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人家里用的什么灶

印度人家里用的什么灶

发布时间:2022-12-11 12:56:50

㈠ 印度杀鱼不用刀切,为什么非要用鱼来撞刀

印度人杀鱼的方式很特别,他们将锋利的弯刀竖起来固定在木头上,然后拿起鱼往刀上撞,很快就可以将整条鱼分解开,并“撞”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鱼肉。

印度人杀鱼为什么是“鱼撞刀”,而不是“刀切鱼”?

关于这个问题,有人认为与印度的宗教有关,印度人信仰印度教,是不允许杀生的,于是他们想到一个办法,就是用竖刀杀鱼。“鱼撞刀”代表是鱼“自杀”,而非“他杀”,这样杀鱼的人就不算破戒,事实真是如此吗?


不过印度人对于食物的烹饪和处理方面还是不如中国,他们的菜最主要的就是调料的使用,对于食材的加工方式并不怎么重视。不管是鱼肉还是鸡肉,都是切成块以后直接烹饪,再配上各种调料。这样的方式对于食材的加工程度要求不高,所以古老、简单、快捷的“鱼撞刀”就一直流传至今!

㈡ 印度美食(INDIAN FOOD)

印度老百姓在美食文化上南北差异较大,北方烹饪中有许多肉、谷物和面包,喜辣味;南方多素食、米饭、辛辣咖喱。印度人家庭基本食品是米饭、家常饼、小扁豆,普通佐料是干青酸辣泡菜和香菜叶。

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汤菜开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余菜肴一般全部同时搬上,不分几道上菜。正餐之外有辅佐食物,最普通的是凝奶或酸奶、咖喱拌青菜、凝奶拌蔬菜、蔬菜泥和酸辣酱。餐后食品通常有阿月子果仁冰激凌、用米做的布丁、用玫瑰水提味的奶油奶酪球、加糖水的煎饼、用奶酪和牛奶做成的糖和鲜水果等。饭后印度人常用一种槟榔子、熟石灰和香料做成的包在槟榔叶中的调制品招待客人,以助消化。不过一般寻常百姓家用餐没有上述复杂。

印度的饮料多种多样。在南方,人们喜欢喝浓咖啡,因为那儿靠近咖啡产地。在北方,人们喜欢喝茶,因为那里有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平原,气候湿润,所产茶叶量为世界之最。两种饮料总是同牛奶和糖一起端上来,如果你在茶中不放牛奶和糖,应要“清茶”。印度其它的饮料随地方和季节而异,新鲜果汁是印度人普遍喜欢的。印度的酒类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流行,在许多省,特别是穆斯林居住的地区,旅馆和饭店以外是禁止喝酒的。在新德里,每个月的第一天和第七天以及节日是禁酒日。去印度旅行,旅游者可在签证时申请一种“全印酒类许可证”,持有这个证件将会准许你在禁酒地区携带和消费酒类。

印度人用餐通常不使用餐具。在北方,人们用右手的指尖抓食物吃,把食物拿到第二指关节以上是不礼貌的。在南方,人们用整个右手搅拌米饭和咖喱,并把它们揉成团状,然后食用。印度人用手进食,但不能用手触及公共菜盘或为自己从中取食,否则,将为同餐人所厌恶。就餐时常用一个公用的盛水器供水,喝水时不能嘴唇接触盛水器,而要对准嘴往里倒。餐后印度人通常给客人端一碗热水放在桌上,供客人洗手。

下面的链接介绍的更详细http://travel.163.com/05/0812/18/1QVMH9LE00061DOU.html

㈢ 外国人用什么炉灶做菜的

说美国吧,别的国家不知道
炉灶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烧天然气的
另一种是电的
我家的是烧天然气的
美国人很少烧水,没有喝热水的习惯
我家就是个普通的水壶,不是电的,要在炉子上烧开水

㈣ 农村用的柴火灶是什么

农村用的柴火灶是烧柴火所使用的灶。就是自己作的一个土灶,然后使用木柴桔梗之类的烧火做饭,柴火灶是农村烧饭的简易炉灶,是用来烧饭烧水的炉灶,以烧饭快火力大猛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

农村柴火灶的优缺点

优点农村的很多人,还是喜欢吃用柴火灶烧出来的饭,这味道不是液化气电磁炉能够达到效果的,很多农村里喜欢用大锅煮饭想吃一碗锅巴粥,缺点最大的问题就是油烟,灶台虽说有烟囱,但是在屋内很难做到除去房子内的油烟。

还有就是下雨的时候,灶口很容易出现回烟导致房子内烟和油烟混杂在一起,呛得人都喘不过气来,柴火灶建起来简单能省去很大一笔煤气费,柴火灶分为自拉风灶和强制抽风的灶,自拉风灶利用空气受热密度变小上升的原理。

㈤ 印度贫民窟穷人如何做饭

哈哈哈,关于这个问题嘛~

如果你刻意去问,是什么也不会发现,是什么也问不出来的,但是如果你耐心观察,可以发现很多蛛丝马迹。

食物是我们一天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因此我们会对它格外地重视。说到重视食物,恐怕世界上没有人能跟印度人比了,我们之所以对食物重视,是我们必要靠它活下去。印度人对于食物重视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宗教信仰,食物是他们用来和神明交流的媒介。那么,既然印度人这么重视食物,他们平时是如何做饭的呢?

不过,这种一锅煮的食物在我们看来实在是没有什么卖相,看起来倒像是喂给某种着名懒惰生物的。

对于印度人的做饭方式,你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哦,也给小编来个点赞加关注吧,谢谢你们啦。

㈥ 什么是印度的饮食文化

咖喱是印度的饮食文化。印度菜的咖喱味很浓,洋葱占有绝对主导的地位。印度咖喱是用它熬成的,菜是用它炒烩出的,肉类是用它浸泡的。

如果在印度的餐厅吃饭,看到这样的菜品,千万不要以为是菜做坏了而大惊小怪。印度人只吃羊肉、鸡肉和一些海鲜,在印度,你不会吃到其它的肉类。因为印度人多为素食主义者,所以为了补充蛋白质,豆类就成了他们每餐必吃的东西,并永远作为他们的一道主菜呈现给宾客。

在许多正式的场合,印度人用刀叉吃饭,但私下里,还是习惯于用手抓饭。因为他们觉得,那样的食物没有矜持,如果你在印度人家里作客,一定要尝试用手抓饭的乐趣。也正因为这一习惯,使得印度菜大部分为糊状,这样便于用手抓饼或米饭拌着吃。而且,印度菜的吃法也很特别,是中西合璧的,即:用刀叉、却是大家一起点菜一起吃。

印度人的主食是麦面饼和大米,每餐都是先吃饼,然后再吃米饭。印度的米饭用叫做BASMATI的米做成,世界有名。这种米形状细长,味道浓香,是由于印度的气候决定的——半年干燥,半年湿润。如果你去到印度北方,会觉得菜的味道是微辣的,而你去到南方,就会觉得菜味很辣,这也是由于南北气候的差异造成的。由于印度南方植物多,因此盛菜的器具多为芭蕉叶、香蕉叶等植物叶子,很漂亮。

特色菜谱

泊兰馕

特色:米饭和烤饼是印度人的两大主食,烤饼更加突出一些。印度家家户户都有制作烧烤的烤炉,印度语中烤炉叫“TANDOOR”。“泊兰馕”是将未发酵的面粉和匀,放在烤炉中烤成的薄饼。“泊兰馕”相当于西餐中的餐包,味香且有嚼劲,也因此不同于“印度抛饼”。

什锦咖喱鲜蔬

特色:很多印度人都是素食主义者,所以蔬菜类的菜品在餐桌上必不可少。“什锦咖喱鲜蔬”就是将菜花、薯仔、豆角、胡萝卜等蔬菜切成各种大小不等的块,放在一起清炒,最后放入咖喱进行调味。这也是一道很典型的印度菜。

菠菜奶豆腐

特色:“PALAK”是印度语里的菠菜,“PANEER”是印度语中的奶豆腐。做法则是将菠菜打成汁,和奶豆腐一起翻炒,相应加一些印度调料,可以根据点菜人的口味进行调整,通常被制作成微辣的口感。此菜奶香浓郁,入口润滑。

㈦ 成都小吃

1. 神谷川日本餐厅: 地址成都市盐道街6号美华大厦1层(岷山饭店侧). 特色烤鳗鱼;冻豆腐;蟹子寿司;三文鱼或北极贝刺身.清酒一壶一定要要,热热的喝,最安逸.如果吃了还不够,可以继续要烤牛肉,烧饺子,烤鸡翅等等.不用拘泥形式要味增汤,不好吃的。由于那里的甜不辣不好吃,所以不推荐,如果去其他的日本馆,就一定要点甜不辣。色拉也不推荐。饭不要吃。

2. 双流乔一乔: 地址双流白依小区. 特色 鹅唇、兔脑壳合炒

3. 九盛庄: 地址新华公园电信那口子上有个家家粗粮王楼底下. 特色鸭唇、炒的兔脑壳、青蛙

4. 重庆钢头火锅: 地址马道街,从毛主席像出发顺着人民西路往西走,在快到东城根街的前一个小口子倒右拐就是马道街,和东城根街平行;另外一家在二环路上,从龙舟路(九眼桥川大对门)顺着河往二环路方向走,到了二环路的红绿灯口子倒左拐,几十米就到了,在左手边,门口挂了很多红灯笼. 特色奇香花鲢鱼22块钱一斤,奇香椒麻鱼用的是草鱼,18块一斤

5. 彭洲一绝兔头鹅唇火锅: 地址蓝天路,找到建设银行建设银行旁边哪个小巷子进去

特色小锅40,中锅50,大锅60,可以选择有兔头、鹅唇、翅膀合炒,吃完以后可以加汤烫素菜,每人3元,素菜品种不多

6. 文星镇太安鱼: 地址 双流县文星镇. 特色重庆厨师打理,10元一斤,里面加上魔芋,香菜,各种调料,辣椒,开胃之极,性价比高得离谱.

7. 董蹄花: 地址武侯祠大街117号A-30号. 特色十数种蹄花做法 RMB16血旺肥肠川北凉粉醉豆花

8. 皇城牛肉馆:地址三桂桥街,文化宫背后一条小街. 特色第一名:蕃茄牛肉汤———此汤能荣获第一,并不无道理的,只见它用透明的玻璃碗装着,整汤红彤彤的,味道酸中带着牛肉的香气,非常开胃,牛肉极嫩,很爽口,蕃茄也十分的新鲜,众人对它是赞不绝口呀!

第二名:粉蒸牛肉———热腾腾的端上来,合着香菜,花椒,一点点的蒜,大家三下两除二就干个清光,本来还想再要两份,“不经吃,不经吃”,大伙在遗憾中摇头。

第三名:皇城肺片———用香油、配着各种佐料,还有脆脆的花生米,再拌匀,吃一口,满嘴的麻辣鲜香,些菜是第一个上桌,在饥饿的众人筷下,很快全军覆没。

第四名:回锅牛杂———此菜是用牛杂配着蒜苗用做回锅肉的方式烹调的,为什么气门芯极力推荐的菜品我没让它入三甲呢?原因是此菜的蒜苗多,牛杂少,吃了几口(主要是由于气门芯奋力向它频频举筷),就满盘的蒜苗了,而且蒜苗还炒得比较生。

第五名:脆皮脑花———牛脑花用油炸了,沥干油,配着一大盘果酱,外焦(焦而不燥)内嫩(嫩而不散),沾着果酱别有风味,但它吃多了有点腻腻地

散子豆花牛肉,红红的汤料加脆脆的散子

9. tandoor(腾都儿)印度餐厅:地址在快到人南立交桥的地方,有一座心族宾馆。宾馆分前后两幢建筑. 特色从经济实惠的角度出发,我们只点了汤(番茄汤,酸甜味,有点像罗宋汤),跳过前菜,直奔主菜。

前面已经提到,印度菜最有特色的是烧烤和咖喱。印度人最常食用的肉类是羊肉、鸡肉、鱼肉、虾,所以烧烤也以这几类为主。我的感觉,鸡肉、鱼肉、羊肉都不错,大可凭个人喜好选择。店里实行分餐制,侍者在征询客人意见后把食物分到每个人的餐盘里,客人用刀*切割食用。桌上有两个小碗盛着粘稠酱汁,一种呈绿色,味道酸酸的,大概是某种蔬菜汁和香料混合制成的;一种是深红色,偏辣,味道有些像四川的辣椒酱,其中也添加了香料。你可以把这两种酱汁各舀一点到盘子里,用来蘸烧烤,当然,如果你不喜欢它的味道,直接吃烧烤也行。

接下来说咖喱。咖喱也分两类(我自己分的):荤菜和蔬菜。有一次在印度记录片中看到一户人请客,大家围坐在一个炉子边,炉子上一口大锅煮着咖喱,浓浓的酱汁咕嘟咕嘟地冒着泡,里面裹着肉块和薯仔,吃完肉和薯仔和大家撕开一张饼,把咖喱汁全部蘸来吃,最后那口锅干干净净,估计都不用清洗了。是的,这就是正宗的咖喱吃法,有荤菜、蔬菜还有印度饼。tandoor里每一种咖喱的辛辣度都被详细地标示了出来,我在这里吃过的咖喱荤菜基本上是鸡肉和猪肉,最最喜爱的是最辣的那道猪肉咖喱(叫温**,都是音译,我记不住),辣得我呼呼吸气,爽快无比。

印度人笃信佛教,很多人茹素,所以其实蔬菜咖喱也是印度菜的代表,千万不要只知道吃肉。我吃过的蔬菜咖喱好像是什锦,有洋葱、薯仔、四季豆什么的。咖喱是印度菜的精粹,而咖喱的精华部分又全在那咖喱汁中,所以印度人吃咖喱的习惯是,宁可把肉剩下来,也要把咖喱汁全吃光。吃光咖喱汁主要用手撕印度饼蘸着吃(有的也舀来拌印度炒饭)。用tandoor烤出来的饼不同于现在满地开花的印度甩饼,没有加那么多奶油,白净干爽,有着炭火烘焙的焦香。tandoor的饼有很多种,我推荐千层饼,因为层次多,特别脆香,蘸咖喱时也分外入味。和烧烤相比,我更中意咖喱,不愧为印度菜镇山之宝。

现在说说其他食品。其实,因为烧烤和咖喱大都是大块大块的肉,然后还吃过饼,应该很饱。如果确有宰相肚觉得不够,可以试试印度炒饭。印度人是用手抓饭,我在tandoor餐厅倒是没有看到有人这样做。要是真有机会用手抓饭,切记只能用右手,因为印度人的左手,呃。。。。是用来解决个人清洁问题的。

基本上所有印度餐厅都会自制酸奶,是很粘稠的那种,上面还洒了点糖粉,喝过感觉和咱们平常喝的区别不大,有些怪怪的,想尝新不妨一试。除了酸奶,甜点他们还会给你推荐冰淇淋,我的建议是:不吃也罢!

对了,这里还有一种印度啤酒,好像是40块一瓶,很贵,味道十分寡淡,也是不喝也罢!最后谈谈不那么亲热的价格问题。平心而论,这里的消费还是比较高,人均消费在百元左右(节约点六七十也能拿下,好像有时候促销有打折),不过由于位置僻静,有情调,特别适合情侣光顾。运气好的时候还可以看到正宗的印度歌舞表演。

10. “香草的天空”西餐厅:地址科华北路老成都公馆菜过去两三家. 特色一是几乎所有的菜肴里都添加了香草,二是这里的厨师出自某顶级酒店. 这里的每道菜里都添加了各色香草,比如百里香thyme、、迷迭香rosemary、欧芹parsley、薰衣草lavender 、茴香fennel、香叶bay leah……奶油蘑菇汤,有野生蘑菇的鲜味,是我喝过的最好喝的蘑菇汤,只是喝多了可有些腻。此外还有用香草烹制的螺蛳意粉,以及店主自制的奶油曲奇饼干.

11. 温氏庙俯豆汤饭:地址海椒市52号隔壁,旁边是“三倒拐烧菜分店”。公车51,91,12路可以到. 特色没有炒菜,全以拌菜为主,有拌心,舌,肚,肺,白肉,剃骨肉。汤,顾名思义以肥肠豆汤为住. 老板因生意特好,顾而只卖中午,且卖完为止,中途加菜基本要靠吼。我们点了大份的凉拌舌头,凉拌肚头,凉拌剃骨肉(小份5元,大份8元),四份豆汤,素菜是藕和舂菜,饭若干(一元一碗)。素菜特别推荐舂菜,不知道写法是否正确,拼音是chongcai,姑且就叫它舂菜吧!盐先腌制,再下以锅中加油翻炒。本人喜好汤泡饭,而此道菜刚好下饭,味道简直不摆了!总共消费43元.

12. 锦江饭店:地址就在商业场后门那,自力面店的隔壁. 特色两个小铺面,楼上楼下....卖的是烧菜,炒菜,凉菜等.....逛街逛累了常去吃,推荐几样: 冒菜:4元一份,素菜,火锅底料味道十分不错。烧菜:薯仔烧排骨(5元一份)笋子烧牛肉(5元)樱桃肉(8元)汤:排骨炖藕,排骨炖萝卜等等家常味道以及蒸蛋,豆花,等等等等,都可以一试.特别推荐:泡菜:泡红萝卜皮1元一盘,泡什锦(红海椒,木儿,籽姜)3元一份。我是每次切都要点一份泡萝卜,一片片长长的红红的萝卜皮,上面淋着上好红油和味精.

13. 百姓人家:地址一环路东边,工人日报社对面(九眼桥往电子科大方向一个站左右) .特色肥牛2份,鹅肠两份,黄喉两分,君肝,毛肚,鱼片,金针菇,豆皮,啤酒,水果(这里水果比较便宜,5元一份任你装一盘).锅先上来了,典型的老灶风格,但辣椒感觉要少一些,一大锅都是凝得帮硬的油,我先自咽了两口清口水.菜上来了,色泽,分量都令人满意.香油,蒜泥放好,盐,味精,整归依,就开始整了.这里的菜每样都好吃.肥牛肥嫩,而且分量很足,黄喉是猪黄喉,随便煮都不老,之脆之香,我感觉是平生吃过的最好吃的黄喉,极品鹅肠比快乐老家便宜,18一份,味道真不逊,很脆,而且火候容易掌握,君肝比较大众,毛肚也很好吃,反正整个吃起来的感觉就是一个”爽”字.

14. 温江公平镇红烧兔总店:地址 第一个收费站交了4元钱后不出100米就倒右拐了。一个岔道,口子上立了个牌坊,上面写道公平镇美食一条街,还有各个美食的名字。往里走1,2百米就到了。就在路边上. 特色5分钟,一只还会吃草的4斤多重兔子就变成了一盆宰成颗颗的肉!!!后来他们给我说,这就是为什么这里兔子吃起来那么鲜嫩的原因。客人在进了馆子说明吃兔子后,马上厨房就烧好了两锅。一锅是水,主要是为了去一哈兔子的血腥味;另一锅当然就是红烧兔的料了。当客人说了要好大的兔子后,这边就马上屠宰,再最短的时间下锅,在热水里抖整一哈,去掉血腥味后,马上又用烧烫的料翻炒一下。让盐味进去了后,就起锅!这时候兔子的细胞还没有完全死亡,所以吃到客人嘴里的时候还是非常嫩的。如果是一兔两吃要贵点,所以我们每次都是点两只,一只一个味道黄焖是我的最爱,有点点辣味,红烧的太辣了,遭不住,喊师傅多在里面加点黄瓜,吃起之爽.

15. 土哩吧鸡:地址双流县文星镇. 特色霸王兔,40块一锅(也就是一只肥兔,好大的兔子,我亲眼看到称,看到杀的哈,有三斤多,近4斤了),加6个小菜一共45,锅里的架势与和尚在温江公平镇的差不多,但我觉得这里这个看着还要八十些,两人又点了兔头(好吃,推荐),啤酒,便憨整了,兔肉细嫩无比,我们硬是实实在在把肉全整完了.观察周围,虽然非常时期,但还是有7成多的上座率,非常不错了.有种感想:其实有些小店的味道真的不比一些名气大档次高的踏踏差丝毫,而以后要做的,就是多发掘这种地方,让一部分人能低投资高享受的先FB起来.

16. 自力面店:地址王府井背后的那条街上,原来的东风商场背面 特色排骨刀削和红油水饺

17. 乡老坎:位于西延线。四合院式, 味道很不错,很便宜,两个人50元吃得非常好了,特别推荐手撕饼。

18. 川东人家: 望平街,在靠到河的一个小巷里,招牌不大,不是很好找。找到时都7点过了.门口停满了车. 特色 鸡杂煨锅超小份38元小份58元 鸡杂煨锅,一会儿就端上来了。小妹儿开启小火慢慢煨,我们就开始动手了。很香,而且满满一锅炒的看上去很舒服的菜和鸡杂,很是容易引起旺盛的食欲。我觉得炒的郡肝,肠子很好吃,笋子,魔芋也不错。主要是觉得吃起比较方便,莫得啥子蘸水啊,佐料啊。只是夹起来放到嘴巴头,就可以了。 香!那些菜都很入味。鸡杂这些东西本身就很好吃,如果弄得盐味合适的话,很容易出效果。这里建议大家如果整得的话,最好在快要吃完前加些素菜进切,调哈味,否则太咸了。我们就是莫得经验,一直开启火煨,到后头就焦咸,不敢再吃了。所以在菜很少的情况下,应该关火吃.

19. 川东吊角楼: 圣天露茶楼那个十字路口,就是玉林南路的红绿灯口子往人民南路方向走第一个左转的丁字路口左转(注意没过菜市场的十字路口哈,走过的倒转来),显着标志是路右边是个工地往前走,走过玉林幼儿园,路左边,一个派出所的旁边,就是啥子社区活动室的门,进切哈一直走拢底就到了.特色鸡杂煨锅,干扁鸡皮,薯仔泥.

20. 蜀府宴语: 芳草西街.旁边有瑞生花园、工行高新支行、小肥羊(大约1站地) 饭店门口有72路、77路、114路、79路、93路、12路等公交车线. 特色午餐,2个人,叫了个凉粉(略辣),金银鳝鱼粉丝,香菇牛腩,还有个素菜,空心菜。酒水:蓝剑精品纯生送:西瓜汁或豆浆,酒店自制的汤(用小茶壶上来,下面还温着火)买单的时候一看,才70块钱,真的很划算,味道也清淡可口,这个闷热的中午吃,也不觉得燥~~只是吸取了一个极大的教训,此店菜量极大,无法想象,否则还会少些~~另:环境比较适合商务用餐~麻酱腰片味道84惨了

21. 袁记羊肉:公兴(据说在双流和华阳之间,走成乐高速,从华阳那个口子出去)公兴兴化大道,十字路口处. 特色 白白的一锅汤先煮开,然后在小碗里个人放料。有青椒颗颗,香菜,盐巴,味精。然后倒点儿煮开的汤。先喝点儿汤,放点儿香菜和盐巴,鲜!我们只要了一个炒羊肝,非常嫩,口感很好。我们要了两斤羊肉,两斤羊杂,一起放到锅里烫,一会儿就可以吃了。加起来蘸一哈先头配好的佐料。很好吃。后来我们又加了羊肉羊杂各一斤,还烫了很多菜。豌豆尖儿、菜脑壳、藕等。最后汤熬的很粘了,再喝一碗,更鲜!七个人,吃了150元左右。据说这里的羊肉和黄甲的都很好。都是牧马山的麻羊。每年冬至前后,这家店每天要杀200来头羊,而且都是40、50斤一只的!听说附近还有很多农家乐,钓鱼打牌完了,在这里吃羊肉,很爽!有空可以切告一哈。要了个电话85680255。免得走错。在补充一哈,他的宣传上面还有火爆羊鞭、清汤羊肾、清炖羊胎、火爆羊肚、粉蒸样排、烤全羊

22. 祖母的厨房:科华北路. 特色是个西方家庭气氛很浓的餐厅,你们去可以选个靠窗子的位子或楼上(他有两个紧挨着的门面,不相通,左边那个两层,不晓得右边那个是不是。有一点很好就是,服务员给你菜单后会离开,你们慢慢看,慢慢商量,定了再叫她来点菜。我只吃得下一个汤,一份主食;老公胃口大的话可以要一个汤,一份色拉,一个主食和一份甜品,可以噌他的色拉和甜品吃,以增加甜蜜感。因为西餐一般都分食,只有关系十分亲密的人才会吃一个盘子里面的东西。

汤它那里有罗宋汤和奶油周打汤等,10元/份。后者不够浓,两个人可以点不一样的。色拉随便,也可以叫服务员推荐。主食主要有几类:三文治,汉堡等;肉类,就是牛排,鸡扒,猪排等,喜欢吃肉可以根据喜好点一个,老公多半都要一个牛排之类,有很多种类,价钱不一,可根据预算选择,也可以叫服务员推荐招牌菜,如果不常吃,还是从七分熟开始吧,服务员如问要什么酱,就说黑椒酱,如不问就是固定的,就不用操心了。

如果不喜欢吃肉,还有一种选择是意式面食,就是各种批萨,意大利面条和通心粉.如果喜欢奶油,可点奶酪通心粉,十分腻人的,不是一般人吃的下的,否则批萨也可以。甜品那里的派不错。酒如果不熟悉的话只要坚持猪牛配红酒;鸡鱼配白酒(白葡萄酒)就可以了,其实我个人认为那不是个喝酒的好地方,不如吃完饭另找个地方喝.

最后一点要注意的是:那里上菜不守规矩,一下子全给你上齐,堆满一桌子,汤还没喝完呢,主食都凉了!唯一的办法就是一坐下就先点汤,汤喝到一半,再点色拉和主食,上来的时候大概汤喝完,好撤下去。吃完主食,再点甜品,否则他们可能汤和冰淇淋一起上都不一定

23. 君味面: 水碾河往东走,就是在艺术馆斜对到有家富士激光冲印难,那的对街,走两步就可以看到. 特色大膳加膳,回锅加膳.特别推荐:大白泡(泡菜) 一边吃面,一边吃大白泡,最好将泡菜弄进面里和着吃,那味道......他们只卖中午,经常要不到好久就没料哦..

24. 香积厨: 110路公共汽车在洗面桥上街下。天使宾馆对面. 特色 去年切的,在室内。这哈介绍完整了。总体来说环境更有特色些。味道一般。不难吃。墙壁上有一面书橱,觉得有点过了,不至于。吃饭的地方嘛,整悬了反而不好。印象深刻的是茶杯的大小,很舒服,满满地捧在手里,一口喝够还剩个底儿,可以自在地等着小妹儿来掺茶,半点都不局促。有一道南瓜粉蒸肉,不是一般的把南瓜切碎垫底,而是做成一个南瓜碗盛着粉蒸肉一起进锅。味道比通常的粉蒸肉更甜糯,虽然本人至憎的蔬菜就是南瓜,但还是觉得多有吃头的。

最大缺点:菜式的名字有点过分花哨,几乎到了不知所云的程度。我和一小妹整了“拌凉粉”、“南瓜粉蒸肉”、“烧鹅肠”、“西红柿元子汤”、“清炒小白菜”。(均有分外缤纷的名字,记8到哈)。花了50整(2002年暑假参考价,现价不详。)倒是多便宜的.

25. 博卡南美烤肉:岷山饭店旁边,美华商务会所一楼. 特色 自助餐,中午48一人,晚上上58元一个人,酒水另算。鸡翅、鸡心、牛舌、带鱼、虾、鱿鱼

26. 京城特号饺子: 棕北小区科院路锦苑巷28号. 特色饺子特点是个大、馅儿多、品种齐全。饺子一两只有5个,不要看数量偏少,但绝对是一个个分量十足、货真价实!我个人比较喜欢吃羊肉大葱、猪肉芽菜、猪肉白菜、猪肉黄瓜

27. 重庆盆盆虾: 三多里总店的对面. 特色1. 吃虾子的时候要1斤一斤的点.2.最好晚上切(WC比较方便).褒贬不一.

28. 陈记蒸菜: 新南门,新南门遂宁宾馆,口子上,多大个牌牌.从遂宁宾馆进去,那个巷子,50米. 特色

29. 粉蒸肉4元 粉蒸排骨5元 粉蒸牛肉5元 粉蒸肥肠5元 咸烧白4元 樱桃肉4元回锅肉5元,松鼠鱼.反正我和朋友每次去都要把每种蒸菜点个遍,而且一般牛肉、肥肠还要双份,特别是肥肠很少哪个能把肥肠蒸得那么粑,又入味,吃到最后还微微回甜。我最喜欢的吃法是多加些香菜、蒜泥,和起吃,啧啧.樱桃肉据说也不错,但我没吃到,因为是晚上切的,它一般中午就卖完了。

30. 华阳人家: 华阳河边边上. 特色青蛙

31. 豆花美蛙: 成都胃病医院斜对面,就是罗家碾那边,那条街比较背,不过不窄,也可以从抚琴18中哪个口子直走,看见打渔船后就看见了,挂起一串串红灯笼. 特色主打菜“豆花美蛙”38一斤,还有,一定要点它的卤排骨,那个排骨是先用白丫秋过再卤的,外酥内嫩,太好吃了

32. 罗氏汤锅: 好又多中天点不过街往肯德鸡方向斜对门有一家凹进去的. 特色 你要找老板问到要,背到卖的那儿的黄辣丁也是背到卖的

33. 1.四合院,在椒子街和新鸿路上两家店都巴适,“特色汤锅”哈

2.顺城街附近,街名不详,离金河酒店几百米元的口子上,也是豆花美蛙,巴适得板哈

3.吐血推荐:东珠市街上离东珠美地很近的一家小馆子,名字好像都没得,但是绝对是青蛙(环保人士勿视),特别是干煸的,好吃得很,价钱也公道。她的炒虾也将就

34. 砂锅居: 玉双路. 特色豆瓣煨饭不是郫县豆瓣,是新鲜胡豆,淡淡的,有点象汤汤饭,口有余香。价格极便宜,适合365天全天不开火的FB分子.

35. 森林烧烤: 玉林生活广场一楼. 特色烤得只有那么好了,只入味,我带了好多朋友去吃,都说好吃又带他们的朋友去吃。要是去的话,鸭肠、黄喉、尤鱼是必点的,特别是尤鱼.还有,如果去了不要光吃烧烤,还要点个钵钵鸡来尝.我和老公去了还是偏贵

36. 蜀江春: 科华北路 自贡人开的 海上海对面. 特色青椒仔排 20元 小块小块的,适合下酒草菇兔 20元左右 不辣,清淡凉拌毛肚不带水酒3人就80元左右,占水只霸道,辣死人

37. 何史冷锅鱼: 王府井背后. 特色总体说来还是不错,稍微有点辣,害我第二天有点不舒服,价格:鱼头20一斤.鱼肉13一斤,比较嫩,但是注意点菜的时候要一斤一斤点,要不然分量要打折扣哦!味道不错,特别是笋子一定要点,8元一分,比鱼还好吃哦2个人吃66,还没有酒水,大家自己衡量,没去过的还是可以去看看,生意火暴

38. 光华牛肉馆:财大南二门的门口,南门都在光华村方向. 特色每天一到开饭时间,这里保证高朋满座,热闹喧哗 ,是所有苍蝇馆子中生意最好的一家,5:30-7:00去的话,运气不好就没位了。究其原因,一个是价格便宜;二是菜品多;三是有几个菜味道还84 ,

1、焦皮肘子(14)董大一个肘子,油酥一下,有蒸得趴趴的,上面淋上汁,绝对 是食肉爱好者们的首选,而且这个菜上得快,品质稳定。

2、回锅鱼(12),有点咸,而且视师傅当天的发挥,运气好的话,及其香鲜,但总的来说很值得推荐!

3、酸菜牛脑(8),哈多人怕都没有吃过牛脑哈,没有猪脑嫩,但别有韧劲,又有脑花特有的脂肪香,是我这种脑部爱好者的宝贝。还有水煮和家常味的,但我觉得酸菜最好消除脑的惺味。

4、粉蒸牛肉(3/小笼)手艺也不稳定,有点咸,不过还是多好吃的,特别是撒上香菜。

5、拔丝牛肉(8)‘热热的端上来,金灿灿的一盘,夹起一块拉出长长的丝,在凉茶里一蘸,呲的一声,外面又甜又脆,里面是鲜软的,我喜欢

唉,好吃的太多了,像锅巴鸡片(8),火爆牛肝(4),红烧牛筋(8),苦瓜炒蛋(6)两个人吃还不到20块就搞定了。就是环境太挤太吵,不过学校外面的馆子嘛,不能要求过高

39. 心愿鹅肠火锅: 羊西线出去,上二环路左拐,以前的芳邻超市对面.铁建大厦对面. 特色是鹅肠,而且为了保证新鲜看得见老板还特意在大厅一角设置了生扣操作间,如果你愿意可以亲眼看看即将下肚的鹅肠是杂个弄出来的。火锅汤料的味道也还可以,建议不要要鸳鸯锅,白锅的味道太差.一根生扣的鹅肠:5元,其他菜品7.8折.

40. 王肥肠: 商业场背后消防支队旁边有家白家肥肠粉的对面. 特色干锅系列有很多,肥肠、排骨、兔子、鸡、鱼、鱿鱼、蟮鱼、价格28---35。我们点了个干锅兔28,还配三个素菜。这个王肥肠是个典型的苍蝇馆子,干锅和煲类不同,因为是炒出来的,要香一些,味道也更鲜辣。兔比煮的(比如肥兔)更嫩。除了兔,还有青椒、洋葱。又麻又辣又烫,吃得还是很HAPPY,后来又加了粉丝、薯仔和平菇,也是端进去炒。要了份豆腐汤,三个人32元又便宜又管饱味道还不错。下次可以去试试蟮鱼。

41. 大石西路: 重庆酒家. 特色盆盆螺18一盆

42. 春阳水饺: 乘坐79路38路在川师新校门下,步行到老前校门. 特色红油看起来很红,其实一点也不辣,原汤的汤特别好喝,汤里有芽菜,很特别。红和原简直可以称是绝配.

43. 曾记烧腊店: 德阳. 特色里面的烧腊和卤菜确实不错,推荐他们那的看家菜,卤排骨,香得很。只要到了德阳,坐出租或者3轮都可以,给司机说名字,2、3分钟就到

44. 乐山官记钵钵鸡: 双楠小区里 “碧云天”住宅小区旁边有个小区叫“卫雅苑”,就在这个“卫雅苑”的对面. 特色荤菜5角一串,素菜3元一盘,切得很薄的薯仔片好吃,脆绷绷的,吃起好有口感!鸡串串泡得很入味,很多红油和芝麻在里面,整得麻辣鲜香的,再配合爽口爽心的冰啤酒,那个爽哦,简直不是一般化的,一天开车的疲惫一扫而光!

对面有个洗衣店有冰冻的扎啤卖,据说也不错,但昨天去老板说卖完了:(洗衣店卖扎啤,很奇怪哈!吃到后头喊老板烧一盆白菜叶子汤,真的是好大一盆,3元钱。一点盐、一点姜末,再在汤上扣点油臊子,味道鲜得吓人。吃了那么多杂巴儿,最后再来碗白米饭,喊老板捞点泡萝卜浇点红油下饭,我饭量小的人都整了2大碗,简直吃来顶起了,上车的时候都差点坐不进去

45. 坝坝宴: 小关庙老妈火锅斜对面. 特色鸭肠,还有小吃三大炮和印度飞饼。火锅辣而不燥,价格公道,确实可以

46. 重庆风光土灶火锅城: 海椒市. 特色荤菜最贵的就是鹅肠9块一份,其他的就是5—8块,素菜是2—3块一份.我们吃的是鸳鸯锅,红锅麻辣鲜香,白锅我吃得比较少(个人爱好吃辣)但喝了三碗汤。大家可以去吃吃看。那的生意也很火暴,6点左右就没位子了

47. 重庆老灶火锅: 西安南路派出所旁边. 特色肥牛有点儿巴适

48. 蛋烘糕:

A.新华公园后门对到起的街上,(具体说是双林中学那个小巷子出来),那个宿舍区口口上有一家推荐:青椒火腿肠馅:火腿肠炒起来油香油香的,香辣猪肉/牛肉馅加上特制酱料

B. 玉林菜市的口口上

C. 交大智能1\2\3期每天晚上都有一对夫妻来卖

D. 文化路上原来的红豆摄影(老店)

49、双流的的老妈兔头也,很有名哦,现在才开了一家鱼头火锅,叫谭鱼头,在芳草地,它的汤是用番茄熬的,很鲜美哦!

成都腐败手册

一、酒吧、咖啡店

01 玉林小区

半打酒吧★★★★:位于芳草街。现在成都非常有名的酒吧,有不错的音乐,人气挺旺。

坐标酒吧★★★★:位于玉林西路。分为好几间装修风格的酒吧,用世界各地的几个主要城市来命名,有两三位歌手我挺喜欢的。

声音酒吧:听说过,没去过。

02 红瓦寺、培根路

星期五酒吧★★☆:到了门口还是出来了,觉得装修和气氛都一般。

良木缘咖啡★★★:有几家分店,我去的是红瓦寺那家。这家咖啡店我去过好几次,小巧而富于人情味。

培根路酒吧街★★★:简单、纯朴、自然的风格,可惜在6月份的时候拆掉了。

03 芳邻路

青鸟酒吧★★★★:着名的旅游主题酒吧,外面还有芭蕉树!

经纬4X4酒吧★★★☆:越野车主题酒吧。

04 其他

高飞咖啡★★★:有一天我在一个户外用品店拿到这间店的名片,居然只有英文,位于人民南路华西口腔医院旁边,觉得也不过如此。

老树咖啡★★★:还行,在成都有很多分店。

真锅咖啡★★★:日本咖啡店,位于春熙路,可以看到熙熙攘攘的逛街人流。

㈧ 人工煤气用什么燃气灶

人工煤气用普通的燃气灶即可,人工煤气是由多种单一气体混合而成的燃料,其中含有部分的一氧化碳。由于人工煤气中含有部分的一氧化碳,一旦发生泄漏,就会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血液中,轻则造成身体不适,重则造成人员中毒,乃至死亡。当空气中的煤气含量超过5%时,遇到明火会发生爆炸。使用人工煤气要经常检查连接灶具的胶管、接头,发现胶管老化松动,应立即更换,在正常情况下,每18个月必须调换,接口处要用夹具紧固。

㈨ 农村土灶用的大铁锅,有六印八印的,多大为一印这个印是啥意思

现在家庭由于人口少,饭量也少了,所以一般年轻人家里很少有用八印锅的。过去没有计划生育的时候,家里孩子多,谁家都是大家大口,那时候的人又特别能吃饭,使用小锅的话,根本不够吃的,所以基本上都是用八印的大锅。俺家老爹当年在村里翻砂厂干过,他说过去铸造一口八印的成品锅,锅口直径是二尺二,净重是22斤,现在去土产公司买一口八印的铁锅,不再有那么厚的了。市场上卖的铁锅更薄,二十斤都不到,不过锅口的直径还是二尺二,所以现在的铁锅很不耐用,因为铁皮太薄。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奶奶围着八印的锅圈糊玉米面饼子,奶奶做的饼子要比一般人做的好吃,她做的饼子里面,都多多多少少掺杂一点豆面,所以做出来的玉米面饼子特别好吃。或许是使用习惯了的缘故,也或许是家里的灶口已经定了那么大的尺寸,现在的农村老人,还是喜欢使用八印锅。就拿我们家老爹来说吧,现在家里只有他一个人,我一直劝说他换上一口小锅,可是他不听,多少年来一直用着一口八印的大锅。

我只知道“印”是一个数量单位,究竟多大为一印,我也说不好。因为我老爹曾经在翻砂厂里干过,也铸造过铁锅,所以我以为他能明白一些。就问他多大为一印?老爹说他年龄大了,记不清楚了,只记得八印的锅是二尺二,而且他们那时候,为了清楚的分辨锅的大小,铸造的时候,六印的锅就同时铸造六个印记,八印的锅就铸造上八个印记,以此类推。

锅,在农村人眼里有着另一层不同的含义,锅就是过日子的象征。家里乔迁新居以后,我们这里有一个习俗,就是亲戚朋友都要去稳锅。稳锅的意思就是,从今天起要在新房子里面开始生活过日子了。特别是刚成家的新婚夫妻,自己单独另起锅灶的时候,双方父母是一定要来稳锅的,一般由女方父母买一口新锅,再买几张大饼,寓意以后的日子兴旺发达。

农村人无论有多么大的仇恨,砸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给人家砸锅,砸了锅就是不让人家过了的意思。我们村有个老头很倔,对儿子媳妇也特别苛刻,就因为媳妇说的一句话不中听,去儿子家里给把锅砸了,媳妇大哭着说,这是不怕他们家过了。老头砸了锅以后,却扬长而去。

你好!飞火流星为你解答。

想知道农村土灶用的老式大铁锅多大为一印和这个“印”字是啥意思,那就赶紧点进来,听我这个35年前在供销社卖过老式大铁锅的人和你慢慢说说吧!

“印”是一种非法定计量单位,是以锅的口径来说的。如果非要换算成法定计量单位的话,那么一印就是一掌,相当于8-12厘米。将老式铸铁锅用印来称呼,更多的是为了尊重农民的民间习惯。

原来供销社出售的老式铸铁锅,主要以二至九印为主,最大的十二印。无论那种型号的印锅,都是有大小号之分的。以七印锅来说,大七印是68厘米,小七印则是66厘米。要是用非法定的民间说法,大九印锅的直径是2.6木尺,大八印是2.4木尺。

老式铸铁锅为什么要用印来作为计量单位呢?因为,“印”与“仞”在读音上非常相近。而“仞”字不仅最早出现在小篆里,而且后来还成了古代的一种长度计量单位。《说文》中曾有“仞,伸臂一寻,八尺,从人,仞声。”的记载。在老时候没有什么方便携带的计量工具,农村群众又普遍缺少文化的情况下,好多需要丈量的时候,农民都是用腿和手解决,以“步”、“揸”、“指”、“掌”或“印”来称呼的。“揸”是为拇指和食指张开的长度,一揸约为14-18厘米。“掌”和“印”相同,都是手掌的宽度,一掌即为一印,约为8-12厘米。
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是从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全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后开始的。但规范并不能强制农民在日常交流中改变过去已经使用多年,也形成了习惯的非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比如说农民讲播种深度,绝不会说厘米,而是说三指或者四指。也是因此,“印”这个对农村老式铸铁锅的称呼和计量方法,至今还在农村和行业中约定俗成地使用着。

问:农村土灶用的大铁锅,有六印八印的,多大为一印?这个印是啥意思?

过去的锅和盆不是在商店卖,是由走街串巷做行走买卖的吆喝着卖,也有串乡铸铁锅的。

卖锅的不是担着挑儿就是推着木独轮车,担挑儿卖锅卖的比较小,最大就是八印锅,推独轮车卖锅就能大到十一印锅,如果是赶牛车卖锅,锅还可以大一些。

无论怎么卖锅,运锅的时候都是大锅套小锅一个个和套娃一样,这样摞起来运走,那就是八印锅套七印锅,七印锅套六印锅,六印锅套五印锅等。

出来买锅的用哪个尺寸的锅,他就给你拿哪个尺寸的锅,你用最小的锅,他就给你拿套在最里边的一印锅,你用口大一些的锅,他就给你拿第二第三第六或第八,真到你满意为止。这一口套一口就是从一印到十一印或更大。

家庭用锅就是根据屋里垒的灶台安锅的,一般家庭的灶台只能安五印到八印锅的,再大了灶台安不下,再小了不好看,有的人家是一个灶台上并排安两口锅,一口大锅是七印锅,另一口小锅是一印到三印的小锅。三印到五印的锅一般是在地里瓜棚下安的。

夏天院里的凉灶一般都是五印锅和六印锅。

十一印以上的锅,就不是家庭用锅了,那是吃大锅饭,和磨豆腐,磨香油的作坊用锅了。

锅的"印″并不是一个计量位,它没有准确的长度,就是一个套一个。

可这个印也有一个说法,那就是从六印到十一印说的。这里说的"印″,就是刚出生的婴儿的脚印,最长就是古尺的二寸八,这样算每印二寸八,每印二寸八,六印大约就是一尺七,七印大约就是二尺,八印大约就是二尺二。

五印以下和十一印以上就不是按二寸八算的了。

说到六印锅,想起过去一个故事,说是过去有父子二人到大清河里去摸鱼,儿子摸着摸着,突然喊他爸:"爸,快来,这里扣着一个六印锅″!他爸跑过去,二人使劲翻过来,原来是一只二三百年的大王八,长成了一口六印锅那么大!

做饭要有锅灶,灶上就有铁锅,这是古来如此。而一个灶,往往相当于一户人家。所以古代人分家,也叫分灶吃饭。晏子小时候在农村,家里一直是土灶大锅,结婚后在城里安家,起初租房子,以及后来分到楼房,也都有土灶土炕。记得刚分到楼房时,锅灶要自己砌,砌多大的灶,就与多大的锅有关系了。当时,父母送我一口锅说,你们就三个人吃饭,家口小,就用六印锅吧。我发现这锅比小时候家里用的锅小一些,就问,咱家里用的,是几印锅?母亲说,农村家里都是八印锅。后来这口锅坏了,晏子自己换上一口,因为那个店里没有六印的,晏子就只能买一口七印的,结果安到灶上,锅露出灶台的部分较大,不过也将就着用。所以,这几印锅,直接说明的是锅的大小,如果细究起来,一般与锅上口的直径有关。印,应该是一种度量单位无疑。

我们农村家庭,通常做饭用八印锅,熬猪食的是十印锅,个别人家人口较小,也有用六印锅和七印锅的,有些单位食堂用的锅会比较大,农村最大的锅有十二印的,单位食堂里有二十印的,但都用量较少。那么,印,既然做为度量单位,这一印这究竟是多大呢?相信大多数像晏子一样非常好奇。不过说真的,对于这个事,晏子问过不少专门卖锅的人,也咨询过计量部门,没有人能准确印之间的换算关系,也没有知道一印到底是多少。

晏子是一个较真的人,弄不清还真有点难受,现在有了互联网,所以会上网上查找,结果度娘不知道,搜狗搜不着,360转了360圈,都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所以,晏子只能把各种说法陈列一遍,大家自己去判断吧。

有一种说法,“印”应该为“仞”的演变。我们知道仞是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有成语叫“壁立千仞“,武侠人物里的仇千仞和仇千尺,都是根据这个意思来的。山东人也好,东北人也好,往往方言中缺少卷舌音,仞印同音,慢慢演变成印。但是,查查资料, 古代的仞,周制八尺为一仞,汉制七尺为一仞,周尺一尺约合23厘米,那么八尺应该是184厘米,8印的锅相当于8个8尺,也就是直径1472厘米,那就与事实出入太大了,而我们通常说的八印锅,直径只有72厘米。并且,由于各地标准的不一,这个误差也相当大,比如东北某些地区的八印锅,直径只有68厘米。

由于“印”不是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所以“印”究竟是多大并没有明确标准,只能是民间约定俗成的习惯。在民间通用,大家都明白,也没有人去深究。老百姓通用的锅,也不是什么精密仪器,标准并不严格,谁也不会带着尺子去量一下。但大体尺度是有的。而老百姓量东西,通常最常用的办法就是用手去比量,把手指张开,母指和食指张开的长度,老百姓通常称为一捺,有的地方叫一揸,也有的地方叫一张,通常是14-18厘米。所以有人说,老百姓就是根据手指比量的长度来确定锅的尺寸,所谓几印,实际上就是几捺或几揸。还有一种说法,这一印是成年人手掌的宽度,手按下去的印迹叫一印,约8-12厘米。 更有一种离奇的说法,说这印是刚生的小孩子脚印的大小,通常10-12厘米,这就有点离谱了,谁也不能抱着月孩子去市场,用孩子的脚来比量大小。母指和食指张开的长度也好,成年人手掌宽度也好,都不是固定的,所以,这几印锅的直径尺寸,实际上也并不通一。但是,做为锅来说,总要是和锅灶相匹配,所以在民间慢慢形成了比较统一的尺寸,按现在的说法,六印锅的锅口直径一般是60厘米,七印锅的锅口直径一般是66厘米,八印锅的锅口直径一般是72厘米。如果按六七八印锅的差别,一印是6厘米,但如果这样算也算不通,一印6厘米,六印何来60里米?难道还有打底的?

而晏子自己琢磨的一种说法,由于这个印并不规范,也并不统一,所以只是民间铸锅的一个内部说法,至于几印锅多大,还要靠铸锅人的技术掌握,误差应该不少。而铸锅人所说的印,实际上应该是人或者饮的音变。几印锅,实际上是说一次性能做几个人一顿饭。大家都知道减灶诱敌的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韩国受到魏国的攻击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进攻魏国都城大梁。魏军主帅庞涓急忙撤军救援。孙膑得知师兄庞涓撤军,就建议田忌采用减灶计来麻痹魏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狂妄自大而轻敌,进入孙膑的包围圈被逼自杀。所以,锅灶和几个人吃饭是有着极大的关系的。

综上,“印”不是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所以“印”究竟是多大并没有明确标准。使用“印”作为计量单位,更多的是一种习惯。正式的计量场合还是应该严格遵守法定计量单位,所以现在卖锅的人,都明确地标明直径尺寸。不过,做为农村人,我们还是习惯地说成几印锅。

在我们东北,现在绝大部分农村家庭仍然有使用大锅的习惯。大锅饭、铁锅炖大鹅、大铁锅炒菜都有与众不同的好味道。

铁锅的大小以“刃”区分。东北农家的铁锅一般分为6印、7刃、8刃、10刃和12刃。那么铁锅的一刃到底有多大?

有人说“刃”指的是铁锅上口的直径。成年人一手宽为一刃。也有人说以新生儿的脚长为一刃。一刃长约0.08~0.1米左右。这种说法显然不对。6刃铁锅上口直径近0.57米,8刃铁锅上口直径在0.65米左右,10刃铁锅上口直径在0.7米左右,70刃铁锅上口直径在1.2米左右,100刃铁锅上口直径在1.3米左右。以上数据根本没有规律所循。按以此种说法6刃~10刃铁锅还免强说得过去。按此种说法100刃铁锅上口直径岂不要达到10米?与实际1.3米左右差距太大。

还有人说铁锅的“刃”指的是锅的深浅,这种说法更不值得一驳。

所以我认为区别铁锅大小的“刃”不可能是长度单位。

还有人说铁锅的“刃”其实是“人”字读白了,6刃锅是六个人吃饭用的,8刃锅是8个人吃饭用的……依此类推。实际上8刃铁锅煮满饭足够30人吃一顿,这种说法也无规律所循,显然说不通。

也有人说,铁锅的“刃”是民间约定俗成的,并无规律所循。我不认可这种说法。凡事皆有因。铁锅按“刃”区别大小一定有规律所循。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想,铁锅的“刃”是不是容积单位呢?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做了一个试验,分别将6刃、8刃、10刃铁锅加满水,称得三口锅中水的重量分别为21千克左右;28千克左右;35千克左右。从中找出规律,铁锅每“刃”可盛水约为3.5千克。按照这一规律可知100刃铁锅盛满水约为350千克。

虽然找到了规律,但这一规律的约定是怎么来的?从何时开始?这些都无从考证。希望网友们指点迷津。

在农村,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这里还是保留了过去的传统,家家户户还是依然使用着大铁锅做饭菜的,我们这里还是用柴火烧菜,所以大铁锅是必不可少的。

用土灶烧柴火做菜特别香,我也很喜欢用用这种方式做菜,特别是春节的时候,家里来的客人比较多,用大铁锅炒菜最合适了,而且做出来的菜特别香,记得城里来大伯娘,他们都称赞我们农村土灶铁锅做菜真的很好吃,在我们这里,很多农家乐也是用大铁锅柴火炒菜的,很多城里人都喜欢吃我们这里的农家菜,所以我们村里农家乐生意也挺好的。

至于说农村大铁锅用印来计量的,我还第一回听说的,我也问过我奶奶,她说每个地方农村的叫法不一样,奶奶说过去去外地探访亲戚时,确实听说用印这回事,用印来计量铁锅的说法是个别地方的风俗习惯,而且各地不统一,有人说是一印是一周岁孩子的一个脚印,或者是一掌,或者是古代的计量单位:仞。因为把印说成仞了。

奶奶说听得最多的还是这个说法,就是一印是一人的意思,比如我们用的5印锅意思是说够5个人做饭的铁锅,则6印就是6人锅,8印就是8人的锅,以此类推。所以说一印为多少?这个印是什么意思?可以说各地的说法都不一样,也不好做过多的解释。还是遵从你们当地农村的风俗习惯比较好吧。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庭还是,集体单位所使用的锅清一色都是铸铁锅,70年代后期才逐渐出现了铝锅、锻造铁锅、再往后出现了不锈钢锅、高压锅、电饭锅等等。

当时的制锅技术非常落后,都是一些作坊在制作,所使用的工艺也都是师傅言传身教,一代代传承下来。当时因为国家并没有计划生育政策,所以每个家庭的孩子都比较多,因此,每家的锅都是比较大的。为了能够很好的固定大的铁锅都要专门垒一个灶台,垒灶台也是相当有技术含量的,特别是烧煤的灶台,技术不好的人垒的灶台就很难烧旺。

但是因为基本上都是一些手工业作坊,生铁质量也很一般,模具也难以做得非常精细,所以铸造铁锅一般厚度比较厚,重量很重,用的原料比较多。但是铁锅往往比较脆,比现在的锅更容易碎裂,有时会出现砂眼,所以用一段时间以后经常会出现漏水现象,而且刚开始表面粗糙,很不好用。由此还派生出一些专业的工匠,就是补锅、补盆,当时大家收入比较低,买一个锅也花不少钱,所以往往锅出现砂眼漏水的时候也不舍得扔掉,就会请补锅匠补上继续用。

不仅锅坏了要请人补,盆、碗坏了也要补,菜刀、剪刀都要经常磨,称为:拘锅补盆,锵剪子磨菜刀。

既然有不同的使用场所,就有锅的大小不同,所以当时有很多的区别过的规格的方式,比如题主说的“印”,还有的地方叫“张”,也有的地方叫“梢”(过去打水的桶俗称梢),应该一梢的锅就是能容纳一桶水。可能还有其他的计量方式,出现这种复杂的标准是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虽然国家可能已经出台了各个行业的标准,但是,因为这个行业都是一些小作坊,国家行业标准很少有人按照这个标准去做。而是大家还是延续了过去代代相传的一些习惯做法。在北方地区使用“印”的地方比较多,但即便是这样一个标准,很多地方的尺度也不一样,那地方是以人的四指并拢的宽度为一“印”。有的地方是以一个人喝水的量为一个“印”,同“饮”。当然,对于四指的宽度来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数量。这就是工匠们代代相传的结果,大部分都是一个大约的数字。一“印”一般是指8到10厘米左右。我们这里一般家庭就是6 8印锅,做豆腐的有到20印的。当时还出现过一个亲戚喝醉酒以后,半夜跑到路边做豆腐的大锅里面睡了一夜的趣事。尽管很多地区都叫“印”,但具体数值也有差异。

这样的粗略的计量单位当时很多见,比较小的距离用“指”,再大点的用“印”,更大点的用“拃”(手掌伸开拇指与其他手指分开,拇指与其他手指的最大距离,一般有14 20厘米),再大的距离用“步”,比如常说的:百步穿杨。当时最精确的计量单位也就算是长度的“尺”,和重量的“斤”了,其他的都是一些比较粗略的单位。当时那样的习惯之下,去买锅

的时候也并没有特别精确的要求,都是根据“印”数基本能满足需要就行了。

首先明确一点,讲铁锅几印几印,这个应该是老一辈农村人的叫法了,今天我们来探讨探讨!

说实话,小焦还是第一次听说农村土灶大铁锅几印几印这样的叫法,因为在我们这里除了老人以外,我老爸老妈这辈的去买锅,一般都会说是买几尺的锅,很少会讲几印几印。那么,农村里铁锅按印算,到底是什么情况?这一印到底是啥意思呢?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小焦问了问村里老人,又在上网查了查资料,发现这个“印”,其实并没有准确的说法,有的说印是度量单位,有的说是数量单位,反正国家并没有把这个“印”作为正规的单位进行说明,各大搜索引擎也没有对这个“印”作出一个具体的解释说明。

小焦查阅了《说文解字》等古籍,书中对“印”字的释义也没有度量、单位等的记载。所以,可以断定的是,这个表示几印几印锅的这种说法是民间的叫法。

根据查阅,民间对于这个几印锅的说法,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

第一,“印”是方言的谐音。 在山东、东北地区的方言中往往缺少卷舌音,尤其是山东地区,“油”和 “肉”发音接近,“人”和“银”发音接近。而以前的时候,做饭是按照家中人口做的,所以说锅基本上都是“一人锅”、“两人锅”、“三人锅”等等。如果方言不分的话,就有可能把“一人锅”说成“一银锅”,再经过方言的演变,就很可能变成“一印锅”这样的叫法。

所以,在这里这个“一印锅”中的“印”应该指的是“人”,即“一人锅”。

第二,“印”是民间度量单位。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长度单位叫“仞(读作rèn)”,而周制一仞为八尺,汉制一仞为七尺,这个仞,主要是测量高度和深度的。我么最熟悉的莫过于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中诗句:“一片孤城万仞山”,这个仞其实就讲的的是山的高度。

那么,加上第一点的方言谐音,这个“仞”最容易谐音成“印”。但是让人不解的是,周尺一尺约合23厘米,也就是说按仞来算的话,这一仞锅难道是575px乘以8尺的深度吗?那可就得是184厘米深了,这个显然是不可能的。

第三,“印”是指锅上的印记。 这种说法是,其实锅的大小是一定的,但是造锅的人一天得造很多锅,大大小小的都不一样,有些锅尺寸相差不大,分辨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就在锅上做下印记,比如说六个印的锅是1尺8,八印的锅是2尺2等等,这样要好分辨一些。

综上所述, “印”并不是国家统一的度量衡,民间对它的解释也不一致,所以这个“印”到底指的是啥,现在农村里也没有多少人清楚。不过,现在很多地方买锅基本上都是按“尺”算,比如说一尺八的锅等等,可以不用再纠结几印几印锅的这个概念了。

农村土灶用的生铁锅现在仍有用的,只是当停电时或者家中人多时用,比如煮羊肉汤,猪肉汤,炸丸子等。至于生铁锅如何以印为单位,本人浅谈一点认识。大家知道,过去蒸馍除了用锅盖,锅口与锅盖之间还要有加一个盖苫子。所谓盖苫子,就是用高粱稭外层硬皮编制的。过去我村多数男人以编席打篓赚些零花钱,耳闻目睹,笔者也不例外,自编自用。编锅上用的盖苫子以锅口大小为依据,一般是外口大出二寸,即:5印锅口直径1.6尺,6印锅锅口直径1.8尺,7印锅2尺,8印锅2.2尺,9印锅2.4尺,10印锅口径2.6尺。至于一印是多长,笔者学识浅薄,不敢妄谈。

农民过日子,从古至今,你可以家中缺吃少穿,你可以饥荒债务一屁股,但家里决不能少一样物件,哪怕是家徒四壁,只要是有个家,无论什么样的家,家中必须有一口大铁锅。

“印”是一种非法定计量单位,是用来特指锅的口径,在过去农民们认为一印就是一掌,相当于56-84厘米,因此即便都是买八印锅,只要不是一起买的,那么铁锅大小也是有出入的。

那些年听到最多出自农民口中的一句话:若是孩子读书,那么家里哪怕是需要砸锅卖铁,也一定供养孩子读书。这话咱不是强调农民对孩子能够学习知识有多看重,咱说的意思是,锅是农民心目中的最重要的家产。

我们村里目前为止,村民几乎家家户户有八印大铁锅,我家里有两口八印大铁锅,对了,老家农民称呼锅用的单位是口:一口锅,两口锅。虽然现在农民家里都有大铁锅,但使用频率低,除了蒸包子、蒸馒头和煮红薯、煮老玉米,大铁锅一般情况下被闲置下来不用。

过去农民们买锅,最初是根据家里人数来买锅的,家里人越多,买锅越需要印数大的锅,因此有人索性把几印锅看成是几人锅,比如六印锅能做出六个人的饭,八印锅能做出八个人的饭。

而印在我们农村是一个数量单位,是我们山东人对锅的型号用的单位,印数越大代表锅越大,通常农民们会根据家中使用的铁锅大小来盘锅台,我们村村民几乎家家户户是两口八印大铁锅,在厨房一角盘正方形锅台,八印锅的锅台比炕面稍微矮一点。

记得我小时候,听老人们讲了村里最缺德的儿媳妇,这个被老人们认为最坏的儿媳妇就因为一口锅,落下了一辈子的缺德名。

据说当年邻村第一孬老杨的闺女小杨嫁给了我们村的二混子小周,结婚第六天,小两口吵架,俩人一个比一个脾气大,小杨臭脾气随了她爹,不讲理的倔强,只不过小杨毕竟是女人,没力气。两人吵着吵着竟然动手推搓起来,当小杨被小周一把推倒在沙发上时,小杨彻底爆发了。

被小周惹乎疯狂了的小杨从院子里抱来磨家什的大磨石,返身回屋,那时候锅灶都在正间,一进门俩锅灶一边一个,小杨推开了一个锅盖,举起磨石砸进了锅里,八印大铁锅当场被砸了个稀碎,然后把自己头发扯乱了以后,转身跑出了老周家,大街上边跑边哭边喊:老周家打死人了,刚娶了媳妇就往死里打啊!!

瞬间老周家的儿媳妇在村里成了村里名人,敢给婆婆家砸锅的人还是头一遭听说,不管小杨有理没有理,砸锅这个行为让村里人对她刮目相看,大家对她的议论是一边倒的趋势,都认为这闺女没被老家教育好,缺了八辈子德的人才会砸人家锅,后来小周和小杨离了婚,再以后小杨没能找到婆家,没人愿意娶敢砸锅的女人。

我们老家到现在还是说六印锅,八印锅,没多复杂,就是农民们自己使用的数量单位而已。

㈩ 美国家庭厨房里一般用的都是什么炉灶

1、电炉(电阻炉)不是电磁炉:Electric Range
2、天然气灶:Gas Range
基本都是四个炉头
另外用得很多的是:微波炉 Microwave Range

阅读全文

与印度人家里用的什么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男足对伊朗哪个台 浏览:45
中国古代印尼叫什么 浏览:737
伊朗新年是什么时间 浏览:466
丹顶鹤在中国哪里越冬 浏览:217
伊朗石油怎么运输到中国 浏览:431
二战意大利美国哪个更强 浏览:17
建行在越南取钱手续费多少 浏览:446
抄底伊朗什么意思 浏览:50
中国移动语音如何设置 浏览:13
英国什么时候实行炮舰政策 浏览:941
ems寄到印尼多少钱 浏览:591
为什么要去印尼盾国家打工 浏览:98
中国电信怎么看电视 浏览:862
印尼的果冻果是什么 浏览:681
1885年英国什么报纸停刊了 浏览:563
在北京申请英国t4签证要多久 浏览:6
劳森为什么来中国了 浏览:665
伊朗为什么不把油卖给中国 浏览:513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赤脚医生 浏览:92
印度舞腰链怎么用的时间长 浏览: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