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998年5月,印度以什么为借口进行了五次核试验。
以“中国威胁论”为借口。
印度人民党政府坚持冷战思维,认为只有发展核武器才能提高印度的国际地位。印度新政府深知进行核试验必将遭到国际社会的严厉谴责,因此采取了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办法为其核试验找借口。
1998年5月11日,印总理瓦杰帕伊在给克林顿的信中说,印度对中国使之“面临不断恶化的安全环境,特别是不断恶化的核环境深感不安”。
印度新政府制造“中国威胁论”的另一个目的是想转移国内的注意力和混淆国际视听。印度开动了所有宣传机器:总理到处写信说中国对其安全构成威胁;国防部长亲自动笔,以散发“机密通知”的方式,说中国采购武器强化战争机器,造谣说中国在缅甸有驻军;政府的喉舌刊物则说中国在西藏部署了核武器。
(1)印度引进了多少西方先进国防技术扩展阅读
1948年,印度成立了原子能委员会,制定了《原子能法》,表明印度要“全力以赴地缩小长期的殖民统治所造成的技术差距”。
1954年,印度成立原子能部,执行原子能发展计划。印度通过民用核能计划秘密储存核武器材料,研究、开发核武器技术并取得突破,于1974年5月爆炸了第一颗核装置。
后来印度一直没有进行核试验,但从未停止核武器发展计划,有一支2万多人的科研队伍长期从事核武器的研究与开发。
由于印度拒绝参加《核不扩散条约》,因而它不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核查其核反应堆等核设施,加之美国等国把印度列为“民主国家”,印基本上得以不受限制地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设备包括发展核武器的关键技术,西方国家媒体指出,印度的核计划正是在美国的姑息、纵容之下发展起来的。
‘贰’ 为什么印度能买到那么多世界上先进的军事装备
为什么?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无论西方,还是前苏联,当今的俄罗斯,都把印度视为扼制中国的一个好棋子。在中国的周边国家中,人口与中国接近,经济总量、国土面积,都有相当的实力,印度是最好的棋子。二、印度曾与中国交恶,被中国打得惨败,念念不忘曾经的耻辱。但印度的国防工业恰好又不争气,因此,这个巨大的军火市场,列强们启能放过。并且,由于印度落后的军工制造业,基本上不担心技木的流失问题。三、印度人是欧罗巴人种,与西方列强有一种天然的联系。四、印度曾被英国殖民统治,与西方列强的沟通渠道较多。五、印度的政治制度与西方列强一脉相承,价值观一至,容易得到西方列强的认可。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全世界的列强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印度,就是例证。六、俄罗斯、日本自古以来都是以侵略、掠夺、打压、扼制中国,为其基本国策,向印度出售先进武器,对他们来讲,太正常。中俄当前的密切关系,只是利益的驱使,形势的逼迫而已。日本则是明火执仗,赤裸裸的与中国对着干……。以上浅见,供商榷。
‘叁’ 印度看起来这么穷,为什么还有钱大量进口先进武器
印度在国际上也算是一个较大国家,但是它没有先进的工业来支撑它的国家安全,以及其他原因导致它大量进口武器辎重。
印度购买先进武器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国家安全,提高国家军事力量。另外他也是一个西方国家的殖民地,西方国家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困境,通过各种手段刺激经济发展,其中军售就是解决国内经济的有效途径。
‘肆’ 印度军事力量与研究
(美)斯蒂芬·科恩 布鲁克林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杨晓波 编译
印度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其军事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冷战结束后,随着印度重新融入国际社会,从国外获得先进军事技术的渠道也大大拓宽,特别是印度近期与美国的接近,更激发了印度军方对获取最先进技术的渴望。然而,在一片乐观表象的背后,仍是不容回避的冷酷现实:虽然苦心经营三十年后,印度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先进常规武器系统进口国之一,但印度的军事和战略地位却并未得到显着提升。国际战略学者普遍认为,印度军方和文官政府的关系还未理顺,政府过于关注如何确保对武装力量的控制,而忽略了如何建立并部署一支高效的军事力量。军队和文官政府间关系的不畅,导致了印度军队的现代化和改革进程长期缺乏有效的政策指导,目标和措施也不统一,而且武器采购和研发过程中腐败现象丛生。
战略上自我克制的后果
自二战结束、印巴分治以来,六十余年过去了,印度在与这个面积只及其1/5的邻国的对抗中,始终未能改善所处的战略态势;印度国内的许多反叛乱行动平均持续时间也长达二十年,这两倍于世界平均水平。自1998年核试验以来,与巴基斯坦的导弹差距不断拉大的各种报道,也使得印度核威慑的质量遭到了质疑。印度军队历史上唯一值得夸耀的行动是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军方在此次战争中成功肢解了东巴基斯坦,成立了今天的孟加拉国,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这个国家长期以来在提升军事能力上的低效与无能。
由于印度凭借甘地的非暴力思想立国,关键的政治人物大都奉行战略上自我克制的信条,反对将武力作为政治工具,极力贬低军队的作用。这使得国家领导层对国防事务始终缺乏一贯的政治指引,导致印度的军事现代化杂乱无章,充满了随意性,而这恐怕更是印度军事现代化一直步履蹒跚的主要原因。
尽管印度自独立以来,经常处于冲突和战争之中,但印度政府长期以来却一直坚持着反军方的传统。这导致在印度国内出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印度各军种领导人并不太受国家政治领导人的重视,反而是军事科技及研究部门更受关注,这也许是因为开发更先进的技术对于印度更具有长期意义。尼赫鲁曾邀请英国物理学家布莱科特对国家科学与防务的关系进行评估,布莱科特在最后递交的报告中建议,印度的国防开支最好不要超过GDP的2%,推行有限的军事现代化;他还建议由国家出资并控制军事技术研发机构。
上世纪五十年代,印度的国防开支不断削减。在三大军种中,印度海军受到政府更多的关注,并通过谈判获得了印度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印度空军则获得了二战末期剩余的“堪培拉”式运输机;而规模最大的印度陆军当时正在刚果执行维持和平任务,需要补充的装备最多,却几乎被边缘化了。当时在采购一批老式军用吉普的过程中便暴出了印度的第一次国防采购丑闻,进而引发了军方和文官政府之间的首次信任危机,陆军领导人甚至以辞职相威胁抗议文官政府对军方事务的政治干涉。到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于尼赫鲁政府在中印边境地区推行“前进政策”,最终导致准备不足的印度军队在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丢尽了脸面。
印度政府从1962年中印战争中得到的最惨痛的教训,就是不能再对军队屡屡被削减的情况听之任之了。印度政府启动了庞大的军备扩张计划,准备将其陆军规模扩大两倍,并提升空军的战斗力。而随着印度防务重心的北移,印度海军则不再像以往那样受重视了。不过,这场战争留下的另一教训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政府应当减少对军事事务的政治干预。印度军方、特别是印度陆军要求在作战行动及人事制度上享有更大的自主权,这在1965年和1971年爆发的两次印巴战争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但这却触动了印度文官政府的敏感神经,政治领导层仍普遍对军方坐大,甚至发动政变,充满戒心。
此后印度文官政府与军方的关系略有改善,在八十年代拉吉夫·甘地执政期间甚至还一度达到了比较融洽的程度。当时针对巴基斯坦的重整军备及大力发展核能力,印度启动了雄心勃勃的军事现代化计划。时任陆军司令桑搭吉还在1985年牵头成立了一个研究核问题的军种间秘密委员会,并在1986年组织了一次名为“布拉斯塔克斯行动”的大规模军事演习,尽管此次演习的目的至今秘而不宣,但军事分析家们普遍认为,其目的是对巴基斯坦的核设施发动先发制人的核打击,以防巴基斯坦拥有核武器。然而,印度政府很快又退缩了,军方建立统一核武库的努力再次白费了。
这样的行事方式对印度政府而言实在不是什么新鲜事。在1971年的印巴战争中,印度不仅没有把在东巴取胜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到西巴,反而和巴基斯坦签署了一个模棱两可、没有任何强制措施的协议。印度早在1974年就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却要等到二十四年后的1998年才进行第二次核试验,这样的决策同样令人迷惑不解。
其实,这些谜一般的决策,都是根植于战略上自我克制的一贯传统。印度领导人并不是简单地将使用武力作为有用的政治工具。因此,印度的国防政策也充斥着这样的矛盾心理,进而也影响了印度的军事现代化及改革努力。诚然,在局势复杂多变的南亚地区,印度在军事上的自我克制无疑是明智之举,有助于说服其他大国接受印度的崛起,但这对军队的发展规划却相当不利。由于军队与政府存在隔阂,各军种间、各军种与其他相关政府部门之间,也都存在分歧,加之军方又难以求得至关重要的政策上的支持,这些因素使得印度在战略上的自我克制无异于从政治上放弃了对军队现代化的指引。此外,不管印度的战略克制多么明智,其夙敌巴基斯坦根本不会信以为真,仍会将印度当成一个咄咄逼人的庞然大物严加防范,而这又会对印度的安全产生现实影响。
军队和文官政府各行其是,互不协调
表面上看,印度的军事现代化计划雄心勃勃,三军的装备采购清单动辄上千亿美元;印度最主要的国防研发机构——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也不断宣称取得了所谓突破性进展(实际上大都名不副实)。然而,只要细究其落实的过程,就能发现问题所在。简单地说,每当军方提议获得某些武器系统时,印度政治领导层及文官政府,特别是财政部,往往是只批准部分项目,而否决军方的其他要求,这样的做法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系列机制失调的问题。
首先,印度各军种本身就是各取所需,所提出的计划基本上缺乏协调。比如,一段时间以法制武器为主,一段时间又倒向俄制武器,再过一段时间又以英、美制武器为蓝本。2002年初,印度因印度议会大厦遭袭击而发动了“帕拉克拉姆作战行动”,但由于动员机制落后,印度陆军花了两周时间才完成集结,不仅延误了最佳攻击时间,而且使巴基斯坦有了充分的时间进行战争准备。结果导致两军在边境地区陈兵百万,大战一触即发,由于担心可能引发一场核战争,印度最后被迫取消了作战计划,印度陆军为此在国内遭受了严厉的批评。“帕拉克拉姆作战行动”使印度陆军深切地感受到了落后过时的作战理论,以及杂乱无章的军事现代化所带来的切肤之痛,这也成为触动印度陆军乃至全军思想观念的一个转折点。战后,帕德马纳班上将责成陆军训练司令部在吸收和借鉴美军作战理论的基础上,拟制具有印度特色的陆军新作战理论。这样,印度军方的“冷启动”作战理论得以诞生,并成为军方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
然而,印度各军种传统上的各自为政仍有可能使该理论大打折扣。比如,印度陆军根据“冷启动”作战理论,将攻击直升机、坦克和远程火炮作为采购重点。但印度空军却仍将核威慑作为首要任务,紧随其后的是夺取空中优势和国土防空任务,而对陆军“冷启动”理论至关重要的近距离火力支援,印度空军则迟迟不愿接受,最终也只是将其列为排在最后的一项使命。印度海军则想确保印度海上航线的安全,保护印度的能源供应和贸易通道,还想进一步充当印度海上外交的工具,并在马六甲海峡及非洲之角地区的反海盗行动中发挥作用。至于印度海军在未来的印巴战争中将发挥何种作用,目前也没有比较明确的说法。印度海军恐怕对巴基斯坦问题根本就不太在意,而是想谋求更宏大的计划,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俄罗斯翻新后的航母成了印度海军最大的一笔采购订单。
印度三军对其在印度国家安全中应当发挥的作用也是看法各异,而且迄今也未见政府在政治上采取措施协调各军种的立场。这样一来所导致的后果是,“冷启动”理论未来能否像陆军想象的那样发挥作用还很难说;印度的核威慑仍维系于单一的投掷手段——作战飞机。而与此同时,由于国内左翼反政府武装的叛乱行动日渐活跃,印度陆军很大一部分精力也会被国内的反叛乱行动所牵扯。2009年孟买恐怖袭击事件后,印度政府似乎更想将军事重心放在对付恐怖威胁上,而军方则始终把矛头对准西边的巴基斯坦和北方的中国。这种对“谁才是真正敌人”的认识上的混乱,也从整体上妨碍了印度军队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其次,尽管近年来改革高层国防体制、国防生产与采购机制的呼声和要求不断,但印度国家安全机构中存在的各行其是,互不协调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观。政府和军方只是在通过追加国防预算就能解决问题的改革领域取得了进展,但涉及调整机构和发展重心的改革却仍未见起色。例如,相关的评估报告提出了许多改革建议,只要是与新设立指挥机构、职能部门或部队有关,往往最容易得到落实;而一旦涉及领导层级的调整,则得到落实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最典型的莫过于一直以来要求设立类似三军总司令职位的呼声,这样就能解决印度三军发展重心互不协调的问题,但是印度政治领导层却因担心军方权力过大而一直拒绝这样做,他们试图建立一个联合参谋部性质的协调性机构,但又不赋予其实权,因而收效甚微。
最后,印度国防部还设有一个代表印度财政部行使权力的财务部门,负责监督所有国防开支,哪怕是已经得到批准的也不放过。既然内阁会议都批准了开支项目,这样的部门又有何权力压缩,甚至拒绝军方的需求?这样的机构设置当然会引发是否正当、合理以及政策上的一系列问题,而在正常情况下,这应当属于国防部长的职责范畴。
不合理的装备采购体制导致腐败丛生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印度武器采购过程中存在的腐败行为,一直是印度国内的一个政治问题。1989年,因在“博福斯”火炮、HDW潜艇以及其他武器采购项目中存在大量吃回扣的行为,导致拉吉夫·甘地政府在一片指责声中被迫下台。自此以后,印度高层领导人为防止军事采购中的弊案引火烧身,只得尽量放慢新装备的采购步伐。然而,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不仅不能解决腐败问题,反而更不利于军队的发展。对此,一些印度防务分析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么多年过去了,军队拼命想要实现现代化,却又将花不完的资金流回了国库。
根深蒂固的腐败也蔓延到了军事研发机构。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启动了不少规模庞大且资金充裕的防务项目,用以向印度军队提供先进的战斗机、坦克和导弹。但几十年过去了,这些项目钱花了不少,却没有一样东西令军方感到满意,最后又得回到对外采购的老路上去。在这些项目中,LCA战斗机和“阿琼”式坦克的开发基本上算是失败了,而被视为颇有成效的导弹项目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截至2010年,印度军方手中还没有一种导弹能够改变与中国,甚至是巴基斯坦对抗时的战略态势。“大地”短程导弹由于射程过近且使用液体推进剂,根本就难以发挥作用;而射程较远的“烈火”导弹还处于修修补补的试验阶段,离装备部队仍遥遥无期;至于其他改型导弹,如“阿什卡”等,其战略作用也较有限。
国营机构实际上垄断了印度的军事科技研发,致使许多充满活力的私营部门仍难以进入印度国防工业领域。而在美国,大量中、小规模的防务承包商构成了研发与创新的主体,但印度显然仍未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尽管最近印度也通过各种计划试图引入一些私营部门参与军事采购,但印度国防机构对这些私营企业仍充满了不信任,来自国外的供货商仍比印度国内的私营小公司更容易赢得印度国防部的合同。
几十年来,由于秉承自力更生的思想,印度政府一直轻信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的种种不实之承诺,为其提供了巨额资金支持,而事实上,印度在军事科技领域取得的最大成就却并非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的功劳,而应归功于印度原子能委员会,正是该机构建成了印度的核装置。然而,印度政府不仅不愿公开追究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的责任,反而又让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的负责人兼任了印度国防部长的首席科学顾问,这两个职务(既是供货方又是订购方的顾问)本质上显然存在着利害冲突,可这在印度却根本就不算什么问题。
造成体制性腐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印度的国防体系一直无法摆脱对苏/俄武器装备的依赖。印度最初寻求苏联武器装备的原因有目共睹,既然美国选择了支持巴基斯坦,印度自然会倒向苏联。但是,印度做出这种政治决策还另有玄机:印度认为,属于国营性质的苏联国防工业不会存在腐败现象,而西方公司,特别是美国公司往往唯利是图,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然而,这样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实际上苏/俄供货商和西方公司一样也大搞腐败,只是由于苏联实行封闭的体制,腐败现象在苏联国内从未得到真实的报道。尽管俄罗斯自由媒体已对俄罗斯军火贸易中的问题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批评,但印度仍在沿袭以往的传统观念。不仅如此,为苏/俄供货方服务的印度“经纪商”更是把俄罗斯人做生意的各种伎俩进一步“发扬光大”,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印度近来会在引进俄罗斯“戈尔什科夫”号翻新航母的交易中遭受种种磨难,其实深思起来,出现这样荒唐可笑的事一点也不荒唐。
这样的思想烙印在印度与西方做军火生意时也屡见不鲜。印度政界和文官政府机构普遍认为,西方公司都是唯利是图,因此,新德里宁愿以政府对政府的形式做军火生意,也不愿意和西方公司直接打交道,但这样做往往又会招致军方用户的不满,他们需要和供货商签订较长期限的维护保养协议。也正是由于观念作祟,印度与美国的政治关系虽然日趋密切,但在军事技术合作领域仍未有很大的起色。最能说明问题的就是印度与以色列日益密切的军火供应关系。在印度市场运作最成功的以色列航宇工业公司就是一家国营公司,而且该公司迅速采用了俄罗斯的运作模式:以向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提供合作研发机会为诱饵,赢得采购合同。而美国公司则不太愿意和一家国营公司打交道,更谈不上转让高端技术了,他们宁愿在印度成立一家子公司,以便继续控制技术。
总之,近三十年来,印度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先进常规武器输入国之一,但持续不断的军备采购却未能显着提高印度的战略地位;印度军队迫切希望实现现代化,但军方在关系到改善国家安全处境的国家事务中却没有充分的发言权。军方与文官政府间的机制不畅,使得多年来重整军备的效果大打折扣。目标不明确的军备采购对于说服其他大国接受印度的温和崛起当然能起一定的作用,但绝对不能将其作为筹划军队发展的基本准则,否则印度军事现代化的前景仍不容乐观
‘伍’ 全世界军事力量最强的十个国家是哪十个国家
NO.1美国
美国经济是美国军事实力的强大保证,美国军事科技、军事思想和军费开支都是世界第一,现在其军事力量正在向外层空间发展,武装到牙齿、零伤亡以逐渐接近,美国的反导系统十分先进。
美国拥有最先进且规模最庞大的战略轰炸机群和战斗机群,空军侦察,预警系统先进而完善。其中以B-2、F-22、F-35为首的隐形兵器,将全世界带入隐形时代。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有少量重型轰炸机,而美国则是清一色的重型轰炸机。远程轰炸机一直是美国推行全球军事战略的重要工具,目前空军共装备190架。美国空军的F–22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已部署的第五代战机。
海军是美国最强势的环节,有着世界最强的海军陆战队和海豹突击队,有十一艘航空母舰,每一艘航母各配备九艘装有巡航导弹的战斗护卫舰护航,并有核潜艇导航,在航空母舰和核攻击潜艇数量上,是居绝对优势地位的,其中尼米兹级“里根”号航空母舰只有俄国唯一的一艘名为”库兹涅佐夫号”的航母在现代化程度上可与其相比。
美国陆军是"一支能应付当今世界任何挑战的联合部队,陆军现役部队约50万人。西点军校为美国陆军提供叻长久不衰的指挥机构,美国的任何一个士兵在其他国家基本训练几周,就能变成特战队员。
美军不是“纸老虎”,面对世界任何军队,它都是一只彻头彻尾的真老虎。“海洋是美国的延伸国土,美国和任何一个沿海国家都是邻国。”
NO.2俄罗斯
现役部队编制人数约为100万人,这个昔日的超级大国继承了苏联70%的军力,重工业基础雄厚,军事科技发达,拥有很强的武器自主开发能力,其自行研制的SS-27“白杨”核洲际导弹的弹头再入大气层时,能作S型机动,令美国NMD拦截系统束手无策。更重要的是,俄罗斯拥有世界最优秀的战略导弹潜艇,还有与美国不相上下的核武器库。
当今世界主要核国家的核威慑力量多由“三位一体”陆基战略(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和战略核潜艇这三大兵器构成。目前,俄罗斯拥有的核潜艇总数居世界各国之首———共5级36艘,占世界核潜艇总数的60%,并在某些技术领域略优于美国。与美国相比,在重型战略轰炸机等空基核力量方面,俄目前还处于劣势,但是仍然能对敌国构成了潜在的战略威胁。今天,美、俄拥有全球90%以上的陆基战略导弹,无论数量质量,都堪称当今世界的“超级核大国”,美国现役陆基洲陆导弹580枚,而俄罗斯则为800枚。
在过去10多年间,由于经济拮据,目前俄军现役武器装备大多仍为70~80年代的苏制武器为主,但是俄罗斯仍是一支令西方发抖的巨大力量,仍有机会和能力与拥有最先进军事技术的国家进行对抗。俄罗斯还是一直在为恢复大国地位的目标而奋斗。
俄罗斯绝对是名副其实的第二。“俄罗斯没有一寸土地是多余的”
NO.3中国
中国拥有完善的军事工业体系,电子技术和西方比稍逊,通过从俄罗斯,以色列等国引进了很多先进的军事技术,现已取得很大成果。军事科技在跟踪世界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提高,并且有很多创新,拥有较强的武器自主开发能力和武器整和仿制吸收能力。空间技术和导弹技术领先欧洲。军队再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正迈向外层空间。但是中国的基础工业薄弱,工艺加工技术还有待提高,这些弱点直接影响中国武器的质量,寿命和出口。
中国解放军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陆军,约有210万,而且开始从机械化向信息化发展,机械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超过了俄军,“千万不要在陆地上和中国军队交手”。中国每个兵种都装备有部分中国自己开发的世界一流水平的武器,中国很重视技术的储备,一旦战争爆发,中国可以迅速的换装先进武器。中国军队的总体实力目前落后美国10~15年。
中国空军拥有大约40万人以及约2000架战机。相比之下,美国拥有2300多架战机,台湾地区则拥有大约400架战机。目前在役的最先进战机是俄罗斯的苏-30和苏-27战机。目前,解放军空军已经部署了无人侦查机。此外,中国还正在研发国产第四代战机歼-11战机。中国空军作战半径仍远达900海里,能够强力覆盖“第一岛链”。中国有约200个战机基地,其中13个基地具备“防核攻击能力”。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给出的资料则显示,美国海军为300万吨,俄罗斯为110万吨,中国海军舰艇总吨位为82万吨,同样被列在第三。中国没有航空母舰,而核潜艇数量居世界第二。但是水面舰艇以及反潜力量,都弱于日本,也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二炮部队最受重视,其装备的先进的核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的精度很高,全部由中国自己开发。核导弹技术紧逼俄罗斯,和美国只有数年之差。
中国向太空努力进取一方面是为了构建“先进空基C4ISR设施和侦察网络”。中国积极研发打航母、反导弹和打卫星的新式武器。
NO.4法国
法国是微型超级大国,全球型军队,拥有很先进的完善军事工业体系,电子技术发达,武器自主开发能力在欧洲是最强的,军事装备几乎不依赖别国,但却能够开发出很多和美国分礼抗庭的高技术武器。
法国陆军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坦克之一“勒克莱尔”,但是未经过实战考验。法国空间技术在欧洲优势明显,代表欧洲高科技精华的欧空局、空客,都是在法国为领导下开展的,其最着名的发明就是Mirage系列的喷气式战斗机,也是在军用航空历史上呼声最高的飞行器。
法国海军是美国以外唯一拥有核动力航母的国家,核潜艇和常规潜艇技术都居世界前列,法国是除美国与前苏联外唯一拥有弹道导弹核潜艇、陆基战略导弹和战略轰炸机“三位一体”核力量的国家。
NO.5英国
英国,这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现在的实力已经无法代替美国,但是凭着雄厚的工业基础,经济实力发达的军事科技,和电子技术,以及美国的支持,足以维持英国的世界强国地位。英国战略资源比较丰富,抗制裁能力在西欧各国中最强,
英国皇家空军(Royal Air Force,简称RAF)是英国的空军分支,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独立空军,亦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空军之一。英国目前拥有的洲际导弹和核弹头总数不是很多,但因装备性能出色,其战略核力量足以构成有效的威慑。
法国和英国几乎没有战略防御纵深,故而这两个国家都极为重视其海空军力量的建设,这也是这两个国家极力发展海基和空基战略核力量的原因。英国和法国作为世界老牌海军强国,不但拥有航空母舰编队及其对于中国海军来说几乎为零的航母远洋作战理论,还拥有远强于中国海军的核动力潜艇舰队。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国家拥有丰富的海军远洋航行能力和作战理论。
NO.6.日本
日本自卫队编制总人数约为26万人,武器装备的总体性能在亚洲处于领先地位,部分装备甚至比美军的还先进。。日本海军战斗力是居亚洲首位的,其反潜力量更是世界数一数二,有性能一流的常规潜艇和驱逐舰,也通过从欧美购买了完整的舰载武器系统,由于历史等原因被削减了军备,但军事潜力非常巨大。
日本海上自卫队现装备各类舰艇共约160艘,总吨位在45万吨以上,其中包括5艘“宙斯盾”驱逐舰,至少16艘潜艇和1艘1.35万吨的准航母。日本航空自卫队拥有完善的最新雷达监测阵列和空中战斗巡逻队。
日本是世界第二科技大国,雄厚的科技实力为日本军事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未来日本将在三军主战兵器、导弹防御、航空航天甚至核武器等军事技术领域保持或取得领先地位,其军事技术的尖端化趋势不可逆转
NO.7德国
德国国民素质一流,文化深厚,战斗意志和战术思想闻名世界而富有创造力。德国开创了闪电战的时代,并开创了装甲兵协同坦克作战的陆军高机动作战的先河。同时德国还最先将空降兵应用于实战。
陆军战斗力在欧洲首屈一指。其生产的豹2系列坦克和美洲虎步兵车,已经被多个机构评为世界第一,目前已经被欧洲多个国家的制式坦克,轻武器(尤其是反坦克轻武器)和特种部队的战斗力也是世界一流的,但是德国缺少现成的弹道导弹和核武器,和导弹技术非常相关的卫星发射能力也相当薄弱。
NO.8印度
目前,印度自称其陆军实力名列全球第三,海军名列第五、空军名列第六。印度或许在20年内将成为世界第三军事强国。
现在印度军队中绝大部分为俄式装备或仿俄式装备,且不乏俄罗斯军队里最顶级的军事装备。当今的亚洲只有印度拥有航空母舰。20世纪70年代,在印巴战争中,印度海军多次出动航母对巴基斯坦进行封锁和威慑。
1957年,印度从英国购买了“维克兰特”号轻型航母,1986年,印度又从英国购买了2.9万吨航母“维拉特”号。2004年,印度与俄罗斯签约,购买俄退役航母“戈尔什科夫元帅”号,由俄罗斯帮助进行现代化改装,命名为“维克拉玛蒂亚”号。同时印度也致力于自行研制“国产航母”。
NO.9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是美国F18战斗机最大的海外生产国,和加拿大这些和平主义的国家不同,他们为自己的F18不断的购买和使用他们自己或欧美各种最先进的巡航导弹和先进航电模块,不久的将来也将武装更先进的F35。
澳大利亚拥有南半球最强大的海军力量,澳大利亚计划将于2011年后20年内出资2762。7亿美元,用于升级军事装备,其中包括战斗机、潜艇和快速军舰,以及组建一批F-35战斗机群
NO.10以色列
以色列以攻为守的小国先进军队,生存环境恶劣,周边强敌林立,长期处于战争状态,造就了这个地区“军事强国”,也刺激了它的军事工业和军品贸易的发展。
国民重视教育,文化底蕴深厚,采用“举国皆兵”的国防思想,重视军事而不滥用武力,武器和战术的创造性非常强,在长期战争中屡战屡胜。军工体系“五脏俱全”,是世界上第八个可以发射卫星的国家,并有能力生产各类导弹。
‘陆’ 中国和印度军力对比
在军事上,首先看军事技术。印度的导弹技术大约相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印度的烈火导弹的水平达不到中国巨浪1的水平。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而印度到现在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这两项技术的能力。印度发展的蓝天防空导弹其弹体来源于前苏联的萨姆6,三叉戟低空导弹存在严重技术问题,性能还不如中国80年代发展的红7。中国在当时高空防空已经发展了TMD的“反击”。
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事技术领域。因为中国主要精力投入导弹方面,相对航空技术投入少,独立能力比较导弹和航天技术差一些。但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印度航空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先进战斗机,因此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印度装备战斗机比中国先进,但是印度一直没有获得完整的航空技术能力。在开放以后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后,最近10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这是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差距。中国出口技术给巴基斯坦的FC-1在近两年不断采用新技术升级使得其技术完全超过印度的LCA轻型战斗机,在气动设计、发动机、机载武器等方面优于LCA成为一型高性能中档战斗机。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根本没有一个强大的造船工业,因此印度强大的海军只能是沙滩上的大厦。印度的国产军舰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动力、武器、雷达以及总体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如核潜艇是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外国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无法提供印度技术援助,几十年印度只好干等这毫无办法。虽然印度已经特许生产过先进潜艇如德国209级和俄罗斯“K”级。但是现在印度还是要依靠外国来援助才能制造潜艇。中国核潜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现在中国海军舰艇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欧洲的水平,超过俄罗斯。现在影响到中国军工技术水平的主要是基础工业水平。
在陆军技术方面就更不用提了,印度到现在还不能生产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陆军不想要。进口重炮还要进口炮弹。总之在低技术的陆军武器装备上印度仍然没有自主生产能力。
总体上看,印度的军事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只是在个别的方面如计算机方面可以自己生产,当然IC还要进口。
印度的军事能力,依靠进口装备和技术,印度保持了与中国相当的军事技术装备。因为中国庞大的军队不可能迅速全部换装新装备,同时也没有这个需要。但是印度的军事力量的发展极度不平衡。中国军费使用上大致装备采购、人员开支、训练和装备维护各占三分之一。而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员和训练、装备维护的开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军费开支主要是人头费和装备采购费,而训练和装备维护费占比例不和理。海军航母舰队基本上是驻港舰队,空军飞机事故率居高不下,陆军坦克等装备的完好率极低都是这种情况的体现。印度的装备体系非常混乱,表现出缺乏军事管理能力。印度陆军光步枪的子弹就有7.7毫米、北约7.62X51毫米、俄制7.62X54毫米、7.62X39毫米、5.56毫米等多种体制,而且在部队装备5.56毫米步枪以后,居然没有安排子弹生产。只好到国际市场上采购了几千万发子弹。
从历史上看,印度从来是在战争发动前突击在国际军火市场上采购弹药和武器零部件来提高装备的完好率和战备率。这样的情况使得印度非常难以应付突发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下卡吉尔冲突就是例证。印度在这样一场小规模的边境冲突中,对手还是穆斯林武装,几乎用光了库存的大口径炮弹,战后在国际市场突击采购。从这种情况来看,印军虽然装备比较先进,但后勤和管理非常落后,这在1963年与中国的边境冲突中已经表现出来了。但现在并没有显着改进,这是印军的软肋。印军没有能力进行一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规模,甚至如上甘岭战役这样规模的战役也没有能力持续进行,上甘岭美军消耗炮弹130万发,志愿军消耗炮弹40万发,战役持续40多天。
看起来印度的战略是在印度设定的条件下,即在印度选定的战场、时间、战争规模等条件下、进行一场预有准备的中低规模的高技术战争。如甲午战争日本突袭中国、日俄战争日本突袭俄罗斯远东舰队。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在战争一开始就取得决定性胜利,而后依据有利的战场形势,通过谈判和国际斡旋获得最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因此印度必然采取精兵主义,从印美空军对抗演习看印度空军的精锐有着不可忽视的战斗力。但是这个战略存在着致命的缺点,就是如果对手不按照印度的设想出牌,印度缺乏应变的准备和能力。在1963年印度与中国的冲突中就发生了这种情况。中国的反应超过了印度的估计,结果印军遭到惨败。
从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实力比中国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别是长期竞争的潜力方面差距更大。局部冲突中双方的技术差距不明显。但可以运用的战术方面的差距和后勤能力仍然存在着显着差距。
‘柒’ 印度的实力到底怎么样各方面
以上回答可以忽略掉了 楼主 印度相对于东亚小国来说 确实是个庞然大物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 只能是一头笨牛 先冲军事上讲:印度国产的阿琼坦克 花费无数人力物力 结果准备量产的时候 他们本国陆军都不愿意使用 而我们国家的99式 可以正面击穿现有任何坦克的装甲 综合性能世界一流 印度的所谓国产飞机 70%的零件需要进口 完全就是组装下 而我们的J-10B 在亚洲可以横扫 更别说J-20了 还有航母 三天一大修 五天一小修 他们的主战装备都是进口的 打一件少一件 至于作战能力 当初的边防军就打得他们王牌鸡飞狗跳的 更别说主力野战军了 除了是一个有核国家 常规军力 我们国家可以绝对压制印度 经济方面:很多人以为印度的软件行业很给力 其实这是个误区 他们做的都是外包产品 真正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极少 变相的加工基地而已 目前中国在IT方面的实力都已经远远超过印度 工业的话 更纠结 他们的基础工业非常薄弱 很多零件设备都是进口的 偏偏他们底子薄 却喜欢争创高新技术 导致头重脚轻 连摩托车都没办法完全国产的国家 却花大钱去搞航天 社会制度方面:印度是目前唯一的等级制度的大国 就是大家所知道的种姓制度 有上等人和下等人之分 下等人想要进入上曾社会 几乎不可能 姓氏决定了他们的命运 在这方面 只要丢进去一个小火苗 就能引发他们的内部混乱 所以印度只能充当某些势力抑制中国的棋子 想单挑中国 他们还没这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