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农作物的分布
印度农作物的分布如下:
1、水稻:主要分布在印度的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侧的沿海地区。
2、小麦、棉花:主要分布在德干高原的西北部以及恒河上游地区。
3、茶叶: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地区,因为当地具有充足的雨水,且低山坡的排水能力较良好。
4、黄麻:主要分布在恒河三角洲,黄麻的分布与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有关。
印度农作物的发展现状
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农业结构具有“惰性”,农业生产部门的结构长期未发生改变。以传统的生产工具为主,现代投入较少,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较大,小农经济占绝对优势,个体农户的经营规模较小,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不同,导致农业生产及农村发展不平衡。
由于印度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经济社会环境条件不同,采用现代技术的程度不同,造成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印度北部和西部地区(特别是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生产水平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较高;南部和东部地区(如比哈尔邦、奥里萨邦、中央邦)生产水平和粮食产量较低。
⑵ 印度尼西亚水稻有哪些类型
稻作面积1170万hm2,稻谷总产4940万t,单产4AAAkg/hm2,稻作面积与稻谷总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三。印度尼西亚的栽培稻通常称为爪哇稻(Javanica),其主要特性是感光性弱,而短日高温生育期特长,约为90~140d,叶茸毛多而长,株高穗大,但较抗倒伏,稃毛姿态介于籼粳之间。栽培品种分为bulu和gundil两个类型。在当地语言中,bulu是有芒的意思,又称为芒稻,具有长芒,粒形长而近籼,也有粳稻粒形的,种植面积减少;Gundil为无芒稻,粒大而宽,但也有长粒的无芒种,代表性品种有Tjereh,以抗灾力强而着名。
⑶ 印度水稻有哪些分类
稻作面积4450万hm2,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单产水平低,不足3000kg/hm2,稻谷总产量居第二。稻作分布于8~37癗,68~97癊,栽培类型中,灌溉稻约占72%,雨育稻占7%,易洪涝稻占10%,旱稻占11%。在约70%的灌溉稻地区一年可种两季稻,其他类型一年只种一季稻。
印度以籼稻为主,按栽培季节将栽培稻分为Aus、Aman和Boro。
①Aus:夏稻(夏收稻,相当于中国的早、中季稻),在季风来临之前的3~6月播种,7~10月收获。栽培面积较小。
②Aman:晚稻(冬收稻),为印度最重要的稻作,又称为雨季稻(kharif,monsooncrop),适应于西南季风雨季,5~6月种植,9~12月收获。生育期5~6个月。
③Boro:冬稻(春收稻),种植面积次于晚稻。主要种植分布在24癗以南的有灌溉设施的稻区,故又称为灌溉冬稻(irrigatedwinterrice)。在11/12月至次年1月间种植,3~4月收获。由于处于旱季栽培,又叫旱季稻(rabi,dryseasonrice)。
⑷ 印度水稻的种植历史
印度水稻研究始于1911年,当时的重点是征集和提纯地方品种,主要成果是鉴定了若干基本适应于当时耕作条件的高秆籼稻品种。鉴于有组织开展水稻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性,国家农业研究委员会于1946年建立了中央水稻研究所(CRRI),主要是为全印开发高产水稻品种栽培技术。据统计,1934-1960年印度总产的增长(年增长率1.0%)主要是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年增长率1.2%)来实现的,生产率则以每年–0.2%的速度呈现负增长。尽管通过纯系选择鉴定了大批品种,但品种选育显然没有对生产率产生重大影响。当农民和研究者们试图采用日本的高投入的栽培管理方法提高产量时,发现这些品种存在许多局限性,如过量的营养生长、相互遮荫、对肥料不敏感以及倒伏等问题。 鉴于传统籼稻品种的局限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针对印度和东南亚的情况于1952年资助了一项地区性计划,即通过亚种间杂交(籼×粳)把粳稻的高产特性引入到籼稻品种中去。因为这一计划并没有迅速对水稻产量和生产率产生影响,人们认为需要在全国范围通过更好的协作和了解水稻的应用研究,搞清水稻主产区的主要产量限制因子。于是,1965年制订了全印水稻改良规划(AICRIP),以便从国家的高度促进和协调水稻研究。在各邦农业大学、农业部门和中央农业机构的合作下,通过多点试验快速地培育和发掘出适合于不同农业生态系统的品种和栽培技术。印度水稻研究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品种改良 绿色革命之前,品种改良主要通过纯系选择,共育成了445个水稻品种,其中Manoharsali、SR20B、FR13A和Nonasali等部分品种至今仍有零星种植,Bamati 370和NP 130还在印度西北部种植。表1列出了这一时期的一些最突出的品种。现在用于改进产量、稳产性和品质的许多供体材料都是从这些地方品种中通过纯系选择而来的。然而早期的努力难以提高产量的遗传潜力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第一次真正致力于打破热带水稻产量限制的研究是通过亚种间杂交计划(籼×粳)来实现的,即将粳稻的耐肥性与籼稻的适应性和米质结合起来。虽然不能说这一计划卓有成效,但Mahauri和ATD 27两个品种的育成使印度水稻产量有了显着提高。这一育种计划使育种家们确信高产的关键在于选育抗倒伏的株型。
⑸ 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
水稻、小麦 是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印度的黄麻、棉花产量高,东北部湿润地区是水稻 主要产区,德干高原和印度西北部是小麦主要分布区。
⑹ 看印度人吃米饭,那个米又长又大,他们是如何种植的
他们的水稻基本上都是单季稻。
中国的水稻不仅在产量上,而且在品种上都远远超过印度。每种米的产量都高于印度米,但与印度米不同的是,中国米软糯香甜,而印度米粘度低,所以煮成米饭后,颗粒分明,特别适合炒饭。所以从口感上来说,印度米的口感比中国米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⑺ 印度的水稻主要分布在这与地形、气候有何关系
印度水稻种植业主要分布恒河平原和印度半岛沿海地区。
印度半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风向:西南风)来自低纬印度洋带来丰沛水汽,遇印度半岛西南部西高止山阻挡,沿海地区形成地形雨,降水丰富有利于发展水稻种植业。
印度半岛东部沿海及恒河平原地区受偏南风带来印度洋水汽影响,降水丰富也有利于发展水稻种植业。
印度半岛东北部主要种植水稻的原因是:
印度半岛东北部为平原,气候是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平坦,水分和热量充足,有利于水稻生长。
印度发展水稻种植业的自然条件是:热量资源丰富,大部分国土处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光照充足,气候温暖;土地肥沃,耕地辽阔;水资源丰富,有足够的水源供稻田灌溉。
印度北部主要是恒河平原,主要由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冲积形成,地势比较开阔低平,土层比较厚,而且开垦历史悠久,也是印度农业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方。
东北部是黄麻和水稻的最大的生产区,东侧的加尔各答是麻纺中心。印度南部主要是得干高原,由于是古老高原,所以海拔不高,起伏和缓,并且土壤为黑棉土,利于棉花种植,西侧的孟买是棉纺中心。
(7)印度水稻是什么扩展阅读:
水稻生长发育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水稻的产量是由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四项要素构成的,因此只有根据水稻生长发育的规律,通过栽培措施满足其生育需要,才能获得高产。
正农业生产是受气候条件所制约的,农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光照、湿度等气候条件。因此,气候条件的变化能影响农业生产的收成。
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就能够使二者协调起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采取一切措施,避免或减轻不利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夺取农业生产的高产稳产,持续丰收,为农业大干快上,普及大寨县作贡献。