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的女人地位有多低
虽说现在全世界各地都在宣扬男女平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一些国家的女性地位是非常低。而在和我们国家接壤的周边邻国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印度。印度大部分的女性是没有工作的,只能依附于男性,而且也没有什么话语权,事情稍微做得有一些不对,可能就会被丈夫打骂。不止如此,印度还有一项习俗,简直是将女性的价值完全的否定,而且不管国家如果颁布法令都无法得到彻底的禁止,简直可以说是惨无人道。这个习俗就是当地的一种殉葬制度——萨蒂!
尽管古印度教教义宣称,“萨蒂”能令女人灵魂得以净化,随夫死后或飞升天堂,或有更好的转世。然而,透过一幕幕自焚的画面,一具具被烈火烧焦的尸体,我们看到的只有“萨蒂”殉葬制度的残酷。
印度女性一直在努力,却难以废除“萨蒂”
印度女性近些年来一直在努力地争取自己的权益,希望可以废止这项制度。可即使是在国家已经颁布法令的情况下,仍有不少人女性会迫于社会压力而殉夫。这一让现代人无法接受的制度,之所以在印度盛行,本质上来说还是极端男尊女卑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彻底地体现了印度女性的社会地位有多低下。
❷ 古印度文明的废除陈规陋习
废除印度社会许多陈规陋习,如寡妇殉夫、童婚、杀婴、神灵裁判、奴役战俘等等。此外还创办学校,让女子受教育等。
此外,阿克巴也关注发展农业和水利灌溉外,特别重视发展商业;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扩大商业交通网,在全国范围内修筑公路,此外还创办学校,让女子受教育等。1585年以后,阿克巴又进行了新的扩张,扩大了帝国的版图。
阿克巴死后(1605年),统治阶级愈来愈腐败,他们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为了充实国库,又恢复包税制;对外发动对南印度的扩张战争,战费激增,人民群众再度陷于苦难的生活之中;随着采邑变为世袭领地,地方封建主独立性加强,各地总督纷纷割据称雄,中央权力削弱。从1498年达·伽马到达卡利库特时起,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殖民主义者相继侵入印度,进行残暴的殖民掠夺。人民群众在国内外反动势力压迫下纷纷举行起义。莫卧儿帝国逐渐衰落。
❸ 印度文明有什么特点
印度文明的特点:
1、宗教性。
印度历史上曾先后产生并流行多种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均起源于印度。此外,主要的世界宗教如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和琐罗亚斯德教等在印度都有自己的信徒。多种宗教在印度的长期共存和印度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形成了印度文化浓郁的宗教性,宗教生活和宗教文化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中心。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都在印度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宗教文化。古代印度的凝聚力量主要是宗教,宗教以外的凝聚力是较微弱的。宗教的统一作用还表现在民族认同上。在印度,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和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民族认同,人们生活的重心不在国家政治而在宗教上。印度人曾经容许无数民族的统治者君临其上,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他们不大在意什么人来统治、剥削他们——无论是本地人或异邦人。对他们而言,要紧的是宗教而不是政治,是灵魂而非躯体,是无数的来生而非暂驻的今生。
2、多样性。印度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内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印度的历史犹如一条长河,在它的大部分时段里,都是水流湍急而混乱,只在少数几个时段水面平静而宽阔。非常粗略地说,印度在历史上统一与分裂的时间之比大体是三比七。在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无论北印度或南印度都存在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政治实体,它们之间长期征战不已,相互吞并。印度历史上只有前述三个帝国的统治超过了次大陆半数的土地,其他王朝都只能称其为地方性政权。即使是这三个大的王朝,也从来没有完全统一过次大陆,仍有诸多小王国未归在帝国的版图内。号称统一了全印度的孔雀王朝,实际上也只不过是以宗主权加在原来的统治机构之上而已。阿育王从来没有自称过“印度之王”,而只称自己为“摩揭陀王”,并把其广大的领土称为“征服之地”。所以,印度文明呈现出举世罕见的多样性。印度还是一个多语言的国家,操不同语言并信仰不同宗教的不同民族产生了不同的文化。
3、包容性。印度文化从来就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吸收异族文化的过程中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印度历史上屡遭外族入侵,它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为外族征服的历史,印度的文明史可以说是一部不断地接受异质文明挑战、不断与异质文明交流的历史。
总的来看,古印度文化在世界上曾经产生过巨大影响,印度文明在近代的衰落不过是一时的历史现象。随着印度经济和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相信印度文化也终将像中国文化一样大放异彩。
❹ 古印度女人在家里和公共场合的地位
案例很多,略举几枚以证吾言不虚。据《新印度时报》、《印度斯坦报》、《沙哈拉报》、《觉醒日报》等报道,仅2000年11月到2001年2月,印度新德里及其周边,共发生烧死小媳妇案件8起。据印度国家犯罪记录局统计,1996年、97年、98年,全国分别有5513名、6006名和6917名妇女因嫁妆而被烧死、掐死、毒死或刺死。自杀的还不算。分别有35246名、36592名和41318名妇女因陪嫁而遭受残酷折磨。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印度受到传统男尊女卑的风俗影响,妇女社会地位低落,现实生活中的妇女有如次等国民,然而随着女性意识的抬头,基于男女平等,妇女开始争取自己应有的权益,愈来愈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步入社会,表现不输男性,使得印度妇女逐渐阴暗,迎向光明。
10月间,路经孟买,汽车进入市区的途中,被一个车队阻断了去路。当地的马哈塔省(Maharashtra)正在选举议员,这个挂满旗帜的车队,显然是一列竞选队伍,为首的车上站着一位中年妇女,英姿飒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她就是率领国大党赢得5月国会选举的桑尼雅.甘地(Sonia Gandhi),这位被9月6日富比世(Forbes)杂志推崇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十位女性之一,在亚洲排名第二,世界第三。
就在大家被这位印度最显赫的妇女吸引的时候,一名形容枯槁的少女,怀抱着瘦弱的婴儿,敲着街上汽车的车窗,用手指着她的嘴巴,再指一指怀中的婴儿。她是印度街头随处可见的女乞丐。如果桑尼雅代表这个国家女权的极致,那么这位少女势无疑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缩影,两者有如天壤之别。
❺ 古印度的文化传统
古代印度实行严厉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主要存在于印度教中,对伊斯兰教和锡克教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古代印度时期,因为当时印度是奴隶制社会,共有四个阶级,分别是:
婆罗门(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层级的祭司。其中一些人参与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权力)
刹帝利(掌握军事和政治大权的等级)
吠舍(平民,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
首陀罗(从事农、牧、渔、猎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各职业,其中有人失去生产资料,沦为雇工,甚至沦为奴隶)
这是因为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说梵天用口造婆罗门,用手造刹帝利,用双腿造吠舍,用双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了社会职业,永世不可改变。各族间不可通婚,下一等级的人不允许从事上一等级从事的职业。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被视为古印度文明的象征,正如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是古巴比伦文明的象征。 种姓制度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开始萌芽。后来在阶级分化和奴隶制度形成过程中,原始的社会分工形成等级化和固定化,逐渐形成严格的种姓制度。
种姓是世袭的。几千年来,种姓制度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方面影响很深,种族歧视至今仍未消除,尤其广大农村情况还比较严重。
独立后,印度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消除种姓歧视。首先是制定了有关法律规定。1948年国会通过了废除种姓制度的议案。后来宪法和各邦法律也都做出相应规定,保护低级种姓利益。政府还在教育、就业、福利等方面对低级种姓者提供大量帮助。
社会的进步,印度的种姓制度也在发生变化。如种姓制度中的内部通婚制受到冲击,如高种姓的女子也同低种姓的男子通婚了。人们对职业的看法也有所改变,衡量职业高低不再以宗教思想为基础,而以金钱、权力为基础。在城市里,各种姓人们之间加强了来往与交流。 在印度的传统上十分重男轻女,因为女儿结婚时,父母必须准备一笔丰富的嫁妆,如果没有嫁妆,女儿是嫁不出去的。
印度教徒在恒河“圣水”中沐浴
印度人庆祝孩子出生与平安成长的方式,就是到寺庙进行“普迦仪式”、唱颂祈祷文,然后和亲朋好友举行餐宴。
印度小孩出生后,父母都会找人为他们占卜,孩子的名字多半取自英雄或神祇。孩子的生辰八字尤其受到重视,因为这可以决定孩子未来的婚姻对象。 普迦是印度教中向神祇膜拜的仪式,普迦仪式必须由祭 司担任。仪式中信徒会将神像装饰后抬出寺庙游行庆祝,并且奉献鲜花、椰子、蒂卡粉……等供品。最后再由祭司手持油灯,在神像前面进行“阿拉提(arati)”。
“阿拉提”的过程中,信徒用手轻轻覆盖祭司手中的灯火,然后在自己的眼睛上碰触一下,代表接受神祇赐予的力量。
通常在普迦仪式结束后,信徒可以分到一些祭祀过的鲜花、蒂卡粉或水,称为“波拉沙达(Prasada)”。所以在印度,只要看到印度人从寺庙膜拜出来,额头上几乎都涂有红色或白色的粉末。 印度男性多半包有头巾,这种头巾称为Turban。头巾有各式各样的包裹方法,其中锡克教男性头巾,具有特定样式。根据传统,锡克人从小到大都必须蓄头发、留胡须,并且包着头巾。小孩头巾样式比较简单,只用黑布绑成发髻的形状。成年人的头巾样式比较复杂,首先必须用黑色松紧带将长发束成发髻,然后再以一条长约3公尺的布,裹成头巾,样式为两边对衬成规则状。锡克人头巾色彩繁多,有的人甚至搭配衣服颜色。
印度男性多半穿着一袭宽松的立领长衫(Tunic),搭配窄脚的长裤(Dhoti),拉贾斯坦地区男性,裤子是以一条白色布块裹成的,头上的布巾,花样变化极多,色泽鲜明。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纱丽(Sari),纱丽是指一块长达15码以上的布料,穿着时以披裹的方式缠绕在身上。印度妇女擅长利用扎、围、绑、裹、缠、披……等技巧,使得纱丽在身上产生不同的变化。
拉贾斯坦妇女的纱丽较短,只有披覆在头上,但是彩色缤纷、镶有金银绣边。拉贾斯坦妇女的上衣,有点像似没有领子的中国凤仙装,下身是一条滚边的及地长裙。
纱丽穿着方式:
印度妇女传统服饰,是用一块长达3公尺的布包裹出来的,这块布称为纱丽(Sari)。印度纱丽的穿着方式变化繁多,不同的种族、区域、信仰,会有许多不同的色彩、质感和穿裹方式。印度妇女穿着纱丽时,上衣是一件短袖、露出肚脐的紧身衣(Choli),下身是一条及地的直筒衬裙(Ghagra)。
纱丽最基本的穿着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首先拉住纱丽布左边一端,塞进右侧的衬裙裙头。
2. 将纱丽布由右至左环绕下围,约三、四圈。
3. 接着用纱丽布在右前方折成四折,并且塞入裙头。
4. 然后将剩余布块,由左后方绕过右边腋下,披向左边肩膀上。
5. 最后直接将纱丽布披在肩上、或披覆在头上。 古印度最早的文学作品是《吠陀》,其产生最古、文学价值最高的是《梨俱吠陀》,它是一部诗歌总集,共有1028首诗歌,以颂神为主,也有世俗诗歌。所以《吠陀》不单纯是宗教经典作品。古印度最着名的文学作品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两部史诗。前者长达10万颂,后者约有2.4万颂,是古代世界绝无仅有的长诗。《摩诃婆罗多》有18篇,主要内容是说婆罗多家族中居楼王一支与般度王一支之间争夺王位斗争的故事。双方经过许多曲折的斗争,最后不得不进行了为期18天的大战。战争据说卷入了印度所有的国家和部落,结果是居楼王一支全部战死,般度王一支取得胜利。相传这部长诗的作者是毗耶娑,实际上是很多代民间诗人逐渐积累并编集起来的。它的基本内容在公元前5世纪已大体形成,而最后定本是在公元4世纪。《罗摩衍那》有7篇,主要故事情节是:居萨罗国的十车王之子罗摩,因遭继母陷害,与妻子悉达在森林隐居14年。后魔王罗婆把悉达劫到楞伽岛,即斯里兰卡,罗摩在神猴的协助下,率猴兵打败并杀死魔王,救出了悉达,然后携悉达回国为王。相传此诗的作者是蚁垤,实际上此诗也是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2世纪期间逐渐编成的。两部史诗虽然是神话故事,但有哲学、宗教、法学以及各种科学知识的论述,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情况,也反映了雅利安人向东、向南扩张的一些情况。尤为可贵的是,它贯穿着对正义善良的深切同情,对奸诈残暴等丑恶行为的无情揭露和谴责,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份瑰宝。
古印度的民间文学作品也占有重要地位。它们大都保存在《五卷书》、《益世佳言集》和《佛本生经》等作品中。其中《佛本生经》流行最广,主要记述佛陀前生的故事,保存在这里的民间故事都经过了佛教徒的加工整理,原作品的主人公也被附会为佛陀,以宣扬佛教的教义,但它仍保留了不少优秀的、健康的世俗性故事。这些故事鄙视奸诈,同情善良,寓意深刻,爱憎分明。这些伸张正义的作品不仅有重要的文学价值,也为研究当时社会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全书有550个故事,其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 从建筑艺术看,吠陀时代与列国时代基本上是木质结构,这些建筑物现已荡然无存。阿育王时,开始用砖石建筑材料,桑奇地方保存的佛塔就是用砖建成,以后又扩大,并砌上一层石块。该佛塔呈半圆形,直经约30余米,顶端为平台,台上造一方坛,坛上竖立层叠着的伞形柱,这是佛教徒奉祀佛骨的地方。该佛塔周围有环形道路,并绕以栅栏和四个大门,四个大门都布满了以佛教题材为中心的精致雕刻。
阿育王沙石柱,也是古印度建筑艺术的重要遗迹。这些高达15米的石柱,最重的达50吨左右,除奔马、瘤牛、大象等造型的柱头外,最着名的是萨尔纳兹大石柱,其柱头的四个背对背蹲踞着的狮子,栩栩如生,雄劲有力,象征着帝王的权威。 在医学方面,《阿闼婆吠陀》中已记载了77种病症之名,并开出了对症的药方,当然,这些记载也夹杂着巫术谜信。最着名的医学着作是《舍罗迦本集》和《妙闻本集》。相传舍罗迦是迦腻色迦的御医,2世纪人,他的书被誉为医学网络全书,探讨了诊断、疾病预后和疾病分类问题,并把营养、睡眠与节食视为维护人体健康的三大要素。书中提到的药物有500种。妙闻稍晚于舍罗迦,他的书内容比较广泛,除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外,还研究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病症达1120种。尤其是在外科手术上有相当高的水平,书中记有120种外科器具,并有拨除白内障、除疝气、治疗膀胱结石、剖腹产等手术方法,所记药物多达760种。这两本书今天仍有实用价值。
❻ 为什么印度如此歧视女性
印度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伊斯兰教,而这两种宗教都或多或少的歧视女性,印度教首当其中。
还有早期印度教的经典《爱达罗氏梵书》中就说“儿子对父亲来说是一条救生船,在他身上有着无暇的天堂的世界,女儿是悲伤的源泉。”
当然了,这些都是古印度的糟粕,到了现在早已被废除,印度包括新德里、孟买这些大都市区域,思想还是比较开放的。但还是那句话,这种传统根深蒂固,绝不会一朝一夕消亡,尤其是对于印度这样人口基数大,贫富差距明显的地方。
❼ 印度女孩的“无才便是德”曾经有多荒谬英国殖民者平权立下大功
几乎所有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中,女性教育都有一段被忽视,甚至被刻意打压的黑暗时期。
中国 历史 上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观念,印度 历史 上也有类似于“三从四德”的鄙陋理念。
就印度来说,我们虽然要谴责英国殖民者对印度次大陆的掠夺和压榨,但也不能否认他们对印度女性教育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印度古代女子教育的盛衰,其实和印度教文化的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关系。
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的早期,也可以说公元前14世纪左右,吠陀时代的早期,印度女子的教育权利其实并不缺失,甚至是和男性平起平坐。
当时印度女子的 社会 地位也不是很低,她们和男子一样接受教育,也同样能在国家机构中担任要职。
也就是说, 女子教育受重视程度的高低,其实和当时的女子地位有直接的关系 。
在印度的神话传说中能出现加尔吉(Gargi)等女智者,在某种程度上是当时女子教育的 历史 反映。
随着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的日渐兴盛,印度 社会 中的女性地位越来越低,女性的受教育权也越来越被压缩。
这一点在印度教的各种典籍中都有体现,例如印度教圣典之一的《摩奴法典》。
《摩奴法典》特别详细规定,女子未嫁应该从父 婚后应该从夫,夫死应该从子,无子则从夫家亲族,负有操持家务,养育孩子的职责,其实和中国 历史 上的“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如出一辙。
从吠陀时期的中后期开始,印度 社会 中的女子地位不断下降,受教育机会也越来越少,以至于在莫卧儿王朝时期终于形成了“深闺”制度。
印度古代的“深闺”制度,有点类似于中国古代“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说法,但在细节方面要恐怖的多。
至于它的具体内容,各位条友可以参考五斗以前的一篇图文,《印度美女脸上的神秘面纱,美则美矣,可谁知道它承载的泪水和伤痛》。
今天五斗仅仅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各位条友就明白“深闺”制度的残酷性。
在当今印度 社会 中的某些偏远地区,如果一个无辜的印度弱女子遭到了坏小子的“那一种”伤害,这个受害的弱女子有时会被认为“不洁”,通常会被荣誉谋杀,或者嫁给那个坏小子——即使她是受害者。
在印度古代 社会 中的深闺制度下,一个深居家中的待嫁女子,如果她的面容被父亲或者兄弟之外的男子看到了,她极有可能就会被认为“不洁”,从而遭到各种的迫害。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试问印度女性在如此低到尘埃的 社会 环境里,又有多少女子会得到受教育的机会。
当然了,我们不排除上层 社会 的某些贵族女子,即使养在深闺之中,但也有财力可以雇佣专有的教师,接受合理的教育,但这样的女性毕竟所占比例极低。
·17世纪以后,英国开始在印度次大陆殖民,冲击到印度的传统经济和传统文化,女子教育方面也不免会受到影响。
例如,1824年的时候,英国就开始在印度孟买开办女子学校;1833年的时候,英国就在印度颁布律法,不得因为性别原因来甄别一个人是否可以担任高级职务,女性的教育自然也是如此。
不过,就五斗看来,印度女子教育的巨大改变,以1857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印度土兵叛乱)为分界线,前后有着明显的不同。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前,英国仅仅把印度作为原料的产出地,以及制成品的倾销地,直接接触的往往是印度的中上阶层,影响的也仅仅是印度中上阶层的女性教育。
1857年民族大起义以后,英国政府调整了对印政策,开始着力在印度殖民地做一些建设性的工作。
除了以前的筑路,修桥等工程以外,英国在印度还开始兴建了很多的棉纺织厂和黄麻纺织厂等实业工厂。
由于印度农业和手工业经济的破坏,也由于类似于纺织厂这些企业的特殊需要,很多印度中下层女性因为生存的需要,走出深闺,加入了英国殖民者在印度的企业。
这一切对于松动印度传统的深闺制度,创造女性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就像五斗在前面所说的一样,印度女性的教育权,其实是和她在印度 社会 中的地位正相关。
英殖民下的印度 社会 ,中上层的女性被鼓励参与各种公众活动、创办出版物等等。
中下层女性被广泛地吸收入英属印度的矿业、纺织业和茶叶等实业,提高了印度女性的经济地位,也相应地提高了她们的受教育权。
1947年印度独立以前,印度女子的识字率已经达到了7%-8%左右,这在当时的亚洲已经是一个非常靓丽的数字。
女性受教育权利的高低,其实是判断一个 社会 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
英国殖民印度的 历史 ,是一部印度人民被伤害的血泪史,也是一部英国对印度的掠夺史,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它曾给印度女性教育带来的正面影响。
以史为鉴,这“史”就要全面综合,不能有失偏颇,这样才能对后人有更多,更有益的借鉴意义。
参考资料:《印度近现代史》、《印度 社会 和女性》、《殖民时期印度 社会 世俗化研究》等资料。
❽ 佛陀主张男女平等 吗
男女平等,不代表男女一样,从相上看,女人有许多落处。
从性上讲,男女相悉皆幻妄,体性一如。
男女本无定相,
如来性是丈夫法故,若有众生,不知自身持有如来性,虽是男儿身,我说此辈是女人。
若有女人,能知自身持有如来性,虽是女儿身,我说此人是男子。
转女成男,是化生转女成男,不是这个肉身。
是否佛陀老人家有重男轻女的嫌疑?
不是的,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不了解当时的情况和不理解佛法。
在当时,古印度女人的地位非常低,是男人的依附品,女人在那种情况下,身心都是取乐男人的工具。这样女人的终极心态就是如何能附庸到一个好男人,而那些持戒清静、心无邪念、体健年轻、专一的修行人,是最好的选择。哈哈,就如同当现代人的观点变成金钱第一的时候,只要你有钱,哪怕已经76岁了,也照样一大群所谓的貌美如花的人跟着你,不分男女。
人生本来如此,在需要满足自己内心的欲望时,当道德与利益产生冲突时,这时的选择决定着人心的去向,余下的则是唯心所感的果报了。佛陀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弘扬大方广法身圆觉的境界,那么女人就是佛教入门比丘及在家居士第一要防备的,否则,如同小树幼苗,没等长成树就已经被洪水冲走了。
综合前面的,大家也许会发现,佛陀那个时代的女人有这些特征:
1)、喜欢依附别人,没有自己;
2)、喜欢引诱异性对自己心动,从而得到满足感;
3)、不喜欢担当,不喜欢有压力,不喜欢负责任;
4)、以能取乐异性为自己才华的体现,喜欢放逸、玩乐;
5)、极度的嫉妒,喜欢缠附异性,尤其认为对自己有大用处的异性,同时对他身边的同性起大嫉妒心;
6)、女人常作魔王的眷属,引诱修行人,坏其禅定,为自己乐;
7)、女人其言如蜜水,其心如毒药,原因为自己的私念而动;
8)、女人情重而理弱,禅定功夫弱,心量小,多疑。
那么在《法华经》中记载,8岁龙女即身成佛。好像与上面讲的不相同,何也?
这又是因为,从般若的角度看,女人无定相,也就是你有大丈夫的心,就是大丈夫;同理,即使你是个男的,但有上面那8条特征,你也是个女人。是个不易成就的女人,哈哈。理当回家洗衣服,抱孩子去。
在这里讲的女人,即是有女性心理特征的人。大家看看现在社会上还有几个有男人风范,就知道为什么男足失利,为什么你不易修定,为什么阴气重,阳气弱了。
❾ 为什么在古印度家庭重男轻女现象如此严重
在古印度,家庭的形式为父系家庭。父亲是一家之长,家庭成员包括妻子、孩子以及男系方面未婚的亲属。富裕的家庭还有仆人和奴隶。在家庭生活中,父亲拥有绝对的权力。据古希腊作家阿利斯托布鲁斯记载,咀叉始罗城经常有些因贫困而无力嫁出自己女儿的父亲,把女儿带到市场,敞开她们的上身,供人观看。若哪位男子看中了而且女子的家长也同意,谈好条件即可成亲。在吠陀时期,父亲甚至有权出卖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在家庭子女中,儿子的地位要高得多,在家庭教育中也更受重视,因为儿子能传宗接代,这与中国封建思想中的子女观极为相似。儿子们在宗教上也有特殊的地位,婆罗门教认为,只有儿子才能主持父亲的葬礼,只有儿子奉献的祭品,在天国的祖先和父亲才能收到。《爱达罗氏梵书》说,儿子对父亲来说是一条“救生船”,女儿带给父亲的则是悲伤。印度家庭中“重男轻女”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在日常生活中,儿子与女儿所受的教育是有极大区别的。
❿ 古印度的婆罗门打着为女神服务的旗号实际上却在干什么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非常强调妇女贞节,然而,婆罗门在强化种姓制度的另一面,却保留了原始的戴沃锡陋俗。它打着为女神服务的旗号,实际上是在把一些青年或少女买进寺庙后供婆罗门祭司蹂躏,使他们声称的寺院变成了比妓院还肮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