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锡克教为什么人数少

印度锡克教为什么人数少

发布时间:2022-12-13 07:05:45

A. 印度锡克族哪里来的 印度的锡克族是怎样起源的

1、印度的锡克教产生于16世纪初、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锡克教徒占印度总人口的2%,他们自尊心强、倔强高傲、不苟言笑、缺少幽默感。锡克人有尚武传统,作战骁勇,如果不是印度政府限制锡克人当兵的名额,印度军队恐怕早就成为锡克人的天下了。

2、判断一个印度男人是不是锡克教徒,方法非常简单,因为即使在最热的天气,锡克人仍然戴着厚厚的头巾。

3、80%多的锡克人住在印度旁遮普邦,那里是印度目前最繁荣的邦,农民的人均收入接近全国农民平均收入的一倍以上。上世纪60年代末,印度政府在全国多个地区推行“绿色革命”,结果只有旁遮普邦最成功,这与勤劳的锡克人有关。

B. 印度的锡克族是怎样起源的

印度的锡克教产生于16世纪初、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锡克教徒占印度总人口的2%,他们自尊心强、倔强高傲、不苟言笑、缺少幽默感。锡克人有尚武传统,作战骁勇,如果不是印度政府限制锡克人当兵的名额,印度军队恐怕早就成为锡克人的天下了。

判断一个印度男人是不是锡克教徒,方法非常简单,因为即使在最热的天气,锡克人仍然戴着厚厚的头巾。

锡克教的创始人那纳克希望建立一个新的宗教,脱离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纷争。锡克教主张宗教宽容,反对种姓制度和烦琐的教规,反对偶像崇拜和歧视妇女,提倡平等友爱和尊重劳动,从而受到下层百姓欢迎。

锡克教教规禁止教民吸烟;提倡一夫一妻制;不崇拜偶像;教民必须蓄长发、戴发梳、佩短剑、戴手镯、穿短裤、着长衫,并且随时准备战斗。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教规执行起来已经不那么严格,但尊重劳动和保护弱小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深深影响着每一个锡克人的行为方式。

锡克人曾长期受到歧视,认为他们蓄发和戴头巾头脑发呆、智力迟钝,尤其在一天中最热的中午更显得蠢笨。但是锡克人凭个人勤奋努力和朋友帮助,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用自己的行为维护了尊严。

80%多的锡克人住在印度旁遮普邦,那里是印度目前最繁荣的邦,农民的人均收入接近全国农民平均收入的一倍以上。上世纪60年代末,印度政府在全国多个地区推行“绿色革命”,结果只有旁遮普邦最成功,这与勤劳的锡克人有关。

在印度生活,人们时刻要和乞丐打交道。在印度的乞丐中流传着一种说法:要饭是神赋予穷人的权利,同其它工作一样,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锡克人里没有乞丐。锡克人从心底里鄙视乞丐,认为那不符合本教教义。他们不仅自己不从事“乞丐行业”,也从不向乞丐施舍。他们认为乞丐是依附在社会躯体上的毒瘤,早应该铲除。所以,乞丐们都害怕锡克人,从不向他们伸手要钱。

锡克人不允许看见教友落魄而不闻不问。倘若一家锡克人遭遇天灾人祸倾家荡产,周围的锡克人无论是否与这家人相识,都会伸手相助,绝不会眼看着他们沦为乞丐。

锡克人认为主动把钱送给“自己人”不算施舍,而是朋友间的互相帮助。在他们的宗教圣地、位于印度北方阿姆利则城中的金庙,人们随处可以看到生活贫困的锡克人在享受庙里免费提供的素食,吃饱了依墙而卧。有一次,我和一位名叫亚什·辛格的锡克人讨论这个问题时,这位长满络腮胡子的男子说:“今天我帮他,说不定哪一天他又会反过来帮我,这对大家都有好处,和施舍毫不相干。”

锡克人非常团结,维护教徒的利益,如果一条街有10家商店,其中一家是锡克人开的,尽管这家店小、货品不全,但附近的锡克人还是只去这家店买东西,不去其它店购物。他们宁愿被人指为保守、狭隘,也不愿“肥水流入外人田”。

C. 印度有多少个民族锡克族地位很高吗

印度是一个有一百多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具体数字印度也没有统计,锡克族如今在印度地位比较高
印度的主要民族有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泰卢固族、马拉提族、泰米尔族、比哈尔族、拉贾斯坦族、古吉拉特族、马拉雅兰族、旁遮普族、坎纳达族、马拉雅兰族、奥里雅族和阿萨姆族。此外,还有五百多个表列部落。它们属于印度的少数民族。

锡克族其实是信仰锡克教的人的统称,锡克教徒尚武,着名的勤劳善战,不接受种姓制度,在现代印度地位确实比较高。

D. 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印度锡克教的知识比如说它的起源,文化,存在的地区等等。还有它与印度佛教的关系

钖克教得名于“钖克”(Sikha)一词,它在印地语的意思是“门徒”,系指锡克教徒是师尊纳那克等的门徒。钖克教是印度的地区性政教合一组织,主要流行于旁遮普邦、泰米尔纳德邦和加尔各达市。加尔各答的汽车司机多半是钖克教徒。印度有钖克教徒一千多万,约占印度总人口的百分之二。近年来还传播到东非、英国、加拿大、美国、泰国以及香港等地,形成在印度国内外一支值得注意的教派。
一、锡克教的产生及其基本教义
锡克教产生于十六世纪初。当时正是莫卧儿帝国统治时期,莫卧儿的反动统治不仅激起了印度教徒的反对,也激起了伊斯兰教徒的反对,人民起义此起彼伏,但是两派教徒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时常发生教派冲突,大大妨碍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莫卧儿帝国的斗争,不少人致力于调和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印度教虔诚派运动应运而生。这次运动的领导人是迦比尔(Kabi1,144C——1518),他出身于下层种姓,终生职业是纺工。他不仅是虔诚派运动的领袖、思想家,而且是杰出的诗人,他用地方语言写过很多诗篇,其中的一部分已由泰戈尔编译成《迦比尔诗集》一书。其父是伊斯兰教徒,母亲是印度教徒,他的哲学是印度教的吠檀多①和伊斯兰教苏菲派②神秘主义教义的大杂烩。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最高实在是梵③或神,号召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团结起来。
迦比尔哲学为钖克教奠定了理论基础,钖克教是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最初的钖克教反映诚市富裕的商人、手工业者和高利贷者的情绪与愿望。锡克教和印度教的虔诚派运动一样,反对种姓差别和由种姓制度造成的一切特权,谴责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僧侣们滥用职权,主张在神面前一律平等。同时宣扬对现实世界的幻想,号召采取非暴力行动,对现行的不合理制度采取逆来顺受的态度。这种消极态度博得莫卧儿帝国的好感,因此,莫卧儿帝国的创始人巴俾儿和以后的阿克巴都鼓励锡克教派的活动,锡克教导师从阿克巴那里得到大量的封地。封建统治者的支持是锡克教得到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锡克教的教义既继承了印度教的业报轮回学说,又提倡坐禅修行。它基本上由三个观念组成:一个真主、一个师尊(锡克教导师)、一个名字(印度教神的名字)④。把圣音节“唵”当作神的象征,每天晨祷时都念。锡克教被称为“名字道路”,教徒常念纳那克的名字,据称他的名字可以纯洁灵魂,根除恶源,消除欲、贪、怒、骄、执(对尘世生活的追求),达到绝对的幸福。
二、锡克教的历代祖师
锡克教的祖师虽多达十人,但仍属一神教,只有纳那克被称为“真正的导师”,其他导师被认为是附加的。
纳那克(Nanak,1469——1539)是锡克教的创始人,他生于拉哈尔附近的塔尔万提村(今纳那克村),属刹帝利种姓,出身于商人家庭,本人也曾经商,旱年曾在拉哈尔邦当过小官吏。为了调和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他创立了锡克教,并亲自担任宗教导师。他曾周游印度各地,还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和巴格达。晚年定居在旁遮普邦的卡泰普尔,从事宗教说教。
二祖导师安格德(Angad,1504——1552)是纳那克的弟子,他发明了果鲁穆奇字母,写了纳那克传记。在他的领导下,锡克教发展成特殊的社团。
三祖导师是阿马尔·达斯(Amar.Das,1479——1574),他是安格德女婿的叔叔,在他执政期间,把锡克教徒分派二十二个教区进行传教活动,妇女也参加了。每个教区都由教区长领导,教区长把教徒的一切收入都据为己有,向莫卧儿帝国领取的封地也归他们所有,导师在教派内部的特权和莫卧儿帝国对他们的支持,使他们逐渐发展成宗教封建主。在阿马尔·达斯执政期间,锡克教徒人数剧增,遍布整个旁遮普邦。他还说服莫卧儿政府免除锡克教区的租税。
四祖导师是拉姆·达斯(Ram.Das,1534——1581)。前三名祖师主要在农村传教,而拉姆·达斯却在阿木利则奠定了锡克教的基础,阿木利则的金寺是锡克教的着名圣地。拉姆·达斯反对寡妇殉葬,反对妇女带面纱,允许寡妇再嫁。他还创作了婚歌,锡克教徒举行婚礼唱婚歌的习俗沿袭至今。
四祖以后,锡克教的师尊职务成为世袭,因为拉姆·达斯指定他的幼子阿尔琼(Arjan,1563——1606)做他的继承人。阿尔琼有突出的组织才能,他以“专员”制度把锡克教组织成为类似政府的机构,向他的信徒们征收租税。在他的领导下,为锡克教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阿尔琼的信徒绝大部分是贾特(jat)种姓,即有地农民。他还于1604年编纂了锡克教圣书《格兰特》,共一千四百页,是锡克教的唯一崇拜物,用多种方言写成,内容是锡克教前五代师尊的诗歌总集。阿尔琼的政治、宗教活动激起国王查罕杰的仇视而被处以死刑。
自此以后,锡克教结束了它和平发展的道路,在阿尔琼的儿子和继承人哈尔·哥宾德(Harg0bind,1595——1645)的领导下,发展成为武装的宗教派别。在他执政期间曾采用“真理国王”的封号,以腰佩双剑为标志,象征着宗教和世俗的双权。哈尔·戈宾德为人好战,他的信徒们手持双刃剑,经常与政府军、伊斯兰教徒、印度教徒及锡克教导师的私人仇敌发生战斗。在他执政期间,锡克教徒发展很快。由于阿尔琼的经济政策和哈尔·哥宾德的武装系统,使钖克教在莫卧儿帝国内部形成了一个小小的独立王国。
哈尔·哥宾德指定他年仅十四岁的孙子哈尔·拉伊(Har.Rai,1630——1661)做他的继承人,因为他年龄太小,聘请顾问辅佐他执政。哈尔·拉伊又迭其年仅五岁的幼子哈尔·克里香(Har.Krishan,1656——1664)继位,他因患天花死在德里。死前指定他的叔叔得格·巴哈都尔(Tegh.Bahar,1621-1675)继承师尊职位,为九世师尊。他原名是蒂格·玛尔,由于他在反对莫卧儿政府的战斗中屡次获胜,使他得到了“得格·巴哈都尔”的称号,意思是“勇敢的剑”。莫卧儿皇帝奥朗则布在与钖克教的战斗中收买钖克教的上层人物,使钖克教在战斗中惨败,巴哈都尔被俘,在德里被处以死刑。
最后一位师尊是得格·巴哈都尔的儿子哥宾德·辛格(Gobind.Singh,1666-1708)。他建立了辛格的神权政体,宗教的哲学基础基本未变,只是在外表和仪式上有所变化。此时在钖克教派中占多数的是农民群众和城市贫民,他们极力反对钖克教封建上层人物的特权地位,使哥宾德·辛格宣布把以前集中在“活神”(即钖克教世袭导师)手中的最高宗教和世俗权力转交给钖克教公社。为了表示和正统的印度教彻底决裂,规定钖克教徒举行特殊的洗礼——用双锋剑揽匀的水洒身。为了表示和印度教与伊斯兰教严格区分,还做如下规定:男教徒的名字加“辛格”(狮子),女教徒名字加“考儿”(公主),入教仪式称为帕胡儿(Pahur),他们的口号是“师尊万岁”,教徒必须重视对师尊纳那克及其继承者的纪念,要求教徒做到五件事,根据印地文,每件事的第一个字母都是K,所以称为五K。即:蓄长发、加发梳、短衫至膝、戴铁手镯、佩剑。单身男子婚前集体居住,把全部精力贯注在刀剑武功方面,保护弱小,随时准备战斗,承认哥宾德·辛格夫妇为父母。哥德·辛格批判了他的前任导师所宣扬的“非暴力”,召号钖克教徒和莫卧儿帝国进行坚决的斗争。还经常与伊斯兰教封建主、印度教封建主进行斗争。钖克教部队多次打败莫卧儿帝国和印度教国王的联军,最后哥宾德·辛格遇刺殉难。
以上十名祖师是钖克教徒公认的,以后的锡克教领袖不再哥宾称为“祖师”,有的仅被某些教派称为“祖师”,但并未得到锡克教徒的公认。
哥宾德·辛格的继承人是班达(Banda),他自称是“真理国王”,声称要伸张正义,惩罚莫卧儿。1710-1715年,锡克教部队和莫卧儿军队发生过多次战斗,锡克教部队屡遭失败,班达最后于1716年在德里被处死。锡克教部队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宗教狂热,不能团结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的广大农民群众,力量十分单薄。此后,锡克人在和阿富汗人的战斗中获胜,锡克教徒占领了旁遮普邦的绝大部分。1765年,锡克教军事领袖会议宣布旁遮普独立。把锡克教徒分成十二个战士社团,由酋长领导,逐渐发展为神权联盟的封建主义组织。
在兰季特·辛格(Ranjit.Singh,1780-1839)的领导下,锡克教整顿了内政,改组了军队,没收了旁遮普封建主的土地,大大加强了锡克教的经济基础,还聘请欧洲有经验的军官训练锡克教部队,创建了锡克教正规军,大大加强了锡克教部队的战斗力。兰季特·辛格率领锡克教部队和阿富汗人及英国人进行多次战斗,多次获胜,使锡克的疆域大大扩大。从此以后,锡克部队和英国侵略军进行过两次大战,第一次是1845-1846,第二次是1848-1849,两次大战都以锡克教徒的失败而告终。恰泰尔·辛格和舍尔·辛格于1849年3月向英国投降,钖克教部队被改编。当时,锡克教徒还不到印度总人口的百分之二,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的印度雇用军中却有百分之二十的人是锡克教徒。锡克教徒还随英国侵略军来到我国上海,当地人称他们为“红头阿三”。
三、锡克教的改革运动
在英国殖民主义的统治下,锡克教的很多教规受到破坏,不少人致力于锡克教的改革,先后出现了四个锡克教的改革运动。
第一个是尼朗迦利斯(Nirankaris)运动,创始人是巴巴·达耶尔(Baba.Dayal,1783-1854),总部设在白沙瓦附近的底耶尔·萨(Dyal.ear),他们把神看作无形体的精神,通过默念神求得解脱。把锡克教祖看作自己的救星。他们为了和印度教相区别,不搞火葬,为了和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相区别,不搞土葬,而搞水葬。
第二个改革运动是难陀利(Namdhari)运动,意译“神名派”或“呼神派”。因为该派男女信徒在举行宗教仪式时,往往呼喊“谢神”。其特点是宗教改革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相混杂,在小商人、手工业者、士兵和农民当中有些影响,因为难陀利教徒大部分在部队,所以对锡克教中掌握大权的“军队五人会”影响极大。这一派的创始人是佩·罗姆,在兰季特·辛洛时候,他是一名士兵,当锡克教部队溃散以后,就向巴巴·罗姆·辛格学习宗教,巴巴·罗姆·辛格和尼郎迦利斯运动的领导人巴巴·达耶尔一样,主张恢复锡克教的原始特点,吸引很多人做他的门徒。他的门徒称他为锡克教的第十一代祖师,称佩·罗姆为第十二代祖师,但大多数的锡克教徒都不承认这一意见。
难陀利派继承了哥宾德·辛格的战斗精神。佩·罗姆于1863年根据哥宾德·辛格的主张,对锡克教的教义作了广泛的解释,宣扬道德完美化,赞扬朴素的生活,严厉批判在锡克教中实际已经存在的种姓区分,坚决反对童婚,反对杀牛,严格吃素、戒酒,不吃非难陀利人做的饭。佩·罗姆·辛格还要求自己的信徒不要从事高利盘剥,不要为英国政权服务,不要送子女到官办学校读书,不要向英国法院提出诉讼,不要穿外国布做的衣服,不要使用英国人办的邮政局。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难陀利派教徒开始增多,人数达五万多人,旁遮普的每个地区都派有代表和助理代表,每个村庄都派一名诵读祭司。原来只注意宗教改革,恢复锡克教的原始特点,后来则提倡战斗精神,公开号召推翻英政府,在教徒中举行军事训练,开办用旁遮普语授课的学校。为了表明锡克教的“慈善”,还办了免费赈济粥厂。
难陀利派的活动使英国殖民当局严重不安,极力挑拨伊斯兰教和锡克教之间的关系。1870年,英国殖民当局下令在阿木利则建立屠场,让穆斯林肉商宰牛,这一举动挑起了伊斯兰教和锡克教之间的严重武装冲突,锡克教被战败,很多教徒被监禁,罗姆·辛格被流放到缅甸仰光,永远不许回国。从此以后,难陀利派被宣布为非法。到1922年,政府为了利用它反对正统的锡克教,又予以承认。在帕尔德帕的领导下,该派教徒严禁酗酒和荤食,严禁铺张浪费,严禁争论问题,提倡团结、辛勤劳动、自食其力。这一派的政治观点是:忠实于政府,与当权派合作。
第三个改革运动是十九九世纪末出现的辛格大会运动,主张研究锡克教的原始教义,恢复其原始纯洁,反对印度教及其雅利安社,主张锡克教徒要成为政治上和法律上独立的社会集团。在这个运动的影响下,于1873年在阿木利则成立了“什里古鲁协会”(“吉祥导师协会”),用旁遮普语翻译、注释和出版锡克教最重要的宗教、历史、文学作品,在锡克教徒中进行普及教育,把旁遮普语作为东方学院的教学科目。于1879年又成立了“辛格协会”,第二年又把“什里古鲁辛格协会”和“辛格协会”合并。到1886年,由于“辛格协会”的阿木利则分会和拉哈尔分会的领导人之间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该会分成两个独立的团体,它们在旁遮普的其他城市里都各有自己的分会。八十至九十年代这两个协会主要用旁遮普语进行宣传教育、出版工作和慈善事业。1892年“辛格协会”在阿木利则开办了一所综合性的“哈里萨学院”。“辛格协会”在政治上所采取的温和态度博得了英国殖民当局的赏识。
最后一个改革运动是于二十世纪初所开展的阿卡利运动(Aka1i,意思是不死运动),它发起占领锡克教寺庙,组成寺庙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锡克教的中、小学及学院和医院等。在政治上对英国殖民当局采取强硬态度。在运动的基础上成立了一个个军事组织叫锡克教徒军,也就是阿卡利党,首任主席是塔拉·辛格,总部设在阿木利则的金寺。阿卡利党的最高首领是主席,由一个各地区支部约四百名代表组成的总机构选举产生,它的活动经费由德里、孟买、加尔各答、坎普尔的锡克教大资本家提供。它的宗旨是“保护教会”,“保护锡克人的权利并确保锡克人作为一个独立实体而继续生存下去。”
1923年初,阿卡利党受到英国殖民当局的严厉镇压,此后该党内部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大部分成员跟随国大党搞“不合作运动”,另一部分人则从事教育活动,不过问政治,其中最激进者成立了自己的组织——“阿卡利狮子”,意译“不死的狮子”,他们散发传单,号召锡克教徒拿起武器,反对政府和锡克教内部的叛徒,多次采取恐布行动。
阿卡利党于1955年发起一个“旁遮普语邦口号运动”,受到国大党政府的镇压,约有一万二千人被捕,1961年至1962年它又组织一个“旁遮普语邦运动”,又有三万人被捕。1966 年印度政府被迫将旁遮普划分为以锡克教徒为主要居民的旁遮普邦和以印度教徒为主要居民的哈里亚纳邦,承认阿卡利党为旁遮普的执政党,邦主席由锡克教导师担任,把旁遮普语作为该邦的标准语,旁遮普邦被称为锡克教的故乡。
锡克教徒尽管人数不多,但因为受到大资本家的支持,所以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前任印度政府中有两名部长是锡克教徒:即农业部长苏尔吉特·辛格·巴纳拉和教育部国务部长丹纳·埃因格·古尔尚。
①吠檀多(Vedanta),最主要的印度教哲学派别之一,它宣扬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主张世界上除了最高存在“梵”以外,不存在其他的实在,物质世界和它的一切现象都是“梵”的一种“幻现”,鼓吹证晤个体灵魂与最高存在“梵”的合一是宗教解脱的主要途经。
②苏菲派是伊斯兰教的重要派别之一,该派受柏拉图主义和印度佛教瑜伽行宗的影响,认为现象世界以安拉为本体,人通过虔修默祷即可与安拉合二为一。
③梵(Brahmā)是印度教所宣扬的宇宙灵魂。
④参看辛哈和班纳吉:《印度通史》。

E. 印度信仰什么宗教

1,印度教

印度教信众超过人口的82%,也就是说多达8亿以上的人口信奉该教。印度教由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世纪的婆罗门教发展而来。印度教是多神教。据说,印度教的神有3.33亿之多 。印度教经典繁多,教义十分繁杂,它既有崇尚神明的理论,也有一些无神论的思想。

2,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在印度的地位仅次于印度教,信奉者约有1 .2亿左右,公元8世纪前后由阿拉伯传入印度。15——18世纪莫卧儿帝国时期,伊斯兰教在印度得到迅速发展,并被定为国教,作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伊斯兰教统治印度长达几个世纪。

3,基督教

基督教信徒超过2000万,是除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以外信众最多的宗教。教徒主要分布在南部诸邦,其中以喀拉拉邦为最,其次分布在印度东北部和一些大城市。相传,基督教于公元1世纪时就已传到印度。

4,锡克教

锡克教是在伊斯兰教影响下经过改革的一个印度教教派。它原是印度教一个反对种姓的支派,是对婆罗门统治和教义的一种反叛,后来又在反对穆斯林的统治中形成了军事力量。它的产生受到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两方面的影响,可以说是两大文化融合的产物。

5,佛教

佛教是其诞生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达毗罗卫王国(今属尼泊尔),由始祖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的。佛教在印度曾获很大发展,一度近乎普及整个次大陆。

6,耆那教

耆那教创立时间与佛教相仿,也是公元前6——前5世纪前后。它是当时反对婆罗门教的主要思潮之一,后分裂为天衣派(裸体)和白衣派,中世纪时得到广泛传播,一直保存至现代。耆那(Jain)本身的意思是胜利者,是该教传说中的人物筏陀摩那的称号。

(5)印度锡克教为什么人数少扩展阅读:

国家环境

印度是世界宗教发祥地之一。直到现代,绝大部分印度人仍然笃信宗教。宗教与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深入到印度绝大多数人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印度,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是工厂,还是学校,从几岁、十几岁的儿童,到几十岁的老翁,他们同你交谈之间,一定会问“你信什么教?”当你回答不信任何宗教时,许多人甚至青年学生都会感到惊奇,和不可思议。

在印度,可以说处处有神庙,村村有神池。在一些地区,街上的行人路过一座神庙,便会停下来,转身跨进庙门,举手击几下吊着的小铜钟,然后在一个容器里放一些钱,接着双手合十,闭上眼睛,祈祷片刻。之后再继续赶路。

前边若再遇到一座神庙,又会重复一番。白天,在大街十字路口的庙内或路边的庙中,总有不少信徒赤脚盘腿席地而坐,全神贯注地听祭司向他们讲述各种神话故事。

由于印度是个宗教盛行的国家,宗教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印度人看来,宗教至关重要,认为没有宗教就没有生活,这种思想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此,人们信仰宗教,按宗教教义行事。绝大多数人从早到晚,从生到死,一举一动,无不与宗教联系起来。

F. 锡克教是个什么样的教

锡克教(Sikhism)是诞生并流行于印度部份地区的宗教。锡克教是在印度教的虔信派毗湿奴城派和伊斯兰教苏菲派的共同基础上产生。1469年由第一任祖师拿那克(Nanak)创始。圣地在旁遮普邦阿姆利则市,此地有锡克教最大寺庙——大金庙。“锡克”在梵文的原意是“门徒”,因该教教徒自称祖师的门徒。锡克教强调人人平等,男人之间互为兄弟,女人之间互为姐妹。他们奉行严格的一神论,及礼拜几代祖师。A分布:
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时约有信徒900万人,85%以上居住在印度的旁遮普邦,剩下的则主要居住在哈里亚那邦的德里,另外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香港、美国、英国及加拿大等国也有锡克教徒。B主要教义:
1、信奉真神“真名”严格信仰一神论,认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缔造者,是公正而仁慈的。
2、主张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种姓分离与歧视妇女。
3、信仰业报轮回说,人要靠神的惠顾和祖师的指导才得以解脱。
4、尊崇祖师,将其奉为神的使者,并信奉祖师的预言,祖师享有无上的权力,其传承是由前任指定自己的继承者。
5、反对祭祀制度与偶像崇拜,主张简化礼仪,朝拜圣地,积极入世。C特征:
锡克教男人都用长布包头,勇敢善战,多取名为“辛格”(粤音“星”、意为狮子),故广东人俗称他们包头星。

G. 曾经独立建国的锡克人,为何最终没有脱离印度

引子

印度,被称为“神奇”的国度。作为南亚次大陆最大的,由100多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其主体民族为印度斯坦族,约占全国总人口46.3%。

一个多民族国家,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维护统一,虽说内部矛盾不断,但是却没有出现分裂的现象。甚至就连曾经建国的锡克人,也没有脱离印度,这其中的确有不少值得研究的地方。

从夫妻制度来看,锡克教提倡一夫一妻制度,虽然接受离婚,但并不鼓励!这点和中国类似,具有极高的民主性。而印度部分地区,依旧是一夫多妻,这点的确不为所取。

从服装配饰来看,锡克人的头巾、外表服装也影响着印度礼仪队。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传播方式上能看到,印度仪仗队的短剑、帽子等,都与锡克人传统服饰十分相似。而锡克人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其所在地区的经济,排在印度各邦前列。

H. 印度有多少宗教

印度主要教派有: 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佛教、耆那教

印度是世界上受宗教影响最深的国家之一,宗教的影响深入到它的社会与文化的每一部分。宗教在这个国家及其绝大部分人民的生活中扮演中心和决定性的角色。

印度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印度教,全印有约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创立的婆罗门教,公元8世纪左右,商羯罗吸收了一些佛教和耆那教的教义,发展成为印度教。

(8)印度锡克教为什么人数少扩展阅读:

伊斯兰教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13.4%的印度人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印度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印度已经超过印度尼西亚,成为是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

伊斯兰教是在公元8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印度的,公元10世纪后,北印的大多数王朝统治者都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特别是莫卧儿王朝,印度也因此留下了相当多的伊斯兰教建筑。

作为外来宗教的伊斯兰教和本土的主要宗教印度教在印度导致了一系列的宗教冲突,印巴分治局面也是因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造成的,在印巴分治时造成了宗教仇杀的惨剧。在现代,印度这两个主要教派依然存在深刻的矛盾。

锡克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起源于印度的宗教,不仅在印度,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响。基督教、祆教、犹太教和巴哈伊教也是有影响的宗教,但人数稍少。

尽管宗教在印度的影响很大,但是也有不少人接受无神论和不可知论。

I. 印度的锡克族人约占据印度总人口的2%,但却非常有地位这是为什么

锡克族人非常好斗下手级狠

跟印度锡克族打交道人人都要小心,因为这个民族是尚武民族,所有的成员都会军事化和正当化,谁不服就干谁。比较典型的事件还挺多的,就比如在历史上的南亚地区,愣是活生生的搞出个“锡克教王国”,与英国殖民者经常干架。再就是印度前女总统英迪拉·甘地,把锡克教的惹不舒服了,直接被锡克族士兵给枪杀了。所以说很多人对于锡克族人的印象就是非常好斗,而且下手还狠。锡克族最着名的特征就是在头上会缠一个厚厚的头巾,脸上也会留着一脸长长的胡子。目前印度的锡克族人约占据印度总人口的2%,并且印度军队当中,很多军官都是锡克族的。据统计,印度军人有20%是锡克族人,而且在印度建国的时候锡克族人占比还会更高一些。

锡克教在印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时不时的还与印度教产生分歧和矛盾,甚至是冲突,而这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因为教义上的分歧非常严重。锡克教所反对的种姓制度与印度教是不相容的,再就是印度的政府比较倾向支持印度教,存在着拉偏架的情况。通常情况下印度政府对锡克教是两种抓,一是抓安抚,二是抓镇压。前者就比如说在1966年被迫将旁遮普一分为二,建立以锡克族为主的旁遮普邦和印度教为主的哈里亚纳邦。后者就是英迪拉甘地,下令出动5000人的精锐部队攻克锡克教圣地“阿姆利则金庙。”

J. 印度为什么讨厌锡克教锡克教概况

说起印度锡克教,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这是一个怎样的宗教,但是锡克教的妆容却给了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突兀的就是锡克教人头顶上都会顶着个大大的,五颜六色的头巾,以及一把弯刀。锡克教是15世纪产生于印度的一神教,“锡克”一词,来源于梵文,意思是“学生”、“弟子”、“信徒”。锡克教徒被称为锡克人,长发、梳子、钢箍、匕首、短裤是锡克教徒的五大信仰标识。

锡克教历史

锡克教的创始人是那纳克(1469-1539年),他是印度教虔诚派运动的成员,后来吸收伊斯兰教苏菲派的成分,提出新教义。他坚持一神论,视真主为唯一的信仰对象,反对印度教的多神崇拜、偶像崇拜、种姓制度、苦行及消极遁世,革除印度教的繁杂教仪,主张在神面前人人平等。锡克教自它的第三代领袖开始行祖师制,称历代领袖为师尊,那纳克被追谥为第一代师尊,第十代师尊哥宾德.辛格(1666-1706年)时废除祖师制。

早期锡克教主教宗教宽容,不同宗教间和睦相处。特别反对印度教和伊斯兰教间相互残杀,奉行非暴力主义。它的第五代师尊曾卷入莫卧儿朝廷内部争夺皇位的斗争,受到阿克巴的儿子吉汗吉尔的处罚。这事是个转折点。锡克教由此放弃了宗教宽容思想和非暴力主义,将与伊斯兰教作战纳入信条,尊与伊斯兰教作战而死的领袖为殉教者。

自第六代师尊起,锡克教教团建立了纯粹军事性的组织,向黩武政治的转变成为锡克教历史上的一个特色。1661年,第九代师尊得格.巴哈都尔继位。他继承了先辈的好战传统,处处与莫卧儿朝廷为敌。在发动了一次对莫卧儿的圣战失败后,得格.巴哈都尔被俘,1675年被处死。这更激起了锡克教徒对莫卧儿人的仇恨心理,他们认为,得格.巴哈都尔只是一个和平主义的游方宗教徒,并没有损害任何人,却被莫卧儿人以煽动暴乱处死,这是对锡克教的凌辱。锡克人从此更为好战,与世人为敌,同莫卧儿、印度教徒、英国人开始不断的战争。

第十代师尊哥宾德.辛格(1675-1708 年)为适应这种战争生活,加强内部的集权,建立了" 卡尔沙",即神权政体。锡克教的哲学基础没有改变,但外表和仪式有很大更动。男教徒的名字加" 辛格" ,意为" 狮子" ,女教徒名字加" 考儿" ,意为"公主"。入教典礼称" 帕胡尔" ,意为" 剑的洗礼" ,用双锋剑搅匀水以洒身。以" 师尊万岁"为该教口号,教徒必须祀奉祖师那纳克,严守教规。教师要蓄长发,身佩匕首,梳头髻,戴环饰,着宫廷仪式裤。严禁教徒吸烟饮酒、寡妇殉夫、杀婴、搞偶像崇拜,只许将精力全部贯注到刀剑武功上,准备随时战斗,杀戳敌人。依靠这样一套新名称、新服饰、新礼仪,哥宾德.辛格动员了锡克人的全部精力,将其引向一个唯一指定的方向。

锡克民族也被塑造成一种有特定目的的民族。1708年,第十代师尊被一个阿富汗人杀死,生前他曾宣布,以后的师尊会从" 卡尔沙"中找到。这样,父子相袭的师尊制实际上就被废除了。

哥宾德.辛格之后,锡克人向旁遮普扩展势力,在这里,他们遇到一支信奉印度教的队伍。后者曾大败锡克人,但却未能从根本上战胜他们。锡克人为自身生死存亡而战的自觉性和团结一致支撑着自己,成为力量的源泉。

据说,锡克教的敌人曾哀叹,要完全消灭锡克人的势力,必须等到他们的宗教热忱消散之后才有可能。在旁遮普,锡克人组成12个战士社团,称" 密尔斯",由强有力的酋长领导,建立起"神权政治的联盟封建制度"。锡克人的团结一致,以对外部敌人的作战为前提。1767年以后,深入旁遮普的印度教势力被打败,锡克人之间的战争就开始了,各" 密尔斯"为争夺联盟的统治权相互倾轧。英国人利用了他们的这个弱点。1849年,经过两次战争之后,英国人打败了锡克人,控制了旁遮普。

锡克教帝国

锡克教流传的主要地区旁遮普是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最后征服的地区。19世纪初,兰季特.辛格强化神权统治,建立统一强盛的锡克教帝国,锡克教作为国教,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兰季特死后,英国殖民者到利用他的几个儿子争夺王位而爆发内战之机乘隙而入,经过两次锡克战争,吞并了旁遮普,锡克教神权政治土崩瓦解。

锡克教改革

神权政治的瓦解,使锡克教的中下层教徒面临着新的形势,普遍产生了危机感。他们要求改革锡克教,最后发展成为一场宗教改革运动。锡克教改革要求主要包括:

①恢复原始锡克教义,过简朴的生活,充分发扬原始锡克教平等、民主的作风;

②反对仿效印度教法规和高级种姓的制度;

③抵制英国的入侵,不与英国人合作;

④提倡道德完善等等神名派是锡克教改革运动的主要力量,该派以信徒在定期举行的宗教集会上高声呼喊神的名字以谢恩而得名,又称"呼神派"。他们强烈反对锡克族贵族企图用统治阶级的立场修正锡克教传统的做法,保护锡克教的平等原则。

锡克教的衰落

在旁遮普被占领后,锡克教神名派的领袖罗姆.辛格重新解释锡克教义,号召信徒不为英国政权服务,不送子女到英国学校念书,不穿英国布做的衣服,不使用英国人办的邮局,使该派具有民族主义的倾向。神名派的活动引起了殖民当局的注意和不安,他们派人监视罗姆。1868年,阿姆利则爆发饥民起义,神名派的信徒参加了起义的组织工作,将农民的不满情绪引导反对英国侵略者和锡克教上层亲英贵族上面。

为了联合印度教徒共同反英,他们主张锡克教徒尊重印度教的信仰,禁吃牛肉。但是英国殖民者利用印度根深蒂固的宗教分歧,采取分而治之的办法,挑拔离间教徒之间的关系,制造宗教仇杀,借机镇压了神名派的起义。罗姆.辛格等由多名神名派领袖遭到流放,其影响逐渐衰微。

阅读全文

与印度锡克教为什么人数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蜗牛从美国走到中国需要多久 浏览:83
越南语塞班是什么 浏览:169
印度炒饭用什么米饭 浏览:724
印度香料怎么种植 浏览:914
亚洲哪个国家能帮伊朗 浏览:801
来中国调查是什么意思 浏览:617
中国的外企公司有哪些 浏览:477
越南沉香木哪里有卖 浏览:453
越南女孩嫁到中国的有多少 浏览:686
为什么印度那么多强奸案 浏览:309
印度坦克有哪些型号 浏览:190
欧陆风云4意大利在哪里 浏览:369
印度男人为什么喜欢你 浏览:714
怎么炒意大利肉酱 浏览:687
意大利rai是什么药材 浏览:831
印尼iphone7售价多少 浏览:723
英国黑泽市有多少人口 浏览:715
印尼万隆gdp多少 浏览:858
印尼火山最多运用什么板块 浏览:498
伊朗为什么空袭以色列 浏览: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