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和印度的关系为什么一直不太好
由于中印两国在藏南地区的边界问题还未解决,所以说,两国关系始终保持一种不冷不热的状态。
② 为什么我国不把印度当做真正的对手看待
因为中国本身是本着友好互助的原则与世界各国交往发展,而且印度本身也没有发展到阻碍中国的地步,不足以成为中国的对手。
在印度,“中国”是一个炽热的词汇,不仅印度的政客,即使是平民百姓,也经常关注中国的动态。印度的媒体,常常用大幅的版面介绍中国。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国,“印度”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名字,很少有人提到它。这个现象就像印度青年伊沙尼.古普塔(Ishani Gupta)总结的那样,“在中国,中国人几乎从不谈论印度”。
“我将提供一个诚实的答案,但并不意味着对印度的不尊重或侮辱,我只是说实话。简短而直接的回答是‘不’,中国人的普遍看法是,印度不够资格做中国的竞争者,也不是中国的严重威胁。”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印度无论在基础设施还是经济上,都比中国的情况要好得多,所处的国际环境也比中国宽松得多。但是,在今天,中国的经济总量比印度大6倍。在中国人看来,印度是一个失败的国家,因此,他们在与其他国家比较时,从来不拿印度作为对比对象。”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认为中国和印度应该是合作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
③ 中国对印度军队侵入中国领土的态度为什么这样软弱
原因如下。
④ 印度已侵入我国境,为何不反击是太软弱,还是武力不如人
一是中国是先把路修好,八月底可完工;二是印度太穷,战事一开,成千上万的印度贫民会涌入中国;三是双方实力悬殊太大,中国怕被指以强欺弱;四是九月份印度不撤离,会动武。
⑤ 中国和印度两国外交关系不好的根本原因
国家间关系好坏亲疏,从根本上来说都是因为国家利益。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意识形态的因素大幅减少,国家利益更加凸显。
印度曾经长期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统治期间,印度的政策是向南扩张以控制印度洋,向北则控制喜马拉雅山区诸国,防范俄国的扩张。英国殖民势力撤出后,这样的战略方针仍然在印度占据着主导地位,只不过“北防俄国”变成了“北防中国”而已。同时印度继承了英国所划定的所谓“麦克马洪线”,非法侵占中国领土,甚至长期不承认西藏是我国领土,对我国提出了无端的领土要求,并试图通过武力来巩固其非法所得领土。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就是这样打响的。此外,印度一直希望能够成为世界性大国,争夺在南亚乃至整个亚洲范围内的主导权,而中国悠久的历史,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在世界上尤其是亚洲范围内的巨大影响,一直让印度很是羡慕和嫉妒。再有一点,就是中国一直对巴基斯坦提供各类援助,而巴基斯坦与印度因为“克什米尔”问题一直关系紧张。
不过近来中印关系还是有了不错的发展。2003年印度总理访华时明确承认了中国对西藏地区的主权,中国则支持印度“入常”,两国之间找到了共同的利益所在。因此,中印关系里,合作和竞争两方面的因素会长期并存,但随着印度逐渐以务实态度来处理对华关系,加上中国不断提升的综合国力和影响力,中印关系中合作将日渐成为主流。
⑥ 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对印度的印象这么差
因为印度的治安特别不好 ,卫生也比较差 ,食物也不太干净 ,建环境交通措施也不太完善 ,所以对印度的印象比较差 。
⑦ 为什么中国一味的忍让印度的无耻呢
这里至少涉及中印、中美关系。
借着中印两国总理和外长会晤的和解暖风,近来争先恐后对中国“口诛笔伐”的印度媒体中也开始出现反思声音,认为中印两国公开冲突的代价很大。
中印合作对印度的好处
印度通过与中国合作可能得到的利益有:
(1)可以缓解其对(东北部)安全的担心,从而节约军费开支;
(2)获得中国对印度大国地位的承认,至少是对印度南亚大国地位的承认;
(3)通过中国缓和与巴基斯坦的关系;
(4)与中国在贸易、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合作更加紧密而带来的利益;
(5)中印俄在共同对付恐怖活动和推进多极化等方面的合作更加紧密而带来的利益。
不合作对印度的好处
印度从与中国不合作而维持“非敌非友”的现状可能得到的利益是:
(1)美国和俄罗斯想利用印度来“平衡”或“围堵”中国而给予印度的支持,比如美俄对印度大国地位的承认、支持其获得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等;
(2)和美国的贸易、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利益;
(3)通过打“西藏牌”所得的利益;
(4)目前与中国在贸易、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合作利益;
(5)中印(俄)目前在共同对付恐饰活动和国际犯罪以及推进多极化等方面的合作利益。
通过比较和对现实状况的权衡,结论就出来了:印度维持目前“对抗大于合作”的“非敌非友”状况对自己最有利。
中国更希望合作
从中国的角度看,和印度达成战略和解不仅会获得一些利益,也同样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中国能从中印和解中得到的利益大体上有三:(1)印度在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支持,比如反对单极世界,不和美国一起围堵中国;(2)印度放弃“西藏牌”,中国的西部更加稳定;(3)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合作更加紧密。
中国有可能要付出的代价是:和解可能导致巴基斯坦不满,从而有可能损害中国在穆斯林国家的良好形象,引起更多穆斯林极端分子支持我国西部地区的分裂主义。
由于中巴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考验,中国和印度改善关系的同时也一定会考虑到巴基斯坦的利益,因此,中国可以将付出的代价降低到很小。这意味着理论上,对中国来说,同印度达成和解的所得会比所失大。但不幸的是,因为印度对中印和解的判断是负面的,所以中国很难从印度得到些什么。
其次,国际关系的系统性决定了印度对中印合作的计算并不完全由中国的行为决定,它至少受到美国、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家行为的影响。
总战略是以静制动
印度的崛起和中国的崛起一样,是我们和世界必须面对的事实。中国在南亚的战略不是要遏制印度,而是要保证印度不威胁中国的利益。我们无法否认印度从来就是南亚次大陆的地区性超级大国。而且未来肯定会是一个世界大国。我们的目的不是试图阻止印度力量的上升,而是谋求一个强大的印度不会因为其民族主义而对我们敌视。要塑造新世纪中国的理想安全环境,其中的任务之一就是构筑一个尽可能友好的中印关系和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南亚地区。
⑧ 为何中国对印度老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态度,不加以防范
楼主这居安思危的精神值得表扬。
目前中日,中印关系都是中国维护周边关系的短板,但是抓大放小,日本近些年来领导人更迭频繁,对华政策也是忽冷忽热,搞好与日本的关系可以有效的保障台湾问题的解决,也有利于搞好与美国的关系。而且日本为一经济大国,其对华态度好坏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发展,所以中国近10年来把主要精力放在中日关系上,并且自破冰之旅以来,中日关系一直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卓有成效。
反观中印关系,中国并不是不以为然,而是暗度陈仓。首先中巴是坚定的同盟,而巴又是印度的头号敌人,所以中国在中印关系的处理上更多的是通过巴基斯坦来牵制印度,借力发力,隔山打牛,比中印直接冲突来的要含蓄。其次,印度国内宗教林立,政党林立,民族林立,他们之间时不时爆发冲突,如果想打击印度,只要挑起其内部争斗就可以让其自顾不暇,只是时候未到,要等待时机。
⑨ 为何中国人对印度会有很大的偏见,是了解不够还是种族歧视
并不是这样的,其实我们国家对于印度并不存在太多的偏见,这一点从佛教在我国发扬光大就可以看得出来,佛教其实是起源于印度的,而不是中国,但是却在中国发扬光大,从而走向了世界,对世界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国家对于印度并不是有太多的偏见,试想一下,如果有偏见的话,怎么可能让其他国家的宗教进入我国呢?又怎么可能在我国受到普遍的重视而发扬光大,进而走向世界呢?其实所谓的偏见都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或某个人片面的看法而已,当然之所以有这种看法,也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3、恒河之争
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印度边缘有一条河是恒河,印度认为这条河是他们的圣河,但是这条河其实是属于我们国家的,或者说是一人一半,也可以说是谁都不属于,但就是一个边界,不过印度听到这种说法之后就不愿意了,因此因为这条河他们多次与我国翻脸。
⑩ 印度越界中国为什么不采取强硬措施
国与国之间有很多政治考量的。
中国的领导人要比印度的领导人高明很多。知道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印度领导人比较短视。
中国之所以现在不把印度入侵的军人赶出去,原因是中国是礼仪之邦,首先要展现和平的姿态。如果印度执迷不悟,很可能会发生让印度后悔的事情。
因为这次与以往不同,以往印度的入侵事件一般都是在争议边界上,所以中国可以克制,也可以用犬牙交错的形式与印度对峙。
但是这次不是对峙,而是入侵。 本来中段锡金段的边界属于已定边界。印度却入侵了,还声称是不丹的领土。真的是很可恶的。 中国不打则已,一旦打起来就是必胜,战争也需要合理的预判和准备工作。现在中国预判事情的发展情况,肯定部队也在紧锣密鼓做准备工作。这段时间,主要是在国际上宣传事情的真相,让正义站到自己的一边,让印度的侵略嘴脸露于世人面前。
一旦等中国军队准备完毕,印度再不悬崖勒马,那肯定要兵戎相见的。 这次事情十分严重,以前发生争端都是未定国界,还可以忍受,这次是已定国界,肯定无法忍受!
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也是中国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当时中国的退让,并没有得到印度的理解,却认为中国软弱可欺,是怕了他们。什么他们得寸进尺。最后毛主席和中央军委才决定对印度进行惩戒!
今天的情况差不多。1962年的惩戒,让印度老实了五十年。现在他们那一茬人都下去了, 新一代还是这个毛病,老毛病又犯了。 有待中国在外交和军事准备阶段做好,可能会来真 。至少来个一定程度的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