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的轻工业是怎么来的

印度的轻工业是怎么来的

发布时间:2022-12-11 10:39:03

Ⅰ 印度的轻工业产品

曾经长期做为英国的殖民地,印度的轻工业特别是纺织业相当发达。至今加尔各答是着名的轻纺城。事实上,印度工业实力长期超过中国。因为印度没有直接参加两次世界大战。基础设施保存完好。不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使得中国的轻工业如病毒一样疯狂发展。在印度,人民对西方的民主很崇拜。印度也自称“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雇主是不得随便对待工人,无偿加班更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国人理解的所谓“怠工现象”很普遍。印度人情愿做乞丐也不会做低工资的收剥削者。(印度不歧视乞丐,认为是一种修行,类似理解为苦行。)

Ⅱ 印度的工业什么时候崛起,特别是钢铁业

印度工业概况

独立后,印度工业有了迅速发展。目前工业约占国民收入的1/4。大部分工业品已能自给, 许多工业品和技术已打入国际市场。现在印度不仅能制造一般的高技术产品, 而且也开始涉足尖端科技领域。机械工业已发展成为印度工业中的最大生产部门, 在 工业总产值中占30%左右。

如今, 印度在发电和化工设备, 各种电器、机车、汽车、拖拉机、船舶、飞机和其它设备的制造方面, 大多已能自给。 某些产品还大量出口, 机械工业已成为印度出口赚取外汇最多的部门,其出口值在出口总值中已占10%以上。化学工业中的大部分产品是在独立后才开始生产的, 且发展速度非常迅速, 如制药、制碱和化肥等。 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 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的40%以上。 印度已建成4座核电站。 目前电力供应十分紧张。 轻工业在印度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 主要为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 其中食糖, 茶叶和纺织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整个工业的发展, 棉麻纺织、制糖、榨油和制烟等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正在不断地让位于化学、能源、机械和电子等新兴工业。

印度钢铁行业发展一览:

印度一向以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自豪。其中,探明的铁矿砂储量达到120亿吨,成为世界上继澳大利亚、巴西之后第三大铁矿砂出口国。2003年,印度生产铁矿砂1.2亿吨,出口6200万吨,其中对华出口4200万吨。受国际市场铁矿砂需求量迅速增长的影响,印度国内2003年铁矿砂价格由每吨793卢比(约17美元)上涨到1,300卢比(约28美元)以上,出口价格由34美元左右上涨到36美元以上。随着国际市场铁矿砂需求量增加,印度铁矿砂开采量和出口量也在增加。印度计划2010年铁矿砂产量达到1.9亿吨。

丰富的铁矿资源为印度钢铁生产提供了原料保障。但是,大量铁矿砂出口导致印度国内铁矿砂供应紧张,价格大幅上涨,使钢材生产成本大大增加,钢材出口竞争力受到很大影响。印度钢铁行业协会力促政府禁止铁含量64%以上的铁矿砂出口,优先保证国内钢铁企业对铁矿砂的需求。

印度钢铁工业一直发展较慢,过去政府只允许公众公司(上市公司)从事钢铁生产。钢铁产量低,国内消费量不高,出口数量少。自从1991年印度政府实施经济改革以后,印度政府相继取消了钢铁企业增加产量审批制度和只有公众公司才能生产钢材的规定,允许私人企业兴建中小钢铁厂,允许外资企业以自动审批方式建全资钢铁厂。1992年,印度政府为提高本国钢铁企业效率和竞争能力,取消了钢材销售价格控制和分销调控政策,取消了钢材进出口限制。此外,印度政府降低了资本货物进口关税、实行贸易帐户卢比可兑换、允许动用海外金融市场资源、稳定现有税收结构等政策,极大地调动了钢铁生产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从此使钢铁产业出现转机。目前,印度的钢铁产量中,大钢铁联合企业生产的数量占43%,中小钢铁企业占57%。

印度生铁产量增长速度很快。1991-1992财年印度生铁产量为159万吨,2002-2003财年生铁产量达到529万吨。

1991-1992财年以来印度生铁产量如下:
单位:百万吨
财政年度 生铁产量 财政年度 生铁产量
1991-1992 1.59 1998-1999 2.97
1992-1993 1.85 1999-2000 3.18
1993-1994 2.25 2000-2001 3.11
1994-1995 2.79 2001-2002 4.07
1995-1996 2.80 2002-2003 5.29
1996-1997 3.30 2003-2004 5.22
1997-1998 3.39 2004-05(4-9月) 2.32

1991-92财年印度钢材(成品碳钢)产量为1,433万吨,到2003-04财年,其钢材产量达到3,619万吨。以下是印度1991-1992财年以来钢材产量情况:
单位:百万吨
财政年度 产量 财政年度 产量
1991-1992 14.33 1998-1999 23.82
1992-1993 15.20 1999-2000 26.71
1993-1994 15.20 2000-2001 29.70
1994-1995 17.82 2001-2002 30.63
1995-1996 21.40 2002-2003 33.67
1996-1997 22.72 2003-2004 36.19
1997-1998 23.37 2004-05(4-9月) 18.80

印度国内钢材消费量不大,人均钢材消费量为26.7公斤,与2000-01财年世界人均钢材消费量121公斤相距甚远,与印度日益增长的钢材生产能力不相符。因此,印度政府一直设法通过建造发电厂、石油化工厂、化肥厂等项目,通过房屋改造、道路和港口等交通设施建设等措施加大国内钢材消费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1991-1992财年印度钢材表面消费量,即:印度钢材总产量与进口数量之和减去出口的数量为1,484万吨,2003-2004财年钢材消费量达到3,032.8万吨。

印度1991-1992财年以来钢材消费情况如下:
单位:百万吨
财政年度 消费碳钢数量 财政年度 消费碳钢数量
1991-1992 14.84 1998-1999 23.15
1992-1993 15.00 1999-2000 25.01
1993-1994 15.32 2000-2001 26.87
1994-1995 18.66 2001-2002 27.35
1995-1996 21.43 2002-2003 28.897
1996-1997 22.12 2003-2004 30.328
1997-1998 22.63 2004-05(4-8月) 12.66

鼓励钢材出口是印度政府解决钢材供求矛盾的另一种方式。为调动本国钢材出口企业的出口积极性,印度政府按钢材出口企业实际钢材出口数量,给予一定比例的进口免税额奖励。钢材出口企业可凭此进口免税额进口本企业所需商品。然而,1999-2000财年,受欧盟和美国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的影响,印度钢材出口受阻。2002年开始,随着中国对钢材需求量的增加和进口钢材数量的大幅度提高,给印度钢材出口带来转机。2002年印度向中国出口钢材2.63亿美元,出口铁矿砂6.96亿美元。2003年印度向中国出口钢材10.78亿美元,出口铁矿砂14.77亿美元。由此,印度把中国列为其钢铁出口的主要对象。

印度1991-1992财年出口生铁和钢材情况如下:
单位:千吨
财政年度 生铁 钢材 财政年度 生铁 钢材
1991-1992 0 373 1998-1999 281 1,944
1992-1993 16 895 1999-2000 290 2,998
1993-1994 620 1,605 2000-2001 230 3,000
1994-1995 466 1,272 2001-2002 242 3,000
1995-1996 502 1,320 2002-2003 629 4,966
1996-1997 451 1,922 2003-2004 576 5,922
1997-1998 785 2,383 04-05(4-8) 75 1,666

1992年初,印度政府取消对钢铁价格的调控。2004年2月,印度政府将碳钢进口关税降低到15%,生铁关税由10%降为5%,合金钢进口关税由20%降为15%。2004年8月,印度政府将非合金钢进口关税由10%降到5%,碎铁屑进口关税由5%降为零,废船进口关税由15%降到5%,次品钢材进口关税为40%,非炼焦煤、冶炼用煤、镍进口关税为5%,炼焦煤进口关税为零,高熔点原料进口关税由20%降到15%。钢铁消费税为12%。印度政府降低钢铁进口关税使钢材进口大大增加。

印度1991-92财年以来进口生铁和成品碳钢情况如下:
单位:千吨
财政年度 生铁 碳钢 财政年度 生铁 碳钢
1991-1992 152 1,043 1998-1999 2 1,637
1992-1993 73 1,115 1999-2000 3 2,200
1993-1994 21 1,153 2000-2001 2 1,632
1994-1995 1 1,936 2001-2002 2 1,375
1995-1996 8 1,864 2002-2003 1 1,510
1996-1997 15 1,822 2003-2004 2 1,650
1997-1998 3 1,815 04-05(4-9) 0 900

目前,印度钢铁企业面临许多问题。除以上提到的钢材供需矛盾之外,还有冶炼焦炭不足问题,电、铁矿砂、焦炭等价格上涨问题等。为应对这些难题,该行业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印度米拓钢铁公司收购北美最大的钢铁厂-维尔博罗斯国际钢铁集团公司,印度塔塔钢铁公司收购新加坡NatSteel钢铁公司,印度金达尔钢铁集团公司收购印尼不锈钢冷轧钢厂等。印度积极利用自身海绵铁储量大的优势,大力开采海绵铁。以此代替进口货紧价扬的废钢铁,大大提高优质钢材生产量。2003年印度海绵铁产量比2002年增长17.5%,达77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Ⅲ 再问下印度的位置、地形、气候、水文、人文等

仅供参考,祝你成功

位于印度洋的北部亚洲的南部.
热带季风气候,全年为夏季,气温高,降水集中于夏季.
印度共和国是南亚最大的国家,领土面积 29 7 万多平方公里。从喜马
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岳地区,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
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平原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二
强,山地只占四分之一,高原占三分之一,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
超过1,000 米。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
在热带季风气候及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土壤条件的配合
下,大部分土地可供农业利用,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有着得天独厚的
自然条件。在社会条件方面,印度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1981 年
总人口68,863 万,劳动力资源充足。印度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
文化,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还在历史的早期,印度的农业就较发达,精美
的手工业品和农产品如丝绸、棉布、毛织品、颜料、香料等远销欧洲等地。
冶炼技术也比较高,在文化艺术和雕刻建筑方面也具有鲜明的特色。但是十
六世纪以后,由于遭到欧洲殖民者的侵略和掠夺,在长期的殖民统治和封建
生产关系的束缚下,印度却成为一个十分贫穷落后的国家。独立以后,印度
致力于民族经济的发展,生产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从全世界来看,
印度经济发展还是较为缓慢的,其增长速度在全世界160 多个国家中排在第
100 名以后,国民生产总值从独立初期居世界第10 位退居到目前的第15 位。
加以印度人口多,增长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81 年时仅190 美元,是世
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最低的国家之一。农业一向是印度最基本的经济部门,
独立后经济结构虽有所改变,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由1950
年的13%提高到1980 年的21%,农业由51%降到33%,但是总的说来印度
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工业国。农业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二,
农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强,占全国出口总值的三分之一以上。
作为印度最基本的经济部门的农业,独立后生产技术有明显提高,单位耕地
面积上的化肥施用量和农机拥有量均有很大增加。七十年代中期以前几乎年
年进口粮食的印度,最近已连续几年基本自给,茶叶、油脂、糖、香料等农
产品的出口也比过去有大幅度增长。
但是,如果与其它发展中国家比较,特别是考虑到印度所具备的优越自
然条件,则其农业发展速度还是较慢的,农业生产水平也是较低的。(1)生
产技术落后。目前印度农业生产基本上仍为手工劳动,挽牛是是主要动力。
在全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的耕地总面积中,印度占22.7%,而其化肥消费量
仅占16%,拖拉机数量则不到11%,如果与发达国家相比则差距更大。(2)
土地利用不合理,垦殖指数高而复种指数低。印度垦殖指数高达56.7%,超
过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但因使用不合理,造成地力耗竭,大批耕地抛荒休闲。
以印度丰富的水热资源论,农作物基本上可常年生长,但迄今大部分耕地仅
为春种和秋种两种,夏种比例低,总的复种指数较低。(3)单产水平低。主
要作物中除茶叶外,其它全部低于世界平均单产水平,其中棉花仅为世界平
均单产的五分之二,玉米不足三分之一,牛的产奶量只有世界平均数的四分
之一。印度虽然是世界上牛最多的国家,但因营养缺乏,体质退化,生产性
能低。印度农作物种类很多,其中花生、棉花、甘蔗、芝麻、高粱、黄麻、
红麻等的种植面积均居世界首位,茶、稻谷、油菜等居第二位,但大多因单
产不高,故其总产量在世界上的地位远不如种植面积那样突出。
印度农业生产的布局,由于国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不
尽相同,降水状况相差尤大,故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稻谷主要分布在常年
降水量为1,200 毫米以上的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岸的沿海地区;小麦主要种
植在国土的北部地区,那里冬季气温较低,且有少量冬雨,适于小麦生长;
高粱、谷子、玉米等杂粮作物则种植在德干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棉花主
要分布在德干高原西北部,那里有肥沃的黑土,是印度最大的棉花产区;黄
麻集中分布在恒河下游,这里的湿热气候利于黄麻生长,而充足的河水又便
于浸泡麻秆,加以稠密的河网为黄麻纤维的运输提供了方便条件,历史上这
里就是黄麻集中产区;茶园大多分布在布拉马普特拉河两岸气候湿润、排水
良好的低山坡上;花生、油菜、芝麻等油料作物则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南部;
此外,印度的各种热带作物,如橡胶、咖啡、腰果、胡椒、豆蔻、椰子等,
几乎都集中在印度唯一的一块热带雨林气候区,即半岛西南部地区。
印度的工业原来就有一定的基础。独立以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一直
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1950~1965 年,工业生产年平均递增8%,1966~
1980 年,降为4.2%。虽然发展速度不算快,但却比较稳定。工业的发展不
但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且也初步建立了一个包括多种基础
工业在内的40 多个部门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原子能、电子、航空
和空间等新兴工业也达到一定规模。过去,以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是工业的
主体,现在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上升到55%以上。工业品的自给
能力也大大提高,近年来还能向国外输出一些轻、重工业产品和一般性的工
业技术。印度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能源匮乏,运输紧张,资金和先进技
术等对外依赖严重,人均工业品消费量仍然较低,等等。
印度工业的地区布局在独立以后有很大变化。过去(1948 年)以孟买为
中心的马哈拉施特拉邦、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西孟加拉邦和以阿默达巴德为
中心的古吉拉特邦等三邦合计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0%;如今这三个邦已降
到42%,而同期南方四邦的比重由11%上升到23%,西北部各邦的比重也
有所提高,从而使工业过分集中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目前,印度有五大工
业区:(1)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胡格利河下游区,以麻纺织和机械工业最为
重要,其它轻工业规模也较大。(2)孟买—浦那区,长期以棉纺织业占绝对
优势,孟买是靠周围广大地区的棉花生产发展起来的“棉花港”和最大的棉
纺织工业中心。现在机械、化工两大部门在国内地位也很突出。(3)阿默达
巴德—巴罗达区,以棉纺织业为主,其它轻重工业部门也有一定基础。(4)
乔塔那格浦尔高原区,有“印度的鲁尔区”之称,煤、钢产量均占印度全国
的四分之三,电力、重型机械、化工、非金属产品等地位也很突出。(5)马
德拉斯—班加罗尔—科因巴托尔区,过去以棉纺织等轻工业为主,独立后新
兴部门发展很快。班加罗尔现为全国第三大工业城市,机械工业比重之大在
国内居首位;马德拉斯近年汽车、冶金、化工等部门发展较快;科因巴托尔
是全国第三大棉纺织工业中心。除以上工业集中区域外,其它分散的重要工
业城市还有坎普尔、德里、海德拉巴等。

Ⅳ chennai是哪里

chennai是哪里

chennai是哪里?很多人对于chennai不太了解。chennai是印度的港口,chennai原来叫马德拉斯,位于印度南方省份泰米尔纳德邦。我已经为大家搜集和整理好了chennai是哪里的相关信息,一起来看看吧。

chennai是哪里1

金奈(泰米尔语:Chennai )以前称为马德拉斯(英文 Madras),南印度东岸的一座城市。

它坐落于孟加拉湾的岸边,是泰米尔纳德邦的首府,印度第四大都市,世界100大都市地区之一。

金奈在印度半岛东南部的科罗曼德尔海岸上,面积13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327万,包括郊区在内448万(1981年)。居民大部分操泰米尔语,还有泰卢固语、马拉雅拉姆语和英语。

城市以圣乔治堡为中心向南北方向延伸,市中心在圣乔治堡的东南角。主要街道大多呈南北向。城西和西南部为高级的住宅区,有岛地空间和公共建筑相隔,工业区分布在城北和西北郊区,尤以铁路和公路沿线发展迅速,在市区最西南和南部,为新居民区。居民住房密集,一般按不同阶层和宗教信仰构成传统的居住区。金奈是南印度交通枢纽,印度第四大商业城市和最大的人工港。班加罗尔新经济中心,被誉为“印度硅谷”,为全球十大科技都市之一。

金奈还是印度南部最大的贸易中心,输出皮革、铁砂、机织和手织的棉织品、棉花、花生、云母、咖啡、烟草和檀香等;输入小麦、机械、钢铁、肥料、纸张、药材、煤、石油和石油制品等。印度独立后发展成工业中心之一,从1956年起发展较快,以轻工业、棉纺织工业为主,还有车辆、电机、橡胶、制革、榨糖等规模不一的工厂。除1969年设炼油厂提炼进口原油外,汽车、造船、化肥等重工业已渐占优势。

chennai是哪里2

chennai港口钦奈港口

回顾与历史

钦奈港口原名马德拉斯(Madras),被许多人称为“通往南印度的门户”。钦奈港口位于印度南部孟加拉湾外的科罗曼德海岸,距科钦港口东北约565公里,距孟买港口东南约一千公里。钦奈港口是重要的文化和行政中心,也是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首府。 2001年,超过430万人居住在城市中,超过650万人居住在钦奈港口的市区。

chennai港口钦奈港口是印度最古老,最大的商业港口之一。在开始其在海上贸易中的作用之前,它是旅行者的重要港口。钦奈港口是泰米尔纳德邦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印度南部蓬勃发展的制造业的增长而言。它的主要产业包括生产车辆,橡胶和化肥的`工厂,以及电气工程和炼油厂。离开钦奈港口的主要出口商品是铁矿石,皮革和棉纺织品。进入钦奈港口的主要进口商品是小麦,原棉,机械和钢铁。

chennai港口港口历史

自公元一世纪以来,在许多南印度王朝(包括帕拉瓦(Pallava),潘迪亚(Pandya),乔拉(Chola)和维杰纳加尔王朝(Vijaynagar dynas))的统治下,金奈港口周围地区一直是重要的军事,行政和经济中心。

Mylapore的古镇,现在是Chennai港口的一部分,是6至9世纪统治的Pallavan王朝的重要港口。 1522年,葡萄牙人在今天的钦奈港口的所在地建造了一个港口,将其以圣托马斯的名字命名为圣多美。

荷兰人于1613年到达位于chennai港口钦奈港口以北约33公里处的Pulicat。163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Vihayanagara国王Peda Venkata Raya手中购买了一条海岸线,而地方统治者Damerla Venkatapathy则给了允许英国人在现场建造仓库和工厂。第二年,英国人建立了一个名为马德拉斯(Madras)的殖民地,并在未来的钦奈港口的所在地建造了圣乔治堡。

1746年,法国军队攻占并掠夺了马德拉斯,圣乔治堡和周边村庄。三年后,根据《艾克斯·拉·恰佩勒条约》,chennai港口钦奈港口和城镇被归还英国。然后,他们加强了防御法国和日益强大的迈索尔苏丹的钦奈港口的堡垒。

1700年代末期,印度南部大部分地区都被英国人征服,他们以马德拉斯/金奈为首府,建立了马德拉斯总统府。未来的chennai港口钦奈港在英国统治下繁荣昌盛,成为重要的海军基地和城市中心。

当时,天然港口是如此之浅,以至于船只不得不在海上锚定一公里,然后使用Masula船将货物运往金奈海岸。货物损失很高,在1861年建造了一个能够停泊较大船只的335米长的码头。一场飓风在1881年摧毁了该码头,并于1885年对其进行了重建。

在19世纪后期,印度的新铁路将钦奈港与其他重要城市相连,例如英国殖民地的孟买(孟买)和chennai港口加尔各答(加尔各答)。随着更强的通讯和贸易路线,港口继续发展。

1904年,增加了新的东北入口,以控制流域的淤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在钦奈港口建造了新的码头。南码头于1913年开放。西码头的五个泊位在1916年至1920年之间开始运营。

chennai港口钦奈港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唯一遭到三军同盟攻击的城市。1914年,一艘德国巡洋舰SMS Emden炮击了该油库,并使用印度洋的运输航线突袭了船只,破坏了贸易。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金奈港口获得了新的设施。在内港,北码头始建于1931年,南码头II于1936年开始担任Ambedkar码头博士。

1947年,印度人赢得独立,钦奈港口成为马德拉斯州的首府,该州于1969年更名为泰米尔纳德邦。

1961年,印度总理巴哈杜尔·沙斯特里(Bahar Shastri)为chennai港口钦奈的贾瓦哈尔码头(Jawahar Dock)揭幕。 Bharathi码头建在外港,可处理吃水深达16.2米的船只。 1970年,建造了一个石油码头来处理运往Manali炼油厂(今天的Chennai Petroleum Corporation Limited)的原油进口。 1974年,铁矿石泊位被添加到chennai港口金奈港口,以出口到日本和其他远东国家。 1985年增加了另一个跳船码头,以满足对原油和石油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Ⅳ 印度那么穷,为什么软件业这么出名呢

1.印度软件业的发达,第一功劳在“印度的软件之父”柯理,却把软件概念引入印度。70年代,计算机刚刚兴起,大部分的国家和企业豆浆精力集中在计算机硬件的研发上,相比之下,人们软件只是硬件的附加品,无法获取利润。但柯理与之相反的认为软件具有巨大的无形价值,“软硬件是一体的,硬件达到某种规模之后,软件势必有大量需求。”

4.印度的软件业也并非想象般的强大。印度软件业的强大仅仅强在单点的几个方面,而非软件业的全方位发达,更不是整个软硬件信息技术产业的强大。

Ⅵ 初中历史...

仅供参考!!!!!!!!!!!!!!!!!

1.省略
2.中国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记载
3.欧洲 [世界上最早开始和完成工业化的国家是英国.英国的工业化大概用了1 0 0 年时间从1 8 世纪7 0 年代开始到1 9 世纪7 0 年代完成接着是欧洲大陆的主要国家和美国大体上从1 8 世纪末至1 9 世纪初开始]
4.a地理因素: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气候适宜欧亚移民提供充足劳动力b政治因素良好的政治环境管理科学化c教育因素美国貌似早就实行义务教育d历史因素没有封建社会资本主义阻力小 而且工业化起步晚于欧洲可以直接利用欧洲已经成熟的先进技术
5.德国工业分布十分均匀,德国的工业西部有莱茵鲁尔区和法兰克福东部柏林北部有汉堡南部有斯图加和慕尼黑
6.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 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 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 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是其发展的阻碍。
第一产业现状:“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 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 度开展的“绿色革命”, 90年代后印度又开展的“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促进了畜牧 业和渔业的发展。现在印度正朝着2010年粮食产量翻番的目标前进,但是客观来讲,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
第二产业现状:新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印度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制药、汽车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雄厚。 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 占全国 商品能源消费的40%以上。但是电力供应仍然很紧张,目前印度正在寻求开发以甘蔗渣为原 料发电,进一步补充传统煤炭发电的供不应求。轻工业在印度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产 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 主要为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 其中食糖 茶叶和纺织产量在世 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整个工业的发展 棉麻纺织、制糖、榨油和制烟等传统工业的优 势地位正在不断地让位于化学、能源、机械和电子等新兴工业
7.WTO 世界卫生组织 国际奥委会 联合国
8.欧盟、非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 欧佩克 上海经济合作组织
9.沿海地区?
10 最老资格的应该是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重庆 山西;徐州 武汉
11: 一是自然中心主义。主张以自然为中心,根本否认人的中心地位、忽视人的利益和创造力,敬畏自然,神化自然,崇拜自然,以一种仰天、颂天的观念来看待自然,屈从于自然。自然中心主义的极端分子强烈反对人类征服自然,攻击人类是“地球肌体上的癌细胞”,把人类看成是“大自然的错误,是大自然不幸的产物”,似乎只有退化为动物的人类才是真正的人类,甚至唯有没有人的地球才是一个健康的地球,这已经完全堕落为一种赤裸裸的蒙昧主义。
二是人类中心主义。片面夸大人类的中心地位和重大作用,认为人是自然的征服者和统治者,凌驾于自然之上,任意地支配、利用和控制自然。随着人类社会进步及工业文明的到来,人类在享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自身留下了两大遗产:“文化的胜利,自然的失败”。对这种认识和行为,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曾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当人类受到自然界的报复的时候,也就受到了自然界的教育。”
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论。这种观点在中国古代就有着朴素的反映。早在公元前2500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人的这些发明创造,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科学精神与道德思想相结合的理性光彩。但是,真正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人与自然这对矛盾的统一体,既有斗争,更有统一,既要承认人与自然的区别,坚持自然的价值要符合人类的价值需求,同时又要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应是人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实用与理性、科学态度与道德理想的结合,应该同时反映自然生态规律、社会经济规律、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人的利益与其他物种的利益。人应该尊重、保护、合理利用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和谐、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和谐、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和谐、“人化自然”与“未人化自然”相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曾精辟地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12:七个基本国策?: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对外开放,节约资源,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男女平等,水土保持,科教兴国。

1.199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国发[1990]65号):“保护和改善生产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199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明文:“将保护耕地、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共同列为我国的三项基本国策”
3.1993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指出:“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4.2007年《节约能源法》第四条明确规定:“节约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国家实施节约与开发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能源发展战略

Ⅶ 二战后的印度经济和政党和政策和政治和文化的基本情况,特点。以个人的观点

印度作为一个拥有世界第四大军队,第八大制造业和仅次于美国的高科技人才资源的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正在创造“印度崛起”的神话。印度政府在“十五计划”中,将2002年-2007年的经济增长率定为8%,但基于印度沉重的人口负担、不平衡的产业结构、巨额的财政赤字、悬殊的贫富差距、落后的基础设施、居高不下的银行不良资产以及国内种姓制度和宗教矛盾长存等现实情况分析,这一目标的实现颇为不易。

1.印度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总述

印度经济自独立以来到上世纪80年代,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3.5%,80年代提升为5.6%,90年代中期为7%,2003年第四季度的增长率更是超过了中国,达到了创纪录的10.4%。2004-2005财年第二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为6.6%,其中建筑业增长率为5.2%,工业增长率为9.3%,第三产业增长率为8.25%。第二季度的商品贸易增长53.5%,较第一季度的24.6%增长了一倍多,外国直接投资则增长26.8%,印度经济进入了“黄金时代”。

(1)第一产业现状:“绿色革命”使农业增产增收但科技兴农仍然任重道远。

今日的印度已彻底改变了“带着讨饭篮子”的形象,粮食产量从独立之初的1500万吨增至2003年的2.2亿吨,2004-2005年度(7月到次年6月)的粮食产量目标为2.251亿吨但由于降雨量下降,产量预计会减少到2.06亿吨。现在印度的许多农产品如大米、小麦、豆类、棉花、甘蔗、茶叶、烟草和黄麻的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这主要归功于1964年-1970年印度开展的“绿色革命”, 90年代后印度又开展的“白色革命”和“蓝色革命”促进了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现在印度正朝着2010年粮食产量翻番的目标前进,预期届时粮食市场将超过25,000亿卢布。但是客观来讲,印度农业生产率仍然很低,每公顷1.7吨的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与2.6吨的世界水平和5吨多的发达国家水平还相差甚远。所以2005印度政府在预算报告中特别强调了要改善农业领域的投资环境,其中包括允许国内农产品出口商免税进口种子和农用物资等。印度农业发展的关键是开垦荒地、选育良种、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网增加灌溉面积、保证电力供给、提高粮食加工储藏能力、完善粮食市场流通环节,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第二产业现状:新兴工业实力渐强,但协调发展不容忽视。

印度现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其中制药、汽车等领域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雄厚。印度的能源工业(包括煤炭、石油和电力)发展也较迅速,煤炭是印度的第一能源, 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的40%以上。但是电力供应仍然很紧张,目前印度正在寻求开发以甘蔗渣为原料发电,进一步补充传统煤炭发电的供不应求。轻工业在印度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 主要为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 其中食糖, 茶叶和纺织产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整个工业的发展, 棉麻纺织、制糖、榨油和制烟等传统工业的优势地位正在不断地让位于化学、能源、机械和电子等新兴工业。

①能源和基础工业——产量大幅增长,但石油、天然气仍严重短缺。

从总体上看,印度的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门类比较齐全,煤储量近2000亿吨,是世界重要产煤国之一。近年来能源工业发展较快,可由于缺少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因此总是摘不掉“能源短缺”的帽子。有调查显示,印度石油资源匮乏,可开采量不足8亿吨,按目前开采速度,仅可再开采20年。天然气储量不到7000亿立方米,也只能维系20多年的开采量,而且天然气生产中喷发浪费严重,效率不高。

②医药工业和纺织业——印度制造业的两个亮点。

印度是非专利药品生产和出口大国:印度的药品占全球药品销售量的8%,排第四名,是世界第五大散装药生产国。印度的医药工业有2万个实验室,医药市场规模为53亿欧元,其中最大的医药企业Glaxo SKB 占有5.7%的市场份额。

纺织业是印度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行业,其产出占GDP的6%左右,吸收了3500万人就业。

③耐用消费品市场、机械及部件市场——现状不乐观但发展潜力大。

虽然印度国内拥有一个由3亿中产阶级构成的稳定的消费市场,但消费热潮并没有启动,大多数耐用消费品构成买方市场,供大于求。印度的机械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重载设备、食品加工、塑料加工纺织和珠宝加工的机械长期依赖进口。但是消费信贷的进一步完善可以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政府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可以推动以建筑机械为主的机械及部件市场的发展。

(3)第三产业现状:印度经济增长的最大亮点和推动力。

行的是“进口替代型”政策,和发展民族产业,与外界的联系不密切。印度凭借良好教育的工人、信息技术和英语语言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先行带来了印度软件、商务处理外包等IT服务业的兴旺,促进了印度资本金融市场的发达和旅游业的繁荣。

① 计,中国输待外资的开放态度已经取得了突破。信息服务部门——软件业异军突起,实力雄厚。

80年代中期,印度政府就颁布了扶持计算机软件发展的政策,1991/92年度至2001/02年度的关键十一年之间,印度软件业的年均增长率达45%,2004年这一数字达到了50%。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软件超级大国”,目前有软件及服务企业近3000家,从业者超过50万人,其前十家软件及服务企业的人员规模多在万人以上,最大的企业已逼近4万人。企业盈利均在20%以上。班加罗尔、海得拉巴和马得拉斯市形成了印度软件基地的“金三角”。

②资本金融服务部门——开放的金融环境形成了较发达的资本市场。

印度拥有发展中国家最大的资本市场,其股票交易种类也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多的。全国共有78家商业银行和196家地区农业银行,分支行6100家;有证券交易所23家,上市公司超过900家,年新发行股票可筹措650亿至700亿卢比资金。

③旅游服务部门——有望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中心。

印度旅游业在2004年接待外国游客达337万人,比2003年增长23.5%,旅游外汇收入为4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1%。虽然印度受到印度洋海啸影响但并没有影响到印度的“旅游热”,预测到2025年印度有望成为世界旅游市场的中心。

④公共服务部门——基础设施和文教卫生: “硬件”、“软件”一齐抓。

为弥补基础设施滞后的缺憾,印度政府制定了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方针。2010年,至少投入170亿美元用于提高国内道路、机场和港口水平,鼓励外资或私人财团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为了解决印度能源危机,政府积极寻求与沙特、伊朗、俄罗斯等国的能源项目合作,计划在2015年前每年投资10亿美元用于中东、中亚、北非、东南亚和拉美等地区的油气项目。

教育方面加大经费投入,普及八年初等教育,重视培养和保护高素质科技人才,鼓励外流人才回归。医疗卫生方面,通过建立三级医保网络(保健站-初级保健中心-社区保健中心)改善饮水供应等措施,促进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二)印度对外经济状况

1.对外贸易和外商投资情况——贸易逆差、外资利用率低

(1)对外贸易方面

尽管印度卢比对美元持续升值, 2004-2005财年前9个月印度出口53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长23%。印度本财年的出口目标是比去年增长16%。印度对外贸易中,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为美国、阿拉伯、中国、中国香港、英国、新加坡、德国、比利时、意大利、法国,主要进口国家为中国、美国、比利时、瑞士、澳大利亚、阿拉伯、英国、德国、日本等。主要出口产品有纺织品、宝石及珠宝、化工产品、石化产品、农渔产品、皮质品、电子产品及地毯等,主要进口产品则有原油、黄金、宝石、钢铁、化学产品、机械及电子产品。

(2)外商投资方面

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方面,自1992年至2004年1月止,印度政府核准的外商投资金额近783亿美元,主要投资国家为美国、瑞士、英国、日本、德国、荷兰和阿曼等,主要投资领域有石油、电力、冶金、食品加工、电讯和饭店旅游业等。但是资金实际利用率只有40%。日前,印度政府进一步提高海外企业对印度本地移动电话公司的投资上限,从49%突破到了74%,表明印度政府对待外资的开放态度已经取得了突破。印度是一个经济发展迅猛的国家,国内许多领域,尤其是在大多数基础设施领域面临投资不足问题,预计下一步印度会有更广阔的领域进一步放开。
对外投资方面,按照印度储备银行公布的数字,印度2003-2004财年对外投资增加了15亿美元,总投资额达到66亿美元。

2 中印贸易情况——中方逆差,但经贸合作的潜力巨大。

近10年来,中印贸易发展较快,印度已成为中国在南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对印度主要出口商品有石油、化工产品和机电产品等。从印度进口商品主要有铁矿砂、铬矿石等。1992年中印边境贸易恢复,以易货为主,每年边贸额约500万元人民币。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2003年中国同印度贸易总额为75.95亿美元,比2002年增长53.6%,其中中方出口额为33.44亿美元,进口额为45.51亿美元。2004年,中印贸易额达到136亿美元。据印方统计,中国出口到印度的商品总额在2002—2003年度印度进口额中,已跃居第3位,仅次于美国及比利时。同期印度出口到中国的商品总额也已位于第6位,仅在美国、阿联酋、英国、中国香港和德国之后。从中印双方经贸地位的提升可以预测两国合作的潜力是巨大的。

二、中国与印度经济比较

同为发展中大国的中国与印度,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很多相似与相异之处。50年前,两国都是比较的落后的农业国家,进入21世纪初,两国都取了长足进步,都保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有了根本的变化。

(一)经济发展模式:“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室”

中国当年学的是东亚“四小”模式,通过引进外资,建立强大的、能给为数众多的农业人口提供工作的工业部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粗放式增长。因此,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工业在GDP中的比重逐年上升。中国正成为“世界的工厂”。

而印度则相反,它重视的是服务业。印度的服务行业在GDP占50%以上,而工业和农业则分别只占26%和22.8%。印度想成为“世界办公室”。印度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劳动起家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说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化是以制造业打头阵的全球化“第一波”,那么,21世纪初期将迎来以服务业打头阵的全球化的“第二波”。中国在“第一波”中占尽优势,印度则在“第二波”中显示出对中国的压倒优势。例如,2003年有2万美国人的税表财会统计是在印度完成的。2004年有20万个税表被送到印度作财会统计。

印度之所以走了一条与中国不同的道路,主要有以下原因:

1. 印度对外开放时间较晚,直到1991年才真正开放,而此时与开放初的中国大不一样了,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初露端倪。

2. 印度精英教育为印度培养大量的科技人才。印度虽然文盲的比例较高,但它却是一个人才大国。印度政府对高等教育非常重视,从而确立了它世界第二人才大国的地位。印度的大学为印度培养了数量仅次于美国的讲英语的科技人才库。依靠这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印度的高科技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美、英等国科技人才中印度人的比例相当高。

3. 印度糟糕的基础设施对发展工业起了阻碍作用。印度公路、铁路、港口、航空、通讯发展滞后,问题重重;印度的电力供应不足,国内能源分布不均,印度贮藏的石油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煤大多分布在东南部,运输压力大。

4.印度可耕地面积世界第二,灌溉面积则高居世界之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如中国紧迫。

(二)对外经济战略:

在对外贸易政策上,印度从独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的是“进口替代型”政策以保护和发展民族产业,与外界的联系不密切;至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促进”并重的贸易政策;从90年代开始,特别是在加入WTO之后,印度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型”的对外贸易政策。由于印度长期实行保护国内市场的内向型进口替代经济发展战略,对国内市场实行高度保护(由于频繁实施反倾销调查,2001年印度被世界银行认定为贸易壁垒最严重的国家),导致印度进出口贸易发展缓慢,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外贸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也很低,最终影响了印度经济发展速度。中国则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就致力于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在东南沿海实行了外向型经济。
2004年,印度的双向贸易总额只有1500亿美元,在全球贸易总额中年份额不到1%,而到2003年,中国在世界出口中所占份额是5.8%,在世界进口中所占份额是5.3%。2004年,双向贸易增长36%,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第三大贸易国,仅次于美国与德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贸易额与GDP之增长70%以上。而印度的贸易额与GDP之比只增长23%。

在吸引外资方面,与印度相比,中国在股权、投资领域、税收等方面政策优惠得多。我国对外资的吸引力比印度相对要大一些。印度由于民族、教派矛盾复杂、政局动荡、议会反对党力量强大、非政府组织影响大,制约了政府的利用外资政策。目前,印度的外资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化。20世纪90年代,印度曾严格限制外资进入,而现在,印度政府加大了吸引外商投资的力度。印度仿照中国,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在全国范围内设立约20个经济特区,招商引资。

近年来,有一些跨国企业工厂转移到了印度,印度成为了不少大公司的研发中心。印度的优势得到了凸现。

1. 人才优势。不仅是大量的讲英语的科技人才,而且包括大量的管理人才。

2. 法律制度优势。印度的国家机器和法律体系在发展中国家显得相对比较健全、稳定,法律制度比较完善。

在与世界主要大国、国际经济组织以及区域经济组织的联系上,1997年,印度对APEC21国的出口占其总出口额的48.0%,依次为欧盟15国(24.7%),北美自由贸易区(20.3%),环印度洋地区合作组织18国(18.9%),海湾合作委员会(7.1%),东盟10国(6.8%),孟加拉国、缅甸、斯里兰卡、印度、泰国合作组织,即BIMSTEC-4(4.5%),南亚地区合作组织(4.1%),其中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的贸易就要是能源。

三、涅磐重生--“印度模式”?

(一)“印度模式”的特点

在《迈向2050年》报告中,高盛公司预测印度在未来50年里,有望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许多学者看好印度未来的发展,他们认为印度的经济制度与市场结构更能保证长期的发展潜力。

圣雄甘地、建国之父尼赫鲁等印度政治家们一直在探索符合印度现代化的道路。这条道路走得好曲折,但是日益显示出它的端晲。部分学者认为印度选择了一条比中国更健康、更持续性的发展路径。如果说以“硬”为特色的“中国模式”,即中国经济的增长是由物质基础设施和制造业的扩张推动的,属于汗水(inspiration)驱动型;那么,所谓“印度模式”,就是以“软”为特色,由它的制度基础设施与企业家精神(aspiration)来塑造的。中国的经济实力更多地物化在了建筑物(包括厂房)上面,是硬的,看得见的,而印度的经济实力则由它的潜力决定,是软的。 这里的“软”既包括技术,也包括广义的制度,包括文化。

在印度引以为豪的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是软件业。 印度是世界上五大计算机软件供应国之一,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计算机软件出口大国,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0%,美国客户购买的软件产品有60%是印度制造的。世界经济论坛2004年3月9日发布的2004至2005年度《全球信息技术报告》显示印度由去年的第45位升至第39位。在发展中国家居于前列。

(二)“印度模式”形成的原因

如果说“软”只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一个象征,那么,它的深层次的力量来自于内生体制性因素。

印度所具备的体制演进比较优势(institutional evolving perspectives)。从甘地开始,印度经济上实行的是与前苏联不一样的社会主义,更偏向于像欧洲的那种议会社会主义。拉奥总理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说,印度的经济发展要走“中间道路”,印度要“均衡地实行自己的经济模式”。

印度的金融体系延续了英国人留下来的金融制度,它的银行体系有130年历史,印度银行多数都是民营银行,运转良好,坏帐率很低,整个银行体制比较健全,具有较佳的国际信誉。股票市场也有百年以上历史。 孟买的证券交易所世界闻名。23家交易所上市的企业超过6000家。

印度的市场秩序较好、资源配置以市场为主,支持了私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崭新的企业家精神。国际投资者认为,与中国相比,印度拥有更完善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更有力的产权保护措施和对投资者更友好的竞争体制。如塔伦·凯纳(Tarun Khanna,麻省理工学院)和黄亚声(Yasheng Huang,哈佛商学院) 在2003年七八月号的《外交政策》上发表文章——《印度能否超过中国?》。他们在文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一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本国资源的调动。由于印度私营企业发展较快,而且注重自身内部的有机增长,这使得印度对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

印度拥有发展中国国家独特的优势――良好的英语教育、符合国际化的管理等。英语为通用语言,受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印度精英教育中国际化人才更容易接受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拥有一大批国际化的人才、一大批能够与欧美国际竞争的跨国公司,印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步伐更为坚实。

有学者们认为,经过90年代以来的改革,印度经济、政治模式开始糅合东亚的特性。正如保罗·克鲁格曼指出,中国等东亚国家经济奇迹得力于资本的极大驱动。最近,印度在这方面也显示出强劲的势头。《金融快报》发表文章称,印度不仅要大力发展“软件模式”,同样也要在吸引外资方面胜出中国。英国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公布的一项2004年度报告显示,印度已成为仅次于中国、美国之后全球第三大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

四、印度经济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对于2005—25年印度年均GDP增长率有不同的预测,分别是7.0%、8.0%、9.0%、10.0%(参见附表),其实现程度受国内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建设、能源供应情况等)与国际经济环境(国际油价等)影响。在未来20年,印度将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参见附表)。印度将会在世界技术进口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到2025年,其软件出口将占全球软件出口的15.%。除此之外,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还包括:1)旅游业;2)信息服务业;3)咨询管理业;4)瑜珈等缓解压力的教育与培训;5)中等技术劳动力出口;6)高技术人员出口等。与世界大国、区域组织的关系方面,主要是“向东看”战略,将重点加强与东盟等地区组织与大国的经贸关系。

Ⅷ 印度是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为何印度没有本土的大超市

哎,这是印度的国家政策,因为印度的小商品轻工业不发达要是其他国家前来竞争印度肯定是竞争不过的,所以印度只好盛行之前我国清朝时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拒绝外国小商品的金进入但是这也必然导致了因果本国的这些问题。

事实上印度的经济差异是很大很大的,穷人穷的叮当,富人富得流油,富人是不会自己去买东西的,穷人也买不起,所以平时去超市的人就不多。超市也就不干了。

Ⅸ 印度如此贫瘠却有大笔军费购置武器,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什么

实际上印度和多数人印象中贫瘠落后的形象差别很大。就拿中国相比虽然印度的国土面积比中国要小很多但是在气候自然资源以及耕地资源等方面,印度都大大超过了中国。这就为印度的农业和种植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现在随着印度经济的不断发展,它已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而且在工业领域基本上能够自给自足。所以印度对于工业是没有什么好担心的,而且在钢铁机械,精密仪器汽车的领域,印度都有着较强的竞争力。

Ⅹ 印度工业特点是什么

印度工业特点是:

1、印度的工业原来就有一定的基础。独立以后,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1950~1965年,工业生产年平均递增8%,1966~1980年,降为4.2%。虽然发展速度不算快,但却比较稳定。

2、印度的工业的发展不但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且也初步建立了一个包括多种基础工业在内的40多个部门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其中原子能、电子、航空和空间等新兴工业也达到一定规模。过去,以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是工业的主体,现在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上升到55%以上。

3、印度的工业品的自给能力也大大提高,近年来还能向国外输出一些轻、重工业产品和一般性的工业技术。印度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能源匮乏,运输紧张,资金和先进技术等对外依赖严重,人均工业品消费量仍然较低,等等。

4、印度工业的地区布局在独立以后有很大变化。过去(1948年)以孟买为中心的马哈拉施特拉邦、以加尔各答为中心的西孟加拉邦和以阿默达巴德为中心的古吉拉特邦等三邦合计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0%。

5、孟买—浦那区,长期以棉纺织业占绝对优势,孟买是靠周围广大地区的棉花生产发展起来的“棉花港”和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现在机械、化工两大部门在国内地位也很突出。

阅读全文

与印度的轻工业是怎么来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古代印尼叫什么 浏览:737
伊朗新年是什么时间 浏览:466
丹顶鹤在中国哪里越冬 浏览:217
伊朗石油怎么运输到中国 浏览:431
二战意大利美国哪个更强 浏览:17
建行在越南取钱手续费多少 浏览:446
抄底伊朗什么意思 浏览:50
中国移动语音如何设置 浏览:13
英国什么时候实行炮舰政策 浏览:941
ems寄到印尼多少钱 浏览:591
为什么要去印尼盾国家打工 浏览:98
中国电信怎么看电视 浏览:862
印尼的果冻果是什么 浏览:681
1885年英国什么报纸停刊了 浏览:563
在北京申请英国t4签证要多久 浏览:6
劳森为什么来中国了 浏览:664
伊朗为什么不把油卖给中国 浏览:511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赤脚医生 浏览:91
印度舞腰链怎么用的时间长 浏览:578
在越南买一头牛多少钱 浏览: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