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去印度坐火车为什么会比我国的春运还挤
在印度坐火车的拥挤程度相当于中国春运时期,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影响的:一方面是印度人非常多;一方面是火车比较经济实惠;还有一方面是印度人出行也是有目的性的。
印度人有八成以上信奉印度教,他们会有很多比较正式的宗教性节日。在这些节日里,很多人都喜欢去自己心目中的圣地朝拜。这样的大规模迁徙就成为火车站的巨大负担。
虽然印度的火车也非常拥挤,但就如中国一样,并不是每天都是春运。很多地方的火车其实还是非常舒适的,除了去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
‘贰’ 印度那么热,为什么印度人还要包着头
很多人都觉得印度大部分都会包头,其实不然。印度包头的男人其实只是一小部分。印度的种族、宗教和语言复杂程度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但是作为人口占比第一和第二的印度教徒及穆斯林都不包头。包头的是只有2000万人口的锡克教徒,基本上都是锡克人。
锡克人认为人都应该将自己的身体好好保护起来,特别是最重要的头部更加要做好保护措施。天热的时候更是如此,不然就会晒伤。由于锡克人终生都不会剪头发和胡须,但是又要为了行动方便,成年的锡克男子都会将头发用布一层层的包起来。
经常能看见包着头的大龄锡克人,因为头发很多,头包看上去就像一个大磨盘。据说锡克男子的包头用的布平均长度达到了13米,吉尼斯世界纪录都有收录这一数据。
包头并不是一个轻松活,特别是在现今生活中,也为锡克人带来了很多不便。每天晚上都要将头布取下,起床出门前还要在包起来,相当的麻烦。并且隔三差五的需要清洗头发,很多长发女性洗头都觉得很累,要知道锡克男子是终生不剪发的,可以想象工作量多大。
包头布有没有什么讲究呢?其实对于用什么颜色的布来包头,锡克人并没有强制性要求,根据每个人的喜好都有所不同。讲究的锡克人会根据所穿服饰颜色来进行搭配。所以我们看见包头的印度人用的布都是五颜六色的。
印度政府对于锡克人这一习俗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包头的锡克男子骑摩托时可以不用佩戴头盔,参军也只需要在头布上别上军徽,而不需要佩戴制式军帽。
锡克人在印度是身材最为高大的种族,最漂亮的女子也多出身于锡克族。并且锡克人有着尚武的传统,勇猛善战。曾大量加入英国军队四处征战,甚至以前的上海滩,就有锡克人作为捕房巡捕。
‘叁’ 印度人的基本社交礼仪有哪些
1、印度人是用摇头表示赞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
人们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责;召唤某人的动作是将手掌向下摆手指,但不能只用一个指头;指人时也要用整个手掌,不能用一两个指头。
2、用右手拿食物、礼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
就餐的时候,印度教徒最忌讳在同一个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主食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感兴趣。
3、印度人相见应递英文名片,英语是印度的商业语言。
主客见面时,都要用双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着:“纳玛斯堆”(梵文:“向您点头”,现在表示问好或祝福)。晚辈在行礼的时候弯腰摸长者的脚,表示对长辈的尊敬。
男子不能和妇女握手。许多家庭妇女忌讳见陌生男子,不轻易和外人接触。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一般关系的男女不能单独谈话。
4、到印度庙宇或家庭做客,进门必须脱鞋。
迎接贵客时,主人常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花环的大小长度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既粗又长,超过膝盖。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到印度家庭做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5、拥抱:
若久别重逢,或将远行,或有大事发生等,则要拥抱。拥抱时,彼此将双手搭在肩上,先是把头偏向左边,胸膛紧贴一下,然后把头偏向右边,再把胸紧贴一下,有时,彼此用手抚背并紧抱,以示特别亲热。
‘肆’ 印度人为什么总喜欢光着脚走路他们买不起鞋子吗
人们对出国旅行越来越感兴趣,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就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国人喜欢出国旅游的原因是为了欣赏其他国家的风景,体验外国的人文情怀,品尝他们的特色美食,当看到让你感到兴奋的事物时,还会疯狂地拿起相机拍照,这样你就可以将自己的美丽与这里美丽的风景融为一体,这样就会感觉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变得更加有意义。
印度女人非常爱美,与那些不修边幅的男人相比,她们会在脚趾甲上涂上漂亮的指甲油,此外,还会为自己的脚踝买漂亮的金手镯或银链,这会让她们看起来更漂亮,然后穿上她们特殊的民族服装,以显示女性的女性气质,如果你在印度生活了很长时间,你会像印度人一样不愿意在街上穿鞋吗?
‘伍’ 印度遇122年来最强热浪,当地居民是如何在这样的天气下生活的
印度当地居民抵御炎热天气的方式,除了使用空调等电器或者勤洗澡以外,当地人还有一种独特的降温方式。
印度的人口数量十分庞大,但基础设施却比较落后,所以许多地区到了夏天经常会停电。而受印度特殊气候条件的影响,这里的夏天格外地炎热。为了度过这段难熬的时光,印度人才大开脑洞,想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
夏天待在空调房里的滋味总是格外地畅快,但一来购买空调的成本较高,二来夏天停电的时间比较长。所以对于大多数的印度人来说,使用空调降温是比较奢侈的,一般只有条件比较好的印度家庭才用得起。灼热的紫外线容易灼伤皮肤,因此许多人出门会通过面罩保护裸露的皮肤。
你知道夏天印度人通常会做些什么来打发枯燥又炎热的时光吗?
‘陆’ 印度人都喜欢把头包起来,难道就不怕热吗
印度人用布包起头,是当地的宗教信仰,出门必须用布包头,时间长了也就不觉得热了,而且还有防晒的效果呢。
锡克教人的包头巾是非常华丽的,他们可以选择他们喜欢的任何颜色。热爱美的锡克人把他们的头包与所穿的衣服混合搭配在一起。穿牛仔是一种颜色,然而穿西装的时候他们又会换成另外一种。印度政府尊重锡克人的习俗,对他们的规定也是十分温暖、热情的。他们可以骑摩托车而不戴头盔。他们参军时也可以不必戴军帽。只需要把军徽别在头巾表面上就可以了哦!在印度,你如果让一个锡克人脱掉头巾这表示是对他们的一种侮辱和挑衅的。他们通常是身材比较魁梧的,通常被认为是最美丽的族人。因为许多锡克少女拥有高挺的鼻子和白皙的皮肤所以能在选美比赛中脱颖而出。
‘柒’ 印度有什么习俗
印度是多民族国家,信奉多种宗教,教派众多,习俗也各不相同。因此,游客须尊重当地风俗,在参观清真寺和神庙时,进寺(尤其是清真寺)必须脱鞋,不宜大声喧嚷,如见到身旁有穆斯林在祈祷时,须轻声走过,不宜惊动,以免影响其做礼拜。在印度,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每年僧侣要举行一个节日,叫“波高”节,以表示对牛的崇拜,这种仪式不许妇女参加。在印度有些地方可见牛随意漫游街头,与行人、车辆等共享道路景象。印度教忌食牛肉和使用牛皮制品。印度教寺庙则不许带有牛皮制作的东西入内,要赤脚而入。此外,有很多印度人崇拜蛇,在亚森地方居住的人,把蛇看作自己的祖先。也有不少人认为将蛇打死是触犯神明的行为。忌用浴盆给孩子洗澡,认为浴盆中的水不流动,是不吉利的。
印度是亚洲文明古国,相互交往十分注重礼节。印度人与友人见面时,通常是双手合掌或举手,口念一句“纳马斯卡拉”(Namaskara)意为“向你致意”。但合掌或举手的姿势、高低大有讲究,对长辈宜高,以示尊敬;对平辈宜平,以示对等;对幼辈则低,以示关怀。有时也相互拥护,两手互搭对方肩膀,以示亲热。如遇迎候嘉宾,则往往敬献花环,并套挂在客人脖子上,表示由衷的欢迎。如你的脖子上被戴上了一个花环,这是印度人对你的尊敬。你应马上取下来,以此表示你的谦虚。与中国人习惯不同的是,印度人在赞成或同意对方意见时的动作是既不是点头,也不是摇头,而是左右晃头。初次与印度人打交道的人往往不知所措,不知对方是表示同意还是反对。印度妇女尤其是穆斯林女子,因受闺阁制度影响,甚少抛头露面,她们不与陌生人随便交往,也不和异性握手。印度人还有尊重长者的风气,一般不在长者面前喝酒抽烟。长辈有所吩咐时,幼辈应答应一声“是”,并把头昂起来,以示乐从。对老人或父辈,在名字后面加上一个“吉字”(意为“老翁”、“若伯”,或称“巴布”(意为“大伯”、“父亲”)。对伟人、老人和大师更为推崇,如对师长、导师称古鲁”,称甘地为“圣雄”(意为国父),称博学家、梵学家为“潘迪特”(贾·尼赫鲁生前享有此誉)。对一般学者称“斯利”(意为先生)。对精通伊斯兰教主义和阿拉伯语的穆斯林学者,称“毛拉”或“大毛拉”。与印度人打交道时,一般不要询问询问对方的家庭、工作、收入等问题,以免引起不悦。不要以政治话题开始谈话。特别是一些敏感的问题,印度人喜欢谈文化成就、印度传说、宗教、社会风俗、历史,谈论这样的话题较为投机,也许能有助于你与对方建立起良好的伙伴关系。
印度人-般以大米、小麦为主食。多采用炖、烧、煮、烤等烹饪法;调味喜用咖喱、辣椒和黄油,不喜食油腻。喜食菜类有:西红柿、洋葱、薯仔、大白菜、菠菜、茄子、菜花等。特别爱吃薯仔(洋山芋),认为是菜中佳品。不吃菇类、笋类及木耳。一般不喝酒,认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饮酒则很有限制。喜喝茶,饮红茶、咖啡、牛奶、凉水等比较普遍,故在宴请印度客人时,如对方不愿喝酒,不要勉强劝酒。锡克教徒绝对禁酒。印度人有吃抓饭的习俗。右手抓饭、接食物。在朋友相聚或参加招待会、聚餐会时,主人往往以自助餐形式款待客人。在这种场合下,通常是站着进食,到餐桌上拿取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左手拿盘子,右手抓食物,使用3指(大姆指、食指和中指),将饭菜拌匀,随后再一把把抓着吃(一般不备筷子、叉子和匙子)。印度人的双手分工明确,除上厕所,一般用右手。因此,在朋友相见,切忌伸出左手与人相握。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中上层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社会地位高的人荤食者越少(社会地位低的人才吃羊肉),但也吃鸡蛋、黄油、牛奶,印度教徒中的肉食者禁食牛肉,允许吃鸡、鸭、鱼。但印度教徒忌在同一食盘中取食。伊斯兰教徒喜食牛、羊肉,禁吃猪肉。因此,进饭店就餐时,应根据菜谱点菜,不要轻易点食猪肉、牛肉。印度有许多素食饭店和旅馆是不供应肉食的。
印度人喜爱红色(象征活力、蓬勃向上)、蓝色(象征真诚)、紫色(象征宁静)、金黄色(象征光辉灿烂)、绿色(象征和平),不喜欢黑色、灰色和白色。喜爱的图案是“敬牛”。荷花在印度受到很高的评价。大象在印度被看作吉祥的动物,被视为智慧、力量和忠诚的象征。
印度是一些传染病易发地区,临行前,应打预防针和携带防疫证书,有备无患。另外,需做好物质准备。如必要的行装、兑换外汇、机票或船票。有关参考书、学术交流资料、商品样品、赠送友人的小礼品,以及常备药品等。像西方国家一样,印度人一般爱喝生水,饭店和旅馆一般不供应热开水。由于一些城市水质欠佳,喝了生水,会引起水土不服,容易患病。因此,要尽量少喝或不喝。如需喝水饮茶可嘱咐旅馆服务员准备和索取,但需付一点小费。
印度之行最好安排在冷季,即10月至翌年2~3月间。此季节凉爽,宜人。避免在7~8月旅行,此间是雨季,交通不便。临行前,要了解该国节假日,以免遇上节假日耽搁时间。当妇女单独一个人旅行时。为了安全和舒适,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最好穿上印度服装,这样别人会把你当作本地人看待。出门乘车时最好与妇女坐在一起,不要与陌生男人交谈太多,一般仅限于谈谈天气。同时注意,无论男女外出时最好避免走路,哪怕是很短的路程,因为印度街头上有许多乞丐,千万不要发善心给乞丐钱物。否则更多的乞丐会将你团团围住,不给钱将无法脱身,而越给钱来的乞丐将越多。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在印度购买火车票非常困难,一般情况下需要提前60天预定车票,临时买火车票基本无希望。所以在印度国内,您可能仍需乘飞机旅行。
‘捌’ 印度人用什么交通工具出门
和我们国家一样,有条件的开私家车,没条件的搭公交
‘玖’ 印度人出门为什么要点朱砂
印度人认为点朱砂的部位是灵感的中枢,点上后在心里有一种悠然自得的安全感。在古代的印度,当战士出征前,家里人会为男子的额点上朱砂,祈求他们凯旋而归。
除了寡妇和年幼的少女不点朱砂外,其他女性都有点朱砂的习惯。印度妇女额上的以红色最为普遍,也有少数妇女点上紫黑色。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意义不同。一般说来,已婚妇女都点上红色的朱砂,表明她们已经有了归宿,享有家庭幸福生活;未婚女子点朱砂不用红色而用紫黑色;生孩子或回娘家的妇女,也以紫黑色朱砂作点缀。朱砂通常点在额头正中离鼻梁一寸的部位,大小约指面大。 额朱砂不仅仅是印度妇女的一种装饰,还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被教徒们用来表示对神的虔诚。婆罗门教的妇女每天早晚沐浴以后都要点一下额朱砂。出门旅行之前也要点一点,而且还要家中的年长妇女或其兄弟、姐妹代点。
‘拾’ 印度人总喜欢光脚走路,这是为什么难道他们不买鞋吗
现在的人们对于出国游玩,兴趣越来越浓了,只要有大把时间,就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之所以游客很喜欢出国游,主要想欣赏一下别国景色,体验一下异国他乡的人文情怀,品尝一下他们的特色美食。看到令自己心动之处,还会拿起相机,疯狂拍照,让自己的美貌跟超美景致融合为一体,这样才会感觉生活变得充实了许多,活着才更有意义。
印度的女人都很爱美,跟那些不修边幅的男人相比,她们会在脚指甲上面,涂上好看的指甲油。另外还会给自己的脚踝购买漂亮的金镯子,或者银链子,这样看上去更加漂亮。之后再穿上她们特制的民族服饰,才能彰显出女性的柔美。
如果你们长期在印度生活的话,是否也会变得跟印度人一样,舍不得穿鞋上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