都是这样卖相的食物,并且是将这种糊糊浇到米饭上一起食用。
为什么印度人喜欢吃这种菜做成糊糊呢?
1. 历史 弥留
印度在古代是一个倒卖香料的国家,从本国、中国或其他国家进口香料然后再卖给欧洲人获得了大量利润,很早就对香料有一种痴迷。这些香料触动了印度人的舌尖,同时还具有许多好功效。然而将这些香料的味道发挥至极致的就是将食材煮至熟烂,再加入各种香料混合炖煮。许多人认为,印度人的口味都偏重,制作食物往往看不到食材原本的样子,他们仿佛吃进去的就是各种香料,然而食物本身只是陪衬品。而把各类食材煮成糊糊,让香料之魂完全融入食材的灵魂,让每一口进食都充满香料的美味。因此印度人的餐桌上,从香料进入他们的生活起,糊糊也进入了他们的生活。
2. 民俗文化
印度人喜欢用手直接捻取食物,不论大人还是小孩,一定是要右手吃饭。给别人递送食物、餐具等,也必须用右手。在他们看来,右手是最干净的,而左手是最脏的。所以他们进食时会用干净的右手去触碰食品,这如同时对神灵的敬畏,唯有亲手触摸食物,嗅闻食材的滋味,揉捏食品并且感受它的温度,才能够咀嚼到食品最最真实的感觉。使用刀叉,阻碍了食物传达出快感。用手更利于菜品与米饭的混合,还能感受温度,以免送入口中烫伤口舌。正是糊状的食物满足了他们在对神明和在触感和味觉的上的追求。通过用手搅拌,将米饭与汤汁混合均匀,并将食物送入口中。
3.气候原因
印度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达22度以上。炎热的天造成了大部分的新鲜食物不利于长时间的保存。印度大部分家庭中没有冰箱,所以将新鲜的食材加入大量的香料做成糊糊起到腌制的作用,也更利于放置和储存。另外,印度主要为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炎热,雨季降水量巨大,而且印度具有世界上十分之一的耕地,主要种植的就是水稻。因为受到日照时间影响,位于赤道附近的印度种植的大米成熟的速度快,一年能够达到两熟或者三熟,生长周期很快。所以印度大米的又细又长,就是我们所称的籼米。这种米饭煮熟之后没有什么粘性,而且口感干松,没有那么香甜软糯,而是粒粒分明。所以印度人将食物制成粘稠的糊糊状与米饭一同进食大大增加了米饭的香味和口感。同时糊糊也使松散的米饭更容易送入口中。
4.生活现状
印度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大米出口的国家,但是印度大米年产量较低,及时拥有世界上十分之一的耕地和长时间的日照时间。但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印度雨季短暂,极旱极涝频发,粮 食收成受到影响。而其中十分之一用于出口。印度人口众多,人口增长率高于中国,而地少人多。印度根深蒂固的种姓制度,严重影响了印度经济的发展。在印度国内仍有超过两亿的人口处于饥饿的状态。印度达哈维贫民窟,是目前世界第二、亚洲最大的贫民窟。面积仅1,75平方公里,居民人数就达百万。就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不充足的环境下。将食物做成稀状的糊糊更能节约成本,同时也能够满足更多人的胃口。即使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印度人也成品尝到美味的香料食物。
无论哪个国家或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但都体现了民族的文化与智慧,大都“因地制宜”,且具有别样的意味,耐人寻味。我们对此应保持尊重理解的态度,去感受他国的不一样的文化风情与文化韵味。
C. 印度菜真的全是糊糊吗
印度是我国的邻国,同样与我国都是人口大国,也是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地域广阔,在美食文化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那么去过印度的朋友都知道,印度菜很多都是糊糊状,那么印度菜真的全是糊糊吗?
印度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其食物的外形与其国家的文化发展有关。但因其有香料的存在,口感十分的细腻,因此小编建议没有去印度游玩的朋友,一定要尝试一下,不要因为其糊糊状影响了食欲,吃一下能够带来不同的感受。
D. 印度人炒菜放的红色黄色白色粉末是什么
印度人饮食口味的基本特点是淡而清滑。他们喜吃的主食是印度烙饼和咖喱米饭;喜食的肉类是鸡鸭和鱼虾;喜爱的蔬菜是番茄、洋葱、薯仔、白菜、菠菜、茄子、菜花,尤其爱吃洋山芋,认为洋山芋是菜之佳品;所喜欢的饮料是红茶、咖啡、冷开水等。无论做饭或做菜,印度人绝不用酱油或酱类调料,而总是离不开咖喱。常用的咖喱粉可达二十余种。除此之外,他们做豆汤、素菜或鸡鸭鱼虾时,也往往要使用金色的郁金花等类调料,有时也拌用香辣料。印度人最不喜欢吃大荤,最注重的是烹调多用调料。做咖喱鸡要用17种调料,炖菜所用的调料最多。印度的食物在世界上独具特色。印度人做菜喜欢用调料,如咖喱、辣椒、黑胡椒、豆蔻、丁香、生姜、大蒜、茴香、肉桂等,其中用得最普遍、最多的还是。咖喱粉是用胡椒、姜黄和茴香等20多种香料调制而成的一种香辣调料,呈黄色粉末状。印度人对咖喱粉可谓情有独钟,几乎每道菜都用,咖喱鸡、咖喱鱼、咖喱薯仔、咖喱菜花、咖喱饭、咖喱汤……每个餐馆都飘着咖喱味。除了咖喱粉,印度市场上还出售各种调料粉,赤、橙黄、绿、棕,五颜六色。
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人的饮食习惯也不同。虔诚的印度教徒绝对不吃牛肉,因为他们把牛奉为神牛。穆斯林不吃猪肉,但大啖牛肉。因此,杀牛和吃牛肉常成为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冲突的导火索。由于印度教徒占人口的多数(82%),牛肉是禁忌,因而,在欧洲市场上价格最贵的是牛肉,在印度是最便宜的,10至15个卢比一公斤,价格之低廉令人咋舌。猪肉也比较便宜,因为穆斯林和高种姓的印度教徒都不吃猪肉,低种姓的印度教徒和基督教徒才吃猪肉。羊肉价格最贵,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都吃。虔诚的印度教徒和佛教徒是素食主义者,不沾荤腥。耆那教徒更是严格食素,连鸡蛋也不吃,但可以喝牛奶,吃乳酷和黄油。印度的素食者大约占人口的一半。印度的牛奶价格便宜,质量也很好,男妇老幼,都喝牛奶。奶制品如冰淇淋、奶酪、酸奶、蛋糕等,质量也属上乘。一公斤一盒的冰淇淋只要几十个卢比。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有米饭和一种叫“加巴地”的烙成的小薄饼,还有一种油炸的薄饼,又香又脆。印度的蔬菜主要有花菜、圆白菜、西红柿、黄瓜、豆角、薯仔、洋葱、冬瓜等,每样菜都烧得烂糊糊的,且放了不少咖喱粉,全是清一色的黄色。长时间的熬煮使维他命尽失,令人觉得可惜。印度人的早餐已经西化,一般是一杯牛奶,几片面包,果酱、黄油,但中午饭和晚饭则是地道的印度风味,每餐都有豆子汤。印度的豆子种类繁多,有大如蚕豆的红豆,还有黄豆、豌豆等,这些豆子都加上香料和盐,用来做汤。
印度最驰名的一道菜大概是“炖杜里鸡”,其名声犹如北京烤鸭。做法是把鸡腿、鸡块沾满香料,放在炉子里用炭火烧烤而成。出炉时味鲜肉嫩,十分可口。
印度人进餐时一般是一只盘子、一杯凉水,把米饭或饼放在盘内,菜和汤浇在上面。多数印度人进食时不用刀叉或勺子,而是用右手把菜卷在饼内,或用手把米饭和菜混在一起,抓起起来送进嘴里。留洋的知识分子或中产阶级家庭则使用刀、叉和勺子。
E. 为什么印度人做菜一定是要把所有的菜做成糊糊状的
首先就是他们所处的环境,印度的环境是那种常年温度比较高的,尤其是到了夏天以后,温度特别的高,这种环境下新鲜的食物是很难保存的,但是如果把他们做成糊状的话,在里面加入了各种香料和调味料,就不容易坏的,可以保存的时间长一点,而且也特别方便。除了香料,印度人还喜欢吃薄饼,用薄饼蘸糊糊,吃起来非常方便。能包含各种香料,还能用薄饼蘸着吃,当然糊糊会受到欢迎了。虽然都是糊糊,但是印度人早就在漫长的烹饪中熟练使用各种复杂的调料,因此造就了印度菜神秘而丰富的味道。这样来看的话,在味道方面,中国菜未必能打得过印度菜。
在印度的饭锅里不管是什么菜都是被剁碎的,薯仔剁碎,葱头剁碎,鸡鸭鱼肉通通剁碎,印度人对于糊状的食物情有独钟,这样的习惯是跟它的国家文化传统息息相关的 。
F. 印度人竟然喜欢把菜做成“浆糊”,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
原因有三。一、因为印度人一般来说不太喜欢吃草叶,他们更喜欢吃根茎类的蔬菜;二、做成“浆糊”类更方便他们吃饭的时候能够来个“全家福”,什么都沾一点,大满足;三、与印度的气候有关,如果把菜做成“浆糊”辅以调料的话,食物的保存时间能够适当延长,不会那么容易腐烂。
三、与印度的气候有关
印度的大部分地区都在热带,气候也是热带季风性气候,特点是湿润雨水多,一个地方湿润雨多又热,东西就很容易腐烂。如果干放着食物很快就会变质,但如果做成“糊糊”再加以调料,食物的存放期限就会稍微加长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