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他人是镜子,照见的都是自己!
公号大咖拾遗君,在《你相信什么,就会看见什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他说,从心理学家麦基写的《可怕地错觉》,明白一个概念: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时,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继而会导致主体从客体中去佐证。“喜欢某个人或事物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让自己在现实中搜寻印证,然后再用这些似是而非的印证,来佐证自己的心理预期,最终形成一种‘真是如此’的心理定势。
若是愤怒、仇恨或是怀疑时,我们又会不断寻找材料来强化自己的臆想,在偏执于愤怒、仇恨的情绪里,让暂时压抑的情绪感得以宣泄。”
也就是说: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选择看到的样子。
你相信什么,你就能看到什么。
你相信钱规则,就会发现无数钱规则。
你相信不公平,就会发现无数不公平。而你相信努力,就会发现努力真有回报。
你相信美好,就会发现生活处处有美好。
无独有偶。
在电影《心灵印记》里也有这样的片段:
一对情侣到印度旅行,两人手持一台摄像机坐在同一辆人力车上,摄像机到女子的手里,镜头里都是鲜花、纱丽;
但摄像机一到男子的手里,镜头里尽是垃圾、肢障孩童。
在同一条路上,两个人看到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每个人只看到自己眼中的世界。
当我看到导师班的作业题里,有篇议“他人与自我”的关系这一作业时,我便想到上述的文章和电影给我的启示。
他人与自我,究竟是什么关系?
台湾灵性作家张德芬说,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那么,他人与自我的关系,是不是就是自已与自己的关系。他人都是镜子,照见的都是我们自己。
亦舒师太也曾说, 任何人最后的归宿都是自己。
说到这里,我想到自己的好友小薇。
小薇从小不善言辞,不喜交际,又有点自卑。
她常常看不见自己身上的优点,每日在自怨自艾中惶惶不得终日。
走入社会,参加工作,与同事的关系,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她常常怀疑别人会背后议论她,说她坏话。
一面在业务上拼命努力,以求出类拔萃;
一面在独处时不断自责,为什么别人对自己敬而远之呢?
在公司一次公开竞聘业务主管的活动上,领导让她报名参加,其中有一个环节是,竞聘人公开演讲拉票,部门同事参与投票,以得票最高者担任主管一职。
这是她始料未及的。业务上、形象上,均已在主管侯选人的前列,然而公开演讲拉票,考验的不就是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度吗?
她一下子就蒙圈了,想着放弃吧,自已肯定要输的,别去丢人了。
一念自我否定,万象消沉。
她打电话告诉我,自己准备弃权了,我无言以对,同时又为她焦急万分。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明明如此优秀,为何要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呢?遂后,我把自己学习身心灵成长的导师介绍给她,她们整整聊了两天两夜。
后来,她终究还是参加了公开演讲拉票环节,一百二十位同事参加投票,七位竞聘人,她以八十五票拿下业务主管的位置。
我和导师一直在现场,她演讲的时候好像带着光,又好像是一场没有观众,自导自演自我剖析的独奏。
她把自己在公司这么多年工作的心路历程,好坏喜怒哀乐全都真实展现,动情之处,声泪俱下,我感受到她,此次演讲是她与自己的真正和解,台下同事亦是掌声不断,喝彩声不断。
我问导师用了什么方法,说了什么,让小薇转变了。
导师意味深长地说,她眼中的同事关系紧张,只不过是自己的臆想而已,我让她找到自己的心魔。
如何坦诚对待自己的心灵,让自己与自己拥抱,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他人与自我的关系,自然就顺畅了……
古老的印度教导里,有这样的灵性四句话:
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
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
是啊,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
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会与我们发生某种或深或浅的关系,也会发生一些事。
透过这段关系,这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某个情况,也许是让我们看到隐藏着的另一个自己。
生命就是一场关系。
有时我们不能接受的他人,或许就是自我内在,不接纳自己不完美的外在显现,提示我们自己心灵或灵魂到了哪个阶段。
张小娴说,你是谁,就会遇见谁。
你先成为什么,然后才能遇到什么;
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遇见什么样的人;
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事;
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就会成就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世间所有的关系,从来都是你对自己的选择。
所谓的他人,都只是一面镜子,照见的都是自己。
因为,没有任何一片雪花会因为意外落在错的地方。善待自己,爱你的存在,让自己快乐!
他人与自我的关系,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㈡ 印度的四大吠陀经是哪几本经书
吠陀经被称之为包含宇宙科学的佛经,这个盛誉在世界可都是鲜有耳闻,那吠陀经和佛经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是我分享的印度的经典四大吠陀经是哪几本经书,一起来看看吧。
印度四大吠陀经典介绍
吠陀经(拉丁转译为Veda,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吠陀”又译为“韦达”,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
它包括很多具体的经典,通常的说法包括“四韦达(四吠陀)”,分别是:
梨俱吠陀(歌咏明论 ,?igveda),
娑摩吠陀(赞颂明论,Sāmaveda),
耶柔吠陀(祭祀明论 ,Yajurveda),及
阿闼婆吠陀(禳灾明论,Atharvaveda)。
更广义的说法,还包括解释吠陀之经书。如“Samhita”“梵书(Brāhma?a)”、“森林书(āra?yaka)”[1]?、“奥义书(Upani?ad)”、“薄伽梵歌(Bhagavad Gītā)”等。
“四吠陀”中以梨俱吠陀最早,最初的部分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0年时代,居住在印度河两岸雅利安人的时期。其他三卷吠陀经皆是梨俱吠陀的派生作品,相继成书于后,最晚集结完成的为阿闼婆吠陀。后三卷吠陀经中的神曲,不是部分梨俱吠陀神曲的复述,便是在它基础上的发展而来。吠陀神曲有长有短,长曲是一曲多颂。短曲是一曲数颂或仅有一颂。多数颂由四句构成,少数由三句构成。
着作吠陀经的时代被称为印度的吠陀时期。它使用比印度梵语更为古老的语言,称为吠陀梵语。
印度是个古老的宗教国家,贯穿印度 文化 的各方面,遍及家庭和社会,对于生活在印度的一般人来说,宗教既是的一种体现,也是灵魂具有的深奥、复杂的体现。印度10亿人口中超过80%的人是印度教徒, 历史 学家一致认为:印度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神秘主义的国家之一。
《吠陀经》也被称为《天启经》,因为印度教传统认为:《吠陀经》是至尊主本人发出的,它是永恒的存在。吠陀知识先是由至传授给这个宇宙中负责创造的,然后通过古代的先知将永恒的真理传递给世人,再以师徒相传的方式小心谨慎地留传下来。所以它是一种人类直接听闻上天启示的 经验 ,而不是由任何凡人的思想所完成。
《 吠陀经》原本是部极长的,为了使人们容易接受,在传承过程中渐渐被分成《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等四部,这四种《吠陀》文献合称“本集”,由祭祀仪式中奉献给众神的颂歌构成。本集又进一步分类,形成了三种经典:《梵书》、《森林书》、《奥义书》,这三种文献可以理解为指导解释宗教仪式、蕴含丰富的神学思索的。《吠陀经》还有许多补充性的书籍,辅助吠陀研究中包括了语音、语法、词源、韵律、天文、、 医学 、音乐 舞蹈 、 军事 、建筑等科学论着,和超过108部以上的奥义书,以及等十八部着名的往世书等等。
成千上万部吠陀经典的内容都是用诗记载的。这些诗严格遵守诗歌的结构及、格律的规则,而且包含各种主题的信息:从医疗、农业到对高等星球和低等星球上的时间概念;从 瑜伽 和冥想的技巧,到居士的 注意事项 ,以及素食佳肴的;从对政府组织结构的详细解释,到对兴建和 装修 庙宇或住房给予一流的指导。 《奥义书》是吠陀经的最后部分,启示出精神上极为深奥的真理。《吠陀经》中的108种均为非常重要的文献,因为它们为几个世纪里所涌现的众多印度教哲学流派的 灵感 源泉。是被印度教徒尊奉为表达了恒定不变的自我,依其业行而在肉体之间转移思想的第一批文献典籍。
《奥义书》即“密传经书”,此辞意指:坐在老师的近侧,遵守着秘密的至上 命令 ,以获得秘密的奥义。其教义严格要求必须秘密地传授给那些热切的求道者,并且他们必须具备至上的道德自律及高洁的心灵,以达成解脱的目的。
《奥义书》的思想特征是遁世思想及苦修实践。它教导人们生命就是痛苦,要解脱就必须真正地弃绝凡俗尘世。要认识或了解自我的绝对本质,就要弃绝一切行为及后果。书中认为:惟有学习知识才能获得解脱,而且只有通过学习《奥义书》所传授的弃绝与凝神的方法才能得到这些知识。书中还认为:遁世是人一生当中的最后阶段,它是获得明智并领悟更高真理的理想条件。通过修行,“支配”或控制心神、 呼吸 和肉体,遁世者就会化为一个定点,并能凝神于自我的本质。《奥义书》文献讲述了很多种不同的瑜伽修行方式,通过修习瑜伽,培育个人意识的内在境界,瑜伽修行者就可以认识到自我的真正本质,也即“”。
《奥义书》中的“奥义”是“梵 ”和“我”以及二者合一(梵我合一)的道理。“梵”(Brahman)——宇宙生起之因;终极的真实。“我”(atman)——灵性、真我、自性。(在其它地方或指)。“梵我合一”——作为个人生命基处的atman和作为宇宙万有基础的Brahman其本质是相同的,永恒、无形相、不变灭、如虚空般弥纶一切,超越一切经验意识所能构想,任何知他之人即可脱离生死,、时间及因果都不能限制他,因为它们由他构成。“梵我合一”即人透过内在对真我的认识,触及超验普遍的终极真实(梵),并与其合一,而使个别的灵魂从经验世界中解脱出来,成为真实、光明、喜悦。
《奥义书》文体美丽、自由,书中每个寓言都洋溢着清新的智慧,“如黎明的曙光,如高山中纯净的空气”。全部的奥义书有一百多部以上,其中主要的古《奥义书》有十一部,都被所有印度思想体系视为所有神圣智识的宝库。
《吠陀经》是印度最古老的,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包括从末期至的作品。由《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达婆吠陀》四部梵文经书组成,其中以和的文学成就最高。《梨俱吠陀》是上古印度人对神的赞歌和祷告文;《耶柔吠陀》包括于与《裟摩吠陀》都是婆罗门的祷告文,记录古印度对 自然 力量的仪式,《阿达婆吠陀》是古代着名和的家族密文手册。专长是不进行常规仪式而使用梵符和梵语,种类繁多包括消灾、降灾、诅咒、星云、身体、流逝、毒梵等内容。详细记述各种方法和执行规定, 传说 掌握其中任何一种就可施展巨大的力量,直到如今仍有大量的方法流传世间。
该经被婆罗门教视为圣典,蒙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在古代印度文学发展中却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印度文学最初的源头,对后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达婆吠陀是印度古代四吠陀之一。又作约成立于西元前一千年左右。全书分二十卷,包括七三一首赞歌,由约六千诗节构成,但其中约有五分之一系采录自《梨俱吠陀》。赞歌多由韵文写成,仅六分之一是用散文撰写。内容主要是集录民间的咒法及,也包含哲学方面的赞歌,并述及的最高原理。
本书所载的咒文中,反映出民间的信仰及行事,带有 民俗 文学之意味。从书中的言语、韵律及哲学思想来看,可以证明本书成立的年代较其他三吠陀为迟。如哲学思想方面,系继《梨俱吠陀》末期的哲学性思索之后,明显地倾向一神教或一元论的思想,将宇宙的创造、展开归于最高神或最高原理。又,《摩奴法典》之中并没有此一吠陀之名,而仅有其他三吠陀,可知本书当是在之后始被编入四吠陀之中。
印度古代《吠陀》文献中的一部,印度现存最古老的。全名《梨俱吠陀本集》。
吠陀的本义是知,即知识;梨俱是作品中诗节的名称。《梨俱吠陀》编订年代可能是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只有一派的传本,收诗1028首,其中有11首被认为是附录。最短的诗只有3节,最长的有58节,一般都不超过12节。全书共有10552节诗。诗的创作年代又有先后。语言也比印度其他上古文献的用语更为古老。这部诗集的创作和编订的确切年代还没有定论。全书分为10卷或8卷。印度传统认为,书中诗歌是由上古的传授下来,由一个名叫广博(音译毗耶娑)的修道士仙人加工整理而成。
《梨俱吠陀》中诗的内容比较复杂,有上古的神话传说,也有自然界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及祭祀和巫术。这些诗歌反映了印度原始社会时期和阶级分化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思想、生活和习俗。神话中歌颂最多的神是众神之首的因陀罗。对于这些神话中的神,印度按照以后的宗教信仰加以解释。近代先以为它们是自然现象的化身,后以为是社会现象的体现,以后由于考古发掘的文物不断出现,对神话传说中所反映的历史事实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作品中有几首诗对神提出怀疑,显示了印度最早的哲学思想。《梨俱吠陀》作为上古历史文献资料,是人类宝贵的遗产。
作为文学作品,《梨俱吠陀》包含了人类早期的一些清新朴素的诗歌作品。有不少诗在艺术上已有相当水平,不是原始的简单歌唱。书中的诗已有15种格律,可见当时文学创作的发展。诗的格律是以每节诗中的音数整齐的句作单位的。4个8音句构成一节的格律广泛流行,就是一般所谓32音一节的。当然,其中也包括一些内容贫乏、词句呆板的作品,例如一些赞美布施的诗。
《梨俱吠陀》长期靠口传,后有了写本,到19世纪才由欧洲人第一次刊印。现有数种语言全译或选。
印度的神话相当隽永,情节往往极端离奇而引人入胜。但同时,印度神话也是出了名的纷繁复杂,虽颇具体系,但来源复杂,且经过多层面貌的历史演变,往往又变幻莫测,扑朔迷离。可将其分为:远古文明时期(不可考)、、大史诗时期、往世书时期。公元前1500年至前600年左右问世的《吠陀经》,是印度古文明中最为重要的经典。吠陀的本义是知识、学问。
《吠陀经》记录了各式圣歌、、宗教、 礼仪 、风俗、思想、和哲学,在这里,印度神话初次较为系统地组合起来。其中最为古老的吠陀集《梨俱吠陀》,内容大多是对自然神明的颂歌,目前所知的吠陀神话体系基本就建立在《梨俱吠陀》的记载上。雷神因陀罗、火神阿耆尼、水神、死神阎摩、太阳神苏利耶、月神苏摩和风神伐由那都是这一时期被人吟咏、歌颂的神。
吠陀文化后期,印度产生了,种姓制度的出现是权利更为集中的一个体现。公元前六世纪左右,印度进入列国时代,经济发展、战争频繁、思辨深邃,是这个时代的三大特征。这一时期,旧的神话不断被编辑,新的神话又不断产生。宗教方面,出现了佛教与耆那教,而这两大教派又各自繁衍着不同的神话。公元前四世纪,印度最大的两部史诗——《罗摩衍那》和出现,在这里,因陀罗等神的地位被削减,印度神话转折进入大史诗时期。
因陀罗(Sakra-devanamlndra),梵文音译为“释迦提桓因陀罗”。其中“”的意思是“能”,为姓;“提桓”意为“天”;“因陀罗”意为“帝”;合起来即是“能天帝”或“天帝释”。在佛教的经典里,为了和其他诸天的称谓统一,就把天字挪到了最后,称为“帝释天”。是印度教和婆罗门教中的雷帝,是佛教里的天帝( 天龙八部 之首)。
因陀罗在吠陀神话时期可算是最受崇拜的,在最古老的吠陀经典文献《梨俱吠陀》里,有许多歌颂他的,他被看成是唯一的主神,统治一切,被尊为“世界大王”。而此时梵天等三大主神还没有出现。这也反映了古印度人对雷电的崇拜和敬畏。吠陀神话中的因陀罗,是和大地神的儿子(真正的“”),出生于还处在混沌的世界中。他自降生起就嗜饮苏摩酒,并因此而获得了强大无匹的力量。同时他的身体骤长,连天、地而神都因为惧怕这种力量而向不同的方向逃离。天与地因此被分开,永无再会之日(与盘古“开天辟地”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成长起来的因陀罗,正赶上众神与巨蛇争斗时期,众神不是弗栗多的对手,只好请力大无穷的因陀罗帮忙。因陀罗乘机开出条件:要承认他为众神之王,并把众神一半的力量借给他。众神无奈,只得答应。于是因陀罗获得了众神的力量和“万神之王”的称号。他连饮三大觞苏摩酒,拿上,英勇出战。
经过一场惊天动地的恶战,因陀罗终于消灭了弗栗多,并且劈开山崖引来了“”,从水中诞生了太阳。于是,因陀罗辟天地、分三界、引水创日,完成了创世的功业。而对于众神那里借来的力量,因陀罗开始耍无赖——“欠债的是大爷,老子就不还了!”众神也无可奈何,只能忍气吞声。此后,因陀罗把世界分为四个部分:自己统治东方的天国、弟弟太阳神的大儿子阎摩统治南方的冥府、其兄长海神婆楼那统治西方的大海、财神俱毗罗统治北方的夜叉国。因陀罗“万神之王”的地位从此完全稳固。直到婆罗门时期的来临。
印度神话的历史进入婆罗门时期,以其他三部吠陀经(《裟摩吠陀》《夜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为中心的和宗教系统诞生了。随着三大主神的相继出现,因陀罗的地位每况愈下。再后来,吠陀神祗被佛教吸收,身份和神性更是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大多都成了佛教护法神。因陀罗“万神之王”的名号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其地位和影响力已低了许多。作为佛教二十四天之一,他居住在“欲界六天”的第二重——忉利天的须弥山顶善见城内.是一座巨大无比的,是宇宙的中心,也是日月星辰赖以转动的轴心.其四方各有八天,共三十三天。四面山腰分住着四大天王,周围又有、七金山,再外环绕着咸海,咸海四周即四大部洲。
因陀罗当上佛教的天帝后,成为天上和人间的道德维护者。平时最重要的职责是保护佛主、佛法和僧侣,并负有勘察善恶的职责。如果天神违犯天规他便予以惩罚;要是人间出现暴君,就会除暴安良。在中国寺庙里,其形象多为少年帝王,但男身女相,头戴宝冠,身上装饰种种璎珞,手持权仗或宝杵。此时的因陀罗虽然名义上还是老大,但实际上已沦为佛陀手下的打工仔了。
吠陀经的简介
《吠陀经》又译为《韦达经》,它也许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古老的手稿。它们可以追溯到印度文化之初,是记载整个雅利安民族的最早文献。它们被认定已经经历了一万多年的口传,大约在四至六千年前,通过书写的方式保存了下来。
'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印度是个古老的宗教国家,贯穿印度文化的各方面,遍及家庭和社会,对于生活在印度的一般人来说,宗教既是的一种体现,也是灵魂具有的深奥、复杂的体现。印度10亿人口中超过80%的人是印度教徒, 历史学 家一致认为:印度是世界上最早记载神秘主义的国家之一。《吠陀经》也被称为《天启经》,因为印度教传统认为:《吠陀经》是至尊主本人发出的,它是永恒的存在。吠陀知识先是由至尊主传授给这个宇宙中负责创造的焚天神,然后通过古代的先知毗湿奴将永恒的真理传递给世人,再以师徒相传的方式小心谨慎地留传下来。所以它是一种人类直接听闻上天启示的经验,而不是由任何凡人的思想所完成。
《吠陀经》由四部书构成:《梨俱吠陀》、《裟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
《梨俱吠陀》绝大部分是神话和对神的赞歌,文学成就最高,是印度文学最初的源头,前 7卷是神话的宇宙构成论、多神论、泛神论、神人-神畜-神物同形或同质论。从第 8卷开始,逐渐向一神论过渡。《裟摩吠陀》主要包括了由《梨俱吠陀》而来的诗集。
《耶柔吠陀》内容着重于礼拜及牲礼等的宗教仪式,它的文学价值主要表现在散文上,由短小、简洁的 句子 组成,意味深长,抑扬顿挫。
《阿闼婆吠陀》最晚编着成书,《阿闼婆吠陀》中的神曲,是由《梨俱吠陀》咒语的部分发展出来,多是神秘巫术,吉凶咒语,间有科学思想。古印度医学,即起源于此。
《吠陀经》中曾提到过一次大洪水:位于古吉拉特半岛的古城杜瓦尔卡恢弘的古庙之中,供奉着印度教最受人崇敬的诸神之首奎师那。传说“在奎师那离开大地的同一天,杜瓦尔卡也沉入了海底。”于是人们修建了这座寺庙来纪念奎师那和被洪水淹没的城市。无独有偶,在《 圣经》中也曾提到一次滔天的大洪水。这惊人的相似点似乎向世人昭示着什么......
猜你感 兴趣 :
1. 印度最古老的哲学文献吠陀经的简介
2. 吠陀经与佛经
3. 吠陀经的成就有哪些
4. 古印度婆罗门的基本介绍
5. 婆罗门教的最高理想是什么
6. 吠陀经是如何看宇宙的
㈢ 释迦牟尼最灵性的四句话,什么意思
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这意味着,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2、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绝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并不存在“要是我当时做法不一样…那么结果就会不一样”。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哪里,随时准备开始。
4、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
这是如此简单。当生命中有些事情结束,它会帮助我们进化。要完整享受已然发生的事,最好是放下并持续前进。
你坐在这里,读着这些文字,我相信绝非巧合。如果这些文字触动你的心弦,那是因为你的因缘成熟,你明白没有任何一片雪花会因为意外落在错的地方。
善待自己,爱你的存在,让自己快乐!
(3)印度灵性四句话出自哪里扩展阅读
佛祖简介
释迦牟尼(梵文:शाक्यमुनि,Śākyamuni;约前624-前544一说前564-前484;),原名悉达多·乔达摩(巴利文:Siddhattha Gotama;梵文:सिद्धार्थ गौतम,Siddhārtha Gautama),古印度释迦族人(生于尼泊尔南部),佛教创始人。成佛后的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佛祖、如来佛祖。在佛教中记载着农历的四月初八是佛的鼻祖释迦摩尼诞辰日。
汉语读音释迦牟尼shì jiā móu ní,牟为多音字,在这里读móu。
佛祖心咒
释迦牟尼佛心咒[1]:达雅塔 嗡 牟尼 牟尼 摩诃 牟尼耶
娑诃
大藏经《大佛顶广聚陀罗尼经卷第四》中记载的释迦牟尼佛心咒:
释迦牟尼佛根本咒
南谟薄伽嚩帝舍枳也(二合)牟那曳多他伽多耶阿(去)罗诃帝三藐三步驮耶怛侄他唵阿尔帝阿尔多(引)祚曳何罗何罗米底唎(二合)阿耶婆噜枳帝迦罗迦罗摩诃三末耶(引)悉[口*弟]婆啰跋罗摩诃菩提曼荼尾誓莎末啰娑摩钳三摩炎菩提菩提摩诃菩提塞嚩诃
参考资料来源释迦牟尼佛心咒 (佛祖咒语)-网络
㈣ 印度有四句极具灵性的话
印度有四句极具灵性的话:
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
2、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4、已经结束的,就已经结束了。
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
生活总会给你答案,但不会马上把一切都告诉你。
回报不一定在付出后立即出现,只要你肯等一等,生活的美好,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盛装莅临。
上天不会无缘无故做出莫名其妙的决定,它让你放弃和等待,是为了给你最好的。
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来自"法华之家"
㈤ 不迟不早,一切都刚刚好。 印度有四句极具灵性的话: 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
不迟不早,一切都刚刚好。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迟不早,一切都刚刚好。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也是美好的。只要不违规违章,只要调整好心态,天天向上,人生之路终归会更坦途,生活也就会越来越好。
㈥ 印度有四句极具灵性的话:
印度有四句极具灵性的话:
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
2、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4、已经结束的,就已经结束了。
这几句话让我想起了佛陀释迦摩尼说过的相似的话:
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