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条件“很一般”,为什么多出世界高管呢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已经过去了,在这几十年里,我们国家的建设迅速崛起。以勤劳不畏艰苦的体质,日以夜继地发展经济,同时,教育水平也得到提升。另外我国读书是出了名的努力用功,大多数人都是经过20年的寒窗苦读,才开始步入工作阶段。
但这么勤奋的国人来到各大国际组织上、或者知名金融公司等等,能取得管理岗位的人凤毛麟角。反观在我们眼里奇葩思想一大堆的印度小伙伴,却占据了世界高管的半壁江山。我们一起来看看,印度条件“很一般”,为什么多出世界高管?网友:有外挂真可怕!
现状
之前看新闻报道,美国500强企业中,一共有75位外籍CEO,其中印度裔高达10位,力排众多发达国家的金融巨子,占据外籍CEO近七分之一,而我国能担任CEO级别的高管,没有一个。
原因三教育形式
另一个印度曾经大面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因此英国思维方式彻底地贯穿印度的教育层面,西方人也就更加亲近这种开放式的工作模式,以至他们非常受到美国人的提拔与重视。外加印度人严重的抱团行为,举贤不避亲,较为团结的生存理念,因此大面积形成了印度高管圈。
也就是教育和现状让他们的才能得到磨砺,也出现很多网友的感慨:外挂民族的外挂真可怕,出现这么多高管,我们都是为他们打工的啊!另外对此,你怎么看?
2. 为什么“印度帮”在硅谷的高管很多,华人却越来越少
很多人不知道“印度帮”在美国跨国大公司中的存在,直到脸书华人员工疑被印度上司霸凌后跳楼,“印度帮”才进入大家的视野。“印度帮”就是印度人或印度裔美国人,在职场(主要是跨国大公司)中形成的一个利益小团体。
1、不团结,习惯于各自作战,不像印度人喜欢集体行动;
2、喜欢埋头工作,当老黄牛,印度人则喜欢表现,抢功劳意识强烈,容易在职场冒出来;
3、中国学生不喜欢团队配合的体育项目,印度学生则喜欢打板球(印度的国球),团队运动需要队员密切配合才能取胜,这等于锻炼了印度人的团队协作意识;
4、印度人在做好工程技术的同时,有点想法的都会去读MBA,而MBA的目标就是培养管理者,硅谷的科技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创始人会退居幕后,转而雇佣受过MBA教育的人担任CEO,印度人既会工程技术,又手握MBA的敲门砖,自然容易爬上CEO这个实权位置。
3. 为什么硅谷大佬大部分都是印度人
为什么硅谷大佬大部分都是印度人,却鲜有中国人身影?现在,印度人已经打开了从中层通向顶层的晋升通道,谷歌和微软两大帝国的印度裔CEO,已经再清楚不过地向整个科技世界显示:印度裔。
自从谷歌起,硅谷大公司的一项默认传统就是免费开放公司自助食堂。随着硅谷移民越趋多元化,这些大公司的食堂也开始向雇员提供全世界各国菜式。但近几年,硅谷食堂里的咖喱味一阵重过一阵。硅谷员工经常开玩笑称,甚至可以根据每家公司食堂里的咖喱味,来判断这家公司的印度人比例。
照此推理,现在硅谷咖喱味最重的食堂大概就是谷歌了。随着咖喱味一路飘香的,还有印度人在硅谷权力之路上越走越远。现在,印度人已经打开了从中层通向顶层的晋升通道,谷歌和微软两大帝国的印度裔CEO,已经再清楚不过地向整个科技世界显示:印度裔工程师在硅谷没有上限。谷歌新任印度裔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
数不清的硅谷印度裔高官
硅谷的印度高管已经有点数不过来了。其中就有红透半边天的谷歌新任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以及微软历史上第三任CEO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仅仅这两家公司,印度裔高管就已经掌管了8000亿美元的市值。不同于一些族裔高管都是移民二代,这一波登上硅谷权力顶端的印度裔高管,都是土生土长的印度人,大多数都是在印度完成了大学本科教育后来美的。
比如,皮查伊出生于印度第四大城市钦奈的一个普通家庭,住在一个两房公寓里,他的父母连个电视机都买不起。纳德拉则在1967年出生于印度的海得拉巴,在印度的班加罗尔大学获得了电子和通信的工程学士学位,随后前往美国留学,在威斯康辛大学攻读计算器硕士。
当皮查伊在1993年,也就是互联网革命的前夜来到硅谷时,他父母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才帮他垫付了去美国的路费。皮查伊回忆说,当他第一次到史丹福,发现这里连一个双肩包都要卖60美元时彻底震惊了。但皮查伊也发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到了几乎是没有穷尽的互联网世界。
今年 43岁的皮查伊,在谷歌公司内部升迁极快。正是他发明了google chrome,在担任新CEO前,掌管安卓业务已经有两年了。皮查伊从当年那间印度破公寓里动身,用了20年,到现在执掌硅谷最重要的谷歌帝国命脉,这样的跳跃哪怕是发生在“美国梦”的语境下,都令人动容。
硅谷流传的一个说法是,皮查伊曾经一度想跳槽去推特(Twitter),但谷歌为了留住他开出了一张5000万美元的奖金,并最终给他让出了那个独一无二的位置。除了皮查伊和纳德拉外,硅谷的传奇式印度高管比比皆是。
最早可溯源到1980年就来到美国的沙比尔·巴蒂亚(Sabeer Bhatia)。巴蒂亚是hotmail的发明者,1968年出生于印度昌迪加尔,后来在加州理工念书。
还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的软件公司之一Adobe的首席执行官山塔努·纳拉延(Shantanu Narayen),在印度奥斯马尼亚大学念完本科,来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读了计算器硕士。
演示文档共享平台“Slide Share”联合创始人兼CEO 拉什米·萨哈(Rashmi Sinha),出生于印度阿拉哈巴德,后在伯克利大学深造。太阳微系统公司,就是那个发明了Java语言的公司,其联合创始人维诺德·科斯拉(Vinod Khosla)也是在印度出生,于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受教育。
思科首席技术官帕德马锡·沃里奥(Padmasree Warrior),此前还担任过摩托罗拉的首席技术官,同样来自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后在康奈尔大学学习。
谷歌除了皮查伊,还有一位印度裔高管:企业业务总裁艾米特·辛格(Amit Singh),是他在2001年重塑了谷歌搜索引擎的核心算法。辛格在印度北方邦出生长大,也是在印度理工学院的罗克分校读书,后前往美国明尼苏达德卢斯大学念计算器科学研究生。
鲜有中国工程师高管
印度高管的成长路径,其实与中国工程师一模一样的。活跃在硅谷的大量中国工程师,同样也是在中国清华、北大等顶级学府念完本科,然后申请来美国攻读工程类的博士,最后前往硅谷求职。
同属亚裔的印度和中国工程师,在美国其它族裔眼中的印象都高度一致:成绩优秀、技术拔尖,但不擅长体育,总体比较内向,喜欢和自己人扎堆。
但中国工程师能在硅谷真正出头的少之又少,像网络最近高薪挖角的吴恩达可能是一例。1976年出身的吴恩达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国际上最权威的学者之一,名震硅谷。即使是吴恩达,也是出生在伦敦、于香港和新加坡接受教育的华裔,并非像很多印度高管那样成年后才移民来美。除吴恩达之外,就很难数得出几个中国工程师高管的名字。
硅谷一个传统族裔权力结构是:大量担任技术研发任务的中国工程师,往上是一群印度中层,再往上则是美国本地白人高管。
现在,印度人已经用实际行动打破了“天花板瓶颈”。但中国工程师依然停留在“勤奋、靠谱、技术能力强”的研发人员层面,鲜有向管理层的突破。
中国工程师私下对印度同事最大的抱怨,就是认为印度人“互相偏袒”。最被诟病的几大罪状,就是在公司入职时,印度面试官赤裸裸地偏袒印度候选人,甚至不惜放水;在工作中,印度同事又拉帮结派,喜欢口头上表功和讨好上司,个个都爱钻研晋升之道。
古老的印度学徒传统
这些“声讨”当然有中国工程师受压抑的情绪化,但在管理学中,这种“印度式管理”倒也确有出处。瑞士圣加仑大学在2004年搞了一项对印度式管理风格的研究,结论称印度高管倾向于参与式管理,喜欢和下属建立非常深远的关系。“这种管理艺术可能来自于印度的学徒传统,在上下级之间会建立情感纽带”,这篇研究称。
新罕不什尔南方大学一项研究也比较了跨国企业中,印度经理和美国经理的差别,称“印度高管的风格是,上级会非常真诚地替下属考虑,两者之间往往会建立极强的忠诚感,甚至超越了薪水回报”。
这种发源于印度手工艺行业的古老传统,在推动印度裔工程师融入硅谷时显得马力十足。早在沙比尔·巴蒂亚时代,印度工程师和企业家就开始在硅谷拓宽势力范围,靠一代代的积累建立印度企业家在美国的超强人际网络。
三十多年前,第一代成功的硅谷印度创业家,就已经意识到外来移民在美国发展的难处和障碍,开始毫无保留地帮助前来追随的印度老乡。经过几代印度企业家们的努力,他们实际上已经在硅谷创造出了一个良性发展的印度圈生态,包括引荐人脉、设立天使投资,专门帮助初来乍到的印度创业者。“这是靠第一代印度移民非常有意识的努力才争取得来的地位”,《印度经济时报》上的一篇文章中说道。
前几代印度移民另一个突破性成就是,打破了美国人对印度人的刻板印象,认为印度人只能成为优秀的工程师,而不是杰出的管理者。上述文章指出,“当第一代硅谷的印度移民成功打碎职业上的玻璃天花板后,他们还决定要从此互相扶持着前进。他们意识到后来者将面临同样的困境,要想突围,只有抱团。由前人来为后来者打破更多障碍,提供更多经验,开启机遇之门”。
所以,中国工程师最看不惯的“给自己人放水、互相抱团”,虽然可能有意气之嫌,但确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印度高管的做事风格。就是通过这种赤裸裸的互相提携的传统,上一代印度人为今天的皮查伊和纳德拉开辟了道路,向美国人证明了印度人可以担当大任。
对于中国工程师,除了缺乏这种强力抱团的传统外,最望尘莫及的还有印度人英语的母语优势。在吐槽完印度同事“爱拍马屁”后,许多中国工程师也都会哀怨地再自叹一句:“中国工程师就算想拍句马屁也都说不太溜。”
录取率不到2%的印度理工学院
仅仅靠提携,可能能进入大公司混碗饭吃,但要成为“技术至上”的科技公司高管,还是要靠超强实力。皮查伊能当上谷歌CEO,首先还是因为他发明了chrome。
事实上,许多杰出的印度工程师确实是仅凭个人实力,就能让整个互联网世界心服口服。根据2014年的数据,目前硅谷大概有15%的创业公司都是由印度裔创办。
在美国,印度人实际上已经成为由移民创办的科技创业公司中的最大族裔,超过了英国、中国和日本三个族裔加起来的人数。
从 1999~2012年,虽然印度雇员只占硅谷整体雇员人数的6%,但印度人在硅谷创建的公司占全硅谷的比例从7%飙升到了15.5%。创业公司是最能代表创新精神和技术实力的一个指标之一,这些优秀的印度裔工程师,其中大概有一半都来自于同一所印度的大学:印度理工学院。
这是皮查伊和许多其它印度高管的母校,被誉为全世界最难进的大学,录取率不到2%,比哈佛大学录取率还低的多。或许把美国的哈佛、麻省理工、普利斯顿大学加在一起,大概就是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的地位。
据调查显示,在美国高科技企业的集中地硅谷,约2000个新生企业中,约有四成是由印度人开办的,而其中一半是印度理工学院培育出来的人才。
从上个世纪70年代科技产业腾飞的黄金时期起,每年印度理工学院70%的毕业生会选择出国,且大部分都落脚美国。过去50年,印度理工学院总共诞生了17万毕业生,留在美国的就超过3.5万人。
4. 为什么外国的企业很多高管都是印度人
我们都知道美国一些企业他们的员工组成都是非常复杂的,企业的员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的人才,同时他们对于企业的分工也各有不同,而我们会发现在美国的一些排名非常靠前的企业中,经常能够看到很多印度脸孔,那么为什么这些外国的企业中会有这么多印度人呢?
其实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刚进入这个国家想要接受这个国家的习惯和氛围,都是需要花上一定时间的,如果没有这段时间的沉淀往往是比较难了解到这个国家独特的文化,不管是外国的朋友来到我们中国还是印度的朋友,去完美国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在未来想必国内也会有不少这样的人才,可以与国内的技术人员非常友好的进行交流和往来。
5. 国内一团糟,为啥印度人却能在国外做CEO,美国人都要给他们打工呢
印度和中国一样是个人口大国,但是印度国内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咱们,印度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给人感觉特别糟糕。不过印度人却在国外遍地开花,美国等互联网大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美国人中国人都只能给他们打工!印度人在国外为什么这么牛呢?
印度的的学生就不一样了,他们出国之后把外国当成自己的国家,印度因为被西方国家殖民过,高种姓的人的思想比较西化,很容易接受美国的文化。他们虽然也喜欢抱团,但是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形成一个封闭的小圈子,积极参加当地的活动。而且印度留学生那都是高种姓的精英,他们在外国也也愿意提拔印度同胞,这也让印度人在美国混得风生水起,相比之下中国留学生虽然很多,还不乏一些混文凭的,自然就没办法和印度人竞争了!
6. 世界性的公司CEO为何都是印度人
一位朋友金总在朋友圈的总结,中国人在文化及成长环境的影响下,对于多元文化不适应、不善于辩论,知足常乐等造成中国人很少在国际性的公司担任CEO。
我在过去的18年里,有机会和几个印度老板一起工作。来到美国后,美国同事也经常问我为什么印度人能够在世界大公司走的这么远,位置做的这么高,其实总结下来主要有几下几点:
第一是他们从小就对这种多元和包容的文化有自己很深的理解,印度各个邦之间都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语言和不同的信仰,他们会调整自己去适应不同的文化,让他们从小就在一个多元化的文化中游刃有余。而多元和包容性文化是跨国公司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第二就是他们从小就特别习惯在一个充满辩论的环境下成长,在这个过程中能够直面冲突,而且也非常喜欢展示自己和大多数人不同的意见,在这过程中非常享受且从不纠结。而我们中国人从小就在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尊重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文化中成长,抹杀了个性的发展。这种氛围下成长,让我们觉得非常不自在的在大多数人面前,展示自己的不同的观点。
还有语言也是他们其中的优势之一,因为毕竟作为印度的精英阶层从很小的时候,就把英语作为自己的主要语言来进行学习。而有效沟通是跨国公司里面获得尊重,并赢得信任最好的途径之一。同时,由于印度有很多的人在英国包括在西方社会都已经做到了很高的职位。这样让在印度成长的精英,从小就种下了一个种子就是要当世界大公司的CEO。这种志存高远,让他们永远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
最后一个关键的因素,也是大多数人很难去看到的,也是我个人的体会,就是世界大公司的亚太的总部基本都在上海,北京,新加坡和香港。凡是中国的领导者做到亚太的位置以后都会觉得特别的舒服,因为这些华人世界都会让华人领袖非常的自在,很容易产生文化认同感。但是对于印度人来讲,他们都不会把这些地方作为自己最终职业道路的落脚点。这些地方对他们没有任何吸引力,和美国也没有区别。所以他们到了这个位置还会想着往总部发展。而很多很聪明的,有远见的中国的领导者就会在自己的舒适地带停留,不愿再去总部发展。
总之中庸之路上的我们并不喜欢与自己不一样的人,虽然表面上我们总展示出很强的包容性。很遗憾,世界的政治,经济秩序都是在二战以后,由西方列强来制定的,所以我们要想改变游戏规则,首先要成为游戏的高手。这其中包括对英语熟练地运用,敢于面对冲突,直抒胸臆。同时志存高远。只有这样,我们中国这一代领导者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立足,并成为真正的世界领导者,从而更自信地展示我们的文化。
7. 印度裔高管,为何在硅谷如此出色
近日,推特 CEO换人,新任 CEO是印度裔的 Parag Agrawal, 至此美国硅谷高 科技 公司高管是印度裔的有微软Microsoft、字母表Alphabet、IBM、奥多比Adobe、派拓网络Palo Alto Networks、威睿VMWare、维密欧Vimeo。
印度裔只占美国人口的1%,而且即使是在硅谷的劳动力市场当中,印度裔也只占6%,但是在这些高 科技 公司中任高管的印度裔比例却很高。所以,BBC专门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报道,他们的结论来源主要是一些印度裔的商人学者,他们认为主要的原因是:
从出身来讲,在印度能轻易获得比较好的大学教育的人群,一般都是印度的高种姓人群,而也只有这些群体可以支付的起他们的孩子在美国读书的费用。
从教育以及个人成长来讲,印度的教育竞争特别激烈、 社会 情况复杂、各种资源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会特别培养这些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更善于处理复杂状况,而这也是企业领导人最需要的特质。印度的教育也更偏向于科学技术方面的培养。
从美国方面来讲,其签证制度对于科学、技术、数学和工程方面的人才具有偏向性。同时,这些印度裔的CEO一般都是从公司底层一步步走上来的,这就导致他们有一种谦逊的态度,而往往美国高 科技 公司的创始人都比较傲慢自大,所以相比于这些创始人,印度裔的高管们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强的管理能力。还有,印度裔的管理者具有印度人特有的“温和”,这非常有助于其与美国政府之间的沟通处理。
以上这些观点,基本上都是他们局内人的看法,作为一个局外人,以我和印度人接触的感受,以及一些同事与印度人工作的经验,相比于咱们,印度人还有一些比较“不好”的特质:
不踏实,能吹。对于没有太多把握的东西,他们也敢吹,至于能不能实现,这是后面才需要考虑的,但是,在商业世界中,这种特质真的是必备的。
不择手段。比如,在同一个实验室里面,真的得比较防备印度学生,他们可能会进行一些小破坏,但是他们会说他们真的是无意的。但是,同样的,在商业世界,这种特质更是必不可少的。
抱团。这一点已经有很多人讲过了,就不赘述了。
总之,在商业世界中,不管从局内人,还是从局外人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得不承认印度人确确实实更擅长于高 科技 企业的管理和发展。
8. 为什么印度人能够在美国政商两界占据主导地位,华裔却不能
谷歌的皮查伊,微软CEO萨蒂亚都是印度裔,印度裔的掌门人还能拉出一串:百事可乐CEO卢英德、德意志银行CEO安舒、万事达卡CEO阿贾伊等,所以,有人戏称,印度正在成为一个“盛产”CEO的神奇国家。而在加州,硅谷,印度裔占据了大量的高管位置,相比之下,华裔则是凤毛麟角……
这两年,印度学生在美国高校登记注册数量增加了71%,根据美国国土安全部的数据,2014年1月,有105426名印度学生在美国就读,到2015年11月,这个数字增加到181051。印度学生在美国是价值寻求者,概括讲,就是“教育成本最小化,潜在工作和收益机会的最大化”,看他们如何选择自己的留学教育和职业的。
1 选择低成本的研究生教育
2015,有77%,也就是3/4的印度学生在美国读的是研究生,而中国学生读研究生的比例是30%。印度学生读四年制本科学位的只有不到10%,而中国孩子是36%。
学制越长,花的钱越多,大多数印度学生的学费都是银行贷款,而中国家庭绝大部分是自己掏钱,真金白银。所以,印度学生多在国内把本科念完,然后到美国读硕士,以最低的成本博取最大收益。
2 通过OPT获得更长工作机会
绝大部分印度学生都学工程、计算机或者科技相关学科,简称STEM领域。这些专业就业岗位要明显多于商科和人文学科,收入要高。此外,而美国针对这一领域有OPT(专业实习)延期政策。一般的OPT给予国际学生毕业后12个月的实习或者工作,但STEM领域,额外再加17个月(在美国国内,这个政策处于争议中)。82%的印度学生都在STEM,能享受OPT政策,而中国学生只有38%。
3 选择更多就业机会的地区
印度学生的就业目的地非常集中,主要就三个,2015年的数据,加州(30823人),德克萨斯(21590人)和纽约(17711人)。相比2014年,2015年,到加州工作的印度学生翻了一番,德州和纽约的就业人数增长也很快。加州和德州是科技工程产业扎堆的地区,是现在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工作机会最多的地区。
当然,影响一个族裔表现的有很多因素,譬如语言、文化、制度等,以上只是部分因素而已。但从经济的角度看,留学教育都是一个家庭的投资,在美国留学需要大量宝贵的时间和金钱,家长和学生要广泛努力的搜集信息,评估学生的能力、兴趣和未来的职业选择。
9. 为什么顶级科技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
印度人做公司的高管肯定会有自己的本事。比如:印度人的软件开发实力是很强的。英语方面也占有很大的优势。而且1947 年印度独立后,政府把“发展管理能力”视为振兴印度的重要议题。因为印度很重视这方面的东西,才会有今天的成就。
听到过一个问题,印度人习惯解构成数个小问题,不断思考。这造就了他们敏锐的观察力,确保业务在各个环节都能成长。杜格勒说,善于观察会带来创新动能,是印度执行长成功的关键优势。不得不说,印度人还是很了不起的。
10. 为什么美国IT公司里高管有许多印度人,却罕见华人
首先致敬在加勒万河谷战斗中受重伤、牺牲的英雄们,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在硅谷三巨头中,除了苹果,谷歌和微软的CEO都是印度裔。不仅在硅谷,全美500强企业里,有超过10个印度裔的CEO,有印度裔高管的企业超过30%。
但是在互联网产业高度发达的硅谷里,一位华裔CEO都没有,高管也基本为零,大多是程序员和工程师。
在我们的印象里,印度人自私自利、懒惰好色、不讲卫生,可在美国,他们为何普遍比我们踏实肯干的中国人混得好?
同样是“外来务工”,留在美国的印度人,基本是印度的精英人群,这群人无论是家庭背景、人脉资源资源还是受教育程度都站在印度 社会 金字塔顶端。
而中国人去美国又分为两个人群,一种是中国的最底层群体,一种是受教育程度最高人群。但是受教育程度高的这部分群体,并不代表他们的背景就强,也有许多中国中产阶层学习成绩优异的孩子。这两个人群,前者追求的是“养家糊口”,后者选择的是“小富即安”。
这样的背景下,印度人的企图心是极大的,并且是无路可退的。
为什么说他们无路可退,这是由国情决定的。
2.国情
印度,一个被我们戏谑为“神一样的国度”。在那里,没有能与硅谷待遇比肩的本土公司,没有能与美国比肩的创业环境,没有能与美国一线城市比肩的居住环境。
但中国有。
金字塔顶端的印度人到了美国,只能拼尽全力往上爬,他们一旦走出印度,就不会再想回到孟买、新德里生活,他们有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而有着广阔退路的中国人,尤其是受教育程度高的中国人,多数会选择回国去往北上广深发展。
中国人没有留在美国跟印度人一较高下,并不是因为编程技术、职场能力等方面怂了。
网络的李彦宏、高瓴的张磊、红杉的沈南鹏、赛富的阎焱、IDG的熊晓鸽、搜狐的张朝阳、美团的王兴、携程的梁建章、宜信的唐宁等等,如果留在美国,一样能打拼出一番成绩。
3.美国的戒备心
中国是东方巨龙。
美国人对可能会威胁到他们国家霸权的中国,是有很强烈的戒备心的,并且始终想把“美国文化”凌驾于“中国文化”之上,防范中国人基本就是美国企业的共识。
而这种情况不会在印度人身上出现,美国人对印度人是全方位信任的。
至于原因,那就是中国人比印度人更优秀。
2020年世界500强里,印度只有7家,而中国却高达13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