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果中国和印度真的开战,印度打到平人民是什么后果
首先判断未来应该不会打仗,如果伤到平民会被国际社会舆论谴责。
因为中国显然不希望跟印度打起来,我相信印度也没有真的要大打一仗的想法,没有这种必要,双方都没有这个企图。
为什么印度会这么做,我估计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内因,一个外因。外因是,中国现在开始在藏南地区,也就是现在这个争议地区搞基础建设,大规模地修路。我们中国人认为,在自己的领土范围内修公路、修铁路,这是挺正常的一件事,我爱怎么修就怎么修,你管不着,这是从中国的角度来看。
印度的担心是,中国你现在修公路修铁路,调动军队能力越来越强,一旦有事,你就能快速地从西里古里走廊将印度一分为二,中国可能一个小时之内就可以把印度拦腰截断。
虽然中国并没有在那调兵,但这种来自中国的无形压力却是实实在在的。中国这种战略投送能力成了抵在我脖子上的一把尖刀,这种压力会越来越大,让我不得安宁。所以印度有一种本能的恐惧,而不管中国是不是真的有这个想法,这就叫“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从外部因素来分析,中国和印度双方在这个问题上,其实他们的内心都不想真的威胁对方。但是印度认为中国你这么修路,对我构成了无形的压力,而且这个压力会越来越大,所以我要采取一种比较激进的方式。
‘贰’ 越境中国,印度究竟在打什么鬼主意
印度为什么要挑事?根据印度自己的解释,是因为洞朗地区乃不丹领土,中国在洞朗地区修路,侵犯了不丹主权,而印度与不丹之间,事实上存在保护与被保护关系。所以,在得到不丹的“授权”后,印度遂兴致勃勃的替小弟出头,挑起了这场纠纷。
这当然是很荒谬的。毕竟洞朗地区归属中国,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疑义,印军此举,可定义为“非法越界”无疑。
当然,法理归法理,现实归现实。虽然中国对洞朗的主权在法理层面无比充分,可印度非要耍流氓,那至少在现实层面,麻烦总是没法儿避免。
只不过,虽然中印确实存在大量领土纠纷,但不同与东边的藏南和西边的拉达克,在洞朗地区所在的锡金段,中印对相关国界划分的归属认识还是比较清晰的——虽然整体层面,中国与印度、不丹之间并没有签署领土协议,但事实层面,双方都对既定格局表示默认。
那么,印度为什么要在这时候,打破这种默契呢?
直接的促因,是中国开始在洞朗地区修建道路设施。鉴于洞朗地区的特殊地缘区位,由此而下,可以直接切断印度本部与东北地区的唯一陆上地缘通道——宽仅几十公里的西里古里走廊。以前洞朗虽事实上归中国管辖,但由于缺乏有效交通连接体系,所以其地缘价值被严重遏制。随着道路交通设施的修建,此处的现实军事意义逐渐凸显。所以从地缘安全角度而言,印度有所反应也并不离奇。
这种解释有道理吗?当然有道理!不过话又说回来,印度被中国压制的地方多了去了。且不说中印悬殊的现实国力差距,西藏高原归属中国的现实,决定了印度的本部核心区——恒河平原,天然受中国的地缘压制。中国就算不在洞朗修路,军事层面照样把印度压制的死死的。
印度既不能扭转中印间的悬殊实力差距,又无法在战略层面改变地缘格局上的绝对劣势,这种情况下,靠这种战术层面的阻滞,别说很难得逞,就是真的成功,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实际军事意义。相反如果真的因此跟中国闹僵,甚至搞到兵戎相见,就算中国会因此消耗一些资源,在国际政治方面遭受一些压力,但印度所需支付的代价,肯定会比中国惨重的多。
既然明知道真闹掰肯定吃亏,那印度为什么还敢主动越界挑衅呢?
原因是,印度认为,此举不会导致两国彻底闹掰,更不会因此兵戎相见。
毕竟,虽然真打起来,印度肯定更吃亏,但中国也肯定是要支付代价的。一旦中印开战,中国直接的军事投入自不必说,南亚地缘政治环境必将因此恶化——这会影响到中巴经济走廊乃至海上丝绸之路;同时,国际政治层面,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强硬施压也必不可免,而印度在遭受惨败后,也肯定会引美日为援,合堵中国——这都意味着中国战略资源的极大消耗。
当然,真闹到这地步,印度的损失,肯定会比中国更为惨重——两国国力、军力的悬殊对比,以及二者之间的地缘格局,决定了印度的下场肯定不会好。
只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中国并不将印度视作自己的主要对手!
虽然在印度眼中,中国是自己的头号大敌。但在中国这里,印度实在还排不上号。中印的实力差距,以及西藏高原对南亚次大陆的绝对地缘压制,决定了印度根本就不可能对中国构成重大威胁。所以,一般情况下,中国不大可能会为了一个不可能构成大患的印度,而投入过量资源,甚至打断自己的正常崛起步伐。
当然,如果印度真玩的过了火,胃口太大,那中国就算拼着受些损失,也只能把印度狠狠教训一顿了。但如果只是小打小闹,中国就不大可能为了点芝麻谷子的事儿,跟印度大打出手。
而中国的这种态度,就给了印度挑事的勇气。
印度肯定不会在中国身上把事情挑大——毕竟那样的话,它的损失几乎可以肯定会比中国更重。
但只要事情没有严重到中国必须发动战争的地步,那么中印之间的小冲突,印度并不一定吃瘪——毕竟印度在政治和经济上也不求中国什么。除了大规模军事行动,中国可以收拾印度的直接筹码并不太多。
说白了,这就是种流氓式玩法——虽然整体而言,印度是惹不起中国。但他却可以利用各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利益关系,掣肘中国的报复决心。进而在确信不会招致重大报复的前提下,通过耍流氓的手段,为自己谋取一些想要的利益——这跟朝鲜在朝核危机中的玩法差不多。
基于这种逻辑,印度虽然在战略层面注定吃瘪;但却并不忌惮在战术层面,跟中国叫板——而朗洞的行动,就是这种思维的具体体现。
而且,在技术层面,印度的朗洞越界,也有极高的性价比。
虽然印度此举虽然是挑衅,但说到底,这只是一场小打小闹的摩擦而已;而且印军在行动过程中也没有直接开火,有意避免了矛盾的升级。
这就让中国有些纠结了
你说你跟他大打一架吧,这种小范围的摩擦,似乎也没严重到要大打出手的地步。
可如果只是小打的话,这种小范围的武装冲突,并不足以发挥中国在整体层面的国力、军力乃至地缘格局优势,所以印度不一定吃亏,甚至还有一些优势——毕竟印度的本部核心区与朗洞的地缘关系,远比中国核心区要紧密。只要中国不发动国战,对北印度核心区发动大规模攻击,那至少在后勤保障方面,印度肯定是比中国来的顺手。
可中国如果不打的话,印度就像块狗皮膏药一样,死皮赖脸的把你缠上;至于政治和经济的报复,这两方面印度本来就跟中国疏离的很,难以凭此瓦解其之斗争意志。
可你要不管,这又说不过去——且不说领土主权这事儿不容含糊,就是这帮家伙梗在那儿,你路也没法安生的修。
这就是印度的如意算盘,通过这种流氓式手段,破坏中国的修路计划,甚至还可以连带着挑起关于朗洞地区的主权纠纷——这种做法虽不足以扭转印度在整体上受中国钳制的战略格局,但至少在技术层面,可以捞取一定的好处。
而除了技术层面,在整个战略层面,印度此举也有几层用意:
首先是献媚美国。印度在政治上之于美国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其对中国的敌对态势。朗洞之事,正好发生在印度总理莫迪访美期间,这可以算得上是一份不错的见面礼,对推进美印战略合作大有好处。
其次是对冲中巴经济走廊的负面影响。印巴是众所周知的世仇。中巴经济走廊的火热推进,对印度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随着巴基斯坦本身国力的增强,以及中国在南亚次大陆地缘影力投射力度的增加,从地缘格局上说,印度被中国钳制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当然,鉴于经济走廊对中巴两国的重要战略意义,对这样一条线路,印度是不敢直接武力破坏的——否则必遭中国国战级别的攻击。但如果完全没有反击,这对印度的国家自尊心和民族荣誉感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摧残。这种情况下,印度还是要有所动作——虽然战略层面无力回天,但通过一些战术层面的突破,来为自己挽回一些颜面。
最后,则是巩固对不丹的控制。对南亚政治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不丹表面上是个独立国家,但实际上被印度高度控制。
只是,不丹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受制于人本来就是不符合其主观愿望的;而且不丹民族本身属于东亚的汉藏族系,文化与西藏一脉相承,宗教上尊奉的也是藏传佛教。所以从本身意愿来说,不丹对印度天然缺乏认同感。
只不过,不丹国小力弱,面对印度毫无反抗之力,而且地缘格局上,不丹蜗居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虽纸面上与中印两国为邻,但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存在,严重阻碍了中国影响力对其之投射。这种情况下,印度成为这个世界上唯一有能力对不丹施加影响的国家。被印度高度钳制的地缘格局,以及自身国力的极端弱小,决定了不丹只能屈身于印。
但是,事物是在不断起变化的。虽然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本身并不可能消除,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国家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逐渐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突破西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地缘阻断,通过高效的交通连接体系,增进本部与这些区域的联系和交流。
当然,迄今为止,中国的这套陆上交通连接体系尚未触及不丹,但从趋势来看,既然中国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那这种延伸是迟早的事。
一旦阻碍中不交流的地缘屏障被突破,陆上地缘通道大开,那随着中国影响力的进入,不丹所面临的周边国际政治格局就会出现重大改变——由以前事实上印度一家独控,变为中印两强竞争。
一旦这种局面形成,不丹就有了借中国之力制衡印度的本钱——就像尼泊尔那样。虽然地缘格局决定了,中国影响力并不足以驱逐印度在不丹的影响,但它的进入,也依然能够在相当程度上,削弱印度对不丹的控制,不丹内部的自主派势力也会因此获得强力外援的支持。不丹摆脱印度全方位钳制,争取独立自主的战略空间也会由此打开。
这当然让印度无比紧张——好好的自家后院,岂能就这么稀里糊涂的院门大开?这种情况下,印度也必须未雨绸缪,用一切手段,强化对不丹政治的控制。这样的话,印度虽然不能阻止中国在本国范围内修桥建路,但却可以通过控制不丹政府,拒绝与中国的地缘通道对接。
这种情况下,洞朗的冲突就有必要了。一方面,通过炒作洞朗领土争议,可以煽动不丹国内的对华敌视情绪;另一方面,也可以以此为契,对不丹政府内部进行更多的直接干预和渗透,进而强化对不丹政府的掌控力度。
综上所述,印度在地缘格局和现实国力尚被中国高度压制的现实,决定了它对中国,有着天然的抵触和敌视。而以中国现阶段的实力和战略布局,虽然能保证战略上对印度的优势,但这种优势依然还有欠缺,还没有强大到可以达到绝对胜势的地步,所以印度对中国,尚不至于像墨西哥对美国那样,彻底绝望到放弃挣扎反抗。同时,中国大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多方掣肘,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印度以弱博强的空间。虽然这种空间并没有大到让印度能够搞定西藏,彻底摆脱中国地缘压制的地步,但在战术上做一些反击,还是可以做到的。而这次洞朗之举,就是印度这种战术反击的一种表现。而可以想象,在未来,印度还会不断的寻找这些战术契机,试图通过这种量变的累积,来为自己蓄势,以为自己期待中的中国“整体性衰落”的”历史性机遇”出现后,一举颠覆现在受中国钳制的战略格局。
说完了宏观,再回到微观层面。针对现阶段的洞朗摩擦,中国又会采用什么办法回击呢?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会根据形势发展,持续追踪解读。
‘叁’ 中印如果再次开战,我国会有多大损失
中国和印度如果发生大规模战争,一定不会仅仅局限于印藏边境一带。这场战争要么不发生,要么一定要有个胜负,毕竟谁都输不起。
印度吸取了62年的教训,对华军事部署可说是非常重视的,在侵占的藏南一线布置了大批军队,建设了很多军事据点和机场,并不断完善交通和后勤保障。这是典型的前沿楔入战略,保持了对停火线对面中国军队的很大压力。对比中方的高原环境,相对低得多的海拔和好的多气候,使其在调兵机动性,兵员的后勤保障,防御纵深上有很大优势。毕竟在藏南经营了几十年了。
而相反,中国在停火线一侧由于相对海拔很高,不良环境对己方的运输,后勤,兵员的健康都很不利,也需要更多努力才能保持和印度的对峙。面对印度精心设置的纵深防御,如果贸然从当面攻入印度,相信进展会很慢,甚至会遭到挫败;即使有所进展,也很难守住,就像朝鲜战争志愿军经常只能维持一周攻势一样。就算巴基斯坦侧面呼应,因为巴军的战斗力,西线印军压力不会很大,对缓解藏南的压力没多大用处。相反印度在印度洋有极大地缘优势,将对中国的舰只商船进行肆无忌惮的攻击,迫使中国不堪承受,而在承认失败的情况下停火。
‘肆’ 中印如果开战,会打成什么样子
1962年的中印战争,以中国完胜而结束。
印度本来盘算着在“第三世界”做个穷老大的,这下子没戏了。而中国经此一役,威信大增,几个穷哥们凑一堆,当个大哥没问题!
遗憾的是战虽然打赢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失地却没要回来,战争结束后中国又退回了战争发起时的地方。而印度却加紧在藏南移民,把那块地肥水美的土地紧紧地攥在了手中。
这其中原因当然很多:有后勤补给方面的原因,还有国际形势方面的原因,当时美、苏两国都死死地盯着呢,生怕中国得了面子还要得里子,还有说是中国一贯的大国风范。不管怎的,不能说一劳永逸,中印至少相安无事了50多年。
而这些年来,印度并没闲着,心系一念就想报仇雪耻,逮住时机就想搞事情!
‘伍’ 印度此次挑衅中国,有哪些目的
“从自身利益来讲,中国在南亚的行动并没有错误,但我们必须意识到此举难以避免的负面后果,并有所准备,防范可能出现的美日印三强遏华同盟。毕竟,对于冷酷无情的现实政治逻辑来说,单方面的啜泣,从来都毫无意义。”
中印对峙事件发生后,中国媒体猛烈抨击印度的决策者。个人认为这是对的,因为我们的国土主权的确面临着印度人的挑衅,我们必须对外摆明我们的态度。但是,从现实政治的角度看,我们不能不全面审视印度的决策动机。因为,媒体单纯将印度人视为疯子和狂人,仅仅是一种宣传手段,绝非现实主义者看待问题的方式。
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意识到:印度政府绝不可能无缘无故地为了一片足球场大的荒地,而陷入与中国的盲目对抗,毕竟,今天的印度领袖或许残酷无情,但却绝不是一个盲目的蠢材。
实际上,对峙事件发生的很久之前,国内就应该意识到莫迪政府一定会有所挑衅,只要稍有俾斯麦式的外交视野,便能够预见到今天的情况——本人此前不断提出警示(文尾罗列文章)。
近年来,中国在海外拓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需要清醒的是,与所有大规模跨国合作项目一样,我们的拓展不可避免地附带了一些地缘效应,并引发了外国的猜忌。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南亚地区。
2013年之后,中国大举加强了对巴基斯坦的援助(印巴边境冲突多年不断),并且在印巴争议地区喀什米尔修建铁路,以及在瓜达尔港设立可供军用的港口。这些不可避免地与印度的安全利益产生一些冲突。
中巴走廊的建设,在加强经济的联系的同时,实际上也意味着两国军事互助更加便捷,这强化了巴基斯坦的战略地位和实力,考虑到印巴边境至今犹在持续交火,印度不可能对这一举措漠然视之;
‘陆’ 专家直言不讳:中印一旦开战印度将全军覆没
专家直言不讳:中印一旦开战印度必将全军覆没
有一篇题为《加刊分析印空军部署“布拉莫斯”导弹背景印军对华进攻型战略“走向实践”》,此报道应该是引起了多方关注:
《加》一文认为之所以说印度对华进攻型战略已经“走向实践”,其着眼点就是印度的“布拉莫斯”地对地巡航导弹已经配备给了印度空军,据说这是世界上首支大型空军订购地对地巡航导弹。印度空军由此自娱自乐的认为此举透露的意义非凡。
按照《加》一文对中印战争的设想,印度利用在边界最前端的贾巴拉机场部署的苏-30MKI多用途战斗机扩大对中国纵深,全西藏地区、青海、甘肃、云南等二线机场的攻击。随后,空军随同陆军同时推进,以射程300公里的“布拉莫斯”巡航导弹主要打击中国境内的机场、雷达站、空军设施。
《加》一文还说到“同样的战法也适用于印巴西部边界”。言下之意是不是说印度通过这样的作战方式就能实现《加》文中所说的“印度军队已经在参谋长联系会议层次于2009年提出了同时打赢对中国、巴基斯坦两场战争的准备要求”?
笔者并不否认印度空军这些年来所取得的进步,也并不否认印度空军的作战模式可以“适用于印巴西部边界”。但是这样的作战方式能不能适用于中国就要打个大大的问号!并不是笔者刻意“贬低印度,抬高中国”,而是印度的战略本身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印度或说印度空军的战略存在两个最致命的问题,一是对“纵深”的概念不够清晰,二是战略过大,不切实际。
何为“纵深”?难道印度认为“利用在边界最前端的贾巴拉机场部署的苏-30MKI多用途战斗机扩大对中国纵深,全西藏地区、青海、甘肃、云南等二线机场的攻击”就是对中国纵深的打击了?再辅以300公里的“布拉莫斯”巡航导弹打击中国境内的机场和雷达设施就能完成对中国纵深的打击了?
可是笔者注意到印度使用“布拉莫斯”的前提还是“空军随同陆军同时推进”,天啦,印度陆军居然想深入中国纵深达!果真如此的话,估计中国空军的空降兵早就把印度的新德里给占领了!
单从中国的纵深来看,中国南北距离5500公里,东西距离5000余公里。而以苏-30MKI多用途战斗机1500余公里的作战半径来看,其覆盖范围约为中国整个空间的1/3弱。即使加上“布拉莫斯”300余公里的射程,印度所能达到的攻击极限也就是中国整个空间的1/3左右。
但反过来想,要是中国的苏-30或是歼-11战斗机以同样的作战半径攻击印度,那么整个印度国土都在中国战机的打击范围之内了。要说印度近3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在世界上都排的上号,可惜印度在地缘上毗邻一个偌大的中国,印度的战略纵深相对中国却又变成了劣势,并且这个劣势与生俱来无以更改!
ps:其实印度设想用苏-30MKI多用途战斗机攻击中国纵深只是一种理论设定。如果在战时印度的战机深入中国领空1500余公里而不被击落那么中国干脆早点投降好了!事实上今年4月中国就已经把S-300PUM2防空导弹“搬”上了高原。
当时的新闻只用了几张图片说明,连“高原”具体
所指都没有明确,不过此“高原”除青藏高原还能舍谁?S-300PUM2防空导弹上高原或许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不过以中国红-9为代表的防空体系,加上数量众多的歼10、11以及苏式系列战机,中国护卫好自己西南一方的天空当问题不是太大吧?
至于配备给印度空军的“布拉莫斯”地对地巡航导弹要想攻击中国纵深才真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了。且不说“布拉莫斯”的射程相对中国广袤国土的空间显得有点渺小,也不说中国反导系统的拦截功效,中国以自己的巡航导弹对印度的巡航导弹不仅不吃亏反而还略占上风。最近“被”曝光的CJ-10巡航导弹其射程据说达到了1500公里,这个射程已经将整个印度置于打击范围之内了。此外除了巡航导弹,中国“二炮”数量众多的地对地导弹其威力难道会比巡航导弹更差吗?
印度希冀以“布拉莫斯”配备给空军来“同时打赢”对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战争笔者觉得有点匪夷所思。美国如此强大都陷在对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泥淖里无法自拔,印度居然想“同时打赢”对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战争。就算印度实力在美国的援助下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中国和巴基斯坦难道就同伊拉克及阿富汗在同一个实力层面?!说实在话,印度想取得其中的一场胜利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就说巴基斯坦印度对付起来都十分头痛。虽然印度这些年来外交上左右逢源,但人家巴基斯坦难道就不如此啦?印度自认为有的先进武器,巴基斯坦或是自研或是中国帮着装备也都基本具备。以战机为例,印度自认为自己有了苏-30系列的战机就可以对巴基斯坦为所欲为,可是巴基斯坦也一样有美制的F-16战斗机啊!就是中国目前自研自产最先进的歼10,巴基斯坦估计也迟早能装备。
更何况巴基斯坦还同中国合作生产枭龙战机,最近中国不是放话说多买几架战机就给帮助建战机制造厂吗?这话不是说给巴基斯坦听的还能说给谁听呢!从这一点来看巴基斯坦还具备先进战机的自持力呢,反观印度这点反而还不如巴基斯坦!巴基斯坦的“进步”无形中就极大的抵消了印度在空军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假使印度真的同中国和巴基斯坦同时开战,虽不敢说印度一定会“死”的很惨,但结局可以意料。介于这样的形势之下,假如印度单独对巴基斯坦开战那么印度必然要以极大的兵力来防范中国,并且中国也有足够的能力支撑巴基斯坦跟印度“死磕”。
反过来,印度要是单独进攻中国,打不打的赢咱另说,但印度一方面要保留相当的兵力防着巴基斯坦,另一方面中国可以“发动”巴基斯坦朝印度进攻让印度陷入“两线作战”的万丈深渊。总之印度寻求“同时打赢”对中国和巴基斯坦的战略过大、过于不切实际,无异于梦想。
印度天真的以为有了“布拉莫斯”就可以赢得一切,看来中国一直不太相信的“唯武器论”在印度找到了市场。还是那句冠冕堂皇的话:中印两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我们要寻求和平!其实,这句话印度应该要认真的领会才是,否则误判了形势可就害死自己了!
望采纳
‘柒’ 1962年中印战争是怎么回事
中印边境战争是1962年6月至11月间发生在中国藏南和印度之间的边境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历史背景
印度政府策动和支持的西藏农奴主叛乱遭到失败,对中国西藏执行扩张主义的幻梦破灭后,尼赫鲁公然抛弃中印友好的旗帜,把中国政府谋求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努力和克制忍让视为软弱可欺,进而得寸进尺,对中国步步进逼。尼赫鲁扩张主义的逻辑是:“我已经侵占的地方是我的,我想要侵占的地方也是我的。昨天我可以侵占你一寸,今天我就可以侵占你一尺。”对尼赫鲁来说,中国要还不撤出他要侵占的土地,他就施行前进政策”,直到采用战争手段。这样,从1961年开始,尤其是从1962年4月起,印军在中印边界西段中国境内先后设立了43个军事据点。印度政府侵占我国领土后部署对华战争的规模和程度,都超过了过去的英帝国主义。当时印度立场:在东段已将中国军队“赶回两英里”,在西段全线向前推进,欢呼并祝贺尼赫鲁取得了“拿破仑式的大胆的规划所取得的独一无二的胜利。”见1962年7月7日印度《闪电》报。在此情况下,尼赫鲁得意忘形,一再悍然拒绝中国政府多次提出的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建议,决心铤而走险,诉诸武力。
‘捌’ 中印战争后印度向中国赔偿了战争赔款吗
只是一场边境冲突,没有谁承认战败,不会有赔款这么耻辱的让步。
一场边境的冲突,中国稳定了西藏,印度,没什么损失。本来偷了他们大把的车子都归还了,只是维护了主权,得到了尊严。中国赢了,但是失去了土地,印度输了,但实际控制着那里的土地。如果当年不离开藏南,那么四十年的时间足以使这个地区成为人类历史上最着名的绞肉机之一。其后果不仅是中印双方两败俱伤,而且很可能使西方和俄国势力进入这一地区,使印度成为反华势力对华战略的前驱,致使中国面临极其不利的国际环境。
‘玖’ 中印战争大概过程拜托了各位 谢谢
冲突起因 中国与印度的边界约2000公里,分西、中、东三段。 到1951年前后,印军侵占中国历届政府从未承认过的“麦克马洪线”以南约9万平方公里的英国殖民者所占的领土。此外,在中段和西段,印度亦侵占部分中国领土。1959年,印军越过双方实际控制线建立了43个据点。中国政府提出谈判解决边境问题,未得印度方面的接受。所谓的“麦克马洪线”是英国人自己定的,任何时候的中国政府都没承认过,是西方肢解中国的一部分。就像英国在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间的所作所为一样。 中国观点 由于麦克马洪线是英国殖民政府强加于西藏南部的分界线。并且直到1951年之前,印度政府也未公开承认麦克马洪线。因此,上述争议领土应该属于中国。 印度观点 1947年印度立国后,认为他们有权利继承英国殖民者占据的中国领土。因此,他们认为上述藏南地区属于印度。 战争过程 1962年6月起,印军向中国边防军开枪攻击,死伤中国军人数十人。10月20日中国军队反击,战争开始。 1962年10月20日至28日是中国反击的第一阶段。在东段,中国西藏的边防军暂时攻占了藏南和达旺地区;在西段,中国新疆边防军驱除了37处据点的印军。10月24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印度表示无法接受,宣布印北地区进入“紧急状态”,并在东线的藏南及达旺地区大力增援士兵。 11月16日至21日为中国军队的第二阶段反击。11月14日和16日,印军再次于中印边境发动进攻。在东线,中国西藏边防军在东、西段对印军施以反击,至11月21日,中国西藏边防军占领了印军的16处据点。在西段,中国新疆边防军则占领了印军在班公洛地区的据点。由于印度军队在东线藏南、西线新疆失败,印度朝野提议要求美国介入,当时印度总理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同意此说,向美国要求国际介入调停。1962年11月,美国介入并以物资支援印度军队。中国边防军宣布停火,此后两国边境即以麦克马洪线为界,但争议并未就此平息。 关于战争的争议 印度方面一直拒绝承认、否认或掩饰实际上第一次冲突早在6月就开始了,并且发动者是印方,而坚决认为开战日期是中方10月的反攻. 中印停战 麦克马洪线示意中国政府突然单方面宣布停火,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避免战争进入长期化,不利于中国军队后勤补给,当时中国军队的后勤仍非常原始,必须倚赖西藏的藏民人力、牦牛拉车。中国方面于11月22日零时起下令边防军全线停火。12月1日起,中国边防军开始全线后撤至1959年11月7日中印双方实际控制线内,等于将西藏藏南和达旺地区交给了印度,另外还依约将缴获的武器、军车和军用物资交还印方。1963年5月26日前释放和遣返战俘。 战争结果 中国方面:从麦克马洪线上,再向北撤退20公里。 印度方面:印度官方将藏南和达旺纳入版图。 1979年2月邓小平接见印度外长时指出:“中印两国应该求同存异,世界问题可以通过友好协商,互谅互让,公平合理地一揽子解决”。1987年印度议会通过法令,正式在“麦克马洪线”之南建立“阿鲁纳恰尔邦”。至今印度已有多少移民屯居在藏南,数字不详。但是根据阿鲁纳恰尔邦总人口数约为两百万来估算,在藏南地区的印度移民约为近百万。然而因为阿鲁纳恰尔邦和藏南地区并不完全重合,所以中国以后如果再提出边境的问题,如何处理这些移民将有很大的困难。 中国驻印度大使孙玉玺在2006年11月13日晚上播出的接受印度CNN-IBN电视台专访节目中指出:“中国的立场是,你们所说的阿鲁纳恰尔邦全部是中国的领土,中国对其全部拥有主权。这就是我们的立场。”但印度外交部也公开重申“阿邦属于印度的事实不容置疑”。2007年5月26日,印度公务员代表团原定访问中国进行考察,但其中一名印度官员来自阿鲁纳恰尔邦,北京当局认为一旦发给该员签证,无异承认阿邦属于印度。新德里当局因此取消代表团出国访问。 观点 西方记者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Neville Maxwell ,India's China War,London:Jonathan Cape Ltd.,1970)一书中写道,“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样的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实际上也就是让自己付出巨大代价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化为乌有。” 解放军作家金辉在《墨脱的诱惑》书中对那段历史作了这样结论,“胜利者和失败者是十分明确的。但是,经过了近三十年之后,结合现在再来看那场战争及其结果,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了——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却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胜利者因为胜利的飘飘然,以至连对胜利成果的彻底丧失和巨大的屈辱都无动于衷。失败者因为唯独还没有得到胜利者的虚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发誓要报一箭之仇。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嘲弄,如果当年印度取得了胜利,那么现在他们在这一地区肯定不会如此占尽便宜,如果当时中国在此地失败,那么现在反而大概不会这么被动和可怜。”
‘拾’ 印度能否在全面战争中击败中国
首先,印度不能再全面战争中击败中国,也不能承担起任何规模的对华战争。
不过印度作为一个核国家,而且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以色列、伊朗和澳大利亚等强国结盟的国家,中国也打不起对印战争。中国维持着一支比印度军队更庞大的现役军队,核弹头比印度多,导弹、坦克、战机和大炮等都比印度多。而且中国经济更发达,能对战争提供的力度更大。
所以,一旦爆发战争,没有赢家。中国的军队和武器更多,但是印度具有战略和地缘优势。如果两国都动用核武器,那么双方都是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