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5000富翁带百亿美元“出走”印度,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种现象
这个国家的政策留不住富人,说明这个国家的稳定性出了很大的问题。因为如果富人感受不到政策的优越性,那么就会导致很多有一定财富能力的人选择去其他国家尝试生存和发展。这就导致了本地的资产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外移的现象。这也是本地居民的劳动成果,如果大批富人外移的话,那么很可能说明这个国家暂时不值得很多人在此生活。
一、富人的活动趋势体现整体国家政策的好坏程度富人对国家的政策很敏感,他们的行为最能反映一个国家目前经济发展趋势和整体工作氛围。因为富人需要对自己的资产做出相当详细的规划,毕竟富人的资产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可以涵盖国家经济和工业的方方面面。所以说,富人的活动趋势就是在永无休止的找那些可以让自己资产保值的办法的事情。当然如果富人出现外移的情况,那么很可能是他们对国家的政策没有信心。
小结富人对国家没有忠诚度可言,他们的存在就是资本的代表。所以说,富人出走印度都是因为希望自己的资产得到永久保存,但是这种想法其实也没什么必要,毕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B. 为什么印度满世界买军火,外汇储备却很少
根据印度央行数据统计,今年3月份印度外汇储备大概为4017.76亿美元。较去年4月的4260.28亿美元大跌超250亿美元。4000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相关于其他一些国家可能还算不错,可是关于印度这样一个大国来讲,太少了。中国当时的外汇储备有3万多亿美元,和我国相比,人口差不多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却只有咱们的七分之一左右。这和印度一向想当大国的地位不是很匹配,而印度的外汇储备少主要原因就是贸易逆差。
综上所述,虽然印度这样满世界买军火,可以快速的提高军事力量,但是对于印度的军工体系是相当不利的,外汇储备就那么多,大部分都用来买军火,研发费用就会下降,没有自己的技术,永远只能买别人要淘汰下来的产品。
C. 印度看起来那么贫穷,为什么国家还有钱从外国大批量进口武器
印度给大家的印象一直都是一个人口巨多,然而发展程度却比较落后的国家,许多人都会因为温饱问题发愁。从很多新闻报道中的照片显示,印度很多的民众的生活状态非常低落,相比我国落后的山村生活更有甚者而不及。这么一个表面上贫穷的国家可是在军事方面的支出却非常之大,对军事感兴趣的人经常能在新闻报道中看到,印度又斥资多少个亿从俄国,美国购买武器,这是为什么呢?
印度民生问题严重,全国一般人口都属于贫困人口,贫富差距严重。而印度富豪却是继美国后的全世界第二,不发展民生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印度长时间的制度和心理观念。
D. 为什么印度人均GDP只有2千美元,却有大量资金采购武器
E. 印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超级富豪
根据乐施会研究成果,如何计算就不知道了,研究成功表明印度现在只有57位亿万富翁与收入最低的印度70%的人口财富相同(2160亿美元)。印度前1%的富人挣的钱的总量比印度底层50%的人赚钱的总量还要多。研究发现,在印度,印度农村地区的最低工资工人将需要941年才能获得印度一家领先的服装公司的高薪高管一年的收入。
“亿万富翁的繁荣不是经济蓬勃发展的迹象,而是经济体系崩溃的征兆。那些努力工作,为国家种植粮食,建设基础设施,在工厂工作的人正在努力为子女的教育提供资金,为家庭成员购买药品并每天管理两顿饭。日益扩大的分歧破坏民主,促进腐败和裙带关系。”不只是印度报告还估计了在全球范围内,只有8位亿万富翁的财富与世界上最贫困的50%人口拥有相同的财富。
F. 为什么印度能够成为世界富豪排行榜的第三呢
印度这世界上仅次中国的人口大国,在人们眼里一直是奇怪般的存在。列车外挂软件、辣炒羊粪、立即喝充斥着废弃物和人和动物粪便的恒河水,居民家中居然无洗手间,有且只有污浊的室外公厕,这一系列令人令人惊奇的事儿,在印度竟然早已成为人们再正常不过的生活习惯。
根据这类生活观念,因此印度的乞讨者许多,打劫和偷窃状况却很少。而印度的穷光蛋反倒越穷越认输,经常虔诚地祭拜神明,从不怨天尤人,也不会有非分之事。对于此事,小编认为,穷光蛋不求上进,去想方设法努力改变本身现况,这恐怕也是印度贫富悬殊一直以来没法得到更改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大家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们下期再见。
G. 印度从美国购了300亿的美金军事装备准备打中国
这个消息我倒是没听说过。但是我觉得不可能。
1、印度自己国内经济实力他自己有个数,以他那点产值发动战争,中国能拖死他。
2、印度没有发动战争的军事实力,即便印度增加了300亿的装备,依旧离中国的军事实力差太远。贸然发动战争对谁都没好处。
3、中国导弹太多。印度贸然发动战争,要是到了导弹层面上,中国远程导弹能打到印度洋,更别说他陆地了。印度200万平方公里,战略纵身毕竟不如中国庞大。
4、中印城市格局,我们重要经济大省都在东部,西部那地方我们开辟战场损失不大。而印度一旦过了边界就是平原,中国能轻易把战火燃烧到他重要经济省份。看谁损失大!
综合分析,印度买装备目的有二个,一是给巴基斯坦看,“我装备本来就比你强,又多300亿,看你服不服”,二是增加防御实力,保住印度洋霸主地位。
H. 印度人大部分都认为印度的GDP2.6万亿美元比中国的15.8万亿美元高很多,这是为什么
题主不是在带节奏就是被人带节奏了。
其实如果你到印度的社交媒体或者印度媒体下面的评论区看看,就知道绝大多数印度人都知道中国远远超过印度。
只不过他们绝大部分并不理解中印双方的差距有多大,大部分人认为虽然中国比印度强好几倍,但是这个差距他们还是追得上的。有些人认为中国比印度强四五倍,有些人认为差两三倍。有些人认为印度二三十年能追上中国,有些人认为只要十几年。
认为印度比中国强的印度人几乎没有。
I. 外贸 印度为什么每次询价数量这么多
很多外贸人都有您这样的困扰,我们该如何应对印度客户呢,以下供您参考:
印度市场的特点
1.印度作为仅次于中国的第二人口大国,国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往往一个区域同一种产品就有几十个进口商。
2.印度目前是世界第一移民大国。意味着什么呢?可能你打交道声称是来自美国,澳洲,中东,非洲的客户,其实就是印度客户。
3.印度成为全球最大的摩托车市场,并且在2016年时已经成为世界第三的产棉国,而在其他领域比如农产品,手机配件等,也都逐渐成为世界领先生产国。
而这些,给我们的警示是:当你身处这些行业时,收到印度的询盘,要仔细甄别。也许是虚盘,是他们国内市场面临来自中国的竞争在探出价格比较行情而已。
4.印度从中国采购PE聚乙烯塑料,灯饰,机械,电脑电气设备,钢铁铝材,化工品和工艺品尤其烛台,相框,镀银制品,以及女士腰包等小产品居多。
除此之外每年的IPL(印度板球超级联赛)各类体育用品如手腕带,运动头带,各类印制logo的纪念品,还有他们国家最盛大的DIWALI排灯节,金箔画等印度画像印刷品,需求量也是非常大。
5.印度等级观念严重,贫富差距非常大。孟买、加尔各答、钦奈、德里是印度四个经济发展高度集中的地区,而因为当地地方关系和税负体系的影响,除了到当地参加展会,拜访协会之外,找一家信誉良好配合度高的代理商,借此会比较容易深入印度市场。
印度客户的特点
1.英语水平普遍都很好,但是口语很重很浓的咖喱味,所以尽量避免电话谈判重要细节,除非你对印式英语的听力很好。
2.在印度文化里直接说NO是很不礼貌的,所以他们尽量避免说NO.会说成Let me see.I will try.或者I will get back to you.往往这些回复,便是对你的一种拒绝。
3.说起印度客户,十个中国买家九个摇头,更甚者印度询盘都视为垃圾询盘。原因在于印度客户非常精明,爱砍价。讨价还价甚至被称为印度文化,在他们看来,价格没有最低,只有更低。
4.缺乏时间观念,没有什么诚信度。尤其体现在两个方面,
1)前期的谈判,可能别的客户半天可以解释清楚的细节,到了印度客户那里可以三两天。特别到价格环节,非常耐心地和你一点点杀价。
2)约验厂或者面谈的时间很不守时,打款的时间更不守时。口头禅的tomorrow永远遥遥无期。
5.大多印度客户很猴精,比较了解中国市场。尤其会在阿里巴巴国际站等B2B平台广发询盘,甚至已经精到了解该产品的退税率,可以计算出退税价格,把工厂的成本吃得很透。
6.印度作为宗教大国,有近一半的人是素质主义者。因此如有印度客户参观工厂,应酬前应与客户确认Are you a vegetarian?
7.很善变。谈判中涉及到单子任何的关键细节都要以书面确认为主,并且合同/图纸/样板都要求回签才能安排生产。
曾经有个客户已经和我磨到无法再让利的地板价了,让我出合同他来安排款。隔天又说Please give me your best rate.请再给我你最低价格吧。5 Dollar then I make the order.5 is my lucky number.他说5美金的话他马上下单,5是他的幸运数字。
8.很多疑,除了多方面比较价格,并且会试图打探当地是否有其他竞争者在和你们合作。因此要以公司规定为由company rules/regulations婉拒说出竞争者名字。
为什么有些印度客户那么爱砍价呢?那是和他们国内的商业形态有很大关系的。当地大型卖场比较少,多是家庭作坊。很多询盘来自小批发商甚至是零售商。
当收到印度询盘时,应根据询盘中的客户信息了解下客户的性质。
参考表达
直接开门见山Are you the boss?(遇到感觉说话很爽快,很急性子的客户。如果对方不是最终决策人-老板,仅仅是员工/采购经理等,要做好心理准备,有一定规模的印度采购公司层层批复,周期会更长。)
May I know your business scope please?(像礼品,工艺品等)
You buy the machine for yourself or for your clients?(像机械设备类产品)
Is it for home use or for commercial use?(像灯饰,建材类产品询问语)
Are you the manufacturer or agent?(通用)
印度客户的口头禅:
I am not happy with your price.
It's very expensive.
Can you do something about the price?
Quote the best rate please.
Please I want big discount.
I will order many many.
如何应对他们的讨价还价呢?
1.在报价时一定要预留非常大的空间,因为通常他们砍价次数不会低于三次甚至更多。
而砍价过程一定不能太快让价,要慢慢耐心地陪他们磨。不需要太强调自己的质量,因为他们关注价格的程度远远高于质量。对于一些一直在磨价格的印度客户,可以简单粗暴点谈判:
打个比方,第一轮:Ok boss,we tried hard and give you very big discount 5%.Please let us know your decision.要浮夸,说我们已经给予很大的折扣。
第二轮,You are a very good bargainer.Ok,I will check with our director and let you know.你太会讲价了。好吧,我再去和我的主管谈谈。
第三轮,The price is our minimum.这是我们的最低价了。
2.从质量出发:Price needs to comply with the quality./You get what you pay for.一分钱一分货。
Please don't take risk to compromise the quality.质量上你别妥协,很冒险。
You can always find the lower price but quality is definitely different.你永远可以找到更低的价格的,但质量肯定不一样的。
3.如果已经砍得差不多,他还继续要求折扣,应该表现出很生气的情绪。直接用问号加以下语言:
Are you serious???你是认真的吗?
Are you kidding me???你在和我开玩笑??
Sorry,stop that..We can’t make any concessions.抱歉,不用再说了。我们无法进一步让价了。
Really????How can we manage that???你说真的??我们怎么可能做到?
而如何终止印度客户恶意的杀价呢?
以下句型供你参考:
1.他如何继续嚷嚷别家的比你们便宜,要求进一步折扣:(此时他的还价甚至低于你们的成本价)可以回复:The choice is yours.自便
2.他问能不能再便宜给他,此时再减价已经没什么利润可言了,可以回复No bargain.或者No haggle.恕不还价。
3.他如果和你画饼,说这是试单,接下来会订很多很多,可以回复:Well./OK,we will credit when you place the additional order.好,价格还是不变,但是下次你如果下单我们给你返差价。
外号阿三的由来
阿三其实是吴语,上海话。当年上海被殖民统治沦为英租界的时候,英国人聘请了很多印度人负责公务杂事或者巡逻,本算是阿Sir.而上海人觉得他们是英国人的走狗,叫他们为阿三。因为三在吴语里有贬义的意思,比如瘪三,猪头三等词。
印度三个重大的节日
印度幅员辽阔,节日也是很繁多。这里只列举三个比较重大的节日。
1.洒红节(Holi Festival)每年3月前后的月圆之日,也是印度的新年。那一天成群结队的印度教徒向路人撒红粉,泼红水,载歌载舞。
问候语:Happy Holi./Wishing you a Happy Holi./Wishing you a colorful and happy Holi.
2.排灯节(Diwali)每年公历的10月或11月,意义相当于中国的春节。家家户户会提前打扫卫生,张灯结彩。
问候语:Happy Diwali!/Wishing you and your family a very happy Diwali./A warm Diwali wish for you and your family.
3.十胜节(Dussehra)每年的9月或10月,印度教三大节日之一。整整持续十天,举办歌颂罗摩事迹的盛会。
问候语:Enjoy the victory of truth over evil.Happy Dussehra./Truth is always victorious,happy Dueeshra!
其实不论是印度客户还是其他国家的客户,只要你多下功夫,多去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性格特点,注重细节,总有一种方式能拿下客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