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印度尼西亚渔业丰富的自然原因
1、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跨越海域面积广阔,领海、专属经济区面积27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
2、地处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的特点使热带海洋生物种类多、鱼类生长迅速、成熟早、生命周期短、产卵季节长,具有十分良好的鱼类自然生长和人工繁殖的有利条件;
3、领土、领海横跨赤道且面积广大,是世界上洋流活动最频繁、密集的区域之一,洋流的运动带来充沛的饵料及给鱼类生存提供其他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世界
Ⅱ 印度尼西亚渔业资源丰富原因
印度尼西亚渔业资源丰富原因:
1、它坐落在热带雨林的气候中。高温多雨的特点使热带海洋生物更加多样化,鱼类生长快,成熟早,生命周期短,产卵季节长,对天然鱼类生长和人工繁殖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
2、它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它横跨广阔的海域。领海和专属经济区面积27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
3、领土、领海横跨赤道且面积广大,是世界上洋流活动最频繁、密集的区域之一,洋流的运动带来充沛的饵料及给鱼类生存提供其他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世界闻名的印度洋、爪洼及东部海域三大渔场。
(2)印度尼西亚渔业怎么样扩展阅读:
1、印尼岛屿分布较为分散,主要有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伊里安岛、苏拉威西岛和爪哇岛。各岛内部多崎岖山地和丘陵,仅沿海有狭窄平原,并有浅海和珊瑚环绕。
2、印尼的石油、天然气和锡的储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3、印度尼西亚一词源自希腊语的印度(Ins)及岛屿(nèsos),指印度各岛。此名称自18世纪即已存在,早于独立的印度尼西亚。英国民族学家乔治·温莎·尔耳(GeorgeWindsorEarl)于1850年发表了“Innesians”一词,但其较偏好使用“Malayunesians”-指东印度群岛及马来群岛的居民。
Ⅲ 世界上共有几大渔业组织我国在其中的参与情况如何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 2005年发布的世界水产品贸易报告显示,2001年至2003年,鱼类产品最大的进口国是日本,其次是美国,西班牙居第三位。2003年日本鱼类产品进口额接近124亿美元,美国接近117亿美元。2002年中国超过泰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鱼类产品出口国,当年出口额近45亿美元,2003年中国出口额为52.4亿美元。在国际渔业贸易中,较大的出口国有中国、泰国、美国、挪威、加拿大等。
日本
据日本水产贸易协会公布,日本2004年进口水产品为348万4,833吨、进口金额为1兆6,339亿5,981万日元。较上年分别增长了4.8%和4.1%。但是,进口数量较最高的2001年少了9%,金额较过去最高的1997年下降了16%。2004年日本出口水产品为42万4309吨、出口金额为1,486亿3,100万日元。与2003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4.5%和9.5%。出口的平均单价为350日元/千克,较上年的366日元下跌了4.3%。而出口数量经12年后首次突破40万吨大关。从2005年起日本全面启动对水产农食品的安全管理措施。此前,日农林水产省已开始对部分农畜产品和水产品采用过质量安全的全程追踪系统的试点,同时开发了与之配套的自动生产历史信息系统,对认证合格的水产农畜食品授予认证标识的措施,使消费者在购买水产农畜食品时可以便捷地鉴别出哪些是安全食品。从2005年起将把所有的水产农畜食品都纳入全程追踪系统管理,对生产和销售符合规范的水产农食品授予认证标识,实行全面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加拿大
2003年加拿大渔业产值达29亿加元创历史记录。目前,加拿大渔业主要产品是龙虾、蟹、虾等甲壳类产品,在10年以前,该国渔业则是以鳕鱼为中心。加拿大养殖产值为5.86亿元,海洋渔业产值为22.6亿元,内陆渔业产值为0.83亿元。对于渔业系统就业情况,海洋渔业就业人员60,300人、加工雇佣人数29,900人、养殖从业员7,200人。加拿大作为水产品出口国位居世界第五位,出口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达45亿美元。美国是加拿大水产品的第一出口对象,主要出口龙虾、鲽类、虾等,出口金额达30亿美元。对欧盟(EU)出口稳步增长,较上年增长23%为4.46亿美元,对中国和香港的出口也增长21%达3.24亿美元。
越南
近几年,越南的渔业总产量持续地在增加,从1995年的108.5万吨增至2002年的150.8吨,位于世界第14位,在前面的是韩国,其总产量是168.4万吨。越南计划确立以水产品出口为导向的渔业生产,2001年至2003年期间,其水产品出口额分别为18亿、20亿、22亿美元。据越南水产部的统计,截至2004年8月底止,越南向韩国出口的水产品金额累计为9,050万美元,比上一年度同期的增加13%,已上升为仅次于日本、美国、欧盟居第4位的出口对象国。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7大渔业国,仅次于中国、秘鲁、日本、智利、美国和印度。印度尼西亚1998年的捕鱼量是420万吨,2002年提升到500万吨,增长幅度为19%,2003年的捕鱼量近600万吨,创近年新高。2002年印尼的渔业出口额共15.7亿美元,2003年渔业出口金额为20亿美元,该国争取在2006年创汇50亿美元。1999—2002年印度尼西亚渔业产值有21.72%的升幅,期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为13.56%,可见渔业产值增长高于国民经济整体增长水平。2003年渔业和鱼类加工业在GDP的比重达到10%。2000—2003年渔业产量每年平均增长5.21%,由2000年的570.7万吨增加到2003年的594.8万吨。其中海鱼的捕捞量由2000年的452.1万吨上升到2003年的472.8万吨。人工养殖鱼产量年均增长7.04%,1999年只有99.4万吨,2003年增加到122万吨。全国人均鱼类消费量也逐年上升,2000年为21.57千克,2003年上升至24.67千克。越南渔业部计划,到2006年鱼产量提高至950万吨,人均消费提高至30千克。印度尼西亚的渔民人数也在增加,由2000年310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约347.6万人。
美国、西班牙
美国海岸线较长,渔业资源丰富,它的水产品进出口量都相当可观。2001年至2003年,美国水产品进口额分别为103亿、100亿和117亿美元,是期间第二大水产品进口国;同期水产品出口额为33亿、33亿和34亿美元,是期间第四大水产品出口国。2001年到2003年西班牙是第三大水产品进口国,期间进口额分别为37亿、39亿和49亿美元,同期出口额为18亿、19亿和22亿美元,期间出口位居世界第七。
Ⅳ 印度尼西亚的农业等比济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印度尼西亚是一个农业大国,全国耕地面积约8000万公顷,从事农业人口约4200 万人。印尼气候湿润多雨,日照充足,农作物生长周期短,主要经济作物有棕榈油、橡胶、咖啡、可可。2012年,印尼棕榈油产量达到285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国。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海岸线8.1万公里,水域面积580万平方千米,包括领海渔业区270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310万平方千米。 渔业资源丰富,海洋鱼类多达7000种,政府估计潜在捕捞量超过800万吨 /年,已开发的海洋渔业产量占总渔业产量的77.7%,专属经济区的渔业资源还未充分开发。
工业占GDP比重为46.04%,其中:采矿业占11.44%,制造业占23.59%,电气水供应业占0.83%,建筑业占10.18%。
印尼油气资源丰富,共有66个油气盆地,其中15个盆地生产石油天然气。政府公布的石油储量为97亿桶,折合13.1亿吨, 其中核实储量47.4亿桶,折合6.4亿吨。印尼天然气储量176.6万亿标准立方英尺(TCF),折合4.8-5.1万亿立方米。石油勘探开发基本上依靠国外 石油公司。印尼石油产量逐渐下降,自2003年以来,印尼已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8年初印尼宣布退出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
印尼采矿业为印尼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它是出口创汇、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为保持经济活力、创造就业和发展地区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还具有辐射社会经济其他领域的间接作用以及对边远地区发展的 推动作用。印尼主要的矿产品有锡、铝、镍、铁、铜、锡、金、银、煤等。印尼最大的国有矿业公司为安塔公司,另外还有印尼国有锡业集团公司。
印尼的工业化水平相对不高,制造业有30多个不同种类的部门,主要有纺织、电子、木材加工、钢铁、机械、汽车、纸浆、 纸张、化工、橡胶加工、皮革、制鞋、食品、饮料等。其中纺织、电子、木材加工、钢铁、机械、汽车是出口创汇的重要门类。印尼最大的钢铁企业为国有克拉卡陶钢铁公司,年产量约300万吨。
旅游业是印尼非油气行业中仅次于电子产品出口的第二大创汇行业,政府长期重视开发旅游景点,兴建饭店,培训人员和简化入境手续。
Ⅳ 印度尼西亚人以什么为生是捕鱼还是养殖还是别的什么
我去过,哪里民族很多,主要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玉米、木棉、橡胶、等。渔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
Ⅵ 印尼天气四季变化情况
Ⅶ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什么农业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河流众多而短小,渔业资源丰富。它也是世界上农业最大的国家。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世界上农业最大的国家,希望能帮到你。
农业最大的国家——印度尼西亚
全球咖啡 种植 面积最大——印度尼西亚
印尼咖啡种植面积为全球最大,但由于咖啡生产效率低,导致印尼咖啡产量在巴西和越南之后,仅居世界第三位。日前印尼咖啡加工与出口企业协会总主席伊尔凡表示,印尼咖啡种植面积达130万公顷,大大多于巴西(65万公顷)、越南(42万公顷)等主要种植国,但每公顷产量仅760公斤,比巴西(每公顷6—7吨)和越南(每公顷3—4吨)低了很多,极大影响了印尼咖啡产量。他表示,印尼咖啡生产潜力十分巨大,如能将每公顷产量提高至2吨以上,印尼有望超越越南和巴西,成为全球最大咖啡生产国。印尼农业部农园种植总司专家赫利表示,目前印尼政府仍苦于难以提高咖啡的生产能力,主要是很多咖啡树树龄较长,农业部提议通过种植新咖啡树提高产量。印尼主要生产罗布斯塔和阿拉比卡咖啡,罗布斯塔咖啡较受国内市场欢迎,阿拉比卡咖啡受国外市场青睐。据印尼农业部统计,印尼全国约有95.5万公顷种植园仍在生产,其中76万公顷用以培植罗布斯塔咖啡,19.5万公顷用于培植阿拉比卡咖啡。约92%的咖啡产量来自于个体种植咖啡农户,仅8%来自于国营农园。印尼共有190万农户以种植咖啡为生,2012年产量达74.8万吨,分别为14.8万吨阿拉比卡咖啡和60万吨罗布斯塔咖啡。
印度尼西亚的农业概况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2 大棕榈油生产和出口国, 对世界植物油市场价格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农业历来在印度尼西亚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全国经济全面发展, 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强, 农产品供应与需求形势不断好转。
1 基本情况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地区面积最广、人口最多的群岛国家, 属于热带气候, 包括石油、矿藏、木材和农产品在内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2006 年, 全国人口为2.22 亿, 名列世界第4, 其中近80%居住在爪哇和苏门答腊这2 个岛上; 88%的人信仰伊斯兰教; 中高收入人群约为3300 万, 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通用货币是卢比。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006 年和2007 年分别达到5.5%和6.1%。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法律体系不完善、基础设施缺乏、腐败盛行等。2006 年,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641 美元;失业率为13%; 人均支出384 美元, 其中53%用于食品消费。
农业一直在国内经济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30 年前曾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目前, 农业产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 农业劳动力占全国劳动力总量的45%。由于农场规模较小, 农业生产属于劳动力密集型。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2 大棕榈油生产国和出口国, 对世界油籽价格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主要的农作物和农产品有: 水稻、玉米、棕榈油、大豆、干椰子肉、橡胶、以及木薯。
全国现有约4700 个大中型食品加工厂和77200个小型食品加工厂, 食品加工业职工约为300 万人,产值2005 年为239 亿美元; 大中型食品加工厂约占全国食品加工职工总量的25%, 占全国食品加工总产值的85%。食品支出约占公民总支出的53%。
2 农业政策
印度尼西亚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是: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粮食自给率, 以及稳定国家经济。为了实现上述目标, 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 政府一直向农民提供多种农用物资(如: 粮食作物种子和肥料) 补贴、浇灌工程信贷等。政府还通过国家粮食后勤局( BULOG) , 对包括大米在内的基本食品实施严格控制。国家粮食后勤局负责确定大米等主要粮食的支持价格, 进行干预性收购或销售, 并且负责大米的进出口、储备和供应。2003 年1 月,国家粮食后勤局改名为“国家贸易公司”, 接受财政部的监督, 但基本职责不变。
为了遵循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规定, 政府从1998 年开始允许私营企业进口小麦, 从而解除了国家粮食后勤局对小麦进口的控制。目前, 私营企业可以自主进口小麦、大豆、玉米和糖。
3.粮油供需
3.1 大米
大米是最主要的食用粮食, 也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年均水稻种植面积达到近1200 万顷,占全部作物种植面积的50%以上。90%的水稻田具有浇灌设施。
由于水资源管理水平较低、灌溉设施较差、以及生产成本不断增加, 大米生产增长速度较慢, 长期以来不能满足消费需求。阻碍大米生产的最大原因, 是农民拥有的土地面积非常小( 人均不足0.5hm2) 。为了鼓励大米生产, 政府采取了多项 措施 , 例如提供特殊贷款,增加肥料和种子补贴, 扩大种植面积等。
政府通过国家粮食后勤局( Bulog) 储备约占国内消费总量5%的大米, 向军队和偏远地区的民事人员提供大米口粮, 在全国性灾难中提供援助, 并且在必要时从事市场运作以稳定价格。国家粮食后勤局还继续实施“穷人大米补贴计划”, 以保证国内每个贫困家庭每个月能够购买20kg价格为1000 卢比/ 公斤的大米。2007 年, 国家粮食后勤局计划收购150万吨国产大米, 收购价格为4000 卢比/ kg, 相当于438 美元/t; 大米进口关税为450000卢比( 49.3 美元) /t。
过去5 年中, 年均大米产量为3370 万吨, 进口为180 万吨, 消费为3600 万吨。2007 年,水稻收获面积约为1160 万公顷, 稻谷单产约为4.5t / hm2, 稻谷产量为5270 万吨, 大米产量为3400 万吨, 大米进口为160 万吨, 国内大米消费为3600 万吨, 年终大米库存为240 万吨。
3.2 小麦与面粉加工
由于经济稳定增长和收入不断提高, 国内小麦消费量不断增长, 2006 年人均小麦消费量约为17kg。印度尼西亚不种植小麦, 所需小麦全部依靠进口, 主要来自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印度等国。在过去5a中, 小麦进口年均为480 万吨。2007 / 08 年度, 小麦进口估计为546 万吨, 国内消费为520 万吨, 年终库存为104 万吨。目前, 小麦进口关税为零,但是小麦面粉进口关税则为5%。
2007 年, 全国小麦面粉加工能力为20300t / d,加工能力实际利用率约为74%; 小麦面粉产量为360万吨, 比上年增长10%; 小麦面粉进口为73 万吨, 比上年增长46%; 小麦面粉消费总量的60%用于生产面条, 30%用于生产面包和点心, 10%用于家庭。小麦面粉分为3个等级, 即高蛋白面粉( 蛋白含量超过12%) 、中蛋白面粉( 蛋白含量为10%~11%) 和低蛋白面粉( 蛋白含量为8%~9%) 。高蛋白面粉约占面粉总产量的75%, 主要用于生产方便面和 烘焙 食品。2007 年3 月, 小麦面粉批发价为93000- 104000 卢比/ 25kg, 即相当于407~455.6 美元/ t。
全国小麦加工业主要由4 家面粉公司所支配,这4 家公司的年面粉产量约为300 万吨, 面粉提取率为70%~74%。全国最大的面粉公司是PT Bogasari面粉公司, 隶属于该国食品加工业巨头之一Indofood 集团。PT Bogasari 面粉公司占据全国小麦面粉市场的70%, 拥有2 个面粉加工厂, 分别位于雅加达和泗水。位于雅加达的面粉加工厂占地面积达到33hm2, 是世界上最大的面粉加工厂; 位于泗水的面粉加工厂占地面积为13hm2。这2个面粉加工厂的日均加工能力分别为10000t 和5900t。第2 大面粉公司是PT Berdikari Sari Utama 面粉公司, 该公司拥有1 家面粉加工厂, 位于苏拉威西岛, 日均加工能力为2900t, 占据全国小麦面粉市场的8.5%。另外2 个面粉公司分别为PT Panganmas Inti persada 面粉公司和PT Sriboga Raturaya 面粉公司, 日均加工能力分别为1000t 和1500t, 市场占有率分别为5%。
3.3 玉米与饲料
玉米是第2 大粮食作物, 也是最主要的饲料生产原料。全国玉米消费总量的50%用于生产饲料, 其余用于生产食品。由于政府强调自给, 国内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 玉米进口量现已减少50%。进口玉米主要用于生产鸡饲料; 玉米进口关税为5%。过去5 年中, 年均玉米产量为620 万吨, 进口为110 万吨, 消费量为730 万吨; 2007 / 08 年度, 玉米收获面积约为340 万公顷, 单产为3.6t / hm2, 产量为690 万吨, 进口为120 万吨, 国内消费为795 万吨( 其中饲用消费为405 万吨) , 年终库存为60 万吨。
家畜业主要由养鸡业和养牛业组成。2007 年,禽肉产量约为122 万吨, 牛肉产量约为43万吨, 猪肉产量约为18 万吨, 羊肉产量约为5 万吨。过去5年中, 牛肉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7%。
全国现有39 家饲料加工公司, 其中6 家特大型公司占据全国饲料总产量的80%。2007 年,混合饲料生产能力为1150 万吨, 实际产量约为783 万吨;饲料生产原料包括405 万吨玉米, 5 万吨小麦, 以及218 万吨蛋白粕。全国饲料消费总量的约78%用于养鸡, 8%用于养猪, 7%用于养鱼, 其余则用于 饲养 牛和羊。饲料约占禽肉生产成本的60%。
3.4 油籽业
国产油籽主要包括: 棕榈仁、椰子仁、大豆和花生, 其中棕榈仁和椰子仁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2007 年, 棕榈仁产量为480 万吨, 出口为11 万吨;椰子仁产量为150 万吨, 出口为4 万吨; 大豆产量为78 万吨, 进口为160 万吨; 花生产量为115 万吨, 进口为17万吨。
印度尼西亚对大豆的需求一直比较强劲。国内所有阶层的消费者都将豆制品当作摄取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政府制定了到2007 年实现大豆自给的奋斗目标。由于气候不适合、生产成本高、种子质量低等原因, 国内大豆产量始终难以提高, 导致政府目标难以实现。国产大豆仅占国内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 其余所需大豆则依靠进口, 其中90%以上来自美国。棕榈油产量和出口量近年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07 年, 棕榈油产量为1710 万吨, 出口为1100万吨, 国内消费为629 万吨, 年终库存为110 万吨。棕榈油国内消费过去主要用作烹饪油; 由于政府近年来鼓励发展生物柴油, 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棕榈油消费量2007 年达到200 万吨, 分别比2006 年和2005 年增长1 倍和3 倍。棕榈油出口主要销往中国、印度、欧盟等。
2007 年, 棕榈仁油产量为199 万吨, 国内消费为75 万吨, 出口为125 万吨( 主要销往欧盟、印度、中国等) , 年终库存为10 万吨; 椰子油产量为90 万吨,国内消费量为40 万吨, 出口为50 万吨( 主要销往欧盟、中国、马来西亚和印度) , 年终库存为2万吨。
印度尼西亚农业发展的特点
印度尼西亚农业发展的最主要特点是比较成功地改造了殖民地农业,实现了粮食自给。16世纪末,荷兰殖民者入侵,并于1800年成立殖民政府,实行“强迫种植制度”,迫使农民用最好的土地种植殖民政府指定的农作物,当时主要是咖啡、甘蔗、茶、烟草、胡椒等,并规定这类作物的种植面积至少占耕地总面积的1/5以上,实际上远高于此数。印度尼西亚成了向欧洲国家提供热带经济作物产品的基地。1870年,荷兰实行新殖民政策,废除上述制度,为外国资本到印度尼西亚经营大种植园提供方便条件,贫穷的农民为种植园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使外资经营的种植园不断扩展。殖民地经济结构破坏了原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严重影响粮食生产,国家经济依附于世界市场。
1945年独立时,印度尼西亚经济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生产技术落后,农业发展缓慢。60年代末以来,政府采取引进国外资本和技术,鼓励国内外私人资本投资,积极开发自然资源和扩大对外贸易等措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也促使农业较快发展。在“一五”计划时期,建设重点是农业、林业和水利;“二五”时期重视民间种植园发展,曾制定一个种植园十年规划;“三五”时期,一方面大力发展水稻生产,一方面积极发展畜牧业,主要是养鸡业,从而使畜牧业的年均增长率由“一五”时期的1.63%增加到5.5%;同时,民间种植园的年均增长率由“一五”时期的0.52%提高到4.5%;此后印度尼西亚进一步扩大稻米自给率,同时力求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如今,印度尼西亚农业已取得明显进展,食品已由过去严重匮乏变为自给有余。谷物自给率在90%以上。从前主粮大米大量依靠进口,自80年代中期起已完全自给;由于气候不宜种植小麦,面粉尚依赖进口。蔬菜和水果均有出口;热带经济作物产品继续大量出口,换取外汇。畜产品消费量近年增加很快,如国内肉类消费量从1969年的31.1万吨上升到1994年的148.3万吨,增加近4倍;蛋从2.6万吨增至50.9万吨,增加19倍;奶从17.7万吨增至89.5万吨,增加5倍。由于畜禽生产从80年代起迅猛发展,已从过去严重供不应求而做到基本满足要求。1994年,人均谷物消费225公斤,肉类9公斤,水产品从1989年的15.5公斤增加到18.5公斤。每人摄入热量2561卡路里,蛋白质摄入量为56克。
猜你喜欢:
1. 农业公司简介范文
2. 农业创业政策
3. 农业公司概况介绍范文
4. 有关农业生产的谚语大全
5. 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广告词
Ⅷ 世界最大渔业国家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海洋捕捞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渔业国家。远在2015年,中国的捕捞量就达到1300多万吨,年捕捞量比世界排名第二,第三的印度尼西亚和美国加起来还要多,并在这几年中不断的增长。并且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水产养殖量增长了十倍,成为全球第一养殖大国,产量占全球属于产品养殖总量的60%以上。
但是我觉得人类只是一味的索取海洋资源,而不顾忌海洋的明天,那么终有一天,地球会变成一座孤岛,被无边无际的荒漠索绕。
Ⅸ 印度尼西亚渔业丰富原因
1.靠近赤道阳光充足太阳辐射强,海水温暖。 2.多河流注入,养料多。 3.周围海域广
Ⅹ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河流众多而短小,渔业资源丰富。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