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人的贵贱怎么区分

印度人的贵贱怎么区分

发布时间:2022-12-12 22:28:22

㈠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回事怎么区分不同的人种呢种姓制度又有多可怕

大家可能不知道,早在1947年的时候,印度人就已经取消了种姓制度,在理论上实行人人平等。然而了解中国足球的朋友都知道,理论上的可能,那基本上等同于不可能。事实也是如此,就如同我国奉行的两千余年的男尊女卑的思想,至今仍在有些地方作祟,在印度实行了几千年的种姓制度,并不能通过政府的一纸禁令,而从人们的脑海中彻底驱逐出去!

这种情况的后果就是导致了硬度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男女比例失调,将会造成大量的光棍,这些单身狗流落在印度社会上,这也是为何印度近年来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层出不穷的原因。

在印度由于种姓制度加上严重的重男轻女,就算是精英家庭的女性在家中地位也很低下,印度在真正做到人人平等,男女平等这方面任重而道远。

㈡ 印度的种姓制度怎样对待外国人,外国人对于印度人来说相当于哪个阶层

印度的种姓制度源于千年前的印度教,他们根据姓氏来区分人的高低贵贱,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印度是没有种姓制度,但是后来随着雅利安人侵入印度,为了更好统治印度人,才出现用宗教来区分种姓制度。在印度人的认知中,种姓制度一般分为4个等级,最高等级是婆罗门,一般是宗教的长老和神职人员,他们神圣而不可侵犯;之后就是代表皇室贵族以及大臣的刹帝利,他们是可以和婆罗门互相通婚。

㈢ 怎么分辨印度种姓 印度人是怎么区分高低种姓的

1、看语言:

印度的官方语言是英语,但实际上很多印度低种姓和贱民们是不会说英语的。英语是印度高种姓之间交流的语言,在印度当地是一种能体现高种姓身份的荣耀。

一个不会英语的人是永远都不可能融入会英语的圈子中的,所以会英语也可以被我们视作区分印度高种姓和低种姓之间的方法。

2、看肤色:

一般情况下肤色越白那很可能就是高等种姓,而那些棕色皮肤的也是原居民,也就是低等种姓。

3、看婚姻:

在印度高种姓娶低种姓是一种习惯,但是高种姓嫁给低种姓却是种罪恶。印度高种姓和低种姓之间是不能结婚的,但实际上这种规定只局限在印度高种姓的女子和低种姓的男子之间,如果是印度高种姓的男子想娶低种姓的男子的话,是可以被接受的。

(3)印度人的贵贱怎么区分扩展阅读:

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1]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又称贱籍制度。

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参考资料:网络-种姓制度

㈣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样划分等级的

婆罗门 神职人员
刹帝利 贵族之人[国王也属于这个等级
吠舍 普通民众,商人之类的
首陀罗 奴隶、俘虏
以印度为主的南亚各国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一种彼此严格区分的社会等级或集团制度。梵语为瓦尔纳,意为色、种、质。中国古代的汉译佛经或旅印高僧的着作中,称为种姓或族姓。依葡萄牙语音译为卡斯塔,世界上则多用卡斯特一词。现在已逐渐废除。但在一些民族中依然存在。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属于印欧语系的许多部落,从中亚细亚经由印度西北方的山口,

陆续涌入印度河中游的旁遮普一带,征服了当地的大部分达罗毗荼人。入侵者是白种人,自

称”雅利安”,意为高贵者,以区别于皮肤黝黑的达罗毗荼人。经过几个世纪的武力扩张,

雅利安人逐步征服了整个北印度。

雅利安人早先过着原始的游牧生活。入侵印度后,雅利安人吸收了达罗毗荼人的先进文

化,由游牧转为定居的农业生活,并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由于雅利安人对达罗毗荼人的征服和奴役,以及雅利安人内部贫富分化的结果,在雅利

安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森严的等级制度,这就是种姓制度。“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

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古代印度人被分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婆罗门是祭司贵族。它主要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

地位是最高的。

刹帝利是雅利安人的军事贵族,包括国王以下的各级官吏,掌握国家的除神权之外的一

切权力。

波罗门和刹帝利这两个高级种姓,占有了古代印度社会中的大部分财富,依靠剥削为

生,是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吠舍是古代印度社会中的普通劳动者,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阶

层,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必须向国家缴纳赋税。

首陀罗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实际上处于奴隶的地位。

各个种姓职业世袭,互不通婚,以保持严格的界限。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

是贱民,或叫不可接触者,贱民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最受鄙视。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婆罗门僧侣宣扬,把人分为四个种姓完全是神的意志,是天经地义

的。在婆罗门的经典《吠陀》中,波罗门把种姓制度的出现用神话来解释,说原始巨人普鲁

沙死后,天神梵天用他的嘴造出了婆罗门,用双手制成了刹帝利,用双腿制成了吠舍,用双

脚制成了首陀罗。婆罗门僧侣还宣扬:凡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人,来世才能升为较高种

姓,否则,即降为较低种姓。因此,对于广大劳动者和奴隶来说,应该逆来顺受,放弃斗

争,遵守奴隶主阶级制定的“达磨”,即所谓的“法”,以免加重来生的灾难。

为了维护种姓制度,奴隶主阶级还制定了许多法律,其中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相

传,摩奴是大神梵天的儿子,为了确定人间各种人在社会上的应有次序,确定婆罗门和其他

种姓的义务,便制定了这部法典。其实,这只不过是奴隶主用来欺骗劳动人民的谎言。

摩奴法典首先确认婆罗门是人世间一切的主宰,而首陀罗只能温顺地为其他种姓服劳

役。首陀罗不能积累私人财产,不能对高级种姓有任何不敬的言行。婆罗门和刹帝利则有权

夺取首陀罗的一切。

为了镇压低级种姓吠舍、首陀罗的反抗,摩奴法典还规定了许多残酷的刑罚。比如,低

级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比

如,动手的要斩断手,动脚的要斩断脚。

四个等级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

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150到200帕那。要是首陀罗骂

了,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只罚款50帕

那;侮辱吠舍,罚款25帕那;侮辱首陀罗罚款12帕那。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

陀罗,仅用牲畜抵偿,或者简单地净一次身就行了。

《摩奴法典》还对各个种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烦琐的规定。比如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

在呆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格禁止通

婚,以便使种姓的划分永久化。

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机构,处理有关种姓内部的事务,并监督本种姓的人严格遵守摩奴

法典及传统习惯。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

被开除出种姓的人也成为贱民。贱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与婆罗门接触,只能从事被认

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如抬死尸,清除粪便等。走在路上,贱民要佩带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

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器物,以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婆罗门如果接触了贱

民,则认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后要举行净身仪式。

总的说来,印度的种姓制度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但是,由于鲜明的阶级关系被掩盖

在等级的划分之中,因此它容易模糊阶级界限,在劳动人民之间制造隔阂和对立,不利于他

们团结对敌。此外,种姓制度实行职业世袭,把生产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从而阻碍了

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种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印度社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

自古代至近代,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但是种姓制度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历代剥削阶级的统

治工具。种姓制度经过长期演变,越来越复杂,在四个种姓之外,又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亚种

姓。今天,在印度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受压迫受剥削最深的贱民达几千万人。

㈤ 印度分辨高种姓和低种姓,怎么分别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世代相传的,父母的种姓即是子女的种姓,此外,也可以通过职业来分辨。

印度有四大种姓:一等是婆罗门,即僧侣;二等是刹帝利,即武士、王公、贵族;三等是吠舍,即商人;四等是首陀罗,即农民。此外还有贱民,也叫不可接触者。

印度的种姓制度是随着公元前1000多年前雅利安人入侵后逐渐出现的。最初雅利安人用“雅利安瓦尔纳”和“达萨瓦尔纳”来区分雅利安人和当地的土着。种姓制度逐渐发展起来。

根据该制度,人按不同职业分为贵贱等级,世代相传,终身不变。

维护种姓制度最典型的是《摩奴法典》。另外,在每个种姓内部都有人监督本种姓的人遵守《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的情况。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沦为贱民。

(5)印度人的贵贱怎么区分扩展阅读:

在种姓制度下,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由血统决定,不能改变。各种姓氏之间存在严格的界限,低级别的种姓不允许从事较高种姓的职业。

如果较低的种姓居住在较高的种姓上,国王可以剥夺他的财产并立即将他驱逐出境。在各种姓氏之间严格禁止通婚。不同种姓的人所生的孩子被排除在种姓之外,被称为“旃茶罗”,即贱民。

他们被认为是无法进入的人,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于Sudra。人们从事最低职业,例如收集尸体,洗衣服,清洁和清除粪便。

他们只能住在村外。他们只能在破碎的容器中进食。他们必须在白天工作期间带上标记。进入城市时,他们应该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敲门声,以便高级种姓的人能够及时避开它,因为认为惹不起来是不吉利的。

㈥ 印度的种族等级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拓展资料:

印度种姓制度是以印度为主的南亚各国印度教居民中存在的一种彼此严格区分的社会等级或集团制度。梵语为瓦尔纳,意为色、种、质。中国古代的汉译佛经或旅印高僧的着作中,称为种姓或族姓。依葡萄牙语音译为卡斯塔,世界上则多用卡斯特一词。现在已逐渐废除。但在一些民族中依然存在。

㈦ 印度国内还存在高低种姓之分,种姓又不是写在脸上的,他们是如何区分的

一、皮肤颜色来区分

可以看印度人的肤色,如果印度人的皮肤是白色,基本上这一类人就是高种姓人,如果说皮肤的颜色是黑不溜秋的,那就是低种姓,这个判定方法是在以前就有的,大概3000多年以前,这里的人为了区分地位的高低,通过肤色来判定种姓高低,本身雅利安人就是白种人,所以肯定规定白色皮肤是高种姓。

虽然现在很多人也知道这样做对于低种姓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这种区分方法是从以前就流传下来的,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废除的。

㈧ 印度人五个等级

公元前7世纪在吠陀教基础上形成婆罗门教,主张吠陀天启、祭司万能和婆罗门至上;把人分成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农民和工商业者)和首陀罗(无技术的劳动者)四大种姓,并另有贱民等级。尔后,又由4大种姓演变出许多亚种姓。种姓之间界线森严,非但不能通婚,甚至不能同坐、同食。 8~9世纪,经商羯罗改革,逐渐形成目前的印度教,为大多数南亚人所信仰。 公元前6~前5世纪,作为反婆罗门思潮的佛教和耆那教兴起,印度斯坦的鹿苑成了佛教中心。 13世纪印度教复兴,佛教在印度受到排挤,但在亚洲其他地区得到广泛传播。耆那教目前信徒虽少,但还有相当势力。早期商人带来伊斯兰教。 随着12世纪穆斯林征服印度,伊斯兰教势力越来越大,至16世纪占据统治地位。 目前,印度斯坦人中仍有少部分是穆斯林。受印度教种姓制度影响,穆斯林中也有等级之分(有人称之为“族姓”),分为赛义德、谢克、穆格尔等,但等级界线不及印度教种姓那么严格。
印度在我们大多数人的眼里是一个神秘的国度,他们的摩托可以坐十几个人,他们的火车可以拉几千人,他们对性的渴望无与伦比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给他们贴上的标签。但其实印度人不是黄种人,而且他们也有森严的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比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还要森严。

印度人是属于什么人种?

首先,从身体外表特征看,印度人肤色表现黝黑。从这一表象看,很多人认为印度人是黑种人。然而划分人种的外表特征除肤色、头发形状、面部等特征外,还有其他许多主要依据,如骨骼。骨骼不同,人种不同。以头颅骨为例,头颅骨周边近椭圆形的是白种人;头颅骨周边呈三角形的是黄种人;头颅骨周边近似方形的为黑种人。而印度人的头颅骨周边近似椭圆形。从这一主要区分依据看,印度人肤色虽然表现黝黑,但不是黑种人,而是白种人。
其次,从印度人原居地看,印度人原是居住在黑海和里海附近的雅利安人,大约在距今4000多年前迁往今日的印度半岛。印度半岛大部分在北纬10°-30°之间,地处热带,热带强烈的太阳辐射,使今天的印度人皮肤变得黝黑。可见印度白种人的皮肤黝黑,是通过人类迁移后,在新的环境影响下表现出来的。

所以说今日印度人大部分是白种人,只有印度南部分布着少量黑种人。

可见,认识人种,既要看外表特征,更要看内在特征及原居地。不然我们将会简单地从外表肤色说印度人是黑种人。
同样,非洲北部、亚洲西部的阿拉伯人虽然肤色较黑,却都是白种人。

有10个大民族和几十个人数较少的民族,印度斯坦族占46.3%,泰卢固族8.6%,孟加拉族7.7%,马拉地族7.6%,泰米尔族7.4%,古吉拉特族4.6%,坎拿达族3.9%,马拉雅拉姆族3.9%,奥里雅族3.8%,旁遮普族2.3%。

印度有以下人种:尼格利陀人(Negrito),原始澳大利亚人(ProtoAustaloid),达罗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种(Mediterranean),印度的雅利安人,蒙古人种(Mongoloid)尼格利陀人--这部分人是印度最早的居民。

原始澳大利亚人-这种人早于达罗毗荼人进入印度,达罗毗荼人-或叫地中海高加索人种在赤道以南,从前有个大国,东到爪哇,西连非洲,这个国家称为莱茂里亚,是达罗毗荼人最早居住的地方,但后来由于地壳发生变化,它的大部分被水淹没。一部分进入印度。

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由中亚向南,越过兴都库什和喀喇昆仑两高原,居留在伊朗高原与印度,成了伊朗人和印度人的祖先。雅利安人是好战的游牧民族,进入印度后,同在此居住的达罗毗荼人时常发生激烈争斗,后来逐渐征服他们。达罗毗荼人大部分被赶往南方,一部则沦为奴隶。
蒙古人种-印度北部和东北部与亚洲内陆相连,因地理和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亚洲的蒙古人在不同时期,从北部和东北部地入南亚次大陆。

印度人也分等级?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

第三等级吠舍是雅利安人自由平民阶层,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着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同时,各种姓派生出许多副种姓(或称亚种姓、次种姓),进而衍生出更多分支。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一种被排除在种姓外的人,即所谓“不可接受的贱民”,又称“达利特”。他们社会地位最低,最受歧视。种姓世袭,不易更改。社会地位高低、经济状况好坏,大多与种姓有关。尽管印度独立以来,已废除种姓制度,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造成的种姓歧视在印度不少地区、尤其是农村仍相当严重。

㈨ 印度生活水平差异很大,印度人是如何区分高低种姓的呢

种姓制度即血统论,就是一生下来你的出身就决定了你的一生,无论用什么方式都无法改变你的社会阶层。1947年印度法律正式废除种姓制度,但是它在生活中却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最后一点,就是看你从事的工作,因为在印度只有高种姓的人才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才能够通过高学历得到体面的工作。

印度奇葩的制度其实非常的多,但是最为可悲的人那里的人民并不会为了自由反抗,看了印度人民的生活,我就觉得在中国生活实在是非常幸福了。

阅读全文

与印度人的贵贱怎么区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男足对伊朗哪个台 浏览:45
中国古代印尼叫什么 浏览:737
伊朗新年是什么时间 浏览:466
丹顶鹤在中国哪里越冬 浏览:217
伊朗石油怎么运输到中国 浏览:431
二战意大利美国哪个更强 浏览:17
建行在越南取钱手续费多少 浏览:446
抄底伊朗什么意思 浏览:50
中国移动语音如何设置 浏览:13
英国什么时候实行炮舰政策 浏览:941
ems寄到印尼多少钱 浏览:591
为什么要去印尼盾国家打工 浏览:98
中国电信怎么看电视 浏览:862
印尼的果冻果是什么 浏览:681
1885年英国什么报纸停刊了 浏览:563
在北京申请英国t4签证要多久 浏览:7
劳森为什么来中国了 浏览:665
伊朗为什么不把油卖给中国 浏览:513
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赤脚医生 浏览:93
印度舞腰链怎么用的时间长 浏览: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