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印度资讯 > 印度学霸30年考多少个硕士学位

印度学霸30年考多少个硕士学位

发布时间:2022-12-18 11:06:04

⑴ 印度第一富豪,当初喊话谁娶他女儿就送临海豪宅,后来如何了

大家提起印度这个国家,总会说它很落后,而且穷人又那么多。其实印度国内也是有富人的,而且还有一位亚洲首富呢,他旗下的企业在印度的地位,就像是三星在韩国一样。不过,有钱人也有有钱人的烦恼,有时候太优秀也是一种错。

对于印度首富女儿的婚礼,你们有什么看法呢?其实我认为....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哦

⑵ 印度的教育状况

印度一直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心, 希望能够通过发展高等教育增强其人才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印度独立后便十分重视工程技术教育, 早在50年代就仿照美国(房源)麻省理工学院(M IT ) , 在全国相继建立了6 所“印度理工学院”, 发展至今, 印度已经有了550 多所工程技术学院和1 100 多所多科技术学院。2000 年, 印度有大学及类似机构248 所, 开放大学7 所, 所有高校总数达到11 000多所, 高等学校在校生839. 9 万人。

印度的一些大学在世界上已经颇有名气, 在世界各国, 来自印度的工程师、教师、医生和劳工有数百万名, 受聘于联合国系统内的各个组织或机构的有数万人。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的软件行业。印度近年来经济能持续增长与其近十年来软件技术迅猛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软件出口更是执世界之牛耳, 带动了印度经济的腾飞。有关资料显示, 印度软件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目前已达到了34 万人, 其软件科技人才还以每年6万人的速度急剧增长。

⑶ 科学家一般是什么学历

科学家什么学历?什么是科学家?这两个问题一定要弄清楚

什么是科学家?

什么是科学家?很多人都以为大学理工科教授就是科学家了,甚至有的人说大学老师都是科学家。也有人说至少的211大学的理工科教授才是科学家。

其实我看来,诺奖获得者是百分百的科学家,但是两院院士不一定算是科学家, 当然如果又不是诺奖获得者,又不是院士, 甚至连个正教授都混不上,那别说自己是科学家了。

我认为真正的科学家就是能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留下名字的人,这才算真正的科学家、 目前中国能算上世界范围上的科学家的人,我看只有屠呦呦和杨振宁, 其他人大多人只能说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科学家的帽子还是不够资格。

当然不少院士算科学家,不过在世界上名气比较小。

当然也有不少为国防事情默默风险的科学家,这里就不在多说了。

科学家的学历。

这个以前科学家的学历都不高,不过现在想当科学家,没有名校博士学位,基本上门都摸不着。如果现在你相当科学家,那就老老实实的上名牌大学,一直读完博士, 才刚开始你的科学家梦想之旅、

国内科学家和国外其实不太一样,国外很早就开展博士教育了,而国内也就金30年才开展博士教育。 因此国内目前的老一辈土生土长的很多科学家都是本科生,甚至不少是中专生。

下面开始举例子了。

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厉害,绝对是科学界名气最大的科学家,和牛顿并称top2。牛顿不多说了,牛顿那个时代,没有硕士博士, 所以牛顿学历就是本科。那么爱因斯坦呢?

很多人说爱因斯坦就是一个物理业余爱好者,其实大错特错,爱因斯坦是标准的科班出身,

爱因斯坦于1879年出生于德国,1900年毕业于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入瑞士国籍,1905年, 爱因斯坦获苏黎世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看到没,爱因斯坦是瑞士最牛的一所大学毕业,然后又在另一所最牛的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 相当于是清华本科,北大博士。

苏黎世理工培养了23名诺奖获得者,爱因斯坦只是其中一个。

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在2016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列世界 第9位 ; 2017年Q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中列世界第8位。

基本上国外的科学家都是博士学位,普通学历的很少。

下面咱们介绍国内的科学家。

屠呦呦

北京医科大学本科。那个年代,中国只有本科,所以本科就是最高学历。那个时代还有很多中专毕业的院士。

陈学庚,男,1947年4月29日生,江苏省泰兴市人,1968年毕业于 新疆兵团奎屯农 校,中共党员,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在学历仍然是中专。

周锡元,江苏无锡人,1938年5月出生,1956年毕业于 苏州建筑工程学校 。 中国科学院院士 ,学历仍然是中专。

国内科学家学历不高,这个是特殊时期造成的,没有啥意外。像陈景润是本科毕业已经很不容易了。

最着名的低学历是华罗庚,只有初中毕业,虽然到清华大学工作,据说受尽了歧视,后来杨振宁老爸当系主任时候对华罗庚很照顾,华罗庚算一个奇迹了。

张益唐

很多人以为张益唐也是个业余爱好者,其实大错特错,张益唐那可是科班出身,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 普渡大学 ,获博士学位;2013年5月,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他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的一个弱化形式, 是现代着名的数学家。

陶哲轩


陶哲轩13岁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数学金牌;16岁获得弗林德斯大学学士学位;17岁获得弗林德斯大学硕士学位; 21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这人绝对是个天才。

杨振宁

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田中耕一

科学家中屌丝逆袭的至于田中耕一,田中耕一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一直在岛津公司上班,是一个底层小职员,他业余发些篇文章,然后就脱离学术圈, 当时他获得化学诺奖,日本化学界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他。

不过屌丝逆袭的事估计以后难了,以后想当科学家,还得老老实实考博士。

老铁们,你们怎么看呢?

不能这样说,学历只是一个称呼。多少学历不行的却成为真正的科学家。,爱迪生,他是什么学历,靠的是智商,靠的是自己有探讨的发现。

科学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到底什么是科学家?如果说院士是科学家,那么很多老师都不是院士,难道就不是科学家?比如张双南研究员与苟利军研究员、赵峥教授都不是院士,但在我心目中,他们是科学家。——不过也许他们也不会说自己是科学家。为什么?因为科学家这个名词其实是很模糊的,这个定义域不清楚,说不清楚边界到底在什么地方,所以你这个问题就有点大了。

那么,科学家都有博士学位吗?我们知道,博士是最高的学历,没有比博士更高的了。那科学家都是博士吗?我看也未必,比如袁隆平先生就不是博士。那袁隆平先生算科学家吧,他得了中国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一般的科学家都没有他的贡献大。所以,一般情况下,科学家都有博士学位,但很多优秀科学家并不是博士。

邓中翰院士,中星微集团创建人、董事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副主席,全国青联副主席,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北京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数字多媒体芯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挂职)。他肯定是非常杰出的科学家,他是博士。

以前有一句比较流行的话叫“第一位大学老师没有上过大学。”这话可以看作是一句励志语言,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几十年前、上百年前大学老师的学习经历。那时候的大学老师,整体上的学历要低于现在的。像国内年龄比较大的一些科学家,他们可能只有本科文凭。屠呦呦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她于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之后并没有接受过研究生教育。

现在年轻一代的大学老师或者是科学家,他们就有非常高的学历了,绝大多数有研究生学历,并且是博士研究生学历。这主要是因为现在的科学体系越来越健全,科学研究变得越来越专业,没有学历这个敲门砖,很难进入研究领域,也难出研究成果。

而且就培养目标上看,本科阶段的教育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有着根本的不同。本科阶段的教育基本是以知识为主,研究生阶段就要进行科研训练及科研工作了。科学家正是要对未知世界进行 探索 研究的,没有研究生阶段的训练,很难在科研领域施展身手。

屠呦呦那一代的人物之所以没有研究生学历却仍然可以成为杰出的科学家,是因为那个年代国内并没有完整的研究生教育,但是国内还是要有人搞科研的。他们做的其实就是科研工作,只不过科研条件比较落后并且没有一张研究生毕业文凭。

今天研究体系越来越健全了,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合作也变得越来越紧密,有更高的学历,尤其是世界名校的博士学历就能够和更优秀的科学家交流合作,也就能够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做出新的研究发现。科学家群体的学历不会朝低处走,没有研究生经历越来越难立足在科研领域。

科学家的学历情况很复杂!大概有如下的情况:


网络配图

在100年前,科学家的学历可能差别比较大,既有博士,也有没上过大学的! 体现出以前科研还是一个小众参与的活动,因此各类人士都有可能参与。比如中国着名数学家华罗庚(1910年11月—1985年6月)就只有初中学历,但是他写的高深的数学论文,在1930年就引起了 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拍案叫绝,并 当即作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做数学系助理员。但是在科研领域即便是当时,受过高等教育的还是居多数,不过还没有到搞科研必须有博士学位,甚至必须是世界名校博士学位的超高要求!


网络配图

现在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了。要想成为科学家,世界发达国家及中国等发展中大国大都要求要有博士学位,甚至世界名校博士学位。否则可能连一个固定职位都谋取不到。 科学的发展也和100年完全不一样了,学科门类分的越来越细,要想掌握某一个小的学科门类的科学家,必须经过长期严格的专业训练。因而,虽然也有屠呦呦这样没有博士学位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例子,也有袁隆平这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但是毕竟还是太少了!大多数科学家首先必须是博士,已经成为一个常态!


网络配图

总之,从 历史 上看科学家有各种学历的,但是现在的科学家大多数都具有博士学位,甚至世界名校博士,至少也受过高等教育! 所以,有志于从事科学事业,想成为科学家的青年学子,还是要尽量去着名高校和科学大家学习,获取博士学位!

我的观点是,科学家的学历一般而言未有一定之规,可能是研究生学历或大学本科学历,也可能是专科学历或初高中学历或相当什么学历不等。具体来讲,学历对某个科学家而言并非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科学家在某个领域某个行业方面所从事的研究课题是否对 社会 对人类有最有益最突出的贡献,以推动学科升级, 社会 进步,人类生存高质量,人民生活幸福安康。

科学家是什么学历?


我想应该先定义一下科学家。我的理解,并不是在科研单位做科研工作的人都叫科学家。这种人我们开玩笑地说,叫科研民工。也并不是教授都叫科学家,甚至部分院士也不见得能称为科学家。 我觉得,应该是在某个领域做出一定成绩的科学研究人员,才能叫科学家


现在大学招聘的人员一般都需要博士毕业,没有博士毕业的人,根本进不了大学或者研究所的大门,所以,现在的科学家一般都是博士学历。


那是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是博士学历呢?当然不是。

屠呦呦,我国科学界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她1955年大学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 屠呦呦经历我国高教史上波澜壮阔的院系调整,她1951年入学,是北京大学,上学期间,医学院拆分成独立的北医。不过北医后来被北大再次合并,等屠呦呦获奖时,她又变成了北大的校友了。

袁隆平,我国杂交水稻之父。 我们现在能在网上胡说八道,多亏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养活了我们。他是本科毕业,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就是现在的西南大学。

陈景润,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 后来分配到四中教书,因为口音问题,被四中退回了原籍。这个大概是四中 历史 上最懊恼的一件事了。

华罗庚,被称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就初中毕业。


当然,以上这些科学家都是中国的,那时咱们的教育水平不怎么样,所以,大学水平就算很高了。那看看国外如何。

日本的, 中村修二,201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他1977年在德岛大学本科毕业,1979年硕士毕业。学历是硕士。德岛大学也不是着名大学。不过中村修二去美国还是搞了研究,现在是美国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的教授。

田中耕一,200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他1983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最高学历是学士,而且现在并不在学术界,只是一个公司工作。他获得诺奖后,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美国的, 克莱尔·威廉·汤博,他是冥王星的发现者,他是位牧羊少年, 因为酷爱天文学,被一个天文台雇佣。在那里他发现了冥王星,发现了冥王星之后,被两所大学授予了学士学位,原来他最多就是高中毕业。当然,现在冥王星已经不是太阳系的第9大行星了。

印度的, 拉马努金,印度最伟大的数学家,也是近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他没上过大学,不知道有没有高中毕业,他就是自学和凭直觉在工作。


关于科学家需要什么样的学历,我曾经听一位着名教授聊过。 在他看来,一般大学毕业后,都可以做科研,因为已经有基本科学素养了,其他的就在研究中学习、思考就可以。 但现在基本都是博士,是因为做研究的门槛高,要进科研院所都必须是博士学历。除了这些地方,其他地方很少有这些做研究的仪器,所以不好当科学家。

当然,不是说科学家必须要这些昂贵的仪器,只是这个时代需要。 杨振宁也讲过,现在的时代是科学的青铜时代,不好出成果。 爱因斯坦的时代是黄金时代,同时代涌现出了很多杰出的科学家,时代好,他们那时也不需要昂贵的仪器来做实验,大量的是新的思想,是科学的革命。


在现代,唯一有希望不是博士学历的是数学。因为数学不要借助外力,只是数学家的头脑在思考。 这也是像华罗庚、拉马努金中学毕业都能成为伟大的数学家的原因。


希望有生之年能再看到一次科学的革命,那将是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那时候,我估计英雄辈出,不需要博士学位问题也不大了。


大家觉得呢?

科学家应该是具有一定学术成就的科研工作者。但学历真的各有不一,本科的有,研究生的有。学位最高的是博士学位,当然硕士以及学士学位的也都有。但占绝大多数的是博士学位(没有具体数据)。

科学家大部份应为博士学历。请注意,题目是“科学家大部分都是什么学历?

要了解科学家都有怎么样的学历,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科学家。

学者是科学家?有发明创造的是科学家?

科学家是一个泛称,广义上指对真实自然及未知生命、环境、现象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与认识、 探索 、实践、定义的专业类别贡献者。狭义的定义是指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士,包括自然科学家和 社会 科学家这两大类。所有自然科学和 社会 科学的研究人员,达到了一定的造诣,获得了有关部门和行业内的认可,均可以称之为科学家。

被称之为科学家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物理学家牛顿、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居里夫人,美籍科学家爱因斯坦和中国的农学家袁隆平等。

而这些代表人物大部分出生在没有大学的年代,所以他们没有太高的学历。

近现代,大部分科学家都有很高的学历,或者是先获得学历,再有了科学家的称号;或者在科学研究上有了成绩以后被授予高学历。

但不管哪种情况,被称之科学家的人都对 社会 有很大的贡献才会被冠以科学家的称号。

而作为科学家要有这些品质:

科学,本身即是 探索 未知,发现真理,发展先进,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的学问,而成为科学家,献身科学事业的人所拥有的精神是:锲而不舍,勇于献身于科学,无私奉献却淡泊名利……

选择简单对象开始研究,建立理想模型,尽量应用数学,完整的考虑各要素,建立理论,并通过修改和扩展,扩大应用范围。

科学是人造的,因此与人的素质有关,争论和激励能使人的素质迅速提高,因此科学需要讨论的环境和维护人们对科学的热情。

⑷ 在美国,为什么印度留学生比中国留学生更受名企欢迎

首先,英语是印度官方语言之一,所以虽然口音奇怪,但他们比中国人的英语更好。
第二,印度原来是英国殖民地,受的是西方文化影响,文化上能够更好的融入。
第三,印度人虽然长得黑,还经常被我们说阿三,但从血缘来说,他们属于白人而不是黄种人,所以同一个人种还是会更倾向于同一人种(跟种族歧视无关)。
第四,印度的科技企业确实发展很好,在美国的企业也比较多。

⑸ 国外的“学霸”什么样

美国:“学渣”毕业后不好混
也许是受到影视剧影响,国内对美国学生有一种认识误区,以为很多美国年轻人不爱学习,大学生热衷社交派对,兄弟会喜欢把酒言欢。事实上,这只是美国教育的一个侧面,而从主流来看,美国学校及家庭对学生的成绩还是相当重视。除了一些纨绔子弟,大多数美国人视教育为重要投资,很多人为了上大学要申请助学金或向银行贷款。一年五六万美元的学费,如果不学出点名堂来,实在对不起这个高昂成本。
很多大学里的兄弟会都对GPA(平均成绩点数,是大多数大学评估学生成绩的制度)有要求,没有达到3.5,连入会资格都没有。此外,没有一家知名企业愿意聘用平均分才达到C水准的学生。也没有知名大学会录取这样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所以不要轻易相信学渣照样能在美国社会混出名堂。尽管美国大学生毕业不至于失业,但如果成绩烂,美国人会认为你只能混口饭吃,而谈不上拥有职业前途。
在强手如林的美国中学和大学,人们对硬啃书本、成天泡图书馆熬出好成绩的学生叫“Grind”,本意是研磨的意思,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这类学生把较多时间花在学习上,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
但和死磕相比,美国人其实更欣赏综合素质出色的学生。这类人不仅成绩出色,而且工作经验丰富,各类活动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能在组织当中起到领袖作用。他们擅长利用时间,讲究效率,会在健身房一边练瑜伽一边用平板电脑看材料;会在考前到图书馆大战三百回合,也能在周末跟同学把酒狂欢;可以去谷歌、亚马逊实习,也乐意为教会做周末义工;在所有科目获得全A,也可以利用一个暑期项目挣到数万美元。
可以说,美国学霸始于高分却不止于高分。创意和领导力是一个优秀生走上社会的必备条件。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是斯坦福大学的高分毕业生,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是普林斯顿校史上GPA最高的毕业生之一。中国人喜欢提起从哈佛辍学创业的比尔·盖茨,实际上,他的SAT成绩也够得上今天的学霸标准:数学和语文两门的总分是1600,他考了1590。在美国人眼里,这才叫霸气。(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王海)
韩国:一半国会议员是“学神”
在韩国,人们喜欢用“学虫”“学神”来称呼那些热爱学习且成绩超群的学生。去年底举行的韩国高考[微博]出现33名满分获得者,其中一名是来自全罗南道一所外国语高中的女生,人们称赞她是“学神”中的“学神”。在韩国,外国语高中、科技高中、国际学校等名牌高中被普遍看作“学神”大本营,通过“中考[微博]独木桥”的尖子生方能进入这类高中。校园的氛围也相当“求学派”,看到学生拉着旅行箱上学不是新奇事,因为这些“学神”要以大量教材和参考书为伴,一般的箱子不够用。
与中国相似,韩国人十分看重考试成绩,拼命学习考上三大高校(首尔大学、延世大学、高丽大学)以及国外名校是最高目标。到了大学,学习尖子们一般仍能保持刻苦钻研的好习惯,毕业后不难找到好工作。韩国两大门户网站NAVER和DAUM的创始人李海珍和李载雄分别毕业于首尔大学和延世大学计算机系。这两位IT大佬都是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学神”。
“学阀社会”在韩国是“学历加门第关系”的统称。学界精英会形成专属他们的“圈子”,寒门子弟想进入这个“圈子”,只能通过学习来实现“身份晋升”。有人在2013年10月做过统计,在298名韩国国会议员中,毕业于最高学府首尔大学的有81人。其余依次为高丽大学(25人)、延世大学(23人)、成均馆大学(22人)。从这四大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神”政客占国会议员总数的50.7%,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现任蔚山市长金起炫(曾连续3届当选国会议员)。毕业于首尔大学的金起炫在校期间平均每天只睡4小时,多年苦读终于通过难如登天的司法考试,顺利进入司法系统,并逐步走上仕途。即便在当选议员后,金起炫仍被称为“学神”,经常抱着资料奔走各地了解民意,并根据这些调查资料提交法律议案。如今,他依然手不离书,践行“活到老学到老”。
就目前看,韩国各大公司招聘员工时,也打破不了“学阀”观念,毕业于哪个学校、取得什么文凭几乎决定录用与否。韩联社此前报道说,一家调研机构今年上半年针对2514名27岁左右的韩国年轻人进行题为“幸福年轻人的特征”的调查。结果显示,越是高学历、高门第的年轻人越幸福。这里的“门第”指的是毕业学校。比如,同样是四年制大学本科学历的人群,名牌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更能感到幸福。分析称,在十分重视学历和门第的韩国社会,年轻人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单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上述两个因素。这也正好应了那句话,“年少不争当学神,老大只能徒伤悲”。
而对于那些批评“一考定终身”制度和“学阀”观念的韩国人来说,下列数据可能是最好的反驳。1998年至2007年十年间,在通过司法考试成功进入司法系统的精英中,毕业于首尔大学、延世大学及高丽大学这三大名校的人数占总数的65.5%。要知道,司法考试可不看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而是对所有考生一视同仁。因此,主张“精英教育”的韩国人认为,休怪“学阀”观念绊住你的就业梦,真正的掣肘是“你的付出没有别人多”。(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曾欣,金惠真)
印度:拼爹和“拼己”兼而有之
就学霸这个话题,《环球时报》记者采访到印度泰戈尔学校副校长普瑞缇女士。该校实行12年一贯制教育,在印度有相当知名度。普瑞缇女士认为,印度跟中国一样,古时候的教育都以背诵为主,现在的教育也不免受到影响,记忆力超群、擅长背诵的孩子往往会取得优异成绩,成为人们所说的学霸。
传统上,印度定义学霸的时候往往只看文化课成绩,而不看体育、艺术等综合素质的表现。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变,在类似泰戈尔学校这种与国际接轨的先进学校,评价学生的办法更趋综合化,在校活跃程度、个人影响力以及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分数也在评价体系中占有一定比例。
自古以来,印度就盛产智者和哲人,比如佛祖释迦牟尼。当今的印度也沿袭这一传统,出现许多早熟的学霸。被称为“世上最聪明男孩”的阿克里特·贾斯瓦尔11岁时就以优异成绩通过中学毕业考试,进入旁遮普大学学习,成为印度最年轻的大学生。从传统文化和宗教习俗方面来讲,印度人认可并崇尚天才儿童之说,他们认为天才的特殊禀赋是神的恩赐。印度教育部门专门面向9岁到16岁的超常儿童开设“天才儿童学校”,每年2月在全国统一进行考试。目前全国有约600所“天才儿童学校”,每年约有2万名学生进入这些学校学习。
“印度导弹之父”卡拉姆和“印度经济改革之父”辛格读书时成绩都很优异。步入职业生涯后,他们在教育、科研、政界等不同领域都有建树。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印度只有学习好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许多政界、商界名人在校时籍籍无名。比如现任总理莫迪的成绩非常一般,唯有辩论才能出众。印度商业巨头塔塔集团的创始人塔塔也没有辉煌的学生生涯,14岁就随父到孟买谋生。
普瑞缇女士告诉记者,在教育方面印度和中国很像,学生面临沉重的高考压力和就业压力。作为教育工作者,两国的老师应该保护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尽量不要去禁锢他们的天性。
在大学任教的库玛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印度,家庭条件和社会关系至关重要,许多政界、商界家庭都是子承父业。有一项调查显示,印度各级议会中的议员有八成以上是官二代。相对而言,普通背景的孩子要想出人头地,学业出众、获得一个好文凭往往是基础条件。而在步入职业生涯后,情商甚至比智商更重要。
但事有例外,被称为世界上最年轻CEO的班加罗尔男孩儿苏哈斯·戈皮纳思就是逆袭的“学霸”。苏哈斯13岁时学会创建网站,14岁建立自己的软件外包公司。尽管他的中考成绩非常糟糕,公司却取得成功,现在更成为价值几千万美元的跨国大公司。不过苏哈斯的家庭笃信正统教育的重要性,目前苏哈斯在父母的建议下正在大学校园回炉,念的是工程学。不过令苏哈斯“苦恼”的是,那些学霸同学都称他“先生”,争着跟他合影并索要签名。(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张笑竹)
德国:不单以分数论英雄
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社会科学学者胡莱尔曼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德国大学以前都是本硕连读,毕业读多少学期也没有限制,“学渣”特别多。许多学生35岁还在读大学。前几年大学进行改革后,“学霸”又开始多了起来。
“德国大学里的学霸一般指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的学生。”胡莱尔曼说,总体来说,学校和社会对这类学霸持肯定态度。当然,学霸们也有得有失。一项调查显示,2/3的德国学霸患有焦虑、失眠等症状。

德国各行各业的领导者有许多是大学里的学霸,比如红火的网上鞋店乍蓝多的创业者。不过许多大企业的老板在大学里并不突出,甚至没有上过大学。可以说,德国人从不把“学霸”和“学渣”的发展进行比较。他们认为,在学校的表现和在社会上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因此这是个伪命题。
有趣的是,德国有3名学霸反而因“学得过快”被校方告上法庭。这3人在短短20个月内完成60门考试,只用了正常学生1/4的时间。3人分工协作,听取不同课程,之后交换笔记,以这种方式提前完成学习任务。他们甚至还有多余精力到银行实习。校方认为,这些学霸违反校规,必须补足每人3000欧元的学费。好在最后双方握手言和。3人毕业后出书介绍成为学霸的过程和心得,受到各大媒体推荐。胡莱尔曼对此表示:“德国大学都是学分制,仅靠记忆是不够的。有人学得快,那也是真才实学,理应获得社会的尊重认可。”

⑹ MBA关注:印度人为什么能在世界顶级职场完败中国

近10年中,越来越多的印度人进入全球顶尖企业担任高管;世界500强中,外籍CEO有75位,印度裔就占10个席位。

“印度效应”为什么而产生?印度裔CEO的管理能力为何如此超群?这甚至已经成为美国一些商学院研究的课题之一。

登顶世界级企业

2017年9月,世界制药巨头诺华公司宣布:诺华全球首席执行官江慕忠于2018年退休,Vas Narasimhan继任成为新一任首席执行官。

这位新履职的CEO年仅42岁,是个印度人。他有着十分光鲜的履历:早年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后进入哈佛医学院以及哈佛肯尼迪政治学院,分别获得医学博士和公共政策硕士学位。Vas Narasimhan的第一份工作在麦肯锡,2005年加入诺华公司。升任CEO前,他担任诺华全球药品开发负责人兼首席医学官。

后来,他亲自主导的必应搜索引擎,以及基于云计算推出的Office 365,均战绩显赫。尤其云计算业务,更是成为微软增长最快的产品,给集团贡献了巨大利润。

2014年2月,鲍尔默退位,纳德拉顺利接棒,成为微软第三任CEO。

彼时,纳德拉面临的是“救火”:微软原本打算靠收购来的诺基亚移动业务,扩充自己的设备部门,却在苹果、谷歌面前败下阵来;而一直以来,鲍尔默树立的销售导向作风已将微软带偏了轨道。

纳德拉上任后,表以极大决心:我将不遗余力地清除创新障碍,让公司重新回到先前的轨道上。重要的是,微软“必须回归硅谷创业公司的工程师文化,以开发者为导向,主力推动利润丰厚的云计算业务”。

上任4年来,他对微软的战略思路进行了大幅调整:过去按件计费销售的软件变成基于云的免费服务;让Azure、企业产品和服务成为公司新的“现金牛”;同时开发和收购一些较好的移动应用,如Outlook、Office 365、Sunrise等。此外,他还开放了很多产品和技术,如.NET开源、Xamarin开源、Visual Studio,以支持iOS和Android开发。

近日微软Build 2018的开幕演讲上,纳德拉表示:“智能云与智能边缘计算近在咫尺,这是巨大机遇,同时也倍感使命的艰巨。”而大会前夕,他还公布了一项颠覆微软历史的决定:Windows不再作为一个独立的事业部存在。

一代IT巨头终于甩掉了“历史包袱”,纳德拉成了“刷新”微软历史的人。

“印度管理”效应

纳德拉在极力用自己的方式让微软转变,但在其所着新书《刷新:重新发现商业与未来》中,他称自己只是在帮助微软“进化”。

这个进化,就是重塑企业文化。

纳德拉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让高级管理团队每个人之间都要深入了解。甚至让每个管理团队成员分享自己的爱好与人生哲学。“只有当个人都将自己的热情与组织目标结合在一起时,企业才能进入最佳状态。”

“纳德拉身上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将大家团结起来,激励人们去做他们从未想象过的事情。”同事对他的这个评价,一方面反映了他的个人领导魅力,另一方面也佐证了印度人比较团结的特点。

纳德拉的变革在微软形成了与盖茨、鲍尔默时代完全不同的文化:曾经竞争至上的文化,一度使微软在业界频遭诟病;而纳德拉式的温和领导,正让这家公司变得“柔性”。

自幼出身多劫但性情温和的纳德拉,懂得一个对付“暴君”(老板)的办法:“他们对你大吼大叫,说你是疯子,指责你试图毁掉整个公司。但你不要被这种戏剧性场面吓倒,只要一次次拿着数据去找他们,证明你的观点。”

这是印度人与生俱来的思维习惯——用思辨的方式解决问题。

资料显示:很多印度人自小就长于辩论,比如百事可乐女CEO因德拉·努伊,在学生时代就是辩论高手,这使他们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会成为争执的靶子。

在信仰众多、文化冲突较大的印度,这是一种绝好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

北京大学国发院BiMBA联席院长杨壮研究发现,印度人的思辨能力,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和西方有同样的脉络。“他们在真正做事的过程中,反映出自己不仅仅是问题的解决者,更重要的是能够发挥自己的长项。”

富于思辨力,使得印度人在职场上更注重积极沟通。

一个有趣的说法是:中国的CEO要求开会,一到办公室就绷着脸讲话;而印度籍CEO一到会议室,开场白则是“嗨,我来了……”

纳德拉说,在开会的时候,不只是让自己听,还要尽可能地让其他人表达自己的看法。倾听之后,作为领导者,他才能更好地“理解”。

开会的细节反映出:中国的领导者趋向严谨,而印度的领导者更注重沟通的效果。

反观被传统教育灌输的国人,尽管聪明、勤奋、服从、执行力一直代表着东方文化的优秀品格,但是这些,在形成领导者的素养上却差强人意。

不论是差异还是差距,在全球国家实力的角逐中,印度一直把中国作为竞争对象,试图实现超越。

30年前,中印两国经济规模不相上下,而30年后,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印度的追赶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但是与“印度管理”的差距,却应令中国人细思极恐,奋起直追!

⑺ 国外的“学霸”什么样

高分高能
美国:“学渣”毕业后不好混
也许是受到影视剧影响,国内对美国学生有一种认识误区,以为很多美国年轻人不爱学习,大学生热衷社交派对,兄弟会喜欢把酒言欢。事实上,这只是美国教育的一个侧面,而从主流来看,美国学校及家庭对学生的成绩还是相当重视。除了一些纨绔子弟,大多数美国人视教育为重要投资,很多人为了上大学要申请助学金或向银行贷款。一年五六万美元的学费,如果不学出点名堂来,实在对不起这个高昂成本。
很多大学里的兄弟会都对GPA(平均成绩点数,是大多数大学评估学生成绩的制度)有要求,没有达到3.5,连入会资格都没有。此外,没有一家知名企业愿意聘用平均分才达到C水准的学生。也没有知名大学会录取这样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所以不要轻易相信学渣照样能在美国社会混出名堂。尽管美国大学生毕业不至于失业,但如果成绩烂,美国人会认为你只能混口饭吃,而谈不上拥有职业前途。
在强手如林的美国中学和大学,人们对硬啃书本、成天泡图书馆熬出好成绩的学生叫“Grind”,本意是研磨的意思,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这类学生把较多时间花在学习上,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
但和死磕相比,美国人其实更欣赏综合素质出色的学生。这类人不仅成绩出色,而且工作经验丰富,各类活动都有他们活跃的身影,能在组织当中起到领袖作用。他们擅长利用时间,讲究效率,会在健身房一边练瑜伽一边用平板电脑看材料;会在考前到图书馆大战三百回合,也能在周末跟同学把酒狂欢;可以去谷歌、亚马逊实习,也乐意为教会做周末义工;在所有科目获得全A,也可以利用一个暑期项目挣到数万美元。
可以说,美国学霸始于高分却不止于高分。创意和领导力是一个优秀生走上社会的必备条件。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是斯坦福大学的高分毕业生,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是普林斯顿校史上GPA最高的毕业生之一。中国人喜欢提起从哈佛辍学创业的比尔·盖茨,实际上,他的SAT成绩也够得上今天的学霸标准:数学和语文两门的总分是1600,他考了1590。在美国人眼里,这才叫霸气。(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王海)
韩国:一半国会议员是“学神”
在韩国,人们喜欢用“学虫”“学神”来称呼那些热爱学习且成绩超群的学生。去年底举行的韩国高考[微博]出现33名满分获得者,其中一名是来自全罗南道一所外国语高中的女生,人们称赞她是“学神”中的“学神”。在韩国,外国语高中、科技高中、国际学校等名牌高中被普遍看作“学神”大本营,通过“中考[微博]独木桥”的尖子生方能进入这类高中。校园的氛围也相当“求学派”,看到学生拉着旅行箱上学不是新奇事,因为这些“学神”要以大量教材和参考书为伴,一般的箱子不够用。
与中国相似,韩国人十分看重考试成绩,拼命学习考上三大高校(首尔大学、延世大学、高丽大学)以及国外名校是最高目标。到了大学,学习尖子们一般仍能保持刻苦钻研的好习惯,毕业后不难找到好工作。韩国两大门户网站NAVER和DAUM的创始人李海珍和李载雄分别毕业于首尔大学和延世大学计算机系。这两位IT大佬都是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学神”。
“学阀社会”在韩国是“学历加门第关系”的统称。学界精英会形成专属他们的“圈子”,寒门子弟想进入这个“圈子”,只能通过学习来实现“身份晋升”。有人在2013年10月做过统计,在298名韩国国会议员中,毕业于最高学府首尔大学的有81人。其余依次为高丽大学(25人)、延世大学(23人)、成均馆大学(22人)。从这四大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神”政客占国会议员总数的50.7%,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现任蔚山市长金起炫(曾连续3届当选国会议员)。毕业于首尔大学的金起炫在校期间平均每天只睡4小时,多年苦读终于通过难如登天的司法考试,顺利进入司法系统,并逐步走上仕途。即便在当选议员后,金起炫仍被称为“学神”,经常抱着资料奔走各地了解民意,并根据这些调查资料提交法律议案。如今,他依然手不离书,践行“活到老学到老”。
就目前看,韩国各大公司招聘员工时,也打破不了“学阀”观念,毕业于哪个学校、取得什么文凭几乎决定录用与否。韩联社此前报道说,一家调研机构今年上半年针对2514名27岁左右的韩国年轻人进行题为“幸福年轻人的特征”的调查。结果显示,越是高学历、高门第的年轻人越幸福。这里的“门第”指的是毕业学校。比如,同样是四年制大学本科学历的人群,名牌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更能感到幸福。分析称,在十分重视学历和门第的韩国社会,年轻人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单位,很大程度上依赖上述两个因素。这也正好应了那句话,“年少不争当学神,老大只能徒伤悲”。
而对于那些批评“一考定终身”制度和“学阀”观念的韩国人来说,下列数据可能是最好的反驳。1998年至2007年十年间,在通过司法考试成功进入司法系统的精英中,毕业于首尔大学、延世大学及高丽大学这三大名校的人数占总数的65.5%。要知道,司法考试可不看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而是对所有考生一视同仁。因此,主张“精英教育”的韩国人认为,休怪“学阀”观念绊住你的就业梦,真正的掣肘是“你的付出没有别人多”。(环球时报驻韩国特约记者曾欣,金惠真)
印度:拼爹和“拼己”兼而有之
就学霸这个话题,《环球时报》记者采访到印度泰戈尔学校副校长普瑞缇女士。该校实行12年一贯制教育,在印度有相当知名度。普瑞缇女士认为,印度跟中国一样,古时候的教育都以背诵为主,现在的教育也不免受到影响,记忆力超群、擅长背诵的孩子往往会取得优异成绩,成为人们所说的学霸。
传统上,印度定义学霸的时候往往只看文化课成绩,而不看体育、艺术等综合素质的表现。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变,在类似泰戈尔学校这种与国际接轨的先进学校,评价学生的办法更趋综合化,在校活跃程度、个人影响力以及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分数也在评价体系中占有一定比例。
自古以来,印度就盛产智者和哲人,比如佛祖释迦牟尼。当今的印度也沿袭这一传统,出现许多早熟的学霸。被称为“世上最聪明男孩”的阿克里特·贾斯瓦尔11岁时就以优异成绩通过中学毕业考试,进入旁遮普大学学习,成为印度最年轻的大学生。从传统文化和宗教习俗方面来讲,印度人认可并崇尚天才儿童之说,他们认为天才的特殊禀赋是神的恩赐。印度教育部门专门面向9岁到16岁的超常儿童开设“天才儿童学校”,每年2月在全国统一进行考试。目前全国有约600所“天才儿童学校”,每年约有2万名学生进入这些学校学习。
“印度导弹之父”卡拉姆和“印度经济改革之父”辛格读书时成绩都很优异。步入职业生涯后,他们在教育、科研、政界等不同领域都有建树。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印度只有学习好才能在社会上立足,许多政界、商界名人在校时籍籍无名。比如现任总理莫迪的成绩非常一般,唯有辩论才能出众。印度商业巨头塔塔集团的创始人塔塔也没有辉煌的学生生涯,14岁就随父到孟买谋生。
普瑞缇女士告诉记者,在教育方面印度和中国很像,学生面临沉重的高考压力和就业压力。作为教育工作者,两国的老师应该保护孩子们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尽量不要去禁锢他们的天性。
在大学任教的库玛尔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印度,家庭条件和社会关系至关重要,许多政界、商界家庭都是子承父业。有一项调查显示,印度各级议会中的议员有八成以上是官二代。相对而言,普通背景的孩子要想出人头地,学业出众、获得一个好文凭往往是基础条件。而在步入职业生涯后,情商甚至比智商更重要。
但事有例外,被称为世界上最年轻CEO的班加罗尔男孩儿苏哈斯·戈皮纳思就是逆袭的“学霸”。苏哈斯13岁时学会创建网站,14岁建立自己的软件外包公司。尽管他的中考成绩非常糟糕,公司却取得成功,现在更成为价值几千万美元的跨国大公司。不过苏哈斯的家庭笃信正统教育的重要性,目前苏哈斯在父母的建议下正在大学校园回炉,念的是工程学。不过令苏哈斯“苦恼”的是,那些学霸同学都称他“先生”,争着跟他合影并索要签名。(环球时报特约记者张笑竹)
德国:不单以分数论英雄
德国比勒费尔德大学社会科学学者胡莱尔曼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德国大学以前都是本硕连读,毕业读多少学期也没有限制,“学渣”特别多。许多学生35岁还在读大学。前几年大学进行改革后,“学霸”又开始多了起来。
“德国大学里的学霸一般指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的学生。”胡莱尔曼说,总体来说,学校和社会对这类学霸持肯定态度。当然,学霸们也有得有失。一项调查显示,2/3的德国学霸患有焦虑、失眠等症状。

德国各行各业的领导者有许多是大学里的学霸,比如红火的网上鞋店乍蓝多的创业者。不过许多大企业的老板在大学里并不突出,甚至没有上过大学。可以说,德国人从不把“学霸”和“学渣”的发展进行比较。他们认为,在学校的表现和在社会上的发展没有必然联系,因此这是个伪命题。
有趣的是,德国有3名学霸反而因“学得过快”被校方告上法庭。这3人在短短20个月内完成60门考试,只用了正常学生1/4的时间。3人分工协作,听取不同课程,之后交换笔记,以这种方式提前完成学习任务。他们甚至还有多余精力到银行实习。校方认为,这些学霸违反校规,必须补足每人3000欧元的学费。好在最后双方握手言和。3人毕业后出书介绍成为学霸的过程和心得,受到各大媒体推荐。胡莱尔曼对此表示:“德国大学都是学分制,仅靠记忆是不够的。有人学得快,那也是真才实学,理应获得社会的尊重认可。”

⑻ 印度拉马努金32年短暂生命,给人们留下多少个公式

在学霸频出的今天,学渣便成了对他们赞美的"绿叶"。可是,事实证明,很多"学渣"的事业、成就可能都会超越学霸。今天如此,过去也是这样。比如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位同样被人称为学渣的人,那完全就是学渣界的最佳代表。


因此,一直到1997年,其中一部分才得到完成,出版了足足五大卷。而美国数学科普大师加德纳说过一句话,应该是对拉马努金最真实的评价,他说:至今出版过的关于当代数学家的传记中,这是最好的、文献最丰富的作品之一……

⑼ 出国留学需要考什么

语言考试:主要包括雅思和托福考试。雅思考试主要是从听、说、读、写四方面来综合考核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托福考试分为听、说、读、写四部分,每部分满分30分。
入学考试:主要包括GMAT和GRE考试。
GMAT中文名为经企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是工商管理硕士项目学习能力考试;GRE为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是由美国ETS所研发,适用于除法律与商科外的各专业研究生申请。
出国留学常见的考试有雅思、托福、GRE、GMAT,雅思和托福都是国际性的语言考试,托福考试是美式英语的考试。一站式出国留学攻略 http://www.offercoming.com

⑽ 为什么美国职场数据显示,印度人才正在全面碾压中国人

印度人才会全面碾压中国人,主要是因为印度人有二个优点。第一个优点:他们敢于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很多人都觉得印度人说英语会比我们中国人有优势,其实不是的。印度百分之八十的人说的第一语言都是印度语,只有百分之二的印度人会把英语当作是自己的第一语言。印度人就算自己说的英语不是很标准,他们也会用英语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但我们中国人就比较自己的英语是不是流畅。如果说的不好,就算有想法,也不会说。

印度虽然经济不如我们国家,但在教育这方面却先于我们国家很多。印度管理学院在国际上有很高的地位,我国的学院和印度管理学院有很大的差距。印度人会学MBA,他们认为这是必修的课程。但我国人学习的东西比较片面,更专注在理论上。

阅读全文

与印度学霸30年考多少个硕士学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外贸出口到印尼需要注意什么 浏览:946
越南战争纪录片哪里有看 浏览:688
印度人如何榨椰子油 浏览:915
大厂英国宫到地铁6号线怎么坐车 浏览:45
美国为什么要轰炸伊朗军事基地 浏览:302
gua是什么意思印尼语 浏览:152
哪里可以看印尼电影 浏览:801
伊朗的石油有多少钱 浏览:105
印尼ice是在哪里 浏览:442
印度最贵的鱼叫忘什么鱼 浏览:327
意大利有什么文化建筑 浏览:749
如何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 浏览:693
彩叶印度榕怎么养 浏览:32
如何注册中国外交部邮件 浏览:58
非典为什么会发生在印度 浏览:581
英国的上院与下院分别管什么 浏览:185
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为什么这么好 浏览:862
伊朗和美国为什么有仇 浏览:172
为什么印尼人喜欢喷香水 浏览:152
印度歼10怎么样 浏览: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