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度人不能喝酒吗
视其所信仰的宗教而定,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耆那教。。。
由于佛教徒/印度教徒有其戒律,所以几乎都是素食和戒烟酒的,耆那教更是严格戒律,100%的守戒。所以在印度社会自然而然产生了越有地位、越有文化的人越注重守戒,反之,越没有地位、越没有文化的人什么都吃都喝。
所以女孩喝不喝酒,主要还是看她的信仰!
2. 印度人喜欢什么
1,印度人喜爱3、7、9数字。他们认为红色表示生命、活力、朝气和热烈,蓝色表示真诚。阳光似的黄色表示光辉壮丽。绿色责示和平、希望。紫色表示心境宁静。印度人在生活和服装色彩方面喜欢红、黄、蓝、绿、橙色及其他鲜艳的颜色。黑、白色和灰色,被视为消极的不受欢迎的颜色。不喜欢玫瑰花,在办公室和商业机关,写字台喜欢放在东北角或西南角。
2,在印度初次访问公司商号或政府机关,宜穿西服,并事先订约。约会,尽量按时赴约。印度商人善于钻营,急功近利,图方便,喜欢凭样交易,洽谈中应多出示样品,广为介绍经济实惠的品种。印度商人中,许多人在英美受过教育,因为这是表示关心友好的方式。在谈判时,切忌在印度人面前谈论印度的赤贫、庞大的军费及外援。
3,印度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信奉各种宗教,因此习俗也各不相同。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盘里取食。素食者甚多,不吃牛奶。一般说来,等级越高,荤食越少,等级较低者才吃荤(羊肉)。印度人一般不喝酒、喜好喝茶,大部分喝奶茶。他们喝茶的方式是:把茶盛在盘子里,用舌头舔饮。
4,印度人吃饭大多使用盘子,千万注意,吃饭时,只准用右手递接食物,另别用左手。与印度人接触时,切忌用左手递东西给他。因为他们认为左手肮脏,右手干净。吃饭用右手抓取,不但吃米饭用手抓,就连稀粥也能用手抓人口中。在印度,除上洗手间外均不使用左手。伸左手就是对别人的侮辱,弄不好他们会把你用左手递的东西砸烂,盛怒之下,还可能臭驾你一通。
5,切莫抚摸小孩的头,在印度如摸小孩的头,对方一定翻脸。最容易引人误会的是,印度人平常表示同意或肯定的动作是摇摇头,或先把头稍微歪到左边,然后立刻恢复原状,表示“Yes”、“知道了”、“好的”,与我们点头表示差别很大,最易使人误会。
6,牛在印度是神圣的,称为"圣牛",牛奶更是圣洁之物。一般不用牛皮鞋和牛皮箱。
7,印度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后,女人结婚后改用丈夫的姓。男人通常只称呼姓,不称呼名;女人通常则只称呼名。印度人见面的礼节是双手合十。对妇女不可主动握手。印度人以玫瑰花环献给贵宾,宾主相互问好后将花环套在客人颈上。
3. 印度人为什么不抽烟喝酒
印度喝酒的人少,一个原因是部分邦是禁酒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印度的酒非常非常贵!! 你在印度看到卖酒的店去问一下,一瓶本地产的啤酒在10块到20块人民币之间, 其他酒就更贵了,以印度人的人均收入实在是有钱人才喝的起酒,贫民百姓就是想喝也舍不得买,消费不起,所以一个印度人跟你说,我今天喝了3瓶啤酒!那不是在向你炫耀酒量,而是在向你炫耀他有钱~!
再说抽烟,你又不了解了,印度人整体生活水平低,吸不起我们常见的盒装过滤嘴香烟,那也是有钱人,至少中产阶层才抽的起的,印度人抽烟的人很多, 但是他们大都吸嚼烟,你在印度大街小巷每个杂货铺里都能看到一个一个很小包装的烟叶,连成一串买,像小包装洗发水那样一条一条的都是,我在印度工作时的老板就是卖嚼烟发家的,每小包只要2卢比,最穷的人也消费的起, 在印度经常看到嘴里老是嚼着东西的男人,然后把嘴里的东西吐到地上,大多都是在嚼这个,他们买不起你说的那种香烟。
你最后一段说印度人告诉你印度不少人是锡克族,错了,锡克教在印度人人口中只占2% 而已,他们大多数确实不烟不酒,但不足以影响整个印度。
最后,印度人少喝酒是因为喝不起,烟不少吸,只是吃嚼烟,你不知道,所以请不要不了解情况就说“印度人意识到不抽烟、少喝酒是一种很好的习惯,所以也都不抽烟喝酒起来”。这样的结论实在高抬印度,贻笑大方。
4. 印度的礼仪及禁忌
你知道印度的礼仪和禁忌吗?如果你准备去印度,就让我为您推荐印度的礼仪和禁忌文章,给您提供参考!
印度的礼仪及禁忌
1、握手寒暄印度是亚洲文明古国,相互交往十分注重礼节。
印度人与友人见面时,通常是双手合掌或举手,口念一句“纳马斯卡拉”(Namaskara)意为“向你致意”。
但合掌或举手的姿势、高低大有讲究,对长辈宜高,以示尊敬;对平辈宜平,以示对等;对幼辈则低,以示关怀。
有时也相互拥护,两手互搭对方肩膀,以示亲热。
如遇迎候嘉宾,则往往敬献花环,并套挂在客人脖子上,表示由衷的欢迎。
如你的脖子上被戴上了一个花环,这是印度人对你的尊敬。
你应马上取下来,以此表示你的谦虚。
当被介绍时,习惯上都应握手,并在告辞时再次握手。
当一个男人被介绍给女士时,男的不可与之握手,而必须向女士行印度教的“合十礼”。
2、姓名称呼与印度人交往,除非关系极好,否则不要以名字相称,而应该称为:某先生、某夫人、某小姐。
印度一般是名在前,姓在后,印度男子一般称呼姓氏,女士一般称呼名字
3、吸烟须知印度人特别是上年纪的老人和锡克教的人,讨厌吸烟,不要在他们周围或家里吸烟或敬烟,更不要向妇女敬烟,几乎印度妇女吸烟
4、交谈忌讳与印度人谈话,话题应以家庭、教育、电影、美术,美食和文化为好,应回避:宗教斗争、邻国关系、工资、两性等话题。
印度人表示肯定或者同意的动作是摇头,表示否定不同意则是点头。
这与我国习惯完全相反
5、家中做客印度人十分的好客,他们对于应邀的或突然来的客人都很热情。
饭前饭后要洗手,在传统的家庭或农村,客人一般与男人、老人、孩子先吃,妇女则在客人用过之后再吃。
不同相别的人同时进餐,不能同异性谈话。
就餐时主人将为客人布菜,,千万不要自取,不要拒绝敬给你的食物与饮料,吃不了的盘中食物不要给其他人。
去印度家庭做客,通常需要带一些礼物,否则会认为不礼貌的,礼物一般是甜食或水果,有时鲜花也可以,比如玫瑰花、万寿菊等它们着象征繁荣昌盛,不要用鸡蛋花,那是葬礼用的。
礼物最好用黄色、红色或绿色包装,象征幸福与快乐,不要用白色或黑色,这样是不吉祥的。
6、印度普遍性禁忌睡觉时,不能头朝北,脚朝南,据说阎罗王住在南方;
晚上忌说蛇;节日喜庆的日子里忌烙饼;婴儿忌照镜子,否则会变成哑巴;
3和13是忌数,因为湿婆神有3只眼睛,第三只眼睛是毁灭性的,13是因为人死后有13天丧期;
妇女在怀孕期间,忌做衣服、照相;忌用左手递接东西。
在市场上陈列的花怀,禁止人们用鼻子嗅或用手摸,有上述行为将受到人们的厌恶。
在印度忌吹口哨,特别是妇女。
在饭店、商店等服务性行业中,锡克人若用吹口哨的方式来招呼侍者则被视为冒犯他人人格的先礼行为。
头是印度人身体上最神圣的部分,故旅客不可直接触摸他们的头部。
千万不要拍印度孩子的头部,印度人认为这样会伤害孩子。
即使在朋友家里,也不要赞场孩子,许多印度人认为这种赞场会引起恶人的注意。
印度人禁止穿戴皮革制品(腰带、表带、鞋、衣服),特别是在圣地,因为印度教徒不杀牛,穆斯林不杀猪,耆那教徒不须杀人和动物或昆虫。
牛在印度教徒眼中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均不得伤害它们,牛群在大街上,消遥自在地走着,受到最好的保护。
并且,进入印度教的寺庙时,身上决不可穿着取材于牛的衣物或配饰。
在印度,若以左手把东西交给对方,对方会认为你是蔑视他,或怀有恶意。
交东西时,必须用右手交出,或使用双手。
吃饭也只能用右手。
因为,印度人洗澡、上厕所时一般使用左手,他们认为左手是不洁净的。
印度人崇拜蛇,在亚森地方居住的人,把蛇看作自己的祖先。
也有不少人认为将蛇打死是触犯神明的行为。
忌用浴盆给孩子洗澡,认为浴盆中的水不流动,是不吉利的。
荷花在印度受到很高的评价。
大象在印度被看作吉祥的动物,被视为智慧、力量和忠诚的象征
7、颜色的意义印度人喜爱红色(象征活力、蓬勃向上)、蓝色(象征真诚)、紫色(象征宁静)、金黄色(象征光辉灿烂)、绿色(象征和平),不喜欢黑色、灰色和白色。
8、饮食风俗印度人-般以大米、小麦为主食。
多采用炖、烧、煮、烤等烹饪法;调味喜用咖喱、辣椒和黄油,不喜食油腻。
喜食菜类有:西红柿、洋葱、薯仔、大白菜、菠菜、茄子、菜花等。
特别爱吃薯仔(洋山芋),认为是菜中佳品。
不吃菇类、笋类及木耳。
一般不喝酒,认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饮酒则很有限制。
喜喝茶,饮红茶、咖啡、牛奶、凉水等比较普遍,故在宴请印度客人时,如对方不愿喝酒,不要勉强劝酒。
锡克教徒绝对禁酒。
印度人有吃抓饭的习俗。
右手抓饭、接食物。
在朋友相聚或参加招待会、聚餐会时,主人往往以自助餐形式款待客人。
在这种场合下,通常是站着进食,到餐桌上拿取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左手拿盘子,右手抓食物,使用3指(大姆指、食指和中指),将饭菜拌匀,随后再一把把抓着吃(一般不备筷子、叉子和匙子)。
印度人的双手分工明确,除上厕所,一般用右手。
因此,在朋友相见,切忌伸出左手与人相握。
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中上层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社会地位高的人荤食者越少(社会地位低的人才吃羊肉),但也吃鸡蛋、黄油、牛奶,印度教徒中的肉食者禁食牛肉,允许吃鸡、鸭、鱼。
但印度教徒忌在同一食盘中取食。
因此,进饭店就餐时,应根据菜谱点菜,不要轻易点食猪肉、牛肉。
印度有许多素食饭店和旅馆是不供应肉食的。
喜爱的图案是“敬牛”。
9、进入寺庙禁忌进入印度的庙宇或清真寺,要脱去鞋子,要跨过门槛而不能踩着门槛而过。
光脚进寺庙,事先要在入口处洗好脚以表示礼貌。
凡进入回教寺庙者,均不能穿短裤或无袖背心,也要求脱鞋。
凡进入锡克教寺庙者,必先戴上头巾或帽子,然后脱鞋才可进入。
印度六大禁忌
1.在印度教徒心目中,牛是湿婆神的坐骑,所以禁止食用牛肉或牛皮制品。
但是印度的回教徒不吃猪肉,因此游客最好食用鸡肉或羊肉。
2.在印度,应避免以左手递物给当地人,因为左手被视为视不洁的。
3.在印度,不要抚摸小孩头部,因为印度人认为头部视神圣的。
4.在印度,进入宗教寺庙和古迹都必须拖鞋,最好入境随俗。
5.参观印度寺庙时,最好不要穿着短裤和短裙。
6.在印度,看到特殊宗教仪式举行时,千万不克鄙视或加以批评,免得招惹是非。
印度的习俗礼仪
风俗习惯:
印度有多种宗教,教徒对其所信仰的宗教皆十分虔诚,例如牛对印度教来说是神圣的动物,因此连牛漫步在街上,也不可冒犯它,很多印度教徒是素食主义者。
印度居民,尤其是女人皆不喝含酒精的饮料,锡克教(sikhs)及袄教(parsees)之信徒不准抽烟,回教徒则不吃猪肉,在印度有授受关系时皆须用右手,正统的回教徒不能喝任何含酒精的饮料,逢斋月之时,在日出到日落禁止一切饮食。
对印度的女人不可行握手礼,打招呼时只能以合掌颔首的方式(类似祈祷的姿势),观光客到印度须留意拜会的对方是信奉何种宗教,不可逾礼。若要参观宗教的圣物、庙宇时须穿着深色服装,并脱鞋,以示尊重。
新年的晚上,妇女们要用灯照丈夫的脸,以表示照去邪气,来年吉利。
小费:
饭店要加10%的服务费,故不须另付小费,若是较高级的饭店还须课7%的奢侈税。于机场或车站委托搬运行李时,每件应于柜台付1卢比小费,不必再付给服务员,搭乘计程车时通常多加车资的10%,但非必须。
印度餐桌礼仪:
1、就餐也要拿捏时间
印度人通常一天只吃两顿饭,第一餐是在上午接近中午的时候,第二餐基本在晚上9点以后。但是习惯西式生活的印度人,也开始一日三餐,每餐包括开胃菜、汤、主菜和甜点,根据个人食量点菜,也可以不要开胃菜。
如果和印度人同桌吃开胃菜,吃得太快或太慢都是不好的,最好尽量保持和对方相同的速度把菜吃完。甜点和茶一定要等到饭后再端上餐桌,否则也是对客人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2、印度人实行分餐,所以吃多少盛多少,不要剩菜。
3、手抓饭忌讳
印度人用手也是有忌讳的,那就是他们只用右手抓食物,而左手绝对不得用来触碰食物。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专门用来处理不洁之物的,因此吃饭时,他们的左小臂一般沿桌边贴放,手垂放于桌面以下,或是干脆把左手藏在隐蔽的地方。
4、用餐结束清洗右手
服务员会给客人用小碗端来洗手水,水里漂着用于清洁的柠檬片和用于装饰的花瓣,当然,只能清洗右手。
印度用餐礼仪:
印度人习惯用手直接抓取食物,如果你不能接受也没关系,一般的餐厅都会配备刀叉。要注意吃东西不能使用左手,一定要使用右手,因为当地人认为左手是不洁的。
如果前往当地人家里做客,吃东西需提前告知主人,最好不要在盘子里剩下食物。
印度印度人的基本社交礼仪
印度是文明古国,待人接物的讲究相当多。“那玛斯戴”是印度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在见面和告别时,印度人总免不了说一句“那摩斯戴”,这是印地语,意即“您好”。
1、印度人是用摇头表示赞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人们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责;召唤某人的动作是将手掌向下摆手指,但不能只用一个指头;指人时也要用整个手掌,不能用一两个指头。
2、用右手拿食物、礼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就餐的时候,印度教徒最忌讳在同一个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主食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感兴趣。
3、印度人相见应递英文名片,英语是印度的商业语言。主客见面时,都要用双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着:“纳玛斯堆”(梵文:“向您点头”,现在表示问好或祝福)。晚辈在行礼的时候弯腰摸长者的脚,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妇女握手。许多家庭妇女忌讳见陌生男子,不轻易和外人接触。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一般关系的男女不能单独谈话。
4、到印度庙宇或家庭做客,进门必须脱鞋。迎接贵客时,主人常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花环的大小长度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既粗又长,超过膝盖。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到印度家庭做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5、双手合十:是伴随“那摩斯戴”的身体语言。一般是双手合十于胸前,或举手示意。两手空着时,则合十问候;若一手持物,则举右手施礼,切不可举左手。合十的高低也有讲究。对长者宜高,两手至少与前额相平;对晚辈宜低,可齐于胸口;对平辈宜平,双手位于胸口和下颔之间。
6、拥抱:也是常见之礼。若久别重逢,或将远行,或有大事发生等,则要拥抱。拥抱时,彼此将双手搭在肩上,先是把头偏向左边,胸膛紧贴一下,然后把头偏向右边,再把胸紧贴一下,有时,彼此用手抚背并紧抱,以示特别亲热。
7、摸足:是行大礼。在很重要的场合,对于特别尊敬的长者用额头触其脚,吻其足,或摸其足。现在多用的是摸足礼,即先屈身下蹲,伸手摸一下长者的脚,然后再用手摸一下自己的'额头,以示头脚已碰。
8、献花环:在印度是欢迎客人常见的礼节,主人要献上一个花环,戴到客人的脖子上。客人越高贵,所串的花环也越粗。点吉祥痣也是印度人欢迎宾客的礼数。每逢喜庆节日,印度人爱用朱砂在前额两眉中间涂上一个圆点。他们认为,吉祥痣可以驱邪避灾。有时,印度人为了表示隆重欢迎,不仅向宾客献上花环,而且还给客人点上“吉祥痣”。在姑娘出嫁之前,父母要选吉日,请僧侣专门给姑娘点吉祥痣,祝愿她终身幸福。现在,吉祥痣实际上也成为印度妇女日常打扮和美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9、盘腿而坐:是印度人常见的坐姿,这种习惯在城乡都很普遍。农民在田间休息或在家吃饭爱盘腿席地而坐。在老式的铺子里,工匠干活,伙计售货,都是盘腿而坐。民间的说唱艺人和琴鼓乐手演出时也是盘腿而坐。
10、送礼:一份糖果或是一束鲜花是印度人访朋问友经常送的礼物。一般来说礼物有糖果、鲜花以及主人可能会喜欢的东西。因为印度人爱吃甜食,所以送糖果的居多。糖果有的是从商店中购买的,有的是自家做的。印度人自家做的糖果又甜又腻,如果不习惯,很难受用。
关于印度的习俗礼仪的介绍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二位。印度的礼节仪式是合十礼,晚辈对长辈行礼是弯腰摸长辈的脚,男人和女人不能握手,在行双手合十礼或鞠躬礼时男人不能碰女人。如系一般关系,男人和妇人不能单独谈话。印度人用摇头表示赞同,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
印度人极喜爱鲜花。他们尤其喜欢将花环戴在贵宾、新婚夫妇、过生日者的脖子上。花环大小根据客人的身份决定,对一般客人花环到胸,对贵宾花环要过膝。
印度人以大米为主食,爱吃咖喱及油爆、烤、炸的食物,口味喜辣。
尤其对中国四川菜中的鱼香类有兴趣,而不喜欢喝中、西式菜汤,不吃木耳、笋、面筋之类食物。印度人不喝酒,甚至对喝酒特别反感,他们认为这是违反宗教习惯的,印度人喜欢喝茶,喝茶方式颇奇特:把茶盛在盘子里,伸舌头舔喝。
印度人特别讲究卫生,每日洗澡且只洗淋浴,在富裕而有教养的家庭,主妇做饭前要洗澡并换上干净的衣服。厨房是神圣的地方,外人与未沐浴的家人是不能进去的。饭前洗手,不食剩下的食物。
印度妇女额部眉间都有一彩色“吉祥点”,吉祥点本来是表示婚嫁状况的,现除此含义外,已成为妇女化妆美容的固定组成部分了。
5. 印度的礼仪及禁忌须知
印度的礼仪
印度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其次为伊斯兰教、、锡克教。在印度,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
印度人相见应递英文名片,英语是印度的商业语言。主客见面时,都要用双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着:“纳玛斯堆”(梵文:“向您点头”,现在表示问好或祝福)。晚辈在行礼的时候弯腰摸长者的脚,表示对长辈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妇女握手。许多家庭妇女忌讳见陌生男子,不轻易和外人接触。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一般关系的男女不能单独谈话。
印度人是用摇头表示赞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人们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责;召唤某人的动作是将手掌向下摆手指,但不能只用一个指头;指人时也要用整个手掌,不能用一两个指头。
到印度庙宇或家庭做客,进门必须脱鞋。迎接贵客时,主人常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花环的大小长度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既粗又长,超过膝盖。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到印度家庭做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用右手拿食物、礼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就餐的时候,印度教徒最忌讳在同一个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 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主食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感兴趣。
不吃菇类、笋类、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锡克教的人,忌讳吃猪肉,牛肉。他们一般不喝酒,因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但有喝茶的习惯,方式是“舔饮”,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盘子中,用舌头舔着喝。印度人最不喜欢吃大荤,吃素食的人较多,等级越高,吃荤越少。喜欢中国的粤菜、苏菜。
忌讳白色,习惯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们忌讳弯月图案,视1、3、7为不吉祥数字,和印度人交谈,要回避有关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工资以及两性关系的话题。
印度奉牛为神圣,忌讳吃牛肉,忌讳用牛皮制品。崇拜蛇,视杀蛇为触犯神灵。忌讳用澡盆给孩子洗澡,认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为。
印度餐饮礼仪
1.印度人的饮食由于民族和历史 文化 的影响,南北差异很大。
北方受伊斯林文化影响,烹饪通常是莫卧儿式的,特点是多肉、谷物和面包。南方多素食,特点是米饭和辛辣咖喱。由于南部气候炎热,当地人一般味重,嗜好辛辣性食性,北部印度人的口味相对就轻多了。
所有印度菜肴中,唯一共同点是喜欢辣味。
烹调方式有炒、煮、烩三种,喜加入各种香料,尤其是辛辣类香料。 等级越高荤食者越少,等级低者才乐于吃肉食。
印度人几乎天天吃洋葱。
2.“牛的王国”:牛是当地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动物。根据教规,印度教教徒和锡克教教徒不吃牛肉,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耆那教徒则既忌杀生,又忌肉食。印度教徒把牛奉为神明,每逢饭前都要首先敬牛。还有的人敬狗、敬蛇、敬老鼠等等。 最受印度人崇拜的动物是蓝孔雀和黄牛。
印度人不吃牛肉,但喝牛奶。印度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产奶大国,牛奶在印度人的饮食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每天早晨和傍晚,到国营奶站打奶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大家庭一打就是几升。很多印度人的早餐就是一杯茶,再加几块饼干。爱喝茶(特别红茶),爱甜食。喝茶加牛奶喝汤、奶豆腐、奶制甜食。
3. 宴请印度商人时,事先了解是否素食主义者。孟买60%人是素食主义者
4.在印度人家中作客,饭前要漱口和洗手。
5.在传统的印度人家庭和农村,客人通常与男人、老人、孩子先吃,妇女则在客人用膳后再吃。不同性别的人同时进餐,不能同异性谈话。
6.印度人家庭的基本食品是米饭、家常饼、佐料和两三碟小菜用来蘸面包吃,普通的佐餐品是干青酸辣菜和香菜叶。印度人的正餐常以汤菜开始,通常是稀薄咖喱,其余菜肴一般全部同时送来,不是分几道上菜。正餐之外都有辅佐食物,最普通的是色拉和酸奶。正餐之后的甜食通常是冰激凌、布丁和鲜水果等。印度人一般不喝酒,但喜欢 饮茶 ,把茶斟入盘中,用舌头舔饮。
7.在印度人的餐桌上,主人一般会殷勤地为客人布菜,客人不能自行取菜。同时,客人不能拒绝给你的食物和饮料,食品被认为是来自上帝的礼物,拒绝它
是对上帝的忘恩负义。吃不了盘中的食品,不要布给别人,一旦你接触到那种食品,它就变为污染物。许多印度人在就餐前还要弄清他们的食物是否被异教徒或非本社会等级的人碰过。
8.印度人喜欢吃中餐,喜欢分餐制,不习惯用刀叉和筷子。印度人吃饭大多使用盘子,用右手抓食(抓饭时大多只用3个手指,那就是拇指、食指和中指),印度人认为吃饭中很多快感来自触觉,更重要的是,用手抓饭可以提前了解食物的温度。切忌用左手递送东西,他们认为左手肮脏,右手干净。吃饭用右手抓取,不但吃米饭用手抓,就连稀粥也能用手抓人口中。在印度,除上洗手间外均不使用左手。伸左手就是对别人的侮辱,弄不好他们会把你用左手递的东西砸烂,还可能臭驾你一通。
印度人如厕后,不用手纸擦,而是用水冲洗,冲洗时,用左手,不用右手。
印度礼仪禁忌须知
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独特的礼仪文化,是礼貌,是文明,是禁忌,也是独到。无论你认可也好,觉得不可思议也罢,入乡随俗,你都必须遵循它。下面介绍一些与我们不一样的印度的独到的禁忌、礼仪文化和习惯。
其一,男子不能和妇女握手。许多家庭妇女忌讳见陌生男子,不轻易和外人接触。但如果邀请男人参加实社交活动时应请他们偕夫人同来。一般关系的男女不能单独谈话。
其二,印度人是用摇头表示赞同,用点头表示不同意。人们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责;召唤某人的动作是将手掌向下摆手指,但不能只用一个指头;指人时也要用整个手掌,不能用一两个指头。
其三,以右为尊,左手被视为不干净的象征。同印度人招手致意往往用右手,因为在他们看来,人身由两部分组成,右半边是男性的象征,左边是女性的象征,所以左手无力,右手有力,因此不单用右手致意。此外,印度人便后用水冲洗,使用左手,而绝不用右手,因此,左手被认为是不干净的。若送人东西,大都用双手捧着,或一手为主,另一只手稍微接触另一手臂,象征双手。否则认为不礼貌。
其四,吃饭过程中,若给对方(印度人)加饭加菜,不可用还在吃饭的那只手直接加饭加菜,若是这样,被认为是叫人家吃你剩的东西,因那只手正被用来吃饭,已接触了食物。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换一双未用过的筷子,给客人加饭加菜。若对方已经吃饱,不再需要,而你出于客气,仍坚持再给,这时,你会发现对方可能把双手捧着的碗筷(或吃饭用的盘子)一同伸到桌下,这表示不要了,见此情景,主人应当明白:不能再给客人加饭加菜。
其五,到印度庙宇或家庭做客,进门必须脱鞋。迎接贵客时,主人常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花环的大小长度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既粗又长,超过膝盖。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远门,最高礼节是摸脚跟和吻脚。到印度家庭做客时,可以带水果和糖果作为礼物,或给主人的孩子们送点礼品。
其六,印度饮食习惯和文化。用右手拿食物、礼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双手。就餐的时候,印度教徒最忌讳在同一个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别人接触过的食物,甚至别人清洗过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涤一遍后才使用。喜欢分餐进食,注重菜品酥烂,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爱辣味。主食以米饭为主,对面食中的饼类也感兴趣。不吃菇类、笋类、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锡克教的人,忌讳吃猪肉,牛肉。他们一般不喝酒,因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但有喝茶的习惯,方式是“舔饮”,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盘子中,用舌头舔着喝。印度人最不喜欢吃大荤,吃素食的人较多,等级越高,吃荤越少。
其七,印度的颜色、数字、谈话忌讳。印度忌讳白色,习惯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们忌讳弯月图案,视1、3、7为不吉祥数字,和印度人交谈,要回避有关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关系、工资以及两性关系的话题。
其八,印度奉牛为神圣,忌讳吃牛肉,忌讳用牛皮制品。崇拜蛇,视杀蛇为触犯神灵。
其九,忌讳用澡盆给孩子洗澡,认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为。
猜你感兴趣:
1. 印度人的社交礼仪
2. 印度的习俗礼仪
3. 印度的社交礼仪
4. 关于印度餐桌上的礼仪
5. 关于印度人的礼仪
6. 印度餐桌礼仪常识
7. 印度商务礼仪
8. 印度的就餐礼仪有哪些
6. 印度的就餐礼仪
食物,可以了解一个国家。那么关于印度大家了解多少呢?印度有什么就餐的礼仪呢?下面我和大家一起,学习印度的就餐礼仪。
印度就餐礼仪一
虽说印度菜在菜式创造和就餐礼仪上,都已经开始变得国际化了,但是其中仍有一些不容忽视的细节需要外国食客们注意,否则仍有可能在餐桌上被人贻笑大方。
1、用餐时需要掌握好时间。
印度人通常一天只吃两顿饭,第一餐是在上午8点以后,第二餐基本在晚上8点以后。
但是习惯西式生活的印度人,也开始一日三餐,每餐包括开胃菜、汤、主菜和甜点,根据个人食量点菜,也可以不要开胃菜。
2、用餐时吃饭速度与对方相同。
印度菜用餐时的吃法也很特别,是中西合璧的,既使用刀叉,也要大家一起点菜一起吃。
而且如果和印度人同桌吃开胃菜,吃得太快或太慢都是不好的,最好尽量保持和对方相同的速度把菜吃完。
甜点和茶一定要等到饭后再端上餐桌,否则也是对客人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3、印度人实行分餐,所以吃多少盛多少,不要残留下剩菜。
4、印度人“手抓饭”其中的乐趣和忌讳。
手抓饭是印度人长久以来的就餐习俗,吃饭前他们会先洗净手,然后准备就餐。如果去印度人家里做客,一定要尝试“手抓饭”的乐趣。
正是因为印度人的这一习惯,使得印度大部分菜都被制作成糊状,这样才便于用手抓饼卷着吃,或是抓米饭拌着吃。
特别要注意的是,印度人的手抓饭在用手上也是有忌讳的。那就是只用右手抓食物,而左手绝对不得用来触碰食物。印度人认为,左手是专门用来处理不洁之物的,因此吃饭时,他们的左小臂一般沿桌边贴放,手垂放于桌面以下,或是干脆把左手藏在隐蔽的地方。
用餐结束,服务员会给客人用小碗端来洗手水,水里漂着用于清洁的柠檬片和用于装饰的花瓣,当然,只能清洗右手。
印度就餐礼仪二到印度庙宇或家庭做客,进门必须脱鞋。迎接贵客时,主人常献上花环,套在客人的颈上。花环的大小长度视客人的身份而定。献给贵宾的花环既粗又长,超过膝盖。给一般客人的花环仅到胸前。
在印度做客就餐,也有很多礼仪需要注意,虽然目前在许多正式场合,印度人已经开始用刀叉吃饭,但在私底下,他们仍然习惯用手抓饭吃。手抓饭是印度人长久以来的就餐习俗,吃饭前他们会先洗净手,然后就餐。如果去印度人家里做客,一定要尝试手抓饭的乐趣。也正因为这一习惯,使得印度大部分菜都被做成糊状,这样才便于用手抓饼卷着吃,或是抓米饭拌着吃。印度人吃饭还有一个规矩,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一定要用右手吃饭,给别人递食物、餐具,更得用右手。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右手干净,左手脏。这又与印度人的另一个习惯有关。印度人如厕以后,不用手纸擦,而是用水冲洗,冲洗时,用左手,不用右手。
印度人不吃菇类、笋类、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锡克教的人,忌讳吃猪肉,牛肉。他们一般不喝酒,因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但有喝茶的习惯,但是他们喜欢用舌头舔着喝。印度人最不喜欢吃大荤,吃素食的人较多,等级越高,吃荤越少。喜欢中国的粤菜、苏菜。
印度奉牛为神圣,忌讳吃牛肉,忌讳用牛皮制品。崇拜蛇,视杀蛇为触犯神灵。忌讳用澡盆给孩子洗澡,认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为。
印度就餐礼仪三羊肉的“巨无霸”
印度人大部分信奉印度教,宗教对饮食有着很大的影响。众所周知,牛,在印度人心目中极为神圣。尽管很多牛在大街上游荡,但在餐馆里,在任何招待会上,你是决不会吃到牛肉的。在印度去吃麦当劳,别忘了不要点牛肉的“巨无霸”,因为那里只有羊肉的。外国人要想吃牛肉,只能到穆斯林聚居的专门店铺去买,拿回家自己做。
由于宗教的原因,印度的素食者特别多。请印度人吃饭,先要搞清楚对方是不是素食者,否则会很尴尬。严格的素食者,是连鸡蛋也不吃的,但牛奶一般都喝。有些虔诚的印度教徒,吃饭前还要做祷告。有一次,我们请印度朋友来家吃饭,大家落座后,突然发现一位朋友闭上了眼睛,嘴里好像还在默念着什么,片刻之后,才睁开眼睛开吃。
不吃牛肉,但喝牛奶
印度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产奶大国,牛奶在印度人的饮食结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每天早晨和傍晚,到国营奶站打奶的人络绎不绝,有的大家庭一打就是几升。很多印度人的早餐就是一杯茶,再加几块饼干。而印度人喝茶一般是要加牛奶和糖的。
在德里的菜市场,还能买到雪白的奶豆腐,吃起来有很浓的奶香味。印度人特别喜欢吃甜食,印度餐最传统的甜食也是用两种奶酪和糖制成的。
只能用右手吃饭
印度人吃饭的方式还保留着某些传统的习惯。虽然在较正式的场合,人们吃饭使用叉和勺,但在家中,用手抓更来得痛快:每人面前摆放一个大盘子,把米饭盛上,再浇上菜和汤,然后用手稍加混合,捏成团,就抓着送进嘴里。在街头的小吃摊、小吃店以及寺庙里,人们通常用一种干树叶压制成的盘子来盛食物,有的餐馆则给每个吃饭的人一片新鲜的大树叶子,用来盛米饭等食物,这倒是很环保。
印度人吃饭还有一个规矩,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一定要用右手吃饭,给别人递食物、餐具,更得用右手。这是因为人们认为右手干净,左手脏。这又与印度人的另一个习惯有关。印度人如厕以后,不用手纸擦,而是用水冲洗,冲洗时,用左手,不用右手。在餐馆或印度人家里吃饭,当快吃完的时候,主人往往会给每人端上一小碗温水,上面还漂着一块柠檬,这水可千万不能喝,它是用来洗手的。饭后,还会端上一盘绿色麦粒状的香料,供大家咀嚼,以消除口中的异味。
印度就餐礼仪四印度交际应酬礼节繁多:合十礼、拥抱礼、贴面礼、摸脚礼、举手礼等。也流行握手礼。印度人迎接嘉宾往往要向对方敬献用鲜花 编织 而成的花环。印度人以往对等级、地位、身份极其关注。印度所特有的种姓制度分为四个等级:其一,“婆罗门”,即僧侣;其二,是“刹帝利”,即名门、贵族;其三,是“吠舍”,即平民;其四,是“首陀罗”,即贱民。此外,还有 “不可接触的贱民”,叫作“哈里真”。传统的种姓制度广遭非议,但影响犹在。
印度人主食有大米及面食,烹调方式有炒、煮、烩三种,喜加入各种香料,尤其是辛辣类香料。印度食素者特别多,而且社会地位越高的人越忌荤食。根据教规,印度教教徒和锡克教教徒不吃牛肉,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耆那教徒则既忌杀生,又忌肉食。
印度的就餐礼仪相关 文章 :
1. 关于印度餐桌上的礼仪
2. 印度餐桌礼仪
3. 印度的礼仪及禁忌须知
4. 印度人的社交礼仪
5. 接待印度客户的礼仪
7. 为什么印度人很少喝酒,因为印度是着名的大米输出国
印度受佛教文化熏陶,当然很少喝酒,首先,印度作为世界宗教发源地之一,受宗教的影响非常深远,宗教在这个国家起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有些宗教必有的一条戒律就是要求大家不要抽烟也不要喝酒。宗教在人们的信仰方面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约束作用。其次,在法律层面,印度禁止民众在公共场所抽烟喝酒,印度的酒市场虽然小,但是印度政府对酒市场还是进一步加强规范,比如造假酒导致消费者死亡的,判处无期徒刑甚至死刑,并罚重金。法律的明文规定,不仅净化了公共场所的环境,还给大众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第三,电视禁止播放一切与宣传烟酒有直接或者间接联系的广告。这样一来,烟酒在电视等媒体上便失去了“话语权”。第四,在印度,并不是随便一家商店都出售酒类的,即使是有权售酒的商店也有时间限制,何时该营业何时不能营业都有严格规定。以上种种做法,都是在营造一种好的环境,从宗教到法律到电视广告再到销售渠道上对烟酒的控制,从而影响人们的观念,久而久之,人们头脑中“吸烟有害健康”的意识越来越高,越是有文化和地位的人就越守法守教越不跟烟酒打交道,慢慢地,在社会上形成了不抽烟不喝酒的好习惯。
8. 印度人饮食
印度人因宗教关系气候原因,食素者多,食荤者少。印度人大多信仰印度教。印度教徒以食羊肉为主,绝不吃牛肉,但允许吃鸡蛋、黄油、牛奶,也可以吃鸡、鸭、鱼肉。有许多印度教徒从不吃肉,甚至连鸡蛋也不吃一个,因为在他们看来,鸡蛋也属于有生命的东西。特别是中上层人士吃素者很多,越是身份、社会地位高的人荤食者越少,他们认为只有社会地位低的人才吃羊肉。
因此,在印度,有许多素食饭店和旅馆是不供应肉食的。伊斯兰教徒以食牛肉为主,绝不吃猪肉。其他教团,如拜火教、基督教等对肉类无所禁忌。印度人一般以大米、小麦为主食。菜肴多采用炖、烧、煮、烤等烹饪法;调味喜用咖喱、辣椒和黄油,不喜食油腻。喜食菜类有:西红柿、洋葱、薯仔、大白菜、菠菜、茄子、菜花等。特别爱吃薯仔,认为是菜中佳品。不吃菌类、笋类及木耳。
印度人吃饭,与许多国家不同,他们既不像西方人那样用刀叉,也不像中国人一样使用碗筷,他们大多使用盆子,用右手抓取。吃抓饭是印度人的习俗,他们用右手抓饭、接食物。在抓饭时,一般只用三个手指(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将饭菜拌匀,随后再一把把抓着吃。他们的三个手指不但能吃米饭,甚至还能把菜汤同米饭一起搅拌,然后一一送进嘴里,就连稀粥也能用手抓入口中。
印度人的双手分工明确,除上厕所外,一般都用右手。在朋友相聚或参加招待会、聚餐会时,主人往往以自助餐形式款待客人。在这种场合下,通常是站着进食,到餐桌上拿取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客人用左手拿盘子,右手抓食物。印度的食具别具风格,无论是盆、壶、罐,还是盘、碟,不少是铜制品,富贵人家还有不少银器。厨房的各种大小炊具一般也都是铜制品。
印度人一般不喝酒,认为喝酒是违反宗教习惯的。所以在宴请印度客人时,如对方不愿喝酒,不要勉强劝酒。锡克教徒绝对禁酒。印度人大多喜爱喝红茶。他们把茶叶放人铜制或铝制的壶里煮沸,再加入适量牛奶和白糖,所以印度茶不带苦味,香甜可口而且富有营养。印度的茶水呈稀粥状,不像中国的茶水那样清淡,两者的味道也不大相同。有些印度人宁可不吃早点,也要喝上一两杯奶茶。除饮红茶外,印度人也比较普遍饮用咖啡、牛奶、凉水等。
9. 世界各国社交礼仪
学习社交礼仪,与人交往中次才能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和误会。那么关于世界各国的社交礼仪有哪些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世界各国社交礼仪,希望大家喜欢。
世界各国的社交礼仪一:亚洲国家的主要 礼仪知识
1.日本人的礼仪
日本人大多信奉神道(日本固有的宗教)和佛教。佛教徒遵守"过午不食"的教规。 日本人讲话分敬体、简体两种语言,使用时要么都用敬体,要么都用简体,二者不可混淆。但对客人、长者、上司讲话都用敬语,否则便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
日本在见面时一般都互致问候,脱帽鞠躬,稍微低头,眼睛向下,表示诚恳、可亲。初次见面,互相鞠躬,互换名片,一般不握手。行礼时双手平摊膝前,同时表示问候。没有名片就 自我介绍 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如是老朋友或比较熟悉,就主动握手,甚至拥抱。
若遇女宾,女方主动伸手就可握手,但不要用力或久握。遇到年长者亦然。日本人十分重视礼节,每日鞠躬无数次,特别是妇女,温柔体贴,极守妇道,对男子很尊重。日本人平时见面最普通的语言是"您早"、"您好"、"再见"、"请休息"、"晚安"、"对不起"、"拜托您了"、"请多关照"、"失陪了"等等。
在日本。"先生"不是随便称呼的。就狭义而言,它是指 教育 者(教授、讲师、教员、师傅)和医生;就广义而言,则是对年长者、国家与地方领导人及有特殊技术才能的尊称。即使被称为"先生",也应有受之有愧的表示,否则会给人傲慢的感觉。
对于普通的人,一般都不称"先生",只要在其姓名后加上职称或"样"(音Sama)或さん(音Sang)即可,等于我们通常称呼"小张"或"老王"的意思。日本人吃饭使用筷子有许多讲究,对于客房服务来说,要切忌为客人备餐时将筷子垂直插入米饭中,因为垂直插着筷子的米饭在日本是用来祭奉死者的。
日本人忌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的颜色;还忌讳荷花图案;并认为梅花是不祥之花;赠送礼品忌讳"9"字。
2.朝鲜人的礼仪
朝鲜人见面也行鞠躬礼,互相深深地鞠躬,表示尊敬和谢意。
3.泰国、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的礼仪
在泰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信奉佛教,此外,尚有少数人信奉伊斯兰教。
泰国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后,通常在名字前加上一个称呼。对成年男人,常加"乃",(意为"先生"),"乃"字是尊称,也表示男性。而对成年妇女,名字前常加"娘"字(意即:"夫人"、"女士")。泰国人一般只简称名字,口头称呼时,不论男女,一般在名字前加"坤"字,表示亲切。
泰国人见面时通常双手合十于胸前,稍稍低头,互致问候。合十分三种:小辈见长辈双手举得较高,一般到前额;平辈相见举到鼻子高度;长辈对小辈还礼到胸前为止。双手举得越高,表示尊敬的程度越深。当别人向你合十致意,你要合十回敬,否则失礼。当然现在的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有时也握手问好,但男女之间见面是不握手的。
泰国人认为头是人最神圣的部位,随意摸别人的头被视为莫大的无礼。小孩子的头只让国王、高僧和父母摸。别人坐时,切忌将物越过其头顶。递送东西给别人须用右手;正式场合双手奉上。用左手则会被认为是鄙视他人。不得已而使用左手时,要说一句"请原谅,左手"。小辈给长辈递东西用双手,长辈接东西时可用一只手。他们认为,右手是清洁的,左手是肮脏的。
至于抛东西给别人则更不允许。坐时翘腿被认为不礼貌,把鞋底对着别人,意即将别人踩在脚下,被认为是一种侮辱性举止。妇女坐时要双腿并拢,否则被认为缺乏教养。走过别人面前,必须躬着身子,以示歉意,妇女尤须这样。就餐按辈份入座,长者在上首。喝酒吃菜都由长者先动手。
印度是一个人口、民族众多的国家,居民分别信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伊斯兰教、
__、锡克教、佛教等。大部分印度人信奉婆罗门教,等级观念极深。印地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此外还有乌尔都语、泰卢固语、孟加拉语等十多种主要语言。
牛在印度是神圣的,称为"圣牛",牛奶更是圣洁之物。一般不用牛皮鞋和牛皮箱。印度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后,女人结婚后改用丈夫的姓。男人通常只称呼姓,不称呼名;女人通常则只称呼名。印度人见面的礼节是双手合十。对妇女不可主动握手。印度人交谈中如同意对方的意见时,将头向左摇动,不同意时则点头。印度人以玫瑰花环献给贵宾,宾主相互问好后将花环套在客人颈上。花环大小视客人的身份而异,献给贵宾的花环很粗大,长度过膝,给一般客人的花环则仅及胸前。
印度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信奉各种宗教,因此习俗也各不相同。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盘里取食。素食者甚多,不吃牛奶。一般说来,等级越高,荤食越少,等级较低者才吃荤(羊肉)。印度教徒一般都用右手吃饭,拿食物或敬茶,递取别人东西时也忌用左手。印度人一般不喝酒、喜好喝茶,大部分喝奶茶。他们喝茶的方式是:把茶盛在盘子里,用舌头舔饮。
新加坡华人多信奉佛教;马来人和巴基斯坦人多信奉伊斯兰教;印度人多信奉印度教;此外还有督教和天主教。在新加坡,社会开放,人们又严守本民族的礼仪,十分注重礼貌。礼节以握手为主。
新加坡人到中国来,一般都喜欢吃粤菜,而工程师、医生等知识分子的早点则喜欢吃西餐。他们爱吃炒鱼片、油炸鱼、炒虾仁,不信佛教的还爱吃咖喱牛肉。主食方面,爱吃米饭和包子,不吃馒头。水果方面,爱吃桃子、荔枝、生梨等。下午希望有点心。
4.巴基斯坦、阿拉伯等西亚国家的礼仪
巴基斯坦等西亚国家大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禁忌猪肉类食品,也不使用猪皮制品。他们见面第一句话就是"真主保佑",以示祝福。告别时多讲祝愿的话,如"真主保佑你一路平安","真主保佑你全家团圆"等。伊斯兰教徒每天做礼拜五次,礼拜五也不例外。礼节动作各地不一。例如一部分阿拉伯地区的人见面,一般以左手贴在胸前,右手举在额前表示敬意。
5.东南亚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礼节
华侨多信佛教,每到宗教胜地,一般都捐献香火。由于民族血缘关系,他们的礼节和国内差不多,一般行握手礼,但同妇女握手不宜过重。礼貌语言近似国内。在香港, 春节 重视互相拜年,喜欢讲"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而不说"新年快乐"或"节日快乐"。因为香港人说的"快乐"和"快落"听来相似,人们过年过节又特别忌讳"落"字,尤其是生意上和上了年纪的人,更是如此。
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另外,在香港还有喜"八"与"发"谐音,而"四"与"死"同音,故人们避免用"四"做标志,送朋友礼品,不送"四"个。非说不可时,则以"两双"或"两个二"代替。此外,对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的称谓语也与国内不同,男的称"先生",女的称"太太"或"小姐"。
世界各国的社交礼仪二:非洲人的礼节非洲是阿非利加洲(Africa)的简称,位于东半球西南部,为世界第二大洲。非洲由于长期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奴役,经济落后,来我国旅游的人很少。非洲人多信奉伊斯兰教、天主教和__,礼仪比较复杂。非洲人喜欢自由活动,比较散漫,对女服务员有时态度放肆,也不善于整理房间。
在接待中要注意客人的国家原是哪个国家的殖民地。譬如坦桑尼亚原是英国殖民地,所以客人除了本民族的习俗外,还带有英国人的习俗。而阿尔及利亚、马里等国家的客人则带有法国人的习俗。非洲各地礼节不同,例如埃及人信奉伊斯兰教,较有礼貌。
中非部分黑人的见面礼节不是握手,而是自己的两手互相握住,在脸前摇动,表示问候。
世界各国的社交礼仪三:欧美国家的一般礼仪欧洲是欧罗巴洲(Europe)的简称,位于东半球西北部,绝大多数是欧罗巴人种。美洲的全称是阿美利加洲(America),现在来我国旅游的美洲客人,主要指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人;他们的祖先多系欧洲移民,礼节礼貌和欧洲差不多,只是更开放一些,所以此处一并介绍。欧美国家的礼仪,主要有七种:
1.鞠躬礼
鞠躬礼系下级对上级或同级之间的礼节。行礼时须脱帽,右手(如右手持物可用左手)握住帽前檐中央将帽取下。右手垂下后身体对正,用立正姿势,双目注视受礼者,身体上部向前倾斜约十五度,尔后恢复原状。脱帽时所用之手和敬礼方向相反,即向左边的人敬礼,以右手脱帽;向右边的人敬礼,以左手脱帽。
2.点头礼
点头礼系同级或平辈间的礼节,也须脱帽。如在路上行走间相遇,可在行进中施礼;如在路上遇见长官或长者,则须立正行鞠躬礼,但长官对部下或长者对幼者的答礼,可在行走中点头答之或伸右手或手触帽檐答之。
3.举手注目礼
举手注目礼系军人礼节。敬礼时举右手,手指伸直并齐,指尖接触帽檐右侧,手掌微向外,上臂与肩齐高,两眼注视对方,待对方答礼后方可将手放下,对长官或长者每次见面都应照常行礼。
4.握手礼
握手礼是欧美最常见的礼节,在世界许多国家都通行。行礼时距对方约一步,上身稍前倾,伸右手,四指并齐,拇指与之分开伸向受礼者。
饭店客房服务中须注意,客人先伸手时,方能握之,切忌一脚门里一脚门外与人握手,尤忌四人交叉握手。和初次见面的女人通常不握手,只行鞠躬礼。同男人握手越紧,表示友情越深,和女人握手则须轻些。
5.吻手礼
吻手礼是流行于欧美上层社会的一种礼节。和上流社会贵族妇女或夫人见面,若女方先伸出手做下垂式,则将指尖轻轻提起吻之。但女方如不伸手,则不吻。行吻手礼时,若女方身份地位较高,要支屈一膝作半跪式后,再握手吻之。此项礼节英法社会最重视。
6.接吻礼
接吻礼是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朋友、夫妻之间表示亲昵、爱抚的礼节。通常是在受礼者脸上或额上轻吻一下。遇到高兴的时候,或有喜事或悲伤的时候,一般也行接吻礼,表示亲热和慰问。
7.拥抱礼
拥抱礼是欧美各国熟人、朋友之间表示亲密感情的一种礼节。他们见面或告别时互相拥抱,表示亲密无间。拥抱礼通常和接吻礼同时进行。
世界各国社交礼仪相关 文章 :
1.G20峰会各国礼仪常识
2.各国 商务礼仪 常识
3.各国新年礼仪
4.浅谈各国着装礼仪常识
5.各国风俗礼仪英语
10. 世界各国见面礼仪有哪些
世界各国见面礼仪,人们相见,互相问好,世界上不论国家大小都会有各自的见面礼仪。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世界各国见面礼仪,欢迎阅读!
常见的见面礼仪种类
1.握手礼仪
握手是一种很常用的礼节,一般在相互见面、离别、祝贺。
握手是现在社会大多数国家相见时最常用的礼节,广泛运用于政要、商要和普通百姓之间。行握手礼时,一般要求主人主动,男士必须光手,女士则可以戴手套。另外,握手不能交叉,也不能一只脚在内一只脚在外。
握手礼是会议、社交、慰问等情况下使用。纯礼节意义上的握手姿势是:伸出右手,以手指稍用力握住对方的手掌持续1-3秒钟,双目注视对方,面带笑容,上身要略微前倾,头要微低。
2.拱手礼仪
又叫作揖礼,在我国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的礼节之一,常在人们相见时采用。即两手握拳,右手抱左手。
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目前,它主要用于佳节团拜活动、 元旦 春节 等节日的相互祝贺。也有时用在开订货会、产品鉴定会等业务会议时,厂长经理拱手致意。
3.鞠躬礼仪
鞠躬意思是弯身行礼,是表示对他人敬重的一种礼节。三鞠躬称为最敬礼。在我国,鞠躬常用于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晚辈对长辈,亦常用于服务人员向宾客致意,演员向观众掌声致谢。
4.拥抱礼仪
在欧美、中东及南美洲常见的礼节,一般用于熟人和朋友之间,有时伴随着接吻礼,是比较亲密的一种见面礼仪。提醒您,这种礼仪一般用于同性或者亲密的异性之间。
流行于欧美,通常与接吻礼同时进行。拥抱礼行礼 方法 :两人相对而立,右臂向上,左臂向下;右手挟对方左后肩,左手挟对方右后腰。握各自方位,双方头部及上身均向左相互拥抱,然后再向右拥抱,最后再次向左拥抱,礼毕。
5.吻手礼仪
吻手礼:吻手礼源于古代维京人用手向其日耳曼君主递礼物的风俗,流行于欧美上层社会,是一种仅对贵族已婚妇女实施的礼节。吻手礼一般在室内举行,并且仅限于手腕以下部位,一般是指背。
男子同上层社会贵族妇女相见时,如果女方先伸出手作下垂式,男方则可将指尖轻轻提起吻之;但如果女方不伸手表示,则不吻。如女方地位较高,男士要屈一膝作半跪式,再提手吻之。此礼在英法两国最流行。
6.接吻礼仪
见于西方、东欧、阿拉伯国家,是亲人以及亲密的朋友间表示亲昵、慰问、爱抚的一种礼,通常是在受礼者脸上或额上接一个吻。
接吻方式为: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脸,亲额头;兄弟姐妹、平辈亲友是贴面颊;亲人、熟人之间是拥抱,亲脸,贴面颊,在公共场合,关系亲近的妇女之间是亲脸,男女之间是贴面颊,长辈对晚辈一般是亲额头,只有情人或夫妻之间才吻嘴。
7.合掌礼仪
合十礼又称合掌礼,流行于南亚和东南亚信奉佛教的国家。其行礼方法是:两个手掌在胸前对合,掌尖和鼻尖基本相对,手掌向外倾斜,头略低,面带微笑。
8.跪拜礼仪
跪拜之礼,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社会,周时就有稽首、顿首、空首三大跪拜礼仪规定,行礼者必须双手叠加膝前,叩首到地且停留多时。这种礼仪一直到辛亥革命时才伴随着封建制度一同灭亡。
9.吻脚礼仪
吻脚礼是由东方传入,表示一种拜服的态度,往往是被征服者或者臣民对统治者所行的大礼。《旧约》和《新约》中都有关于吻脚的记载,表现一种宗教臣服。在非洲某些地区,现在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礼节。
举手注目礼:举手注目礼是专属于军人的礼节,军人行军礼时举右手,手指并拢,指尖触帽檐,两眼注视对方,直到对方答礼才可放下手。遇到长者或者长官时,军人必须行军礼。
10.点头礼仪
点头礼一般用于平辈和同级别的人之间,属于比较快比较生疏的礼节。一般两人在路上行走相遇可以在行进中继续施行点头礼,长官对部下、长者对晚辈答礼也可以用点头礼。
11.碰鼻礼仪
新西兰的原住民毛利人中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见面礼仪,即碰鼻礼。毛利主人在初次见面时必须与客人鼻尖对鼻尖连碰两三次,碰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说明客人越受他们尊敬。
12.贴面礼
在阿拉伯国家,两个老朋友相见不仅仅会握手和拥抱,还会行贴面礼。行礼时,用右手扶着对方的左肩,左手搂住对方的腰,左——右——左贴面三次。如果两人关系亲密,还会在贴面的同时发出亲吻的声音。
世界各国见面礼仪
In Thailand 在泰国
泰国人见面打招呼,通常都是先双手合十,再弓着额头触碰指尖(bow your forehead to touch your fingertips)。这在泰国被称为“wai”——手的位置越高,表示对对方越尊重。
In Argentina 在阿根廷
南美人通常很敏感,新朋友之间亦是如此。一般见面,会很随意地拥抱一下(a casual hug)后在对方右侧脸颊亲吻一下。
In Greece 在希腊
在希腊,熟人间一般是以握手为主,而亲近的人之间则是拥抱和亲吻。他们除了亲吻彼此脸颊两下以外,还伴着“拍手”(a “clap”)一次。
In Netherlands 在荷兰
在荷兰,吻面礼(cheek kissing)是有一定顺序的,要按照脸颊“右侧-左侧-右侧”的来亲吻三下。但,关系一般的人之间以及两个男人之间是不会亲吻脸颊的。
In India 在印度
印度当地人之间问候,一般是双手合十做祈祷的姿势,头向前倾(但不要鞠躬),然后说“Namaste”(印度合十礼)。
In Spain 在西班牙
在西班牙,两个人打招呼的方式都是走上前快速地亲吻彼此的脸颊(quick cheek kissing):先是右侧,然后左侧。如果彼此不太了解对方,也可以通过握手(handshake)以示友好。这种打招呼方式在大多数欧洲国家是一种惯例。
In Botswana 在博茨瓦纳
在非洲中南部国家的博茨瓦纳,人们互相轻轻地贴一下手心(light palm touching)、碰一下手指,然后互相问一下:你醒来感觉怎么样……
In Bangladesh 在孟加拉国
在孟加拉国,人们的习惯更多是做一个比较随意的行军礼动作(casual salute)。
In U.S 在美国
美国人见面会握手或者碰拳头(a fist bump),据说这样可以减少细菌的传播,美国总统奥巴马就很赞同这样的问候方式。
In Australia 在澳大利亚
在澳大利亚,与陌生人第一次见面通常会握手(handshake),而亲近的朋友间会亲吻侧脸颊以示友好。
世界各国常见的见面礼节有哪几种?
1.日本人的礼仪
日本人大多信奉神道(日本固有的宗教)和佛教。佛教徒遵守"过午不食"的教规。
日本人讲话分敬体、简体两种语言,使用时要么都用敬体,要么都用简体,二者不可混淆。但对客人、长者、上司讲话都用敬语,否则便被认为是不尊重对方。
日本在见面时一般都互致问候,脱帽鞠躬,稍微低头,眼睛向下,表示诚恳、可亲。初次见面,互相鞠躬,互换名片,一般不握手。行礼时双手平摊膝前,同时表示问候。没有名片就 自我介绍 姓名、工作单位和职务。如是老朋友或比较熟悉,就主动握手,甚至拥抱。若遇女宾,女方主动伸手就可握手,但不要用力或久握。遇到年长者亦然。日本人十分重视礼节,每日鞠躬无数次,特别是妇女,温柔体贴,极守妇道,对男子很尊重。日本人平时见面最普通的语言是"您早"、"您好"、"再见"、"请休息"、"晚安"、"对不起"、"拜托您了"、"请多关照"、"失陪了"等等。
在日本。"先生"不是随便称呼的。就狭义而言,它是指 教育 者(教授、讲师、教员、师傅)和医生;就广义而言,则是对年长者、国家与地方领导人及有特殊技术才能的尊称。即使被称为"先生",也应有受之有愧的表示,否则会给人傲慢的感觉。对于普通的人,一般都不称"先生",只要在其姓名后加上职称或"样"(音Sama)或さん(音Sang)即可,等于我们通常称呼"小张"或"老王"的意思。日本人吃饭使用筷子有许多讲究,对于客房服务来说,要切忌为客人备餐时将筷子垂直插入米饭中,因为垂直插着筷子的米饭在日本是用来祭奉死者的。
日本人忌绿色,认为绿色是不祥的颜色;还忌讳荷花图案;并认为梅花是不祥之花;赠送礼品忌讳"9"字。
2.朝鲜人的礼仪
朝鲜人见面也行鞠躬礼,互相深深地鞠躬,表示尊敬和谢意。
3.泰国、印度等东南亚国家的礼仪
在泰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信奉佛教,此外,尚有少数人信奉伊斯兰教。
泰国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后,通常在名字前加上一个称呼。对成年男人,常加"乃",(意为"先生"),"乃"字是尊称,也表示男性。而对成年妇女,名字前常加"娘"字(意即:"夫人"、"女士")。泰国人一般只简称名字,口头称呼时,不论男女,一般在名字前加"坤"字,表示亲切。
泰国人见面时通常双手合十于胸前,稍稍低头,互致问候。合十分三种:小辈见长辈双手举得较高,一般到前额;平辈相见举到鼻子高度;长辈对小辈还礼到胸前为止。双手举得越高,表示尊敬的程度越深。当别人向你合十致意,你要合十回敬,否则失礼。当然现在的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有时也握手问好,但男女之间见面是不握手的。
泰国人认为头是人最神圣的部位,随意摸别人的头被视为莫大的无礼。小孩子的头只让国王、高僧和父母摸。别人坐时,切忌将物越过其头顶。递送东西给别人须用右手;正式场合双手奉上。用左手则会被认为是鄙视他人。不得已而使用左手时,要说一句"请原谅,左手"。小辈给长辈递东西用双手,长辈接东西时可用一只手。他们认为,右手是清洁的,左手是肮脏的。至于抛东西给别人则更不允许。坐时翘腿被认为不礼貌,把鞋底对着别人,意即将别人踩在脚下,被认为是一种侮辱性举止。妇女坐时要双腿并拢,否则被认为缺乏教养。走过别人面前,必须躬着身子,以示歉意,妇女尤须这样。就餐按辈份入座,长者在上首。喝酒吃菜都由长者先动手。
印度是一个人口、民族众多的国家,居民分别信仰婆罗门教(即印度教)、伊斯兰教、__、锡克教、佛教等。大部分印度人信奉婆罗门教,等级观念极深。印地语为国语,英语为官方语言。此外还有乌尔都语、泰卢固语、孟加拉语等十多种主要语言。
牛在印度是神圣的,称为"圣牛",牛奶更是圣洁之物。一般不用牛皮鞋和牛皮箱。印度人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后,女人结婚后改用丈夫的姓。男人通常只称呼姓,不称呼名;女人通常则只称呼名。印度人见面的礼节是双手合十。对妇女不可主动握手。印度人交谈中如同意对方的意见时,将头向左摇动,不同意时则点头。印度人以玫瑰花环献给贵宾,宾主相互问好后将花环套在客人颈上。花环大小视客人的身份而异,献给贵宾的花环很粗大,长度过膝,给一般客人的花环则仅及胸前。
印度是个多民族的国家,信奉各种宗教,因此习俗也各不相同。印度教徒最忌在同一食盘里取食。素食者甚多,不吃牛奶。一般说来,等级越高,荤食越少,等级较低者才吃荤(羊肉)。印度教徒一般都用右手吃饭,拿食物或敬茶,递取别人东西时也忌用左手。印度人一般不喝酒、喜好喝茶,大部分喝奶茶。他们喝茶的方式是:把茶盛在盘子里,用舌头舔饮。
新加坡华人多信奉佛教;马来人和巴基斯坦人多信奉伊斯兰教;印度人多信奉印度教;此外还有督教和天主教。在新加坡,社会开放,人们又严守本民族的礼仪,十分注重礼貌。礼节以握手为主。
新加坡人到中国来,一般都喜欢吃粤菜,而工程师、医生等知识分子的早点则喜欢吃西餐。他们爱吃炒鱼片、油炸鱼、炒虾仁,不信佛教的还爱吃咖喱牛肉。主食方面,爱吃米饭和包子,不吃馒头。水果方面,爱吃桃子、荔枝、生梨等。下午希望有点心。
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风俗习惯往往差异很大,因此在礼节上各不相同。在新西兰,人们尽管互不相识,但一见面,双方都要与相鞠躬。如果是客人来访,除了见面时互相鞠躬外,主人与客人还要互相碰鼻子一至两次,表示亲热和对客人的欢迎。
阿拉伯人彼此见了面,将右手举在额前,左手贴在胸,表示情意。
尼日尔爾利亚人的见面礼是各自用大拇指在手上轻轻弹几下,以示问好。
非洲的坦噶尼喀人,在见面时,各自先拍拍自己的肚子,然后鼓掌握手。拍拍肚子表示不愁吃穿,身体健康;鼓掌握手,表示庆贺、祝福。
在摩洛哥,家里有客人来访,主人要敬茶三杯,客人则必须饮完,然后才促膝谈话畅叙家常。
马来西人见面时,则互相把手指并在一起,把手面、手背,轻轻地拍一下,然后把手贴在嘴唇或额角。
刚果人见面里,先伸出两手握几下,然后躬下身子吹几口气。
太平洋某些岛屿上的居民,彼此见了面,互相用中指勾住,然后用力向自己身边拉,表示亲热、友好。
在也门,如果客人来访,主人便往客人身上洒香水。面缅甸人,则向来访的客人身上泼水,当客人告别时,又用水泼他,而客人也可以向主人泼水,相互泼水,表示彼此情深谊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