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太战略核心力量有哪些国家
印太战略核心力量国家有:美国、日本、印度。
参加演习的3个国家都派出了本国海军的精锐力量。其中,美国参演兵力包括“里根”号核动力航母、两艘“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两艘“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和1艘“洛杉矶”级核潜艇;日本参演兵力包括“伊势”号直升机母舰、1艘护卫舰和1艘“苍龙”级潜艇。
印度参演兵力包括1艘“什瓦利克”级隐身护卫舰、1艘“卡摩尔塔”级轻型导弹护卫舰和1艘补给舰。同时,美国的P-8A、日本的P-1、印度的P-9I等三型反潜巡逻机也参加了演习。
印太战略被各国赋予了不同的内涵
最早由印度学者于2007年提出。直到2012年2月印度外交秘书兰詹·马塔伊在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表演讲时,才首次以官方名义使用这一概念。印度的“印太战略”从根本上讲是其“东望”战略转为“东进”战略的一个变体,包含有与日本展开海上合作。
将其政治、军事影响力由印度洋延伸拓展至太平洋的涵义。“印太战略”是印度体现地区大国意志、实现世界大国梦想的重要工具。在此之后,日本也开始使用“印太”概念,日本的“印太战略”意在通过提倡自由贸易、基础设施投资和发展。
促进亚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互联互通,重点是确保日本海上通道安全和保护边境离岛。还包括对朝鲜半岛事务和中国南海问题的影响与干涉。日本的“印太战略”以经济打头,也有将其政治影响力由太平洋向印度洋延伸拓展的意图。
以上内容参考中青在线-谁是“印太战略”的主角
⑵ 印度跻身世界十大强国科技实力不可小觑,这个排名靠谱吗
在和平的时代主题下,全球各国都在平稳的发展,不但社会经济逐步提升,科技力量也在不断完善,不论是科学界的研究还是军队的扎实力量,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共同反映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近期美国的一个科技公司评选出了全球十大强国的排名,根据制定的强国统一标准,来对每一个国家的实力进行评估,但是上榜的国家却非常让人惊讶,一向最为自由的英国排在了末尾,而印度则是在意料之外。
接下来就是英国了,谁能想到最具有绅士风度、最自由的国家居然排在了印度的后面,虽说英国的军人达到了上千万,坦克、军舰设备也准备的非常齐全,但是考虑到经济实力的发展,可能这个国家要稍微落后于印度,潜力比印度要稍微小上一些。
另外法国、德国、土耳其、日本、韩国等也纷纷上榜,强国的称号虽然有了,但要保持国家的长久强盛,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⑶ 印度的综合国力
印度的综合国力
经济:独立以来稳定但缓慢增长,波动很小,最近20年增长速度加快,成为金砖四国之一,但是人均收入还很低,信息工业比较发达,能源缺乏,制造业相对薄弱,基础设施较差。
军事:有比较强大的军事力量,拥有核武器和航空母舰,但是军事工业研发速度相对缓慢,质量比较差。军队有比较多的实战经验。
教育:比较重视教育,大学教育的水平比较高,但是基础教育不平衡,有些穷困地区还有很多文盲。
政府:采取西方的制度,但腐败的现象比较严重,效率比较低。
精神:大部分人相信印度教,有丰富和不间断的精神传统,但也存在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矛盾冲突以及各个种性之间的隔阂。
结论:是区域性大国,正在发挥越来越多的世界影响,但是还远远不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超级大国。
⑷ 印度为何执意要加入五常,到现在为止有哪些国家支持
因为加入常任理事国,是国家实力的表现,而且也有很多特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一票否决权,因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是二战胜利国组成的,所以也不能随便加入,作为兄弟国家,中国当然是支持的。
⑸ 印度目前的实力能打败哪国
以色列和印度都是亚洲的国家,到底谁的军力更强呢?实际上,在军事水平上以色列更强些的,但是在军力的话印度还是要强一些的。甚至,如果接壤,印度可以秒杀以色列。
虽然,以色列也有一些核弹,但是印度是世界上少数拥有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国家之一,拥有陆地、海上和空中核袭击能力。不是一个量级的。
所以,想想印度上蹿下跳很多年也入不了常的尴尬现状, 其实力在什么段位再明晰不过。
我们对印度的克制,更多的是因为当前的内外形势不允许擦枪走火,尤其是青藏高原的恶劣形势,当然更重要的是62年的大获全胜使我们至今保持着对印度居高临下的压制态势,这是印度急迫地想要通过挑衅改变不利态势的原动力。
而从每次挑衅都是偷偷摸摸的状态来看,这个所谓的第三军事强国,在真正的大国战争面前,注定是不堪一击的存在。
想打败英国,先走出南亚再说吧。
⑹ 印度公布世界军事强国榜单:美国只排第二,第一名是哪国
印度这个国家一直以来宣称本国的综合国力是世界第三,因此也在中文互联网上喜提了“阿三”的称号。然而根据《印度斯坦时报》所公布的世界军事名单之中,对于一直以来标榜世界第一的美国而言,在这次印度所公布的排名中喜提第二的美名。俄罗斯位居世界第三,而印度排名世界第四。根据印度此番的排名之中,中国的军事实力位居世界第一。此次印度对各国军事实力排名主要是根据现役、预备役预、海空军能力等方面综合进行计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和苏联分别作为亚洲,欧洲的主战场,两国之间损失惨重丧失了大量的人口。美国在太平洋战役之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其损伤的人口还是远不足中国和苏联。面对士兵数量的减少,美国政府开始大量的依靠于雇佣兵。而依赖募兵制也使得美军丧失了像二战时期那样可以高自由调动本国军队,集中战力对抗他国的能力。
⑺ 印度现行军事战略是什么
1、战略目标:统治南亚,控制中国,统治印度洋,努力成为世界军事强国。俄罗斯的军事收缩严重,美国也在减少其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从而在南亚造成相对的权力差距。在这方面,印度正在利用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和其他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来加速核军备和军事现代化。加快建设和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军事力量和“一流”力量的步伐。
2、战略方针:
(1)在确定战争威胁时,强调在核威慑条件下高科技局部战争(低强度战争)的威胁,并为从全面战争到多次局部边界战争的战争做准备。
(2)以“有限战争”为主要战争手段。即,通过对对手施加必要的惩罚,实现了相对有限的战争目标。
(3)巴勒斯坦和中国是主要敌人。它有能力对巴基斯坦发动全面战争,并迫使其撤出被占领土。将中国视为潜在威胁,不要放弃其在中国的“既得利益”,而是促进新的扩张和共同进食。
(4)通过外交,军事和经济手段,特别是核威慑力,寻求和维持对南亚国家的威慑和控制。
(5)管理从阿拉伯海到南中国海的水域,并遵守不允许外国干涉南亚和印度洋问题的政策,特别是中国与印度邻国之间军事关系的发展。去做。
(六)加快建立与东盟的经济战略联盟和“军事合作”关系。
3、作战意识形态:印度军队现在认为战争的基本目的是消灭敌人的军队,在进攻和防御过程中以及在核威慑条件下倡导进攻意识。基于高科技的局部战争。基本内容如下。
(1)着眼于进攻性行动,先发制人行动和必要的跨界行动,努力将战争的火焰引向敌人领土。
(2)实施全面的三维防攻作战。
(3)专注于移动作战,并努力掌握战场计划。
(4)强调各种服务和武器的协作,强调空军的作用,强调军队和空军的协调协作。
(5)强调主力方向的绝对优势,以达到快速战斗,快速决策的效果。
(6)强调电子战的作用,执行电子欺骗,抑制电子干扰,隐藏战斗意图,并结合电子杀手和火力。
(7)强调执行有效的作战指挥。
⑻ 哪两个国家临时给印度带来国家统一
葡萄牙、英国。
最早在印度建立据点的欧洲国家是葡萄牙,他们的殖民地位于莫卧儿帝国版图之外。此后荷兰人也积极介入,并打败了葡萄牙人。奥朗则布在帝国极盛时期忽视欧洲殖民者的危险,而他的子孙们在被迫面对欧洲人时已经由于帝国衰落而软弱无力。到了18世纪,在印度追求利益的欧洲强国主要是英国和法国。经过一番斗争,英国人取得了优势,把法国的存在削弱到只剩下几个小殖民点。
经营英国在印度事务的主要实体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1818年马拉塔人势力最后覆灭后,大多数印度王公都承认了东印度公司的宗主权。最晚被英国兼并的印度领土有信德(1843年)、锡克人控制的旁遮普(1849年)、贝拉尔(1853年)和奥德(1856年)。由于殖民者的种种不利政策,1857年爆发了着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
1858年通过的《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了东印度公司,由印度事务大臣接管其全部职权;并成立以印度总督为首的印度政府。英国人也正式结束了已无存在意义的莫卧儿王朝,将巴哈杜尔沙阿二世流放到缅甸。此后印度进入由英政府直接统治的时代。
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40%(有些省里也有土邦)。以印度为根据地,在亚洲遏制俄国扩张的思想使一些英国官员致力于西北方向扩展英属印度的疆域,结果引发了1878年至1880年的第二次阿富汗抗英战争。1885年,印度国大党成立。1906年组建全印穆斯林联盟。英国人有意识地利用了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
在1885年以后,印度几乎每年都有民族主义者的集会,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官僚显然漠视印度人的诉求。英国人在印度的统治目标仅仅是避免出现饥荒。
1909年英国通过莫莱-明托改革法案,规定穆斯林和印度教徒在立法机构改选中实行分别选举,此后教派政治成为制度,印度民族运动分裂。
印巴分治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印度民族主义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1919年4月13日发生英军屠杀印度群众的阿姆利则惨案。这些事实使已经成为国大党主要人物的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转变了对英政府的态度,并于1920年改组国大党。国大党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多次领导反英斗争,其指导方针是甘地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印度民族运动继续发展。1944年甘地与真纳的会晤以失败告终,而印度穆斯林已经广泛支持建立独立的伊斯兰教国家。
二战结束后,英国实力急剧衰落,其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已经不可能维持。1946年发生印度皇家海军起义。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根据该方案,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于1947年8月14日和8月15日成立,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宣告结束。
共和国
独立后的印度共和国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带来的后遗症。独立后第一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尔争端而爆发军事冲突。尼赫鲁执政时代,印度倾向于社会主义,并仿照苏联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印度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中大获全胜,但也付出了倒向苏联的政治代价。印度于1975年吞并锡金王国,将原锡金王国设为所谓的锡金邦。21世纪初的印度,已成为世界新兴经济体之一。
⑼ 印度为何支持孟加拉国独立,而不是直接将孟加拉国吞并
如果那时候印度支持孟加拉独立后是为了吞并,那它当初的公道也就失去了全世界的支持,联合国和安理会也并不会答应。还有一点非常的关键,那就是印度和东巴的宗教信仰不一样,如果两国宗教信仰相同还可以考虑,但信仰不同就难以融合,而且如果合并的话,印度如果不能一碗水端平的话,那么到时候孟加拉国再次要闹独立就麻烦了,所以印度不可能接受这个烫手山芋。
在东巴基斯坦和西巴的内战中,印度只是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背后起着关键作用的还是苏联,没有苏联的全力支持,印度也不敢放手去跟巴基斯坦在东巴去打。苏联当时给东巴武装和印度军队提供了大量的武器援助,而当时美国对巴基斯坦还是采取非常超脱的中立态度。
⑽ 印度入常,目前有哪些国家支持
印度对于入常这件事,可谓是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但是结果都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但是五常之位并不是靠申请就能获得的,这既是二战后历史的安排,也是大国实力的象征。虽然按照实力来说,如今的印度的综合实力可以排进五常,但是如今联合国的权力体系不被打破,印度想入常还是困难重重的。因此印度想入常,最重要的是得到现在的五常的支持,不然他即使拉拢再多的盟友,只要五常之一使用了一票否决权,那他再多的努力都会付之东流,对于五常来说,印度加入常任理事国,无异于虎口夺食,这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所以说印度一直执着的这件事,根本就是遥不可及。而且不用五常出手,和印度关系紧张的巴基斯坦就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而印度想入常,日本、巴西和德国这些竞争对手,也不会让他轻易“上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